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24 13:35:3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华】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精华】

语文教案 篇1

  李亚周

  学材解读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设计意图

  以“美”为主线,朗读感悟文本,以“寻找美”统领全文,以“发现美”、“感悟美”贯穿课堂,以“寻找美”延伸课文。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情感因素,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读准“间隔、懒惰、俗语、清波漾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不起眼的事物中所蕴涵的美,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难点:

  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课前准备

  拍摄搭石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看大屏幕:同学们请看,这就是作家刘章爷爷的故乡。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非常美丽。可时隔多年作者记忆最深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家乡的搭石。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跟随刘章爷爷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吧!

  2、板书课题:21 搭石。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搭石。

  1、自由阅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文中写搭石的句子。

  2、组织交流。

  (1)、出示词语。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什么是搭石?谁用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3)、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样过小溪呢?谁也能用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生: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大屏幕出示:“绾”。“绾wǎn”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生:卷起来的意思。)那脱鞋绾裤呢?(生:脱掉鞋子卷起裤子。)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

  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绾裤

  人们收工就必须——脱鞋绾裤

  人们赶集就必须——脱鞋绾裤

  人们访友就必须——脱鞋绾裤。

  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脱鞋绾裤

  师:从这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总要脱鞋绾裤,家乡的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

  生:我认为会很辛苦。

  生:还会很麻烦。

  ……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如果是在炎热的夏天,可能还是一种享受,可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师: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我觉得有了搭石,人们过小溪就很方便了)

  二、风景切入,发现美、欣赏美

  出示搭石的图片,师:大家请看,这就是搭石。其实搭石就是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可作者却给予搭石很高的评价,谁能从文中找出作者的这句话,(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一道风景。这么不起眼的石头,也会是一道风景吗?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发现、欣赏搭石的美吧!

  默读第二、三、四、五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感受走搭石的协调美。

  1、大屏幕出示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走搭石要快)俗语都是有一定道理的话,文中有没有介绍紧走搭石的道理呢?谁来读一读?体会走搭石的快。

  2、大屏幕出示: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你感受到了什么?(动作美、声音、图画美)

  动作:协调有序,什么叫协调有序?文中是怎样写协调有序的?怎样走才叫协调有序?指导学生读出走搭石的协调有序。

  音乐:踏踏的歌声,像轻快的音乐。这美妙的音乐中,仅仅只有踏踏的声音吗?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人们的欢声笑语、哗哗的流水声、叽叽喳喳的鸟叫声……)

  这是一曲多么美妙的音乐呀!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美美地来读一读。

  图画: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绰”在字典中有三个义项(大屏幕出示),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这给人以美感的画中,除了漾漾的清波和绰绰的人影外还有什么呢?(蓝天、白云、晚霞、绿树、青草、红叶、夕阳……)带着我们的想象,再来美美地来读一读。

  过渡:是呀,听着美妙的音乐,身处如此美丽的画卷中,怪不得作者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可搭石构成的这道美景,我们却只欣赏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还有更美的需要我们细心去发现、用心去感受.

  第二自然段,感受故乡的人美。

  大屏暮幕出示:“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指名读,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老人的负责),作者怎样写出老人的负责的?(无论、只要、一定、直到、才)

  2、老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是怎么想的?(应该做的)

  3、如果给你一个采访老人的机会,你会问?你会说?来,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老人的负责,读!

  读到这里不由得让我们觉得刘章爷爷的故乡不仅景美,故乡的人----更美!

  过渡:家乡的老人这样让人敬佩,家乡的年轻人又是怎么做的呢?

