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12 09:48:07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科学教案8篇(精)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班科学教案8篇(精)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动植物之间的依存关系,懂得破环生态平衡的危险。

  2、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动植物之间的依存关系。

  2、活动难点:理解自然界少了一种动植物会发生什么事。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谁吃掉谁》、各种动物小图片。

  活动过程:

  1、看图连线:

  (1)出示九张图片(猫头鹰、田鼠、粮食、啄木鸟、虫、大树、老虎、羚羊、草),幼儿讨论:——“谁吃掉谁?“

  (2)将九张图排成三队,用箭头表示谁吃掉谁:

  猫头鹰——田鼠——粮食

  啄木鸟——虫——大树

  老虎——羚羊——草

  (3)遮挡某张图片,表示没有这种动物或植物,讨论会发生什么事:(如没有猫头鹰田鼠会成灾,吃掉大量粮草,羚羊都会饿死,老虎也没有食物。)

  2、分组玩各种动植物图片:

  (1)排一排,谁吃掉谁。

  (2)拿掉其中一张图,想想会发生什么事。

  (3)交流各组的发现。

  3、总结:

  大自然是很有趣的,动植物生活在一起,谁也离不开谁。所以要保护树木花草和动物。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探索用各种方法寻找蚂蚁。

  2、体验观察蚂蚁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捉蚂蚁的工具:如小棒、树叶等,引诱蚂蚁的食物:如碎饼干、米粒、糖果等。

  2、、装蚂蚁的.透明瓶,放大镜。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蚂蚁,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幼儿关于蚂蚁的已有经验。

  师:小朋友见过小蚂蚁吗?你们以前在哪里见过蚂蚁?

  二、讨论邀请蚂蚁的方法。

  1、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讨论寻找蚂蚁的方法。

  师:如果我们要去寻找蚂蚁,你知道在哪里能找到它们吗?你准备到哪里去找蚂蚁?假如蚂蚁躲在家里不出来怎么办?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引蚂蚁出洞?

  2、说说外出找蚂蚁需要注意什么。

  三、寻找蚂蚁

  1、分小组进行,小组长带领组员寻找蚂蚁。

  2、找到蚂蚁,小组成员一起商量用什么工具捉蚂蚁。

  四、交流寻找蚂蚁的经验。

  五、观察蚂蚁。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水由于温度的高低,会发生变化的物理现象。遇热会变成水蒸气,遇冷会结成冰。

  2.通过实验验证水的三态变化,发展探究能力。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请幼儿在家里用冰箱做“水和冰”的实验。

  2、准备一只煤炉、锅、烧杯。

  3、挂图一幅。

  活动过程:

  一、朗诵散文诗《会变的水》,引导幼儿思考水是否真的会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二、回忆生活经验和在家做的“水变冰”的小实验,讲述“水是怎样变成冰的”。

  三、幼儿观察水遇热的变化

  教师操作实验,引导幼儿观察:

  1、你们发现水烧热后有什么变化?

  2、你们看到杯口冒出了什么?

  3、水气是从哪里来的?

  4、水变成水蒸汽后到哪里去了?

  5、杯子里的水有没有少?

  6、水在什么时候变成水蒸气的?

  四、引导幼儿讨论“怎样把水蒸气变成水?”

  1、提问:我们能不能把水蒸汽变成水?

  2、幼儿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

  3、利用实验材料进行操作验证。

  五、帮助幼儿梳理有关水的三态变化规律的经验:当水的温度在“0”度

  以下时,水就变成冰。冰融化了变成水。水热了就会变成水蒸气了。水蒸气遇冷又会变成水。

  六、跟读散文诗《会变的水》,启发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观察水的变化。

  活动反思:

  反思一:创设环境有利于孩子发展。

  这次活动是以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所以我选择在室外进行活动,让一部分幼儿坐在两排台阶上,一部分幼儿围坐成圆圈,以便能让每个幼儿都能看清楚实验的全过程,引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事实证明,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情绪愉快轻松,大部分幼儿的注意力能集中。

  反思二:追随孩子的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当我出示孩子们自己带来的冰块问“水是怎么变成冰”时,由于从冰箱中拿出来有段时间了,小朋友看到冰有些融化了,就开始争论:“冰怎样变成水了?”“这个冰块怎么这么小了?那块还很大呢?”……这是我在教学中没有设计到的,显然大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决定把这个问题交给孩子们讨论,将幼儿分成小组,进行小实验。鼓励他们用各种办法把冰块变成水。如太阳晒、暖气烤、开水浇、凉水泡、小手捂等。让幼儿比较哪种方法能让冰融化得快一些。引导幼儿发现温度越高冰融化得越快。

