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27 08:09:45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4篇[必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教案4篇[必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溶解的现象,学会观察比较易溶解和不易溶解的物体。

  2.学会使用符号做观察记录,对溶解现象有好奇心,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饮料、杯子、勺子、温水、米、沙子、盐、糖、果汁粉、笔、装水的盆、抹布记录单。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饮料,请小朋友们和喝一喝,再告诉你的好朋友,你喝到的饮料是什么味道的。(幼儿讨论)

  2.师:现在请小朋友说说你喝到的饮料是什么味道的'?(甜的)为什么?(个别幼儿回答)

  3.师:小朋友说饮料是甜,因为里面放了糖。那你们有没有看到糖呢?糖到哪里去了呢?(个别幼儿回答)

  4.师:哦,小朋友们没看见糖,糖消失不见了。

  (二)示范操作,展示溶解现象。

  1.探索糖的溶解。

  (1)师:饮料中的糖到底去哪里了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舀一勺糖放入水中,看,糖到哪里去了?(幼儿回答)

  (2)师:哦,糖在水里,接下来老师用勺子来搅拌一下,小朋友看到糖到哪里去了呢?(幼儿回答)

  (3)师:哦,糖它躲到水里了,这种现象叫"溶解"。

  2.探索盐的溶解。

  (1)师:老师这还有盐,你们谁愿意上来试一试,看看盐会不会躲到水里?。(个别幼儿上来操作,指导幼儿通过搅拌让盐溶解。)

  (2)师:小朋友们发现盐也不见了,原来呀,糖和盐通过搅拌溶解到水里了。

  (三)组织幼儿进行探究实验,比较易溶解和不易溶解的物体。

  1.介绍材料,提出操作要求。

  (1)师:等一下小朋友要进行分组实验,老师给每一组的小朋友准备了杯子、勺子、温水、米、珠子、盐、糖、记录单、笔、装水的盆、抹布,记录单上的图片是老师准备的物品。等一下请小朋友们分别将珠子、米、盐、糖放到杯子里,并搅一搅,看看哪些东西会像糖一样溶解,哪些东西不会溶解,并在能溶解的物品后面"√"不会溶解的"X"。小朋友们要轻轻的把材料放入水中,如果桌子、衣服湿了要及时用抹布擦干。

  2.幼儿实验,教师提醒幼儿注意在实验中观察将米、珠子、盐、糖放到水中的变化。

  3.分享交流实验结果。

  (1)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进行了实验,现在请小朋友说说你发现哪些东西会溶解,哪些东西不会溶解。(个别幼儿回答)

  (2)师:哦,小朋友们都发现了,米、珠子放到水中是不溶解,盐、糖放水中可以溶解。

  (四)活动结束。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溶解,也有很多东西不能溶解,小朋友回家后可以和家人一起观察、发现,然后再来告诉我们的好朋友。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糖怎么不见了》主要让孩子们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及所发生的变化,并能用语言表达其发现。对溶解的现象产生好奇,并愿意思考还有哪些物质能溶解的问题。活动开始时让孩子们来看看,外观是怎么样的;尝一尝,味道怎么样?孩子们都尝出是糖的味道。接着引发孩子们思考:如果把糖放到水里去会怎样呢?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的过程,孩子们感知了溶解这个概念。在组织交流时,幼儿都知道糖在热水里先溶解,课堂氛围较好。

  活动中通过孩子们的相互讨论还想出了雪、冰块、盐、奶粉等易于溶解的物品。回家后爸爸妈妈们也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做一下溶解的实验,激发孩子们自己探索的欲望。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够说出几种常见水果的名称及其主要特征。

  2、学会运用"我喜欢……,它的颜色,形状,味道"的句型。

  3、喜欢吃各种水果,知道多吃水果好处多。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PPT(水果图片)、水果谜语、画纸画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主题

  展示水果与谜语,引出水果的主要特征

  1、小朋友们,老师问你们,你们喜欢吃水果吗?

  2、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水果,想请小朋友认认都是哪些水果?