  第四自然段:感受乡亲们“谦让”、“尊老”的美好情感。

  1大屏幕出示: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A这样的举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谦让)

  B这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可就是这么一件看似平常的事对我们来说做起来是多么得不容易呀!你们会怎么去读呢?指名读。

  大屏幕出示: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A“伏下”是什么意思?从这里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尊老)

  B“理所当然”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说就是“应该”。

  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到一个细节,老人在接受年轻人的帮助后却没有说上一句谢谢。这是为什么?读最后一句,说说你的体会,分组讨论。

  生:老人铺搭石不需要感谢,也没人感谢;

  年轻人背老人也不需要感谢,也没人感谢;

  C、假如遇上的是孩子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

  假如遇上的是盲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

  人们把这都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这叫什么?这叫民风,纯朴的民风,这是代代相传的民情呀!读!板书:一处民风。

  四、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的一份乡情。

  (1)、齐读。

  (2)、从这一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搭石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精神)

  (3)、作者仅仅是在赞美故乡的搭石吗?(作者同时还赞扬了乡亲们的美好心灵,表达了作者的一份乡情。)板书:一份乡情。

  小结:同学们,有谁走过搭石?(没有或很少)可能一个人一生都不曾走过搭石,但是在我们的人生的道路上却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搭石,他们是,他们为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我也很想成为你们学习之路上的一块搭石,欢迎吗?(欢迎)谢谢!好,下课。

  板书设计:

  21 搭 石

  一道风景美丽

  一处民风纯朴

  一份乡情难忘

语文教案 篇2

  目的:⑴ 能根据自己的想象讲述简单的角色和情节。

  ⑵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性讲述的能力。

  准备:图片一张、黑板架及磁性板、磁铁、小动物指偶。

  过程:

  1、出示图片,提出问题

  ⑴ 这是美丽的春天图,图上有什么?(太阳、云、树、草地)

  ⑵ 看着这张图可以讲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先讲图上有的东西,

  然后再讲图上没有的和自己想象出来的东西。

  ⑶ 教师示范讲述。

  2、幼儿想象编故事

  ⑴ 边看图边思考(提示幼儿:想象屋子里、树下或草地上有一些什么动物,正在干什么?)

  ⑵ 请一幼儿讲述,可以和老师说的不同,但要有次序地说清楚。

  ⑶ 评价幼儿的讲述,启发幼儿大胆地展开想象。

  ⑷ 两人一组互相讲故事,教师巡回指导。

  ⑸ 请几名讲得较好的幼儿用小动物指偶边演边讲给大家听。

  3、教师表扬敢于大胆想象进行讲述的幼儿,鼓励幼儿创造性的讲述。

  4、活动延伸

  ⑴ 讲画贴在教室一角,幼儿可在游戏时间内自由地进行讲述。

  ⑵ 每位幼儿都可画一幅背景画,根据所讲的故事情节添画上动物与人物,带回家讲给父母听,并共同修改故事,把故事编得更好。

  活动三:森林里的动物

  目的:⑴ 听听音乐,想象出春天里动物们之间发生的一些事,并用绘画表现故事的情节。

  ⑵ 指导幼儿掌握编故事的基本方法。

  准备:⑴ 知识准备:日常生活中多听、多讲有关动物的故事。

  ⑵ 绘画准备:掌握各种动物的基本画法。

  过程:

  1、引出话题:花儿开了,草儿绿了,暖和的春天又到了,许多小动物都出来玩了,听听谁来了?

  ⑴ 优美、轻快的乐曲:鸟、兔子、小鱼、小猴子。

  ⑵ 沉重、笨拙的乐曲:鸭、大象、熊、熊猫、鹅。

  ⑶ 凶狠、恐怖的乐曲:狼、狮子、老虎。

  2、出示背景图,引导幼儿观察并会用语言表述

  这么多动物都来了,可真热闹呀!那他们来到哪?想干什么?

  图1:有山、有水、有树。水中有荷花,是一幅夏天的图景。

  图2:草地上有座小房子,有棵果树,天上有太阳。方法:由远至近,由整体到局部。拓色:将水粉用水粉笔涂在玻璃板上,然后用铅画纸覆盖在玻璃板上拓色。

  3、幼儿学习用绘画来表现故事情节

  ⑴ 在背景图上添画上各种小动物。

  ⑵ 根据自己的画面编讲故事:

  要点:名称、发生的时间、地点、角色及主要活动。

  4、播放音乐,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编的故事,其余幼儿听后进行评讲。

  5、活动延伸

  ⑴ 在教室里开辟表演区,让幼儿戴上头饰,继续自由创编并表演故事。

  ⑵ 利用来园活动,组织幼儿选图,添画再讲述故事。

  散文欣赏——橘子花

  目标:

  1。在做做玩玩中,初步感受和体验散文中展示的语言美和快乐的情绪。

  2。愿意并大声说出自己体验和学习橘子花的感受。

  3。在教师的提醒下,学习安静地倾听。

  准备:橘子若干,自制背景大树,音乐录音

  过程:

  1。运用操作活动,引发幼儿欣赏散文的兴趣。

  (1) 师生共同制作橘子花,请幼儿说说橘子花象什么。

  (2) 教师引导幼儿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橘子花,说出自己的感受。

  提问:闻一闻橘子花,闻起来怎么样?(清香)。

  摸一摸橘子花,感觉怎么样?(软软的)

  每人拿一个橘瓣,尝一尝,味道怎么样?(又酸又甜)

  可以请幼儿先与身边的同伴说说,再请若干幼儿在集体中大声说出自己的感受。

  2欣赏散文,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1) 教师配乐朗诵散文,请幼儿说说“散文的名字是什么”“什么地方最好听”。

  (2) 教师手托橘子花,配以体态动作,再次朗诵后请小朋友讨论:

  散文中橘子是什么颜色。(金黄的)

  橘子脱下金黄的外衣,橘瓣就会怎么样?(害羞的,紧紧地抱在一起。)

  闻一闻橘子花,怎么样?(一股清香扑面而来。)

  摸一摸橘子花,感觉怎么样?(软软的,象小姑娘的手。)

  尝一尝橘子花,味道怎么样?(又酸又甜)

  (先请幼儿和旁边的同伴说说,然后再请若干幼儿在集体中发言,提醒幼儿注意倾听他人发言。)

  3。教师与幼儿手托橘子花,共同倾听散文录音。

  讨论:你喜欢《橘子花》这首散文吗?为什么?

  4。制作橘子花树,体验散文中展示的语言美和快乐的情感。

  放配音录音,幼儿与教师一起将自己制作的橘子花挂到背景大树上。

  语言活动:一、二、三自己爬起来

  一、目的要求:

  1。 在看看讲讲的过程中,理解木偶表演的内容,学说短句“大象,不要怕,我来扶你起来”、“摔倒了,不要怕,一、二、三自己爬起来”。

  2。 鼓励幼儿不怕困难,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做个勇敢的孩子。

  二、活动重点:

  理解木偶表演的内容,学说短句“大象,不要怕,我来扶你起来”、“摔倒了,不要怕,一、二、三自己爬起来”。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

  木偶:大象、小兔、小猪、小猫四个角色;事先请两位老师排练好表演内容,布置表演场景。

  四、设计思路:

  二十一世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从小培养幼儿勇敢自信、不怕困难的品质相当重要。根据小班下学期目标,其中有一条:“初步培养幼儿不依赖别人,学习克服简单的困难。”结合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在家中比较依赖父母长辈;孩子们碰到一点点小事就哇哇哭个不停;独立自理能力较弱、怕困难。由此我设计了《一、二、三自己爬起来》这个活动。作为一个语言活动,又结合认知目标中“引导幼儿学习普通话,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我将语言目标重点定位于学说两个短句:“大象,不要怕,我来扶你起来”、“摔倒了,不要怕,一、二、三自己爬起来”。

  而且采用了小班幼儿感兴趣的木偶表演,通过边看边议,以及让幼儿与木偶对话,为木偶们动脑筋想办法等手段,让幼儿在愉快的活动中,大胆地用比较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小朋友不怕困难,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做个勇敢的孩子。

  五、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今天,老师请来了几位小动物来表演节目,你们想看吗?

  (二)初步感知:(分段观看表演,边看边讨论)

  1、从开始——小兔说:“哎,你太重了,我扶不起”

  问:(1)大象怎么啦?

  (2)小兔看到大象摔倒了,它怎么说?

