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

时间:2023-02-13 18:58:35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扦插、压条等方法繁殖植物;

  ●学会用地下茎、根、茎繁殖植物;

  ●能够利用营养繁殖的方法种活一株植物。

  知识与技能

  ●认识一些可以利用营养繁殖的方式延续后代的植物;

  ●知道几种营养繁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植物繁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能够坚持栽培好一株植物;

  l体验到创造生命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到植物繁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难点:联系实际参与关于植物繁殖的中长期研究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植物营养繁殖的资料(最好利用照片等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常见的可供营养繁殖的植物;月季、葡萄的枝条;土豆、大蒜头;落地生根的叶;大丽菊、蒲公英的根;夹竹苹果或苹果树等其他适合压条法繁殖的植物(有条件的最好在学校的苗圃进行);枝剪、刀、草木灰等必要的工具材料。

  学生准备:花盆或合适的替代品、土、剪刀、塑料袋、水、杯子;自带的植物(可以不带,选用教师提供的)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提问揭示课题:我们都知道把种子撒到地里可以长出新的植物,可是不用种子可以繁殖吗?(板书课题)

  二、认识植物的营养繁殖。

  1、提问:实际上有很多的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繁殖。你见过这样的植物吗?

  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有关植物繁殖方式的资料,我们大家交流一下吧

  3、学生分组交流,并把交流结果记录在交流记录表上。(小组内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教师指导了解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

  交流记录表:

  植物名称

  繁殖后代的方法

  各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4、教师整理,在黑板上记录。

  5、引导学生归纳、认识植物营养繁殖的方式:

  根、茎、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它的繁殖器官。可是像我们刚才讨论的这些植物都可以利用营养器官进行繁殖,我们把这种现象叫营养繁殖。(板书:根繁殖、茎繁殖、叶繁殖)

  6、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可以利用根、茎、叶

  7、师生共同探讨。

  三、认识人工营养繁殖的常用方法——扦插、压条、用地下茎繁殖。

  1、谈话:既然很多的植物都可以利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来繁殖,你有信心利用这样的方法来培育一株植物吗?

  2、讨论:你打算选择培育什么植物?它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繁殖?

  3、学生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4、谈话:刚才大家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又适合用营养繁殖的`方法来培育的植物,也谈了谈具体打算怎么做的设想,可是大家的想法是不是对呢?老师课前查了一些资料,做了一个课件,我们一起来看看。

  5、播放电脑课件。

  讲解:

  有些植物,例如夹竹桃、葡萄等,把它们的枝条向下弯到地面,在挨着地面的部位用土压埋;过些天,这根枝条被土压埋的部位会长出根来;待根长比较多、扎得比较牢的时候,把已生了根的枝条剪下来,它就会长成一棵新的夹竹桃或葡萄。由于这种繁殖植物的方法必须用土把枝条压埋,所以人们把它叫做压条

  有些植物,例如月季、天竺葵等,把它们的枝条剪下来,插进土里;过些天,这段枝条埋在土里的部位就会生出根来,逐渐长成一株新的朋季或天竺葵。这种繁殖植物的方法叫做扦插法(板书),“扦”也是插的意思。

  有些植物的根比较粗壮,贮藏营养比较多,用它可以繁殖出新的植物,例如甘薯。春季,把冬季贮存的甘薯贮藏根放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过几天,在贮藏根上就会长出许多幼芽;再过些天,幼芽逐渐长大,长出茎和叶,把它们剪下来,便成为甘薯幼苗;把甘薯幼苗扦插在潮湿的土地里,便长成新的甘薯。

  四、指导学生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栽培植物。

  1、谈话:现在我们都已经掌握了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来培育一株植物的方法。下面我们就可以真正来试验一下了。

  2、学生栽种植物,教师巡视,适当指导。

  4、教师小结

  五、总结全课并布置作业:

  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回家种植一棵课堂上没来得及做而自己有特别喜欢的植物,成活后带来展示给我们大家看并进行介绍

  板书设计:

  14、植物的“分身术”

  花

  繁殖器官果实

  种子——种子繁殖-—常见的繁殖方法

  根

  营养器官茎营养繁殖——特殊的繁殖方法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2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

  3、实验:

  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3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梁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学生自学课本)

  (1)讲解: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出示滑轮,讲解)

  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板书课题)

  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

  (3)学生辨别课本P99页,哪一幅图是动滑轮,哪一幅图是定滑轮?

