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08 10:00:34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8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6-4= 17-7= 9+10 4-4+7= 2+8-4= 5+0+7=

  2+8= 12-10= 10+9= 10-6-3= 3+6+1= 18-10+4=

  8-4= 15-5= 19-10= 12-2-6= 1+1+8= 0+9+6=

  5+5= 19-9= 19-9= 6-3-3= 4-1-2= 7-0+6=

  8-6= 19-10= 7+10= 18-10-5= 5+2-5= 19-9-3=

  3+6= 20-10= 10+7= 2+8+5= 8+2-6= 8+6+2=

  2+6= 12-2= 13-10= 14-10+2= 3+4+3= 4+5+8=

  9-4= 20-0= 16-10= 8-6-1= 10-6-4= 18-10+7=

  10-9= 10-9= 6+10= 6-2+3= 9-4-4= 8-8+7=

  6+2= 10-4= 10+5= 7-1-5= 1+7-6= 12-10+8=

  8-2= 10-6= 12-10= 3+5+1= 9+1-7= 3+9-2=

  6+9= 9+4= 5+9= 8+6= 7+9= 5+9=

  6+6= 6+8= 3+9= 8+5= 9+7= 9+9=

  8+8= 2+9= 9+8= 4+8= 7+6= 4+7=

  3+9= 4+9= 4+8= 6+6= 9+6= 6+4=

  7+8= 5+8= 6+9= 8+6= 4+8= 9-2=

  4+8= 6+7= 9+4= 8+5= 5+6= 8-4=

  4+6= 3+9= 5+8= 4+8= 6+8= 9+3=

  5+4= 5+6= 6+6= 8+9= 5+8= 8+9=

  5+7= 6+9= 9+1= 4+9= 7+8= 6+0=

  6+8= 3+8= 7+8= 6+8= 6+5= 2+9=

  3+9= 9+2= 10+7= 2+9= 9+4= 8+3=

  9+9= 8+8= 9+4= 9+2= 9+5= 7+4=

  2+7= 5+6= 5+7= 7+3= 8+8= 6+6=

  7+6= 7+5= 8+6= 6+5= 7+7= 6-6=

  9+5= 3+10= 9+7= 4+5= 8+7= 8+2=

  4+7= 4+8= 5+6= 9+9= 9+2= 5+7=

  8+5= 5+7= 4+7= 6+4= 6+4= 9+2=

  9+8= 5+9= 8+5= 3+8= 6+7= 7+8=

  6+5= 6+6= 6+7= 9+7= 7+8= 6+7=

  9+4= 4+7= 3+8= 2+8= 8+6= 8-5=

  9-5= 10-5= 10+8= 10-3-6= 1+6-4= 9+4-3=

  8-6= 10-8= 11-1= 4+4-3= 4-4+3= 9-5-2=

  5-1= 9-4= 3+10= 10-5-2= 4-3+6= 8+8-8=

  5+4= 9-6= 17-10= 8-6+1= 7-5-1= 6+7-10

  9-6= 8-8= 17-7= 3+3+4= 5-5+6= 9+7-6=

  6+3= 8-3= 15-5= 8+1-4= 10-10+2= 13-3-5=

  9-6= 6-2= 15-10= 4+1+5= 10-4-3= 16-10+8

  7-7= 5-3= 15-15= 3+5-7= 9-2+1= 20-10+0=

  3+7= 10-1= 8-8= 3-1+7= 2+5-3= 8+7-10=

  3+2+4= 2+2+3= 1+6+4= 5+4+1= 2+4+0=

  `5-5+2= 7-2-2= 4-3+8= 6-3+7= 8-5+5=

  3+6-2= 10-5-3= 1+7-5= 3+7-4= 9-6-2=

  2+7+3= 10-4-1= 5-4+8= 6+3+7= 7-7+5=

  3+3+4= 6+2+3= 1+5+4= 7+4+1= 6+4+0=

  `9-5+2= 8-2-4= 7-3+8= 6-5+7= 8-3+7=

  5+6-2= 10-6-3= 8+7-5= 8+7-4= 9-6-2=

  2+6+3= 10-5-1= 8-4+8= 5+3+7= 8-7+5=

  3+3+4= 2+5+3= 4+6+4= 5+4+7= 5+4+7=

  `7-5+2= 5-2-2= 5-3+8= 7-3+7= 8-5+1=

  5+5-2= 10-5-3= 7+7-4= 4+7-1= 9-2-2=

  4+7+3= 10-2-1= 5-2+8= 4+3+7= 9-7-5=

  3+3+4= 2+6+3= 4+6+4= 5+5+1= 7+4+0=

  8-5+2= 7-5-2= 7-3+8= 6-1+7= 7-5+6=

  4+6-2= 10-3-1= 5+6-1= 4+9-3= 9-4-2=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明白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求几个简单图形面积的和或差的计算。

