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9-04 08:42:23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集合(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集合(10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2.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长度。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我知道过了一年,大家都长高了,那么你知道自己有多高吗?(学生自由说)

  师:你知道一米有多长吗?(学生估一估、比一比、说一说)

  二、探究新知

  1. 认识米尺(出示米尺)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感受1米的长度,找一找在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米。

  2.让学生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 1m=100cm

  3.做一做:1米有多少厘米。

  4.数一数:1米=100厘米 1m=100cm

  5.找一找:在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米。

  三、练一练

  试一试,填m还是cm呢?(结合实际经验了解一-般物体的长度)

  1.衣柜高约2-----------

  黄瓜长约20----------

  房子高约3------------

  2.练一练 17页(估计自己的课桌有多高,再实际分组合作)

  3.有一只蜗牛和蚂蚁在赛跑,看谁能跑第一呢?(课本17页3题)

  4. 拓展训练

  ①画一条3cm长的线段(难度较大,需要在老师指导下完成)

  ②画出比6厘米短的三条线段

  四、课堂总结(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进一步加深对求平均数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熟练掌握解答方法.

  3.学会分析统计表中包括的内容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编制和检查一个统计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本节课整理和复习平均数、统计表、统计图三项内容.通过学习掌握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解题关键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统计表包括的内容及数量关系,掌握编制、填充、检查统计表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解答有关求平均数问题的应用题,编制和检查统计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简单的统计】

  1、教师提问导入.

  同学们,记忆是智慧之母,你们谁的记忆最好呢?提个问题考考大家:在小学阶段都学了哪些统计知识?都是在哪册书上学的?

  2、学生汇报.

  在第十册的第一单元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求平均数;

  在第十二册的第四单元学习了统计表和统计图.

  二、归纳整理.

  (一)加深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学生讨论汇报.

  2、教师说明:统计知识在生产、工作、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要认真学好统计知识,提高统计能力.

  (二)整理复习求平均数.【继续演示课件简单的统计】

  例1.某初级中学七个班的学生人数如下:

  初中一年级:一班40人,二班38人;

  初中二年级:一班40人,二班40人;

  初中三年级:一班41人,二班38人,三班36人.

  1、学生读题,分析条件和问题.

  2、独立解答.

  3、教师提问: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必须先求出什么?

  例1的平均数是按什么平均?

  如果已知七个班的平均人数,求这七个班的总人数该怎样计算?

  4、启发思考:求平均数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先求出一组数的总数量,再知道平均分成几份.用总数量除以要分的总份数就等于平均数.

  5、练习.

  在一堆小麦中取样五次,每次测得小麦的千粒重是:32克、34克、36克、35克、38克.这五次测得的小麦千粒重平均数是多少?

  6、学生独立解答例2.

  振华小学六年级学生做玩具小熊.一班48人,共做267个;二班50人,共做292个;三班47人,每人做6个.六年级学生平均每人做多少个?

  7、思考:结合两道例题的解答过程,能试着概括出一个关系式吗?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根据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答求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

  2.使学生能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解题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习惯。

  3.使学生学会用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条件的方法,提高学生求解验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列方程解答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三步应用题。

  教学难点

  形如:ax+bx=c的数量关系

  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检验能力。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备注

  一、复习铺垫

  1练习二十一T1

  学生回答

  2根据条件说出数量关系式:

  果园里的桃树和梨树一共有168棵。

  果园里的桃树比梨数多84棵。

  桃树棵数是梨树的3倍。

  学生回答数量关系式

  3你能选择其中两个条件,提出问题,编成一道应用题吗?试试看!

