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13 09:52:18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集合【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集合【8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

  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

  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

  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

  【教学过程】:

  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

  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

  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

  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

  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

  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

  (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

  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四、总结:

  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发现物体扔到空中会自由下落,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知道物体下落有直线和曲线之分,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对不同物体按下落方式进行记录。

  3、探索同一物体形状不同下落情况也不同。

  教学准备:

  各种糖纸、羽毛、报纸、塑料积木、球、绳、沙包等,记录纸、笔,白纸人手两张

  教学过程:

  一、 引题

  秋天到了,一片片树叶落下来,树叶落下来是怎么样的?(幼儿自由讲述)

  二、 幼儿探索并讨论。

  1、幼儿猜想并尝试:你桌上东西落下是怎么样的?每一样东西都试一试。

  2、引导幼儿和同伴比较,发现物体下落时的异同。

  “请你找一个好朋友比一比,看看你们手里的东西落下来有什么不一样?”

  3、幼儿交流:

  (1)你有什么发现吗?(幼儿自由交流)

  (2)为什么有的物体落的快,有的物体落的慢?

  4、小结:所有的物体都会下落的,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5、师演示一张皱纸和一块积木,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物体下落路线是不一样的。

  三、 幼儿分组探索,按照物体下落的路线进行归类记录。

  1、请幼儿分组实验,观察桌上的`物体的下落方式,并商量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请你再去试一次,把你的发

  现记录在纸上,你这些东西按照落下的路线记在纸上。”

  2、每组派一个孩子交流各组的发现,并介绍自己的记录方法。

  “你是怎么记录的?”“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3、教师简单小结:不同物体下落的路线不一样,有的是直线的,有的是曲线的,直线的落地快,曲线的落地慢。

  四、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同样的东西形状不同,落下来的情况也不同。

  1、(出示相同的两张纸)幼儿猜想:你可以用什么办法让他们落下的时候不一样?

  2、幼儿自己尝试,教师引导幼儿将纸折成不同的形状

  3、交流:你用了什么办法?

  五、延伸:

  让幼儿回家用手帕或塑料待做降落伞,观察其与其他物体下落的不同。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看到的现象。

  【教学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索: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中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

  1、实验方法:选择2个一样的生态瓶,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把实验前后生物的活动情况进行对比并记录,再得岀实验结果: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4、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拓展:

  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气象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

  2.学习通过观察天气做天气记录。

  3.对探索天气奥秘感兴趣。

  重点:了解气象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对探索天气奥秘感兴趣

  难点:学习通过观察天气做天气记录。

  活动准备:

  1.天气预报的录像。

  2.记录图表、笔、各种类的大小天气情况(刮风、下雨、雷电、晴天、阴天)的图片。

  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了解天气预报。

  (1)师导入: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段录像想请小朋友们跟着我一起来欣赏一下,看的时候一定要坐神气,小耳朵要听仔细录像里面说的是什么,又说了哪几个城市?

  (2)教师播放“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 录像。

  师:这位阿姨在干什么?(在播放天气预报)你听到了哪几个城市的天气预报(北京、上海、南京),每个城市的天气一样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3)引出其它天气情况,并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

  师:除了下雨,下雪……你还知道有哪些不同的天气情况呢?(出刮风、打雷、晴、阴等图)

  2、教师和幼儿一同讨论记录天气的方法。

  (1) 引导幼儿说出除了说还可以用动作、绘画来表示天气。

  师:我们的天气预报除了播音员叔叔、阿姨用说的方式来告诉大家天气情况,他们还用什么方法让大家知道天气情况(动作、绘画)?我们今天就来学学怎么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

  (2)幼儿讨论用什么方法将看到的和听到的天气变化情况记录下来,引导幼儿用绘画的`形式大胆设计。

  师:晴天可以用什么图示来表示呢?雨天、阴天、下雪天呢?(幼儿自由回答雨点、雪花、乌云、太阳等)

  师:天气记录表上除了天气状况的标志,还有哪些标志呢?例如我们应该怎样才能知道这是哪一天的天气?(日期)

  3、分组记录天气。

  (1)师:请你做小设计师自选2-3张天气状况小图片贴白纸上设计对应图标记录在旁边。

  (2)教师展示、讲评、修正并完善幼儿的天气记录。

  师:你们有谁设计了晴天的天气标记?请你们送上面来?我们看看他们是怎么设计的?

