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7-22 09:56:57 教案 我要投稿

(优选)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优选)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来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 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之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出来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下一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关注学生的汇报)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

  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准备

  1、师:本学期,让我们种植凤仙花,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过程。

  2、师:

  ①准备凤仙花的种子。

  ②查阅凤仙花的有关资料,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

  ③准备播种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准备凤仙花和四季豆的种子。

  【板书设计】: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外部:形状、大小、颜色 植物的种子

  内部:胚根、胚芽

科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认识物体的运动、物体运动的测量等两课。物体的运动要求学生知道常见的几种运动方式,会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物体运动的测量要求学生会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会计算物体平动的速度,会进行有关汽车、火车行驶路程和时间的计算。还要求了解我国铁路发展的一些情况,比如我国铁路的发展史,旅客列车现在的速度等。

  本单元计授2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物体的运动

  教学内容:教材第51~56页。

  教学目标:会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知道几种常见的运动方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板书 物体的运动

  2、吟诵导语

  陀螺转转,秋千荡荡,雪橇滑滑,大家玩得多欢畅。

  动和静,快和慢,如何去判断,怎样来测量?

  3、物体运动简介:物体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鸟在天空飞,鱼在水里游,车轮转动,日月运行,有的物体运动方式简单,有的物体运动方式复杂。我们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在运动呢?比如你坐在火车上,看见旁边的一列火车在动,你可能一开始还确定不了究竟哪列火车在动。又比如你看到月亮在云朵间走得很急,有时甚至是向东走的,这是真的吗?要弄清真相,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物体的运动”。(板书:物体的运动)

  二、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你走在马路上,汽车擦身而过,你会感觉到“汽车真快”,蜗牛慢慢爬上墙壁,你会替它着急,我们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呢?

  2、活动1 物体的运动(参看第53页图)

  你见过这些情景吗?图中的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点,位置在不断变化。位置在不断变化的物体就是在运动。

  3、观察撑杆跳高运动员在跳高过程中的位置变化(第54页图)。

  4、活动2 物体的运动方式

  常见物体运动方式有平动、转动、振动等。

  举例:轮船航行、运动员赛跑等是平动;机器、车辆轮子等的运动是转动;钟摆、秋千等的运动是摆动或振动。(鼓励学生例举生活中见到的运动的例子)

  5、填表(第56页)

  6、活动3 做各种方式的运动(参照第56页材料图,用图中材料做平动、转动、振动等)

  三、小结

  四、作业

  观察一个运动过程,并描述出来,说说物体的位置变化(如运动的悠悠球、行进中的自行车等)。

  第二课时 物体运动的测量

  教学内容:课本第57~61页。

  教学目标:会测量平动物体的运动速度,会进行有关速度、时间、路程的计算,初步了解我国铁路的发展历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公里上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奔流不息,铁路上列车鸣笛飞驶。自行车和摩托车比,摩托车快得多。但摩托车究竟有多快呢?本节我们就要探究一个问题:物体运动的测量。

  二、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怎样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

  2、活动1 小车有多快?(参看第58~59页内容)

  3、活动2 比比谁跑得快

  在操场上量出50米的路程,记录每个同学跑完50米所用的时间,再计算出每个同学平均每秒跑多少米。

  4、速度的引出 经过同样的路程,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得越快,运动的快慢也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越高,运动就越快。(根据活动2的记录找出跑得最快的同学,计算出他的速度,并总结速度计算公式)

  5、速度计算公式:速度=路程÷时间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或“千米/小时”等,分别读作“米每秒”和“千米每小时”等。

  6、拓展 列车现在在哪里?(参看第60~61页图表,分别计算出列车到达长沙、武汉、郑州等的大致时间)

  ①先计算出T16次列车平均每分钟行驶多远,再计算出火车到各站的时间。

  2294÷1326≈1.730(千米/分)

  707÷1.730=409(分)=6时49分

  16:52+6时49分=23:41

  1069÷1.730=618(分)=10时18分

  16:52+10时18分=27:10(即次日3:10)

  1605÷1.730=928(分)=15时28分

  16:52+15时28分=32:20(即次日8:20)

  ②填表(把计算出的时刻填入下表)

  T16次列车到站时刻表

  站名 广州 长沙 武汉 郑州 北京

  路程(千米) 0 707 1069 1605 2294

  到站时刻 16:52 23:41 次日3:10 次日8:20 次日14:58

  根据这个表即可判断列车任何时刻的大致位置。比如中午12:00时,列车在郑州与北京之间。

  7、资料(上网查看) 我国铁路的发展

  铁路被称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1997年以来,我国铁路连续进行了5次提速。目前我国的旅客列车时速已经达到了每小时160千米,中国铁路正大踏步走向现代化。