  2.能正确的分解图形,一般分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并能正确地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能根据条件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分解图形时简单图形的差较难分解。

  教具、学具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试一试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二、练一练第1题

  1、请学生任意分割,后说说分割的是什么已经学过的图形

  2、老师要求再分割

  3、想一想出了分割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这个图形是在一个长方形的纸板上剪下四个小正方形,所以要用长方形的面积减四个小正方形的面积。

  学生自己进行分割,

  再分割为最少的学过的图形,比一比谁分的最少,而且还是我们学过的图形。

  适当地添上相关的条件进行分割,要求分割的合理,能够计算。

  培养学生的空间分析能力。

  通过三个层次的分割,使学生明白在组合图形的分割中,学要根据所给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分割和添补。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三、练一练第3题

  学生看书上的图。教师读题,

  要求学生想一想,并观察教室里的'门,如果学生能发现要油漆门的两侧,教师要加以鼓励,还要注意些什么?

  四、作业

  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理解题意后自己尝试计算,说说想法:要把门上的玻璃部分减掉,通过老师的提醒学生要明白要油漆门的两侧。

  除此以外还要注意第二问给出的平方米单位经过计算得到的单位是米,而图中给出的数据单位是分米,在计算面积时要把单位先统一。

  独立完成练习。

  学生能正确进行组合图形的实际运用。

  再进行组合图形的面积。

  书设计: 图形的面积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和迁移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练习,在个性化及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

  教学难点:

  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今年农场的南瓜丰收了,同学去帮助收南瓜,他们分小组进行比赛,下面是他们比赛的统计,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第一组 28人

  第二组 34人

  第三组 22人

  二、新课学习

  1.教师: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

  学生:28+34+23

  小组讨论:怎样计算?

  汇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何计算?

  教师:这个算式该怎么算呢?

  同样是加法,它和我们前面学习的进位加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引导学生说出:

  前面我们学习进位加法只有两个数相加,这里有三个两位数相加,是一道连加算式。

  教师:再比较一下28+34+22这个算式和我们黑板上的8+4+2这个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后回答出:

  两道都是连加,只是连加的范围不同而已。

  教师:那它们的计算方法是否一样呢?

  引导学生猜测它们的计算方法可能是一样的,都要数位对齐后,从个位加起,相加满10都要向前一位进1。

  教师: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下面请小朋友们在小组内合作,比一比,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更多、更好!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后再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全班汇报。

  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种算法进行汇报:

  整十加整十,个位数加个位数,然后再合起来: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另一个数相加:

  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第一个数相加:

  学生汇报后教师整理在黑板上并追问:

  除了这些算法,我们可不可以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竖式来计算呢?

  用竖式又该怎么算呢?

  引导学生尝试列出竖式后并抽其中的两个同学投影展示。

  主要引导学生列出右面的竖式:

  2 8 6 2 2 8

  + 3 4 +2 2 +3 4

  6 2 8 4 6 2

  +2 2

  8 4

  如果有学生能列出竖式的第二种写法就请学生列出后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如果没有学生列出竖式的第二种写法教师则作如下的引导:

  教师:其实这种竖式还有另外一种写法,大家想知道吗?

  引导学生看书自学后再抽一学生投影展示。

  教师:竖式的这两种写法是一样的吗?相比之下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竖式,其实计算过程是一样的,但相比之下,第二种写法更简单一些。

  教师:不管是用哪种方法计算,你觉得三个数连加与两个数相加相比,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呢?

  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说出三个数连加比两个数相加要复杂一些,特别是涉及进位的问题,因此要特别注意。

  2.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算连加的算式了,根据这个情景图,你又能列出怎样的算式?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教师:这是一个什么算式?

  学生:连减算式。

  教师:这个连减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连减算式比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以前学的连减算式是20以内的,85-40-26是100以内的.连减,并且需要退位。

  教师:根据我们前面的学习经验,你能试着计算这道连减算式吗?

  教师放手让学生试着计算,教师巡视观察,发现不同的算法,对有困难的学生尽量指导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后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连减的算法,主要引导学生列出以下两种竖式计算:学生列出竖式后请学生分别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教师:在做这道题时哪个地方最容易做错?能给其他的同学提个醒吗?

