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5-14 19:30:36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语文教案锦集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华】语文教案锦集9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高中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和思维能力显著提升的心理特点,决定了高中生的情绪体验有其特殊的方面,时而敏感多虑,时而焦躁不安,时而孤独恐惧,时而欣喜若狂等。所以这堂课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情绪类型及不同情绪的影响作用,了解情绪调节的规律对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并逐步掌握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克服消极的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境。

  具体目标:

  1.认知方面:了解基本的情绪类型以及情绪的影响作用,认识情绪ABC理论和其他情绪调节方法; 2.能力方面: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情绪ABC理论,或其他有效方法来调节不良情绪;

  3.情感方面:更多地了解良好的情绪对生活的积极意义,并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开朗的心境。

  二、教学重点:

  1.情绪的基本类型;

  2.了解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情绪ABC理论。

  3. 情绪ABC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

  1.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情绪ABC理论进行自我调节。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40分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3分钟)

  1.教师先把一组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讨论用不同的表情代表一周7天的不同心情。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教师再用投影展示一系列的图片,并让学生来猜猜相应的是什么表情。通过此图片展示引出何为情绪。

  (二)分析情绪ABC理论(10分钟)

  1.解释何为情绪 通过对情绪一词的理解引出情绪管理的金钥匙——ABC理论

  2.分析ABC理论

  A.(activating event):与情感有关的激发事件,即诱发性事件。 B.(beliefs):对事件的'想法和信念

  C.(consequence):情绪反应和后果

  现实生活中认为:A C (考试与焦虑 ) ABC理论认为: A BC

  同一事件为什么会引起不同的结果?由于B的不同?

  例:

  A: 父母吵架

  C:苦闷、抑郁

  B:父母无感情

  有感情的夫妻不应该吵架 图解:

  3.案例分析:秀才赶考

  给学生展示视频,通过生动的画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ABC理论 4.情绪ABC理论的核心观点

  (三)学生活动(3分钟)

  教师将准备好的纸片分发到每一组,并要求每组学生在纸条上写下近期引起较大情绪波动的事件。(不论是高兴、愤怒还是伤心等等都可以)并派代表将纸条上交,教师从每组纸条中抽出一部分来,并让写纸条本人用ABC理论来分析事件、想法、后果。并向学生提问,在这些事件中那些不良后果的反应(消极情绪)该如何处理。

  (四)调节情绪的方法(6分钟)

  教师给学生2分钟事件先讨论他们自己平时会用什么方法,然后再给出建议。

  a.转移注意力。

  b.合理发泄情绪。

  ①笑—开心地大笑;

  ②听—静静地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③说— 向亲朋好友倾诉衷肠;④动—进行剧烈的运动。

  c.学会控制情绪。控制情绪就是要做到“喜怒有常”和“喜怒有度”。 更加全面的用表格来展示调节情绪的方法:

  1、积极情绪调节的方法

  (五) ABC理论应用(15分钟)

  教师请刚才抽出纸条的同学,用ABC理论来分析事件的诱因、信念、结果,并用以上调节情绪的方法或是自己平时惯用的方法通过小组互助的方式来调整不良情绪,

  (六)课堂小结 (2分钟) 本堂课重点内容

  1、了解何为情绪

  2、掌握情绪ABC理论

  3、学会将情绪ABC理论应用与实践中,以便能使自己更好的掌控自己的情绪,获得更多的快乐。

  (七)课后作业(1分钟)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富兰克林的生平事迹,学习并传承富兰克林的精神,感受专主的人格魅力。

  2、学习本文简朴凝练、准确明了的语言风格。

  3、比较沈从文和富兰克林的风格异同。

  4、从情感的角度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作者从生活细小处所领悟到的深刻人生哲理。

  2、把握传记的写作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富兰克林的资料

  2、预习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谁能介绍一下富兰克林?(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补充:富兰克林生平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年)是18世纪美国的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他出身寒微,10岁便辍学回家做工,12岁起在印刷所当学徒、帮工。但他刻苦好学,在掌握印刷技术之余,还广泛阅读文学、历史、哲学方面的著作,自学数学和4门外语,潜心练习写作,所有这一切为他在一生中取得多方面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注意观察自然现象,研究科学问题。他从实践出发,从事科学实验和观察,在电学上解答了“电为何物”的问题,将不同状态下的电称为“正电”和“负电”,提出了电学中的“一流论”,在大气电学方面揭示了雷电现象的本质,被誉为“第二个普罗米修斯”。他以仅读过两年小学的学历,被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圣安德鲁大学等六七所大学授予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

  2、听完了老师的关于富兰克林的介绍与你们预习时的感觉相比较一下这是同一个人吗?(目的在于引起学生探索其中原因的兴趣)

  二、情感激励

  1、用一句话给幸福下定义。幸福是什么?

