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20 11:20:30 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概括每一段的段意,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了解课文所介绍的莺的特性。

  3、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概括段意,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莺的特性。

  教学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听写课后生字词

  莺 阴霾 栖息 千呵万护 恬静 轻盈 迁徙 无忧无虑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上一单元学习《古代诗歌五首》时学过一首描写美好春光的诗——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同学们还会背诵吗?(学生齐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绘了一幅动人的莺歌燕舞图,那么,“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小动物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丰的生动描绘去一起认识一下莺这种小动物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做到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回视,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提问:课文共六段,试概括每一段的大意。(教给方法找中心句或关键词)

  第一段:鸟类的回归带来了初春的第一个信息。

  第二段:莺科小鸟最多,也最惹人喜欢。

  第三段:莺的外形特征。

  第四段:莺的生活习性。

  第五段:莺生性胆小。

  第六段:莺的叫声最好听。

  2、说说莺的特点(筛选文中的词语概括回答)

  活跃、灵巧、轻盈、好动、富有感情;生性胆小,但无忧无虑;歌声美妙动听。

  四、细读赏析

  1、比较阅读。

  雀形目鹟(wēng)科的1亚种。本亚科鸟类体形短小或中等;嘴形尖细,有时微有缺刻;体羽大都为纯色,仅少数非洲种彩色较多。共61属345种,中国有19属83种。是旧大陆著名的鸣禽,仅少数种类(如戴菊莺、北极莺)越过白令海峡,到达阿拉斯加,但冬季仍返回菲律宾和马鲁古群岛越冬。——《大百科全书 · 生物学》

  这段文字与课文相比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

  本段:典型的说明文 语言严谨科学 知识性

  课文:文艺性小品文 语言优美生动 趣味性

  既然同学们觉得本文语言优美,接下来就让我们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以你喜欢的阅读方式(速读、精读、选读)找出文中你认为语言优美的语句,并作简要品析。

  例子:早晨可以看见它采集露水,在夏季短暂的.雨后,它常来到湿润的树叶上,摇晃树枝洗淋浴。(第五段)

  品析: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采集”、“摇晃”、“洗淋浴”这几个词将莺的行为拟人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莺活跃好动、无忧无虑的特性,体现了文艺小品文的语言优美的特点。

  五、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介绍莺的文字,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写了莺的特点、习性,突出了莺的活跃、灵巧、轻盈、好动,爱歌唱,有感情,惹人喜爱等特点。整篇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将莺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传神,形象地表现了莺的特点,在使读者获得有关莺的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这种融知识性和文学性于一体的科学小品,确实是说明文中的上乘之作。

  六、作业布置

  《语文同步训练》自主学习和体验探究部分。

  板书设计:

  《莺》布丰

  活泼好动 生性胆小 善于唱歌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教学内容:

  一次有意义的体育比赛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有条理地记叙一项活动的经过,注意语句完整通顺。

  2、懂得写好一项活动首先要自己参加过这项活动,并且在活动中留意观察这事物,从而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初步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把活动经过写完整写清楚,难点是指导学生留意观察,把活动经过写具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谈谈你最喜欢的一项体育活动或一种游戏谈谈在这项活动、游戏中让你影响最深的地方

  二、审题

  看课题,这次习作规定了我们怎样的写作范围?这个课题是不是作文题目?(只是写作范围,题目待内容确定后再定。)

  三、写作思考:

  1、这次作文的要求是什么?学习第一自然段(要求有条理地记叙一项体育活动或游戏。注意语句完整、通顺。)

  2、写好一项活动,有什么条件?学习第二自然段(亲自参加,留意观察)

  3、习作时,要注意什么?

  1)、要把活动过程分解成几个步骤?

  2)、写清每一步同学们怎样活动,自己是怎样参加的?(抓住活动中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及心理活动)

  四、选材定题,拟好提纲

  同学们,我们活动开始经过(分几步)?结果如何?

  五、起草作文,教师巡视。

  六、写完作文后,自己修改,在小组里互相修改。

  (习作讲评)

  教学内容:点评本次习作优缺点

  教学目标:

  1、学生是否有条理地记叙一项活动的经过,语句是否完整通顺。

  2、自己是否参加过这项活动,在活动中是否留意观察这事物,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是否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把活动经过写完整写清楚,难点是指导学生留意观察,把活动经过写具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一、回顾本次习作的要求

  二、学生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三、教师点评本次习作

  1、肯定优点:

  2、指出不足:

  二、表扬本次习作优秀者

  1、学生:

  2、学生:

  3、学生:

  四、小组讲评

  1、互读互评,进行交流、修改。

  2、借鉴他人的长处,来优化自己的'习作。

  3、四人一组,借阅优秀习作,借鉴其写得好的方面。

  4、教师巡视,并深入个别组参与交流。五。修改习作

  1、仔细阅读习作及老师的评语。

  2、发现自己习作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情美读全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看录像,谈感受

  1.安塞腰鼓曾在我国多种大型活动中演出,可把其制成多媒体教学录像。在正式讲解课文时,放出来,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学生的情绪。

  学生边看录像边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学生讨论交流感受,教师适当相机引导:

  ①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③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安塞腰鼓的知识和作者作品资料,教师总结归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是陕北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在古代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作者作品:刘成章,生于1937年,陕西延安市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写于1986年,它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

  朗读感知课文

  二、齐读、正音

  1.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齐读全文。

  2.纠正学生误读的字音。

  三、读出音乐美

  1.学生自我评议刚才齐读课文时所存在的问题。

  2.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带。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录音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3.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诵与录音带中的朗诵进行比较,发现他人长处。

  4.分节朗读,学习重点:节奏、重音。齐读全文,注意音准、节奏、重音。

  四、读出画面美朗读指导

  朗读水平若要向高层次发展,必须深钻课文,才能身临其境,进而读出文章的.画面美。

  1.寻找本文主体画面的构成因素。

  黄土高原(厚实、大气)、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热情、充满力量)、腰鼓(灵动而热烈的陕北打击乐器)。

  2.分析全文画面的构成。以打击腰鼓的不同过程为主,穿插一些想象的画面(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等)、陕北农民的生活画面、黄土高原与江南的对比画面等。