  反思三:当提问不利于幼儿活动时,及时引导,加以调整

  在活动中我设计了这个问题:“水可以变成水蒸气,我们能不能把水蒸气变成水?” 幼儿一时难以回答上来。我就请幼儿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提示在歌曲《云》中这样唱:“白云白,蓝天蓝,……不装鱼,不装虾,装的却是小雨点”。对幼儿讲解水蒸汽升上天空后,会变成白云,遇冷后会变成雨水落下来。提问:小朋友在洗热水澡的时候,有水蒸气吗?墙上为什么会有水珠呢?再提醒幼儿思考,我们现在有什么办法让水蒸气变成水。这样一下子就启发幼儿想出了好多方法。“找来冰箱里冷的空气。”“玻璃是冷的,把玻璃盖在上面”。“我的手也很冷,也可以放在上面让它变成水”……

  反思四:重视幼儿的探索让幼儿,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在把水蒸气变成水的实验当中,有小朋友想出把手放在水蒸气上,水蒸气也会变成水时,小朋友都围过来试一试。这时我很犹豫,是阻止还是支持呢?结果我没有阻止他们,而是在一旁提醒他们注意安全,等他们都一一亲自实验过,然后与他们一起讨论这是为什么。就这样循序渐进地将引导幼儿回到主题。

  小百科: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无机化合、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是一种狭义不可再生,广义可再生资源。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设计背景

  因为我们是大班的小朋友,所以对很多问题他们都喜欢去考虑去研究。通过这个游又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同时教育幼儿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过滤能使水变干净。

  2.培养儿童的探究精神,激励幼儿相处更多的`过滤方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让水变干净,在实验过程中要慢,讲解要细。

  活动准备

  1.泥沙水

  2.玻璃杯

  3.纱布。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脏水,思考使脏水变干净的方法。

  教师出示脏水并提问:脏水是什么颜色?里面有什么东西呢?用什么办法能使水变干净?

  教师小结:脏水里面有沉淀物,这些沉淀物是可以清出的。清除有一个好方法就是过滤。

  2.指导幼儿进行水的过滤操作。

  教师分发器材和材料,知道幼儿先将纱布蒙在杯子上做过滤网,再把脏水慢慢倒在纱布上;边到边仔细观察纱布上有什么东西,过滤后的水有什么变化。

  3.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的观察结果。

  教师小结:纱布上的泥沙,纱布挡住水里的泥沙,漏下水,杯子就变干净了。

  4.引导幼儿讨论:水有什么用处?怎样保护水资源?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让幼儿很感兴趣,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究力,同时也知道了怎样保护水资源,怎样节约用水。主要不足:实验过程中应该再利用其他材料做过滤,让幼儿知道其实过滤的方法不止一种。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

  2、能有序的进行操作实验,体验假设、验证、结论等基本的实验步骤

  3、萌发科学探索的兴趣,愿意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

  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

  2、活动难点:能有序的进行实验,合理安排不同物体的空间。

  活动准备:

  1、乒乓球、玻璃球、小米,玻璃杯、盘子。

  2、实验记录表、彩笔等。

  活动过程:

  一、设疑激趣——尝试把小米、玻璃球、乒乓球装到一个瓶子里。

  1、观察实验用品,说说乒乓球、玻璃球、小米的不同。

  2、小结:乒乓球大大的、圆圆的,玻璃球小小的、圆圆的,而小米又细又小,当我们用手抓起小米时,小米会从我们的指缝里流下来。

  3、设定疑问:老师要请小朋友把三个杯子里的乒乓球、玻璃球、小米都装到一个玻璃瓶里,能装得下吗?应该怎样装?

  4、幼儿提出自己的猜想。

  二、验证假设——幼儿动手操作,验证自己假设的装瓶方法。

  1、指导幼儿操作,注意操作规则,不要把小米撒到外面。

  2、要求幼儿记录实验结果。

  三、分享交流——幼儿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感知方法不同,结果不同。

  1、请幼儿根据记录表把自己的操作结果同大家交流一下。

  “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么装的?你成功了吗?”