  让学生发现最容易做错的地方就是两次相减时都要退位,因此要按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步一步地思考每步的计算结果。

  教师:在做连加连减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在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中依然要注意进位和退位的问题。

  三、结论总结

  1.整十加整十,个位数加个位数,然后再合起来;

  2.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另一个数相加;

  3.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第一个数相加;

  四、全课小结

  教师:同学们,在今天这节课上,你都学会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要求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用具教师准备:盛有红色水的大玻璃杯一个,用绳捆着的大小石头各一块,沙一堆;投影仪和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一个;体积是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各一个。学生准备: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学具。

  教学重点体积的含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和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知识。

  二、探索研究

  1.实验观察

  观察(1):把一块石头放入有红色水的玻璃杯中,水位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

  观察(2):这只杯子里装满了细沙,现在把细沙倒出来放在一边,取一块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刚才倒出来的沙装回到杯子里,你发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

  观察(3):在(1)中把石块换成小一点的,你观察到什么?为什么?

  图片观察:投影出示课本上的火柴盒、工具箱、水泥板,哪一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大?

  结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体积)

  加深理解:

  (1)你知道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你能说出身边的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大?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小?

  (3)做第30页的做一做。

  2.教学体积单位。

  (1)介绍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1立方米、1立方分数、1立方厘米的体积各有多大。

  1立方厘米:①让学生拿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并量出它的棱长。②看看我们身边的什么的体积大约1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分米。

  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让同学们上来看一下1立方米的体积的大小。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米?

  (3)建立表象,感知大小

  投影显示第36页的第2题,让学生口答。

  3.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投影显示做一做的第一题,让学生说。

  三、课堂实践

  1、做练习七的第1题,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2个小正方体先摆后说。

  2、做练习七的第3题,学生独立做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判别四边形。

  教具、学具:课件一套、三角尺、四边形、格子纸等。

  教学过程:

  (一)感知四边形的特征

  1.认识四边形。

  (1)师:(板书课题)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你见过四边形吗?你认为它是什么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的图片。

  (2)出示下列学生没有说到的图形。

  师:那这个是四边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判断四边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它们是四边形吗?(书第35页中的图形补充4个图形,用课件展示。)

  说说为什么不是。那你觉得四边形光有四条边行吗?是怎样的四条边?(补充板书:直的。)

  (2)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些不是四边形的图形改成四边形?(根据学生回答课件中操作。)

  (二)寻找四边形

  1.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同学们真能干,经过你们的修改,这些图形都成了四边形,那请你们找一找在你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的。请你摸给大家看。

  2.找主题图中的四边形。

  师:其实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看这是一幅校园图,你能从中找到四边形吗?(课件出示,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的四边形用红色闪一闪,提取出来放在屏幕的右边。)

  (三)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四边形,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多指名学生说)

  (四)四边形分类

  1.指导分法。

  师:虽然这些都是四边形,可它们的样子还是有些不同的,你们看,这是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这些都有自己的名字,而这个是任意四边形(在黑板上边指边说)。接下来请你们拿出练习纸,你能按一定的标准给这些特殊的四边形分分类吗?先想一想你打算怎么分?需要什么工具吗?

  练习纸:

  根据学生回答师:你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角的大小(板书:比),你还可以用尺量一量它们的边长(板书:量)。

  2.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师:下面就请你们分类,老师先给你们一些建议。(课件出示)

  友情提示:

  1.请你选择好工具,定好分类的标准。

  2.分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3.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分类的理由。

  4.推荐一名同学发言。

  3.反馈、交流。

  各组派代表发言,(实物在黑板上移动展示)说说分法,并说明这样分的理由。

  (1)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一类(四个角都是直角);

  菱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一类(没有直角)。

  (2)按边分: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梯形一类(对边不相等)。

  (3)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

  正方形、菱形一类(四条边相等);

  梯形一类(四条边都不相等)。

  4.小结:师:你们分的好极了,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再来确认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五)画四边形(书第36页做一做2)

  师:我们已经会认四边形,还会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接下来我们来画一画四边形,你觉得怎样才能又标准又快的画出这些四边形呢?需要老师给你们提供什么工具吗?(尺、格子图)请你们把这6个四边形都画一画,一边画一边想一想,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

  实物投影展示,讲评。

  你觉得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长方形、正方形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梯形有两个角是直角,但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菱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但它的角不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一样长,但它的角也不是直角;还有一个四边形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四个角也都不是直角。)

  (六)拼四边形

  师:太棒了,你们把这些四边形看的非常透彻了。信封里有一些四边形,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请你们四人合作,选几个拼成一个四边形(信封材料准备)。

  信封里的四边形:

  交流、展示。

  还有不同拼法吗?