  三、小结

  四、作业

  根据T16次列车到站时刻表判断晚上12:00T16次列车的大致位置。

科学教案 篇3

  一、教学内容

  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进行了“植物”和“动物”单元的学习之后,学生将在这个单元里开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为三年级学生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当学生们对各种物体进行探索的时候,他们会发现,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可以按照组成物体的材料和材料的物理性质来描述这些物体。而材料的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材料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材料的使用也影响着周围的环境。本课是这个单元的第1课,是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周围的物体是由哪些材料做的,指认6种常见材料并用词语描述它们。这一课将通过观察和辨认来引导学生探究材料。他们将观察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书包和教室里的设施,分辨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找出常见材料,描述它们的特性。这使我们有机会了解学生在材料方面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从材料的角度观察物体、引发他们对材料的研究兴趣,明确研究材料的意义。

  (二)、具体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过程与方法:

  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教学准备:

  1、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餐巾纸、牙刷、毛巾、钥匙、玻璃杯、木梳)。

  2、我们身上的物品、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的统计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问:摸奖见到过吗,你摸过吗?今天我们也来摸摸,看看你的运气如何。老师先告诉你们,这些东西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你摸的时候,说说你摸到的感觉,并猜猜你摸到的可能是什么,它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2、摸奖猜谜活动

  请几名学生到前面来在老师准备的百宝袋里摸各种物品,学生每摸出一种物品都让他猜猜这种物品是什么材料做的?

  3、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后师说:是的,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材料人们使用,今天咱们就来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材料。(板书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要研究的问题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会越感兴趣。用摸奖猜谜的形式导入新课,似乎没有什么新颖之处,但对小学生来说也很意外,在兴趣盎然的摸奖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上来。

  (二)、观察记录身边的材料

  1、让学生观察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带的、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并试着把它们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青岛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19课内容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学习测量物体的运动,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了解同样时间和同样距离时这样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快慢。

  2、让学生学习测量和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

  一、新课导入

  出示爱因斯坦的图片

  师:这位科学家叫什么名字?

  师: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叫爱因斯坦,他是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在他的研究中曾经说过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出示:当物体的运动速度等于光速时,时间就会停止。)在科学研究中,距离和时间是两个重要的条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距离和时间。(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初步感受距离和时间的关系。

  师:下面我们先来做个小活动,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数5个数。

  师:刚才从开始数到5,大家经历了5秒钟的时间,那么你来估测一下,5秒钟按你的正常速度走,你能走几米?

  学生边说书写副板书 5秒走

  师:请同学们分别记好你的估测结果。

  师:在教室里我给大家准备了4块场地,以一块场地为例,从起点走到另一端是5米的距离,在回到起点是10米的距离,大家再来估测一下,按正常的速度连续走完10米,你需要几秒钟的时间?(板书:10米用 )

  师:估测可以为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那么我们的估测结果是否准确?下面我们就通过活动来验证,请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进行活动(出示分工示意图),并且注意收集活动中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活动结束请同学们讨论一下通过这些数据你能有什么发现?

  学生活动,汇报

  (大家在活动中,像个小科学家一样,认认真真的活动,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师:大家的发现非常有科学价值。

  板书:相同的时间距离长速度快

  相同的距离时间短速度快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试验验证,得出结论,经历了一个科学研究的完整过程。

  2、测量每段距离使用的时间

  在大家活动的时候老师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大家按正常速度连续走更长的距离,大家想不想知道每经过一段距离,所用的精确时间,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活动,小组内谈论一下,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最科学最精确。

  谈论汇报

  师:通过刚才我们设计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教师布置场地

  师:皮尺的0刻度为起点,附近的同学看一看你大约在起点的几米处?下面我们从起点以4米为一个计时点,选几名计时员,第一计时点,第二计时点……

  师:每个计时点选一名小助手和计时员相对站在皮尺两边。

  出示要求:

  1、运动员连续走完全程;

  2、计时员听清老师口令一起计时;

  3、计时员听清相对应的小助手的口令,停止计时。

  师:请一名运动员

  师:在坐的每一位同学都是小裁判看一看他们配合的怎么样。

  下面我们先试走一次。

  师:对于这次活动,裁判员有没有需要提醒的?

  师:下面我们就开始正式活动。

  分别计时男女两名学生

  收集数据填在记录表中

  师:下面我们把收集的数据利用我们所学的知识用不同颜色的笔制作成折线统计图,竖轴表示的是距离,横轴表示所用的时间。并且分析一下,这两条折线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科学发现?