  2、请成功的小朋友讲一讲自己的装瓶方法。

  四、再次验证——进行第二次操作,验证交流结论,体验探索的乐趣。

  1、引导幼儿将掺在一起的物品分开。

  2、请幼儿按交流结论进行装瓶,验证正确的装瓶次序。

  五、总结结论——讨论实验结果,感知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学会合理安排物体的空间。

  1、“这次你成功了吗?成功的请举手。”

  2、讨论:为什么先装乒乓球,再装玻璃球,最后装小米的方法比较容易成功呢?

  3、教师边讲解边操作使幼儿明白其中的道理:先装乒乓球,因为乒乓球占的地方大,然后放玻璃球,这样玻璃球就把大的空隙给填上了,最后我们再放上小米,这样小米又把更小的缝隙也给填上了,所以最后它们都被装了进去。

  六、拓展延伸——通过实验,进一步拓展幼儿对物体间间隙的理解。

  1、引导幼儿再次尝试:老师这里还有半杯水,装满的瓶子里,还能再装上半杯水吗?为什么?

  2、幼儿操作,提醒幼儿别把水撒在外面。

  3、幼儿分享交流实验的结果,进一步感知水所占的空间。

  “小朋友你们都成功了吗?为什么这么满满的一瓶子乒乓球和玻璃球和小米,还能装上这一小杯水呢?”(因为水把更小的缝隙也给填上了)——柴蒙蒙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不同动物奇特的用餐方式,和探索动物秘密的兴趣。

  2、尝试用夸张、诙谐的肢体动作来表现各种动物用餐的样子。

  活动准备:

  1、课件

  2、请小朋友事先去了解一些动物们进餐的方式活动准备:

  一、教师表演吃东西的样子,请幼儿猜测,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

  师:今天张老师带来几样好吃的,你们来猜猜看我在吃什么?用什么方式吃的?

  1、教师做舔冰淇淋、咬汉堡、吸面条的动作。根据幼儿猜出来的答案,一一出示图片。

  2、幼儿自由表达所了解的各种动物用餐的相关信息。

  师:原来我们吃东西有这么多的方式,那动物们有哪些方式呢?

  二、语言表达与肢体表现。

  1、看动物们"享用美餐"的图片,引导幼儿用语言说出牛在咀嚼草、啄木鸟啄虫子、蟒蛇吞吃老鼠、狮子撕咬猎物。

  师:我们小朋友真棒,说了这么多动物的用餐方式,张老师今天要给你们介绍几种动物吃东西的'方式,先来看看牛,你仔细看看它的嘴巴,猜猜它是用什么方式在吃?

  2、鼓励幼儿模仿动物的样子,用夸张诙谐的肢体动作进行表现。

  你们来学一学它吃动西的方式。

  你还知道那些动物也是用这个方式吃的?

  小结:原来动物有这么多的方式,有咀嚼的、啄的、吞的、撕咬的,其实还有些动物特别的聪明,会利用工具享受美食,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迁移、想像。

  1、继续看图片,观察黑猩猩利用树枝掏蚂蚁、海獭用石块敲开贝壳等情景。

  黑猩猩利用了什么工具,怎样享受美食?

  小结:黑猩猩利用树枝掏蚂蚁来享受美食。

  这是谁?你认识吗?它是怎么吃的?

  小结:海獭利用石头敲碎贝壳用餐的。

  2、讨论,我们人类利用哪些工具来吃东西呢?

  师:动物们真聪明,会利用工具来吃东西,那我们人有利用那些工具来吃东西呢?你知道哪些工具?(筷子、刀叉、吸管、勺子等)师:动物们的用餐方式真有意思,不同的动物他们有不同的用餐方式,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四、观看动物用餐视频,拓展视野。

  小结:动物世界是在太有意思了,其实动物们除了奇特的用餐方式外,还有许许多多的秘密呢,等着我们去发现,我们回到教室后进一步探索他们的秘密吧!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使幼儿知道茶泡水是解渴的好饮料,知道茶叶的品种很多,味道也是不一样的。

  2、使幼儿知道茶叶是茶树上摘下的叶子制成的,用它来泡水喝是人第一个发明的,激发幼儿对祖国的自豪。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从家中带一些茶叶来幼儿园(要向家长了解茶叶的名称)。

  2、每人一个茶杯,一壶开水。

  3、一幅茶园并有茶农在采茶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幼儿观察讲述茶叶的名称、形状及功能。

  1、提问:“请你看看、闻闻,向组内的小朋友介绍自己带来的茶叶叫什么名字?是什么样子的?”

