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3-11-08 07:45:29 教案 我要投稿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4页例3、第55页课堂活动,练习十一第10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综合应用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某小学五(2)班有个小小图书角,原有图书52本,后又买来20本,当天被同学借去10本。图书馆现有图书多少本?

  ①让学生独立完成。

  ②说说你列式的理由。

  (2)商店里每天卖出电脑30台,卖出的彩电比电脑少6台,3天卖出彩电多少台?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二、自主探究

  1.观察例3的情景图

  学生说说从图上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同桌互相交流。

  教师:你准备做几根长绳?几根短绳?把你的想法介绍给小组的同学。(4人1小组,组长做好记录)

  2.学生介绍做跳绳方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根长绳,1根短绳:4+4+2=10(m)

  或4×2+2=10(m)1根长绳,3根短绳:4+2+2+2=10(m)

  或2×3+4=10(m)只做5根短绳:10÷2=5(根)

  或2×5=10(m)只要学生方案合理,都给予肯定。

  3.教师小结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实际问题,只要同学们认真思考,积极动脑,一定会想出许多好的、可行的办法。

  教师:这么多的方案,你认为哪种方案较合适?说说你的.想法。

  三、课堂活动

  1.完成第55页课堂活动

  实物投影仪出示:“逛公园”。

  教师:图上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小利家买门票要多少元?

  5+5+3=13(元)

  5×2+3=13(元)

  教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2.练习十一第10题

  学生独立作业时,教师应关注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排除思维障碍,学会运用分析的方法,树立能解决好实际问题的信心。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学生自己小结。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4页例2、例3、例4及相应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掌握时间计算的基本方法。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你们去过游乐园吗?

  学生激动地高声答道:去过!

  教师:游乐园里有些什么?你最喜欢玩的是什么?

  学生1:有碰碰车、摩天轮、过山车。我最喜欢玩过山车!

  学生2:还有海盗船、旋转木马。我喜欢玩旋转木马!……

  教师:有这么多啊!那如果去游乐园玩的话,一定要花不少的时间吧!

  学生们肯定地答道:嗯!

  教师:你们会计算经过的时间吗?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类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教师:二年级(1)班的小红在下午2:00~4:00(板书:2:00~4:00)去了游乐园,她在游乐园里面玩了多长时间?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全班汇报。

  学生1:我1时1时地数,从2时到3时经过了1时,从3时到4时又经过了1时,一共玩了2时。

  学生2:我用减法做,4-2=2时,小红在游乐园里面玩了2时。

  教师小结:计算从几时到几时经过的.时间,可以1时1时地数,也可以用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

  2.教学例3

  教师:第二天,小红去上学。算一算,她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课件出示例3图,引导学生观察:小红是什么时间离开家的?什么时间到达学校的?)

  学生独立解决,并汇报。

  方法一:小红出发时,分针指向1,到校时分针指到5,从1到5是4个大格,是20分。

  方法二:小红出发时是8时5分,到校时间是8时25分,用25-5=20,所以是20分。……教师:说一说你喜欢哪种方法,说出喜欢的理由。

  尝试练习:“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比较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3.教学例4

  教师:小红所在的学校在周末举行了春季运动会。(课件演示运动会的场景)看,紧张激烈的比赛开始了。拔河比赛从8:30开始,9:40结束(板书:8:30~9:40)想一想,拔河比赛用了多长时间。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谁愿意介绍你的方法?

  方法一:把8:30~9:40分成两段,8:30~9:00是30分,9:00~9:40是40分,30+40=70分。

  方法二:把8:30~9:40分成两段,8:30~9:30是1时,9:30~9:40是10分,所以经过了1时10分。

  方法三:可以用减法,9时减去8时是1时,40分减去30是10分,所以经过了1时10分。

  教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你喜欢哪一种?说一说,单项赛用了多长时间?学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

  小结:怎样计算经过的时间?

  三、巩固深化

  (1)课堂活动第1题。

  生生互动,互相说一说自己参加的一项活动经过的时间。

  (2)小强的星期天。

  先计算经过的时间,再填在书上。

  (3)出示课堂活动第3题情境图,说一说有哪些活动,先估一估自己做每件事用的时间,课后再实际验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时间过得真快,一节课就要结束了,对于时间,你想说些什么?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0页例1及91页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

  2.在统计过程中能积极思考,选择适宜的方法整理数据,发展统计观念。

  3.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

  【教学难点】

  选择简便科学的统计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鱼、小鸟、小兔卡片若干张。为学生准备学具盒6个,每个盒子里放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卡片共15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顾旧知

  教师出示杂乱地贴在黑板上的学具卡片。

  谈话:今天有一些小动物想和小朋友们一起来学习,大家高兴吗?看一看都有谁呀?

