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7-03 10:00:26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科学教案范文集锦8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科学教案范文集锦8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由两个活动组成,“欣赏建筑美”是基本活动,“调查建筑材料”是拓展活动。通过让学生观察,先从建筑物自身的造型、图案、色彩、装饰、功能等方面欣赏建筑物的美,再从建筑物与周围的环境及功能的协调性上来进一步欣赏建筑物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鉴赏建筑物的美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能从多个方面研究同一件装饰材料的特点。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体会出一些有关建筑的诗歌、散文中美的意境。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文学的语言描述某一建筑的特色。

  2.能举实例说明可以从哪些方面欣赏建筑的美丽。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对现有的装饰材料(如是否环保等)作出自己的评价,并说明理由。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欣赏建筑物的美。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欣赏建筑物的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具体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课

  谈话:你注意过建筑物的造型和装饰吗?留意过公园长廊的雕刻和绘画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建筑物的美丽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欣赏建筑美

  1.课件出示一组美丽建筑的图片。

  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美吗?美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学生交谈;用词语、诗歌或散文来表示建筑物的美。

  2.教师归纳

  归纳赞美建筑物美的方面:造型、色彩、装饰……

  3.课件出示一些赞美建筑物的诗,请学生分析这段文字是从哪个方面赞美建筑物的。

  (1)讨论:人们是怎样利用周围的环境或创设某种环境来体现建筑物的美?

  (2)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想?能不能为你所喜欢的'建筑物写一首赞美的诗?

  学生写诗并朗诵。

  4.教师归纳

  建筑物的美一方面表现在它的自身造型和色彩上,另一方面表现在与周围环境及功能的协调一致上。

  ★拓展活动:调查建筑装饰材料

  1.出示各种各样建筑物装饰材料。

  提问:这些建筑材料的图案、造型和颜色是什么样的?

  2.结合课前调查得到的一些资料,小组讨论:人们是怎么利用某种装饰材料来美化建筑物的?

  课后调查:我们学校是利用哪些装饰材料来美化建筑物的?怎样改进效果更好?

  板书设计

  第三课 美丽的建筑

  建筑物美的表现:

  (1)表现在自身造型和色彩上。

  (2)表现在与周围环境及功能的协调一致上。

科学教案 篇2

  目标:

  1.初步了解青蛙、刺猬等小动物冬眠的现象。

  2.尝试使用礼貌用语"请……"。

  3.乐于主动探索和表达。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准备:

  ppt过程:

  一、场景导入:下雪了小朋友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我们是怎样过冬的?让我们去让我们去森林里看看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好吗?

  二、拜访小动物的家。

  (1)小动物(剌猬)家。

  尝试使用礼貌用语"XXX你好,请你出来和我们一起玩,好吗?"观察小刺猬睡觉,引出"小刺猬在睡觉,不吃不喝,一直睡到春天才出来玩儿,原来它在冬眠"。

  (2)小动物(青蛙)家。

  运用礼貌用语"请……"猜猜小青蛙为什么不理睬我们?它在做什么呢?引出"冬眠"。

  (3)结合图片,观察还有谁在冬眠?为什么这些小动物要冬眠?

  小结:到了冬天,天气变得很冷,小动物们可吃的东西变少了。它们找不到吃的,怎样度过又冷又饿的冬天呢?它们就想出了躲在家里睡觉,不吃也不喝,一直睡到春天再出来的好办法!这个不吃不喝、躲起来睡觉过冬的办法就叫――冬眠。

  三、送小动物回家冬眠。

  (1)根据特征找小动物的家。

  (2)乐意说说自己送哪个小动物回家了。

  幼儿在为小动物找家的操作活动中,再次加深对小动物冬眠的印象!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通过一定的装置里,流水能够用来计时;通过控制滴漏的速度可以使水钟更加准确的计时。

  过程与方法:设计制作一个自己的水钟;并用自己制作的水钟尝试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科学制作带来的乐趣;意识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制作是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

  【教学重点】设计制作水钟

  【教学难点】控制漏水速度

  【教学准备】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水钟实物、学生自带制作水钟工具材料、钟表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古代水钟和滴漏实验。

  2、师介绍以前学生制作的水钟。

  3、揭题:我的水钟。(板书课题)我们能用两个塑料瓶制成一个能够计时10分钟的水钟吗?