  师:还有谁设计的是和他们不一样的?你设计了什么?(阴天、下雨、打雷等)

  我们来说说到底用什么标记表示最好,让大家一看就知道。

  4、教师总结

  师:上面我们看的是一段旅游天气预报,除了旅游天气预报还有农业气象、海洋气象、航空气象、交通、水文气象等的天气预报,小朋友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喜欢天气预报,因为有了它,我们就可以知道今天、明天、后天等的天气情况,给我们的生活、生产带来方便。例如农民伯伯知道要下雨就可以不用给植物浇水,爸爸妈妈知道天气冷了就可以给宝宝多穿衣服,船就可以提前进港口停泊……所以天气预报对我们重不重要!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两点之间一定有导体连接,这两点之间就构成一个电的通路,否则就是断路。

  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的电路。

  过程与方法:

  1、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连接电路,并在反复观察和实验中发现不同连接方式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勇于挑战、缤密推断的态度。

  2、乐于交流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教学难点】能运用串联和并联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电路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一个电路检测器、两个四个接线头的盒子(其中一个只有一组通路,另一个有三组通路)、实验记录单;一节电池(配电池盒)、一个小灯泡(带灯座)、导线几根。

  【教学过程】

  一、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活动一:关于第一个接线盒的研究

  1、发给每组一个接线盒,观察接线盒外面的四个接线头及对应的数字标号

  2、打开盒盖,看到1号和3号接线头在盒子的里面是用导线连接在一起的。

  3、盖上盒盖,讨论:如何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出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通路?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断路?

  4、用电路检测器实际检测,看看检测结果是不是和前面观察到的一样。

  活动二:检测、推测第二个接线盒内导线的连接情况

  1、发给每组另外一个接线盒,说明盒子上面的四个接线头在盒子里面是有导线连接的。不打开盒子,直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验,能知道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通路吗?

  2、学生先讨论检测顺序,然后再开始检验,并把检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1-21-31-42-32-43-4

  通 路

  断 路

  3、检验完后,根据检验结果推测接线盒内的连接情况,把推测结果画在记录纸上(教材17面)。

  4、各小组汇报推测结果,并讨论哪种推测是合理的。

  5、打开接线盒,让学生看看里面到底是怎样连接的。

  二、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

  活动一:电池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1、发给每组两节电池、两个电池盒、一个小灯泡、一个灯座和四根导线,要求学生用这些材料组装不同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2、启发思考:在不同的两种方法中,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后,教师作适当讲解。(串联和并联: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是3V,所以小灯泡会特别亮。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V,所以小灯泡不太亮。)

  活动二:小灯泡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1、发给学生两个小灯泡、两个小灯座、一节电池、一个电池盒和四根导线,要求学生用这些材料组装不同的电路,让小灯泡都亮起来。看看能有几种方法。

  2、启发思考:在不同的连接方法中,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后,教师作适当讲解。

  (说明:“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这一活动,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让学生直接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按照教科书上的电路连接方式连接电路,重点放在让学生观察两种连接方法有什么不同,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有什么不同上。这样做更有利于让学生发现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本质不同。)

  三、拓展活动:看谁的设计最有特色

  提供学生若干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设计电路,比一比谁的设计最有特色、最实用。

  板书设计: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通路 断路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电路检测器)

  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配置吹泡泡的溶液;

  学会提问题并分析问题,从众多的问题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比较问题研究的可行性,找出问题的核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问,善于选择问题,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的行为。

  教学准备:

  1、吹泡泡游戏需要用的配料:洗洁精、甘油、肥皂、肥皂粉、水、吸管、量筒、铁丝。

  2、乒乓球、尺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提问题也是有诀窍的,如我们可以在仔细观察各种现象中提出问题,也可以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还可以对一些已有的结论提出怀疑。在提出更多的'问题后,我们当然要想办法寻找问题可能的原因,因为这是科学探究的必经过程。那么如何在众多的问题中选择出适合我们小学生研究的问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引入课题(板书)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二、玩游戏提问题

  通过玩吹泡泡的游戏,要求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出新问题。

  1、配制不同比例的溶液

  2、用吸管吹,注意用气要均匀。

  3、用细铁丝弯成各种形状的框制造泡泡。(框框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

  4、想怎么吹就怎么吹,吹的花样越多越好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把它们记录下来:

  1、为什么有的泡泡大有的泡泡小?

  2、怎样才能把泡泡吹的大一些?

  3、怎样才能把小泡泡吹到大泡泡里?

