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23 09:58:17 教案 我要投稿

(优)科学教案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优)科学教案6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

  2.了解火箭的基本原理。

  3.了解多级火箭的发射过程。

  4.通过实验探究和制作,了解火箭发射的原理。

  5.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了解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6.体会航天事业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

  7.意识到太空探索是一项光荣而危险的任务。

  8.能让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1. 发射火箭的录像或图片

  气球、喷气车,可旋转的大塑料瓶、水 、打气筒 。

  第一课时

  一、情景创设。

  1.播放视频——20xx年10月12日9点整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的精彩瞬间。

  2.学生描述发射瞬间火箭运动状态。

  3.观看一些火箭图像。使学生知道飞向太空是人类千年的梦想,要进入太空就必须有足够的.速度,目前采用的推进工具是火箭。

  二、教师提出问题。

  火箭能升空,大家认为它的力量从哪里来?

  三、学生进行假设,教师对大家的假设做整理。

  四、验证假设。

  1.师:小结大家的假设,我们看到的火箭在飞行时,总是一部份向前运动,另一部份向反方向运动,在我们生活中有这种类似的运动现象吗?

  2.师:我们能借助这些现象,做实验来证明我们的假设吗?

  3.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师生对提出方法作适当评价。

  4.教师演示自动喷水器。它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吗?制作自动喷水器需要哪些材料?

  我们做实验时要注意观察那些现象?

  5. 学生讨论并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要认真观察实验并提出问题:

  如:向筒内倒水后有什么现象?水从喷口向哪个方向喷出?筒朝哪个方向转动?

  五、制作、实验,搜集证据并作记录。

  六、 交流观察现象,并作解释。

  学生描述,并上台画示意图,也可以.画箭头并说明意思。

  七、对反冲现象进行小结。

  1.如果从物体内喷出的不是水而是气,物体会不会运动?运动方向又怎样呢?还可以做哪些实验?

  2.演示实验:反冲小船

  3. 教师小结: 当水、空气从一种物体中向某个方向快速喷出时,这种物体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起来,这种现象叫做反冲。

  4.师生解释、交流:火箭飞离大气层,它的飞行与反冲作用有关。

  八、拓展应用。

  除了火箭,生活中你还知道那些反冲现象?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揭示任务。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反冲现象,今天我们来做模拟火箭。

  二、制作火箭,了解火箭升空的道理。

  1.观察“火箭”的结构,明确模拟火箭的制作材料。

  (1)小组观察并讨论,并作记录:

  “火箭”有哪些部分组成?制作“火箭”需要哪些材料?“火箭”起飞的动力从哪里来?

  2.分小组制定做火箭的方案

  教师要求:

  (1)记录时力求文字简练,提倡图文并茂。

  (2)提倡记录预测结果。

  (3)思考:需要装多少水?水的多少影响火箭的飞行吗?需要打多足的气?空气的多少影响火箭的飞行吗?

  3.小组交流方案,并相互质疑。教师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先要明确学生的意图,针对核心问题进行质疑。对不能达成共识的方面可做记录。

  4.小组按设计方案做火箭。

  5.分小组放飞火箭

  教师要求:

  (1)装水,打入气体,增大封闭气体的压强,在水火箭尾部加接一根轻绳,便于实验安全和回收方便。

  (2)请仔细观察“水火箭”起飞后的现象,作好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记录。

  (3)按照设计方法反复做几次,如果需要可以修改设计方法。

  (4)实验结束后整理好器材,做好交流准备。

  6.小组交流放飞火箭中的现象,提出更好的改进方法。

  7.解释火箭飞行的道理。

  火箭飞离大气层,必须自带氧化剂,火箭的飞行主要靠向后喷出燃气的反冲作用。

科学教案 篇2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好玩的泡泡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吹泡泡的游戏中体验快乐的情绪。

  2、鼓励幼儿想出办法吹出更多泡泡。

  3、知道泡泡到了高处表面水分被蒸发所以泡泡破了。

  活动准备

  1、溶解有餐洗净的水

  2、透明塑料杯,塑料吸管。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餐洗净和水

  小朋友一定要仔细看呀,看看老师要干什么?

  现场配兑吹泡泡的`泡沫水,引起幼儿的好奇心。

  2、教师吹泡泡,激发幼儿对泡泡的兴趣。

  教师:吹泡泡真好玩,你们想玩吗?

  二、展开

  1、教师吹出泡泡,让孩子追捉泡泡。

  2、你抓住泡泡了吗?你看到的泡泡是什么颜色的?

