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29 09:03:04 教案 我要投稿

【荐】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荐】语文教案9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

  2、学会根据故事内容进行绘画并进行故事创编,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孩子主动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幼教大班语文教案 《梨子小提琴》。

  二、活动准备

  1、《梨子小提琴》的图书(人手一本)

  2、图画纸、蜡笔等

  三、活动过程与指导

  1、出现“梨子”,“以梨子有什么用”引入课题;

  2、引导幼儿与同伴一起阅读故事:提醒孩子要一页一页地翻书,不懂的可以问老师或同伴;

  3、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幼儿教案《幼教大班语文教案 《梨子小提琴》》。

  (1)谁,捡到了什么?它用它做了什么?(个别回答后,师与孩子们一起阅读故事。)

  (2)小松鼠用半个梨子做成小提琴后,森林里发生了什么事?(个别回答后,师与孩子们一起阅读故事。)

  (3)为什么大家都有了梨子提琴,大家在森林里干什么?(个别回答后,师与孩子们一起阅读故事。)

  4、请个别能力强的孩子上来讲故事。

  四、延伸活动

  画画,编故事。

  水平一:要求孩子能选择故事内容来绘画并进行讲述;

  水平二:要求孩子能在原有图书画面的基础上画出新的图画,并创编新的故事情节;

  水平三:能主动地将创编的故事讲给同伴听。

  五、评估

  由于这个故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因而引起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大家也都能在老师的提醒下一页一页地翻书阅读。在延伸活动中,大多数孩子能在原有图书画面的基础上画出新的图画,并创编新的故事情节。如岱逸小朋友,他把森林画得很美,而且狮子后面不只跟着小鸡,还带来了小老鼠等。但尚有个别孩子虽画得好、编得好,却未能主动地讲给同伴听(如芷欣)。总的来说,通过这个活动,培养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也发展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故事的深刻哲理,学习清廉自持、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

  2.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积累一些实词,如“诸、丧、食、啖、危坐”等。

  4.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故事寓意的探讨、理解。

  难点:联系生活,品味寓意的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准备]

  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字、词、句做上记号。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一则新闻导人,注意学生的不同反应。)

  昨天,老师在《楚天都市报》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位浙江商人,到武昌来考察投资环境,不甚满意,于是乘出租车到汉口转转。结果,在下车时,将随身携带的装有20万元现金的皮包遗落在出租车上,而他又忘了索要发票。看来,要寻找这20万元现金,无异于大海捞针。就在这位商人准备自认倒霉的时候,出租车司机居然出现在他面前,把他遗失的物品完璧归赵,随后离去,不留名,更不提报酬……

  (教师话音未落,学生议论纷纷。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这位司机拾金不昧,而有少数同学则说司机真傻,不要白不要。教师可将这种说法暂时放一放,继续话题。)

  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可以说是自古有之。今天,我们来学习几则古人清廉自持、洁身自好的故事。

  二、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

  1.请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断句。

  2.学生根据预习情况,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先由同学相互解答,若还有疑问,则由教师解答。

  (注意诸、丧、食、袂、辑、啖、危坐等词语的准确翻译。)

  3.学生口译三则寓言,教师点评。

  (注意人物语言的准确翻译,它是理解文意的关键。)

  三、立足文本,概括故事寓意

  1.找出文中刻画人物形象的语句。

  (旨在通过品味精炼生动的.语言感受古人的人格魅力,同时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来体会故事寓意。)

  《人有其宝》中的语言描写:“我以不贪为宝”

  《嗟来之食》中对饥者的外貌、神态、语言描写:“蒙袂辑屦,贸贸然来”,“扬其目而视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

  《许仲平义不苟取》中对许仲平的动作、语言描写:“独危坐树下自若”,“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2.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寓意。

  子罕“以不贪为宝”是“不取”非分之物,视、“不贪”为宝,是追求一种为人的操守,追求道德的完善。

  饥者“不食嗟来之食”是“不取”施舍之食,至死也保持着做人的骨气和尊严。

  许仲平“义不苟取”是“不取”不义之财,高度自律,具有崇高的道德感。

  他们身上体现了高尚的品质和人格尊严,在如今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无疑是人们行为的坐标。

  3.小组交流:

  用形象的语言复述故事、描述人物,并在故事最后加上精当的点评。

  (考察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同时品味古文的语言魅力。点评可以评故事人物,可以评文本特色。精当的点评为后面的演讲打基础)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即兴演讲——现代社会还需要“不妄取”的精神吗?

