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29 09:50:31 教案 我要投稿

(通用)小学数学教案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通用)小学数学教案6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页例1,练习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地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出示:某商店6月3日-10日销售四种矿泉水的统计表: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条形统计图(一)教案

  教师:我们怎样表示才能使四种矿泉水的`销售情况一目了然?(画条形统计图)

  生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分析:从统计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利用复习题)教师:条形统计还可以用这样画。

  比较:这两张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上一张数据标在纵轴上,矿泉水的品牌在横轴上,而下一张数据标在横轴上,矿泉水品牌标在纵轴上,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称为横向统计图,现在请同学们把横向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师:我们在画纵轴和横轴时,都画上了一个箭号,表示纵轴和横轴都可向上和向右无限延长。

  根据这张条形统计图,你想了解什么?把你想了解的内容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2、小结:大家在画条形统计图时,想采用纵向条形统计图还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可根据大家的需要自由选择。

  三、巩固运用

  教科书第40页练习十的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两个小题,然后教师讲评。

  (2)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制作统计图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认识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并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2.让学生在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今天的课堂上,全班同学一共分成了几个小组?大家都清楚自己小组的编号吗?互相说说,自己分别在第几小组?

  教室里学生的座位排列如下图,每组都有醒目的标记。

  讲台

  第一组 第四组 第六组

  第二组 第五组 第七组

  第三组 第八组

  一、 引入

  通过对四面八方这个成语中四面的讨论,引导学生明确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并在教室的四个墙面分别贴出东、南、西、北四个字。

  出示例1图,其中超市、体育场、人民桥和公园图片暂不出现。要求学生说出怎样在地图或者平面图上表示这四个方向,然后要求说出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说对四面八方这个成语中八方的理解,引入新课。(板书:认识方向)

  二、 展开

  1.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1) 提问: 在学校的这一面有一个超市,你知道超市在学校的哪一面吗?小组讨论一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讨论汇报。

  (2) 指出: 通常,我们把东面和北面的中间称做东北,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

  (3) 提问: 这里有一个公园,这里是体育场,这里还有一座人民桥,它们又分别在学校的哪一面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汇报。

  2.归纳小结。

  上学期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我们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能很快记住图上的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那么怎样才能很快记住今天学习的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这四个方向呢?请大家在小组里讨论一下,说说你想怎样记。

  学生汇报记忆方法。

  三、 解决问题

  1.指导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中指南针的图)

  提出要求: 这是一个指南针,红色箭头指向北面。你能把指南针上的八个方向填写完整吗?先想一想怎样填得快,再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在书上填完之后汇报结果。

  2.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图)

  (1) 谈话: 小动物在体育场参加运动会后要回家了,你能帮助它们找到各自的'家吗?

  (2) 播放题中四个小动物所说的话,并在图中呈现相应的文字。

  让学生根据要求在书上连线。

  (3) 出示正确答案,反馈、订正。

  3.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一些成熟水果的实景照片)

  说明: 青山乡是一个美丽的水果之乡,在水库周围一共种植了8种水果。

  (出示水库及8种水果的图片,水库在中间已贴好,8种水果依次排列在一边)

  提出要求: 水果先后成熟了,有许多游客来游览水果之乡。你愿意为来游览的游客制作一张水果种植的示意图吗?每个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小组在活动时,首先要听清楚老师讲的是什么水果,并找到应该摆放的位置,然后把图片贴上去。

  说明: 桃园在水库的北面,葡萄园在水库的东面,梨园在水库的东北面;水库的西南面是苹果园,水库的西北面是西瓜园,水库的西面是山楂园;橘子园在水库的南面,樱桃园在水库的东南面。

  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学生制作平面图。完成后进行展示。

  四、 应用

  1.游戏。

  (1) 提出要求: 我们已经能够在平面图上认识八个方向了,那么在现实生活中这八个方向你们也能认识吗?谁来说一说,教室的西北面在哪里?

  (2) 示范: 伸出右手指向北面,伸出左手指向西面,两手同时向中间拍一下,这时手就指向西北面。

  要求学生用这样的方法,找到西南、东南和东北这三个方向。

  (3) 请第五组的同学站起来。每一组的同学自己看一看,你们组在第五组的哪一面?第五组的同学也看一看,其他各组在你们组的哪一面?

  学生讨论汇报。

  启发思考: 都是和第五组比,为什么每个组说的都不一样呢?

  拓展: 第一组在第五组的西北面,第五组在第一组的哪一面?第六组在第五组的东北面,第五组在第六组的哪一面?

  自由活动: 在小组里说说你们组和其他组的位置,看看黑板上贴的方向,想想说对了没有。

  2.制作方向板。

  谈话: 找到了一个方向,怎样才能很快找到另外的七个方向呢?我们可以自己来制作一个方向板。

  教师提示制作方向板的基本方法。学生制作方向板,并写出八个方向。

  使用方向板: 把方向板中的北对着北面,指一指,东北在哪里?东南呢?西北和西南呢?(教师说,让学生指方向)

  3.小结。

  提问: 谁来说说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在平面图上怎样记住这八个方向?在实际生活中怎样辨认这八个方向?

