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17 14:36:0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5篇(推荐)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5篇(推荐)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

  (3)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秋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秋的声音是什么?

  三、教学难点:

  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四、课前准备

  选择一段优美的关于秋的`音乐磁带。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享受音乐,发挥想象

  1、描述引入: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不信,你听(放音乐磁带)。

  2、直观感受: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想象画面。

  3、交流感受: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导入课题:有一位作家也听到了秋的声音,他听到的和你们的是不是相同,想知道吗?(揭题读题)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读通诗文:自读课文,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你最喜欢哪种声音,喜欢的话多读几遍。

  3、朗读展示,想象表演。

  a、鼓励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可欣赏性地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

  b、开展想象性的表演活动。出示字卡或小黑板:

  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黄叶说:“_______”

  蟋蟀振动翅膀,“qǘqǘ”,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在唱着:“_______”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_______”

  (朗读和想象表演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学生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可以有感情地读,也可以以用想象地表演来促读。)

  4、配乐朗读。

  a、老师播放音乐,学生配音试读。b、指名朗读,大堂展示。

  三、想象创作,续写小诗

  1、各自仿写:同学们,秋的声音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写下来,行吗?可以仿照自己最喜欢的某一段话写。

  2、大堂展示:把自己写的一段小诗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现出来。

  3、汇编成诗:几个同学自由组合,把自己的小诗合并汇编成一首新诗,画上插图,制成作品,准备展览。

  四、课外活动

  举行小小诗展,感受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大树

  蟋蟀

  12、听听,秋的声音

  大雁

  ……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7个一类生字,识记7个二类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及其蕴含的丰富情感。

  3.感受自然美景,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体味作者的喜爱之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学习课文叙述的顺序。

  2.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3.概括并体会大兴安岭景物特点,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有关大兴安岭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3课时

  基础知识:

  1.生字:

  峻 高山峻岭、险峻、崇山峻岭

  俏 俏货、俏丽、俏皮、俊俏

  桦 桦树、白桦

  蝴 蝴蝶、黄蝶

  矿 矿石、矿物、矿产

  恰 恰好、恰如其分、恰巧、恰当、恰似

  厦 大厦、广厦

  2.多音字: 厦 shà(大厦) xià(厦门)

  3.正音字: 摸[mō] 峻[jùn] 桦[huà]

  4.词语:

  奇峰怪石:奇形怪状的山峰和岩石。

  高不可攀:攀,攀登。高得没法攀登。形容难以达到。

  云横秦岭:云与秦岭平行,形容秦岭很高很险。

  孤峰突起:孤,单独。突起,高耸。指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盛气,骄横的气焰。凌,欺侮。傲慢的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及,达到。指眼睛所能看到的。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一种碧绿的颜色。

  万古长青:这里指永远苍翠。常用来比喻高尚的精神或深厚的友谊永不衰退。

  椽柱:椽,放在檩子上架着屋面板和瓦的木条。椽子和柱子。

  疾驶:(车辆等)急速行驶。 疾驰?:(车马等)奔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识记生字,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 你看过海吗?它什么样?

  2. 那你见过林海吗?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的脚步走入林海,看看置身其中的感觉吧!

  3. 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学习基础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梳理层次。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自然入文。

  1.作者初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怎样?(亲切、舒服)

  2.指导朗读,读出这种亲切、舒服的感觉。

  3.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林海的?

  二、精读重点,领悟林海之美。

  1.学习第2自然段。

  (1)指读第2自然段,思考岭有什么特点?

  (多、美、温柔)

  (2)作者是怎样抓住岭的特点写的?

