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25 10:47:32 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科学教案(必备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班科学教案(必备10篇)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观察各种不同的蛋.

  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课件产生探索各类蛋的兴趣

  知道鸭蛋、鹌鹑蛋、鸭蛋、乌龟蛋和蜗牛蛋的形状、颜色和大小.

  二、活动准备:

  数种不同的蛋(如:鸡蛋、鸭蛋、皮蛋、茶叶蛋、鸵鸟蛋、鸽子蛋……).

  有关蛋的资料及课件。

  三、活动过程:

  1、事先请家长协助收集不同种类的蛋。

  2、展示收集的蛋,请幼儿观察各种蛋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并加以比较。

  3、让幼儿操作活动课件,知道和认识不同的蛋

  4、将幼儿收集的蛋打(剥)开来,请幼儿看一看蛋里面是什么样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

  5、将熟蛋切开,和幼儿分享;生鸡蛋则请大家轮流搅一搅,煮个蛋花汤。

  四、活动评价:

  能比较各种蛋的形状、大小和颜色。

  能说出蛋里面有什么。

  五、延伸活动:

  可以请幼儿带一本有关蛋的书来幼儿园里和大家分享。

  找一个晴朗的日子,您可以带幼儿到园所附近的.公园,请幼儿仔细地观察树叶或小池塘,或许会找到一些动物的蛋宝宝。

  六、活动评价:

  能比较各种蛋的形状、大小和颜色。

  能说出蛋里面有什么。

  七、延伸活动:

  可以请幼儿带一本有关蛋的书来幼儿园里和大家分享。

  找一个晴朗的日子,您可以带幼儿到园所附近的公园,请幼儿仔细地观察树叶或小池塘,或许会找到一些动物的蛋宝宝。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有时孩子们的游戏简单而让人快乐,他们随手拿起身边的物品使之转动,便会开心不已。我们试图通过集体活动,将幼儿生活中的无意探索变为有意探索,并在科学探索和生活实际之间建立初步的联系,从而使幼儿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探索无处不在。

  目标:

  1.通过游戏体验、感受、理解转动的意思,探索使各种物体转动的方法,体验活动的乐趣。

  2.感受转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关注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准备:

  1.幼儿第一次探索用的物品:生活中、活动室里常见的能转动起来的物品,包括纸杯、盘子、积木、废弃的光盘、磁带、勺子、筷子、绳子、饮料瓶、呼啦圈、风车等,物品数量多于幼儿人数。

  2.幼儿第二次探索用的物品分组摆放,包括:塑料齿轮玩具,当中有孔的积木、纽扣、光盘,绳子;牙签,不同形状的、中心用针戳洞的纸片;纸杯、筷子、勺子,两只小碗中各盛半碗水。

  过程:

  一、游戏:迷迷转

  1.引题并介绍游戏玩法。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玩一个“迷迷转”的游戏吧。游戏的玩法是这样的.:大家张开双手,边念儿歌边自转,“迷迷转,迷迷转,转到天空我不动!”儿歌结束时就站在原地不动,并做一个与众不同的动作。然后我念数字1~10。如果我念到10,大家还能保持不动的话就算胜利。

  2.师幼一起游戏。

  (中班幼儿受知识经验所限,有时会将“转动”与“滚动”相混淆。我们知道“转动”是围绕着一个轴运动,“滚动”则是物体整体不断翻转着移动。这个游戏是让幼儿通过自身行动来体验、感受、理解“转动”。)

  二、探索让各种物品转动起来

  1.交代任务。

  师:这些物品看见大家玩得那么开心,也想玩“迷迷转”的游戏。请大家帮帮忙,让这些物品转动起来吧!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

  观察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当幼儿已经想办法使物体转动起来时,教师宜用提问帮助幼儿提升经验:“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如当幼儿把笔放在手心并搓动使笔转动时,教师可以问:“你用的是什么方法?这个动作叫……”

  ●当幼儿已经使一种材料转动起来时,教师可以鼓励全体幼儿尝试更多的材料:“请试一试不同的材料。”

  ●有些材料可有多种使之转动的方法,如,风车可用吹气、跑动等方法使它转动。幼儿尝试了一种方法后,教师可以用提问拓展幼儿的思维:“除了这种方法,还有别的方法能使它转动吗?”