  学生看图把小动物分成小鱼、小鸟、小兔。

  教师:谁来告诉我们大家,小鱼的卡片有几张?

  学生1:看不清楚,太乱了。

  学生2:数不准。

  教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很清楚地看出小鱼、小鸟、小兔的卡片各有多少张吗?

  (指名学生说一说。)

  教师: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分一分,排一排?

  (找一个学生上来分一分,排一排。)

  教师:现在你能说出它们各有多少张了吗?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回答。

  教师:像这样分一分、再数一数的方法是我们学习过的统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出示课题)

  二、统计图形,探索统计方法

  1.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1)教师: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有一个盒子,里面有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从盒子里摸出一个来看一看,并告诉大家盒子里有许多这样的图形卡片。(有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教师:咱们每个小组的小朋友都来看一看盒子里的这些卡片,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1:太乱了,我没看到圆形卡片。

  学生2:我想知道三角形的卡片有几张,就是数不准。

  学生3:我想知道正方形的卡片有几张,但看不出来。

  教师:我也想知道你们小组里圆形卡片有几张,我们该怎么办呢?

  学生1:我们把卡片拿出来在课桌上摆一摆,再数一数就行了。

  <<<12>>>

  学生2:我认为不行,如果课桌太小了,放不下怎么办?

  2.参与活动,探索方法

  (1)教师:我有一个办法,你们愿意听一听吗?

  (2)老师对学生提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同学说图形名称,其他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哪个小组完成得好,黑板上的小动物卡片就送给那个小组做奖品。

  (3)学生活动,整理卡片。

  (4)小组汇报,教师按照学生回答的顺序分别将记录的结果编号,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

  ②△△△△△△△△□□△□□□□○△○□○○○○○○

  ③△丨丨丨丨丨丨

  ④△□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

  ⑤△正一□○正

  (5)比较择优,掌握方法。

  让学生面对整理的结思,说一说感受。

  学生1:现在比原来清楚多了。

  学生2:我感觉比原来好数了。

  学生3:我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刚才每个小组都汇报了自己统计的'方法和想法。我们想很快知道每种图形卡片有几张,哪种方法比较好?

  学生1:我认为第4种方法比较好,简便好数。

  学生2:我认为第5种方法比较好。我发现这种方法每1画代表1张卡片,一个“正”字正好有5画,只要数出有几个“正”字,乘5就可以了。

  教师:如果我们需要统计的物品有很多很多,哪种方法会更方便呢?

  学生一致认为用画“正”字的方法,更简便,更科学。

  (6)教师小结。

  把黑板上的小动物卡片奖给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组织练习,巩固方法

  1.课堂活动第1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四种体育活动。

  让每个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并让学生用画“?”或画“正”字的方法记录下来。组织全班交流。

  让学生想一想,根据统计的结果,你知道了什么?

  2.课堂活动第2题

  让学生独立整理,并根据整理的结果说一说每种动物各有多少只。

  四、课堂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涉及统计的内容有很多,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还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统计。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课本75页内容,树林医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用纸条来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之间比多少的关系。

  教学准备:

  红色、绿色的纸条,小棒,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复习旧知。

  昨天学习的数量关系:多的=少的+相差的,以及

  少的=多的相差的。

  三、自主练习

  1、第3题。

  让学生先说信息,再借助纸条来列算式。集体订正,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第4题。

  游戏:先看懂图意,明白小芳说的话(我卡片上的数比你的大65,它是多少?)

  3、第5题

  练习时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动物种类的资料,从中获得数学信息,然后提出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解决。

  4、第6题。

  让学生先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再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整理与复习的过程, 进一步加深对时间单位:时、分、秒和长度单位千米、毫米的认识和理解,会运用时、分、秒之间的进率与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来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利用所学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1.能根据题意,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2.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对本学期所学的计量单位进行整理与复习(板书:计量单位)想一想,本学期的计量单位包括了哪些内容?(出示全册知识结构图),在这些知识中你还有什么疑惑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二、整理与复习时、分、秒

  (1)出示钟面,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看能联想起哪些数学知识。

  (2)学生独立思考后在班内交流想法,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内容包括:

  ①时针、分针、秒针的认识;