  2、幼儿观察:“现在请几个小朋友来向大家介绍你带来的茶叶的名字和形状。”“茶叶怎么喝?”请幼儿拿一些茶叶放在茶杯里,老师泡上水,引导幼儿观察茶叶在水中的变化,然后品尝。“请你说说 茶叶泡在开水中有什么变化?喝在嘴里有什么感觉?”

  3、“喝茶有什么好处?人们为什么喜欢喝茶?”

  二、幼儿讨论茶叶是哪里来的?

  “茶叶是从哪里来的呢?”你见过茶树吗?“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茶叶是茶农从树上采下来,经过炒制而成的。”茶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三、茶叶是人第一个发现的饮料。

  “茶叶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呢?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我们的云南有一棵‘茶树王’比四层楼还要高,已有1700年的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一棵茶树。”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思路:

  进入大班后,幼儿不仅乐于唱数,还喜欢各种比较数字大小的游戏,但是他们对于每个数字在整个数序中的位置和数字区间概念的认识仍不太清晰,如当玩游戏"猜数字"时,有幼儿猜10,我给出提示"太大了",结果仍然有幼儿会继续猜11。显然该幼儿并不理解教师给出的提示和所要猜测的数字范围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例子在一日活动中很常见。当我请11~20号的幼儿去喝水时,仍有一些在这个学号范围内的幼儿没有去喝水,而是在同伴的提醒下才懵懵懂懂地跟随前往。一开始我觉得很奇怪,思考之后便豁然开朗:即使大班幼儿可以唱数到100,甚至更多,但是他们对数字区间的概念还是模糊的,有的幼儿并不清楚17是包含在11~20的数字区间内的。

  以上两个例子,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幼儿缺乏一个较为完整的心理数轴,以及对数序的理解。基于幼儿的需要,我试图将代表幼儿学号与数序的核心价值相结合进行活动设计,为幼儿呈现一条有趣的"会无限变长的线",将抽象的心理数轴直观地展现给幼儿,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数字与线段的关系。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发现线段与数序、数字大小等的关系,提高观察、推理能力。

  2.对数字感兴趣,并感受生活中的数序。

  3.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知道自己和同伴的学号。

  2.物质准备:自制带箭头的直线(箭头可以拉伸延长)、数字卡片(0、10、20、30、40)、学号小人卡片上面有幼儿的头像和学号)、箭头、小红旗、记号笔、空白卡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有趣的线,寻找线上的数字秘密

  1.今天我带来了一条有趣的线,你们发现这条线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很多幼儿马上发现了线末端的箭头,"线上有个箭头!")

  2.你们平时在哪里见过箭头?箭头代表什么意思呢?

  3.幼儿立即交流了很多有关箭头的经验。

  ("我上次和爸爸妈妈在公园里见过箭头,告诉我们儿童乐园往哪儿走。""我在地铁车站也看到过箭头,告诉人们怎么换乘。")【设计意图:活动开场,教师就直接出示一条带箭头的线,引发幼儿对箭头的关注,并交流有关箭头的经验,为之后环节中理解箭头的.意义作铺垫。】

  4.箭头能表示方向,不过今天这条带箭头的线上还藏着许多看不见的数字。到底会有些什么数字呢(教师在线的起点和终点各贴上数字0和10)?猜猜这段线上0~10之间还会藏着哪些数字?

  5.幼儿-下子说出了0~10之间的数字。"你们说的数字都比0大,比10小,所以都在0~10之间。"

  6.如果从10再接着往后数,还会有什么数字呢?你们说的数字都比10大,都有可能在10的后面。那这条线好像不够长了。

  (教师拉出箭头,将线拉到大约40左右的位置。)

  7.(此时幼儿都觉得这条线很神奇,-下子很感兴趣。)变长的线上还藏着许多数字,这些地方会是数字几呢?

