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7-27 07:51:16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小学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必备)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一、说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课堂上,充分给予学生主动权,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去做。教师引导鼓励自己的见解,把活跃的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师生交往,共同发展,实现教学重心由重知识传授转向学生发展,由教师"教"向学生"学"转移。

  《语文课程标准》又规定,五年级的学生要能"在阅读中揣摩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阅读,尽量多给学生时间去阅读课文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月光曲》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作者运用联想,对话描写等等表现手法,使得课文集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

  第一段(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第二段(第1—10自然段):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课文可以分为两段。

  2、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五,六年级的学生要能"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根据教材编排和课文特点,以及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月光曲》一课教学的总目标制定如下:

  学会7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格外,仿佛"造句。

  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通过朗读,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及分辨实际事物和联想部分;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

  4、课时安排

  本课计划3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是:按课后练习2中的(1)(2)小题问题研读课文2—7自然段。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是:根据课后练习2中的第(3)小题研读课文第8—10自然段。学生领会课文表现的意境并能有感情地配乐朗读第9自然段并背诵。

  三、说教法学法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下通过教师所讲的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知识的。这种观察和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一种积极的思维。从这一点出发,本节课教法的知道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整节课的教法设计体现了"以训练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尽量让学生动脑,动口,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精讲,善导,激情,引思"八字贯穿各个教学环节。

  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1、情境法——激发学习兴趣,热情参与。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3、讨论法——积极参与,得出结论。

  4、练习法——感悟课文,体会内涵。

  四、说教学流程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目标为中心,提问为主线"这一原则,以达到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样导入新课,从主观上吸引了学生,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解决生字词并整体感知课文

  (1)我给学生提出边听朗读录音边找出你认为难读难懂的生字词的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听朗读录音,通过声情并茂的录音朗读,学生入情入境。

  (2)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学会本文的7个生字,理解本文的14个词语。

  (3)鼓励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四人一小组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我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这个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难读难懂的生字词及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为下一个环节突破重难点做准备。

  3、细读课文,理解教材

  (1)理解贝多芬给盲姑娘弹琴的经过,即学习课文第2—7自然段。

  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钢琴曲

  贝多芬弹完一首,为什么又弹了一首

  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在这一环节,我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体会中朗读。

  (2)让学生找出第8,9段中的实写部分和由实际事物引起的联想部分。

  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受到了《月光曲》表现出的意境是多么的美妙。学生带着这种美的感受朗读课文,读的很有感情。学生也更好地了解了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理解第10自然段中"陶醉","飞奔"各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3)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在品词析句中确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4、归纳总结

  (1)鼓励学生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让学生按事情的发展,了解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这个环节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巩固练习

  (1)全班齐读第9自然段并尝试背诵。

  这个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诵读能力。

  6、布置作业

  (1)完成生字词的抄写。

  (2)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3)完成与本课有关的课堂练习和同步练习。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注意从内容中体会思想,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活人一定要活出尊严,就像老师今天介绍给大家的这位年轻人。

  二、学生自读课文

  读前设问: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边读边勾画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想一想,从年轻人的表现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小组合作研讨

  四、集体汇报交流

  1.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直接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等自己帮主人干完活之后,才肯吃下去的事。

  2.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抓住年轻人的表现,谈各自的体会。

  如: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描写年轻人动作的句子“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描写年轻人语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体会思想。

  3.点拨,揭示中心

  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明确:因为他有尊严。

  4.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这个年轻人是谁?他为什么会从一无所有到后来拥有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尊严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他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五、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

  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尊严。

  六、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

  七、布置作业

  以“《尊严》给我的启示”为内容,写一篇日记。

  八、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师可以用一些有关“尊严”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先让学生准确理解“尊严”这个词,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悟,重要的是能通过本篇课文学会怎样去做人。

  教案示例一

  尊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注意从内容中体会思想,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活人一定要活出尊严,就像老师今天介绍给大家的这位年轻人。

  二、学生自读课文

  读前设问: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边读边勾画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想一想,从年轻人的表现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小组合作研讨

  四、集体汇报交流

  1.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直接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等自己帮主人干完活之后,才肯吃下去的事。