  ②1时、1分、1秒在钟表上怎样规定的;

  ③知道1时=60分,1分=60秒,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做练习,出示课本132页第3题。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再全班汇报交流。汇报时,重点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整理与复习长度单位

  (1)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汇报交流,老师并板书:

  千米(1000)米(10)分米(10)厘米(10)毫米

  (2)做练习,出示第132页第4题。让学生独立观察图形,说说每个图形各呈现了什么。

  学生根据课本给出的信息,找出合适的长度单位。窗户宽120(),三峡大坝高185(),飞机每分飞行13(),小朋友每时步行3()。学生独立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后,在班内汇报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填。

  (3)做练习第104页的`第13题。让学生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四、解决问题

  我们前面整理复习了时间单位、长度单位的有关知识,下面就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呈现课本第105页第15题。

  A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说说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B让学生思考,梅花鹿、长颈鹿的高各是多少?

  C班内反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列式和答案,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D学生解决第15题的第(2)小题,并全班交流。

  五、全课小结

  回忆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课件、各种对称的图片,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猜一猜、激趣导入。

  师:在这花儿盛开的季节里,昆虫们欢快的飞舞着,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它们只有半个身影。它们说:“只要你猜对它们是谁,它们就会出现。”

  师:请你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蜻蜓、蜜蜂、蝴蝶的半个身影,让学生猜一猜,猜中的就出示昆虫的另一半。)

  师:同学们真棒!那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昆虫,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两边都是一摸一样的。

  师:像上面的左右两边都一样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对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更多对称的知识。

  观察、感知,互议自己的发现。有的同学从图案的。形状上观察出对称的特点。

  汇报自己的发现:这些图形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剪一剪,教学教科书29页例1

  (1)老师示范,先将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最后沿画的线剪。打开是一件上衣。

  (2)学生模仿,做一个剪纸。学生动手剪时,师: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完成后观察这件上衣有什么特点?(是对称的)

  (3)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剪对称图形的?

  (4)展示学生剪的作品。(把优秀作品贴黑板)

  师:同学们剪得都很漂亮,在对称图形的中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所有图形的中间都有一条折痕。

  师:对,这些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这个对称图形分成了左右(或上下)完全一样的两部分。那咱们能给这条折痕起一个名字吧!这条折痕在数学王国中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翻到教材29页,拿出剪刀、长方形纸,照样子剪一剪,剪好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刚才我们发现图片里都是对称的图案,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小手也来找一找对称图形呢?

  2、折一折

  (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左右对折,打开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左右对称)再上下对折,又发现了什么?(上下对称)

  (2)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对角也对称。)

  (3)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折一折,你又有什么发现?(不管怎样对折,都是对称的。)

  教师小结:通过对折,我们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对称图形。

  师:先用直尺标齐,再用虚线画出对称轴。

  学生自由发言。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29页,做一做。

  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2、下面的字母、数字和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1、2、3、4、5、6、7、8、9

  3、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1-3题。

  四、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13页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练习本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谈话。

  师:同学们,谁知道我国的动物国宝是什么?

  生:大熊猫。

  师:回答正确,我们班的同学真聪明,现在小精灵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晶晶是一个可爱的大熊猫,它十分好客,今天它请来四个小伙伴来它的家里做客,它给每个朋友都准备了竹笋作为午餐,可是,晶晶该怎样把竹笋分给他的朋友们呢?你们知道吗?

  生:平均分。

  2、提出问题。

  师:那好,现在我们来看一下黑板(出示例3课件),晶晶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应该放几个呢?请大家帮晶晶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是什么意思呢?

  生:平均就是每个盘子里放的竹笋同样多。

  师:回答正确,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那接下来,我们用小棒代替竹笋,用4张纸表示4个盘子,请同学们亲自动手来把这些竹笋平均分一分。(请一名同学来上台演示一下)

  师:谁和他的分法不一样?(提问两名学生)有的同学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或者三个三个地分,但是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几个竹笋?

  生:每个盘子里放3个竹笋。

  师:请大家回忆我们的操作过程,结合图说一说这幅图(课件)表示的含义。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再通过直观图,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竹笋的统一表象。最后结合图对平均分竹笋的活动进行语言表征。这些活动都为学生建立除法概念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学习新知(除法意义的学习)

  (一)认识除号,读除法算式

  1、自主尝试,算式表征

  师:你能将“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这件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尝试,教师收集典型案例并展示,请典型案例同学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师:同学们写的算式尽管形式不同,但都想表达同样的含义,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通过让每个学生进行算式表征的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在不断的交流比较中,突出算式所表达的含义)

  2、引入除法

  师:大家写的算式各式各样,但是不加说明,别人不一定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怎么办呢?在数学上统一用除法来表示。

  师板书:12÷4=3

  除号

  师(指板书):这个符号是除号,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师完成板书)。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师板书课题)。

  (二)除号的由来(渗透数学文化,深化除法的含义)

  师: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三)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体会算式中的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

  师:谁来说一说12÷4表示什么?

