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6-30 07:17:2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锦集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锦集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失、准”等14个生字,并能加以运用。

  2、会写6个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3、理解课文内容,继续渗透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加以运用,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区分易混的字。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指名读题目,正音。

  2、议一议:

  “失物”是什么意思?

  我把一样物品借给别人用,那样物品能叫失物吗?

  师简介“失物”的意思。

  3、师生演一演招领的过程。要简单。

  二、初读课文

  1、标出段序。

  2、文中圈出生字,读正确。

  3、快速朗读课文一遍,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反馈。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归纳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点,并相应地板书。

  5、连起来说一说,看谁说得又具体又生动。

  6、再认真读一遍课文,觉得满意了坐下。

  7、前几名先坐下的和后几名比较慢坐下的.进行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更清晰、正确,尽量防止各自读流于形式。

  三、识字并运用

  1、指名上来抽字卡,并要大声读给大家听,一起指正(可以进行组间比赛,提升紧张感,每组叫到的人数应一样)。

  2、请刚才持卡的同学,拿着卡自由流动,用手中的卡叫另外组的同学读,最好能组词,不会读的站起来,比比哪组站起来的人数少。

  3、请站着的学生读字卡,大家给予帮助。

  4、比较读,并组词:

  认()准()先()备()

  队()难()失( ) 各 ( )

  四、再读课文,看看自己有没有进步,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指导。

  五、评析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开火车读字卡,同桌组词

  2、指名读字卡,然后指名组词,自荐用上那个词说句话。

  3、小组内进行读字、组词、说话练习。

  二、读课文,感悟

  1、齐读第一自然段。

  2、你知道了什么时间什么人去干什么?

  3、植物园怎么样?同学们参观认真吗?你怎么知道的?

  4、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创设情境比比谁读得更棒。注意“可”要读出抑扬感。

  5、接下来的3、4、5、6自然段朗读,师读旁白,学生只要读说的一句话,但要结合叙述加进动作、表情等等。

  6、小组内练习,师巡视指导。

  7、各自读第7自然段,说说如果当时是自己在场会怎样想,怎样做。

  8、齐读第8自然段,师提示“会心的微笑”处要读得缓慢、高兴。

  9、讨论“会心的微笑”是什么意思,适当扩展。

  10、自荐读,比比谁读得更生动(从语音、语气、表情等方面评价)。

  11、各自读课文,要求:

  完整、仔细,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多读读。努力读出自己的最佳样子。

  12、反馈(选一两个段落即可)。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打开课文,一只漂亮、乖巧、驯良、可爱的小松鼠向我们走来。它那漂亮的外貌、驯良的习性和乖巧的行为清晰地定格在我们的头脑中。我们在喜爱小松鼠的同时,不能不叹服作者精心细致的观察、生动传神的描写及准确精练的说明。

  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第二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等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第3.4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动特征──乖巧。一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现它的智慧;二从“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三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四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它的轻快;五从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作者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最后在第5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感情,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二是通过与《鲸》进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进一步领会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鲸》有很大不同。从说明的角度来看,《鲸》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从表达的方法来看,《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本文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鲸》的语言精炼平实,而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教学本文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松鼠的'特点,并通过与《鲸》进行比较阅读,探究两篇课文不同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这段话简直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一般“清秀”极少用来形容动物,就是形容人,多半也只形容少男少女,现在拿来形容松鼠的面容,加上“闪闪有光”的眼睛,写得非常惹人喜爱。特别是在写尾巴时,更加细致生动:先写其形状,把它比作“帽缨”,给人以联想和美感,表现出松鼠尾巴的美丽;再写具体功能,能“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表现出了松鼠形体的奇特之处。

  ②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

  “横渡”是指从江河等的这一边过到那一边。这句话介绍了松鼠横渡溪流的方法,两个“当作”写出松鼠不仅知道以树皮为船,而且还会用尾巴“扬帆”“使舵”,乖巧不言而喻。

  ③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这句话用“只要……就……”这一句式来表现松鼠灵敏的反应与动作。作者用了三个动词“跑”“躲”“逃”来表示松鼠对于微小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更显出它“十分警觉”的灵性,由此表现出它的“乖巧”。

  (2)对词语的理解。

  乖巧:合人心意,讨人喜欢;机灵,巧妙。

  驯良:和顺善良。

  橡栗:橡树的果实,外表皮有一层硬壳,圆形,呈棕红色,内仁如栗子,可食用。

  矫健:强壮有力。

  玲珑:精巧细致。

  蛰伏: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

  警觉:对危险或情况变化的敏锐感觉。

  苔藓:苔藓植物的一纲,属于这

  教案《新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松鼠》教案八》,来自网!