  小结:泡泡本身是没有颜色的,经过阳光照射就成五颜六色的啦。

  3、讲解吹泡泡的方法,请幼儿试试。

  小朋友你们知道泡泡是怎么吹出来的吗?

  请几个小朋友来试试。

  4、老师示范:吹泡泡

  用力不要太大,要慢慢吹。

  5、幼儿尝试吹泡泡,教师指导。

  提醒小朋友吹泡泡时注意不要把水吸到嘴里,不吹时把吸管插在小瓶里,不能含在嘴里。

  (1)你是怎么吹出泡泡的?

  (2)你能用什么方法让泡泡越飞越高?

  (3)泡泡飞到高的地方会怎样?

  (4)谁知道为什么泡泡破了?”

  小结:泡泡到了高处,表面水分被蒸发所以泡泡破了.

  三、结束

  欣赏儿歌《吹泡泡》

  小朋友现在我们休息一下,泡泡不仅好玩,他还有一首好听的儿歌呢,让我们一起欣赏吹泡泡的儿歌吧。

  自然结束。

科学教案 篇3

  第一部分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探索纸的秘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教科版)第一册《我们周围的材料》这一单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包括:认识各种各样的纸、观察各种不同用途的纸、了解纸的发明及造纸材料、比较各种纸的不同,重点比较纸的吸水性能和承重性能、了解纸的消耗等。要完成这些内容并非一节课所能解决的。所以,在教学安排上我将《研究纸的吸水性》作为本课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深入、透彻地进行科学探究。教学时间为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纸的吸水性,并能进行简单分类。

  2、设计实验研究,比较各种纸的吸水性能(重点和难点)。

  3、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制造了不同特点的纸,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4、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教学设想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科学探究”这一主线展开:提出问题——进行预测——制订方案——交流讨论其方案的科学性——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过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一定的了解,产生科学探究的热情,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这一课将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其教学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1、问题的提出。

  对于问题的提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另一种是由教师直接提出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教师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其设置的情境进行假设,产生多种不同的意见,从而引起矛盾,自然而然地提出所探究的问题。既照应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又涉及到今后的认知规律,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

  2、问题的解决。

  是直接探究问题,还是从已经了解这些问题的人那里找到答案呢?对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毫无疑问应选择前者。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设计检测方案,并进行反复交流、讨论和相互质疑,通过实验研究,用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问题的延伸和拓展。

  本课研究纸的.吸水性,重在探究的过程,而它的知识目标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让学生了解纸的发明,体会到人类的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从而萌发要设计一种新型纸张的美好愿望。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具体体现。

  教学准备

  滴管,水、水槽,小夹子,纸(餐巾纸、广告纸、牛皮纸、硬板纸、报纸),水杯,尺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每一小组都有一袋材料,拿出来看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学生发言,教师粘贴各种纸标。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纸能吸水”。

  (1)猜测:将这些纸都放进水里,会有什么现象?

  (2)学生预测。

  (3)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认为纸能吸水,有的纸吸水又快又多,而有的纸吸水比较慢,比较少。(板书:快、多;慢、少。)

  (4)教师提出问题:在同一时间内,哪些纸吸水又快又多,哪些纸吸水又慢又少?

  (5)学生猜测,引起争论。

  2、探究纸的吸水性。

  (1)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各自的预测。

  (2)汇报研究方案,小组间相互质疑、补充,使其方案更科学化。

  (3)小组选择工具进行实验探究。

  (4)汇报实验结果。(你们小组是怎样做的?得到什么结论?)

  (5)比较预测结果和实验结果。

  (6)教师小结。(提出课题:研究纸的吸水性。)

  3、了解纸的发明,意识到人类根据自身的需要发明了各种不同的纸。

  (1)了解纸的发明。

  (2)思考:为什么有的纸容易吸水为什么有的纸不易吸水?

  (3)拓展: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需要设计一种新型纸。

  第二部分 课堂实录(节选)

  内容:分小组设计“研究纸的吸水性”的方案。

  师:刚才我看了一下,很多小组已经有了自己的研究方案,现在请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来谈谈你们小组的方案,如有不完整的地方,小组成员或其他小组可以提出建议,进行补充。

  生1:我们第三小组的方案是:分别往每一种纸上滴水,看哪种纸上的水印“长”得最大。(这时很多同学相继举起手来。)

  生2:我同意他的意见,但我认为应该分别向每一种纸上只滴一滴水,再来比较哪种纸“长”得大。

  师:你为什么要求在每种纸上只滴一滴水呢?你需要用什么来滴一滴水?