  3.交流与分享。

  师:你用什么方法把什么转动起来了?

  (这种填空式的提问能够帮助中班幼儿理清思路,完整表达自己的探索重点。)

  4.出示文字,师幼一起总结探索方法。

  (当幼儿说出教师估计到的方法时,教师就翻开已经打印好的文字;当幼儿说出教师没有估计到的方法时,教师就直接在空白纸上写出此方法。虽然教师并不强求幼儿认识所有出现的文字,但以上做法可以满足部分对文字敏感的幼儿的表达需要,同时有利于梳理归纳探索方法。)

  师:你们用转、搓、拧、拍、跑……那么多方法使物品转动起来了,真了不起!

  5.引出转动和“力”有关。

  (教师可以演示并提问:“如何让风车转动?”幼儿可能会回答:“吹。”这时,教师故意不用力吹,使风车转动不起来,然后问幼儿怎么办。当幼儿提出“用力”时,教师顺势出示文字“力”,并追问:“我们刚才所想的那么多方法都要用力吗?”最后总结:“原来这些转动的方法都和‘力’有关。”)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幼儿获得粗浅的科学知识。我们知道,转动需要两个要素:轴和力。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感知“力”这个要素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

  三、通过创造性地组合,探索让两种物品一起转动起来

  (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是在幼儿掌握一定的使物体转动的方法之后,对幼儿运用方法解决问题提出的挑战。)

  1.交代任务。

  师:请你用一样物品帮助另一样物品转动起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观察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当幼儿出现初步的组合意识时,教师要及时捕捉并鼓励。如:幼儿用绳子穿进光盘的中心时,教师可以提醒幼儿用力甩动绳子。一方面帮助幼儿成功,另一方面自然引导幼儿进一步体验转动要素“力”。

  ●当幼儿已经通过组合使两个物体转动起来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你在哪里也看见过这种转动”,引发幼儿回忆转动与生活的关系。如当幼儿用筷子在水中搅拌,使水转动起来时,教师可以提出上述问题。

  3.小结转动与生活的关系。

  (选择一两位幼儿演示创造性地转动物品,由此自然引导到生活中的转动。比如,请幼儿演示用筷子或绳子让光盘转动,并提问:“光盘除了这样转动,还可能在哪里转动?”幼儿会联想到光盘还可以在播放器上转动。这时,教师追问:“光盘在播放器上转动后可以怎样呢?”幼儿会依据自己的经验回答。教师再适时总结:“转动给我们带来美妙的音乐、精彩的动画片,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如果想拓展幼儿的思维,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家里除了播放器会转动,还有什么会转动?”引发幼儿联想生活中更多的转动现象,从而自然达成第二条目标。)

  师:原来转动可以给我们带来方便、快乐……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转动都是有好处的呢?让我们今后在生活中再去仔细观察和发现吧!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观察并发现动物宝宝与动物妈妈的异同。

  2.对动物的外形特征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学图片:《它是谁的宝宝》。

  2.教学挂图:《动物的宝宝》。

  重点难点:

  观察、发现动物宝宝和动物妈妈的异同,并用语言表述出来。

  审美元素:

  1.通过观察动物宝宝与动物妈妈的异同处,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感受动物的形态美。

  2.小动物是从哪儿来的呢?自然界中,动物的出生有许多不同的方式,通过老师的介绍,激发幼儿对这些奇妙现象的兴趣,以及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愿望。

  活动过程:

  1.出示教学图片:《它是谁的宝宝》,并引导幼儿对应观察。

  师:你们认识这些动物宝宝吗?它们是谁?

  师:你们知道这些动物宝宝的妈妈是谁吗?