  一纲的植物,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绿色,生长在阴湿的地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强烈、溪流、警觉、触动、锐利、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4.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本课前,先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松鼠的有关知识,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松鼠的影片,丰富学生对松鼠的认识。

  2.教学这篇略读课文时,要让学生认真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学习时,应先引导学生读熟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的,体会作者对松树的喜爱之情。为了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可让学生就课文某一部分内容绘制一幅图,给它起一个名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

  3.在感悟、理解课文之后,还应引导学生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段,说一说喜欢它们的原因,从而来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4.探究本文与《鲸》在表达上的异同,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受年龄及阅读能力的限制,不一定体会得非常全面,教师应注意加以引导。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在互动中促进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引起争辩,在思辩中激活思维。

  5.在学习了两篇介绍动物的文章后,可以进行一次改写练习,引导学生将课文《鲸》仿照本文的表达方法进行改写,也可以让学生将本文仿照《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成一般性说明文。

  四、相关链接

  布封(1707—1788)18世纪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作家。少年时期就爱好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大学法律本科毕业后,又学了两年医学。后游历了法国南方、瑞士和意大利。毕生从事博物学研究,每天埋头著述,四十年如一日,终于写出了36册的巨著《自然史》。这部著作包括地球史、人类史、动物史、鸟类史和矿物史几大部分,综合了无数的事实材料,对自然界作了精确、详细、科学的描述和解释,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创见,并开创了现代地质学的先河,尤其在物种起源方面,指出物种因环境、气候、营养的影响而变异。达尔文称他“是现代以科学眼光对待这个问题的第一人”。《自然史》的文学价值也很高,其中关于动物活动形态的描绘尤其富于艺术性。作者以科学的观察为基础,用形象的语言勾画出各种动物的一幅幅肖像。1777年,法国在御花园里给他建立了一座铜像,座上用拉丁文写着:“献给和大自然一样伟大的天才”。

  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其特点是擅于运用文学手法具体生动地向读者介绍说明对象。它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性说明,是描写与说明的巧妙联合。这种融合与记叙文的描写有明显区别。记叙文运用描写,目的是再现事物形象,把人物与事件刻画得具体生动,从而表现文章的主题;而说明文运用描写,目的是为了进行生动说明,它只是在介绍说明对象的过程中,借助某些形象化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对事物的特点作一些形象化描写,从而起到具体说明事物的作用。文艺性说明文不论采用什么样的形象化描写手段,都要以准确性为前提,本文就是一篇说明的准确性与描写的形象性完美结合的范例。

  松鼠脊椎动物,哺乳纲,啮齿类,松鼠科。小型兽类,体重约380克,体长20—28厘米,尾蓬松,长16—24厘米,超过体长的一半以上,密生棕黑色长毛。体毛灰色,故又称“灰鼠”,也有暗褐色或赤褐色的。腹面白色。林栖,用树叶、草苔筑巢,或利用鸦、鹊的废巢。喜食松子和胡桃等果实,有时也食昆虫和鸟卵。年产1—2窝,每产4—6仔。经济价值很高,冬季的皮毛可制皮衣,尾巴可以制笔。教案《新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松鼠》教案八》,来自网!,新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松鼠》教案八

语文教案 篇3

  课文导学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文中词语,积累文言语言材料。

  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整篇大意,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以培养阅读能力。

  3.进一步了解《战国策》长于写人记事的特点。

  二、学习重点

  触龙说赵大后的经过。“训练重点”中所列的文言词语。

  三、学法指津

  (一)研读步骤

  1.明确本课教学目标。

  2.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是《战国策》中的写人记事的名篇。前面已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要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新旧联系,温故而知新。

  3.课前预习要求:借助注释自读课文,初步疏通字句,划出“训练重点”中所列词语,回答文后“练习二”的思考题。

  4.教学时教师着重介绍当时的.背景材料,设计若干问题,理清全文思路,通晓文意,熟读成诵。

  5.知识的恰当延伸:联系《唐雎不辱使命》和《赵威后问齐使》,通过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二)问题探究

  l.从题目入手,了解本文涉及到的人物和事件,交代时代背景。关键是抓住一个“说”

  字,思考为什么“说”,怎样“说”及“说”的结果。

  2.阅读课文,分步解疑。

  l)触龙说赵太后,劝说的背景是什么?

  明确:研读课文第一段内容。赵太后新用事,国内动荡不定,秦国认为有机可乘,遣兵

  “急攻之”,不得已赵国求救于齐。齐虽答应出兵,却提出要“以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且扬言: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必唾其面!

  2)矛盾迅速激化,赵国危在旦夕。面对危局,尽管老臣触龙心急如焚,如果像其他大臣那样“强谏”,必遭“唾面”之辱。所以,触龙必须找到一种太后能接受的方式。试想一想,如果你是触龙,你将采取什么方式去劝说盛怒之下的赵大后?触龙又是怎样劝说赵太后的呢?化解矛盾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研读课文2-4段内容。

  关键是抓住太后溺爱幼子的心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达到劝说的目的。

  3)触龙“说”的结果如何?

  明确:故事的结局,长安君质于齐。

  3.课文题目为什么用“说”,而不用“谏”

  明确:文中触龙的劝说不同于一般的进谏。纵观全文,故事情节几乎都是在人物对话

  中展开的,要仔细体会触龙运用策略之巧妙和运用语言之精当。文章笔调轻松,人物细节描写生动。

  能力训练

  一、下列加横线的词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大臣强谏(qiáng jiàn) 恃辇(sì niǎn)而行

  B.盛(shèng)气而揖(jī) 膏腴(yǔ)之地

  C.填沟壑(hè) 持其踵(zhǒng)为之泣

  D.媪(ǎo)之送燕后 约车百乘(chéng)

  二、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赵太后新用事( )

  2.至而自谢曰( )

  3.日食饮得无衰乎( )

  4.乃自强步( )

  5.窃爱怜之( )

  6.入而徐趋( )

  7.以长安君为质( )

  8.和于身也( )

  三、下列各组中加横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少益耆食

  最少,不肖

  B.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徐公何能及君也

  C.妇人异甚

  王之蔽甚矣

  D.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老妇必唾其面

  四、下列加横线的词与“赵王之子孙侯者”中的“侯”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

  B.朝服衣冠

  C.质于齐

  D.其继有在者乎

  五、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少益耆食

  B.必勿使反

  C.没死以闻

  D.曾不能疾走

  六、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赵氏求救于齐

  B.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C.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

  D.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七、翻译下列句子:

  l.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2.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八、简答题:

  l.在触龙看来,父母应该怎样爱子女?