  (12÷4表示把12个竹笋平均分到4个盘子里)

  师:这个算式中的12、4、3分别表示什么?

  (12表示有12个竹笋,4表示平均分到4个盘子里,3表示每个盘子里有3个竹笋)

  (四)改写中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师出示课件上由例题改写的3道题

  1、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个,除法算式

  2、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个,除法算式

  3、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6个盘里,每盘放()个,除法算式

  三、练习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一)基本练习

  1、读出下列除法算式,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8÷4=2读作:8除以4等于2;9÷3=3读作:9除以3等于3;

  6÷2=3读作:6除以2等于3;15÷5=3读作:15除以5等于3;

  16÷4=4读作:16除以4等于4。

  2、课件呈现教材13页做一做第1题

  师:谁能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

  师:请同学们动手用连线的方式来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

  师:根据分的结果,大家写出了除法算式15÷5=3

  师:谁来说一说15÷5=3表示的含义?

  师: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已经理解了除法算式所表达意思,真不错。

  四、课后作业

  作业:第15页练习三,第1~3题。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87页例3、4和课堂活动

  教学内容:

  1、知道1小时有多长

  2、知道1秒有多长

  3、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时针走1大格是多少?分针走小格呢

  2、1小时是 多少分?

  3、1分你能做些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1小时是60分,那有多长?

  我门一节课有多少分钟》课间休息多久?有多少分钟了?那在休息10分钟就是60分,也就是1时

  1小时能做些什么你知道吗?

  学生举例

  学生看书

  2、教学例4

  你的.脉搏1分钟跳多少次?那条一次是多少时间?

  有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吗?

  那1秒有多长?

  学生回答

  观察钟面,认识秒针,秒针走1小格就是1秒,那秒针走一圈是多少秒?

  观察秒针走一圈后分针走了多少

  得出1分=60秒

  三、课堂活动

  1、10秒你能 派多少个球?

  学生活动

  2、完成4题

  课后记: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3页例1。

  【教学目标】

  1.会进行时、分、秒之间的简单换算。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

  时、分、秒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课件,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时间单位?(时、分、秒)关于时、分、秒的知识你都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说,针对性地板书1时=60分,1分=60秒)

  对于时、分、秒,同学们积累了这么多的知识,真能干!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一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新课教学例1

  (1)了解跑得快慢与时间长短的关系

  教师:同学们,喜欢看比赛吗?乌龟、兔子和小狗它们三个要进行一场跑步比赛。瞧,比赛开始了。

  课件播放:第一次比赛情景,并出示比赛成绩表。乌龟小兔小狗2400秒80秒85秒

  教师:谁得了第一?为什么?

  小结:谁跑得快,谁用的.时间就少。当时间的单位统一时,我们很容易看出谁用的时间少,谁跑得快。

  (2)时、分、秒之间的换算

  教师:小狗得了第2名,它可不服气,要求再比一次,于是它们三个又进行了一次比赛。

  课件播放:第二次比赛的情景:小兔中途睡着了。

  教师:同学们,猜一猜,它们谁跑得快,可能最先到达终点呢?(学生自由说,教师结合情景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到底谁跑得快?听听它们自己是怎么说的。

  乌龟:我跑了1时。小兔:我跑了3分。小狗:我跑了120秒。

  教师:听了它们的话,到底谁跑得快呢?好比较吗?你能想出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谁跑得快吗?

  (3)组织交流汇报

  教师:谁来说给大家听?