  2.引导幼儿比较动物宝宝与动物妈妈的异同。

  师:动物宝宝和它的妈妈长得一样吗?哪些宝宝和妈妈有一些相似?(如:鸡、鸭等。)

  师:动物宝宝还有什么地方是和妈妈不一样的?(从动物的体态、身材进行区分。)

  师小结:刚才,我们看了一些动物宝宝和妈妈的.图片。知道了鸡、鸭、鹅、蛇、乌龟都是妈妈生下蛋并孵出宝宝的,它们和妈妈的样子是差不多的,而且名字也是一样的。

  3.出示教学挂图《动物的宝宝》,重点引导幼儿发现、观察蝴蝶和青蛙与其宝宝的区别。

  师:蝴蝶宝宝小时候是什么样的?叫什么名字?怎么长大了变成了蝴蝶的样子呢?(回忆蝴蝶的生长过程:毛毛虫-茧-蝴蝶。)

  师:还有哪些动物小时候也和妈妈不一样?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叫什么名字?长大了有什么变化?我们把它叫什么?(小蝌蚪-青蛙)

  师小结:动物宝宝小蝌蚪和毛毛虫,它们的样子和自己的妈妈一点都不像,而且名字也不一样,但是,它们长大以后就和妈妈一模一样了。

  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动物宝宝和它们的妈妈,知道了有些动物宝宝的样子是和妈妈差不多的,名字也是一样的。有些动物宝宝不仅样子和妈妈不一样,而且名字也不同。看来,大自然的奥秘可真多呀!下一次,老师再带你们认识更多的小动物,探索更多的奥秘。好吗?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认识颜色与图形

  2、通过游戏尝试小组合作

  3、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活动,体会合作的快乐。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1、教具颜色骰子,图形骰子

  2、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骰子

  二、出示教具颜色骰子,认识颜色,通过投骰子请幼儿在记录卡上找出相应颜色。

  三、出示图形筛子,认识图形,通过投骰子请幼儿在记录卡上找出相应图形

  四、请幼儿上太台2个骰子同时投出,如红色、圆形。引导幼儿认识并说出红色圆形,并在记录卡上找出来。

  五、幼儿操作

  1、讲述操作要求与规则

  2、分发操作材料

  3、教师巡视幼儿操作

  4、评价幼儿操作记录卡

  六、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这个环节需要小朋友自己来观察形状和颜色,所以较上个环节来说难度又增强了,目的让幼儿探索、比较翻出相对应的图形。在让幼儿在游戏中接触认识。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感知磁铁与铁的关系,感受磁铁在米中取回形针带来的方便。

  2、能积极参与活动,并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活动准备:

  1、每组准备一个盒子,里面撒一些米,在米中混合一些回形针。

  2、每组准备一份取物的工具:筷子、勺子、吸铁石,分别放置在小篮子里。人手一个空盒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活动:

  1、(出示混有回形针的米)师:这些是什么?(米)米里还有什么?(回形针)

  2、师:这是今天食堂里的阿姨们在给小朋友准备淘米做饭时在米袋里发现的,米和回形针混在一起,阿姨们还能马上淘米吗?(不能)必须把米中的回形针取出来,阿姨们一时想不出什么办法很着急,想请小朋友们帮忙,你有什么办法能很快的把米中的回形针取出来吗?

  二、探索:用手取米中的回形针

  1、师:我们用手把米中的回形针取出来放在空盒子里,看能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干净。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3、师:用手取米中的回形针你觉得怎么样?为什么?(很慢)

  三、提供工具,让幼儿说说都有什么工具。

  1、师:老师带来了一些工具,看看这些工具能不能把回形针取出来?

  2、逐一出示工具:筷子、勺子、吸铁石。师:这是什么?用它怎么取回形针?磁铁能把回形针取出来吗?磁铁为什么不会把米吸起来?(磁铁吸铁的东西)

  四、探索:用工具取回形针

  1、提出操作要求:4人一组,每人选一样工具,把米中的回形针取出来放在自己的空盒子里,中间可以换工具试试,换工具时要把原来的工具放回箩筐里,注意不要把米弄出来。取出回形针后想一想:你用的什么工具?是怎样取出来的?