  3.教师示范朗读片断。

  4.自由朗读,力求进入课文情景,读出文中的画面美。

  五、读出力量美

  1.讨论:通过以上的朗读,试用“ 的安塞腰鼓”的句式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 “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等等;从中让学生感受腰鼓这种民间舞蹈的震撼力和蓬勃的生命力量。

  2.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力量美。

  3.学生诵读。力求读出本文所特有的阳刚之美。

  六、总结寻美分组朗读,进行分组寻找美点比赛

  用“ 美,你看(听) ”的句式叙述出来。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寻美,感受了安塞腰鼓那雄浑、激越、壮阔、火烈的特点和洋溢的阳刚之美。

  作业设计:

  抄写生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同步》。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守岛战士在艰苦的条件下热爱海岛、改造海岛的高尚品德。

  2、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战士小高最后说的那段话的含义,感受边防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

  【教学难点】

  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

  【课前准备】

  有关海岛战士学习、生活、工作以及生活环境的图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

  二、初读课文,梳理课文脉络,了解故事大概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读正确,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语句读给同学听。教师随机纠正字音。

  3、思考:故事发生在哪里?主要介绍了有关海岛的哪些事?

  三、研读课文,感悟战士的爱国精神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事研究:战士们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会这样做?

  2、学生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进行班级交流。

  交流的重点是:

  ⑴小高为什么上岛时把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⑵在尝瓜会战士们是怎么吃瓜的,作者为什么描写得那么详细?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描写战士尝瓜的那两个句子,体会战士的心情,感受语言表达的准确。

  三、引导学生考虑两件事之间的联系,揭示课题含义

  1、质疑:小高探亲回来带小昆虫上岛,岛上战士为第一个西瓜开尝瓜会两件事有什么联系吗?

  (小高探亲回来时把小昆虫带上岛,小昆虫在海岛安家落户后,蔬菜瓜果就能长得更好,战士们就能吃到更多的瓜果,建设美好的海岛的理想就能实现。)

  2、读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写看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

  (句子形象地写出了小昆虫已经在海岛安居乐业,生动、含蓄地反映了海岛战士爱岛如家,安居乐业的爱国情感。点明了课题。)

  【课后反思】

  本课通过初读,学生能很轻易地弄懂战士小高要将昆虫带往宝石岛的原因,了解到尝瓜会上那只西瓜的来之不易,并通过对第二、第十三自然段地研读、演示,体会到边防战士热爱小岛、建设小岛的热情及爱国之心。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和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3、体会作者如何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的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用心观察大自然,用丰富的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的方法。

  难点:感受自然中的花鸟草虫、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观察过虫子吗?你看过“草虫的村落”吗?

  2、《草虫的村落》一文通过奇特想象,描述草虫的村落有趣生活,表达作者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与大自然为友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2、字词检查。

  3、读写本课的生词。

  三、梳理层次,整体把握。

  1、自读课文,思考:“草虫的村落”在哪?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2、交流反馈。

  3、再读课文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草虫的村落”的?

  (2)“草虫的村落”在作者看来是一个怎样的地方?面对“草虫的村落”,作者是怎样的态度、情感?

  4、交流讨论

  四、总结回顾。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草虫的村落”在作者看来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2、你从文章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二、研读、探究

  1、交流、探究:“草虫的村落”是快乐的天地,在文章哪些地方体现出来了?

  A“我想它一定是游侠之流吧!------终于走出一条路。”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要体会到一种成功者的喜悦,它是欢乐的。

  B“它们互相打着招呼”感受到它们的快乐、和谐。

  C“伫足痴望”,“攀谈得好像很投机”体会到小的相处融洽、快乐。

  D“我看到虫子劳动生活的形态------”体会到它们的和睦相处、团结友爱。

  2、小结:

  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和睦,友好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乐创造着。

  3、小虫们不但有生命,而且还有灵性。你领悟到作者表达这一独特感受的方法了吗?

  (1)学生自读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2)交流汇报

  作者用心观察,通过联想、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三、升华情感。

  1、说说你观察过什么?

  2、发挥想象,运用作者的写法,把自己的观察写下来。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11 草虫的村落

  游侠归来

  和睦相处

  奇异的游历 音乐演奏会 爱散步

  勤劳地工作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学习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集体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

  3.用有感情的朗读去体会人物的精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无(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师: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华民族有无数的英雄儿女长眠在了朝鲜的国土上,在这些英烈中就有这么一位,请同学们饱含深情地呼唤他——(指黑板课题)。

  师:请再自豪地喊一声。

  二、整体认识与感悟

  师:同学们想认识他吗?请同学们放声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师:课文写了邱少云什么事?

  生:课文写了……(学生点到及止,不要求面面俱到)

  师:同学们刚才读书非常认真,投入,说明邱少云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大家,那课文中哪些地方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来读读。

  生:(读出印象深刻的句子或自然段,老师实时追问当你读到这时,怎么想的)

  师:总结 通过刚才的读书和交流我们对邱少云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带着问题来读课文。

  三、进一步感悟并有感情朗读

  师:请一个孩子来读阅读提示,其他孩子勾画问题。

  抽生明确三个问题:

  1、想想火是怎样烧到邱少云身上的?

  2、邱少云在烈火中的表现怎样?

  3、“我”当时心情怎样?

  师: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三个问题,自学完毕后在学习小组里交流,并有感情练习朗读。

  师:谁来说说火是怎样烧到邱少云身上的?(抽生答)

  生?读5自然段。

  师:追问 通过读你体会到火势怎样?

  生:快,猛、大…

  师:从哪里体会到火势又快又猛?

  生:我从“乱窜 一团烈火…”中体会到的。

  师:又快又猛的火势怎么读?(抽生读、练习读、齐读)

  师:一团烈火把邱少云包住了,我作为他的战友心情怎样?

  生:读7自然段。

  师:听你读完,大家的心情一定像大海一样不断翻滚,不断起伏,孩子们你们有没有一种特别的感动,一种流泪的冲动,有吗?

  师:同学们自己读这段,读出自己的感情。

  师: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在哪里?

  生:“我的心像刀绞一般…”

  师:“刀绞”什么意思?

  生:“像刀割、刀砍一样”

  师:同学们有没有看见过绞肉机,这就像把自己放进绞肉机一样那样痛苦难耐,是什么让我们的感觉像刀绞?