  2.简要分析赵太后的性格特点。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九一十三题。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那?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平?”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那?”(《战国策·齐策》)

  九、“岁亦无恙耶”一句中加点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岁:年成,收成 恙:生病 B.岁:年 恙:灾祸,忧患 C.岁:年成,收成 恙:灾祸,忧患 D.岁:年 恙:生病

  十、对下列四句中“而”“于”的用法与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

  ②岂先践而后尊贵者乎

  ③赵氏求救于齐

  ④甚于妇人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③不同,③和④不同

  十一、下列加横线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未发:发出。

  B.使者不说:说话。

  C.臣奉使使威后:使者。

  D.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以……为先,意动用法。

  十二、翻译下列句子:

  1.苟无岁,何以有民?

  2.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轻、没、重、心”四个字,注意读准前后鼻音。

  2能正确认读后鼻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练习拼读音节。

  3读儿歌能大致了解儿歌内容;朗读时能努力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4复习笔画“卧钩”,了解“心、鱼”的笔顺,并能在田字格中认真描摹着两个汉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引入:(出示螃蟹吹泡泡图)

  师:图上有什么?谁能有一句话把图上的内容说清楚?注意发言时声音响亮让大家都听清。

  说明:

  结合启发谈话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练习说完整的句子,培养学生的观察与表达能力。如果学生能说到螃蟹的动作、数量等,老师在评价时要注意表扬。

  2出示课题:35吹泡泡(chuipaopao)

  师: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课题读准!

  及时评讲:拼读时是否做到声音响亮,发音准确。

  提醒学生注意“chui”是翘舌音。

  (自由练拼指名拼读齐读课题)

  说明:

  本篇课文位于读儿歌识字学拼音单元末,拼音的初步学习也接近尾声。小朋友们跃跃欲试,都想来尝试拼拼各种音节。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们自己拼拼音节来读准字音,学习独立认读生字,并在拼读课题音节的过程中巩固所学韵母(ui、ao)、;为“读儿歌识字学拼音”阶段转入“看拼音读课文识字”阶段,做必要的过渡衔接。

  3了解“螃”字的结构拼读它的音节。

  (1)出示螃蟹图及词组:吹泡泡的小螃pang蟹。

  师:原来儿歌的内容和螃蟹吹泡泡有关啊,一定很有趣!

  读词组:(吹泡泡的)小螃pang蟹

  (2)分析“螃”的结构,练习拼读“螃”的音节。

  师:大家要仔细听,认真记,看看谁最先听清“螃”的读音、记住“螃”的字形。

  说明:

  听的训练目标指向要明确,要让学生听清、记住哪些内容,一定让全体学生心知肚明,这样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训练的有效性才会提高。

  师述:“螃”是个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虫,右边是旁边的旁,合起来是也念螃。但是是螃蟹的螃,同学们可要记清它的字形!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说明:

  同音字的概念可适时渗透,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区分同音字的.字形。

  师述:“螃”的音节是“pang”,音节中有我们今天新认识的后鼻韵母ang,听清老师的读音,看看老师的口型(师慢动作范读两遍)。

  (自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说明:

  借助螃蟹的螃,学习后鼻韵母ang,要求同学学会用耳朵听,用眼睛观察,并且积极投入每一次练习活动中。

  二读儿歌了解内容,学习生字、拼音

  1听课文录音。

  师:先来听听录音,你们要边听边记:小螃蟹是怎么吹泡泡的?怎样吹,泡泡才能满天飘?(再听一遍,努力记住!)

  反馈:同桌之间把记住的内容告诉对方。

  说明:

  此时不出示儿歌内容,只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录音,养成边听边记的良好的听记习惯,并试着把听到内容与同桌分享交流。

  2朗读儿歌,学习生字和韵母。

  (1)师生互动读、同桌配合读

  师:原来,小螃蟹只有——生:不轻(qing)不重(zhong)小心(xin)吹,

  师:才能——生:吹得泡泡满天飘。

  (同桌互读)

  (2)学习后鼻韵母ingong

  师:“轻”和“重”是一对反义词,在儿歌中指的是小螃蟹吹泡泡用的力气有大有小。

  (师指到音节zhong)大家看,这是“重”的音节,里面又有我们今天要新认识的后鼻韵母ong,听清老师的读音,看看老师的口型(师慢动作范读两遍)

  (开火车读齐读)

  师:你还知道哪些字的读音中带有后鼻韵母ong的发音呢?(给学生想的时间)

  (闹钟、中国、巨龙,从前等)

  师:刚才我们说到,“重”的反义词是:“轻”(师指到qing),ing也是一个后鼻韵母,

  师:仔细听老师读(师范读两遍)瞧!“小心”的“心”是前鼻韵母!同学们可要分清ing和in的读音。(做快速反应游戏:

  教案《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吹泡泡》教案七》,来自网!