  开头语:在上课前,老师给大家讲述了一个拾金不昧的故事,我好像听到有同学议论那位司机太傻,那我们今天就来进行一次即兴演讲。题目就是一“现代社会还需要‘不妄取’的精神吗?”

  希望同学们在演讲的过程中注意运用你们所收集的资料。

  结尾语:通过剐才的演讲,我想每个同学心中对树立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只是想为我前面讲述的故事补充一个结局:在富商拿回自己丢失的物品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在武昌投资,他说: “我很早就听说武昌是一个教育强区,今天这位师傅给我上了更深的一课。在这样一个如此诚信的区域,不进行投资建设,将会是我的损失。”

  (通过演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现,学习古人高尚的品质。同时让学生开始有意识地学会用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1、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2、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认识花生

  1、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2、畅谈花生。

  3、认识作者(读“资料袋”)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顺序,认识文章的详略

  1、自由朗读课文,同位学习生字、组词,体会“居然、开辟”的意思。

  2、检查学生预习生字的情况。

  3、以“种花生——( )——( )——( )”为训练内容理清文章的顺序。

  4、了解文章的详略,简单学习第一、二部分。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第三段

  1、讨论:姐弟们说到了花生的哪些好处?

  2、汇报,板书:味美 可以榨油 便宜 大家都喜欢吃

  五、分角色朗读第三段,思考:父亲怎样议花生?

  1、汇报,找重点词语,板书:

  最可贵 矮矮地长在地上 果实埋在地里 必须

  2、朗读该自然段。

  3、以练习加深体会

  父亲的话中提到了

  四种事物,父亲虽然认为 让人一见就

  ,但是和 相比,还是 最可贵。

  4、所以父亲要我们做怎样的人?说说对父亲的话理解。

  5、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像花生一样的人?

  6、“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就不是好东西呢?作者是以花生讲到做人,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叫借物喻人。

  六、有感情朗读全文

  七、复习生字词语,做词语作业。

  附板书:

  15、落花生

  种花生 收花生

  准备品尝花生

  品花生

  议花生

  (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的话中提到了

  四种事物,父亲虽然认为 让人一见就 ,但是和 相比,还是 最可贵。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自学“嗡、鹿、骏、鹰、潺、脂、婴、眷”这八个生字,并正确读写“潺潺、嗡嗡、松脂、麋鹿、骏马、雄鹰、婴儿、眷恋”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3、理解“神圣”,体会人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人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背景简介

  西雅图被称为常青城,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城市。它海拔最低,却有古老的冰川,活跃的火山和终年积雪的山峰。西雅图又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城市,它拥有青山、湖泊,拥有港湾、河道,拥有温润的气候,如春的四季。无论是在美国本土,还是在世界其他地方,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城市能像西雅图那样。

  在1854年之前,这座城市是属于崇敬自然地印第安人的,他们世代居住在这里,对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都抱着敬畏的态度。到了19世纪50年代,美国的州政府想用15万美元买下这200万英亩原本属于印第安部落的土地。

  此时此刻,作为印第安人的一份子,你想对购买这块土地的白人说些什么? 当时的印第安酋长西雅图,他在离开这块与他共同生活的土地前,发表了一场著名的动人心弦的演说!

  二、揭示课题

  1、西雅图演说的题目是——《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请同学齐读课题

  西雅图酋长在描绘他所居住的土地时用了一个词——“神圣”,神圣的意思是什么?(极为崇高、庄严)我们把这个词的意思代入课题中,课题就变成了 以你的经验,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土地?(肥沃、美丽、壮观)

  我们一般会用肥沃、美丽等词语来修饰,西雅图为什么用“神圣”来形容土地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三、检查字词

  1、学习字词

  第一组:潺潺、嗡嗡。

  生读,注意纠正“嗡嗡”的读音。读了这两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美丽的景象? 第二组:松脂、麋鹿、骏马、雄鹰。

  生读。读了这四个词,你仿佛又闻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第三组:婴儿、眷恋。

  你能说说“眷恋”的意思吗?“婴儿“通常会“眷恋”谁? 在文中找到这句话,一起读。

  印第安人把谁比作母亲?(大地,板书)

  印第安人热爱土地就像婴儿眷恋母亲的怀抱一样,都是出自一种本能。 从中你可以感受到什么?(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板书)

  (印第安人对这片神圣,板书的土地是如此热爱,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神圣”,写了哪些内容?)