  (4)学生动手组装定滑轮、动滑轮?

  2.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作用

  (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实验1(定滑轮不省力)。

  ①演示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②学生演示实验。

  ③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④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力。)

  (3)讨论。

  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是什么?(分组讨论后汇报)

  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动滑轮的作用

  (1)讨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教师希望学生能提出动滑轮工作不方便,动滑轮能省力)

  (2)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讨论)(游戏:竹竿游戏)。课本P100小游戏

  游戏后教师质疑:这是为什么呢?

  (3)实验2(动滑轮省力)。

  ①分组测量提起一个钩码和一个滑轮时所用的力。

  测量后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②分组实验。(要求学生独立组装独立操作。)

  ③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记录。

  ④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动滑轮有哪些作用?(动滑轮有省力的作用)

  教师强调:弹簧称的示数应该等于钩码与滑轮重量的一半。

  4.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组的作用

  (1)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填出课本P98结论)。

  (2)探究题:小明是二年级的学生,家(二楼)里装修时,叔叔们从楼上、楼下不停的运料,非常的麻烦,而且还影响楼上邻居们。小明突发奇想,能不能设计一个装置,使叔叔们直接在楼下向上把料运进屋里。在老师的帮助下他成功了,他设计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装置。

  同学们,你知道小明设计了一个什么装置呢?开启你的智慧之门,你也来设计一下吧!!

  (3)教师小结:把定滑轮及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的装置叫滑轮组。滑轮组就可以发挥定滑轮和动滑轮各自的优点。

  (三)巩固

  提问:吊车上都用了哪种滑轮?它有什么作用?(出示吊车图)

  (四)布置作业

  观察你的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技术设计具有一定的程序;技术设计需要运用科学概念、相互交流和执行程序。

  过程与方法:设计和制作小赛车。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系科技新产品、新事物,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发展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

  【教学重点】设计制作小赛车。

  【教学难点】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制作小赛车的材料和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各种车的图片,提问:请你说一说这些车的设计有什么特点?

  2、学生介绍。

  3、揭题:人们根据不同需要不断设计新型的`车辆。那么我们也来当当小工程师,设计制作一辆赛车。

  板书:设计制作小赛车

  二、课堂实施:

  (1)工程师怎样设计赛车

  1、出示真正的赛车的图片介绍“真正的赛车时速要达到300千米以上,同时要尽量做到平稳、安全。

  2、提问:这辆车有哪些设计特点?

  3、学生观察、讨论。

  4、交流汇报。

  (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

  (2)设计力量大的发动机。

  (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行使稳定。

  (4)车身流线型,阻力减到最低。

  (2)设计我们的小赛车

  1、提问:我们设计小赛车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2、出示挑战任务:

  (1)车身长不能超过25厘米;

  (2)用橡筋或气球作动力;

  (3)行使的路程要尽量长。

  3、学生交流讨论设计方案。

  (3)制作、展示我们的赛车

  1、学生根据设计制作小赛车。

  2、测试、比赛。

  三、小结:

  (1)认识了真正的赛车。

  (2)学会了制作小赛车。

  四、板书设计

  设计制作小赛车

  (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

  (2)设计力量大的发动机。

  (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行使稳定。

  (4)车身流线型,阻力减到最低。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5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

  2、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

  2、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2、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重难点:

  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果糖罐头、螺丝刀、一根比较结实且长的木棍、支撑用的木墩;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

  2、学生准备:

  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

  1、谈话: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现在我打不开罐头。你们谁能帮助我?

  【说明】起先不提供任何工具,让学生直接用手开;如果打不开,再问学生是否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忙。

  2、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提问: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4、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杠杆。

  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1、谈话: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

  (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

  3、分组实践操作活动。

  ⑴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和一些硬币。

  ⑵把铅笔(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

  ⑶在尺子两端各放一枚硬币,观察发现了什么。

  ⑷指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⑸预测: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币上再加一枚,会发生什么?

  ⑹做测试,并记录结果。

  ⑺找出一种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两枚硬币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实验并记录他们的答案。

  ⑻在尺子两端放不同枚硬币的前进下,寻找到多种使尺子平衡的方法。

  4、分析讨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5、讨论:

  ⑴杠杆是否都省力?