  抽读韵母ing和in)

  师:小朋友一定发现后鼻韵母末尾的发音和上海话“鱼”的发音类似,小朋友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区分前、后鼻韵母的发音。

  说明:

  后鼻韵母ing和in的发音比较容易混淆,结合起来教授,并推荐给学生一些有趣的记法,帮助学生区分。

  (3)整体认读音节ying(出示ying及四声)我们一起开滑板车读一读!

  说明:

  用开“滑板车”的方法,借助形体动作,帮助学生记住四声声调,寓教于乐。

  3再读儿歌,思考问题。

  师:小螃蟹真聪明,不轻不重小心吹,吹得泡泡满天飘。可是小螃蟹是一开始就知道这样吹吗?请小朋友再读读课文,想一想!

  轻轻吹,泡泡小,

  猛(meng)一吹,没(mei)泡泡,

  师:小螃蟹一开始是怎么吹泡泡的呢?谁来读读?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猛”和“没”是两个左右结构的字。(媒体用不同颜色标注出左右结构)“没”字前一课我们已经会写了,我们一起再来书空一遍!

  同学们自己试着说一说,记住“猛”字。

  师:“猛”的音节中带有后鼻韵母eng,我们请出eng的好朋友前鼻韵母en,再用上刚才老师推荐给你们记后鼻韵母的方法来念准音eng。

  说明:

  “猛、没”两个生字在字形(左右结构)上稍作强调,再次适时渗透部首的概念及记字方法,为学生进一步了解、运用一定的方法自主记字做准备。后鼻韵母eng的教授让学生借助en以及前面老师推荐的办法来读准音,学以致用。

  4齐读儿歌。

  师:这真是一只聪明的小螃蟹,亲自尝试把事情做好,我们一起把这首儿歌读好!

  三巩固练习、说话训练

  1读angengingong以及ying的四声。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练习用一定的句式说话。

  (出示课文练习图并在相应的位置注明:山脚(jiao)下、山腰(yao)间、半山腰、山顶(ding)上),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自己拼拼图上的音节,然后做一回小小导游员,为大家介绍山上分别有哪些景物?

  可以用上这样的句式:(哪里)有(什么)。

  说明:

  在一定的游戏情境中,通过做一回小小导游员来巩固认读新授的拼音,并引导学生用规范的句式说话,如学生在介绍时能用上合适的量词,做到条理清晰等,老师要大力表扬,鼓励学生多说,帮助学生说得规范。

  四写字指导

  1新授笔画“卧钩”。

  (出示“卧钩”)

  师:大家看,“卧钩”多像一个人半躺在床上。

  (师范写生模仿写师生齐书空)

  2描摹“心”。

  (出示“心”字的笔顺框)

  师:看看第几笔是我们今天新学的笔画“卧钩”。

  师:写“心”字时要注意观察三个点,找准了位置,“心”字就写得好看了。

  3描摹“鱼”。

  (出示鱼图)师:鱼的字形和实物鱼特别象,这样的字叫象形字。

  (出示“鱼”字的笔顺框)同学们根据笔顺框学会“鱼”的笔顺,在同桌的手心里写一写。

  4生写,同桌互评

  (1)写字姿势要正确。

  (2)关键笔画的位置要摆准。

  说明:

  通过形象的比喻教授“卧钩”、“鱼”,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写字时,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关键笔画,并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语文教案 篇5

  一.导入:

  A.提问: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湖北: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B.讲故事:传说李白登临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二.朗读:

  师范读,生齐读.

  强调注意节奏(音韵兼顾意义),及声调的抑扬、速度的急缓

  (如:读“空”应低沉婉转,声音略为延长;“晴川”句可读得恬淡自然。)

  三.师生探究:

  A。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它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能出现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一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生4:我喜欢“白云千载空悠悠”句。给人一种悠闲适意的感觉。

  生5:不。这句我感觉到的不是悠闲,而好像是孤独寂寞。因为“空悠悠”显得空空荡荡,使人顿时心生惆怅。

  生6:我喜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句。江上烟雾迷朦,真仿佛人间仙境。

  生7:我读来烟波浩渺,却又联想到前途的迷茫,想诗人也因此而生离愁别绪吧。

  师:(赞赏地)同学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这首诗,从各个角度品析了诗的韵味,意境。它确实通过描写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见,表现诗人的思乡愁绪,这从最后一句可分明地看出。

  刚才同学们争论“空”字的意味,很好。就是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有自己的见解。首联和颔联中都出现了“空”字,诗人登上此楼,发现仙人已去,只留下一座楼宇,天地间也只有漂渺无依的浮云,理解为“清廖孤寂”是不是更有道理些呢?(生点头)千年已逝,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在这种清廖孤寂中诗人自然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之感!(生点头)。

  (品味与争论使同学们觉得自已是课堂的主人。)

  B.那么,你对这首诗有没有不满意的地方?

  生8:“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句,写草木茂盛,景物分明,给人清新可人的感觉,为何下句却突然转写“愁”?

  生9:头三句每句中都有“黄鹤”二字,好像显得重复罗嗦?

  生10:诗人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要是用“来”就好了,不就显得那地方很美吗?