  2、围绕“幸福”写一段话,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参考资料

  1)幸福

  只不过是对待生活的一种心态

  当你感到心理平衡的时候

  幸福正悄悄地蹲在你的口袋里呢

  2)幸福是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帮值得信赖的朋友和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

  3)《求求你表扬我》电影对白:

  “什么是幸福,你对幸福的理解是什么?”

  “幸福呀,幸福就是我饿了,看到别人手里拿着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

  “天冷了,看到别人身上穿件皮棉袄,那他就比我幸福。”

  “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在哪来,那你就比我幸福。”

  4)幸福是什么?在我眼里,幸福不是一叠厚厚的钞票,一件华丽无比的衣裳;也不是遮掩痛苦的工具,贪图片刻欢娱的美酒。幸福,应该是心灵深处微妙的感受,是一个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在你颓丧无助时,路人的一个微笑、一句问候都会带给你幸福;幸福是你口渴难耐时一捧甘甜的泉水;幸福是你筋疲力尽时一张松软的大床;幸福是你孤寂时一封远方的素笺;幸福是你噩梦后一张慈祥的笑脸。

  3、你认为怎样才能获得幸福?(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整体把握

  1、请你找出全文的主旨句,作者是从哪些事情上得出这个结论的?

  明确:人类的幸福,并不是由百年难遇的机遇带来的,而是由每天产生的细小利益汇集而成。

  促使从市场到居民住处的路上铺上石头;

  让居民一起支付费用清运垃圾;

  策划城市铺路,并改良路灯;

  想办法有效地清扫道路。

  2、根据刚才的分析,看看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不作重点,简单带过)

  3、富兰克林做了这几件小事,带来了怎样的`效果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找(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富兰克林所做的是小事,但是收到的效果却是巨大的,从而进一步领悟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旨)

  4、自传体的文章注重细节描写,试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是一个非常注重细小之处的人。

  明确:(1)P65页第一段;

  (2)P66页第三——五段;

  (3)P66页第二段;

  5、富兰克林作为一个伟大的人物,你认为这些细小琐碎得似乎不值一提的事情有必要写进自传吗?

  你赞成作者的观点吗?谈谈你的看法。(引导学生认识,其实往往是小事才体现大智慧,不要因为善小而不为,恶小而为之)

  三、鉴赏语言风格

  1、阅读下面一段材料,试跟原文(P66页第二段“一天早晨……像大病初愈似的”)作比较

  在一个阳光明媚、春风和送的早晨,我在整齐、平直的克莱文大街上,看见了一位脸色苍白、身体羸弱的老妇人。看上去她象大病初愈似的。我看见她正在用一把桦树枝做成的,很结实耐用的扫帚在清扫街道。她清扫街道时,很仔细认真,生怕扫少了点什么似的。

  (学生可以进行讨论、分析写传记时的语言风格,为写作打下基础,同时掌握如何集中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明确:表达方式不同:原文用叙述,而改写文段多用描写,两相比较原文显得准确明了,符合传记的文体要求;两段文字的侧重点不同:原文侧重于花很少的时间就能把大街扫得很干净,改写的文段侧重于老妇人如何认真地打扫。

  2、《我读一本小书的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和《幸福从细小处开始》都是自传,这两篇文章在文风上有什么异同?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呢?(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再拓展一些向研究性方向发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明确:关于差别答案是开放的,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传主的个人经历;2)作者的写作风格;3)作者所处的国家情况等等。

  四、拓展探讨

  沈从文和富兰克林都是只受过小学教育,但他们最后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阅读下面两段材料,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寻找解答,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有太少,有时便有的发愁。……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就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我得用这方面得到的知识证明那方面的的疑问,我得从比较中知道谁好谁坏。(《从文自传》)