  2、幼儿开始用工具取回形针,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3、操作结束后请幼儿说说:你用的什么工具,是怎样把米中的回形针取出来的?个别幼儿回答并示范自己取回形针的方法。

  4、师:你觉得这三种工具哪种取回形针又快又方便?幼儿自由地说说。

  五、取回形针比赛。

  1、提出要求:我们来比赛,每人取一样工具,这次不能换工具,每张桌子上的小朋友自己比比,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看谁取的`回形针最多,当老师喊停时必须停下来,否则算犯规。

  2、幼儿比赛,每组选出一个最多的幼儿上台。询问:你们用的是什么工具?

  3、师:取米中的回形针用什么工具又快又方便?(磁铁)得出结论:取米中的小铁珠用磁铁又快又方便。

  六、活动结束。

  师:磁铁的本领真大,帮我们快速地取出了米中的回形针。我们一起去告诉食堂里的阿姨,以后可以用磁铁来吸铁的东西,又快又方便,回去后也可以把我们的发现告诉其他的小朋友。我们一起把没有回形针的米送到食堂里,交给阿姨们吧!结束。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差不多每天都要和纽扣它打交道。它来源于生活,是很好的教材。小小的纽扣在生活中是那么平凡,可平凡的纽扣在孩子的奇思妙想中变得那么神奇、多变。我就抓住这一契机,设计了这一活动。在活动中我注意创设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悟协调活动,旨在激起幼儿用纽扣设计创作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活动目标:

  1、在认识纽扣的基础上,能说出纽扣的多种用途,并用各种纽扣组合成各种有趣的东西。

  2、培养幼儿的想象里和创作力。

  二、活动准备:

  1、各种纽扣若干、铅画纸、胶水、蜡笔人手一份。

  2、纽扣放大图片一张。

  三、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

  (1) 今天老师呀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小朋友,你们猜一猜,她是谁?

  (2) 出示纽扣的大图片:你们看谁来了(纽扣宝宝)

  2、引导幼儿说纽扣有什么用途。

  (1)小朋友谁来说说纽扣有什么用途?(扣衣服)

  (2)纽扣除了可以把衣服扣起来,还有什么其他用途呢?你们想一想,动动脑筋!

  (3)幼儿讨论。

  (4)幼儿回答:

  A、纽扣可以钉在包在很漂亮。

  B、纽扣可以钉在鞋子上也很漂亮。

  C、纽扣还可以做钉在帽子上。

  D、纽扣还可以做洋娃娃的眼睛。

  (3) 小朋友真的好能干!发现了纽扣在生活中有很多的用途。

  3、发挥想象,引导幼儿用纽扣拼出不同的图案。

  (1) 纽扣不仅在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用处,还能用来变魔术呢!瞧,纽扣变成什么了啊?

  用一个纽扣、两个纽扣……四个纽扣,添上触角、脚,“哇”变成了什么?(毛毛虫)

  一个两个三个四个纽扣,中间一根小棒,“哇”变成了豆腐干。

  用一个大纽扣、八个小纽扣,变成了一朵美丽的小花。

  刚才老师用不同的纽扣变成了各种物品,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用纽扣来变魔术呢?(想)

  4、幼儿操作

  今天老师在你们的'桌上放上了许多不同形状、不同颜色、大小不一的纽扣,现在请你们用各种不同的纽扣拼成各种物品!

  (1)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2) 请小朋友介绍一下,你用纽扣拼成了什么物品。

  (3) 展示幼儿的作品,分享创作成果。

  活动延伸:

  (1)在益智区放置各种纽扣,让幼儿进行纽扣变魔术的游戏。

  (2)在美工区放置画有人物、动物、头像轮廓及大大小小的纽扣,供幼儿想象贴上眼睛和嘴巴。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一、活动名称

  长耳朵兔子

  二、活动目标:

  1、在观察中,发现小兔子的可爱,产生喜爱动物的情感。

  2、学习用各种方式感知兔子的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

  三、活动重难点:

  1、重点:学习认识兔子的主要特征。

  2、难点;了解兔子的生活习性。

  四、活动准备:

  实物小兔1只、兔子吃的胡萝卜、白菜、青草各少许,竹笼子一个。

  五、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组织幼儿安静坐好。

  2、引入新课《长耳朵兔子》。

  师:将兔子抱进活动室,激发幼儿兴趣。请小朋友看看,今天是谁也到我们教室来了?(兔子),小兔子可爱吗?(可爱)。它有两只什么样的耳朵?(长长的耳朵),我们把它起名《长耳朵兔子》好听吗?好!下面我们一起看看长耳朵兔子,它有哪些方面特征。

  (二)活动指导

  1、运用各种方法感知兔子的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指导语:

  (1)看一看,兔子长什么样?你最喜欢兔子的哪个部位(逐一观察兔子的每一个部位,突出兔子的观察与认识)。

  (2)摸一摸,大胆说出你的.感觉(如:兔子的毛白白的,毛茸茸的很光滑)。

  (3)学一学兔子是怎样走路的。请一幼儿上来示范兔子跳的动作。然后问大家:兔子是怎样走路的?(蹦蹦跳跳)。

  (4)兔子喜欢吃什么?(胡萝卜、白菜、青草)请一幼儿喂兔子。

  2、编儿歌:小兔子。

  (1)请小朋友用几句话把兔子长什么样说清楚,编成儿歌好吗?综合小结:耳朵长,尾巴短,一张嘴巴分三瓣。后腿长,前腿短,蹦蹦跳跳真可爱。

  (2)幼儿学儿歌。

  3、小实验:兔子的耳朵是怎样转动的?

  (1)将小兔放入竹笼子里,教师提醒幼儿要注意观察兔子的耳朵会不会转动。教师猛然击掌。然后请幼儿玩玩兔子的耳朵有没有转动的?兔子的耳朵是怎样转动的?问什么地方转动?(向上、向后)

  (2)请幼儿击掌,再实验一次。

  4、带小兔子到草地上玩耍。

  师:请小朋友注意观察小兔子的动作,不要惊吓小兔子。

  三、活动结束

  德育教育方面,小兔子很可爱,也很逗人喜欢,如果小朋友家里饲养有小兔子,注意观察吃东西的神态,有人经过时的表现等等。小兔子也很善良,要向它学习讲卫生、爱清洁,做个乖孩子好吗?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不同的玻璃片,引起幼儿对周围物体现象的探索兴趣。

  2、初步培养幼儿自己尝试动手制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图片:小花猫

  2、三块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长方形纸、玩具望远镜、双面胶。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幼儿兴趣。

  (1)观察桌上放着的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

  (2)小花猫图片

  请幼儿分别用这三块玻璃片去看小花猫图片。

  (3)提问:透过这三块玻璃片看到的图片是不是跟原来的一样大?

  (大了、小了、和原来一样)。

  2、启发、探索。

  (1)为什么透过三块玻璃片看同样的东西,大小不一样呢?

  (2)请小朋友用手摸摸,用眼看看,这三块玻璃片是不是一样?

  (3)教师示范并告诉幼儿:“先摸玻璃片两面的中间,再摸边缘是不是一样,然后把玻璃片竖起来用眼睛看。”

  3、师幼进一步探讨平、凸、凹玻璃片。

  (1)请幼儿取出中间和周围一样厚薄的玻璃片,告诉幼儿这是“平玻璃片”

  (2)请幼儿取出中间厚、周围薄的玻璃片,告诉幼儿这是“凸玻璃片”

  (3)请幼儿取出中间薄、周围厚的玻璃片,告诉幼儿这是“凹玻璃片”

  4、幼儿动手操作、体验平、凹、凸三种玻璃片的作用。

  (1)请幼儿分别用平、凹、凸三种玻璃片去看周围的事物,讲讲有什么不同.

  (平:—样大;凸:放大;凹:缩小)。

  (2)教师小结:玻璃片真有趣,用不同的玻璃片看到的东西不一样。

  科学家真会动脑筋,他们利用不同的玻璃片,制造出各种各样的东西,玻璃片的作用可真大呀!