  生分组讨论,力求每人都能谈出自己的见解。每组推举一个作中心发言。

  生11:连用“黄鹤”三字,我们组认为是在强调黄鹤楼的得名,还可引人想象鹤的翩然身姿,仔细品去,回味无穷呢!

  生12:仙人骑鹤西去的传说让人神往,三个“黄鹤”不仅读来不觉累赘,反而不断强化了传说给人带来的飘逸之感,当然更有仙人骑鹤而去的无限怅惘……

  生1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有同学认为宁静,舒畅,是没有将全诗统一起来读,诗人在登临黄鹤楼时,看“白云千载空悠悠”,心中就有岁月悠悠,世事苍茫之感,那么再研究“晴川历历汉阳树”句,我们认为应看作是一种凄美。

  生14:我们在研究这一句时,揣测作者是不是一种反衬——景美也掩不住人在旅途的深深孤寂?

  师(感叹):是啊,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

  生15:刚才有同学提出“诗人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要是用‘来’就好了,不就显得那地方很美吗?”这个问题,我们讨论的结果是:诗人写作此诗并不是为了表现黄鹤楼的美景,而是表现诗人的怅惘,思乡之情。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讨论的结果并不在于对错,同学们只要能谈出自己的见解,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了品味,解读,有自己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脱离诗意去信马由缰,而应在了解诗人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尽情去想象,去发挥。

  (求异思维,摒除凡名家名篇就盲目崇拜的`思想,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勇于质疑。)

  四、拓展,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表达能力。

  这首诗不仅写景,还充分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每一句都可说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画,老师选择了其中的一句,根据诗意,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体会,写成一段小文,请同学们也模仿着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充分发挥想象,缀珠成文。

  师示范:“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金碧辉煌的黄鹤楼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发显得宏伟与壮丽。登临此楼,仰望长空,一碧如洗,唯有白云千朵,悬浮于天地之间,没有一丝杂色,就是那样不沾烟火气地洁白,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悠悠地飘荡。胸中的一切仿佛都被荡涤而去,怎么不令人油然而生清寥孤寂之感。

  生16:“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汉水平原黄鹤楼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在风的吹动下,那披着绿衣的生灵也会慢慢地跳起舞来,显得那样快乐活泼。再向黄鹤楼的东北角望一望,那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在那个美丽的鹦鹉洲上,鲜嫩的芳草长得极其茂盛,让人情不自禁想伸出手去抚摸,闻着它,似乎也正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芳香。

  生1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渐渐向西方坠落,远处辛勤工作的人,已收好农具准备回家。想想自己,还在遥远的旅途之中,江上的雾气波涛,更使人感到路途的的迷茫,真不知何时才可走完这迷茫的路途啊。看看天,看看地,哪儿是我的家,我的家又在哪儿?天色渐渐暗下来了,心中的归思,怎一个愁字了得?

  生18:“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鸟归巢了,在和自己的家人团聚,那嘻嘻的笑声多么认人羡慕!日暮降临,一切都模糊起来,阴沉沉的天空中夹着一道道红霞,如长江之浪一涌而来,又如烈火在燃烧。不远的江面上,雾气渐浓,我不知不觉沉醉其中,突然心中又豁然而生思乡之念。美丽温柔的故乡在我眼前闪过,在我脑中停伫。我,想回家,回到那充满笑声的家,回到那能洗净我脑中胸中愁丝的家!

  …………

  (片断写作,虽有些描写与诗的意境不十分相符,但只要能想象,并能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就要充分肯定。)

  五、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一首诗,理解了一位诗人,讨论了两个话题,写了一段文字,收获可谓大矣!

语文教案 篇6

  一、课文的类型:精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抓住人物特征细致描写的方法。

  (2)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3)初步学会欣赏叙事散文。

  2、方法与过程:合作探究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深切的父爱,净化自身,净化灵魂。

  4、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心存爱意,理解自己的父母,感恩自己的父母,孝敬父母,关心他人。

  三、教学重点:

  1、四次背影、四次流泪的描写作用。

  2、感受深切的父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文中父爱的体会及主旨的体现

  五、课前的准备:

  1、制作课件;

  2、准备电脑、投影仪

  六、教学课时的安排: 共3课时(其中机动1课时)

  七、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入题:课件投影1

  同学们!我想你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唱一歌唱母爱的歌,你们说是哪一首歌呀?(《世上只有妈妈好》),母爱是最伟大的,可你们知道吗,父爱也是最了不起的。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父爱如山”,到底这句话是对还是不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二)起近作者学点文学知识:(课件投影2)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名篇有《绿》、《春》、《荷塘月色》。作品收在

  《朱自清全集》里。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学习时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目标呢?

  (三)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3: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父子深情。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

  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二、检查预习:(投影4)

  2、指学生导读准字音:(投影5)

  3、指导学生理解词语:

  根据词义写出词语

  (1)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

  (2)纷纷落下的样子。(簌簌)

  (3)乱七八糟的样子。(狼籍)

  (4)细小而繁多(的事)。(琐屑)

  (5)衰颓败落。(颓唐)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朗读课文:——播放朗读

  (二)思考问题讨论问题:

  投影7—9: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父子浦口送别)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的?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

  第一次(在第1段):怀念父亲 惦记背影

  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买橘 刻画背影

  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 惜别背影

  第四次(在第7段):别后思念 再现背影

  全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3、为什么要多次描父亲的背影呢?(为了突出父疼子)哪一次写背影最具体呢?(第二次)

  让学生齐读课文第六段

  4、本段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父亲?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呢?