  生:是邱少云身上的火

  师:烧在邱少云身上的火就如同烧在我们的身上一样,像刀绞一样,让我们找到痛心如刀绞的感觉在读(抽读、齐读)

  师:无情的烈火正灼烧着这位年轻战士的身躯,他让我们紧张,他让我们揪心,他让我们矛盾,他让我们痛苦,邱少云的生死抉择牵动着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也牵动着我们每一个同学的情呀!再来读(齐读)

  师:我们这样的痛苦、等待、煎熬,烈火中的邱少云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读8自然段

  师:课文把邱少云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生:把邱少云比作“千斤巨石”因为……

  师:对呀!邱少云同这千斤巨石一般,不怕烈火焚烧,不会挪动一寸地方,不会发出一声呻吟,可是千斤巨石没有生命而我们的邱少云却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啊!

  师:让我们来看看烈火中的邱少云,看插图,看到了什么?

  师: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疯狂地燃烧着,它妄图摧垮这位年轻战士的意志,可是我们的邱少云忍受着钻心的疼痛,有如千斤巨石一样紧紧地伏在草丛里一动也不动,他的双手十指深深地插进泥土里,他怒目圆睁,仇视地看着敌人,他要战胜痛苦,战胜烈火,他是一位真正的钢铁战士,一位真正的英雄!忍受烈火烧身需要多么顽强的'毅力,需要多么巨大的勇气,是什么力量鼓舞着他,支持着他呢?

  生:读“为了…为了…为了…”

  师:邱少云需要力量,需要支持,让我们给他力量,全班来读,一次一次加重语气。

  师:在这种力量的支持下,邱少云在烈火中坚持了整整半个小时,多么了不起的战士,多么英勇的战士,多么伟大的战士,让我们对英雄表达我们的崇敬之情,再读。

  师:邱少云在烈火中英勇牺牲,让我们怀着满腔怒火为邱少云同志报仇,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师:从冲锋到战斗结束只有二十分钟,这胜利是由谁换回的?让我们响亮地呼喊他的名字——指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目睹了这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一幕,胸中有千言万语想要说,看看我们空荡荡的黑板似乎该写点什么,同学们请你用一个词,一句话写出你对英雄的赞颂。

  师:这样的战士不可战胜,这样的军队不可战胜,这样的祖国不可战胜,我们永远怀念共和国的英雄——邱少云,邱少云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下课。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准备:

  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六、作业

  1、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

  1、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仔细听,记住了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患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

  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

  3、指一名同学讲

  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4、小结,引出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

  (1)自由读,

  (2)指名读,再评议

  (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

  (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

  四、明理

  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

  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书: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恍然大悟《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下面是我对这一课的一点感悟:

  一、重组课文,构建板块

  我个人以为,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每篇课文都细细给学生"梳理一回"。

  我在教《螳螂捕蝉》这一课时,并没有"循规蹈矩"逐段教学,而是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一节课就那么几个教学环节,十分简洁,却又"针针见血",把教学重难点一一落实解决:1、直接由课题入手,直奔"螳螂捕蝉"的故事并进行复述;2、完整地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学生质疑后讨论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劝;3、课文表演,先练读对话,再每个人就当时情境写台词,两位学生上台做"吴王"和"少年",其他人做导演。

  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安排虽然改变了课文的"序",但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特别是匠心独具地把朗读、感悟、想像、复述等整合成几个生动活泼的综合的板块,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真正地达到了以简驭繁、以一当十、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发展语言,注重创造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疏可走马"处自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语境动动笔。所以我特被重视让学生创造性地补充课文空白。比如课文写这位少年为了劝说吴王,拿着弹弓一连在王宫花园里转了三个早晨才觅得机会,碰到吴王。花园里此时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就让学生以写台词的形式补一补,在学生表演时做旁白用,结果学生写得十分成功。这是一位学生的练笔:清晨,朝霞映红了吴王花园。郁郁葱葱的树木、五颜六色的鲜花都被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几只黄雀躲在树丛里欢快地鸣叫着。这时,一位手拿弹弓的少年,正在花园的小路上徘徊。他不时地朝吴王的寝宫东张西望,似乎在等什么人,却又装出一副专心打鸟的样子。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他也浑然不知。这时…(学生开始上场表演。)

  三、自主质疑、训练思维

  老师的问题过多,对时间固定的课来说,就意味着学生疲于应付。课堂上,老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因此,我在设计时,突出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并把探究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注意了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读完故事后,我引导学生质疑,并讨论关键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直接劝吴王,而要用讲故事的方式?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发表独立见解,主动地获取知识,并相机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再次让学生回顾全文、整体把握,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劝。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像的翅膀,这一节课下来,留个我许多的思考….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九个生字,理解字意,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渲染”“勾勒”等词语。

  (2)揣摩文中优美语句,体会文中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书法情感的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1)熟练利用字典等工具书学习课文中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自主感受课文中描述的草原风光及风土人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课文对内蒙古大草原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的赞美,感悟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风光及草原人民的热爱。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对内蒙古大草原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的赞美,感悟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对草原风光及草原人民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两个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暑假期间有没有去什么地方旅游呢?(学生答,师生互动)

  那有没有哪位这次去了草原或者以前去过草原的同学们愿意说一说你们都去了哪里的草原,都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呢?(学生答,师生互动)

  看来同学们的草原经历还都挺有意思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的第一篇课文《草原》,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一起再去那片美丽的大草原走一走。没有去过草原的同学们也跟随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大草原的美丽风光。

  板书:草原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出示作者简介课件: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1]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总体风格特色。

  《草原》这篇散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课后揭示或作为问题让同学们在学习中总结出)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草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难以理解的字、词、句等,用笔做上记号;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字词。优美的词语或者有特殊意义的词语用线画出来。

  2、检查字词学习效果。

  采用问答引导方式,让学生自主总结归纳字词大意,教师最后出示课件归纳字词正解。

  字:毯、陈、裳、虹、蹄、腐、羞、涩、微。(字形、字音、注意点)

  词:明朗:光线充足(多指室外)。

  一碧千里:一片碧绿,十分广阔。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

  茫茫:形容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翠色欲流: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色如流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奇丽:奇特而美丽。

  无限:没有穷尽,没有限量。

  洒脱:(言谈、举止、风格)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迂回:回旋,环绕。文中指河像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羞涩: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天涯:指极远的地方。

  话斜阳:在夕阳下告别。

  其他优美词语或特别词语可由学生补充,教师帮助解释。(例如:奶豆腐、陈巴尔虎旗、摔跤、手抓羊肉等。)

  3、教师提问:作者文中都写了些什么?