  生2:因为只有向每一种纸都滴相同多的水,才能正确比较出水迹的大小 。我想借助讲台上的那个“吸管”(滴管)来滴。

  师(拿起滴管):是这个吗?这叫滴管,用来滴少量水。

  师:其他同学,你们同意他们的这种方案吗?(大家表示同意。)

  师(指向第三小组):同学们都同意你们小组的方案,能演示给大家看一下吗?(第三小组演示:由一个同学依次向每一种纸滴一滴水。)

  师(激发矛盾):老师看到这位同学先在牛皮纸上滴了一滴水,然后又在其余四种纸上各滴一滴,同学们对他这种做法有什么意见?如果每隔十分钟往一种纸滴一滴水,这样做行吗?

  生:不行,应该同时往每一种纸都滴一滴水,因为不同时滴的话,那么先滴水的纸上,水迹肯定会大些,这样会影响实验效果。

  师:同学们同意他的想法吗?(学生表示赞同。)

  师:那么我们将这一小组的方案定为方案一:“滴”的方法。其他的小组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3:我们这一小组是将所有的纸都放在水里浸湿,然后分别将每一种纸上的水挤到一个瓶子里,再来比较哪一瓶里装的水多一些,就说明哪种纸吸水吸得又快又多了。

  生4:我对他的方法有一点补充,应该将所有的纸同时放入水里浸湿,然后还要同时取出来,再挤出水来比较。

  师:这位同学说的意思你们听明白了吗?大家对他们这种方案还有什么建议?(没有人回答。)

  师(举起一大一小两张纸放入水中):是不是这样同时放入水中再同时拿出来?

  生5:不对。在这个实验中所有的纸应是同等大小的,不然纸大一些吸的水多一些,这个实验就准确了。

  师:你们小组接受他的建议吗?(学生点头。)那么我们将这种方法确定为第二种方案。(板书:方案二:挤。)其他小组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6:我们小组与第五组的方法有相似之处:也是将同样大小的纸分别放入五杯水中浸湿,并且同时放进去同时拿出来,再比较这五杯水降低了多少。

  生7:我认为不行。这五杯水要一样多才可以。

  生8:也不行。五杯不一样多,五个杯子也要一样大小。

  师:你们小组同意他们提出的想法吗?(学生同意。)那我们就将这种方案定为方案三。(板书:方案三:降。)

  又有同学举手。

  生:我们还有一种方法,是将这些纸全都同时插入水中,纸的大小也是相同的,然后同时取出,看哪种纸吸上来的水迹高,就说明它吸水又快又多。

  师:你能做给我们看一下吗?

  该生走上讲台,选择了夹子、木棍、水槽等工具,将五个夹子分别夹住一种纸,再将夹子串在一根棍子上,同时放入水中,同时拿出来进行比较。

  师:你们认为这种方法怎样?

  生9:我觉得不行,他刚才拿棍子时,棍子是倾斜的,这样,有的纸插入水中多一些,有的纸插得少一些,结果就会不准确,我认为应该将棍子两头固定起来,各种纸插入水中同样多,结果才会准确。

  生10:我还要补充一点,夹子在夹各种纸时也要注意夹入部分同样多,保证露出纸的长度相等。

  生11:各个夹子之间还要分开一点,以免各种纸粘到一起,影响最终结果。

  师:同学们都很不错,想到了这么多方法,我们就将刚才这种方案叫做方案四,好吗?(板书:方案四:插。)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学生摇头。)

  师:好,根据同学们刚才的讨论,我们有了四种方法:滴、挤、降、插,每种方法都有一些要求,比如说,同学们已注意了纸的规格,要同时放进去同时拿出来。老师这儿准备了一些材料,现在请各组讨论一下,选择一种方案,想想看,你们都需要些什么工具,每组派一名同学来领取所需用具,进行实验。