  学生自主编题,口头说题

  4依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题目。

  A.根据条件(1)、(2)编题:果园里梨树和桃树一共有168棵,桃树比梨树多84棵。梨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

  B.根据条件(1)、(3)编题:果园里梨树和桃树一共有168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梨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例1)

  C.根据条件(2)、(3)编题:果园里的桃树比梨树多84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梨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想一想)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二.探究新知

  1.学生尝试例1

  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集中反馈:生说师画图

  2.教师组织学生汇报

  学生介绍算术解法时,教师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理解数量间的关系。

  学生介绍方程解法时,注重让学生说出怎样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3.小组讨论。

  解这道题,你认为算术方法和列方程解哪一种比较容易找到解题的数量关系,为什么?

  用方程解,设哪个数量为X比较合适?用什么数量关系式来列式呢?

  4.学生独立完成想一想。

  这一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明确三点:1、一般设一倍数为X 。2、把几倍数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3、通过列式计算,可以检验两个得数的和(差)及倍数关系是否符合已知条件。

  5完成课本94页练一练

  指名板演,其余集体练习,评讲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怎样检验?

  三、小结

  本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第一学段里初步教学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本单元继续教学轴对称图形,采用对折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继续教学平移,要把简单的图形在方格纸上连续平移两次;继续教学旋转,要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在内容的编排上先教学对称,再教学平移,然后教学旋转。单元结束时有一次操作型的实践活动。

  1、 以折和画为学习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还知道长方形、正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第62页例题以这些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折,画出它的对称轴。通过折和画再次体会什么是对称轴以及它的位置。学生对折长方形会出现两种折法,理解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不会有困难。例题两次安排学生画长方形的对称轴。第一次沿着自己对折的长方形纸的折痕画,只画出1条对称轴。第二次在长方形上画,要画出2条对称轴。这样循序渐进地安排,有利于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教学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引导学生体会对称轴的含义,它是对折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二是对称轴一般画成点划线,即一条短线、一个圆点,一条短线、一个圆点

  试一试继续用折、画等方法认识正方形的对称轴。由于对折正方形的方法比对折长方形的方法多,所以正方形对称轴的条数比长方形多。如果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是学生在交流中知道的,那么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应在自己的活动中发现。

  想想做做第1题仍然是折图形、画对称轴。教材把6个图形既画在方格纸上,又画在第119页里,要求这道题分两步完成。先剪下第119页里的图形,折一折并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这一步能加强对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的理解。然后认一认方格纸上的6个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们的对称轴,让学生又一次辨认图形和确认对称轴的位置。在教学第4题时,可以告诉学生这4个图形分别是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这些名称有助于学生发现如果一个图形是正几边形,它就有几条对称轴。

  2、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能力,把图形在方格纸上连续平移两次。

  第64页例题教学把简单图形连续平移两次,教学过程设计成两段: 第一段让学生体会变换图形的位置,有时需要把它平移两次。方格纸上的亭子图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如果按斜向既看不清楚、更难以操作。如果沿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把斜向平移分解成一次水平平移(即左右平移)和一次竖直平移(即上下平移),容易表达也容易操作。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怎样把亭子图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这个问题思考和讨论,引导他们经历上述体验过程。第二段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把亭子图连续平移两次,使它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至于先向右再向下平移还是先向下再向右平移都是可以的。

  想想做做第3题的三幅图是利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曾经在四年级(上册)里教过,学生能够看懂这些图的意思。现在让他们从平移的视角解释现象: 三角尺沿直尺在平移,画出的两条直线平行。从而充实对平行线的体会,并增加了平移多少距离的知识。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旋转,主动学会在方格纸上旋转图形。

  在三年级(下册)学生只是初步感知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本单元教学把平面图形旋转90,这之间的跨度比较大。为此,教材作了十分细致的考虑和安排。

  (1) 首先认识旋转的方向。第66页上面的一道例题以公路收费站转杆的打开和关闭的.照片展现了转杆两次旋转的方向不同,让学生首次感知旋转是有方向的。联系钟面上时针的旋转方向,讲解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

  想想做做第1题继续利用台秤的指针、转盘的指针、钟面的时针等实例巩固旋转的方向和度数。教学时切不可草率对待这些例题和习题,它们都是旋转平面图形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还可以增加一些练习,如下面的线段绕它的哪一个端点各向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

  又如把线段绕A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线段到了什么位置?绕B点旋转呢?