  2.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抓住年轻人的表现,谈各自的体会。

  如: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描写年轻人动作的句子“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描写年轻人语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体会思想。

  3.点拨,揭示中心

  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明确:因为他有尊严。

  4.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这个年轻人是谁?他为什么会从一无所有到后来拥有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尊严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他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五、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

  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尊严。

  六、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

  七、布置作业

  以“《尊严》给我的启示”为内容,写一篇日记。

  八、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师可以用一些有关“尊严”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先让学生准确理解“尊严”这个词,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悟,重要的是能通过本篇课文学会怎样去做人。

  教案示例二

  尊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饥肠辘辘、精疲力尽的逃难人,有人将食物送到你的面前,你会怎么做?(出示课文插图)有一位年轻人,他没有这么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读完《尊严》这篇课文,你就知道了。

  (二)学生自学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边读边勾画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想一想,从年轻人的表现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小组合作研讨

  教师深入到各小组,了解学生自学课文和小组讨论情况,适当给予点拨、诱导。

  (四)集体汇报交流

  1.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直接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等自己帮主人干完活之后,才肯吃下去的事。

  2.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抓住年轻人的表现,谈各自的体会。

  (如: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描写年轻人动作的句子“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描写年轻人语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体会思想。)

  3.点拨,揭示中心

  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因为他有尊严。)

  4.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这个年轻人是谁?他为什么会从一无所有到后来拥有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尊严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他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五)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

  (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尊严。)

  (六)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

  (七)布置作业

  以“《尊严》给我的启示”为内容,写一篇日记。

  (八)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1.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名人的成长故事。你还知道哪些名人的故事?查阅资料后写出来。

  2.小组为单位,读一读自己所写的资料。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文章围绕“一双新鞋”展开故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述,含蓄的表达了父子之间的深厚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积累词汇。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体会父子之间含蓄而深挚的情感,理解并回报父母的爱。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体会父子之间含蓄而深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够理解父母的辛劳,学会关爱父母,孝顺父母,用行动回报父母的爱。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设疑激趣

  1、知道这节课我们学什么吗?你怎么知道的呢?(板书课题)看这个“双”字,有什么特点?两个“又”字不一样?一个是点。一个是捺。要把字写得正确。

  2、既然学习关于“鞋”的文章,咱们就来读读关于“鞋”的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 牛津鞋 路夫便鞋 破烂不堪的鞋 老款式的鞋 如果在前两个词语前面加上一对反义词的话,你想加什么词语呢?(时髦的和过时的)

  3、用上这几个词语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题目中的“一双新鞋”指的是什么?说出你的理由。

  ★路夫便鞋

  ★老款式的鞋看到你们个个振振有辞的,一时间难分胜负,这样吧,先把它寄存在这里,大家帮我想着,等课文学习完了,你就知道答案了。

  二、以“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体会到儿子对父亲的爱。

  1、我是多么渴望得到那双路夫便鞋啊!一路上都想象着自己穿上路夫便鞋的模样,可是为什么最终决定为爸爸买那双老款式的鞋呢?(学生简单回答)

  2、“我的”思想的改变,课文中是怎样一步一步来写的呢?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我心理发生变化的语句,用心去体会。

  3、自主学习。

  4、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从这几个方面来讲。

  ★最开始,我对路夫便鞋有一种怎样的情感?(渴望)什么样的渴望?(迫切的)找到这句话了吗?读出来。 (我虚荣的认为,要是没有一双路夫便鞋的话,我宁愿赤着脚过这个冬天。) 这个句子怎么读?你想强调哪个词?(学生说理由) 朗读的处理各有特色,尽管你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体现迫切) 大家一起来读。

  ★“我,我还是想买一双路夫便鞋 。”我小声回答,竭力不去看他的鞋。 引导为什么声音小了?为什么竭力不去看那双鞋?(说明我已经有了内疚的心里,开始有点动摇了。) 爸爸的鞋是什么样子的?读一读。你在读读。一起来告诉我爸爸的鞋是什么样子的?正因为爸爸的鞋是这样的,所以我才——声音很小,正因为爸爸的鞋是这样的,所以我才——竭力不去看他的鞋。