  按照“读句子—抓特点—谈理解”的步骤说说自己的理解。

  (3)自由练读并读出感情。

  2.自由读3、4自然段,看看林的特点是什么。(绿而像海)

  3.指读第5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还写了什么?(花)

  (1)花有什么特点?(数量多,种类多,多姿多彩)

  (2)你觉得这段中哪句话写得好?读一读。

  4.读最后一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觉得兴安岭越看越可爱?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林海之美,语言之美。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总结全文,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二、完成课后习题。(答案如下)

  1.作者是从山岭、树木和花朵这三方面来写林海的。

  2.作者是按照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的顺序来描写的。

  3.(1)这句话是用拟人和对比的方法突出了兴安岭温柔的特点。

  (2)这句话将连绵不断的山岭比作了波浪,可见森林之大,树木之多,不愧为“林海”这一称号。

  (3)这句话运用了反问和比喻的修辞方法,说明了白桦树又多又美,像海边的浪花。

  (4)这句话用拟人的方法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从而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板书设计:

  岭 多 温柔

  林海 林 绿 像海 热爱

  花 繁 绚丽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从不同途径,初步了起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名称及作者,培养课外阅读习贯。

  教学重点:"万花筒""我发现""我知道""读读背背"栏目的内容。

  教学难点:在"大舞台"上展示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果,

  教学用具: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段时间,同学们的读书兴趣十分浓厚。上读书,去图书馆读书,去书店买书来读,去朋友家借书来读,老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读书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有人说"一个人的品质就是在阅读中形成的。"可见读书一个人一生的影响很大。"幼学如漆",我们只要从小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将会终生受益,乐在其中!在"四大名著"中,我们最熟悉的是哪部?

  今天,我们就走进《西游记》,展示它带给我们的快乐。

  (板书课题:走进《西游记》)

  二、分组准备

  1.调查阅读情况。

  (1)你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走进《西游记》的?

  .(2)你准备用怎样的`方式展示你读《西游记》的成果?

  2.根据不同的展示方式分组。

  大致共分4组读书笔记"组";讲故事"组",人物点评"组",绘画"组。

  三、小组内交流,准备展示材料,布置好展板。

  四、在全班交流,评选优胜组

  1."读书笔记"组:推选2-3优秀读后感,在全班朗读,教师作鼓励性点评。

  2."讲故事"组:推选2-3名选手,上台讲故事,用热烈的掌声予以鼓励。

  3."人物点评"组:推选1-2名小点评员,就《西游记》中的最喜欢的人物,进行点评,说清为什么喜欢他。

  4."绘画"组:展示"情节连环画"或"人物画"从是否抓住人物特点来评点。

  5.评选优胜组,掌声鼓励。

  五、

  通过本次的"大舞台"展示读书成果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鼓励学生自由地、从多角度来谈)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熏陶。

  教学重点:识字、学词、读文理文

  教学难点:读文理文

  教学创新点:以读为线,积累好词好句,抓取主要内容知大意,搭建知识迁移的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略读课文的一般教学步骤是:读提示,明要求,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表达方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师导入:学生齐读课题。

  2.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全文一共多少个自然段?朗读1、2,要求学生仔细倾听,注意生字的读音,教师用“似的 盛开 饮马”三词反馈倾听的情况。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4、5,要求读正确、读流畅。

  3.请1-2位中上生学生根据拼音读生字。

  缎duàn 涧jiàn 俯f

  蹄tí 溅jiàn 延yán

  鞍n

  4.组织小组开火车赛读重要词语,检查识字状况,在反馈中纠错并反复纠读。

  锦缎 山涧 俯视

  马蹄 溅起 绵延

  马鞍 高耸 透射

  寂静 增添 细碎

  柔嫩 绚烂 白皑皑

  重重叠叠 斑斑点点

  5.要求学生标画含生字的词语之后,组织学生接龙朗读课文,看是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顺畅。教师注意板书学生读错的字,反馈预习情况,组织学生查字典标注:高悬 峭壁断崖 银链 鳞光 绚烂 无边繁花

  6.教师过渡:学习一篇略读课文,仅仅满足于借助字典认识一些生字,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你们能不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完成阅读提示里边提出的任务。老师读一读阅读提示,你仔细听,看阅读提示里面提出了几个任务。

  7.学生表述任务:(1)想一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2)它们有什么特点?(3)抄写优美的语句。

  8.教师过渡,学生默读课文,解决问题(1),教师帮助学生缩减语义并训练其有条理地、反复整体表达:《七月的天山》先写水,再写原始森林,最后写花。

  9.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仔细地读,解决问题(2),教师组织学生依次交流:要求学生运用课文的句子伸展语义,教师相机挑选出比喻句和排比句指导朗读并分析写具体的方法。