  预测:草原的美丽风光、草原人民热情好客、蒙古族同胞迎接远客设宴款待的情景等。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细读课文,分析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的。作者是按什么为线索来写作的。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形式总结课文内容,老师予以积极评价,引导正确答案。

  ——作者按照参观访问的顺序写的:首先描述了一碧千里的草原美景,接着展示了远迎客人、激情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的隆重场面,最后用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全文。描述了草原风光美、蒙汉一家亲的场面。

  (预设板书:草原美景

  热情迎接

  亲切相见

  盛情款待

  依依惜别)

  四、精读品析,草原美景

  1、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看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么描写草原美景的,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草原很美的呢?画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或词语。

  2、学生自主品读,找出优美词句。

  3、小组内交流总结,教师按课文顺序适时引导学生回答。

  出示优美例句: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分析:一个“可爱”就足以间接表达了作者见到草原时的心情,给人一种身心舒畅愉悦的感觉,“清新”“明朗”的草原是作者看到草原时的感受,这种感受使作者感到满心的愉快,以至于想高歌一曲来表达自己此时的心情。

  作者这里由景生情,直接表达了自己初见草原时的惊喜和愉悦,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写法。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分析:“碧”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辽阔。这句话形容草原一片碧绿,十分辽阔。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是却并不因为空旷而显得苍茫冷清。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结合图片课件展示这种渲染效果,帮助学生理解)

  分析:“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这两者是自相矛盾吗?其实,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显现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态。“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前句是近镜头描写: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这是化静为动,突现草的色泽,草的生命,也抒发了作者无限的热爱和赞叹。后一句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照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再说汽车在前进,视野中的那些“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云天吗?

  (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分析:这种境界是指草原一碧千里,犹如一幅写意的中国画一样的境界。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让作者感到非常惊叹;而草原的辽阔,小丘额柔美和羊群的点缀犹如一幅中国画令人感到非常舒服。“愿久立四望”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让人恨不得一直看下去;“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诱发起激情,想吟一首小诗来表达内心的赞叹与喜悦。作者用这种看似矛盾却又合理的笔触巧妙地刻画出“我”在这种特定境界里的丰富的内心感受。

  句式:既......又......(并列关系)会用该句式造句。

  4、教师总结:本自然段作者由景生情,又寓情于景,采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表达了自己初见草原的惊喜和对草原风光的赞叹之情,字里行间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由衷的赞美。

  板书:草原美景 ——风光美

  5、师:同学们,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不美,老舍先生用非常优美的语言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为我们描述了草原的美景,让我们仿佛置身其中,让我们试着背诵第一自然段,把这一幅如画的美景记到心里吧。

  五、深读感悟,人情之美

  师:既然来到了美丽的蒙古大草原,自然要去看看独居特色的蒙古包,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热情好客的蒙古人民中吧。

  请同学们自读二到五自然段,读后小组讨论你的感受。

  1、走进草原,热情迎接

  出示优美例句:

  (1)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问:“洒脱”是什么意思?(潇洒、自由)

  可以换成哪些词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分析:在广袤的草原上,可以自由的开车,不用顾忌有任何阻碍,而且一路翠色尽收眼底,在这样的环境里心都变得宽广和洒脱了,这是多么让人向往的啊!

  (2)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问:这句话给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热情好客)

  你都是从那些词句感受到的?(“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 “像一条彩虹”)

  分析:“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 “像一条彩虹”

  表现了蒙古人民的迎接远客的急切表现,他们都是盛装打扮,挥动马鞭疾驰的像我们本来,体现了他们对于远客的重视和热情。

  该句为比喻句,作者把这种景象比作彩虹,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景象,更把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比作了彩虹一般绚烂,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3)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调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问: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你在朗读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试着朗读这句话。

  分析:草原人民热情好客令人动容,让人感动,读起来也是充满了激动之情。

  板书:热情迎接

  2、蒙古包外,亲切相见

  师:作者一行跟随这骏马一路到达了蒙古包,那么主人与客人们在蒙古包外相见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请同学们朗读第三自然段,看看蒙古包外的情形,你又有什么感受?

  学生朗读分析。

  出示例句:

  (1)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

  分析:主人和客人相见的激动之情。

  (2)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分析:语言不通却并不妨碍大家相见时表达彼此的激动兴奋之情。

  师:该段描写了主人和客人们在蒙古包外亲切相见时的情景,让我们感受到了双方都非常激动的心情。

  板书:亲切相见

  3、蒙古包内,盛情款待

  师:接下来让我们跟随着客人们一起和主人去蒙古包里面看看吧。看看主人们是怎样招待客人的?

  分析:“倒上了”“摆上了”“不大一会儿”说明主人早有准备,用自己民族的特色美食招待客人。干部和老人向客人敬酒,为客人唱民歌体现了主人的热情好客和对客人的重视。而客人们回敬酒,跟着唱歌,这种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主人的盛情款待和客人的宾至如归的场景也正体现了蒙汉两族人民相亲相爱的深厚情谊。

  板书:盛情款待

  4、面对离去,依依惜别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朗读最后一段,看看描写了怎样的场景?你又是怎样感受到的?

  学生朗读,学生小组内总结,分析情感。教师引导总结。

  分析:饭后小伙子们和姑娘们纷纷表演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项目,客人们也跟着一起唱歌跳舞,慢慢太阳已经偏西,可是谁也不肯走,体现了蒙汉两族依依不舍的美好情感。

  板书:依依惜别

  出示例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引导分析:在这美好的草原美景和蒙族同胞的热情款待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我们在这种深情厚谊和欢声笑语中怎么忍心离别呢。面对着一碧千里的大草原,在夕阳下两族人民互相诉说着依依惜别之情。

  该句问文中的中心句,作者直接抒情,从主人热情迎客款待到联欢话别处处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两族人民团结友爱难舍难分。充分表明了作者感受到的草原人民的人情之美。

  板书:人情美

  六、课堂总结,体会情感

  师:同学们一起来回味整篇课文,作者都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表达手法来抒发感情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该篇课文描写了作者初入草原,看到了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美丽风光,让人感到非常愉悦和洒脱,后来到蒙古同胞的热情相迎、盛情款待和联欢话别依依不舍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体会到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抒发了作者对于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希望祖国各个民族的大团结的美好祝愿。