  归纳:投影10—13

  四、小结:

  在你的生命过程中,父母的关爱一直陪伴在身旁,请你随时留意,一定会有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片段。

  五、作业的布置

  1、完成课后习题“一1”

  2、熟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觉得写得精彩的文段,并说说理由。

  六、板书设计:

  四 第一次(在第1段):怀念父亲 惦记背影 父疼子

  次 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买橘 刻画背影 背

  描 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 惜别背影 影 子爱父

  写 第四次(在第7段):别后思念 再现背影

  七、教学反思

  第2课时

  主要内容:精读课文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了朱自清的《背影》,感知了文中的内容,了解文中对背影的描写,本节课我们再继续来学习。

  二、旧课复习:

  请根据课文填空:(投影9)

  我看见他 着黑布小帽,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 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 过铁道,要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下来了。

  归纳段意:买桔子送别

  三、问题探讨:(投影)

  1、朗读第六自然段。思考:本段从哪些方而来描写父亲?先勾画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再想一思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投影11—23):

  (1) 外貌:

  ○1父亲的穿戴:黑、深青 。 作用:表明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2父亲的体态:肥胖。 作用:表明行动不便,艰难。

  (2)动作:

  ○1走路的姿势:蹒跚 作用:年纪较大、腿脚不便

  ○2爬月台时的动作:攀、缩、倾 作用:行动不便、步履艰难

   

  ; (2) 语言:

  老师点评:这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这样简短平常的话是否缺乏感情?不是,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意;平淡的话语里往往隐藏着不平静的心情。

  内 容 包含的感情

  儿子

  上车

  前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

  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儿了

  上车

  后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进去吧,里边没人。” 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老师赠言:真理是朴素的。

  小结:同学们写作时,要善于用朴素的语言写出深挚的情感;选材时,也要善于选择那些平常而又饱含深情的素材。

  过渡语:

  有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下面我们再一同来感悟一下作者所写的“父亲送我上车”时的情形。

  2、质疑:(投影24)

  (1)父亲在怎样的情况下送我上车的?

  (2)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聪明”?

  (3)父亲穿的是用什么做的.衣服?我穿的又是用什么做的大衣?从这穿的衣服说明了什么?

  (4)作者这样写父亲送我上车有什么意义?(为写背影作铺垫)

  3、阅读最后一段后,探讨:(投影25、26)

  (1)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为什么?

  父亲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说明他的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作者不禁泪如泉涌。

  (2)“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能与他相见!”

  课文最后又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 这个“背影”寄托着作者对父亲的深沉的思念,

  ■ 写思念,是为了烘托父亲的爱子之情,深化文章主题。

  4、文中到底写到几次流泪?这几次的所流之泪有何不同?

  投影27:

  (四次流泪:悲哀之泪;感动之泪;感伤之泪;伤心之泪)

  四、小结:

  从这一文我们可以感受到:

  世间的爱千万种,

  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

  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

  但带不走父母的爱。

  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

  溶入我们的血液。

  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

  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朱自清的这篇散文处处都流露出浓浓的父子之新,难怪朱自清父亲读《背影》有言:1928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请同学们课后,再去认认真真地反复阅读,体会文中流露出的情感。

  五、作业的布置:

  1、完成课后习题

  2、写你父亲(或母亲)送你上学的一个“背影”或一个场面。

  3、课外阅读几篇写父爱,母爱的好文章,写一篇读书笔记、

  六、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明白的词。

  2、能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懂得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谊。

  【教学过程】

  一、自读故事,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自读课文,说说你的想法。

  二、理清文脉

  1、再读课文,看看故事的哪部分是写去年的事,哪些是写今年的事?

  2、反馈:引读:去年的──……今年的──……

  3、你能根据刚才的朗读,正确地标好段吗? (学生分段,标好段落符号。)

  三、研读课文

  板块一:

  1、师导: 刚才同学们都说小鸟与树之间有很深的友谊,小鸟很守信,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2、学生找句子,随机指导朗读:

  重点引导感悟:

  ⑴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他在想什么?

  ⑵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又看了一会儿,他又在想什么?

  板块二:

  想像说话:树被砍倒用来做火柴了,在被伐木人砍倒之前,会对伐木人说些什么呢?

  四、朗读加深理解

  你喜欢文中的鸟儿吗?为什么?把最让你感动的句子找出来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听,再说说为什么选这一句。

  五、收获与畅想

  【感动的.一幕】

  课上了一半,我让学生想像说话:树被砍倒用来做火柴了,在被伐木人砍倒之前,会对伐木人说些什么呢?很多学生站起来用哀求的语气说话,大致意思是等见了小鸟再让伐木人砍它做火柴。情真意切,我听了不禁有些动容。这时,我发现叶诚超篡紧拳头,一脸的愤怒,正用力地用指甲刮着“伐木人”三个字。一会儿,他站起来说:“我以后一定要爱护花草树木。说不定我在损坏他们时,它正在苦苦哀求着我呢!说不定他正等着他的朋友、亲人呢!”说完伏在桌子上大哭不止,教室里也传出了阵阵抽噎声,课有些上不下去了。我禁不住红了眼眶。

  为了稳定学生的情绪,我临时续编了故事:第二年春天,树拼命喝着春水,终于迎着阳光抽出了新芽,长出新叶,茁壮成长起来。小鸟认出了他,高兴地围着他唱起了去年的歌……

  我想,学生在这堂课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平时任何一次说教都无法比拟的。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要求:

  1.字词句综合练习。

  2.了解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

  3.朗读背诵儿歌。

  4.口语交际——自我介绍。

  教学重点难点:写字训练、读背训练、字词句综合训练、口语交际训练。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按笔顺写字。

  1、审题。

  2、指导。

  (1)看右边小图,问:你见过这幅画吗?能背诵有关的'课文吗?出现的数字你认识吗?