  (在20、30、40的位置贴上翻过来的数字卡片,待幼儿猜出再将卡片翻回来验证。)

  8.有些幼儿猜到这些地方可能是什么数字。

  "因为已经有10了,所以后面肯定是20、30、400"(幼儿从线段的距离上估测出数字。)

  9.如果再把这条线拉拉长,后面还会有数字几?如果神奇的线变得越来越长,上面的数字会越来越大。原来这些数字是从左往右、从小到大排队的。

  【设计意图:教师先从1~10"出发刀,引导幼儿发现在一段数字中间还包含着许多其他数字。之后,教师通过会变长的线,引发幼儿初步感知线上数字排列的规律(从小到大排列)。】

  二、在线上找学号的家

  1.说了那么多的数字,有没有数字可以代表我们自己(幼儿立即回答"学号")?这条线上的数字是从小到大排队的,我们把学号也来排排队吧。

  2.教师出示学号小人卡片,请幼儿找到自己的学号卡片,把它放到线上合适的位置。

  (幼儿看到贴有自己照片的学号小人,都觉得十分有趣,对"找找学号小人的家"跃跃欲试。)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教师发现:幼儿摆放的学号小人之间的距离有些问题。如5并没有放在0和10的中间,或者几个相连的学号没有靠在一起,又或者11和13之间应该空开一点,却连在了一起。)

  4.学号小人都排好队了,是从小到大排队的吗?有没有问题?为什么有些学号靠得近,有些寓得远?

  5.幼儿对教师抛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表述了自己的理解,并能举一反三,发现其他学号摆放的问题。

  "因为20后面就是21,当中没有其他人了,所以要靠得近呀。""我发现了问题!11和13应该分开一点,因为当中还有12!"

  6.有些学号中间没有其他学号了,所以靠得近;而有些学号中间还有其他学号,所以分得开。刚才你们说有些学号中间还有其他学号,所以要分开一点,那现在请你们把这些学号小人也放到线上吧。

  (幼儿将剩下的学号小人也摆放到线上合适的位置。)

  7.现在我们的学号都从小到大排好队了。你们知道吗?学号的顺序里还藏着一个小秘密。知道某某为什么是1号吗?因为她的年龄是我们班最小的,所以她排在最前面。原来我们的学号是按照年龄从小到大来排队的。这条线除了可以表示数字的大小,还可以表示我们出生的顺序。

  活动反思:

  很早听说过有这样一节课:“平衡小人”心里很好奇是怎样一个生动的课例,正好有幸走进胡醒老师的课堂,有机会聆听这个关于大班科学的探索活动。活动从开始到结束,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的安排都是老师精心设计和预设的,都给人一种严谨的教研风格,评价语、导入语、过渡语、小结语等多个方面充分的体现了科学活动中的语言的规范和机智。在活动中,老师适时的指导孩子,要求明确到位,评价具体亲切并且准确,恰到好处的促进了幼儿的探索兴趣。回顾下来,受益匪浅。

  在活动开始,胡老师以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杂技小人”引起孩子学习的兴趣,通过孩子的自由猜想和进一步的操作探索慢慢的发现奥秘、汇总经验,丰富的材料给予孩子各种学习尝试的机会,橡皮泥、夹子、螺丝、磁铁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让幼儿从生活经验获得知识,使科学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喜欢的日常的兴趣活动。对于表格的记录,更是有效的帮助孩子梳理探索的结果,共同汇总规律,获得互相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在活动中,当老师发现问题的时候,及时的提出疑惑,在幼儿的再次实践里解决问题,使活动更加的有效。值得一提的是活动中的常规,在一般的操作活动中,做到收放自如都是不容易的,但是老师明确清楚的操作要求以及生动的过渡语都为整个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最后的环节,老师提出挂着不同重量的小丑娃在钢丝上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这样带着问题的延伸活动,使幼儿的学习进一步的拓展,给他们更多挑战自己的机会。

  小小的科学活动带给孩子的兴趣和快乐是不可限量的,我想一个科学活动不在于内容是哪个方面,关键是老师如何的深挖和钻研,怎么样的活动是有效的、快乐的、提升孩子兴趣和求知欲的,怎么样的过程是合理的,可行的、怎么样的引导是适时的科学的。要思考的有很多,一个活动的建构在无限的思索和实践中会越来越完美,就像胡老师的课,给我们带来的是欣赏和提高,在这次的学习中使我们对科学活动有了更多的启迪。

  小百科:小人是一个汉语词语,读作xiǎo rén,一指人格卑鄙的人,二指平民百姓,三指旧时男子对地位高于己者自称的谦词,四指对平辈自称的谦词,五指古时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六指小孩子,七指小一辈的人。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06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6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7-23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02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7-30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07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22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27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20

大班科学教案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