  (2) 在方格纸上旋转三角尺,体会图形的旋转。第66页下面的一道例题有两个特点: 一是把实物(三角尺)在方格纸上旋转,不是画出旋转后的三角尺;二是三角尺旋转方向是开放的,顺时针旋转与逆时针旋转都可以。这样设计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旋转实物比画图形容易,在旋转三角尺时能体会到实物的旋转是整体进行的,它的两条直角边都绕直角顶点旋转了90,整个三角尺就旋转了90;其次是可以比较三角尺顺时针旋转90与逆时针旋转90后的位置是不同的。教学这道例题要注意五点: 一是为每一名学生都准备一张足够大的方格纸,要求三角尺在旋转前、后都能完全放在方格纸上;二是要帮助学生领会绕A点旋转90这个要求的意思,并自己选择旋转的方向;三是在旋转前把三角尺放在方格纸上,两条直角边分别对齐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直角顶点对齐方格纸的交点,还要在方格纸上沿三角尺的边画出它的图形,便于和旋转后的三角尺进行比较;四是旋转以后要分别看一看两条直角边原来在哪里,现在在哪里,是不是都旋转了90,整个三角尺是不是也旋转了90;五是想一想,如果不是旋转三角尺,而是在方格纸上旋转三角形应该怎样画图。

  (3) 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想想做做第2题旋转小旗图和长方形,题目的要求是做一做,画一画,为不同学生设置了不同要求的学习过程: 空间想像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直接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90后的小旗图和长方形;直接画图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照样子先做一面小旗和一个长方形,按旋转要求在方格纸上转一下,再离开实物画出旋转后的图形。第3题有助于巩固平面图形的旋转,发展空间观念。每组都有两个图形,而且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完成这道题可以分两步: 先看图想一想、说一说,把哪一个图形、绕哪个点、按什么方向旋转多少度就能使同组的两个图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再每组各做一个同样的图形去转一转、拼一拼,验证刚才的想法是不是正确。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的连续进位乘法的算理,掌握两位数的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的`连续进位乘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的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领悟知识

  1.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一个牌子写着“门票每人48元”,有7名同学进入博物馆参观展览。

  (1)学生根据以上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选择性地解答。如:7名同学参观展览,门票一共多少元?学生列式:48×7,并说出怎样计算?

  2.改变情景,引出新课。

  改变条件:一共进72人。学生根据新情景提出问题。

  (1)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选择性地解答并板书:48×72

  (2)小组研究计算方法。

  (3)小组汇报

  (4)教师根据情况,重点指出以下两个方面:

  计算方法与前面的相同,相同的数位要对齐。不同的是48×72需要连续进位,要特别注意。

  (5)练习: 6 8 3 7 4 5

  ×3 4 ×8 2 ×4 6

  2. 学习例4

  出示例题

  (1)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再口头列出算式。

  (2)让学生独立试做。

  (3)请一名学生展示计算过程,并说一说算理。

  (4)其他学生补充完整,必要时教师给予指导。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案例:“认识平面图形”

  [背景分析]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数学的结构、图形、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数学中美的因素。我们有些学生不能把数学与美联系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数学美育教学的欠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很多地方体现了数学的美,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教学的美育功能,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获取知识,开发智力。

  认识平面图形这一内容是从现实生活中引出的数学内容,都是来自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物体,学生已有了一些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绘画图形,能够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直观地认识、辨认、区分这些图形的同时获得对简单图形的美的体验,并在合作交流中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2、在找一找、拼一拼、画一画各种图形,直观而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与创新意识,以及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

  4、 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初步感知体与面的关系,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找出平面图形的共性,区分不同的形状。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上课一开始,播放优美、轻快的音乐)

  师:小朋友们,今天早上的.空气多新鲜呀。可爱的小鸡们也跟小朋友们一样早早地起床,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寻找食物,瞧!他们找得多高兴啊!(多媒体动态演示)你们看,这幅图漂亮吗?