  布置课外活动: 现在我们许多住房都有朝南的阳台和朝南的窗户。回家在你的房间里先找到北面,再用方向板看看其他几个方向各有什么。也可以在你家的客厅里先找到北面,再用方向板看看其他几个方向各有什么。明天来说给同学听一听。

  4.跳棋游戏。

  说明: 甲乙双方各派一名代表,甲方代表提出跳法,乙方代表在方格中移动棋子,玩一次后,甲乙双方交换角色。组长做裁判,每次移动符合要求的得1分。

  学生自由活动。

  五、 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这四个方向,对四面八方里的八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我们在电视里、报纸上经常看到、听到开发大西北。今天回去后,找一张中国地图,看看我国西北有哪些省,再看看我国的东北有哪些省。找一找南京大约在上海的哪一个方向,上海大约在北京的哪一个方向。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4~46页例2、例3,,练一练,第47~48页练习七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整数除以分数

  的试题。

  2.使学生在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整数除以分数与相应乘法的相等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揭题:整数除以分数。

  二、教学例2

  1.提问:幼儿园李老师把4个同样大小的橙子分给小朋友。

  继续提问:如果每人吃1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2.出示第(2)题,指名读题,口头列式。

  问:解答这个问题,为什么也是用除法计算?

  出示挂图,请根据图的意思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

  把4个橙子每个分成一份,可分成几份?

  板书:=4×2

  看到这个等式,你能想到什么?

  3.出示第(3)题。

  (1)学生读题,列式。

  (2)你能在图中分一分,再想出计算结果吗?让学生操作后明确:

  (3)出示:

  提问:从这两个式子中,你又想到了什么?

  三、教学例3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列式。

  2.请根据每米剪一段,在图上分一分,看看结果是多少。

  3.想一想:可以怎么算,为什么?

  板书:

  4.归纳和总结:想一想,整数除以分数可以怎么算?

  先在小组中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四、练习

  1.做“练一连”第1题。

  先让学生各自在书上独立填写,再指名交流。

  提问:整数除以分数可以怎样计算?

  2.做“练一连”第2题。

  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练习后评议交流。

  提醒学生: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后,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3.做练习七第5题。

  先让学生看图想商是几,再计算。比较看图得出的结果与计算得出的结果是否一致。

  4.做练习七第7题。

  先计算,再比较: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五、作业:练习七第6题和第8题。

  六、全课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设计说明

  1.加强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因为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所以要多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培养学生掌握技能技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让学生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剖”长方体和正方体,展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各自的6个面。然后通过比较分析,深刻地体会长方体或正方体各自6个面的面积之和就是这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合作探究,实现自主发现。

  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能促进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学生感知了表面积的意义之后,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不同计算方法,然后根据正方体的特征归纳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长方体纸盒

  学生准备长方体牙膏盒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猜测质疑,引入新课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老师也收集到这样两个纸盒(出示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长方体纸盒),怎样才能比较出这两个长方体纸盒,谁用的纸板比较多呢?(学生讨论后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谁用的纸板比较多,使学生产生拆开纸盒研究长方体表面积的想法,从而主动探究体与面的关系,同时引发学生的争论,使其主动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演示操作,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1.感受表面积的意义。

  (1)把长方体牙膏盒沿棱剪开并展开,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并让学生观察后回答:

  ①长方体哪几组面的`面积相等?

  ②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后汇报)

  师明确:长方体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就是长方体的长和宽;前、后两个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就是长方体的长和高;左、右两个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就是长方体的宽和高。

  (2)什么叫长方体的表面积?

  (板书: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剪开并展开长方体实物,让学生真正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实际观察中让学生充分感知并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从而发现并归纳出表面积的意义。

  2.探究求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回忆。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预设

  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2)议一议。

  长方体上、下面的面积=()×();

  长方体前、后面的面积=()×();

  长方体左、右面的面积=()×()。

  (3)总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用字母表示为S=2ab+2ah+2bh。

  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用字母表示为S=(ab+ah+bh)×2。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学生懂得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分数计算简便,会进行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观察、演绎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难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1.教师: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有哪几个?用字母怎样表示?

  板书:a+b=b+a

  (a+b)+c=a+(b+c)

  2.下面各等式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①25+36=36+25

  ②(17+28)+72=17+(28+72)

  ③6.2+2.3=2.3+6.2

  ④(0.5+1.6)+8.4=0.5+(1.6+8.4)

  教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适用于整数和小数,是否也适用于分数加法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二、学习新课【继续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1.出示:下面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关系?

  ○○

  教师说明: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教师提问: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在什么范围内使用?

  (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中的数,既包括了整数,又包括了小数和分数)

  2.出示例3计算:

  观察:这些加数分母和分子有什么特点?

  思考:怎样可以使计算简便?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道题哪里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哪里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最后结果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总结:应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反馈.

  1.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①○

  ②○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继续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①②

  3.思考题:

  已知你能很快算出的和吗?