  2、默读课文,围绕“神圣”,你了解到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土地是圣洁的—大地和人的关系—善待河水—保护空气—照顾动物—热爱大地,板书)

  (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一切是怎么样的呢?)

  四、研读语句,理解“神圣”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呈现怎样的画面? (自由朗读第二段,边读边想,你觉得这里的一切是怎么样的?) 这里的沙滩:海岸线优美,海水澄澈洁净

  这里的耕地:纵横交错,植物吮吸着土地的营养,快速地成长,远远望去,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

  这里的山脉:连绵起伏、群山环绕,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简直就是一个天然的宝库

  这里的河流:清澈见底、映出蓝天的影子、映出白云的影子、还映出了山上树木的影子,好像一面五彩的`镜子。

  这里还有闪闪发光的松针、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蓝天上悠悠的白云,这里的一切是那么新鲜、那么纯洁,没有被污染、没有被破坏,仿佛置身于仙境。) (让我们带着这种理解一起朗读这段话)

  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

  (同学们,我们来观察这段话,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我们带着这种强烈而又优美的语气再读这段话)

  (然而,这美丽柔软的沙滩、这高耸的山脉、这绿油油的耕地、这闪闪的松针,这印第安土地上一切的一切,都将不再属于我们,同学们,此时你的心情怎么样?

  (我们伤心,我们难过,我们恋恋不舍,都是我们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啊,让我们带着这种眷恋之情再读课文)

  (同学们,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热爱土地的这种本能,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这种本能,但是印第安人却不一样,他们把青草、绿叶、花朵当做--?,把麋鹿、骏马、雄鹰当做---?) (兄弟姐妹之间产生的感情叫---?)

  (是亲情让印第安人与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 (听到家园这个词?你心中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温馨、幸福、和谐的感觉) (多么温馨、幸福的场面啊!这片神圣的土地对印第安民族来说真是太珍贵、太重要了,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三节,从这段中找出句子来回答,这片神圣的土地,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为什么如此珍贵、如此重要?)

  2、读课文第三节,说说这片神圣的土地,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为什么如此珍贵、如此重要?

  理解: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同属于一个家园 (同学们,让我们用诵读来赞美一下这片神圣的土地吧)

  五、小结:

  这就是我们的家园,这就是我们神圣的土地。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是如此的重要,如何保有这份神圣呢?同学们课后自主阅读课文,找找答案。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生字4个;理解并积累本课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品味感悟伟人对待错误的态度,明白遇事要保持冷静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错误 。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如何面对错误。

  教学方法:

  指导法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时计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成吉思汗。

  2、师强调鹰与蒙古勇士间的关系。

  3、出示课题并质疑。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解决生字障碍。

  2、同桌互读,检查自读情况。

  3、指名分自然段读,正音。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自读课文,将课文分为五部分。

  2、小组讨论分段情况。

  3、全班交流。

  第一段(1):简述成吉思汗时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国王和勇士。

  第二段(2—8):讲成吉思汗在狩猎归途中找到一个滴水的泉眼。

  第三段(9—18):写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的情景。

  第四段(19—22):写成吉思汗知道了鹰打翻杯子的.原因。

  第五段(23):写成吉思汗的懊悔与顿悟。

  四、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识记生字。

  板书设计:

  成吉思汗和鹰

  简述 起因 发展 ** 结局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导入。

  二、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指名概述故事。

  2、当成吉思汗明白真相后,除过懊悔,还明白了什么?

  3、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认识?

  4、从哪里可以看出成吉思汗“盛怒”?

  5、他是不是一开始就盛怒?

  6、自读课文,找出反映成吉思汗情感变化的句子,读一读。

  7、小组合作交流。

  8、第一次打翻杯子时为什么没有写情感?(宠爱)

  9、再读课文,归纳一下成吉思汗“盛怒”的所有原因。(狩猎收获不多;口渴得厉害;三番五次打翻杯子)

  三、拓展延伸,哲理感悟。

  1、成吉思汗的后悔能使一切回复原状吗?

  2、人生最大的惩罚是后悔,从此以后成吉思汗怎样告诫他的子孙?