  (七)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太强了,老师佩服你们,在这节课里,你们认识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还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四边形还有很多知识,我们以后再学。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

  1.判断题中相对应的两个量和它们的比例关系。

  2.利用正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

  2.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从而构建知识结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回忆旧知

  1.师:本节课是我们这个学期最后的一节新课,我们知道最后一节课上的是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希望大家用精彩的表现完成这节课,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齐答:有!

  师: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已经学过的知识吧!

  (课件出示:)我会判断:判断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购买课本的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2)差一定,减数与被减数。(不成比例)

  (3)总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4)零件总数一定,生产的天数和每天生产的件数。(成反比例)

  2.师: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哪个式子来表示?(板书: (一定))

  3. 师: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哪个式子来表示?(板书: x×y=k(一定))

  4. 师:看来同学们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学得都很不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知识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比例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5(课件出示:情境图)

  1.回顾旧知

  师: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指名回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想请我们帮她算一算,你们能帮这个忙吗?

  (1)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学生可以先求出单价,再求总价或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

  (2)师: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

  2. 探究解法

  (1)梳理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用比例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思考(课件出示)

  ①问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对应的数据分别是多少?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 )一定,所以( )和( )成( )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 )和( )的( )相等。

  3.用比例解答。

  如果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请根据表中相对应的数据和判断列出比例式,然后解答。

  知道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量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量的比值相等。

  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列出比例是:(12.8:8=x:10),比例的解是x=16。(板书解法1)

  师: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上面的数据,概括: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12.8∶8=x∶10

  板书: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12.8 :8 =χ:10 或 8:12.8=10:x

  8χ=12.8×10 8χ= 12.8×10

  χ= χ=

  χ=16 χ=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师:12.8∶8和x∶10 分别表示什么?(水费单价)

  让学生再思考,看看有没有出现其它比例的解法,如果有,教师也要进行评析。(学生可能通过复习题3的复习,想出不同的解法。)

  如果列出的比例是8∶12.8=10∶x 可以吗?为什么?(可以,因为8∶12.8 和10∶x 都表示1元可以用水多少吨,是一定的,板书解法2)

  师:这个问题我们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了,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启发学生自主选择检验方法。如:将结果代入原题、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用算术方法或一般方程方法解答来检验等。)

  4.即时练习

  师:同学们很了不起,帮李奶奶解决完了问题,能再帮王大爷解决一个问题吗?

  课件出示:“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让学生进行变式练习。)

  5. 提炼方法

  师:解决了两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反思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归纳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好吗?

  得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五步曲”(板书):

  一梳(梳理相关联的两种量)

  二判(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三列(设未知x,根据判断列出比例)

  四解(解比例)

  五检(用自己熟练的方法来检验)。

  1. 教材60页的做一做:1题。

  2. 教材练习九的第3、5题。

  三、全课总结。

  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复习大数的读写及用四舍五入法将大数按要求凑整。

  2.掌握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将大数按要求凑整。

  3、能根据生活实际的需求将一个数用合适的方法凑整。

  教学重点:

  掌握去尾法和进一法的凑整方法。

  教学难点:

  三种凑整方法的区别,体会四舍五入是最常见的凑整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领探究

  1. 复习读写和四舍五入法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进行了5次人口普查,这就是我国近五十年人口增长统计图!观察这张统计图,你能读懂相关的信息吗?

  ①复习大数的读写读出1953—20xx年全国人口数这些数都比较大,读这些数时,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四位分级)写出1953—20xx年上海人口数

  ②用四舍五入法凑整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表示上海总人口、全国总人口的数量时做不到很精确,这时就需要用凑整的方法取一个近似数,你学过哪些凑整的方法?将上海人口数凑整到整万数。

  2. 揭题: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四舍五入法,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凑整方法,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研究关于“大数与凑整”的知识。(出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

  (一)探究一:去尾法

  1. 出示:小胖和小胖妈妈去商店买衣服,正好赶上商场服装优惠促销,小胖发现原先的价格都变成了相邻的整十数。

  自学提问

  (1)用“四舍五入”法行吗?为什么?

  (2)原价198元的套装优惠后的价格是多少?