  生:漂亮。

  师:漂亮在哪里呢?为什么觉得它漂亮啊?

  生:因为它有很多种颜色:有绿色、红色……

  生:因为它画了大树、房子、太阳……

  生:它有很多种形状,有圆圈、有三角形……

  师:小朋友们很会欣赏画,老师也觉得漂亮,这些图画里头有我们的数学朋友,你们想知道它们的样子和名字吗?

  生:想。

  二、动手操作,诱导美。

  师:其实,小朋友的手也可以创造出这些美的图形,先请大家从学具袋里任意拿出一个正方体,把它按在纸上沿着底面画一个图形,看看在你的笔下可以变什么样的图形?(边示范边说明)

  (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小朋友们,现在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从长方体的底面画出来的图形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四四方方的正方形。

  师:哦!你知道它叫正方形,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样子的图形是正方形呢?

  生:四四方方的。

  师:没错,正方形是四四方方的,但是还有一点这个小朋友没有说,正方形的四条边也都相等。我们就把四四方方的,四条边都相等的图形我们就叫正方形。老师手上是正方形的照片,我们来认一认吧!

  生:(根据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长方形说出名称,加强记忆)

  师:大家再拿出任意一个长方体和圆柱,也沿着底面画画看。

  生:(第二次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先来说圆柱底面画出了图形?

  生:圆柱可以画出一个圆圈。

  师:圆柱画出了一个圆圈,你们同意吗?(同意)在数学课堂上我们不把这种图形叫做圆圈,我们有更好听的叫法,有谁知道吗?

  生:圆形。

  师:对了,像这样子很圆滑,没有角的图形我们叫它圆形,你们记住了吗?(全班齐读:圆形)那长方体又画出了什么图形呢?

  生1:我画出了一个长长的,方方的图形。

  生2:我画出了正方形。

  师:我们请这两位小朋友上来展示一下他们画出来的图形好吗?(好)你们看,他们画出的图形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个是长长方方的,一个是四四方方的。

  师:为什么同样是长方体,他们画出的图形不一样呢?我们来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样的长方体画出来的好吗?(请学生把运用的长方体拿上讲台展示)哦,小朋友们都看一下,原来这个长方体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它的两头都是正方形的。这位小朋友真棒,找得太好了。那另外这个我们把它取名叫“长方形”,这就是它的照片,我们一起来认一认吧。

  生:(根据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圆形和正方形说出名称,加强记忆)

  师:接下来轮到球了,它能画出什么图形呢,小朋友们想试试看吗?(想)

  (第三次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画得时候,你们发现什么困难没有?

  生:球很难画,我画不出来。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小朋友们用球来画图形很难画出来,所以现在暂时球没有办法画出什么样的图形,但是等到高年级的时候,相信有小朋友能想出好办法画出来。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吗?

  生:(根据教师指定的名称找对应的图形)

  师:小朋友们表现都很棒,用掌声给自己鼓鼓掌。(拿出三棱镜),沿着它的底面也可画出一个新的图形。(教师画)它就是你们熟悉的朋友——三角形。

  师总结:我们今天认识了四个新朋友,他们是谁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这四个好朋友和我们昨天认识的立体图形不一样,他们住在平面图形的王国里,都是平面的。

  三、合作交流,寻找美。

  师:认识了这四个朋友,它们还委托老师另外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要把这些智慧星送给认真动笔表现出色的孩子,你们商量商量要奖给谁?

  生(兴奋地讨论着,给课堂气氛掀起一个高潮)

  师:在大家的配合之下,老师的第一个任务已完成了,第二个任务就是帮它们找找生活中的朋友——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图形,把你想到的找到的先告诉你身边的同学。(教师巡视指导)

  谁来帮老师来完成这个任务?