  (A我们遇到事情时,常因自己生气的情绪而失去了理性的判断,常会作出事后让自己后悔的决定,故事中的成吉思汗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不但杀了救命恩人,还失去了他的爱鸟,而后悔一辈子。

  B人生最大的惩罚是后悔,与其事后后悔,不如在事情的当下忍住自己生气的情绪,想清楚,用理性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以避免作出伤人害己的事情。)

  3、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谈一谈。

  四、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成吉思汗和鹰

  有点生气了 真的生气了 气急败坏

  打到的猎物少 心情差 射死鹰

  口渴得厉害

  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小鱼的梦》描绘了鱼儿睡觉的情景,充满着诗情画意。全诗共八行。前两行写小鱼夜里睡在池塘妈妈的怀抱里;中间四行描写小鱼睡觉的环境,这一部分想象非常奇特:星星、风儿、波浪都是自然界平常的景物,被、催眠曲、摇篮又是孩子们睡觉时司空见惯的事物,两方面糅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令人神往的画面,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所以读来优美而亲切;最后两行继续写小鱼睡觉的情景,自然地引出“甜甜的梦”。

  本课要求认字16个,继续培养识字能力,用已有的方法学习生字,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在学习课文时,为了避免破坏诗歌的整体氛围,主要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意境,不要讲得太多,也不要提琐碎的问题。

  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起,我就在课堂上展开了“学生自主探究识字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在语文课上,我引导孩子们通过多次探究,总结出一些识字方法,这节课的识字教学,是建立在孩子们熟知的学习方式上,他们能够在已有的学习和活动经验上进行学习。本班的孩子思维比较缓慢,几乎没有想象力;只是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只有鼓励他们通过自己喜爱的方法在课堂内自主学习不认识的字,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运用综合识字方法,认识本课的六个生字,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法与学法】

  这节课,我运用了“学生自主探究识字”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熟字加、减偏旁”等方法,独立解决识字问题。我组织他们通过小组讨论方式识记生字。这样学习,不但发挥了孩子的学习自主性,他们的创造力也得以很好地体现。这些识字方法是通过多节语文课的.多次探究,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来的。掌握了这些识字方法后,学生有能力独立识记本课的十六个生字,教师没有必要再逐字分析字形,那样做反而会遏制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同时也遏制了课堂新因素的生成,使语文课堂的“四动”教学成为纸上谈兵。

  教学流程:

  课前导入→初读课文,感知文意→小组合作,探究识字→巩固识字,练习组词→理解语感美与文字美

  课后反思:

  《小鱼的梦》这一课我的教学构思是:第一课时,导入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由旧知引入新知,复习识字方法;在此基础上创设情景,用“我们都是好朋友”作为引子诱导孩子们采用小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共同分享,把生字的学习完全放手给学生自己,培养他们自主识字的能力;然后通过“苹果乐园”这个环节巩固生字,从这堂课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老师应该处在学生的角度融入教学活动,成为参与者,倾听者,只是在将要偏离主题的时候才是导航者。这样的教学活动既能使学生自由发挥,又不偏离教学目的,使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自己感到满意的地方:

  认真备课,准备比较充分。在长期的教学中,我发现低年级的孩子对童话很感兴趣,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举一动、一问一答完全把动物人格化,同时,他们的认知水平是直观的。平时越是贴近孩子的生活,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从孩子的角度设计教案,教学过程才会更生动,孩子们的情感才会更投入。所以,在备课时,我先把自己儿童化。在教学语言上,我力求做到亲切、生动、能贴近和吸引孩子,在每个教学环节以及过渡语言上做了精心的设计,力求做到自然衔接。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这两首古诗。

  2.懂得课文中所运用的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在《马》诗中着重体会诗人是如何以马自喻,借马抒怀的。

  课前准备:

  二框投影片、一段音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

  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1课《古诗三首》。这三首都是唐诗。唐诗,是中国诗的高峰。这节课我们学习其中两首。它们都是五言诗。(板书:五言诗)诗的内容都与将士的戎马生涯有关。

  2.你们以前是怎么学古诗的呢?(指名说)(我们不仅要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还要知道诗人是通过哪些字词来表现这个意境的。)

  二.学习第一首《马》诗

  1.简介作者李贺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马》,这是唐代杰出的青年诗人李贺所作,李贺从小才华出众,却一直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终日闷闷不乐,忧伤激愤,只活了二十七岁。他生前泄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其中他写下了一组以马为题材的组诗二十三首。今天我们所写的《马》是其中的一首,诗人是借什么来抒发自己怎样的情怀呢?