  文中作者采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

  板书设计:草原美景 ——风光美

  热情迎接

  亲切相见

  盛情款待 ——人情美

  依依惜别

  七、作业布置

  1、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情感,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2、根据自己去草原的经历,或者从文中所感受到的,写一篇关于草原的小诗或者散文等,来描述下你眼里的草原风光。

  3、完成课后习题。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

  教材解读:

  《理想的风筝》是新入选的一篇文章。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儿时一位失去左腿的刘教师给我们上课、和我们一起放风筝的情景,热情地歌颂了他高尚的师德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眼”。身有残疾的刘老师不仅放飞自己的理想,也放飞着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同时他也在指引着学生放飞远大的理想和纯真的感情。风筝在这里显然是个象征,具有多重的隐喻:“知识的风筝”—他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情感的风筝”—他的表现使我们酸涩、激动;“生命的风筝”—他生命的强壮,精神的丰富和乐观令我们钦佩……啊,我们就像这风筝一样,在刘老师的精心呵护下,飞上了蓝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

  4、学习作者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总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生生字词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弄清文章举了哪几个事例描写刘老师的形象;初步感受刘老师的良好品质及他对工作、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2、学习描写春天的句子,并进行积累;学习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明白刘老师是个慈祥、忠厚的残疾人。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激发阅读期待

  1、又是一年春来到,春风吹红了桃花,吹绿了柳枝。想乘着这股春风出去放风筝吗?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

  2、质疑: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板书:理想的风筝)

  二、检查预习,顺情引导

  1、请学生带着疑问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可以分成几部分?怎么分?并记录下自己的疑问。

  课文主要写“我”回忆李老师心酸执教,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表达了对老师深深的怀念之情。

  课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每逢春天到来,“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放上天空的风筝。

  第二部分:(4——9)回忆刘老师的为人和他放风筝的情景。

  第三部分:(10——11)写“我”对分别近30年的刘老师的怀念之情。

  3、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和文章脉络。看第二部分中,回忆了对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概括出三件事:笑谈腿疾、上课板书、喜放风筝

  三、走进文本,享受春景

  1、课文主要回忆刘老师的为人及他放风筝的情景,可开头却描写了什么?(春景)

  作者为什么要写春景呢?

  指名读第2自然段

  2、看到这么美的春天,你会感受怎么样?(舒服、舒畅、心境愉快)

  3、课文哪一自然段中哪一句话是描写春天时人们的心情很舒畅的?(第7自然段第二句)

  出示:“当春天吹绿了……浮上心头。”特别是哪个词语更表现出了人们的心情很愉快?(浮)

  4、原来,春天的美不只是在于花草树木,还在于蓝天上的一只只美丽的风筝,还在于人们的舒畅心情。作者看到风筝,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5、再次读春景部分,思考:作者只是因为喜欢春景才写这些春景的吗?

  小结:作者从景写到风筝,写到想起刘老师,过渡得很自然。

  四、由景及人,认识主角

  1、从景到人,从看到的景象联想到并开始回忆自己喜欢的'人物,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以后同学们写作时也可以使用这样的方法。

  2、写人物时,一般喜欢先描写人物的什么?(外貌)

  3、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刘老师的外貌吧。

  4、课文中又是如何描写他的呢?

  5、从这几句话中,读出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2、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组

  2、指名读读这些词语,看看这些词语中哪一组会让你想到刘老师的那一件事。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出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第4——9自然段,刘老师的哪些细节拨动了你的心弦?讲它们画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从中读出一位怎样的老师?

  (一)笑谈腿疾

  (二)旋转板书

  (三)喜放风筝

  三、品味心声,深化情感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2、这段饱含深情的文字中你们听出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哪些情感?(板书思念)

  3、一只只自翱翔的风筝成为作者心中最美的风景……、

  四、提升感悟,放飞情感

  1、漫长的30年,刘老师又在哪里呢?

  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2、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啊!

  3、续写

  五、总结延伸,拓展积累

  1、交流收集的资料,介绍作者

  2、从刘老师等强者身上感悟到什么?

  3、读名言

  4、总结

  生活中虽然有太多意料不到的磨难、挫折,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永远爱生活的年轻的心,只要我们顽强地面对生活,微笑着不断追求,蓝蓝的天空一样属于你,灿烂的明天一定属于你。

  板书设计

  22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疾乐观、开朗、风趣

  旋转板书爱岗敬业身残志坚

  喜放风筝热爱生活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

  3.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感情的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

  4.教学重点: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

  懂得动物和人类是好朋友,激发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那个场景让我们意想不到?

  二﹑聚焦送别画面,入情入境

  1、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15——17自然段,找出描写海鸥举动的句子。

  2、指名汇报。

  3、屏幕展示有关语段。品读感悟。(板书:亲人)

  三、回顾老人生前,品读感悟

  1、齐读13自然段。

  2、看短片,感受老人对海鸥的'关爱。

  3、快速浏览课文1—12自然段,用波纹线划出老人关爱老人的句子。可以边读边作批注,写下你的感受。

  4、交流:

  5、师总结。

  四、回扣主要画面,品味“送别”

  出示幻灯片,看着画面描述。体会老人的简朴。想象他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们,注视着与他相伴了十多个冬天的儿女们,撮着嘴似乎还在(可让学生说)

  五﹑回归文本整体,升华情感

  1、动物也是有灵性的,人类只要善待了他们,他们也必将给予回报。现在我们终于弄明白了——(老人爱海鸥,海鸥爱老人。)

  2、总结升华。

  六、假如你是海鸥,来到老人的塑像面前,你会对老人说什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凭借文字,入情入境,感受泗水河边浓浓的春意。

  2、体会第八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语所蕴含的道理,走进孔子高尚的精神世界。

  3、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和艺术气息,感受语文学习的博大和美丽。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吟春诵春,引入春景。

  1.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首歌吧。会唱的跟在后面唱,不会的哼哼也行。

  2.春天,仿佛是大自然的精灵,总是在我们不经意间,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妆点着世间万物。你们能找到春天吗?“春回大地千山秀”,中国还是一个文化的国度,你能从诗歌之中找到春天吗?

  3、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中,也有一段写春的语句,找出来读读看,看什么地方打动了你,拨动了我们的心弦。

  4、出示:

  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1)说说,感动你的是什么?哪个词?