  1749年,一位英国科学家在波士顿利用玻璃管和莱顿瓶表演了电学实验。富兰克林怀着极大的兴趣观看了他的表演,并被电学这一刚刚兴起的科学强烈地吸引。随后富兰克林开始了电学的研究。富兰克林在家里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了两种电荷的性能,说明了电的来源和在物质中存在的现象。1752年6月的一天阴云密布,电闪雷鸣,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一道,带着上面装有一个金属杆的风筝来到一个空旷地带。“威廉,我被点击了!”这便是著名的风筝实验。

  明确:都是通过自身的努力,遇到有疑问时,都比较注重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这点是值得我们中学生借鉴的。

  五、作业

  1、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根据文章的自传内容,给富兰克林写一份自我简介,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200字。

  2、明天上课前10钟交流大家的作品。

  作业设计的意图是:

  1、再次熟悉课文,达到复习课文内容的目的

  2、感受富兰克林的人格魅力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胆量

语文教案 篇3

  1.关于鹤群飞翔于空中的细节主要有:(目标2)

  (1)南侧群山的上空深处,浮现出一排黑芝麻粒般的小斑点。

  (2)它们一律将长颈伸向前方,双足问后方笔直延伸,悠然翱翔太空的美姿,实在是无可言喻。

  (3)排成一字模队的鹤群以此为信号,一齐掉头向左转,变成单列纵队。

  (4)排头大鹤先向有旋转,而后悠哉游哉翱翔高空。后续鹤也都一只紧接一只,向右旋转,直腾高空。

  (5)上百只鹤的鹤群恰似飘摇于飓风中的鸿毛,轻盈飞飓;又如海中的巨大漩涡,缓缓升腾。

  (6)开始大小如麻雀,转眼间有如蝴蝶,不久像飞蛾,最后小如蚊。

  (7)从排头依次掉头向北,敏捷地变成一缕长长的'细丝。加快速度一路向北飞去。

  2、表现鹤群搏击苍鹰的细节主要有:

  (1)鹤群立刻发出嘹亮的"哦--哦--哦"的啼鸣声。

  (2)静静旋转的鹤群,阵势立即崩溃,惊恐万分,慌乱啼鸣,扑打双翅,陷入一片混乱。

  (3)于是其他鹤更加狂乱啼鸣,一只紧跟一只,疾速转身,俯冲下来去追逐下滑的苍鹰。

  (4)在阳光下,鹤们双翅奋节搏击,银光闪烁。鹤群宛如暴风中飞转的云堆,迅速形成漩涡状,上下左右飞舞,光莹莹耀眼。

  3.表现鹤群救助同伴的细节有:

  (1)这时鹤群一齐发出了悲痛的啼鸣。

  (2)队列最前方很快翻身飞出两只健壮的大鹤,立即降到看来已精疲力竭。缓缓下坠的伙伴身旁,引吭高鸣,盘旋周围。

  (3)来救的两只大鹤,从左右两侧紧紧靠近伤鹤,各自伸出一只长长的翅膀,将伤鹤架起来了。

  (4)在这段时间里,其他鹤高声啼叫,盘旋高空,一齐等待伤鹤返回。

  (四)通读,进一步思索以下问题,并从总体上体会全文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1.作者描写鹤悠然飞翔于空中的意图是什么?

  2.在鹤鹰之战中,一开始写鹤群"立即崩溃""惊恐万分""陷入一片混乱",这些描写是否破坏了鹤的形象?

  3.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见到因车祸倒于血泊中的人,或看见寒风中沿路乞讨的乞

  丐,或看见老人颤巍巍立于公共汽车中,人们~般作何反应。与鹤群比较,体会鹤群的可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4.文章最主要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5.讨论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语文教案 篇4

  一、设计理念:

  提倡个性化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阐述教学过程时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想别人没想到的》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了画师收了三个徒弟,他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多,三个徒弟画了不同的画,只有小徒弟得到了师傅的称赞。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为了体现略读教学特点,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围绕着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让学生将精读课文中所学习的分段、理解课文等语文基本功,用于本课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难点:用“虽然……但是……”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1、同学们,喜欢脑筋急转弯吗?下面老师就来考考大家吧,全世界各国之间通用的话是什么?(答案:电话)我再出示一道题:狼来了(打一水果)。(答案:杨桃)通过回答这两个问题,告诉大家:“有时,思考问题要换一个角度,想别人没想到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看一看文中的阅读提示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学这篇课文?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 反馈交流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 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 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3、 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4、 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己去找一找。

  5、 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

  (3)小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

  (4)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6、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7、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⑷理解“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的意思。

  ⑸学着画师的口气,用“虽然……但是”评价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

  8、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9、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10齐读画师的话(用欣赏、赞美的语气)

  11、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词看出来?