  (2)读生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3)认识基本笔画。指认笔画。

  3、其余两组按什么步骤进行教学。

  4、反馈。

  二、教学第二题:学写铅笔字。

  1、审题。

  2、指导练习,描红仿影。

  3、指导观察临写

  (1)观察3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指名上黑板临写。

  (3)评价,纠正,提醒学生运笔时注意撇捺的写法。

  (4)学生按要求临写,老师巡视。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学习字词句。

  教学题1:你认识这几种动物吗?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

  1、审题。

  2、指导练习。

  3、过渡:小动物很能干,它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能想出办法保护自己。

  教学题2:你知道它们遇到困难时怎么保护自己吗?

  1、审题。2、指导练习。

  (1)读例句。

  (2)问其他动物遇到危险怎么做?

  (3)分组讨论。

  (4)推荐代表说。

  (5)同桌互读写的句子。

  教学第3题:说说你遇到了危险,会想什么办法保护自己?

  1、审题。

  2、指导练习。

  (1)分组讨论。

  (2)交流讨论结果。

  (3)教师小结。

  二、教学第四题:读读背背。

  1、审题。

  2、指导。

  (1)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2)指名试读,正音,齐读。

  (3)讲述课文意思。

  (4)看图做游戏。

  3、练习。

  (1)边做游戏边念儿歌。

  (2)自由练习背诵。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二题:口语交际——自我介绍。

  1、课前准备。

  2、审题。3、指导。

  (1)指导看图,明确说话的一般要求。

  (2)指导说话,练习。

  指名依次回答五个问题,把话说完整,说清楚。

  将1、2两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将3、4两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将四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自由练习说。

  指名上台进行自我介绍。

  同桌互相练说。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游戏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2、能把自己做过的游戏说出来,互相交流,学习询问。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二、教学重点

  交流一些游戏怎样有趣,是怎样做的。

  三、教学准备

  1、调查学生课间在玩哪些游戏。

  2、有条件的可以拍摄学生课间游戏的录像。

  3、课件。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铺设情境。

  1、播放播放学生游戏的录像或图片,让学生重温游戏时的快乐心情。

  2、谈话导课。

  师:看到小朋友玩得那么高兴,老师有一个想法:今天我们可不可以来评一评最有趣的游戏。

  3、出示课题:有趣的游戏。

  二、以图为例,指导说“怎么有趣”。

  1、大屏幕出示本课中的三幅图。

  2、结合自己的`体验观察图片。

  (1)三幅图上的小朋友在玩什么游戏?你玩过吗?

  (2)你喜欢这三个游戏吗?选一种游戏说说它怎样有趣。

  3、引导评价。

  师:同样一种游戏,你觉得哪些小朋友说得最有起?为什么?

  4、教师示范,提供方法。

  (1)教师示范:老师像你们这么大时候,也非常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那时,我们最爱玩的游戏是“老鹰捉小鸡”。我们先选出两个小朋友,一个人当“老鹰”,还有一个人当“母鸡”,其余的小朋友就做“小鸡”。“小鸡们”排成一列长队躲在“母鸡”的身后,一个拉着一个的后衣襟。游戏开始了,“凶恶的老鹰”张开翅膀向鸡群扑了一来。母鸡妈妈也张开了自己的翅膀,左拦右挡,保护身后的小鸡。“小鸡们”,都害怕被“老鹰”捉去,跟在“母鸡妈妈”身后一会儿往左跑一会儿往右跑,边跑边发出惊叫声、笑声。排在最后的“小鸡”最紧张了,因为“老鹰”要捉的第一只“小鸡”就是他。这个游戏实在是太有趣了,既紧张刺激,又令人快乐!连站在一旁看我们做游戏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也忍不住哈哈大笑。

  (2)学生评价,感悟方法。

  a、你们觉得老师介绍得怎么样?有没有把这个怎样有趣说出来呢?

  b、老师是怎样把游戏说清楚的呢?回想一下,我先说了什么,再说了什么?

  5、同桌交流:从三个游戏中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有趣的游戏,和同桌的小朋友介绍它怎样有趣,可以学着老师的方法,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说。

  6、全班交流。

  (1)进一步引导学生能较具体地说说这三个游戏如何有趣。

  (2)学生说不清楚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其他学生通过提问帮助他说得更好。

  (3)师生间就同一游戏,进行自觉性的相互补充。

  (4)引导学生评价发言者说得好不好:听了这个游戏,你觉得有趣吗?