  (2)在作者的笔下,大自然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引导想象,描述自己脑海中的形象。

  (3)在你的想象中,大自然还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导读:这是一位美丽的母亲……这是一位多情的母亲……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4)配乐朗读。

  (5)读到这个地方,我不禁想起了我最喜爱的一首歌,或许,我们在欣赏完这首歌后,我们对这段话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歌曲:《多情的土地》

  (6)再读课文。

  (7)过渡:这么美的春景,一定也激起了同学们对春天的美好回忆和无限向往,这位伟大的母亲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赞颂的地方。我们也能用这诗一般的语言赞美她吗?

  ()是她()的()

  ()是她()的()

  (二)孔子论水

  过渡:就在这美丽的泗水河畔,1510年前的一天,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来这儿尽情地游玩。他们在游玩之时都谈论了些什么呢?

  (1)了解一个人的心灵世界,走进一个人的心灵世界,读读他的话,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让我们凭借着孔子的话,走进孔子伟大的精神世界……

  出示:孔子凝望看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 2 )指名读。

  ( 3 )你知道孔子的这番宏论是围绕哪两个字来展开的吗?

  ( 4 )你又知道孔子的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展开的吗?

  ( 5 )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呢?孔子看出了水有哪四种精神?

  ( 6 )你能围绕其中的一点说说你的理解吗?

  ( 7 )相机指导朗读,引导深入理解。

  ( 8 )同学们,孔子仅仅赞美的是这泗水河里的水吗?他赞美的是水的精神,更准确地说是诸如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教化等等等等这样被他称之为“君子”所具有的精神。

  ( 9 )什么是君子?那是堂堂正正的人,那是壮怀激烈的人,那是虚怀若谷的人……孔子一生都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征程中完美着、践行实自已这颗“君子”的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0)同学们,孔子,这是单单说给学生们听的吗?不,他也是说给自己听的呀,那也是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啊。说这句话的时候,孔子47岁。一个四十七岁的人还对自己精神的修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是多么了不起啊。

  (11)也正是孔子这伟大的精神,赢得了历史的高度评价——(出示)

  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呢?

  (12)还记得课前听的《论语》吗?这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语录的,这是我们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食粮,想读吗?让我们一起来读。孔子还有一句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四、教学结束:

  让我们带着对孔子的崇敬,再读一遍。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在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3.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

  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索溪峪的野性美 ,懂得作者是怎样把这种美写出来的。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视频揭题,初识”野“

  1.欣赏风光,畅谈感受

  (播放索溪峪风光视频)

  2.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二、略读课文,寻找野

  1、检查朗读 ,纠正错误。

  2、自读自悟,提炼骨架,感悟写法。

  勾画2---5自然段的开头,连起来思考一下你从中获取了怎样的信息?

  3、学生勾画,自读自悟,交流汇报。

  4、指导交流,随机板书:山野、水野、动物野 、游人野。明确先概括表述在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三、精读课文,品味“野”

  1.自由选择、动笔勾画。

  四个相对独立的景点: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自由选择,把使自己感动、难忘的镜头用笔勾画下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动笔勾画)

  2.自读自悟、交流汇报,随机学习。

  (1)品悟“动物”野,明确如何选材。

  喜欢动物野的学生朗读汇报留下印象深的镜头。比较分析句子(那只调皮的家伙。那个调皮的小家伙),明确人与动物的亲密关系。作者选择猴子撒尿这一镜头,明确写作文的时候,要根据中心去选材。

  (2)细品山野体会文字美

  a、课件出示山的图片,配乐旁白,感受美。

  b、自读思考、梳理文脉

  ①自由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山野”并用笔标出概括这些特点的词语。

  ②学生反馈交流,理清层次

  ③自读思考,品“野“赏文。

  自由选择,随机出示描写三种美的文字,采用多种形式感悟。

  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著名字就让人胆颤。

  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十里画廊”“西海峰林”,令人浩气长舒。

  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或直插云天,或横拦绿水。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则好似“窈窕淑女”。

  惊险的美:(师生朗读比拼,感悟惊险)

  磅礴的美:(勾画词语,畅谈体会)男生齐读,感悟磅礴。

  随心所欲、不拘一格:(展开想象,感受形状之美)找不同风格的同学读,深化印象。

  (3)水“野“

  1.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指导。

  2.欣赏风光,加深印象。

  (出示索溪水图片)教师讲解:索溪水一年四季,常流不息,淅沥叮咚之声,不绝于耳。这里时有湍流、小瀑、深潭、浅滩,偶有天然的树桥、石桥相伴。当代女诗人苏叶在信步漫游索溪之后,深情地留下诗句:“来生甘作石,嫁与索溪水。”视频播放(索溪水的风光)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游人“野”

  教师引读略学:多美的风景呀。大自然的神奇与灵光感染了每一位游客,假如你就是其中一位游客,假如你真的步入了索溪峪中,欣赏了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你一定也会像城里的姑娘一样(学生接读)也会像年过花甲的老人,学生接读)如果遇上突然横在面前的山溪,你们一定会像这队有人一样(手提……)满山的(……)满溪的(……)人们(……)于是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千言万语凝聚成一个字“野”

  四、明确“野”的含义,整体感悟

  学生汇报对“野”的认识。知道这是大自然赋予人们的财富。

  五、有感而发,直抒胸臆

  今天,我们来到索溪峪,在领略了奇山秀水后,心中肯定有感而发,课下,请同学们拿起笔,抒发你们的胸臆吧,我期待着你们的佳作。下课。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莫泊桑和福楼拜的对话,从中懂得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练习朗读、理解福楼拜的话。

  教学难点:

  根据福楼拜教给莫泊桑的写作方法,灵活运用,习作。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语言文字,初步感知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初步感知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揭示课题,读题。

  2、简介莫泊桑

  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小说家。1880年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羊脂球》,引起轰动,以后又陆续发表了许多作品。

  3、激趣谈话:像莫泊桑这样的大作家,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写出好作品的,也有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他是怎样拜师学写作的呢?

  4、出示课文插图,说说莫泊桑的神态。板书:虚心求教。

  师:是啊,莫泊桑正是这种对文学的孜孜追求,这样虚心向文学大师求教,勤奋好学,才成为了一位的小说家。再读课题。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课前同学们已预习了课文,现在我们也来展示同学们的勤奋和好学。

  2、展示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

  简陋吆喝烙印咖啡揣摩篝火孜孜不倦直截了当

  指读,相机正音(“孜”是平舌音,“陋、烙”的声母是边音)。

  (2)你认为生字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生说说,师示例范写。生描红。

  (3)再读词语,说说词语的意思。

  课文是怎样运用这些词语的?