  (出示填空)《马》这首诗诗人是借_______(马自喻),抒发自己_________(想做一番大事业)的情怀。

  2.师范背.先听老师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

  3.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燕(yan)、络(luo)的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

  4.理解前两行的词语。

  我们先看前两行诗句:

  ①这里的“大漠”是什么意思?(广阔的沙漠,这里指北方的原野。)

  还可以说怎样的沙漠?(无边无际、一望无垠、一望无边)

  “燕山”是指什么?

  ②“大漠沙如血”的“沙如血”是什么意思?

  “燕山月似钩”的“月似钩”又是什么意思?

  “钩”是什么意思?

  ③这两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我们可以从____看出,意思是____。

  ④沙石的颜色是黄的,为什么说是“沙如雪”呢?你能联系上下诗句来理解吗?

  因此,我们在译释古诗的时候,习惯上总把原因说在前,结果说在后。

  5.谁来试着解释一下。(请一两位同学)

  6.这两行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板书:景)呢?(映示灯片)请同学们读读诗句看看画面,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月儿、群山、沙石怎么样?面对此景,诗人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复片,复上马)

  7.练读。这是一幅供马驰骋的广阔原野图,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语气舒缓些。

  8.广阔壮美的北方原野给马提供了一个可以奋起奔腾的环境,这使诗人想到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板书:情)齐读后两行。

  9.提出不理解的字、词,进行必要的点拨。

  ①金?络脑?

  ②为什么要配“金络脑”?(提示:俗话说好马配好鞍)

  ③有没有配上?从哪个词看出?“何当”是什么意思?

  ④“走”是什么意思?骏马跑,我们可以说什么?

  10.谁能连起来说说后两行诗句的意思。

  11.纵横大漠,快踏清秋,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驰骋,这是马的愿望。写这两句诗人仅仅是抒发马的愿望吗?作者由马想到了人,想到了自己,作者借马抒发了自己什么情怀呢?

  12.练读。

  ①读这两行诗时要把诗人渴望能在原野上纵横驰骋一样,施展才能,为国建功立业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上与前两行诗有什么不同?

  ②用疑问的语气读出迫切、激愤的心情。(个别读-齐读)

  13.齐读。全体起立。

  14.配乐背诵。

  为了把诗的`意境体会得更好,下面请同学们看着画面,听着音乐,把这首诗吟诵一遍。

  三、学习第二首《塞下曲》。

  1.过渡。(揭示写法)

  李贺的《马》诗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很多的启示。我们学习的时候,运用了抓关键词语理解诗意,通过想象体会意境的方法。

  2.揭题、解题

  下面,我们就用这个方法学习另一首通过叙事来抒情的古诗,题目叫《塞下曲》。(板书:叙事抒情)“塞”,指什么地方?古时把长城以北的地方称塞外。“塞下曲”,曲名,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的诗歌。

  3.简介作者。

  《塞下曲》的作者是唐朝的卢纶,他七岁就能写诗,也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在《塞下曲》这首诗中,诗人为我们描述了一则发生在边关的精彩传说故事。

  4.这是个什么故事呢?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呢?

  (出示填空)《塞下曲》叙述了___________,抒发了___________。

  指名读全诗。

  5.词语质疑。在预习中,你们理解了哪些词语?学生自由说。

  6.同学们预习的很认真。诗句里词语的意思都懂了,能不能把这些意思串起来讲讲诗句的意思,谁来说第1、2行,第3、4行呢?

  7.这首叙事抒情的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指名叙述)

  提示:哪一行说的是故事的起因?哪里是经过?结果?

  8.这首五言诗仅用了二十个字就向我们凝炼、生动地描绘了一则精彩的传说故事,李广将军的形象栩栩如生。诗中有些字用得特别好,我们来欣赏欣赏。同学们,先把第1行诗读一下。

  ①第一行诗句中,哪一个词最能体现当时的场面、气氛?(惊)

  从这个“惊”字上,你能想象一下当时的场面和气氛吗?

  读第一行,读出紧张的气氛。

  ②下面几行,各抓哪一个词?

  a.为什么抓“引”?

  (提示:表现了李将军的什么?)