  二、设计“水钟”:

  1、我准备做一个什么类型的水钟?

  2、怎样控制漏水的速度?

  3、如何来划分10分钟的时间刻度呢?

  4、用画图的方法把我们的设计方案表示出来。

  三、做一个“水钟”:

  1、制作一个滴漏。思考:怎样制作一个能以固定的速度滴水的滴漏?

  2、标出时间刻度。

  确定合适的滴水速度,用手表计时,在容器壁上标出水流出或接水1分钟和5分钟时的水位刻度。

  然后,依水位老推算时间,分别标出1分钟~10分钟的时间刻度。

  3、小组讨论后,进行制作。

  四、用水钟计时:

  1、用做好的水钟与钟表对照,我们的水钟计时准确吗?

  2、讨论: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有哪些?

  如:盛水容器的形状、滴漏速度的控制、刻度划分的准确度等。

  3、思考:怎样改进我们的水钟?

  4、实践尝试、改进。

  板书设计:

  我的水钟

  设计水钟:受水型?泄水型?

  制作水钟:滴漏?刻度?

  使用水钟:准确吗?

  改进水钟:哪些因素?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自己尝试做小实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水蒸气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一些科学现象。

  2.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3.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自然的兴趣。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木偶台、木偶小兔、兔妈妈。

  2.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

  3.投影机、故事《小水滴旅行记》、有关幻灯片、磁带。

  活动过程

  一、教师木偶表演,提出尝试问题,教师以兔妈妈带小兔出去玩,忽然天下雨了,小兔问妈妈:“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故事情景导放课题,提出问题:“小朋友,你知道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吗?”

  二、小朋友做小实验(幼儿第一次尝试,分组活动)

  1.幼儿点燃酒精灯,把水加热。

  2.教师提出尝试问题: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水热了就会有水蒸气,许多水蒸气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4.讨论:你平时看到过“蒸发”现象吗?(发散性思维)

  三、观察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幼儿第二次尝试,集中活动)

  1.请你摸一下,玻璃片是冷的.还是热的?

  2.倒热水在杯里,问:杯子里冒出来的是什么?(水蒸气)

  3.把玻璃片盖在茶杯上,会出现什么?为什么玻璃片上会有小水珠?得出实验结果:水蒸气遇冷就会变成小水珠。

  四、放幻灯(通过直观教学,重点理解“为什么会下雨”的科学现象)

  1.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又像一个厅怪的炉子,衣服、手帕、江河、土地里的水被太阳一晒,都变成了水蒸气,这么多的水蒸气都到哪里去了呢?

  2.请小朋友听一个有趣的故事《小水滴旅行记》(结合幻灯)

  3.请小朋友把“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小秘密告诉兔妈妈和小兔。

  五、 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1.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好处。

  2.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危害。

  3.总结幼儿讲的雨的好处的危害,教育幼儿从小学知识、学本领,长大当下名科学家,要让雨为人类做更多的好事。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通过提供多种幼儿身边熟悉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观察、猜想、思考中体验、获取有关的知识经验。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木头和玻璃的不同特性及用途。

  2、通过观察和触摸活动,能探索木头和玻璃的不同之处。

  3、对周围生活及探索活动感兴趣。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能说出周围物体的名称,认识玻璃和木头。

  物质准备:木制玩具及玻璃制品(金鱼缸、小木偶、玻璃球、玻璃杯)木头块和一盆水、一块抹布。

  【活动过程】

  一、感知木头和玻璃的不同特性。

  1、师:大家看,老师的桌子上有哪些东西?(幼儿说出物体的名称)

  2、大家摸摸、捏捏,仔细看一看,还可以玩一玩,你发现了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3、你们知道这些东西是用什么做的吗?(如:金鱼缸是玻璃做的,小木偶的木头做的等)

  4、木头和玻璃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引导幼儿比较木头和玻璃的不同之处)

  小结:玻璃是透明的,木头是不透明的,玻璃摸上去是滑溜溜的,木头摸上去的粗糙的、硬硬的。

  二、操作实验。

  1、师:如果将玻璃和木头放入水中,大家猜一猜,会怎么样?