  (学说短句:“大象,不要怕,我来扶你起来”。先个别幼儿回答,后集体练习。)

  2、从小猪出场——“哎,你太重了,我扶不起”。

  问:谁又来帮助大象,它是怎么说的?(集体练习以上短句)

  3、小猫出场“喵喵喵”

  问:(1)谁又来帮助大象了?

  (2)小猫会对大象说什么?

  (请个别幼儿上台来对大象说“大象,不要怕,我来扶你起来”)

  4、过渡提问:

  三个小动物都扶不起大象,这可怎么办?

  (1)请幼儿讨论有什么办法让大象起来?

  (2)个别幼儿讲自己的办法(2—3名)。

  5、看最后一段表演

  问:小动物对大象说了什么话,大象爬起来了吗?

  (练习短句“摔倒了,不要怕,一、二、三自己爬起来”)

  (三)反复感知:(完整观看表演,引导幼儿学着讲讲)

  1、交代表演名称。

  2、要求幼儿一边看表演,一边可以和小动物一起表演。

  (四)迁移运用:

  1、出示小熊,它走着走着就摔倒了。(师:哎呀,小熊摔倒了,我们怎么对它说?)

  2、如果你摔倒了,你怎么办?

  3、小结:鼓励幼儿摔倒了不要怕,自己爬起来,做个勇敢的孩子。

  评析:

  从教师制定的.目标来看,还是比较合理的。既有语言活动的要求,练习短句。同时也渗透了德育教育,对幼儿进行勇敢教育。因此,从活动的选材和制定的目标都是非常适合小班年龄阶段的幼儿的。对重点的把握也是比较准确的,突出了语言活动的语言性。

  从整个活动的过程来看,采用木偶表演的形式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在看看讲讲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到故事的情节中,幼儿的主动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教师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注重了每个环节之间的衔接比较紧凑,过渡较自然。良好的教学形式使幼儿的参与性较好,师生间的呼应体现较好。

  但作为语言活动,总的说来幼儿学的对话量比较少,尤其是需要掌握的短句,可让更多的幼儿练习讲讲。此外,还可在分段表演中采用不同的形式让幼儿学说对话,如小熊的对话由老师来讲,小猪和小猫的话可请个别幼儿、集体幼儿练习和分组练习,让幼儿到台前与木偶直接对话,更好地体验师生间、幼儿与木偶间的情感交流,从而也可让幼儿感受同伴间互相关心、帮助的情感。另外,教师在操纵木偶要注意方向的一致性。总之,在活动中教师还缺乏一定的随机应变能力,根据幼儿的能力及时地调控。

语文教案 篇3

  课前准备:

  1:整理本组课文收集的相关资料。

  2:搜集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无限的延伸,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通过这组课文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对生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直接可就让我们共同交流一下吧。

  二:自主准备

  1:默读提示,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2:投影出示:a: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

  b:讲讲自己知道的热爱生命的故事。

  c:谈谈自己获得的感受,得到的启发。

  3:回忆本组学习的几篇课文,浏览搜集的资料,阅读教材中提供的三段文字。

  4: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确定交流的角度,想一想自己打算怎么说。

  5:自己轻声练习讲述。

  三:畅所欲言。

  1:自己选择伙伴互相交流,互相批评、指正。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个别指导。

  2: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交流,要求讲话学生清楚流畅地表达,听者认真,安静地倾听。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进行评议、辩论。

  四:总结评价

  1:自我评价:自己在这节课中发言是否踊跃,表达是否清晰,态度是否大方,思维是否踊跃,与同学的交流、合作是否积极等。

  2:学生评价:你认为这节课谁的表现最佳,为什么?