  生:(争着抢着说,教师指导补充)课本的封面是长方形,饮料罐的上面和下面教师圆形、三角板的面是三角形,桌子的面是正方形……

  师:我们重新再来看这幅图。(电脑逐一显示各种图形,学生说它们各自的名称。)

  四、游戏巩固,创造美。

  (1)找一找,练习一第3题。

  (2)拼一拼,练习五第4题。

  (3)引导学生用这四种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动物或其他的,拼好的进行全班展示,并给矛奖励。

  (4)画一画,用学过的这些图形设计一幅自己喜欢的图案,画得漂亮得,老师给他签名,并送给一朵小红花。

  五、课堂小结,表达美。

  师:今天,你觉得我们的课堂美吗?美在哪里?

  生:美,因为我们可以拼很多画也可以画出很多画。

  师:今天小朋友拼出的画,画出的画很漂亮,很有创意,回家的作业就把你们的作品带给爸爸妈妈看,说给他们听,美在哪里。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以美激趣。

  鲜艳美观的图案,简洁大方的板书,亲切生动的语言,活泼有趣的故事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妙方”,因此,本节课教学,我就创设了如下情境:以“阳光明媚的早晨”画面导入,通过学生边观察边欣赏,“说说漂亮在哪里”,把冷冰冰的知识与美结合起来,触动学生的心灵,接着让学生通过动手描一描,拼一拼,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来获得知识并从中受到美的陶冶。

  二、回归生活——以美促智。

  “平面图形”这部分知识源于现实生活,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感性积累。所以在教学中我安排了让学生合作、寻找交流生活中物体的图形这一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生活积累,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积极评价——以美育德。

  教师的每一次动情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学生记忆犹新,激情高潮。为了迎合低年级学生的好表扬心理,我承读了幼儿教育的评价方式:如掌声、小红花、智慧星等,以无声、有声的方式对学生及时评价,营造舒心、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和持久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利用已学知识引导学生发现、总结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法问题,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谈话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出示PPT(超市图片)

  师问:同学们看看这是哪里呀?(超市)

  对,这是超市,大家都知道我们街上也刚刚开了一家超市,你们去过吗?(去过)老师前两天也去过呢,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前两天从超市里买来的东西。大家想知道是什么吗?(想~)看来同学们不是很想知道,能不能大声地告诉老师,你想知道吗? (生大声回答)

  2、出示教具尺子和毽子等,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师在黑板上标好价格。(尺子1.2元,毽子2.5元)

  3、师:老师这里还有很多东西呢,大家喜欢这些东西吗?(喜欢)师:好,如果待会儿哪位同学表现很棒的话,老师就将这些东西作为奖品奖励给他们,不过,要想表现好的话首先得和老师一起解决几个问题。

  二、新授

  1、出示PPT,生观察尺子和毽子的价格,并让生用前面学过的知识独立说出它们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师:看到它们的价格,有同学有疑问了,老师买这两样东西一共给了售货员阿姨多少钱呢?

  2、这就是我们今天即将解决的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把这个问题朗读一遍。

  3、指名列算式,师板书:1.2+2.5= ,师: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呢?(合理即给予鼓励表扬)

  4、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呢?那同学们能不能用我们前边学习的元角分的知识来计算出它的结果呢?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计算。

  5、反馈。生可能:

  (1)2元加1元等于3元,2角加5角等于7角,合起来就是3元7角。

  (2)1元2角加2元等于3元2角,3元2角再加5角也是3元7角。。........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生活中立体的图形

  2、动手制作立体图形,感受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

  3、学会分类,能找出不同事物的共同点

  课堂结构

  欣赏——初步抽象——制作了解——介绍特点——自我分类——反思小结

  教学过程

  一、教师引言

  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我们周围的世界,你会发现我们的世界是由许许多多的图形组成的,这些图形美化了我们的生活。下面我们来欣赏一组这样的图片。