  学生:1时=60分,120秒里面有两个60秒,是2分,小狗用了2分,小兔用了3分,乌龟用了60分,小狗跑得最快。

  教师: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小结:当时间的单位不统一时,我们不容易直接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如果把单位换算一致了,就很容易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12页课堂活动第2题。

  (2)判断对错。

  ①2分7秒=27秒

  ②1时25分=125分

  ③90分=1时30分

  (3)比一比。

  ①谁跳得快?在( )里画?。小红跳100下绳用了40秒。( )小兰跳100下绳用了1分5秒。( )

  ②谁拍得快?在( )里画?。小明拍100下球用了1分10秒。( )小刚拍100下球用了65秒。( )

  ③谁踢得快?在( )里画?。小丽踢100个毽用了120秒。( )小江踢100个毽用了1分25秒。( )

  (4)下面是60米跑的成绩,请给他们排名次。姓名小刚小红小丽小明小勇时间1分35秒90秒1分40秒2分1分20秒名次

  四、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同样注重口语的表达,有的学生说电扇是旋转现象,还有的学生说水龙头是旋转现象,必须纠正:电扇扇叶转动是平移现象,打开或关闭水龙头时是旋转现象。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30页至32页。

  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观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米”不多,对长度单位缺乏明确的认识。教材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认一认、量一量、想一想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对测量长度的工具米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了解1米大致长度,从而初步建立1米长度的表象。教材还根据需要编排了一些让学生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和估计长度的练习。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会用米尺度量物体的长度,并培养初步的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米尺、卷尺、1米长绳子、跳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米的认识”,(板书:米的认识)猜一猜,“米的认识”我们会学些什么内容?你怎么会想到要学这个?

  学生可能出现回答:

  学习尺子;学习长度;米到底是什么;(当学生出现各种回答时,问为什么会想到学这个)(评价:猜想要有根据)

  2、师:你知道有哪些尺子?谁愿意把你知道的尺子介绍给大家?(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学生提到一种尺时,教师尽量出示实物)

  (1)长尺、三角尺:做作业时可以用来划线,可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卷尺:测量比较长的距离

  (3)米尺:教师在黑板上划线用,测量物体的长度

  3、师:哪些地方或什么时候要用到尺子?

  学生可能出现回答:

  划线的时候;体检时量身高时;跳远比赛时;

  4、这么多的尺子各有各的用处,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米尺”。

  二、介绍米尺

  1、(出示米尺实物)师:这是把米尺,请你仔细观察,你观察到的米尺是什么样的?(学生个别回答)

  学生可能的回答:米尺是直直的长长的,两面有有线和数(都有些什么数啊?)。

  2、师:米尺上的线我们叫刻度线,米尺的两面都有线和数,其中一面的数是从0到100的,很多尺子是从1到99,请同学们找到这一面,其实1的前面还有一个0,99的后面还有一个100(媒体出示尺的两端),从0刻度线到100刻度线的距离就是1米。(板书:1米)

  3、介绍米:师:米是国际长度单位,它的单位符号是“m”。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并书空。

  三、初步感知,建立1米的观念

  1、感知1米的长度

  (1)师:每个同学手中有一根1米长的绳子,请你轻轻地拉起绳子的两端(教师同时示范),这时你两臂之间的距离是多少——1米。手臂不要动,轻轻地放掉绳子,看一看,你两臂伸得多少开就是1米。

  (2)放下手臂,不依靠绳子,直接用手比划出1米有多长,试试看,如果实在有困难就请绳子再帮你一次忙。

  (3)反馈:谁来告诉老师,1米有多长?(选一个学生表示)他表示的是不是1米呢?给他量一量(同组同学量)

  (4)小组合作,一个同学用手势表示出1米,一个同学量

  (5)全班用手势告诉老师:1米有多长。老师测量其中几个同学。

  2、感知1米的高度

  (1)师:老师把米尺竖放,看一看,从老师的脚底到哪里是1米?

  (2)请你估计估计,如果在你们身上,1米可能会到哪里?

  (3)用米尺在你自己的身上比一比,从脚底到哪里是1米?(每组只有一把米尺,因此指定每组从哪个学生开始)

  (4)反馈:谁来告诉老师,1米有多高?

  为什么1米到老师的腰上,到他是下巴,到他是嘴巴呢?(感受1米是个固定的长度,是一样高的,但在不同身高的人身上会到不同的部位)

  3、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到底有多长、多高。

  4、找一找:知道了1米有多长,那么请你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的?(黑板的宽,门宽……)看哪个小朋友的眼睛最亮。

  能量的`及时量,并讲授量的方法。

  (量时0刻度线对准要量物体的一端,从0到100就正好是1米)

  四、小小估计员

  1、估计门的高度

  (1)先学生个别估

  师: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小小估计员。请你能估计一下这扇门的高度,你觉得这门的高度大约是多少?把估计的结果写在纸条上。

  学生个别估计。

  (2)验证,教师大致测量,学生把测量结果填进表格。

  (3)估得这么准,你们是怎么估计的?