  3、读通课文。

  (1)开火车读课文。

  (2)见机指导读正确、读通顺,生评读。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拜师”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分层次。

  3、自由读课文,说说拜师的经过。

  (1)指名说经过。

  (2)用自己的话说说福楼拜的教与莫泊桑的学。

  师:教有良方,学很勤奋,拜师后的莫泊桑终于写出了很多有世界影响的名著。

  过渡:那么,作为名师的福楼拜,你知道多少?莫泊桑为什么要拜师?

  四、精读第一段。

  1、简介福楼拜

  2、自读第一自然段,圈画出莫泊桑拜师的原因。

  3、交流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莫泊从小就热爱写作?(酷爱、孜孜不倦)

  (2)莫泊桑面对自己的作品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色,他的心情怎样?(焦急万分)。

  4、用自己的话说说拜师的原因。

  5、指导朗读。

  五、小结

  六、作业

  语文补充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3、从莫泊桑和福楼拜的对话中,懂得,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4,学会仔细观察写细节。

  教学重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理解体会福楼拜的三次说教,明确写好作品必须从哪些方面去努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说说莫泊桑拜师的原因。

  二、精读第二段

  1、过渡:莫泊桑诚心拜师求教,福楼拜精心赐教。

  (出示)“莫泊桑把老师的话牢牢记在心头”

  师:莫泊桑把老师的哪些话牢牢记在心头?

  2、仔细阅读课文,思考:莫泊桑几次向福楼拜请教?福楼拜每次都说了些什么?所说的'话中哪句话最关键?默读课文,圈画重点词、句。

  3、引导朗读第一句:“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

  ①福楼拜是针对什么说这句话的?

  ②从他直截了当地说,可以看出福楼拜是一个怎样的人?

  ③福楼拜认为必须怎样做才能使功夫到家?

  4、朗读第二句:“怎么能说没有什么东西好写呢?”

  ①福楼拜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②莫泊是怎样的心情?

  ③指导朗读福楼拜讲的这句话,想象福楼拜那娓娓道来的样子,对“滔滔不绝”加深感悟。

  ④指导分角色朗读,结合课文插图,将师生对话的情景再现出来。

  5、交流第三句话:“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①为什么说这句话在这段中最关键?下面的哪些话分别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②这些再次说明福楼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③对福楼拜的教诲,莫泊桑有什么反应?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④引导学生体会观察事物要有发现的眼睛——第三只眼。

  ⑤指导朗读。

  6、小结:课文写莫泊桑拜师的经过,共写了他三次求教的情况,着重写了师生二人的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看出什么?

  (一是师生二人一个善教一个勤学的特点,二是写好作品必须从哪些方面方面去努力。)

  7、齐读课文第二段。

  三、精读第三段

  1、过渡:再读三句话,莫泊桑牢记了老师的话吗?

  2、指名读第三段。思考:莫泊桑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3、齐读,进一步体会莫泊桑的勤奋好学。

  四、总结讨论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你打算今后怎样向莫泊桑学习?

  请学生各抒已见,师适当表扬鼓励。

  五、作业

  小练笔:观察身边同学,写出衣着、性格不同的两位同学。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在读古诗的过程中读准“雪、灭、独、寒”4个生字的字音,并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这4个生字。

  2、能跟着录音或老师的范读,字字过目地朗读古诗。能背诵古诗。

  3、能根据画面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并能根据图画背诵符合图意的诗句。

  4、认识部首“雨字头”。练习描写“雪、灭”2个字。

  教学重点难点:

  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借助“注释”和“参考译文”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老渔翁在寂静、寒冷的江面上孤舟独钓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欣赏“江雪”图,学习“雪、寒”2个生字。

  1、出示“江雪”图片,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师:谁能用一二句话介绍一下图上的景象?

  2、交流反馈,适时出示生字卡片“雪、寒”。

  3、总结,板书古诗题目,学习“雨字头”。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完整。这幅画上画的是:寒冷的冬天到了,大雪不停地下着,江边已积了厚厚的雪。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题目是——板书——江雪写“雪”时,用红色标注“雨字头”,边写边说:第三笔是——横钩;这一点一点的.多像——小雨点啊!

  师:有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把这部分用红笔写出来?(不知道的,可以看看书。)

  二、欣赏配乐古诗诵读,根据画面和老师的讲解大致了解诗意。

  1、播放媒体,学生赏听。

  师: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唐朝的诗人柳宗元写的这首古诗,大家要仔细看图,认真听录音。

  2、再放媒体,老师讲解一句意思,再出示一句诗句。师:请大家仔细听老师讲解,再看着画,听录音,想想你明白了什么?师:寒冷的冬天到了,大学纷纷扬扬,山上早已不见了小鸟的影子,山里的小路上看不见一个人影。这真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师:在这冰天雪地里,有一个老翁穿着蓑衣,头戴斗笠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一人在江上钓鱼呢——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交流听明白了什么。先自己说说,再同桌交流。

  三、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整首古诗,明确学习任务。

  2、老师一句一句范读,学生跟读。

  四、自由练习朗读,多种形式反馈朗读。

  1、自由练读。

  2、小组交流读。

  3、全班交流读。

  4、打擂台背诵古诗。

  五、复习巩固认读生字,指导有意识记忆字形。

  1、抽读生字

  2、交流记字好方法。

  六、巩固了解诗意。

  1、根据老师讲的内容,背诵相关的诗句。

  2、根据画面选择诗句。

  七、指导描写“雪、灭”两个字。

  板书设计:

  江钓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描写心理活动的。

  4、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袖、篷、缩”等15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谜底。“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气。”(雨衣)

  2、雨衣图片

  解题:我们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大家读一下。你有没有“盼”过某些事情?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说一说。课文中的和雨衣有关,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盼什么,愿望实现了吗?(板书:16。盼)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铁凝,是一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赵县,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等100余篇、部,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文学奖。由铁凝编剧的《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

  1、认读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

  (1)“筒”与“桶”在用法上要区别;

  (2)“篷”与“蓬”字形区别,意义不同;