  ★这种动摇和内疚在我的心里没有存留多久,便在我来到鞋店看到了路夫便鞋的时候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接着说。 (穿上它,我就可以神气地走在校园里,成为时髦的男生了。想着这些,我心中一阵激动。)引导: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羡慕,欣喜) 把你的感悟读出来。

  情境引读;

  1、你终于可以穿上你迫切渴望的路夫便鞋了,穿上它——

  2、多么漂亮的路夫便鞋啊!穿上它——

  3、你不再是那个穿着牛津鞋的“傻子”了,穿上它—— D、可是我的兴奋和喜悦还没有温暖我的'心,就在看到看到那双老款式的鞋之后,我的思想有发生了变化。

  (我不由想到爸爸那双旧鞋,想到许多寒冷的夜晚,他双脚冰凉地穿过城镇去给人家修车。他为了全家没日没夜地工作,却从无怨言。一时间,我心乱如麻,眼前那双路夫便鞋也在顷刻间变得暗淡无光了。)

  理解“心乱如麻”和“暗淡无光”的意思。哪个字是好象的意思?为什么心乱如麻?你在什么情况下会心乱如麻?说“暗淡无光”形容什么?鞋真的没有光泽吗?这个词语恰当吗?

  朗读指导;

  引读:是什么让我心乱如麻?是什么让它暗淡无光?读!

  看到这双老款式的鞋,我不由得想到——读

  创设情境读:课件配乐 夜晚,我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的时候,而爸爸——读 冬天,外边刮着瑟瑟的寒风的时候,而爸爸——读 雪天,大片大片的雪花从空中落下来的时候,爸爸——读 看到爸爸辛苦的样子,看到爸爸疲倦的身躯,看到劳累的双眼,我——读 E、想到这一切,于是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我穿着新鞋在校园里神采飞扬、引人注目的样子,一幅是父亲那双破旧不堪的鞋。)

  4、角色互换,体会人物内心的矛盾。 这两副画面在我的眼前闪烁,就如同这两双鞋在我的眼前晃动。来,我就是那双路夫便鞋,你是哪个作者,你是爸爸那双破烂不堪的鞋。我们三个来对对话。 (共同扮演不同的角色,目的是为了体现人物内心的矛盾)

  问:你为什么一会儿买,一会儿不买的?最后你决定了吗?为什么不买我了?把你的决定告诉大家吧!(读)

  5、你觉得“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那么爸爸又是怎样的人呢?

  三、读人物对话,体会爸爸的感情。

  1、文中对爸爸描写最多的是什么?(语言)好,我们来读对话。想看119页的对话。我们一起来演一演这段对话。这次让你们占个便宜吧!我演儿子你演爸爸。先读读爸爸的话,谁先记住了,谁就先演。 师生对话。爸爸演的不象,前面爸爸有一个动作,(沉默了很久)再来一组。我想问爸爸;你沉默了这么久,在想什么呢?从刚才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父亲对儿子的爱)你喜欢这样的爸爸吗?爸爸喜欢这样的儿子吗?

  2、还有一处对话呢。在120页。我不读了,你们自己来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总结解疑,练笔延伸

  1、(配乐)正是有了这样的爸爸,儿子才学会了感恩,正是有了这样的儿子,才让爸爸心存温暖。这就是人世间最普通的情,这就是人世间最真挚的爱。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孩子们,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一部电影的,你觉得出现最多的镜头该是什么?闭上眼睛想。 你们都是出色的导演,虽然镜头与一样,风格有别,但是你们的意图都是一样的。能说说吗? 开始遗留的那个问题能解决吗?(两者都有)

  3、把你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用一句或者两句简短的话写下来。

  4、让我们学会孝敬我们的父母,学会体谅我们的父母,学会感恩。在感恩的心这首歌曲中结束我们的语文课吧!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专心听老师讲故事。听懂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有些什么人,事情的具体经过是怎样的。

  2.在分步回述的基础上,能连贯地、有条理地回讲整个故事。

  3.懂得在公共场所要遵守秩序。

  教学过程:

  一.贴图入课。

  谈话:这些是什么动物?他们的老家在哪里?