  (表扬估计得准的同学,估计有根有据)

  2、估计黑板的长度

  师:我们上课用的这块黑板有多长呢,请你估一估。

  (1)学生自由估计,把估计结果写在纸上。

  (2)验证:

  A、估计得是不是准,量一下就知道,谁愿意上来量一下?

  B、一个人行不行,要不要请助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C、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并思考,测量长度是几米的物体的时候要注意什么?(1米量好后要做个记号,然后从记号那里开始量)

  (除了用米尺量,还可以用什么尺来量?)

  3、先估计,后测量

  教室的长大约是(8 )米

  教室的宽大约是(6 )米

  讲台桌的高大约是( 1 )米

  跳绳长大约是(2 )米

  (1)估计:请你估一估这些物体的长度。

  (2)分小组测量,选一组测量教室的长,一组测量教室的宽,一组测量讲台的高,其余组测量跳绳的长,音乐开始时开始测量,音乐停止时停止,如果音乐停止前已经测量完的小组可以轻轻地去测量你想测量的物体的长度。

  (教师到组指导,特别是测量跳绳的一组,测量软的物体时该注意什么。)

  五、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六、活动:

  1、从教室后面走到前面大约要走几步?

  测量了教室的长,那么那么长的距离,我们走要走几步呢,想不想走一走?

  2、走10步,量一量走了多少米。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联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探索规律的欲望,培养探索发现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中体验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1.课件、题卡。

  2.课前准备:各小组用几种颜色的花设计一个布置花台的方案,可选一种或几种颜色,让学生自由发挥。

  3.回家收集爸爸或妈妈的年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五一”节快到了,为了增添节日的喜庆,小朋友设计了布置花台的方案,现在就请各小组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朋友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朋友的设计都挺棒,我们看得出来这些花的排列都很有规律。确实,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是很多的,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探索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吗?(板书:探索规律)

  二、探索新知,自主建构

  1.教学例1

  教师:小朋友喜欢旅行吗?假如“五一”到了,你和爸爸妈妈去旅游,从重庆出发,去大约300千米远的成都。

  多媒体出示地图,动画演示出行的过程。

  再在电脑上出示:

  重庆到成都大约300千米

  已行路程(千米)100剩下路程(千米)

  教师:已行100千米,剩下多少千米?怎样填?

  将教科书例1出示

  已行路程(千米)100150250

  剩下路程(千米)200〖4100

  让学生完成书上第66页例1填表,可独立填,也可讨论合作填。

  学生展示自己填好的表格,并谈一谈自己的填法。

  教师:根据自己填写的已行路程,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的发现。

  学生1:行100千米,剩200千米;行150千米,剩150千米。

  学生2:已行的路程越少,剩下的路程越多。

  学生3:已行路程多50千米,剩下路程少50千米。

  教师:说得好,已行的路程不断增多,剩下的路程就不断减少。

  2.教学例2

  教师:小朋友旅行得真快,下面老师给小朋友讲一个笑话。

  小明今年8岁,小华今年9岁。小华对小明说:“我比你大。”小明不服气地说:“有什么了不起。我明年满9岁,就和你一样大,后年就比你大了。”

  教师:小朋友,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他们说的实际上是有关年龄的'规律,下面我们探索年龄的规律。请小朋友将收集到的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年龄填在题卡上。今年5年后10年后()年后父(母)(岁)学生(岁)相差(岁)

  (1)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表格怎样填,说说这样填表的道理,展示填的结果。

  (2)观察所填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三、练习应用

  (1)刚才大家探索有关年龄的规律,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对手指的游戏。教科书第67页课堂活动第1题。

  (2)教科书第68页课堂活动第2题。

  (3)●○●●○●●●○●●●●()将图填充完整后,串好可以送给最喜欢的、最要好的朋友。(蕴含情感教育)

  (4)玩一玩数学接龙游戏。

  可以小组或全班一起玩,例如第1个人说一个数2,后边的人接着说比前一个多3的数。

  也可以由大数递减为较小数。

  四、小结

  小朋友玩得开心吗?“五一”长假小朋友会过得非常快乐。老师知道,今年5月1日是劳动节,明年5月1日小朋友会过什么节呢?小朋友,像这样有规律的现象是很多的,只要大家认真观察、思考,就能发现更多的规律。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02-22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7-28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16

二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11-08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15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7

二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教案01-17

数学二年级下册优秀教案02-17

小学数学下册教学总结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