  第三部分 教学后记

  新课程给教师提供了很大的发挥余地,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取舍课程资源。

  在教学《探索纸的秘密》一课时,我们就经历了多次反复的实践。刚开始,教师给学生呈现出多种不同的纸,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提出问题,并确定研究的主题,结果学生热热闹闹地做起了研究。有的研究纸的光滑程度,有的比较纸的厚薄,有的研究纸的吸水性,有的研究纸的承重性,等等,在交流与汇报时,同学们还在忙着“研究”自己的主题,而不理会别人的发言。这样,他们的研究就只停留在自己界定的意义上,而没有丝毫的改变与提高。这种研究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也不是一种真正的研究。我们意识到:让三年级的学生搞研究,不能赶热闹,各搞各的,而是要让他们结合大家的智慧,通过共同探讨,不断完善和提高。于是,又经过几次尝试,将研究的主题由多个递减为三个,两个,一个。最后发现,选取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主题——研究纸的吸水性,让学生之间、各小组之间相互合作、相互质疑,共同努力,最终达到科学探究的目的。而对于剩下的内容,则可以抱着“授之以渔”的心态放手让学生自己课下去研究。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进行处理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低估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按照教师所设计的方法做实验,这样,不仅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会使学生走进“坐吃山空”的误区。与其让学生按部就班地机械学习,不如多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学习,哪怕有时有些尝试可能是错误的,但也能通过学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补充使之完善。

  例如,学生在提出用“滴水”的方法来研究各种纸的吸水性时,就经历了同学们相互之间不断提出质疑,不断进行改进的过程,并通过实验演示,在教师再次激发矛盾后才确定其方案。刚开始,学生只说分别向每一种纸滴水,看哪一种纸上的水迹大,马上就有学生指出:应向每一种纸滴同样多的水。由此,引出“滴管”这个工具,研究方案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学生对此方案已没有异议,但这与比较科学的方案还有一定的距离。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教师正准备直接给学生一些提示,可一个念头打消了这种想法。与其直接暗示给学生,不如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只有让学生不断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达到能力和思维水平的提高。所以,我让学生来演示这个还不成熟的方案,果然,实验还没演示完,就有一双双小手举起来了。原来,他们发现:用滴管向每一种纸滴水时,不能一个接一个地滴,应该同时滴,再来比较水迹的大小。至此,“滴水”方案已经很完善、很科学了。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思维逐渐成熟起来,他们已明白要做比较的实验必须在同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总之,讨论和质疑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途径,学生正是在这种讨论和质疑中,思维水平得到快速提高的。教师要舍得花时间,给学生创造的机会,营造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氛围,使学生能够进行正常的讨论和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教师扮演的是一个忠实的听众,不随意发表意见,只在适当的时候,给一点暗示或点拨、引导,使学生的讨论“柳暗花明”。

科学教案 篇4

  一、 设计思路: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课堂教学要“重学生发展”,轻“知识传授”;重学生“研”,轻教师“教”;重“探究过程”,轻“探究结果”。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发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作为探究的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力图贯彻新课程的教学思路,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把知识的获取过程看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重视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结合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把知识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情感、态度的过程中,围绕“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二、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认识纸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古代造纸技术和现代造纸工艺一般流程。知道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2、 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经历“制浆——灌浆——滤水——压干成纸”的简单手工造纸过程。让学生体验简单的造纸活动,体验纸张的来之不易。

  3、 情感目标:

  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勤俭节约的思想。

  三、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简单的“造纸”过程,进一步理解纸是由各种纤维经过加工而成的。

  四、教学难点: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经历造一张纸的完整过程,并探究解决有关纸的相关研究问题。

  五、教学准备:

  1、 纸巾、玻璃杯、清水、搅拌棒、棉布、毛巾等每小组一份。

  2、 古代和现代造纸工艺的影像、图片或文字资料。

  3、 民丰造纸工厂的造纸工艺流程的录像。

  六、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二)实验探究

  (三)交流成果

  (四)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设计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许多纸的性质。你们还记得吗?

  师:那么谁能告诉大家,造纸术是哪个国家最早发明的,又是怎样造出来的?

  师:(出示课件)我们一起来观看古代造纸的过程。

  师:(课件演示)

  师:看了这些图片与资料,老师有一个强烈的愿望,你们猜猜看是什么?你们又有什么想法?

  师:对,造纸,今天我们也来造一张纸。

  师:看到桌上的材料,小组成员讨论一下,我们小组打算采用怎样的方法,选用哪些材料,按照怎样的方法来造纸?

  师:请各小组发表自己的设计方案。

  师:请大家选择合适的方案进行分组实验。

  师:一边巡视指导,一边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实验中。

  师:刚才大家的探究很投入,研究的成果也出来了。现在谁能告诉大家,纸是怎样一步一步造出来的?

  师: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共同归纳造纸工艺的一般过程。

  师:(板书)造纸的过程:

  (1) 调制纸浆。

  (2) 滤水压平成“纸”。

  (3) 从棉布上把“纸”揭下来。

  师:召开造纸工艺成果发布会。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

  师:谁还愿意说出自己的发现?