  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李将军英姿勇猛的形象。

  b.“没”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那么,你能想象一下,当将军的手下找到这支箭时,会怎么说?学生自由说。

  来,我们就用这种惊讶、称赞的语气把第3、4行读一读。

  9.齐读全诗,完成填空。

  叙述了_______________,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

  10.个别读,齐读;配乐背诵。(请同学们听着音乐,有感情地吟诵一遍。)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进一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准备默写。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两种识字方法,认识“评、访、记”等七个生字。

  2.正确读词语,初步理解感受春天的美景。

  3.正确读写句子。

  4.熟练地读背短文,了解短文的意思。

  5.唱一唱,说一说,画一画美丽的春天,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两种识字方法,认识七个生字,正确读词语,读句子,会看拼音写句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或资料。

  2.学唱有关春天的`歌曲。

  3.春景图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读,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2.同桌互听互读,互相鼓励说出自己的发现。

  3.指名读,说出上面三行和下面两行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学生边说,教师边出示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两种字,在学生自主归纳的前提下,引导其发现两种识字方法。)

  4.小组赛读。

  5.出示含有“评”、“访”、“记”等七个生字的词语和句子,在读词句的过程中识记生字。

  二、日积月累

  (一)我会读

  1.开火车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对又好。

  2.出示春景图课件,感知词语大意,可以鼓励学生选词语说句子。

  (二)我会写

  1.自由拼读,读后工整书写。

  2.以小组为单位评出优秀者在班内展览。

  3.全班齐读书写的句子。

  (三)读读背背

  1.自由读文,不认识的字请教同桌。

  2.指名读,说说短文写了什么?

  3.教师出示花园、果园图,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背诵。

  4.自由练背。

  5.小组赛背。

  三、课外延伸

  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优美句段,读一读,背一背。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比较形近韵母,熟练拼读音节。

  2、正确、熟练地认读词语,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训练。

  3、正确朗读儿歌,动手拼各种图案,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学情分析:

  汉语拼音的学习、复习,学生最容易疲劳,乏味,从而没有学习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在此次复习课中,用一次有趣的“动物运动会”做为一个大背景,将各个题目串联其中,不知不觉中,复现了拼音、生字,巩固了知识。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节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形近韵母

  1、谈话激趣: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森林里可热闹了。动物们正在举行一场生动的动物运动会。瞧!运动员们举着牌子走来了。

  2、课件出示兔子、企鹅,小熊举着韵母牌子

  3、你们认识他们的`名字吗?能准确地读出来吗?在小组中试一试。(个人读——同桌互读——齐读)

  4、四声练习

  5、这些复韵母长得可想像了,不仔细看很容量出错。如果你仔细看,认真学,就一定能读准它,记住它。

  6、拼读音节练习:

  jdb

  qietuepiao

  xnm

  二、拼读音节

  1、动力员们个个你争我夺,他们的啦啦队也不示弱。看看,他们是谁?出示六张图片

  2、看图说说它们的名字:乌龟、鸟、柳树、梅花、小桥。

  3、出示音节,大声拼读音节。

  4、检查交流。(个人读、开火车读、全班读)

  5、出示课件(演示音节与图连线)。你们也能像老师这样把音节和对应的图连起来。在书上试一试

  6、交流检查,全班齐读。

  三、认读词语

  1、森林运动会,有许多人都想来参加呢,看一看有谁。(看书自由读词语)

  2、在老师这儿有一些请柬,请你来送一送,邀请他们来参加森林运动会吧。

  (1)分发词语卡片,小组里自由认读。

  (2)学生拿着找门牌,对号入座。

  人物:爸爸、妈妈、哥哥、弟弟

  动物:小鸡、小鱼、河马、水牛

  动作:读书、画画、骑车、洗衣服

  3客人一下子就找到了森林主人,真了不起,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

  4、小结:原来小朋友按一定的规则来找人,怪不得速度这么快。你们还能帮森林主人找到这样的客人吗?(词语拓展)

  5、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注意该读轻声的要读轻声。

  四、读读拼拼

  1、运动会马上要进入最紧张最激动的时候,大家快来做好准备。

  2、看看书,放声读读儿歌,不会读的音节向同学老师请教。

  3、检查交流: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师生评议。

  4、比赛开始了,用圆、不同长短的直线组成各种图形,试一试。(个体活动)

  5、学生展示交流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绝招》教案03-31

(精选)语文教案08-06

语文教案(经典)08-10

语文教案(精选)07-30

[经典]语文教案08-03

(精选)语文教案08-17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教案(精选)10-16

[精选]语文教案10-15

【经典】语文教案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