  ⑵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作简单示意图表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认一认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

  2、说说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⑴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杆?(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手推车、夹壳器、园艺剪刀等。)

  ⑵生活中用到哪些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费力还要用它?它还有什么作用?(铁锹、扫帚、镊子、钓鱼杆等,因为使用它们可以使操作活动变得更加方便。)

  ⑶生活中哪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跷跷板)

  3、观察课本插图: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

  4、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他说得有道理吗?你觉得是否可行?

  四、课后小结: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6

  第一单元 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 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7

  教材分析

  《研究磁铁》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电和磁》单元的第4课内容。

  研究磁铁这一内容具有极强的探究价值,它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使学生充分经历探究的过程,训练其思维,同时逐步培养学生良好地实验习惯。与此同时,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这一系列有效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磁铁的性质有更多的了解。

  根据以上分析,我对教材进行适当的重组,把这节课分为两个课时来讲解,其中第一课时的内容有: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2、分四个层次探究磁铁的基本性质;3、课堂小结;4、进行课堂练习;5、课后作业的布置及要求;第二课时的内容有:1、通过实验验证,了解磁化现象;2、利用磁铁的性质,制作简易指南针;3、作业展评:磁铁玩具;4、课堂小结。

  学情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五年级的学生对磁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有着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对本课的学习起到一定的铺垫。学生对于磁铁比较感兴趣,但对于磁铁的一些性质还处于比较模糊的阶段,或许仅仅是停留在磁铁能吸铁这一层面上。为此,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对磁铁有一个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另一方面,着重引导学生能关注身边常见的一些事物、现象,平时能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能自觉地展开一定的研究,毕竟科学的大课堂还是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出磁铁的性质;

  2、能利用各种方法测量出两块磁铁磁力的大小;

  3、能够测出隔着物体以后,磁铁磁力大小的变化;

  4、能够对磁铁在生活中的用途作相关的解释;

  5、能制作磁铁及磁铁玩具。

  科学知识:

  1、知道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2、知道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

  3、知道磁铁磁力大小的一些测量方法;

  4、了解隔着物体以后,磁铁磁力大小的变化规律;

  5、知道指南针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磁现象有浓厚的兴趣;

  2、意识到磁现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3、乐于探究、善于发现。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磁铁的基本性质。

  难点:用实验探究磁铁的各种性质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通过对潜望镜内部结构的研究,使学生能利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通过课前搜集和整理有关潜望镜的资料,使学生学会利用书籍及其他信息源获取信息。

  2、通过制作潜望镜的活动,使学生学会欣赏、评价他人的作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愿意合作交流;积极查阅资料,关心新科技、新发明。

  3、认识平面镜反光性质的应用;会制作简易潜望镜。

  学生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潜望镜的文字、图片资料。

  2、制作简易潜望镜的材料:条形纸盒、粘纸或双面胶、美工刀、镜子或镜片等。

  教师准备:

  1、有关潜望镜的图片、文字资料。

  2、自制简易潜望镜。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玩镜子玩出了好多有趣的科学道理,还记得是怎么玩的吗?

  生(齐):记得!

  师: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小组内交流)

  师:哪个小组用两面镜子看到了窗外用眼睛直接看不到的景物?

  生:我们小组做到了。

  师:上来说说你们的做法,演示给大家看一看。

  生:(边演示)我们是这样做的:两个镜片,一个斜对着窗外要观察的景物,不断调整另一个镜片的角度,最后就看到了窗外的景物。现在看到了,大家过来看看吧!(教师指派几个同学观看)

  师:看到了吗?