  师:比较一下,我们造的纸的厚薄一样吗?纸面平整吗?怎样才能造一张厚薄均匀的纸?

  师:我们现代的造纸工厂,是不是也像我们这样造纸的吗?

  师:(出示录像片)观看嘉兴民丰造纸厂的造纸工艺流程,教师略加解释、补充、说明。

  师:本节课你的最大收获有哪些?还有什么疑问?还有什么想法?

  师:(总结)。

  小小一张纸,涉及到那么多的科学知识,请大家在课外搜集一些纸品材料,准备下一节课继续探究有关纸的相关问题。

  学生活动设计

  生:纸由各种纤维组成的。不同的纸在颜色、光洁度、厚薄程度等方面都不相同。

  生:学生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发现。讲述古代造纸的工艺流程。

  生:观看课件。

  生:造纸,自己亲手造一张纸。

  生:各小组成员,纷纷商量自己的活动方案。

  生:各小组发表自己的实验研究方案。其他小组的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方案。

  生:学生实验操作开始。

  生: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研究情况。

  生:各小组纷纷推出自己的作品。

  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小组给予补充、完善。

  生:学生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生:观看有关录像。

  生: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

  生:整理器材,离开教室。

科学教案 篇5

  一、教学思路

  这是本单元第一个活动,这个活动要求我们和学生们一起尽量多地倾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分析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然后说说我们听到过哪些声音,并分析哪些是自然界发出的声音,哪些是我们生活和工作发出的声音。

  科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处处着眼于以生为本,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活动活动中自己感悟。

  二、教学目标

  1.能自己观察、倾听不同的声音,动手做声音的游戏。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对有关声音的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3.通过听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感知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4.通过游戏、实验,说出声音有大小、远近、高低的不同,能够分辩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5.感受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声音。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难点:懂得声音的大小叫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四、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光盘一只,《记录卡》每人一张,透明玻璃杯6-8只,清水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科学教案 篇6

  【单元分析】本单元共有八个课题,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观察研究热和热传递现象,后半部分则重点探究由热引起的燃烧现象。“热”部分的主要活动有:了解生活中有哪些热源,我们的身体可从哪些途径获得热能;观察热传递的过程;感知不同材料物体的传热速度;选择使用合适材料控制热传递的速度等。“燃烧”部分的主要活动有:观察燃烧现象;探究燃烧与温度和空气的关系;了解人类对火的利用;学习如何安全用火等。

  【课时分析】本课教学内容非常有趣,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也非常有益。教学中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蜡烛能燃烧多久,第二课时教学怎样让蜡烛继续燃烧。第一课主要安排两个探究活动,蜡烛在杯子里熄灭上节课学生做出了这样的解释:杯子里的氧气被燃烧完了。真的是氧气被燃烧完了吗?这节课的探究就从这里开始。探究活动一:用一个玻璃杯罩在一支点燃的蜡烛上,计算蜡烛在杯内燃烧的时间有多长呢。这部分的教学教师着重于数据的处理上。探究活动二:分别在2个杯子和1个杯子中,比较两支长短不同的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这部分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观测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从而不断地进行思考及修正已有的认识。教学的拓展安排2个小实验,在钟罩里,两支长短不同的蜡烛会怎样?如何才能使蜡烛继续燃烧呢?实验结果出乎学生意料之外,学生带着问题结束这一课的学习,并为第2课时作铺垫。

  【课时目标】

  1、经历一个对蜡烛会熄灭与保持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过程;

  2、经历一个不断否定与纠正自己的推测的思维过程;

  3、能够设计一些实验解决自己不断产生的疑惑,并且形成自己的实验报告;

  4、使学生明白杯子里的蜡烛熄灭是由于杯子中的氧气不足;

  5、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思路】

  1、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测,作出假设,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形成认识、巩固认识、否定自己不正确的认识、形成新的'正确认识的科学思维过程。

  2、教学对象五、六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尽可能地压缩自己的活动,留较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研究。

  3、努力使学生在课堂内带着问题来,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4、教师力求以科学实验的魅力、教师语言的幽默来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对蜡烛会熄灭与保持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能够设计一些实验解决自己不断产生的疑惑。

  【实验器材】学生:两个玻璃杯、两支长短不一样的蜡烛、火柴。教师用:棋子若干、玻璃钟罩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实验铺垫导入新课

  1、师演示2个实验:热汽球上升、二氧化碳灭火。

  2、如将一个玻璃杯罩住这支蜡烛,会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熄灭呢?老师把同学们的意见写在黑板上(杯中的氧气烧完了)