  二、欣赏物体

  天安门——金字塔——世贸大厦(9.11)——比萨斜塔——家庭组图——杯子

  三、立体图形的抽象

  1、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些物体有的雄伟壮观,有的精巧别致,但都是由基本的立体图形(板书)组成。我们再来看一看它们包含哪些基本的立体图形?。

  2、天安门——三棱柱 金字塔——四棱锥 笔 筒——长方体

  风 车——圆锥、圆柱 魔 方——正方体 足 球——球

  3、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立体图形,请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还有哪些物体中像这些立体图形?

  生:金砖、冰激凌蛋桶、子弹头、桌子…………

  四、建立感性认识

  1、过渡:我们刚才欣赏到的`和同学们讲到的的一些立体图形,都是设计师精心设计制作的,今天我们也要当一回小小设计师,每个小组来制作的一个立体模型。

  2、复习平面图形。

  3、制作立体图形模型。

  1)教师出示制作提纲

  友情提示:

  A.小组讨论,你们喜欢制作哪个图形,大概需要哪些材料?

  B.先要观察材料,要动手比一比、想一想,有一个整体的构想后,才能用胶带粘。

  C.制作模型时,要有分工,要有合作

  D.制作完成以后,给你们的作品起个名字,并推荐一位同学向全班汇报作品的特点。]

  2)小组讨论第一个问题,组长上来选取材料,有的小组向老师的借模型进行参考,也有的小组参考材料袋上的图形。

  生甲:长方体,因为只要把六个长方形用胶带粘起来就行了?

  生乙:我不希望第三个图形(圆柱体),他上面是个圆,没学过,不好做。

  生丙:用一张纸卷一下不就行了。

  生乙:没有上面的圆,弄不好就扁了?

  ……

  3)学生汇报,并把作品粘贴在小黑板上。

  生甲:(正方体)我们做的立体图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生乙:(三棱锥)我们做的立体图形每个面都是三角形,我们给它起名字叫它稳定形,

  师:为什么?

  生乙: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我们这个图形所有的面都是三角形,所以它更加稳定。

  生丙:(梯形坝)我们做的立体图形特点是有两个面都是梯形,其余的面都是长方形。

  生戊:(圆柱体)我们制作的图形有点特别,更其他小组的不一样。

  师:你为什么用特别这个词语?

  生戊:它上下用的是我们没有学过的圆形,中间用的是长方形,把他卷起来了,不直了。

  ……

  五、初步独立自主地探索立体图形的特征

  师:这些立体图形,他们长的形状不一样,但它们有些地方还是有共同特点的,请你们根据共同特点,把他们分分类?

  每人自己先在作业纸上分一分

  然后小组同学讨论一下,

  最后向全班同学汇报,你们这组同学是怎样想的?(两至三组)40’

  学生讨论。

  学生甲组:我们把(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五棱柱)(六棱柱)、(梯形坝)成为一组,因为它们上下都一样大,(圆柱体)、(圆锥)、(球)成为一组,它们表面不是直的,是弯曲的。(三棱锥)、(棱锥)成为一组,因为它们有一头是尖的。

  学生乙:既然一头是尖的(三棱锥)、(棱锥)成为一组,那么(圆锥)也应该加入到这一组。

  学生丙:同样道理,(圆柱体)也是上下一样大的,他也应该归到到第一组去。

  ……

  六、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初步认识了这些立体图形,制作了立体模型,给它们起了名字,它们在数学上科学的名称到底叫什么,它们还有哪些的奥秘,今后我们在课堂上还会继续进一步研究与学习,如果同学们很有兴趣,回家以后可以自己进行自学。

  那么,今天的每个同学的学习效果怎么样呢?请同学根据屏幕上的问题自己总结。

  学习结果自我总结问题训练单

  1、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2、本节课的学习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3、这种方法可以在哪些时候用?