  3:教师评价:总结本节课学生突出的优点,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老师认为大家的发言都很有见地。把你们所谈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大家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画出要求。

  2:投影出示习作要求:

  a:内容具体

  b:写出真实感受

  c:题名自定

  三: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好文章是写出来的!请同学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3: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4:按照小组提出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使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中的成功之处。

  五:誉写作文,制作墙报。

  1: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再抄写在作文本上。

  2:整理习作和资料,办一期以“热爱生命”为专题的板报。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成语故事日积月累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卡中的词语。[2:听写其中的词语。

  二:我的发现

  1:同学们,学习完本组课文后,你发现一些句子有较深的含义么?下面请同学们先来看看小林和小东都发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小林和小东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探究理解句子较深含义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方法。如:仔细想、联系时代背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揣摩感悟等方法。

  3:快速浏览本组课文,你还能发现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的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

  成语故事

  1:自己读故事,感受句子的含义,画出不懂之处。

  2:小组交流,谈谈自己对这个成语故事的理解,互相质疑解难。

  3:全班交流,说一说这个成语故事蕴含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成语的体会。

  4: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日积月累

  1:出示日积月累的句子,先指导学生读正确,然后说一说自己的理解或认识,之后请学生快速背诵。

  2:教师补充出示一些名言,请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A: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丁玲

  B: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

  c: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

  d: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

  ——————————————爱因斯坦

  e: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又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爱因斯坦

  3:请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关于热爱生命的名言,共同进行赏评。

  教学目标:

  1:继续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

  2: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语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3: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4:积累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5:理解成语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灯塔》这篇童话讲的是大海上的一座灯塔日夜为航海的船只导航,得到船只和海鸥的欢迎,却也遭到潜藏在水下的暗礁的仇视。有一天夜里,灯塔遭遇到狂风暴雨和闪电雷鸣,可他毫无畏惧,依然坚定的履行自己的职责。第二天黎明,它告诉海鸥它之所以不惧怕,是因为它认为自己在做着对人们有益的事。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灯塔的品质,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联想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体会。体会文章结尾画龙点睛的作用。小有有能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文中写了哪几种事物,并体会灯塔的可贵品质。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联想到了什么,谈谈体会。

  教学构想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自主读书的过程中了解文中写了哪几种事物,引导学生仔细读读对事物的每种描写,体会灯塔的可贵品质。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联想到了什么,谈谈体会。

  教学准备:

  投影片、投影仪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灯塔吗?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灯塔在大海中为人们指引方向。)

  谁能说一说你所见到的灯塔是什么样子的呢?

  教师适时评价

  2.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灯塔有关的文章。

  二、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课文,思考: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讲了灯塔不畏狂风暴雨的侵袭,依然坚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人类服务。)

  3.再读课文,思考文中写了哪几种事物?

  (文中写了船只、海鸥、暗礁、灯塔、海浪。)

  想一想写这些事物的原因是什么呢?它们有什么寓意呢?

  指名说一说

  4.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事物的思想。

  5.由这几种事物,你又联想到了什么?

  (联想到了有些人为了维护正义,不畏艰险,努力去与恶势力抗争,最终取得胜利。)!

  6.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谈收获

  1、学了这片文章,你对灯塔又有了什么认识?你想怎样来赞颂灯塔呢?

  2、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总结

  希望同学们都能像灯塔下样做一个坚持正义的使者。

  作业设计:

  写写读后感

  板书设计

  灯塔

  坚定履行职责

  为人类服务

  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太阳是有香气的。这种超乎寻常的想象也只有儿童才会有!而孩子之所以能够感受到这一切,还因为妈妈的无处不在:从“妈妈晒过的被子”、“妈妈洗干净的衣服”里,“我”感受到了太阳的香气;“妈妈告诉我”,太阳的香气到处藏着;从迎着夕阳回家的妈妈身上,我也感受到了太阳的香气!

  这篇小散文,作者处处以孩童的眼光观察世界、感受世界,读来有一种阳光般的温暖在心头。

  教学要求

  1.写田字格里的四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认识“禾木旁”(禾)。

  2.正确认读十一个生字。

  3.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感受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人

  你一定在阳光下奔跑过、玩耍过,你一定感受过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感觉,那么,你闻到过太阳的香气吗?课文中的'小朋友说她闻到了太阳的香气,这香气“到处藏着”,“到处都有”,我们和她一起去闻一闻、找一找吧。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太阳的香气藏在哪里?教师通过巡视及时发现学生阅读中的困难和障碍,进行个别指导。