  7、小结、过渡。

  师:我们在介绍一个的有趣的游戏的时候,可以先说说这个游戏怎么玩,再说说自己在游戏中的心情怎样,还可以讲讲它给大家带来的快乐。这样,才能让没有玩过这种游戏的人也会和你一样觉得这个游戏非常的有趣。

  除了前面说的三种游戏,我们班的小朋友还会玩许许多多有趣的游戏。现在,“有趣的游戏”评选活动开始了。各小组先在自己组内互相说一说,然后推荐一两种最的趣的游戏。

  三、小组交流,教师参与。

  1、组内互相说一说,评一评,问一问。

  每人介绍一种自己觉得最有趣的游戏;组内不熟悉这个游戏的小朋友可以问一问。

  2、推荐本组内最有趣的游戏。

  四、全班交流。

  1、各组派代表介绍本组推荐的游戏,本组的其他同学可以做补充。

  2、各组评价:在刚才推荐的游戏中,你最想玩哪几种?为什么?

  3、评选班级“最有趣游戏”。

  4、宣布结果。

  五、课后延伸,筹办游戏节。

  1、以小组为单位做好游戏节的准备工作。

  a、进一步做好介绍游戏的准备,人人争当能说会道、大大方方的“东道主”。

  b、准备需要的游戏道具。

  2、选定时间。

  3、提前向其他班的小朋友发出邀请,可以是书面的,也可是口头的。

语文教案 篇10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过程与方法

  1、问题式。以问题层层推进,梳理故事情节。

  2、探究式。烛之武退秦师原因及现实影响力。

  3、对比式。烛之武、邹忌、魏征、触龙等说话艺术之对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教学重难点:

  1、 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2、 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3、 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相关故事背景。

  3、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迅速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

  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急于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了解《左传》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别名 《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 (解说《春秋》) 《左传》《公羊传》《谷粱传》

  三、推进新课

  该环节主要是疏通情节,在文中寻找关键句,由学生自主完成。

  (一)烛之武如何退秦师的?

  明确:①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②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④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⑤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文言句式及词语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

  ②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何厌之有?

  ⑤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分组朗读第三段。

  (二)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齐读第一自然段,然后由学生回答。)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且贰于楚也。

  补充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大败。

  (三)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如何?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

  ②乃还。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吾其还也。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四)齐读一、三、四段。

  以上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诵读和寻找关键句中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线索。

  四、结束新课

  对照板书,回忆故事情节。一、三、四段读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一、三、四段。

  2、整理文言词语及句式。

  板书设计

  ①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② 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③ 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④ 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⑤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复习上堂课内容,并归纳总结文言词语及句式。

  2、 分析烛之武形象,并延伸讨论说话艺术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烛之武“ 怎么退——为什么退——退的.结果”三个问题引出文章相关语句,

  再次熟悉情节。并归纳一些词语用法及宾语后置句。

  敢以烦执事。

  焉用亡郑以陪邻?

  以 越国以鄙远。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之 何厌之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焉 且焉置土石。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宾语前置句

  何厌之有?(“之”提宾标志词)

  ①何陋之有?

  ②莲之爱,陶后鲜有闻。

  ③菊之爱,同予者何人?

  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推进新课(从文本出发,逐步引进社会和人生。)

  (一)朗读第二段,思考:

  烛之武究竟何许人也?(学生探讨,分析其个性化及爱国情怀)

  ①佚之狐:“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侧面描写)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语言描写)

  ③(烛之武)许之。

  ④(烛之武)夜缒而出。(动作描写)

  明确:①才华横溢、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②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③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二)烛之武为什么会成功?

  ①烛之武——委婉,抓住对方心理。

  ②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③郑君——善于纳谏、勇于自责。

  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课文筛选有用的信息,并发挥想象,对烛之武加深认识,使这一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明晰起来,避免了就课文讲课文的的单调枯燥乏味。

  三、合作探究

  通过本课的学习,谈谈烛之武出色的劝谏艺术对于古人和现代人的处事有什么意义。

  (—)对于古人

  中国有句古话:“伴君如伴虎。”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作为君王,则应虚心采纳,方可成就霸业。

  1、 邹忌与齐威王

  齐王接受皱忌的进谏,听取群臣吏民的意见,于是有“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美谈。

  2、触龙与赵太后

  抓住赵太后爱子、怜子之心,触龙拿人心比自心,以己子做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进而解开太后心结。

  3、魏征与唐太宗

  唐太宗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终成一代名君。唐太宗“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殁,朕失一鉴矣!”

  4、管仲与齐桓公

  齐桓公豁达大度,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办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后来齐国就越来越富强了。

  5、 比干与纣王。

  纣王拒谏饰非、耽于酒色、暴敛重刑,甚至将比剖腹挖心。最终是民怨四起。

  6、召公与厉王

  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被“流于彘”。

  (二)对于现代人

  1、注重对方感受,委婉劝说,文明交流。

  2、听取别人意见,完善自我,少走弯路。

  3、宰相肚里能称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通过比较阅读与回忆感受,使学生从更广阔的视野中感受语言艺术的重要性,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关注,鼓励学生更好地把理论用于实践。

  四、结束新课

  烛之武委婉劝说的艺术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时,我们要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同时我们还应学会倾听与交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善于自己思考,把好的意见总汇起来,唯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绝招》教案03-31

语文乐园教案06-08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园地八》语文教案03-08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4-03

小学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二》04-17

小学语文教案03-28

《语文园地四》教案03-29

语文园地八教案04-16

人教版语文册教案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