  ……

  三、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

  启发学生思考:为了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你会怎么做?

  介绍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的方法。

  1、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

  为了加深理解和保持记忆,我们可以自己制作信息卡。

  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的信息卡,指导学生分析信息卡包括哪些内容和怎样呈现。

  2、自己通过观察和实验找答案。

  指导研究乒乓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和什么因素有关,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四、如何选择我们能研究的问题?

  1、多提可能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能够找到答案的问题。

  2、多提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问题。

  和生物有关,和物体的运动变化有关,和地球天文有关的知识都是科学知识。

  3、多提不涉及复杂知识的问题。

  4、想办法把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成可以研究的问题。

  五、拓展

  依照以上的标准,选一个自己能够研究的有关吹泡泡的问题。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2、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

  3、萌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1、海带每组一份;

  2、紫菜、木耳、压缩海绵、银耳每组分别一份;

  3、瘪的乒乓球每人一个;

  4、录像资料。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教师出示海带,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膨胀的现象。

  二、感知物体遇水膨胀的.现象。

  1、幼儿操作并观察海带遇水膨胀的现象。

  2、请幼儿交流操作结果。

  3、教师小结:干海带放进水里有,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吸水膨胀。那么你在生活中还看到哪些物体吸水后体积变大,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4、请幼儿讲述生活中的吸水膨胀的现象。

  5、幼儿分组操作,观察所提供的物体吸水膨胀的现象。

  6、分组派一名幼儿来介绍实验结果。

  7、教师小结:海带、紫菜、木耳、压缩海绵、黄豆、红枣、茶叶等这些物体放到水里后,体积就慢慢大了,它们都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三、感知物体遇热膨胀的现象。

  1、教师出示一个瘪的乒乓球,请幼儿想想怎样才能让它恢复原样?

  2、幼儿操作并观察、比较。

  3、小结:瘪的乒乓球,受热发生了膨胀。物体随着温度升高,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做遇热膨胀。你们还知道哪些物品遇热膨胀?

  四、幼儿观看录像资料,了解生活中的吸水和遇热膨胀的现象。

  五、结束活动。

  师:今天,我们一起发现了生活中有许多吸水膨胀和遇热膨胀的现象,下次活动我们再来一起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出现了遇冷膨胀的现象。

  【活动延伸】

  幼儿回家后,继续寻找哪些物体遇水、遇热会产生膨胀的现象,并请幼儿将寻找到的物体投放到班级的科学角中,从而产生资源共享。

  大班科学教案:食物的旅行

  中班科学探究:神奇的肥皂膜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2、树立安全用电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趣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请一个学生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

  学生观察:说说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你能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吗?

  生:将电线重新接上就可以了。

  生:我用回形针将电线连接起来。

  生:我用钥匙圈将电线连接起来。

  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

  二、检验活动:哪些物品连接在两条电线间也能使小灯泡发亮?

  1、探究:简单电路演示中,灯泡亮与不亮的原因分析是什么?

  学生交流答案。

  2、预测:同学们带来的物品中,哪些能连接电线使小灯泡亮起来呢?

  3、学生操作:实际检测。

  小组长拿出老师课前为同学们准备的检测器材。

  (1)将所带物品有序地放到桌子的'左边。

  (2)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是否发亮。

  (3)用两个检测头接触实验物品的两端,看看灯泡是否发光。

  (4)重复检测一次。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减少失误。

  (5)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亮记录在记录表上。

  (6)检测其他物体。

  4、讨论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

  5、交流探索结论:像铁钉、硬币这样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像木头、塑料、橡皮泥这样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三、探究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1、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你能举几个例子分析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吗?打开我们带来的导体或绝缘体,分析推测各种材料的作用。

  2、探索导体和绝缘体不同的用途。

  在电器中,凡是需要电流通过的部分,都要用导体,导体外部或导体间需要隔离的部分一定要用绝缘体,以防漏电。因此,在各种电工工具中,凡是直接与人体接触的部分必须用绝缘材料做成,这样人在操作时才能安全。

  四、拓展延伸: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1、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请以少先队的名义写一份倡议书,教育大家都来安全用电,好吗?

  2、师:安全用电,同学们不但要自己记在心里,而且回到家以后,还要向其他人宣传一下,让更多的人了解电的知识。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经典)08-06

科学教案(经典)08-13

科学教案[经典]08-03

[经典]科学教案08-02

科学教案(精选)08-16

科学教案【精选】07-26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