  (3)这种凑整的方法叫什么?(提问分星级+独立思考+求助讨论)

  2. 小结:不管尾数是多少,全部舍去用“0”来占位,这样的凑整方法我们叫“去尾法”。

  3.跟进练习:制定其余服装的优惠价格。

  (二)探究二:进一法

  1. 出示:妈妈带小胖去服装店买T-SHIRT,小胖的身高是143cm,可是商店里的T-SHIRT 只有140cm和150cm两种尺寸。

  自学提问

  (1)小胖应该买哪种尺寸的T-SHIRT?为什么?

  (2)像这样的凑整方法叫什么?

  (3)与我们刚才学的“去尾法”有什么不一样呢?

  2.讨论汇报。

  3. 小结:不管尾数是多少,去掉尾数向前进一位,这样的凑整方法我们叫“进一法”。

  (三)探究三

  1.练习:学生当场编题将按下列要求凑整。四舍五入法 去尾法 进一法

  2.比较这三种凑整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3.小结:这些都是数凑整的`方法,不同的是,“四舍五入”法是需要看尾数最高位上数的大小,而另两种方法是无需看尾数的大小,直接“进一”或“去尾”的。

  三、感悟探究

  (一)基础练

  1. 下面用哪种方法凑整更合适?

  (1)小亚有480分的积分,每200分可以换一个奖品,最多能换几个奖品?

  (2)某商店有85根雪糕需要装盒冷藏,每个盒子只能装10根,至少需要几个盒子?

  (3)小明体重35kg,一部电梯的载重为1000kg,这部电梯最多能乘像小明这样体重的小朋友多少人?

  (4)某工地有垃圾86吨,一辆卡车每次运8吨,需要几次才能运完?

  2.178025用“去尾法”凑成整万数是(),用“进一法”凑成整万数是(),它们相差()。由此可见,用“去尾法”凑整,数字总是变(),用“进一法”凑整,数字总是变()。

  (二)综合练习选择

  1. 按去尾法在万位上凑整得7□8078≈740000,则□中可填()。

  ①1 ②2 ③3 ④4

  2. 74590≈75000,它是按()规则凑整成整千数的。

  ①四舍五入或进一法

  ②四舍五入或去尾法

  ③进一法

  ④去尾法

  (三)即时反馈练习

  1. 书P90、91页最后一题。

  2. 按“进一法”在万位上凑整得8□3068≈830000,则□中可填()。

  ①1 ②2 ③3 ④4

  3.一桶纯净水重19千克(含桶重),一辆载重2吨的小货车最多可以装多少桶纯净水?

  20xx÷19=105(桶)5(千克)答:最多可以装105桶纯净水。

  (四)拓展练习

  1.某个数,经“去尾法”凑整成整千数后为72000,这个数最大为(72999 ),最小为(72001 )。

  2. 某个数,经“进一法”凑整成整千数后为72000,这个数最大为(71999 ),最小为(71000 )。

  3. 某个数,经“四舍五入法”凑整成整千数后为72000,这个数最大为(72499 ),最小为(71500 )。

  四、本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三种不同的凑整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将数进行凑整。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一、教学内容: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教科书第29~38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了解用秤称物体的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4、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是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千克和克。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先教学千克的认识,再教学克的认识,接着安排了一个练习,巩固对千克和克的认识,最后还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称一称》。

  四、教学重点:千克和克质量单位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建立千克和克的概念

  六、教学时间:4课时

  七、教学策略:以操作为主,让学生通过动物操作建立概念

  第1课时 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29~32页,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

  二、学习新课

  1、课件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

  (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

  (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

  3、动手试一试

  (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

  (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

  (2)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

  (3)情境: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吗?试一试

  4、估一估

  (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

  (2)同学间相互估计对方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实体重告诉猜的同学,看谁估得准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进行安全教育)

  3、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4、想想做做4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阅读,提问:这道题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加大约?你能说出这两种水果的重量吗?

  5、想想做做5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你知道吗?

  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使学生感受计量单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总结延伸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第2课时 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至35页,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轻的质量观念。

  2、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两袋共重1千克的盐、2分钱的硬币、羽毛、尺子、桔子一个、天平。

  学生:硬币(2分、1角、5角和1元)、橡皮筋、树叶、水果等。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物品的质量单位千克,称出了1千克的大米(出示:1千克大米)你能说出一粒大米重多少吗?对于很轻的东西,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合不合适呢?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克

  1、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来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板书:克g)

  2、认识天平

  (1)介绍砝码和天平的使用方法。

  1克到底有多重?指导看图(书中33页图)和物(天平)。我们常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秤称物品时,需要用砝码来确定物品重多少,砝码相当于台秤中的秤砣。你能说说图中的砝码各重多少克吗?