  三、交流自读体会

  太阳的香气到底藏在哪里?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很容易找到课文中的相关语句,但对其内在意义可能体会不深。教师可以以学习者的身份提出问题:课文里的小朋友为什么说“太阳的香气到处藏着”?“甜甜的果子里”和“香喷喷的稻米中”怎么会有太阳的香气呢?引发孩子深入思考:地球上的万事万物都离不开太阳。

  四、朗读体会,加深理解

  第一自然段,“我闻到了太阳的香气。”——独句成段,给人以惊奇。指导孩子读出自己阅读这句话时的感受。

  第二自然段由眼前的事物写起,写“我”眼中的太阳的香气。晚上,打开“妈妈晒过的被子”,早上穿上“妈妈洗干净的衣服”——由自身的感受写起,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鸣。这两句对仗工整,节奏感强,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读出文章内在的韵味。

  第三自然段主题逐渐升华。“太阳的香气到处藏着”,在前面朗读的基础上,这一段的感情要更加饱满。

  第四自然段是在妈妈的启发下“我”的又一次感悟,笔锋一转,由物及人,妈妈“身上也有太阳的香气呢”——凡是感受过阳光的一切事物,身上都有太阳的香气。结尾如奇峰突起,孩子对生活独特的感受和体悟也由此达到极致。

  文章以惊奇写起,段与段之间相互关联,又不断深化,感悟也不断加深。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读出对文章的感受。

  五、联系生活,拓展想象

  引导同学们说一说:你感受过太阳的香气吗?你认为太阳的香气还会藏在哪里?将孩子的目光扩展开去,像文章中的“我”一样用心去感受生活。

  六、识记、书写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词语。

  2.生字书写。“早”和.“是”都是“日字头”的字。

  3.生字复习。形近字记忆,如:早——草;用——拥;子——仔;气——汽;马——妈;青——睛;净——静;闻——问;眼——很;海——梅;别——到;朗——浪。

语文教案 篇6

  复习内容:《学标点》。

  复习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常用标点符号。

  2、通过学习,懂得运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复习重难点:通过学习,懂得运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复习准备:小黑板、相关练习题。

  复习过程:

  一、故事导入主题。

  二、进入标点符号的王国。

  1、出示标点符号,介绍它们的特点。

  2、出示句子,说明常用标点符号的用途。

  三、进入实践阶段。

  根据教师出示的句子,理解意思,填入相应的标点符号。

  各小组进行比赛。

  四、进入训练场。

  五、教师巡堂指导。

  六、教一首有关标点符号的儿歌。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 / 若 / 泰山 洋洋兮 / 若 / 江河 伯牙谓 / 世 / 再无知音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六、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 绝弦

  (知音)

  钟子期 善听 必得之 死

语文教案 篇8

  目的:把握人物形象,《陈奂生上城》..。

  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重点: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方法:自读、分析、鉴赏

  过程:

  一、文章导读

  作者高晓声,1928年生于江苏省武进县。1950年,他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收田财》。此后,陆续创作了一些诗歌、小说、剧本等。1957年,被划成“右派”,遂回家乡武进农村。经过二十多年之后,1979年,他又回到了文学队伍。长期艰苦的农村生活成了他创作的丰富源泉。1979年一年内,他就发表了《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等十一篇小说,次年出版子《1979年小说集》。其中《李顺大造屋》荣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1980年,又写出了《陈奂生上城》、《鱼钩》等十多个短篇小说,其中《陈奂生上城》再次获奖。

  高晓声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从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

  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等)反映农民陈奂生的人生历程。“上城”为其生活带来转机,“包产”使他找到归宿,“出国”则标志着他走向成熟。从这个人物的“人生三部曲”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农村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广大农民艰难行进的身影,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陈奂生上城》..》。

  二、情节

  这篇小说质朴自然,但情节设计精巧,耐人寻味。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漏斗户主”上城竟住进高级房间,可谓奇遇。这个奇遇的形成,有两个因素:一是偶染感冒,一是巧遇书记。这两个因素使“奇遇”成了自然。