  为了让大家认识企鹅,了解企鹅,人们从南极请来几只企鹅,让他们住进了一个新家。这个新家是什么地方?一天,在他们的新家门口发生了一件什么事?题目是《看企鹅》,然后还要大家学会讲这个故事。

  二.看书阅读图后的3

  个提示,明确训练的目标与要求。

  1.自读课文中3个题目,说说题目有什么要求;根据1、2、两题,说说听故事要做到什么;

  2.讨论:第3题的要求是什么?目标呢?

  三.听故事,回述。

  1.按课后题目1的两个提示,听老师讲故事。听后反馈: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其中有哪些人,谁是主要的人物?

  板书:

  星期天

  动物园

  丁丁

  用上以上地词语练说故事的开头。

  2.按课后题目2的3个提示再听老师讲故事。听后反馈:

  板书:

  挤

  看见

  退让

  有趣

  排队

  参照板书,说说故事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把3个内容连起来,各自独立练说。

  3.按课后题目3

  的要求,学讲故事。

  请几位同学上讲台讲故事表演,同学们品评,欣赏。

  再听老师讲全故事,学生自由再练,努力讲得比老师好。

  四.尾声。

  1.评价丁丁

  归纳:在公共场所要守秩序。

  水打翻以后

  (习作训练)

  教学目标:

  1.能按课后提示,积极思考,合理想象,看懂图的意思及图与图之间的联系。

  2.能把图上的.内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一段话,做到句自通顺。

  3.从故事内容领悟出:凡遇到问题或麻烦,要积极想办法去解决,这样才能使自己越来越能干,成为有用的人。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看图,理解图中的意思,能合理想象人物的思想、行为和语言。

  2.能按课后提示有顺序地说出图意,并用一段话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交谈:

  1回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以及这个故事所讲的道理。

  板书:

  危险、困难

  自己想办法解决

  2.导语: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那样的意外事情发生。今天请大家看四幅图画,见书,图上有些小朋友,也发生了意外的事。是什么事呢?

  请大家看图说说。

  3.学生说图上小朋友发生了什么意外的事。

  二.揭题启示。小朋友各是怎样做的呢?要求学生看图24,边看边说说:谁怎么做?

  三.按以上要求反馈,交流:

  四.这三个小朋友具体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按课后第1题的3个问题,一步一步仔细看图,深入思考,合理想象,并写下来。

  五.反馈:写了什么?是怎样想到的?

  六.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每幅图上的意思连起来自由说说。然后,反馈学困生的学况,让学优生给他们提供好的建议。

  七.作文起草,学生可随时提出质疑。教师巡回指导。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评析草稿的基础上,修改好自己写的一段话。能清楚地表达事情发展的顺序,并达到句子通顺,无错别字。

  2.实现自我教育,进一步明确遇到意外,要积极想办法自己去解决,要做能干的人。

  教学过程:

  一.适当安排时间,让学生完成作文起草。

  二.抽样作评

  1.指名学困生朗读自己的作文。评议:

  哪些地方写的最好,说明理由。

  哪些地方写的较好,说明理由。

  提出修改意见点滴,说清怎样改。

  教师对评议做出评议;对作者加以鼓励,提出改好作文的适当要求。

  2.指名中等生朗读作文。

  评议:哪些地方写的比较理想,说明理由;

  3.指名学优生朗读自己的作文

  评议:自己评自己:认为自己哪些地方写的还不错,为什么;认为哪些地方还有问题,找出出问题的原因。

  三.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可以吸取一些别人的好经验,充实自己。

  四.反馈:你吸取了别人的一点什么?有什么好转?

  五.誊写作文:要求字迹清楚,书面整洁,不添字,不漏字。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4-03

小学语文北京教案02-27

小学语文穷人教案11-17

小学语文掌声教案12-28

小学语文教案01-01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1-04

小学语文教案03-28

小学语文《泉水》教案12-25

小学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二》04-17

小学语文教学教案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