  4、哪个同学的表现,你最喜欢?简要说明。

  5、你的哪些行为对别人有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材内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通过教学,一方面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①收集生活素材来渗透负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②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③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正数、0、负数之间的大小有个直观的认识。

  ④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自主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及实际应用能力。

  学者分析:

  本班有学生62人,大部分属于中上水平,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好奇心强,具有创新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策略: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景,帮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生活的需要。因此,教学本节课应注意为孩子们提供众多丰富的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既让学生引起探究的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价值。

  (2)借助直观手段理解相反的分界点与“0”的关系。本课的难点在于学生不容易理解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如何突破难点,直观教学手段是关键。这其中温度计的观察和海拔图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从直观到半直观再过渡到比较抽象地认识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3)开展有层次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建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印存折明细记录贴入,观察支出(—),存入(+),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表示( )

  “_” 表示( )

  他们表示的意思是()

  {填相同还是相反}

  2、上网收索今天的天气预报,记录哈尔滨,和福州的气温数据。

  哈尔滨( )表示—--------------------------------------------

  福州( )表示—--------------------------------------------

  它们是以(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16°表示--------------

  —16°与—16°表示两个( )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比较:+16°( )—16°{填>,<或=}

  3、带有“+”的数有-------------叫----数

  带有“-”的数有------------- 叫----数

  +16读作--------------------—16读作

  4、思考:0是正数还是负数?

  5、收集生活中不同用法的`负数,并说说表示什么?

  二、讲授新课

  1、检查

  (1)+500表示存入500,—500表示支出500,它们表示的意思是(相 反 ){填相同还是相反}

  (2)打开天气预报图

  哈尔滨( —9°~~~—19° )表示—----今天气温零下9度到零下19度之间,气侯寒冷,下雪,结冰。------

  福州( 11°~~~~~6° )表示—----今天气温零上11度到零上6度之间,气侯较温暖 ,看不见下雪,结冰的现象。------

  它们是以( 0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零上16度-----—16°表示----零下16度----

  +16°与—16°表示两个(相反 )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补充:认识数轴表示

  —16 0 +16

  (3)生汇报

  带有“+”的数有------------- 叫正数 注:也可省略“+”号

  带有“-”的数有------------- 叫负数 注:不可省略“—”号

  +16读作-正十六-------—16读作—负十六--------

  (4)0是正数还是负数?把你的思考与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小组汇报。

  总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5)、举生活中正负数的例子

  例如:盈利与亏选,上车人数与下车人数,地上成数与地下层数,水位升高与下降,相反方向的距离等。

  学完这节学生还有疑难问题吗?,提出,由同学,小组解决,最后困难由老师及时解答。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掌握将组合图形通过分割和添补的方法探讨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学会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与反思。

  2、 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掌握将组合图形通过分割和添补的方法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组合图形的条件,正确运用分割法和添补法的策略,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具准备】七巧板、答题纸、每小组一张例题一的平面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活动激趣,认识图形

  1、 课件激趣:猜一猜,这个盒子里到底藏了哪些平面图形?(课件演示图形从盒子里跑出来)复习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 学生动手拼一拼:拿出准备好的七巧板,一分钟竞赛,在一分钟内拼出有趣图形。

  3、 展示学生作品:这些图形和基本图形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

  揭示组合图形的概念:基本图形拼成的图形叫组合图形。

  4、 生活中哪里还有组合图形?(学生说;课件展示。)

  5、 练眼力:看看这个组合图形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

  (学生试着分一分,老师总结:可见,几个基本图形组合在一起就是组合图形,同样的,一个组合图形也可以分成几个基本图形。运用这样的思想,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二、 情景出示,体验探索

  1、 课件出示情境:小华家新买了住房,计划在客厅铺地板(客厅平面图如下)。大家能帮小华计算一下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吗? 7m 4m 6m 3m 2、 客厅平面图,要铺地砖需要知道什么?