  学生制作,分析图意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的非常好,在这幅图上能发现线的坡度越大说明速度越快,线越直说明越的匀速运动。

  师:其实还能带给我们更多的科学信息,比如10秒能走20米,估算一下1分钟能走多少米?如果这位同学从学校到家要走10分钟,估算一下他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三、拓展距离和时间的科学认识

  师:今天我们所研究的距离和时间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条件,在天文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单位光年,谁知道光年是一个距离单位还是时间单位?

  师:光每秒300000千米走一年的距离,是一个距离单位,老师给同学计算了一下一光年的距离。

  谁来读一读。

  师:我们的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只是一个普通的星体,我们要用这样大的.距离单位来度量宇宙,谁知道宇宙什么意思?

  师:宇代表上下四方,所有空间无边无际的距离;

  宙代表古往今来,无始无终的时间。

  师:我们的祖先在遥望宇宙时,用他们的智慧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师:织女星距离地球26.3光年,牛郎星距离地球16.5光年。它们之间也有16.4光年的距离。

  四、课后延伸

  师:距离和时间在科学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很多帮助,老师了解到(出示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数据,根据两地间的距离大体估算出我们所需要的时间,也能根据使用的时间估算出两地间的距离,这样能让我们更合理的安排时间,从今天我们就更要学科学、用科学,让科学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科学教案 篇5

  科学概念: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过程与方法: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

  二、探究内容:

  (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水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简单练习。

  小结: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

  (1)出示自制风向标。介绍制作方法

  (2)小组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3)问: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

  (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

  (二)风速和风速等级

  1、问: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

  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我们制作小风旗来测量。

  3、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

  (三)实地观察

  1、测量风向和风速

  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

科学教案 篇6

  课程来源:

  幼儿对很多事情都感兴趣,哪怕是在地上拣到一小条纸也能在手中玩上半天,然而,大量的废纸每天都会出现垃圾箱中,有垫桌子用的报纸、画报,有手工纸的边角料,有被幼儿撕下来的图书,有美工区活动后用的画纸等,每天这些废纸都被到掉。老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需要,与其把这些废纸仍到,还不如再次利用,让幼儿与这些废纸相互作用,产生更大的教育价值,从而教育幼儿节约纸张,从小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因此,“怎样让纸发出声音”的课程就生成了。

  目 标:

  1、培养幼儿初步探索让纸发出声音的方法。

  2、能够在集体面前大胆表现。

  准 备:

  1、画报、草稿纸、报纸、绘画纸等。

  2、记录纸和笔。

  过 程:

  1、激发幼儿尝试操作的兴趣。

  老师拿着一筐废纸告诉幼儿:这是老师和幼儿一起收集的各种废纸。这些废纸可以干什么用呢?老师拿一张纸,让纸发出声响,吸引幼儿注意力。

  老师提出问题:怎样让纸发出声音?

  2、幼儿尝试操作和纸做游戏

  每四名幼儿一组,各组进行比赛,在同一时间完成,看看哪个组做的方法多而且和别的组不一样。

  让幼儿自己动手来实验,尝试用各种方法让自己手中的纸发出声音。每组请一名老师帮助记录幼儿实验的`结果。

  幼儿自己取纸实验开始,要求记录老师必须是幼儿做出来的才能记录。

  3、分享实验结果

  听音乐收记录纸,在记录纸上写上小组名字。提醒幼儿用过的废纸怎么办?

  展示每组的记录纸,请每组幼儿上来一两个演示实验过程,大家进行验证。

  4、老师小结幼儿验证的方法。

  5、结束:生活中有很多东西会发声,小朋友们可以去发现。带幼儿在班上或到户外寻找可以发声的东西。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尝试让纸站起来,并探索让纸站得稳的方法。

  2、制作一条腿的纸桌,初步了解纸桌腿与桌面承重能力的关系。

  3、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充足的纸、积木;双面胶或胶水、剪刀等辅助材料,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探索让纸站起来

  1、小朋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纸)

  2、如果让你来玩一玩这张纸,你会怎样玩呢?(幼儿回答……)

  3、哦!纸可以有这么多的玩法呢!有人说可以让纸站起来。这么薄的纸(边说边演示纸),要让它站起来,你们觉得可以吗?为什么?

  4、要不,我们就来试一试,看看到底能不能让纸站起来。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材料,小朋友有需要的可以到老师这儿来取。另外,请你把你的方法用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记录表一)

  5、幼儿操作。教师巡视问“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纸站起来的?”引导幼儿表述并记录。

  6、交流:

  小朋友,你们的纸站起来了吗?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让纸站起来的?”