  2、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操作实验,将玻璃和木块放入水中观察。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鼓励幼儿相互介绍过程和结果)

  三、寻找教室里的玻璃制品和木制品。

  师:在我们活动室里有玻璃或木头制成的东西吗?我们大家一起找一找吧。(幼儿找一找)

  四、了解木头和玻璃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1、师:你们还见过哪些东西是木头或者玻璃制成的?

  2、启发幼儿想象各种木制品和玻璃制品。

  如:木头做的东西有桌子、椅子、梳子、床等;玻璃做的东西有玻璃杯、镜子、玻璃窗、玻璃瓶等。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科学教案 篇6

  本学期新接手的这5个班级,在经过了两堂课的课前交流后,决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习惯入手安排教学。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因为杠杆的发明者是阿基米德,有必要在课堂上简单提一提阿基米德这个人物和他的故事,利用他要撬动地球的“大话”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杠杆上的三个位置的教学,分析这三个点的位置关系,结合平时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让孩子先自我分析一下,分别将用力点放在杠杆前后不同的几个位置,那我们的用力情况会费力一点还是省力一点。如此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力的体验过程,在这同时也分析一下用力点离支点的距离关系是近了还是远了。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那些距离关系。等弄清楚这些关系之后再让学生在杠杆尺上挂一个省力杠杆和一个费力杠杆。把全班同学的省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再把全班同学挂的费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费力杠杆。

  最后总结科学概念。这一环节让全班同学共同完成表格,相当于把每位同学自己挂的钩码平衡状态的情况让大家一起来记录并分析,然后让学生自己再体验挂不同省力情况的钩码。这样的操作时间上会比较节约,汇报的时候大家都能看到同类型的情况,有助学生仔细分辨。尝试的发现,第一个班是让学生随意挂一个平衡杠杆,然后分析自己的杠杆是属于费力的还是省力的,这样的教学有阻碍教学概念的混淆,难以达成教学目标。所以Т拥诙个班起我改为让学生先分析省力杠杆的情况和费力杠杆的情况,然后再来挂杠杆尺上的钩码。

科学教案 篇7

  一、活动题目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聪明的黑猫警长

  二、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游戏感知淀粉遇碘会变色,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提高观察的全面性、思维的发散性及操作的协调性,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面团、盘子、碘酒、黄瓜、胡萝卜、洋葱、土豆、西红柿。

  五、活动过程

  (出示黑猫警长头饰)小朋友,你们好,我是黑猫警长,今天请你们帮我一个忙,好吗?坏老鼠一只耳带领一群坏蛋在森林里搞破坏,可是我们警察学校人手不够,你们愿意加入警察学校当一名警察吗?

  做一做:自己做淀粉。

  我们先练爪子和眼睛,请警士将盘子里的面团放在清水中抓一抓,一直把面团抓小,等盆中淀粉水沉淀一会后,轻轻倒掉上面的清水。

  幼儿把面团放在清水里反复抓,看到清水变成白色,还有白色的东西沉在盆的底部。

  试一试:碘酒滴入淀粉水中会变颜色吗?

  教师:(出示碘酒)这里有一瓶消毒用的药水叫碘酒,我们打针时用它来消毒,现在把碘酒滴人揉过面粉的`水中,看看有什么变化。

  幼儿:碘酒滴人淀粉水中,淀粉水变成蓝色了。

  幼儿讨论:蔬菜中有淀粉吗?

  试一试:哪种蔬菜中含有淀粉?

  幼儿将碘酒滴在各种蔬菜(黄瓜、胡萝卜、洋葱、马铃薯、西红柿、藕片)上,观察颜色的变化。

  说一说:我的发现。

  (1)马铃薯片、藕片遇到碘酒,变成蓝色。

  (2)黄瓜、洋葱、西红柿、胡萝卜滴上碘酒后没有变色。

  游戏:捉小偷。

  (电话铃声)警长接听电话:“不好了,森林中的粮仓被偷,我们马上过去检查现场。”警长手拿“喷射枪”(装了碘酒的喷壶)冲向门外。

  (1)寻找脚印。带领幼儿进入仓库现场,仔细检查现场,不放过小偷留下的任何痕迹(幼儿在泡沫板上寻找脚印)。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怎么发现的?幼儿讨论回答:粮仓被偷,地上有小偷的痕迹,用“喷射枪”可以找到小偷。

  (2)寻找罪犯。我们随着脚印找一找,看看还能发现什么(发现老鼠)?这里有两只老鼠,但它们都说没有偷仓库的东西,你们有什么办法查出谁是小偷?(讨论并启发幼儿用碘酒检查小偷的爪子,幼儿实验。)