  12、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四)拓展延伸

  1、引言:宋代的赵佶皇帝喜欢以诗做画。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课件出示:

  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2、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中,也有像小徒弟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吗?

  在生活中,你也想到过别人没想到过的事情吗,联系实际想一想,说一说。

  (五)总结道理:

  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 很多

  二徒弟 许多

  小徒弟 两只

  以少代多 (妙)

语文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发展幼儿的倾听能力,语文教案-最佳倾听者。

  2、愿意参加游戏,体验游戏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咕咚》故事一则;语言游戏“老师说…”。

  活动流程:引起兴趣——加深难度——再加深难度——再加深难度——活动结束

  活动过程:

  一、听口令做动作,引起幼儿活动兴趣,幼儿教案《语文教案-最佳倾听者》。

  教师发口令,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发口令的.速度渐渐加快,动作出错的幼儿取消游戏资格,最后的幼儿为获胜者。

  二、加深难度,听短句数相同的字。

  教师口述一短句,让幼儿数句中共出现几个“我”字。看哪位幼儿数得最正确。

  三、再加深难度,听故事数相同的字。

  教师讲故事《咕咚》,让幼儿数故事中共出现了几个“咕咚”,看哪位幼儿数得最正确。

  四、游戏“老师说……”。

  1、教师发出口令,口令中有“老师说”的幼儿照口令做相应的动作,没有“老师说”的幼儿就保持原来的动作,看谁坚持到最后。

  2、 游戏数次后,可请幼儿做发口令者,教师参与幼儿活动。(该游戏可请听课老师一起参与)

  五、活动结束。

语文教案 篇6

  导课:

  1、一位85岁的老人,一个除夕之夜,临终之时,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国家统一的志愿没有实现,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写下了遗书,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写的是什么呢?

  2、出示《示儿》。

  教学过程

  一、初读全诗感受诗意

  1、先以自己的理解读读这首诗

  2、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

  (借助资料,并讲给同桌听,并能纠正有错误的地方)

  3、解释诗意并板书。(讲清楚难懂字词并翻译)

  二、再读全诗理解深意

  1、自己读这首诗,谈谈自己读完后最强烈的感受。

  2、知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还告诉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体会作者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3、体会陆游这一声声的嘱咐中的感情。

  (悲愤又充满希望)

  4、带着体会出来的感情,朗读这首诗。

  (个读,齐读)

  三、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读这首诗,理解此诗并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异:时间,地点同:国家统一的愿望)

  3、读这首诗最让人心痛的是那个字?

  (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又字)

  四、摸拟场景感同身受

  1、根据诗的内容把课文改成一段病床前的对话。

  (要有行动,语言,神态等描写)

  2、朗读表演对话。

  板书设计:

  示儿

  死去无知万事空,国不统一

  但悲不见九州同。死不瞑目

  王师北定中原日,至死不变

  家祭无忘告乃翁。收复失地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熟练、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诗歌韵律美。

  2、激发学生对杨树以及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诗歌韵律美。

  教学难点:

  仿写诗歌第二节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

  学法指导:

  读、说、感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认读词语、出示诗句读一读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明确任务:5分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解决了生字的问题,能够正确的朗读课文,现在大家想想这节课我们应该解决哪些问题(自由发问)

  二、品读课文,体验情感:15分

  (一)自学:读中悟,悟中读。

  1、自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喜欢哪小节就读哪小节。

  (1)一生朗读,众生听、评。

  (2)生讲他为什么这么读。

  (3)其他跟读。

  (二)交流:整体感知。

  1、谁能把描写大叶杨可爱形象的那一小节读出来,比一比,谁读得最可爱。

  2、人们又是怎样在大叶杨下快乐地生活的,谁来读一读,应读出什么样的语气?(高兴、快乐、开心的语气)。

  3、同桌交流学习第三小节,相互评价读文。

  (三)诵读

  熟练朗读,背诵全文。

  1、找同学推荐学生读文,其他同学感受全文,练习背诵。

  2、同桌合作,练习背诵。

  3、分小组选择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

  (1、小组评比读。2、画大叶杨。3、配乐朗读。)

  每一读一画都要点拨到大叶杨带给人民的快乐幸福。

  三、激发想象,拓展延伸:8分

  1、你听过大叶杨唱歌吗,它在歌中唱了什么?