  10. 学生借助课件帮助小结所学:《七月的天山》先写水,再写原始森林,最后写花。作者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来具体描写这些景物的特点,是按游览顺序写的。

  11、教师小结:(1)理解反问句,抄写好的句子;(2)积累词语练习:。

  教学反思:

  以分解对零散,以组合促概括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中的比较满意的地方:

  1.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表情达意的”进行自主研读和交流。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风景的优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2.讲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欣赏句子“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要求学生合理运用比喻、排比的句式对身边熟悉的景物进行仿写练笔。

  不足的地方: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程序上似乎顺理成章,从整体到部分,从读到写;方法上似乎合情合理,有自主阅读,有品读赏析,有课后练笔,做到了读写结合。但总觉得自己在课堂上没有跳出教材这个圈子,对文本的分析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大多数学生的写作练笔也只是比葫芦画瓢,没有拓展,没有创新,总之,觉得语文课上读写结合的效果不怎么明显。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17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8个生字,绿线里的9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新偏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晨间山林的变化,知道“叶子的眼睛”指露珠,感受妙趣横生的世界。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能看见这缤纷的世界,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板书眼睛)。孩子们,相互打量一下,你准备怎么夸夸好朋友的眼睛?引出忽闪闪、亮晶晶、水灵灵、眨呀眨呀等词。

  2树叶也有自己的眼睛。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就是叶子的眼睛(完成课题板书)。 教写“叶”。

  3读题后质疑:叶子的眼睛是什么样的?

  二.初读感知.

  1按要求,读课文。

  大声读课文不会读的生字,读拼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标注出小诗有几行、几句。

  2随文识字。

  现在知道叶子的眼睛是什么了吗?读出那句话。随文学习“露、雷、雪、雾”。

  3了解内容。

  为什么说露珠是叶子的眼睛呢?读文后理解:眼睛和露珠一样是水灵灵、亮晶晶的,还眨呀眨的,所以作者说露珠是叶子的眼睛。

  4是谁把叶子叫醒的呢?读好“轻”,学习“摇”。

  三. 再读感悟。

  1清晨,阳光来到森林,摇醒树叶,叶子睁开眼睛……多么有趣的诗,赶紧读一读吧!

  2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这首诗。

  四 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认读。

  2练写生字,指导。

  五 作业布置。

  朗读这首诗,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

  指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听写生字,订正,交流识记方法。

  二 品词析句,想象体会。

  1 观察插图,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理解“雾气迷迷蒙蒙”,读好诗文的前两行。

  2 出示阳光射入森林图,又看到了什么?读诗文三四两行,体会“走进”,联系生活想象“轻轻、走进”,读好这两行诗。

  3 阳光怎么知道树叶醒了?出示诗文的七八两行,感受清晨阳光下的露珠是什么样子。指导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学习ABB词语。

  4 我们也来做叶子的.眼睛,眨呀眨的,你有什么感受?引导体会叶子的快乐情绪。

  5 再读课文,说说学文的感受、体会。

  6 背诵积累。自由练读、师生合作、同桌练背。

  三拓展延伸

  1叶子的眼睛眨呀眨的,她看见了哪些东西?引导想象说话。

  2太阳越升越高,整个森林都醒来了,我们又看见了哪些奇妙的景象?出示森林美景图,仿写训练。

  阳光把森林唤醒了,

  哇――

  ――,――,

  ――是――的眼睛。

  四 巩固生字。

  1出示生字,读字组词。

  2提醒写时注意点。

  3练写“就”、“进”。

  五 作业布置。

  1背诵诗文。

  2有时间到大自然中走,感受自然界的奇妙。

  板书设计

  3 叶子的眼睛

  ↓

  阳光 唤醒 叶子 ――露珠(水灵灵、亮晶晶、眨呀眨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乐园教案06-08

【精选】语文教案09-18

(经典)语文教案09-24

语文教案[精选]10-19

语文教案(精选)10-16

【经典】语文教案10-14

[精选]语文教案10-15

(精选)语文教案08-17

语文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