  (2)用天平秤称黄豆。

  ①猜一猜10克的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②称一称10克的黄豆

  ③数一数10克黄豆有多少粒?

  ④算一算:1克黄豆有多少粒?

  (二)体验克

  1、1克很轻,大约是一枚2分钱重,几粒黄豆的重量是1克?

  2、用手掂一掂:1克黄豆、一枚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

  3、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轻?

  4、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比1克轻?生活中在哪些地

  方要用到克这个单位?举例说明。

  5、估一估

  一个桔子重大约几克?先掂一掂,再天平称一称看你估得准不准。

  (三)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1、观察一袋盐重多少,(500克)两袋盐呢?(1000克)

  2、用台秤称一称(师演示)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盐有多重? 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1千克=1000克

  小结: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注意读法:读作1?千克等于1000?克。3、口答单位换算

  (四)完成试一试

  (1)掂一掂: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比一比轻重。

  (2)猜一猜数学书和文具盒大约有多少克?

  (3)再称一称,一本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一个文具盒大约重多少克?

  小结:数学书大约重300克。

  三、实际运用克

  1、想想做做1

  (1)观察包装袋,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说说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2)你还见过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单位的?有多少克?

  2、想想做做2

  让学生猜一猜这三种物品比1克轻还是重?实际掂一掂,在比较中加深对1克有多重的体会。

  3、想想做做3

  单位换算:学生先独立填空再说说每题是如何思考的。

  4、想想做做4

  活动:称一杯水的重量

  (1)观察想想做做第4题图,说一说杯里的水有多少克?

  (2)说一说:如果要称出一杯水有多重,该如何称的'?

  (3)全班交流:

  四、全课总结

  用千克和克说一句话或讲一个小故事。

  五、课堂作业:练习册第19页认识克。

  第3课时 练习四

  教学内容:第36~37页。练习四。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口答: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1千克=( )克 4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2千克○160克 550克○1千克 3千克○2500克 10千克○8000克

  二、完成练习四中的习题。

  1、第1题

  (1)提问:一个梨,一个鸡蛋有多重用哪个单位合适?估一估:一个梨大约有多重?一个鸡蛋大约有多重?哪种重一些?一只母鸡大约有几千克?一头肥猪大约多少千克?

  (2)用线连一连,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2、第2题

  (1)出示挂图提问:你们见过这些体育用具吗?铅球和篮球哪个更重?

  估一估:铅球如果用千克做单位大约有几千克?篮球如果用克做单位大约有多少克?

  (2)根据给定的数据选择适当的计量单位,说说你的想法。

  3、第4题

  (1)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问:要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策略?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组织交流汇报。

  汇报时主要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解释。

  4、第6题

  (1)理解题目含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问:你能算出1号杯里的水重多少克吗?怎样算?

  (3)学生算出1号杯中水的重量。

  (4)提问:你能估计出2号杯和3号杯里的水大约各重多少克吗?(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用2号杯中的水的高度与1号杯比较,估一估2号杯中的水大约重多少克?

  (90克)用3号杯里的盛水中的水的高度与1号杯比较大约是多少克?(120克)。

  5、思考题

  (1)学生自己思考。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因为每个菠萝同样重,每个苹果也都同样重。从天平的两侧各拿去相等重量的水果(1个苹果和1个菠萝),发现2个菠萝的重量等于6个苹果的重量,由此推出1个菠萝的重量是1个苹果重量的3倍。

  6、全课总结。

  (1)读一读你知道吗?

  (2)小结质量单位有生活中的应用,合理膳食对身体健康的意义。

  三、课堂作业

  1、第36页第3、5题。

  2、估计它们分别有多重,用线连起来。

  一块口香糖 一只兔子 一头牛 一块香皂

  350千克 5克 2千克 120克

  3、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千克或克。

  一盒牙膏 一袋面粉 一把牙刷 一台小电视机

  100( ) 20( ) 20( ) 15( )

  4、看图填空。

  空杯重50克,1号杯装有半杯黄豆连杯共重150克,2号杯装满黄豆,1号杯的黄豆是3号杯里的黄豆的2倍。

  (1)1号杯中装了( )克黄豆。

  (2)估计2号杯中的黄豆大约有( )克。

  (3)估计3号杯中的黄豆大约有( )克。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3-17

小学数学教案06-1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8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1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1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6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