  四、课堂总结.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五、布置作业.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六、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基础上教学1—6的乘法口诀。这些口诀分为三段教学:第一段教学1—4的乘法口诀,第二段教学5的乘法口诀,第三段教学6的乘法口诀。

  本单元的教材编排要注意了以下几点。

  1、教给学生编口诀的方法。教材不是把编好的乘法口诀教给学生,也不是向学生展示口诀是怎样编的,而是让学生参加编口诀的活动,体会编口诀的方法,逐步学会编乘法口诀。2和3的乘法口诀是教材编给学生看,4和5的乘法口诀有少数留给学生模仿着编,6的乘法口诀基本上由学生自己独立编出。这样编排,一是把乘法口诀与乘法的意义有机联系,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乘法口诀:二是让学生能感受相邻口诀间的关系,有利于他们利用乘加、乘减记忆乘法口诀:三是学生能学到一些探索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和积极性。

  2、把记忆乘法口诀和应用乘法口诀紧密结合。教材在编出乘法口诀后,把记口诀和用口诀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用”中“记”,在“记”中“用”。在用口诀时,又把口诀算乘法和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避免了大量的机械重复训练,使学生充满情趣地练习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1—6的乘法口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应用1—6的乘法口诀过程中,熟记这些口诀。

  3、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情景中初步认识乘加、乘减算式,知道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并能利用乘加、乘减计算帮助记忆乘法口诀。

  4、使学生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喜悦。

  5、在整理1—6的乘法口诀以及其他一些练习中,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重点:

  掌握1—6的乘法口诀,应用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让学生主动参与的编写口诀的全过程。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投影、挂图。

  课时安排:

  1.2、3、4的乘法口诀2课时

  2.乘加、乘减1课时

  3.5的乘法口诀3课时

  4.6的乘法口诀3课时

  5.复习2课时

  6.快乐的队日活动1课时

  2、3、4的乘法口诀

  第一课

  主备教师:董洪发使用教师:

  备课时间20xx.9.1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9页

  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帮助下,经历2、3、4和1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理解这些口诀的意义和结构,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记忆这些乘法口诀并会用它们来诸有关的乘法题。

  2、进一步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及语言表达能力。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投影仪、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星期日老师带小朋友去公园,她带4组小朋友(每组4人),问小朋友一共去了多少人?交流:4+4=88+4=1212+4=16

  4+4+4+4=16

  揭示课题:2、3、4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学习2的乘法口诀。

  问: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引导讨论,一个跷板共坐了2人,1个2是几,你会列出乘法算式吗?

  还可以怎样列?那么两个跷跷板呢?2个2是几,怎样列乘法算式?

  师随着学生的发言,写出1×2=2编口诀:一二得二

  引导学生根据2×2=4编一句口诀呢?交流得出二二得四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说出:2×1=用什么口诀。

  2、学习3的乘法口诀。

  投影出示小朋友荡秋千的`场景。

  分小组讨论交流图画的意义,并说出怎样列出算式?

  1×3=32×3=63×3=9启发小朋友说出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说出:3×1=3×2=3×3=用什么口诀。

  3、学习4的乘法口诀。

  出示表格:

  车厢的个数:1234

  人数481216

  小组交流探索乘法算式及口诀。

  4、独立自主学习1×1=并编口诀

  三、深化探究。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明确题意,先摆出小棒,再写出算式后填口诀。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小组讨论交流后连线,互相检查。

  四、反思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乘法口诀(一)

  一二得二;一四得四

  二二得四;二四得八

  一三得三;三四十二

  二三得六;四四十六

  三三得九

  作业设计:

  1、4×12×23×24×2

  2、一二得二二三得六

  ()×()()×()

  ()×()()×()

  二四得八三四十二

  ()×()()×()

  ()×()()×()

  1~4的乘法口诀

  第2课时

  主备教师:董洪发使用教师:

  备课时间:20xx.9.2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想想做做”第5-10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熟记1~4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运用1~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应用学过的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熟记1~4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运用1~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应用学过的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本第10页第10题的主题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小朋友,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今天我们就要用所学的乘法口诀去解决一些问题,看谁表现得最出色,好吗?

  二、复习巩固

  1、背一背:采取游戏形式,背1~4的乘法口诀。

  小组背男、女生背独立背

  背完后,交流你是怎样记住的?

  2、说一说:这句口诀所表示的意义。

  二三得六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3、算一算:(出示口算卡片)

  3×1=2×3=4×1=2×2=

  1×4=4×3=2×4=3×3=

  三、拓展深化

  1、第8题,学生独立填写。

  2、第9题

  3×□=□□×4=□□×□=4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答案不止一种,鼓励学生想出不同填法。

  3、投影显示第10题图片。

  (1)观察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小朋友在游乐场玩)

  (2)玩碰碰车的一共有多少人?你会列乘法算式吗?

  (3)小组交流你还能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列出乘法算式吗?

  引导学生提出:3架飞机共坐几个小朋友?2架吊桥共有多少人?等问题,并列出算式3×3=9和4×2=8。

  (4)根据所提问题,学生在书上写答案。

  四、自我评价

  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还有什么疑问需要大家帮解决?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3-1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1

小学数学教案06-1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8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2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1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