  卖油绳的设计。能做油绳卖,可见粮油有余,陈奂生的喜悦便油然而生;卖掉油绳身上连本带利大概八块钱,五元钱的房租能付,但却心痛不已。

  买帽子。既见昔日的贫困,又见今日稍有改善。由此透露“今年好像变娇了”,正预示“今夜”要得感冒了。

  对精神生活的渴求。既反映昔日所受贫困的压抑,又反映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

  车站的地点,这里油绳好卖,这里有茶水,有长椅,与吴书记巧遇,也非此莫属。

  书记巧遇陈奂生。既反映当时干群的亲密关系,又使陈奂生住进高级房间成为可能。

  感冒的设计尤为妙巧。高烧时神志不清,锤一夜就好,用第二天回忆的方法补叙深夜发生的事情就毫无破绽。

  三、测试

  下面几句的话的语序已经打乱,请排列

  ①比店里的新鲜,比店里好吃,这旅行包里装的'尽是它。

  ②他去卖什么?卖油绳。

  ③一共六斤,卖完了,稳赚三元钱。

  ④自家的面粉,自家的油,自己动手做成的。

  ⑤还用小塑料袋包装好,有五根一袋的,有十根一袋的,又好看,又干净。

  ⑥今天做好今天卖,格啦嘣脆,又香又酥。

  对下面文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陈奂生想到这里,听见自己的心扑扑跳得比打钟还响,合上的眼皮,流出晶莹的泪珠,在眼角膛里停留片刻,便一条线挂下来了。这个吴书记真是大好人,竟看得起他陈奂生,把他当朋友,见他一旦有难,能挺身而出,拔刀相助,救了他一条性命,实在难得。

  A.陈奂生因吴书记送他去招待所这件事非常感动,他的眼泪表示了他对党的关怀的感激。

  B.陈奂生认为吴书记是自己的朋友;吴书记救了他的命是友谊的体现。

  C.陈奂生认为吴书记是大好人,大好人就是救人于危难之中。

  D.陈奂生身上存有封建的小农意识,他认为吴书记救他是一种“拔刀相助”的讲义气行为,而不理解这是党的干部对人民的关心与爱护。

语文教案 篇9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

  3、对比写法。

  阅读《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阅读春节各地的习俗。

  2、选择和春节有关的好词佳句积累下来。

  3、小练笔:

  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的实际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

  福的情感。

  3、将古诗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在荡漾激情的字里行间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

  1、同学们,老师这有些图片,你们知道它们是什么神话故事吗?(课件出示图片)

  2、小结:神话故事生动有趣,想象神奇,寄托了人们许多美好的愿望。

  二、导入新课

  1、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话故事。(课件)

  2、这就是流传千古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听完故事,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与这个神话故事有关的一首古诗。

  3、认真看老师写题目。(板书:乞巧)师提示学生注意“乞”字音变调。生齐读。

  4、理解诗题。(1)区别“乞”和“气”,指导书写“乞”字。(课件)

  (2)给“乞”字组词,理解诗题。(课件)

  “乞”就是乞求的意思,那什么叫“乞巧”呢?哪位同学能将你预习所了解到的告诉我吗?

  师:乞巧是七夕这天主要的民间活动,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5、简介作者林杰。(课件)

  三、读悟全诗

  1、听了林杰的介绍,很想去读读了吗?心动不如行动!那就赶快打开书翻到122页读读吧!(课件出示古诗)

  2、提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把每个字音读准,反复多读几遍,把古诗读通顺。

  3、学生自由读诗。

  4、多种形式的读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齐读)

  【一读】读准确 读后学生评议是否字正腔圆。

  【二读】读得有节奏 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合理停顿。师生合作读出节奏。

  【三读】读出味道

  (一)月下同吟——“七夕今宵看碧霄”

  1、理解宵——霄

  师: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课件出示:宵—霄)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宵”是晚上,“霄”是天空)。

  2、师:(课件出示夜空图)你们看,这就是七夕的夜空!能形容此时的天空吗?诗中用了哪个词来形容这样的夜空?(碧霄)

