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时间:2023-05-11 17:31:14 教案 我要投稿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文锦集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文锦集5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学习目的:

  1、掌握本文有条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学习重点:

  1、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学习难点: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教具:幻灯机

  学习过程:

  一、把握语脉

  开展比赛,看谁先读出下边多音字。

  连翘(qiáo)——翘起(qià)

  衰草连天(shuāi)——鬓毛衰(cuī)

  落叶(lu)——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

  观测(guān)——玄妙观(guàn)

  差异(chā)——差遣(chāi)——差错(chā)——参差(cī)

  二、学生各自诵读课文。

  提示:本文是说明文,诵读时节奏要舒缓,语气要平实。

  1、 指出下边几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从哪些段中寻找,把段的序号写到括号里。(幻灯片投影)

  ①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②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③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④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①(1—3)②(4、5)③(4—10)④(11)

  2、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的条理性来安排说明顺序的。这样安排言之有序,很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有主有次,不能等量齐观。

  3、 放声朗读课文。

  二、小结:(略)

  作业:1、熟读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后记:

  课题: 11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课时

  学习目的:

  1、掌握本文有条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学习重点:1、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学习难点: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教具:幻灯机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复习旧课

  二、品味语言

  1.为什么标题把物候现象称作“大自然的语”?如果改为“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有什么不同?(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所独有的。但是人类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发现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大自然中的现象,是与农事安排密切相关的.。好像这是大自然传递给人们的信息,在告诉人们,要根据这些现象来安排农事。如杏花开了,要赶快耕地;布谷鸟叫了,该割麦插禾。所以作者就用大自然的语言来做文章的标题。这样,既贴切、自然、有趣,而且又富于形象生动性和吸引力。如果用“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就显得呆板,泛味。

  2。诵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其中“萌”“次第”“渐渐”“簌簌”“载”等词用得准确,生动、试说一说。(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其中,“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2)、“燕子翩然归来”与“燕子归来”有何不同?(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燕子“归来”前面加上“翩然”二字,那燕子飞舞的样子就生动起来了。让人想象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如果只写“燕子归来”就显得平板了。

  小结:文章第一段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

  3.齐读第二自然段

  提问: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为问号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

  4.教师范读第3、7自然段。

  提问:“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几天”。“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句中的“许多”,“只”,“就”能否去掉,为什么?(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不能。“许多”说数量、有范围,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这样一概而论,不符合实际。“只”字说明相隔较小。“就”字表示冬天与夏天紧接,表示春季短促。这两个字也不能去掉,如果去掉,说明效果就差些。

  三、小结:所以,写说明文就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2。背诵第1、2自然段

  3。从下边词语中任选五个写一段话。

  苏醒冰雪融化草木萌发销声匿迹周而复始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翩然归来风雨载途物候观测差异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一、导语设计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的语言”。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的语言”的说明文《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翩然(piān) 孕育(yùn) 簌簌(sù)

  载途(zi) 连翘(qiáo) 萌生(méng)

  农谚(yàn) 纬度(wi) 悬殊(xuán shū)

  侵害(qīn) 竺可桢(zhú zhēn)

  草长莺飞(yīng) 销声匿迹(nì)

  多音字:

  载 zi (登载) (转载) (一年半载)

  zài (载重) (载人 )

  翘 qiáo (连翘)

  qiào (翘起来)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生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4: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生5: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生1:《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生2:《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生3:《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例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布置作业

  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利用课余时间观察自己身边的物候现象,写出观察日记。

  2.如果有机会观察一下向日葵,就会发现向日葵的花盘总是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在转动,正因为这样,人们才给它起了“向日葵”这个名字。等向日葵成熟了,停止生长了,花盘就不再随太阳转了。请以《为什么向日葵跟着太阳转》为题,写一篇事理说明文。解释向日葵向日之谜。

  植物学家发现,葵花盘的背后有一种对光的辨析能力特别强的物质。这种物质喜阴不喜阳,为了避免受到光的照射,就使花盘的正面不断地改换方向,永远跟着太阳转。

  二、实践活动

  1.利用语文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走向农田地头,向农民伯伯请教他们熟知的物候知识,丰富他们的科学知识。

  2.收集一二首咏物诗、写景诗,运用物候学知识试着分析一下。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重点)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重点)

  4、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体会说明的条理性。(难点)

  5、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方式一:(提问式)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方式二:从图片导入,从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像这些草木荣枯,春华秋实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

  快速朗读课文:

  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上讲台板书。

  三、畅所欲言

  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四、细嚼慢咽

  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参考)

  五、摩拳檫掌

  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六、作业

  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初试牛刀,同学朗读上一堂课的小短文,并做评价。

  无论是桃红柳绿的春日还是冰天封地的冬夜,都是大自然的现象。那么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呢?它们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新课讲授

  一、朗读6~10段,思考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

  (抓住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明确: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的逻辑顺序。 (详答见问题探究A)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明确:举例子。(找出并分析)①③④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开20天。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但有时为了使说明对象更透彻,可以举更多的例子。②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起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你还能在文中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的地方吗?

  (探讨),例如:第一段末:“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准确地说明了存在四季分明的地方。

  二、抛砖引玉,《大林寺桃花》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参考古诗中的物候现象

  三、七嘴八舌,质疑问难三步曲

  第一步,默读课文,找出疑难地方,标出。

  第二步,四人一组讨论问题。

  第三步,每组提出“杀手锏”(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

  若没有,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文章介绍了物候现象,那为何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能否换成《物候知识》?

  四,各显神通

  在生活中,你知道还有哪些独特的大自然语言吗?为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

  沙尘暴,沙漠化 ,海啸 水土流失。

  【问题探究】

  A、本文中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可否调换?