  大叶杨给人们带来很多快乐,它也一定很快乐,因此大叶杨常哗啦啦地唱歌,同学们听过吗?

  想一想,大叶杨会唱什么呢?

  2、小组内交流、讨论、汇报。教师适当点拨。

  四、课堂小结:2分

  树木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他们无私的为人类奉献出自己的全部,还给我们带来了无限快乐。让我们好好珍惜、好好爱护这位朋友。

  五、当堂检测:10分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填空:

  杨树为谁唱歌?

  唱给( ),

  伴他( )。

  唱给( ),

  陪他( )。

  唱给( ),

  和他( )。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再听听自己喜欢的树在唱什么歌,写下来。

  板书设计:

  杨树之歌

  小宝宝

  喜欢唱歌 老奶奶 快乐

  老爷爷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对子歌,争取背诵下来。

  2、初步了解对联中对仗的特点。

  3、感受对子歌中所写的古代人景情趣。

  重点及难点

  生僻词的意思及对子歌中的'古代情趣。

  教学准备

  对联的初步知识。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对联是汉语家园的一种特有的文学样式。学习对对联的基础是古代蒙学的对子歌,我们上学期已经接触了《对子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二首。

  二、利用多种方式熟读课文

  1.范读课文。注意其中的字音。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生朗读并正音。

  4.齐读课文。做到正确。

  5.上下联对比接读。(男女生或小组间)

  三、学习对子歌(一)

  1.利用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还原古文。

  2.注释

  牛女:牛郎、织女二星。

  河,银河。

  参商:二星名。《左传昭元年》载,传说高辛氏有二子,长阏伯,季实沉。兄弟不睦,日寻戈矛。帝迁阏于商丘,主辰;迁沉于大夏,主参,使之永不相遇。

  斗:北斗七星。

  戍旅:守边塞的兵卒。

  3.交流互补。

  四、当堂积累

  1.齐读,齐背。

  2.同桌互相考:我出上联你对下联。

  五、留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对子歌》(其一)并背诵下来。

  3.预习《对子歌》(其二)。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内容

  1.指生背诵《对子歌》(其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2.提问《对子歌》(其一)中的个别对联。

  二、继续学习《对子歌》(二)

  1.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语言还原《对子歌》(其二),边默读边标记。

  3.小组交流学习所得。

  三、教师点拨

  四、总结全文

  1.你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2.做课后题

  五、留作业

  1.抄写《对子歌》(其二)并背诵。

  2.预习下一课。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引用诗句以及由景及联想的写作方法。

  2、体会景与历史沿革浑然一体的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景物生发开去,写历史沿革,写自己的感受、体会。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扬州在今江苏省中部,长江备案,大运河经过此地,历来诗人争相议论之地。今天,我们也随作者余心言到扬州一瞥。(板书课题)

  二、指命读课文。

  三、学生和教师对其中不懂得词进行议论。

  四、分析课文

  第一部分(1——7)段 写作者所知道的诗人。前人对扬州的“矛盾”评价。

  矛盾一:南宋鲍照笔下扬州的荒凉与唐代诗人笔下扬州的繁华形成矛盾。

  矛盾二:“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可爱。“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却并不把扬州包括在内——不可爱。

  矛盾三:“北方”与“南方”的不同认识。

  矛盾四:美人——性格上妩媚,她与具有反抗精神的`“扬州八怪”并存。

  第二部分(8——13)段 介绍瘦西湖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14——17)段 介绍平山堂及其周围的景色。

  第四部分(18——21)段 介绍史公墓及扬州在历史上遭受的劫难。

  第五部分(22——23)段 揭示主题,交待写作目的。

  五、中心探讨。

  本文按照想扬州、到扬州、思扬州的顺序组织材料。介绍了历史上文人墨客对扬州的不同凭借与印象,叙述了自己到扬州参观名胜古迹的经过,抒写了自己对扬州的感受,赞扬了一宗不屈不挠、同命运搏斗的英雄主义气概和奋斗精神。

  六、作业。

  熟读课文。写一写扬州该你留下的印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绝招》教案09-0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4-03

《语文园地八》语文教案07-27

小学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二》09-28

语文园地八教案09-26

小学语文《泉水》教案12-25

散步语文教案12-10

《语文园地一》教案07-19

《语文园地六》教案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