  3、师: 每年的七月初七,星空闪烁,多么美丽的夜晚,让人遐想,让人想

  起那牛郎织女天上相会的传说。(板书:天上相会)古诗中哪句是描写这个情景呢?(课件)引读诗句:七夕今宵看碧霄(生齐读:七夕今宵看碧霄)指导朗读,“看”字轻读,读出不忍惊扰牛郎织女的感觉。

  (二)走进神话意境——“牵牛织女渡河桥”

  过渡:读着诗歌我们都发现了这里藏着一位姑娘呢,她的名字叫——(学生:织女)。除了藏着这位织女,还有一位男子,他的名字叫______(学生:牛郎)

  1、刚才我们听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他们见一面容易吗?为什么?(课件)他们在谁的帮助下才能见一面?(课件)

  2、是啊,牛郎织女日也盼,夜也盼,终于盼到了相会团圆的时刻,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3、师:让我们在读中再次体会牛郎一家团聚的的喜悦吧。(指导读——牵牛织女渡河桥)

  (三)吟咏千古乞巧一寸心——“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七月初七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那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课件出示三四行)

  2、师:在这七夕之夜,人间的人们正家家(学生接念——乞巧望秋月)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学生想象回答)

  3每个地方乞巧的方式都不一样,除了诗中提到的对月穿针的做法,你们还了解到哪些乞巧的习俗。(学生汇报交流)尽管她们乞巧的方式不同,但都表达了人们向织女乞巧的心愿,只因为织女有一双巧手,织女在天宫里不停地织着云霞,我们一起来欣赏她的杰作。(课件,出示彩云图片)

  4、你想用哪些词句来形容这么美的云霞?指生说。

  是啊,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美不胜收,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织女的巧手,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板书:人间乞巧)希望自己也有一双像织女一样的巧手。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也叫七夕节,女儿节。

  5、师:乞巧节是古代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你能想象千家万户都在乞巧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吗?”(热闹的场面)

  6、师:你怎么知道人很多?是从哪句话读出来的。(家家乞巧望秋月)哪个词最能说明人多?(家家)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有的在小院里,有的在家门口,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课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难怪林杰写到——穿尽红丝几万条(课件)指导读。

  8、师: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9、师: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人间企盼、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

  师:我想,人间的少女们除了乞求手巧,还有许多的.心愿要乞求。老师还带来了一首乞巧歌,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课件出示民间的一首《乞巧歌》)齐读。

  10、交流:如果这些愿望都能实现,我们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因此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课件出示)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11、其实,除了唐代林杰笔下的牵牛织女,历代许多诗人都曾被这个美丽的传说感动。(课件配乐出示历代诗人吟咏“牵牛织女”的诗句,引导学生读)

  虽然年代在变,但是人们对美满生活的追求依然未变。

  (四)咏叹经典

  1、小结诵读:(课件)

  师:当七夕之夜我们仰望清朗的夜空,发出感叹

  出示“七夕今宵看碧霄”,生读。

  师:站在这碧霄下,我们仿佛看见那茫茫的银河想起了——

  出示“牵牛织女渡河桥”,生读。

  师:少女们仰起了头对月穿针这叫——

  出示“家家乞巧望秋月”,生读。

  师:穿织出了多少美好的心愿——

  出示“穿尽红丝几万条”,生读。

  2、师: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表现人间少女们乞取智巧的热烈场面,我被姑娘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我很想读读这首诗。你们能给个机会给我吗?(课件配乐)

  3、请同学们也在音乐里自由的朗诵吧!(课件)

  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5、你还想为哪些人乞巧呢?你们愿意为林老师和在座的老师乞取什么呢?

  6、好的,谢谢你们。我这里有一组再现乞巧场面的镜头,请欣赏。乞巧场面欣赏。(课件)

  机动环节: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课件)

  四、总结:

  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美好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下课!

  板书设计:

  乞巧

  天上相会

  人间乞巧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绝招》教案03-31

(精选)语文教案08-06

【精选】语文教案09-18

语文乐园教案06-08

[经典]语文教案08-03

语文教案(精选)07-30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07-26

语文教案【精选】07-25

(精选)语文教案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