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27 09:56:43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精品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教案(精品3篇)

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常常会对我们成人觉得司空见惯的事物和现象感到好奇,有时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把我们问得都有点招架不住了。今天的科学游戏《落下来了》,就是以生活中的“物体下落”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探索的对象,以此引导幼儿发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这样的探索活动,取材于幼儿的生活,体现了“科学教育生活化”这一《纲要》精神。

  活动目标:

  1、乐意用身体动作表现不同物体飘落的样子。

  2、尝试用简单的`线条记录自己的观察。

  3、对物体落下来的形态产生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活动准备:

  1、实验材料:鸡毛、棉花、餐巾纸、气球、纸条、树叶、沙包、积木、橡皮泥。

  2、实验箱、白手套、记录表格、胶水、泡沫垫。

  3、快节奏和慢节奏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老师扮演博士,拎着一只实验箱,神秘地向幼儿展示:

  师:“大家好,我是x博士。这是我的实验箱,我们一起来看看,里面装了些什么实验材料?”

  2、带领幼儿逐一认识材料,说出名字。

  二、实验

  1、认识“落下来”

  师:“今天,我x博士要带大家用这些材料来做一做‘落下来’的实验。那,什么是‘落下来’呢?”

  简单示范鸡毛落下来,小结:落下来就是物体从高处往低处落下。

  2、提出问题:“实验箱里的其他材料如果从高处落下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1)老师有意识地拿出鸡毛和石头,请一位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做“落下来”实验。引导幼儿通过对比观察,初步发现两种物体落下来速度、下落形态的不同。

  (2)幼儿自由探索。

  师:“我们来试试其他材料,看看它们又是怎样落下来的?”

  老师提示探索要求:我把手举得高高的,然后一松,看一看,它们是怎么样落下来的?

  幼儿自己摆弄各种材料,老师引导小朋友用语言说自己发现“××是怎样落下来的”。

  以幼儿的经验作为做小结,(发现站得高飘下来时间更长一些)。鼓励其他小朋友也试试。进一步探索发现两种物体落下来速度、下落形态的不同。

  (3)模仿“飘和落”的动作。

  幼儿和老师一块用身体语言表现物体落下的动作。提醒幼儿人如果在高处,一定要小心不能落下来,不然会有危险。

  三、记录

  1、商量约定记录标记:

  师:“小朋友,你们发现每种物体落下的样子一样吗?快快落下来可以用什么样的线条记录,慢慢飘下来可以用什么样的线条记录?”

  2、幼儿记录

  (1)请小朋友在贴有物体对应的下面记录。

  (2)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记录。

  四、拓展

  师:“生活中有哪些物体落下来的样子象沙包,快快的?(水果、玩具、石头)有哪些物体落下来的样子象羽毛,慢慢的飘飘的?(手帕、花瓣、塑料袋、一根线、风筝)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能够发现站在低处与站在高处看到的不同景象。

  亲身体验用比较的方式观察食物的有趣。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纸和笔。

  事先选择适合观察比较的场地。如:操场上(地面低处)和二楼露天走廊(高处),两处地方必须能够看到同一地方的景物。

  活动过程

  走到操场看一看。

  ――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每个幼儿在操场上选择一样物体作为观察对象,如:小树、小花、滑梯、地面上的一个小圆点等。

  ――仔细观察自己选定的这个物体,并把它记录在纸上。

  爬到高处看一看。

  ――让幼儿自由选择不同的高处,如:大型运动器具的.最高处、二楼露天走廊或更高的楼面等。

  ――你看到了什么?感觉有什么不同?(比在下面时看到的东西更多了,看得更远了)

  ――继续认准刚才在操场上观察的物体进行观察。

  ――刚才站在地上看的时候,那棵树显得很高,现在看上去就像在我们脚下,是这个树变矮了吗?

  ――仔细想一想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感觉?画一画站在高处时与站在低处时所看到的同一物体的不同情况。

  比一比,说一说。

  ――你喜欢站在高处看,还是喜欢站在低处看?

  ――幼儿分成两组,分别阐述自己的理由。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探索让热水快点变冷的多种方法。

  2、体验参与实验操作活动的乐趣,感受事物的变化。

  活动准备:塑料杯;温度计;擦手干毛巾;冰块;湿毛巾;小脸盆(中间加水);调羹;扇子;每组一块记录板、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

  "这儿有杯热水,如果想知道它现在有几度,该怎么办?我想让它快些冷却下来,有哪些办法呢?

  (幼儿介绍)

  二)、小组实验,记录结果:

  1、引导幼儿分组寻找材料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请你们三人一组,把你们商量的方法记录下来,然后就按照自己记录的方法进行实验,让热水变冷,看看在5分钟内下降到几度。我们来比一比谁的本领大,温度降得快。"

  (1)"现在我和你们来做个实验,我不用你们的那些方法,让热水自己冷,看它能在5分钟内下降到几度。你们就按照你们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我们来比一比谁的本领大热水的温度降得低

  (2)引导幼儿分工实验。

  (3)实验步骤:

  小组商量各自的实验项目寻找材料--倒好热水测量温度并记录--选择实验材料进行实验--5分钟后再次测量水温并记录。

  (4)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2、实验结束,请每组幼儿测量实验后杯中的水温,并记录。

  三)、交流讨论

  1、提问:你们是用什么办法让热水快点变冷的?实验后的水温是几度?下降了几度?(幼儿介绍)

  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发现实验与非实验的不同。

  2、引导幼儿共同讨论。

  (1)为什么不断地搅拌热水,热水就会快点变冷水?

  (2)为什么在热水中放入冰块,热水也会快点变冷水?

  (3)为什么将热水倒在一个大一点的容器中,也会快点变冷呢?

  5、教师小结:

  生活中有许多让热水快点变冷的.方法,用调羹搅拌、两个杯子相互调换、用嘴吹,都能增加空气流通、添加冰块、放在冷水里,这些方法都能将热水的热量传递到冰块和冷水里,使热水的温度降低,达到降温的作用,而没有实验的热水它只能将热量慢慢的传递到空气中,所以它的降温速度就会比较慢。(针对幼儿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或留疑)

  四)、延伸:引导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内容来源于生活,能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与实验的欲望。活动中通过引导幼儿在实验中发现“这些方法都能使热水变冷”,但是不同的方法又不一样的效果,使幼儿获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更多的科学知识。对于本次活动幼儿还是比较感兴趣的,由于温度计我们小朋友平时接触的并不多,所以在课前我丰富了幼儿关于这方面的经验,而孩子们通过课前的准备,活动中基本都能用温度计进行读数。但是活动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活动中的语言要规范,特别是在科学活动中,提问需精确,对于幼儿的回答应回应给与提升,能让幼儿更清晰地理解教师提问的目的或实验的要求;提供的材料不应只限于3种,应给与幼儿更开放的探究空间,可把现在可以实行的方法都提供给幼儿,使幼儿有更开放更自由选择的空间,更好地体现出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记录表的设计有些局限了幼儿的思维,可以再开放些,不要把方法都事先展示在表中,可以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画出并记录下来等等。总的来说,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高,活动目标基本达成。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经典)08-06

科学教案(经典)08-13

[经典]科学教案08-02

科学教案[经典]08-03

科学教案(精选)08-16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经典】09-08

(精选)科学教案09-07

【精选】科学教案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