  2、小朋友们,现在王老师告诉你们:我喜欢一种水果,就在这图片上,但我不想告诉你们,我现在用猜谜的形式让你们猜,看看哪个小朋友猜的对,好不好?(竖起你们的小耳朵,挺好了哈)

  兄弟几个真和气,天天并肩坐一起,少时喜欢穿绿衣,老来都穿黄衣裳。–香蕉

  引导幼儿初步接触:我喜欢香蕉,弯弯的,它的颜色是黄色的,吃起来甜甜的。

  二、提问小朋友问题

  现在你们都知道老师喜欢的水果是香蕉,那我也想知道小朋友们喜欢的水果是什么,哪个小朋友可以告诉我?

  引导幼儿学会运用"我喜欢………,他的颜色,形状,味道"这一句型

  哇,小朋友们都很棒哦,来给自己放个大鞭炮,好不好!

  其实,除了你们喜欢的这些水果啊,老师还准备了几种你们不常见的水果,你们想不想看啊?–出示PPT,教小朋友们了解其它水果名称

  (猕猴桃、荔枝、榴莲、火龙果)

  小朋友有认识这个的吗?来跟着老师读两遍

  三、了解吃水果对身体的好处。

  1、好了,图片看完了,你们了解了几种水果的.主要特征,老师也知道你们喜欢吃水果,可是哪个小朋友可以告诉我她为什么喜欢吃水果呢?也就是吃水果有什么好处呢?老师及时给以肯定。

  学生:(有营养,身体长得更健康)(水果味道可好了,甜甜的。吃水果解渴,苹果可以补充水分)

  老师:其实,你们说的都对,但是除了小朋友说的这些,水果里面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有助于我们增强抵抗力,我们就会少生病,身体变得棒棒的,更健康了(小朋友们,你们懂了吗)

  四、给水果填颜色

  既然水果对我们这么重要,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多吃点水果呢

  现在还有一个任务需要大家完成,我这里有一些水果,你们看与图片上的有什么不同啊?–水果没有颜色

  你们看像不像没穿衣服啊,秋天来了,那它们是不是很冷啊,需要你们来帮它们涂色,穿上外套。

  我现在给你们做个示范:看,我喜欢红色的苹果,我就给它涂红色,穿上红色的外套。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什么颜色的水果,你就帮它们涂什么颜色

  好了,小朋友们都画好了,向后转,请把你们的水果举起来给后面的客人老师欣赏一下吧。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设计】

  船是幼儿喜欢的一种玩具,爱玩也是幼儿的天性。我利用幼儿爱玩玩具的天性进行导入,让幼儿乐于参与探索活动。通过巧妙地提供两种材料,让幼儿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比较、观察两种小船的不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提高幼儿的感知事物的能力,让幼儿初步了解“蜡不吸水”的特性。于是,我设计了这活动,既让孩子们知道,用涂蜡的方法可以让船不易被水打湿,又从中了解蜡有不吸水的特性。同时,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制作蜡船,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在活动中让幼儿建立和谐平等的合作关系。

  【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使纸船不被打湿”的探索活动,体验操作的乐趣。

  2、初步了解蜡不吸水的特性。

  3、能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

  4、在活动中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

  【活动准备】

  蜡笔,涂蜡和不涂蜡的纸船若干。

  材料准备:纸船若干,三大盆水、蜡笔、毛巾、白纸。

  经验准备:幼儿有在水中玩纸船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玩纸船、引发思考。

  师出示纸船,这是什么?你们想玩吗?想想你们要怎样玩?

  二、引导幼儿讨论观察结果,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

  为什么有的纸船打湿了,有的没有打湿呢?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们是怎样玩纸船的?你们的纸船怎么了?你发现了什么?

  三、老师示范对比实验,使幼儿明白蜡是不吸水的。

  为什么涂了蜡的纸船没打湿,没涂蜡的纸船打湿了呢?让我们来做个实验:

  ① 将水滴在蜡和纸上进行对比:纸吸水,蜡不吸水。

  ② 怎样让纸变得不吸水呢?涂蜡。

  ③ 不吸水的蜡还有什么作用?