  (不能)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安排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小。另外,纬度和经度在同一地球上方位的不同。而高下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而第四个因素是时间因素。从时间到空间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这四个因素的顺序是按照事物内部关系来安排的,是逻辑顺序。

  B、本文题目的好处:

  语言是交流工具,是传递信息与沟通的桥梁。用“大自然的语言”命题,把大自然拟人化了,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大自然的人情化。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

  3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4.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步骤:

  1.提出疑问。课文中(包括题目中)“文字”的含义有几种?

  2.跳读课文。根据文字的不同含义大体勾画出全文的内容结构。

  3.重点解读关于“大自然的文字”的部分。按照课文对“大自然的文字”的分类介绍再划分出它的层次。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明白作者介绍了哪些自然现象,作者怎样引领我们来破译它们,而且要掌握如下知识点:

  (1)霍雨、铁砧、漂砾、毒意等

  几个加点字的注音,在文中划出有这些字词的句子。

  (2)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落实一些重要语句的领会)。

  (3)讨论交流。

  (4)质疑问难。就文中仍有疑难的地方,师生互间互答。

  (5)布置作业。

  (解说:本过程体现了置疑激趣法、整体掌握法及研究学习法这几种适应新大纲和新的教育理念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的动机肯定是兴趣,有兴趣带着问题去探究,不仅能发挥主动性,而且能逐渐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研究的精神。教学中,基本理念要贯穿始终,使教学在和谐共振中愉快地进行。)

  自读点拨1.课文中“文字”的含义。

  课文中的“文字”有两个意思:

  第1、2段中指书本上的字;第3段一转,从“也有另外一套文字’往后,“文字”就指大自然中各种能给予人对自然进行认识、了解和推想以预示和启发的自然现象。这样,课文从读者的生活经验人手,显得亲切,使人产生联想;接着引出一个科学问题,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

  2全文的内容结构把握。

  课文的结构非常清楚,第1、2段说明书本上的文字及其作用,引出大自然的文字这一重心内容,末尾3段则告诉我们学会大自然的文字的方法和意义,其余段落集中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

  3.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类别?各有哪些作用?

  根据方位来分,有天上的星、云、鸟和地上的石、树等;根据各自主要的特征表现来分,可分为形(星、云)、声(鸟)、色(石)。星引导海上航行;云指导天空飞行;燕子告诉天气;白嘴鸦、鹤和大雁报告季节;石灰石说明沧海桑田的变化;漂砾表现自然的神奇力量。总之,正因为有了这些大自然的文字,人们才能认清自然,趋利避害,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和乐趣。

  4.重点语句品味。

  (1)“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充分肯定了文字的作用,加横线的词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本句还暗示了下文的大自然的文字也将会有巨大的作用。

  (2)“无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这个比喻新颖恰当,引发读者无限的想像,也为后文介绍大自然的文字暗示了行文的结构顺序。

  (3)‘你知道,在水面上船只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箭头的指路牌。”用比喻的说法形象地说明水上行船与在陆地上走路是不一样的,它没有具体明确的指示,自然地引出大自然的一种文字——星座门北极星)对行船的指导意义。

  (4)“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了。”“‘飞来说”“告诉人们”用了生动的拟人手法,不仅清楚地说明白嘴鸦的飞来与鹤的飞去是季节变化的预兆,也显示了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很有情趣。“不用日历”,拟人中有比喻,新颖别致。

  (5)“一转眼功夫,连蜘蛛网也无影无踪了,它们好像融化在天空里一样。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这些语句很有意境,雁阵在人们的眼前越来越小直到消失,但它们使我们看到了更为广阔的`天空,它们留下了令我们回味的声音,它们使我们告别了一个寒冷的季节,但它们更使我们盼望一个全新的温暖的春天。我们的视线、我们的心都被那雁阵牵引着。想像和拟人手法运用得很成功。

  5.说明方法归纳。

  重要的方法是打比方、分类别和举例子。另外,拟人的写作手法对增强说明效果起了很大的作用。

  拓展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课文

  大自然的语言

  作者:戴巴棣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睁开眼就能看见。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飘得高高,

  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

  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蚂蚁忙着搬家,

  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

  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大自然在水面写着:

  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编队南飞,

  不就像“省略号”一串?

  大自然在蓝天上写着:

  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若被砍倒,

  你会把年轮发现——

  一年只长一圈,

  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

  鱼鳞上也有圈圈——

  一圈就是一岁,

  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

  嵌在喜马拉雅山巅,

  这是在告诉人们:

  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

  搁在温暖的庐山,

  那又在提醒人们,

  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大自然的语言并不难懂,

  只要你肯刻苦地钻研;

  假如你害怕开动脑筋,

  那就常常会视而不见。

  比如斗转星移,

  那何止千年万年!

  可直到哥白尼出现,

  才把“太阳中心说”创建。

  阿基米德洗澡的时候,

  学会了鉴别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

  为什么不会把浮力计算?

  在暴风雨中放风筝,

  富兰克林捉到雷电。

  放风筝的人千千万,

  为什么没有这项发现?

  大自然的语言啊,

  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

  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欣赏图片1 欣赏图片2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些现象在告诉人们什么?

  同学们以上说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都能发现。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了解的大自然语言。

  像这些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

  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快速朗读课文。

  (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上讲台板书】

  三.畅所欲言: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四.细嚼慢咽: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五.摩拳檫掌: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六.作业:.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相关文章: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1-22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2-22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5篇02-22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5篇)02-23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6篇06-29

【精华】《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4篇07-03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篇07-11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集合15篇)03-18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汇编15篇)03-14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3篇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