  3、 面积如何求?小组一起研究,在老师发的平面图纸上试一试,寻找计算办法,并计算出得数。(小组内研究、计算)

  4、 在黑板上展示不同的计算办法,让小组代表讲解本组解决思路和办法。

  前三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板书:分割法)

  第四种方法有什么特点?(板书:添补法)

  5、 如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呢?引导学生总结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三、 解决问题,强化应用

  1、 请大家运用学到的知识,帮助大队辅导解决一个问题:中队旗到底有多大?

  学生在答题纸上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展示不同的解决方法和计算结果,教学反思《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与反思》。

  2、 出示零件平面图,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对比。 54mm 20mm 30mm 10mm 27mm 3、 一块草坪,如下图。你能算出它的面积吗?现在有两家公司联系,A公司说种一平方米草要5元,B公司说种同样的草一共需要2500元。如果让你决定,你会选择哪家公司?

  4、 还有两幅组合图形,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面积吗?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

  四、 小结

  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习了那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要根据图形本身的特点,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分割法或添补法)。

  五、 趣味思考题

  学校校园里有一块长方形的地,想种上红花、黄花和绿草。一种设计方案如图。你能分别算出红花、黄花、绿草的种植面积吗?

  【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分割法 添补法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遵循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突出了转化思想,能够结合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加强了数学的乐趣。

  一、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辨一辨,认识组合图形的特点。

  学生用七巧板动手摆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本事这个类似游戏的活动就充满了挑战和趣味,学生非常积极地参与其中。学生把不同的基本图形拼在一起,就是经历了组合图形形成的过程,对于组合图形的特点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把组合图形分割成不同的基本图形打好了基础。在认识了组合图形后,又以游戏的形式做“练眼力”一题,让学生把七巧板拼好的作品分成不同的基本图形,这是为新课情境的解决办法做提示,也是为抽象的数学图形的`分割做好基础。

  二、学生经历探索过程,在同伴的合作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

  教师设置情境,请学生四人一小组帮助小华计算客厅的面积。 7m 4m 6m 3m 每个小组都可以在平面图上画一画、写一写、算一算。然后选出不同的做法展示全班展示,让小组代表解释本组的思路和方法。当时黑板上展出的学生的做法共有六种,经过学生的讲解分析和判断,大家一致拿掉了非常复杂的两种分割方法,并阐明了理由。这个过程很好地把“分割法”和“添补法”进行了展示,并且在不好的展示范例中发现了分割越简单越好计算为上策,以及不论采取什么方法,只要能找到相关数据才是对的办法的结论。这些教学中的重难点都不是老师传授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计算、体验和对比得到的,是学生自己经历了学习的过程,效果较好。

  三、课堂练习紧扣生活实际,并注重教学难点的进一步实践。

  随后出现的课堂练习,均从实际生活情境中来。首先队旗的面积计算,这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能够引起他们的计算热情。同时中队旗这个组合图形可以用分割法或者添补法转化成不同的基本图形,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组合图形计算的多样性。接着计算的零件的面积,则是学生体会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练习的第三题则设置了哪个公司的报价划算的情境,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性。其后跟着的两道练习,都是不断加强本节课的学习要点,注重学生的实际问题的解答能力。

  本节课没有得到很好突破的,正是在教学难点部分。老师没有吃透教材,对于学生真正的难点心中并不明确。学生用分割法或者添补法转化成基本图形并不存在困难,而是选择了某种分割法或者添补法后能够找到相关的数据来进行计算,这才是突破的重点。首先老师在思想上认识不够,所以在课堂上强调不够;同时教学环节的而设计上就没有注意突出这一点。如果在练习中加入错题分析,以学生的错来引出难点突破,或者加入一道:看分割好的组合图形你需要找到哪些数据的练习,效果应该会更好一些,这样显得重难点突破,集中力量突破,数学课堂的效率才能够得到更好的提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6-14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4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1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8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9-02

小学数学教案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