  5、尝试制作望远镜,教师巡回指导。

  (1)请幼儿用玩具望远镜看一看周围事物,引起幼儿制作兴趣。

  (2)请小朋友动手把长方形纸卷成筒,把凹玻璃片放在纸筒后面,凸玻璃片放在纸筒前面,望远镜就做成了。教师重点指导双面胶的用法。

  (3)请幼儿用自己制作的`望远镜再一次看一看周围事物的变化,

  进一步了解望远镜的作用并享受自己动手制作的乐趣。

  (教师提示望远镜的作用。如看文艺演出、看体育比赛、看风景、解放军瞭望。)

  活动延伸:

  幼儿自由玩耍自制望远镜,对周围事物进一步探索。

中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冬天的用具,知道他们给人们保暖或带来温暖。

  2、关心周围的科技产品,学习用打勾的方式记录自己家里的家用电器。

  3、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了解一些简单的.常识。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笔

  2、图片:古老的碳盆、暖手炉、热水袋、火炉、空调、电热毯。

  3、幼儿自带冬天的用品。

  活动过程

  一、提问,引出冬天的保暖用品。

  1、天冷了,怎样使自己的身体不冷?你身上那些东西是冬天用的保暖用品?

  2、你还知道哪些冬天的保暖用品?他们使用什么材料做的?

  二、引导幼儿观察幼儿用书。

  1、图上有哪些冬天的用品?他们有什么用处?

  2、总结:棉衣、棉帽、围巾具有保暖的作用。空调、火炉、取暖器有取暖的作用。

  三、幼儿讲述自己带来的用品,进一步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冬天的用具。

  1、它是什么材料做的?怎样使用?怎样帮助我们取暖和保暖?幼儿示范方法。

  2、引导幼儿了解各种取暖用具不同的发热反复法及不同的用法。

  3、火炉用煤碳取暖;炭盆用木炭取暖;电热毯用电取暖;热水袋用热水取暖。

  四、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

  1、还见过哪些取暖用具?他们怎样发热?怎样使用?

  2、为什么要使用各种各样的取暖用具?你喜欢哪种用具?为什么?

  3、长大以后,你想发明什么样的取暖用具?

  4、观察图表,打勾记录。

  五、初步建立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幼儿安全使用各种取暖用具,防止烫伤、烧伤,使用电器时要在成人的指导下使用。

中班科学教案 篇10

  目标:

  引导幼儿观察水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发现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准备:

  小容器、蜡烛、颜料等若干份,图书《小水滴旅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萤火虫”画丛)。

  过程:

  活动(一)冻冰花

  1.带领幼儿在院子里或幼儿园附近寻找结冰的地方。师生一起在一块平坦的土地上泼一些水,建造一个小小滑冰场。

  让幼儿在自己建的小冰场上滑冰、拉冰车,充分地感知冰的特性(凉、滑、硬、脆),享受冰上游戏的快乐。

  2.请幼儿用一个小容器盛上水,在水中放些颜料或彩纸屑。将盛满水的`小容器放到室外。

  第二天早晨,让幼儿看看自己的小容器中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取出自己冻的冰,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水为什么会冻成冰。

  活动(二)小实验

  1.将幼儿分成小组,进行小实验。鼓励他们用各种办法把冰块变成水。如太阳晒、暖气烤、开水浇、凉水泡等。让幼儿比较哪种方法能让冰融化得快一些。引导幼儿发现温度越高冰融化得越快。

  2.当冰化成水后,再向幼儿提出新的问题:水还能变成什么?怎样才能让水发生变化?鼓励幼儿继续进行实验,用各种办法将水加热,观察水变成蒸气的过程。

  以上实验结束后,教师可继续向幼儿提出问题:水蒸气还会变成什么呢?让幼儿自己去观察、思考。

  建议

  此活动适合在冬季进行。如果在其它季节进行,可以重点放在“小实验”上。或利用冰箱来制冰。

  平时可指导幼儿阅读图书《小水滴旅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丰富关于水在自然界中循环的知识。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还应认真的观察孩子,倾听他们的谈话,在于他们的谈话中发现他们的兴趣和经验,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对活动的组织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调整的教育行为还比较谨慎,不够大胆。如在这次活动中的生成课程转换得比较犹豫,及时反思、整理思路的能力还不足,活动后立即反思显得条理性不够强。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01-05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9-19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9-07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9-08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7-22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9-09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7-21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7-20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7-27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