  六、背景资料

  面粉和碘酒是我们生活中常接触的东西。面粉里含有大量的淀粉,当它和碘酒相遇时会产生化学变化。在许多的食品中,如蔬菜、水果中都含有淀粉,只是含量有多有少。在生活中,把切好的土豆放在水里一段时间后,在盆底就会有沉淀物,这就是淀粉。碘酒中含有碘,常常作为消毒用品,用来清洗伤口和打针前的消毒。

  活动点评

  聪明的黑帽警长活动方案是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化学原理设计的。活动的材料是碘酒和淀粉,它们都是幼儿生活中接触到的物品,而且无毒无害,实验现象明显。在活动中,幼儿通过亲手揉面粉、找淀粉等活动,感知变化的现象,了解活动的过程,增加了对科学实验活动的兴趣。活动不要求幼儿了解变化的原理。从活动过程来看,教师运用了先实验,再感知,最后用游戏活动结尾。活动各个环节紧凑。

  淀粉遇碘变蓝的实验可以结合体育活动设计成“算题赛跑”,用淀粉事先写好算术题,贴在黑板上,幼儿拿着装有碘酒的喷壶把题喷出来,用彩笔写出得数。活动可分几组完成,也可以结合语言和美术活动设计成“奇妙的画家”,事先用淀粉画出一幅幅有故事情节的画,再用碘酒喷出来。

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思路:

  选择这一内容,首先考虑动物是中班孩子科常活动一个主要内容,同时孩子们对自然界的动物充满着好奇,十分喜爱。挖掘动物不同睡觉姿势这一知识能更有效促进幼儿进一步探索、关注动物习性的兴趣和欲望。

  在设计时,注重以幼儿学,教师辅的教育观念,让幼儿自己操作、观察,再以幼儿讲讲、学学、猜猜,始终用动物有趣的睡觉姿势吸引幼儿听、学,在活动中感受愉悦。

  活动目的:

  1、幼儿通过找找、看看、说说了解常见的动物不同的睡眠姿势。

  2、进一步萌发幼儿对动物睡眠姿势的探索兴趣。

  3、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教师大图片、幼儿每组一套操作卡片活动流程:

  操作卡片→图片讲述→延伸丰富→游戏巩固活动过程:

  一、操作卡片今天,老师为每组小朋友准备了许多有趣的动物卡片,。,大家去看一看,找出一个你觉得在睡觉的动物,和好朋友看看、讲讲!

  幼儿操作卡片,教师引导提问。

  1、你找到哪个动物在睡觉?

  2、你从哪里看出它在睡觉呢?

  二、图片讲述

  1、提问:谁讲给大家听听你找到哪个动物在睡觉?为什么你觉得它在睡觉?(边讲边出示大图片)

  2、总结:你们真聪明,知道仙鹤是单脚站着睡觉的。马是四脚站着睡觉的。猫头鹰是睁只眼闭着眼睡觉的'。蝙蝠呢?蛇呢?(蝙蝠倒挂在树上睡觉;蛇盘着身体睡觉)。(幼儿若已基本了解可省略)它们和我们人类睡眠姿势不一样。

  三、延伸丰富

  1、除了我们刚才认识的动物有奇怪的睡觉姿势,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有不一样的睡觉姿势吗?(幼儿讨论、讲解)

  2、快看,谁来了?(放图片、蚕宝宝、鱼)提问:它们是谁?猜猜它们是怎样睡觉的?(教师帮助:蚕宝宝抬着头睡觉;鱼儿停在水中睡觉)大家也学它们做做动作。

  四、游戏巩固今天,我们有这么多小动物来一起做个游戏《它们睡着了》。我叫一个小动物名字,大家赶快学它们睡觉姿势,看看谁做得快做得好。

  (教师叫动物名字后,换成教师做动作幼儿猜,也可幼儿间互叫互学)自然界有好多动物有奇妙的睡觉姿势,你们回去看看电视、看看书以后再来讲给大家听!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范文05-12

昆虫科学教案12-15

冬天科学教案02-14

有关科学教案02-06

科学教案范文04-06

关于科学教案03-24

科学教案模板05-09

托班科学教案03-27

科学教案4篇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