  (3)指导书写“嚷、酱、唇”等生字。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喧闹:喧哗热闹。

  理直气壮: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壮,说话十分有气势。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三、理清段落,概括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盼”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全篇课文都是讲一个小朋友盼望下雨穿新雨衣的事情,所以以“盼”为题目。文中“妈妈送我新雨衣”“下雨没能穿雨衣”“终于穿上了雨衣”等情节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围绕“盼”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妈妈送“我”新雨衣。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写盼望下雨。

  第三部分(第4—17自然段):写尽管下雨还是未能如愿。

  第四部分(第18—21自然段):写“我”终于穿上雨衣。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段落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对学生有道理的分段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四、朗读课文,体会心理

  1、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读完后想一想,这段文字是围绕什么意思写的。

  2、分角色用相应的语气读一读蕾蕾和妈妈的部分,体会这两物此时的心理活动。

  3、你自己认为哪一部分写得,读给同桌听一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逐段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领悟围绕中心意思,掌握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的写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情地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并简单说说文中的蕾蕾盼什么?哪些地方看出她在盼?引导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一)第一部分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先写妈妈送给我一件新雨衣,再写我在晴天里迫不及待地穿上新雨衣。)

  (板书:妈妈送我新雨衣)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我十分喜欢新雨衣?为了穿新雨衣我做了什么傻事?(戴上雨帽,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穿上雨衣热了一身汗)

  3、“你疯啦?”说明什么?(妈妈对蕾蕾的做法非常不理解。从侧面也看出蕾蕾的做法出人意料,同时说明蕾蕾太盼望穿雨衣了。)

  (二)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每天都在想,盼着下雨。

  (板书:天天盼下雨,想穿新雨衣)

  (三)第三部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从全段来看,围绕什么中心意思来写的?

  (板书:虽然下雨了,但是没如愿)

  2、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讨论回答问题。

  (1)作者认为什么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

  (下雨天,穿上新雨衣到外面去。)

  (2)“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我为什么这么兴奋?

  (外面在下雨,我可以穿上雨衣到外面去玩了。)

  (3)填空后,体会作者的心情。

  (学生完成后先提问,然后出示答案)

  我兴奋地跑进楼门,妈妈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

  (准备听英语讲座)

  还差半小时,妈妈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

  (休息一会儿)

  我想去买酱油,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_

  (她已经买了)

  我说炖肉需要很多酱油,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_

  (她没说要炖肉)

  我说爸爸说要炖肉,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相信)

  (4)“我”把雨打玻璃窗说成“敲着鼓点”可以看出什么?

  (雨对“我”的吸引力非常大,为我带来难以抑制的激动。)

  (5)“我”为什么盼着雨停下来?

  (让雨留到明天再下,因为今天“我”没机会出去了。)

  (四)第四部分

  1、“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是因为什么?

  (没想到又下雨了,“我”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这真是意外的惊喜。)

  2、“我”这次为什么会“理直气壮”?

  (妈妈没有理由不让“我”穿雨衣了。)

  3、“小心翼翼”是因为什么?

  (怕弄坏了新雨衣)

  4、读课文最后一段话,你从中看出作者什么心情?

  (兴奋、满足、高兴)

  (板书:雨天帮助我,穿上新雨衣)

  三、整体回顾,体会写法

  (一)出示问题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二)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1、学生汇报课件第一题,师生评价,教师指导:课文通过以下事例来写出我的“盼”

  (1)晴天穿雨衣,热了一身汗。

  (2)“我”每天盼着变天。

  (3)看外面下雨,“我”想找借口出去,穿穿新雨衣。

  (4)“我”盼着今天的雨留到明天再下,那样就可以穿新雨衣了。

  (5)看见雨点落在许多马路、小杨树上的样子想象出雨点落在新雨衣上的样子。

  2、学生汇报课件第二题,师生评价,教师指导:课文具体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地方:

  (1)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还是留到明天吧。

  (2)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四、畅谈收获,课下练笔

  1、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急切盼望下雨,一心想穿上新雨衣的孩子。课文围绕“盼”这个中心意思,选取了好几个事例来写。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写法,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3、课下,请同学们从下面的意思中选一个,并以此为中心写一段话。

  (板书: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

  板书设计:

  盼

  妈妈送我新雨衣

  天天盼下雨,想穿新雨衣

  虽然下雨了,但是没如愿

  雨天帮助我,穿上新雨衣

  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

  《盼》教学反思

  《盼》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而从那以后“我”每天总是盼着下雨。一天放学后,终于掉了雨点儿,“我”想出了各种借口穿上雨衣到街上去,都没有实现。第二天早上,“我”背着书包上街突然掉下了雨点儿,“我”赶忙兴奋地跑回家让妈妈帮助助“我”穿上了新雨衣。走在街上,滴答的雨滴让“我”欣喜不已。课文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想要穿上雨衣的“我”对雨天的渴盼,穿着雨衣在雨中行走的快乐。这篇课文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好的童年生活的画面,文中的“我”心底的渴盼更能触动孩子们的心灵。

  一、教学效果

  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首先,我引导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并学会探究文本,从简简单单的文字里感受“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体会文中语句中蕴含的“我”的情感,引导学生明白:写人记事类文章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出人物的感情很重要。

  2、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文章通过对天气和环境的描写,烘托出“我”在下雨前、下雨时不同的心情。通过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相结合,刻画了一个纯真可爱的小女孩的形象。

  二、成功之处

  我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们走进课文,学会在读中感悟。另外,这篇课文以“盼”为题目,文中始终围着“盼”这条线索写出了“我”盼望穿上雨衣时的不同的心理活动。通过引导学生体悟个别语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种心理,从而引起共鸣。

  三、不足之处

  在这一课里,虽然抓住了“盼”这个线索,但是在板书上体现不明显。板书没有一条明确的线索穿起来,所以略显凌乱,不能使学生一目了然。也不能使学生在回顾这一课时,明确本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效果稍微欠缺。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以“盼”为线索,把“我”盼下雨不下雨时的着急、失望的心情,和终于下雨时穿上雨衣的欣喜若狂的心情串起来在板书上列出来,引导学生前后对比,这样更能突出“盼”这个题目的含义,教学效果会更好。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3-31

教案六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04-15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01-17

六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06-30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2-24

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课教案02-02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11-08

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案02-08

初一语文上册教案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