  小结 :蜡是不吸水的,所以把蜡涂在船上,就好像给纸船穿上了一件雨衣,可以保护小纸船,船就不会被水打湿了。

  四、幼儿动手制作“小蜡船”。

  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没涂蜡的小纸船,想请你们帮帮忙,用蜡笔给它们涂上漂亮的雨衣,让它们都变成不会被水打湿的小船。

  五、自由玩蜡船,活动结束。

  【个案观察】

  活动一开始全体幼儿对出现的三大盆水都非常感兴趣,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玩玩水,这就是小班幼儿这一阶段的年龄特点吧。周允佳小朋友尤其兴奋,两只眼睛都亮亮的,一眨不眨的看着水盆,要知道平时他就非常喜欢玩水,上厕洗手是他最喜欢做的事情。真因为他想玩,所以他从活动开始到结束一直都那么认真,即使在给小船“穿衣”这一环节中,他也很专注,用心地给小船穿上漂亮的衣服,要是在平时涂色,他可是最懒的,没几下就完事。所以此次活动中的涂色可能是他入园以来涂得最棒的一次!

  从上面这个案例来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活动,不管是平时表现多么不好的幼儿,他也会努力去做好,发挥他最好的水平。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为了让孩子们找出为什么有的'纸船会打湿而有的则不会,就特意给幼儿提供了两种纸船,一种是涂蜡的,另一种没有涂蜡。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通过互相对比来发现问题:孩子玩了一会儿他们就发现有的小纸船被水浸湿坏掉了,有的小纸船没有被水浸湿仍可以在水中玩。发现了问题,我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为什么有的纸船打湿了,有的没有打湿呢?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让幼儿摸摸有颜色的小船和没有颜色的小船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比较、观察,两种小船的不同,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提高了幼儿的感知事物的能力。而在实验中的探讨和发现也增进了幼儿彼此间的交流沟通。

  通过此科学实验活动,作为教师应幼儿自发概念为“切入点”,让幼儿从“做中学”以互动——-建构让幼儿亲身体验科学探索过程。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获取科学知识,发展创造意识,为幼儿提供“支架”,通过幼儿手动、心动、人动、他动、以支持、协助引导幼儿“向上”发展科学概念!

科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物体和人的外部特征。

  2、科学探究。

  经历多个观察、比较、描述的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比较。学习比较方法,初步形成比较能力。

  3、科学态度。

  勇于尝试新的比较方法。逐步形成仔细比较,如实描述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不同形状、颜色的积木块,轻重、软硬、材料不同的小球(小皮球、玻璃球、乒乓球、小铁球、球状药丸盒等),白纸,笔。

  2、教师准备:体重秤,米尺或软尺,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小木棒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猜一猜:哪根棒更长?

  教师两手分别握着两根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小木棒,让学生判断哪根棒更长?

  2、怎么证明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两根木棒并排放在一起,对齐一端,观察另一端;也可以用直尺为标准分别量长度)渗透比较时需要统一标准的意识。

  (二)新课学习。

  1、用眼睛观察比较物品。

  (1)提供颜色相同但形状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的4块积木。

  思考:这4块积木颜色都相同吗?形状都相同吗?你怎么知道的?

  (2)提供同色(绿色)、同形状积木2块,同色(红色)不同形状积木2块。

  思考:这4块积木颜色都相同吗?形状都相同吗?你怎么知道的?

  (3)提供更多的积木块,增加比较的灵活性。

  2、借助多个感官观察比较物品。

  (1)提供两个有较多不同点(包括轻重)的玩具球,比较它们的不同和相同。

  思考:这2个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你怎么知道的?

  (2)提供两个有较多不同点的玩具球和积木块,比较它们的不同和相同。

  思考:这2个物品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你怎么知道的?

  3、总结(重点总结比较方法)。

  4、找我们自己的不同和相同。

  (1)学生两人一组,先借助感官找不同(例如高矮、胖瘦、说话声音等),再找相同(例如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人的共同特征等)。

  (2)借助工具进行观察比较(例如用笔画出脚的轮廓,用电子秤称量)

  (三)整理材料、下课。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精选)08-16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8-02

科学教案[经典]08-03

科学教案【精选】07-26

科学教案(经典)08-13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经典)08-06

(经典)科学教案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