  (让幼儿结合记录纸介绍:我把纸折成圆筒形,纸就站起来了;把纸折成正方形,让纸站起来……)

  呀!小朋友想了这么多好办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小朋友离座观察)

  7、现在,小朋友可以学学别的小朋友的好办法,再让一张纸站起来。(教师巡视指导)

  8、小朋友真能干,那谁愿意让你的纸到老师这儿来表演站立给大家看呀?(老师有目的选取高矮、粗细、长短不同的俩俩比较)

  它们谁站得更稳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吹气)

  9、小结:看来要想让纸站得更稳,这和它的……(高矮、粗细、形状等)有关。

  二、探索纸桌的承重能力

  1、小朋友看,老师这儿也有一张站起来的纸,现在老师在这张纸上又加了一张纸,它变成了什么?(桌子)

  2、这张纸桌与我们平时见到的桌子有什么不一样?(只有一条腿)那这张桌子能不能放东西呢?(幼儿猜测)

  3、那我们就来试一试,做一张一条腿的纸桌,然后试试你的桌子上能放几块积木,怎样放能放最多,试完后请把你的好方法记录下来。(记录表二)

  4、幼儿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5、张贴记录表,交流

  鼓励幼儿用“我用什么方法做的桌腿,上面放了几块积木。”

  请积木放得多的小朋友说说:我做了什么样的桌腿,积木怎样摆可以摆那么多的。

  6、带幼儿离座观察小朋友做的纸桌,并看看怎样放积木,可以放得多。

  (通过交流,让幼儿了解桌腿要站得稳,摆积木时要横竖交叉。)

  三、小结:

  小朋友,我们今天不但让纸站了起来,还用纸做了一条腿的纸桌。回去后还可以想想做成什么不同形状的纸桌,或者其它好玩的东西。

  四、延伸:在区域活动时,让幼儿继续探索纸的不同玩法。

  附记录表:

  让纸站起来

  桌腿 积木数量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知识目标:

  ① 认识火山的成因及地球的内部构造。

  ② 了解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分析火山的成因,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推理能力。

  ②培养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体验应用计算机网络学习的乐趣。

  ②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

  活动

  设计

  意图

  备注

  导入新课

  1、说说利用计算机可学些什么。

  2、同学们见过火山喷发吗?

  倾听、讲解

  为本课教学铺垫

  学习新课

  1、阅读火山喷发资料并思考:

  A.火山喷发前有什么现象?

  B.火山喷发物有什么,喷多高?它们是从哪里喷出来的?

  C.岩浆是什么样的?喷出后有什么变化?

  与学生一起分析研讨。

  培养学生的想像、分析、推理能力。

  2、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A.地球内部有什么?B.地球内部温度怎样?C.地球内部的压力怎样?D.岩浆是一种什么东西,为什么会冲出地面?

  3、认识火山的成因。

  4、利用计算机网络了解火山喷发时的状况。

  5、思考火山喷发对人类带来的影响。

  指导学生利用课件自己学习。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的能力

  总结评价

  1、说说自己学习的体会。

  2、对本节课进行评价。

  倾听、总结

  反思、总结、激励、

科学教案 篇9

  1. 了解人类面临的一些环境问题:缺水、气候变暖、物种灭绝、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

  2. 了解我国面临的缺水和土地荒漠化问题,尝试解释原因。

  3. 了解人们开展的环境保护工作及取得的初步成果。

  4. 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准备】

  荒漠化的土地照片或录像,臭氧层的.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

  1.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可现在人类生存正面临着环境的严重挑战。除垃圾之外,我们还面临着许多严重的环境问题,你们知道有哪些吗?

  2. 各小组讨论,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都写下来。

  3. 各小组汇报,把不太了解的问题提出来。教师梳理各小组提到的环境问题。

  4. 教师归纳学生的汇报,并作鼓励性评价。

  补充讲解学生尚未提及或未清楚表达的环境问题。

  5. 简单介绍我国所面临的缺水、土地荒漠化问题,尝试解释原因。

  二、人们为保护环境做了哪些工作

  1. 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后,各国人民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和改善环境,取得了初步成效,我国也不例外。

  介绍影响力和成效比较大的环境保护行动。(结合学生实际,选择治黄、治淮,三北防护林带,退耕还林还草,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学生能够理解的例子)

  2. 说说你们所知道的环境保护行动。

  学生自由发言:环境保护行动及其成效。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范文04-06

冬天科学教案02-14

昆虫科学教案12-15

关于科学教案03-24

有关科学教案02-06

科学教案范文05-12

科学教案模板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