  3、蜡烛在杯中能燃烧多久呢?(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蜡烛能燃烧多久。

  (教学思路:两个演示实验,活跃了课堂气氛,避免学生课前的紧张情绪,使其在轻松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课堂教学;也为后面的教学作知识铺垫。)

  二、科学探究过程

  ㈠、一支蜡烛的研究

  1、猜测:这支蜡烛在杯内燃烧多久才会熄灭?做一做,用实验来证明。(出示实验报告一)

  (教学思路: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验验证。教师根据学生的意愿来确定记时标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能为后面学生的动手实验定一个记时的标准。)

  2、讨论:什么时候开始计时。

  3、小组分工好:计时员,实验员,记录员,汇报员。说明实验一次可能不准确,建议实验5次。

  4、学生实验,完成实验报告(一),并把结果写在黑板上。

  5、学生汇报:说说每次测的结果,最后的结果是怎样出来的?有些差别很大,说说是怎么做?(在实验中给杯子换气)

  6、讨论:看了这些数据,你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一样大小的杯子,蜡烛燃烧的时间差别这么大?

  7、再实验2次,并讨论: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小组商量一下,要不要修改你们的数据。

  8、学生汇报:除计算的准确性、火苗的大小等原因外,还发现了不同的小组蜡烛有长有短。(学生讲到火苗有大小时,提示用剪刀修整)

  (教学思路:再次实验,要让学生意识到学科学的一丝不苟,探究过程中要注意科学性。要不要修改你们的数据,体现了尊重学生。)

  ㈡、两支蜡烛的研究

  1、燃烧的时间和蜡烛的长短有关系吗?你可以设计一个什么实验来让同学们、老师相信?(两个蜡烛,同时用两个杯子罩住,然后进行比较)

  (教学思路:课前有意识地把学生实验的蜡烛分成长、短两种,在讨论中,学生肯定会考虑到蜡烛的长短问题。怎样进行实验,学生第一个想法就是用两个杯子两根蜡烛进行。虽这里可以通过长短不同的两组数据进行比较,但还是让学生实验,眼见为实,才能使学生信服。)

  2、你还可以怎么做更简单一点?(两根蜡烛用一只杯子罩住进行比较)

  3、领取蜡烛及实验报告(二)。

  4、学生实验,两个实验各进行4次,并思考:从实验现象中你知道什么?

  5、学生汇报:说说蜡烛灭的先后顺序,你是怎样想的?

  6、比比赛赛:从刚才的数据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问题?比哪个小组想的多!

  (教学思路:怎样做更简单点,怎样提高研究的实效性,学生很自然地会想到用一只杯子罩住两根蜡烛。安排两个实验一起做,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行研究,避免过多在间隙、过多的汇报、过多的打断学生研究思路。)

  ㈢、研究讨论杯中氧气烧完了吗?

  1、通过实验,两支蜡烛在一个杯子里先后灭掉,看到这个现象你发现了什么?

  2、假设在杯子里,再放一支更长一点或更短一点的蜡烛,同学们猜猜会怎样?

  3、说明:杯子里的氧气并没有烧完。

  (教学思路: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推测和发现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发现自己以前知识的缺陷,并不断地实验、修正,这也是科学课的任务所在。为什么会这样?这个原因课堂上难解决,留给学生课外解决。)

  三、课外拓展、教学铺垫

  1、在大钟罩里,放上2支长短不同的蜡烛,猜想会怎样?为什么这个实验结果和小杯子做的实验结果不一样呢?今天课堂上老师不告诉你道理,你自己课外去研究,找到了,问问你们的科学老师,或向他们请教。

  2、怎样让杯子中的蜡烛能继续燃烧呢?教师用三个棋子垫演示:这样蜡烛还会熄灭吗?

  3、怎样让蜡烛在杯子中燃烧的时间更长久呢?或者让蜡烛一直燃烧下去?同学们好好地思考一下,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教学思路:科学课的特点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2个实验的结果,都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现实与矛盾的冲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这也正是科学课学习的意义所在。如有时间,怎样持久燃烧展开一下,组织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四、整理器材

  发放教材,组织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

  (教学思路:整理好器材,这个环节也很重要。一方面在日常教学中为教师准备下节课教学节省不少的时间;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一个有效手段。)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9-07

科学教案【经典】09-08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7-26

科学教案(精选)08-16

【精选】科学教案09-06

【经典】科学教案07-25

(经典)科学教案07-25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经典)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