  生:看到了。

  师:从刚才这个小组的做法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1:我想到了我们做的“传光游戏”,当时我们用了4面镜子。

  生2:我想到了潜艇上用的潜望镜。我从百科全书上看到潜望镜就是利用两个平面镜做成的。

  师:你知道的真多!(竖起大拇指)他说得很有道理,潜望镜就是利用镜子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反光)原理制成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潜望镜的秘密。

  2.交流资料,整体感知。

  师:课前同学们搜集了一些关于潜望镜的资料,结合自己对潜望镜的认识,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资料的情况。)

  师:哪个小组先说一说通过交流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我们知道潜望镜开始只是用在潜水艇上,后来又发展到陆地上,主要在军事上用的'多,这是我们小组找到的一张潜望镜的图片。

  (学生到实物展台上展示图片——一张潜望镜实物照片)

  生2:我们小组找到了潜望镜的发明过程,我读给大家听:

  潜水艇通过调节浮力达到潜浮的目的。1897年,莱克建造了一艘采用双壳设计的潜艇。当时所有的潜艇潜水后只能盲目地行驶,只有当潜艇升到接近水面时,才能够通过舷窗看到水面的情况。莱克设想制造出一种既不易让敌人发现,又可以在水下看到水上情况的仪器安在潜艇上。他买来一大堆各式镜子,试着制造。1902年某一天,他偶然地找到了正确的组合。他希望看到的街道和海港清晰地展现在他眼前。后来,他又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找一位光学教授合作,终于找到了正确的组装方法。他把它装在他制造的潜艇上,这就是后来固定的和可旋转的潜望镜的前身。至此,潜艇才第一次有了眼睛,再也不用在水下的黑暗中盲目游动了。

  师:通过听这个小组找的资料,你知道了什么?

  生2:我知道原来潜水艇上没有潜望镜,后来是一个叫莱克的人发明了潜望镜。

  生3:我还知道莱克从1897年制造了潜水艇后就研究潜望镜,直到1902年才制造成功,用了五年时间,说明他很有毅力。

  师:你体会得很深刻,很多科学研究和成果需要科学家用几年、几十年、甚至一生或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科学研究就需要这种毅力和精神。

  生4:我从中知道了潜望镜是用很多镜子做成的,而且必须正确的组装才行。

  体的呢?它的内部构造是什么样的?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每组桌面上的简易潜望镜(牙膏盒自制型)揭开它的秘密吧!

  (小组合作,有的先用简易潜望镜观察物体;有的在仔细观察简易潜望镜的外部形状;有的小组在小心的打开简易潜望镜,观察内部构造,并在纸上绘制简图;有的小组正在结合搜集到的潜望镜结构图讨论潜望镜的构造……)

  师: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和收获?

  生1:我们小组发现潜望镜里有两块玻璃镜片,这两块镜片是这样放置的(实物展台展示绘制的简图)。

  师:也就是说这两块镜片成什么角度?

  生2:我知道,是平行的。

  生3:反光的面是相对的。

  生4:资料上说镜片与水平线成45度角。

  师:还有补充吗?

  生5:我们还发现潜望镜的长短不会影响观看的效果。

  师:你是说哪一部分?

  生5:竖着的部分。横着的部分不能太长,长了影响观看的范围。

  3.动手制作,应用实践。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潜望镜的构造,想不想自己制作一个潜望镜?

  生(齐):想!

  师:你觉得应该怎样做?给大家提点建议。

  生1:用牙膏盒做潜望镜的身子,在上下相对的侧面分别挖一个正方形的口,然后将镜片放到里面。

  生2:我反对,镜片不能放进去,要在盒子边上开槽,将玻璃镜片插进去。

  生3:最好用胶带粘好。

  师:镜片怎么放呀?

  生4:成45度角。

  师:还应注意什么?

  生5:用小刀时要小心,别割伤手。

  生6:插玻璃片时也要注意,最好用砂纸打磨一下,或边缘粘上胶布。

  生7:做完后将外壳美化一下,最好涂成“迷彩色”,写上自己的名字,免得丢了。

  师:同学们刚才提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老师这也有一个制作潜望镜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实物投影展示)。

  师:我发现有的同学早已跃跃欲试了,好,下面同桌合作制做一个潜望镜,然后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潜望镜,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学生制作潜望镜,教师巡回指导)

  4.总结评价,课后拓展。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主题是什么?

  生(齐):潜望镜的秘密!

  师:这个秘密揭开了吗?

  生(齐):解开了!

  师:谈谈你的收获吧!

  生1:我知道了潜望镜是根据镜子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原理制成的。

  生2:我知道了潜望镜的内部结构,还自己制作了一个潜望镜。

  生3:我制作的潜望镜非常漂亮,而且效果很好。

  生4:我的潜望镜是在同桌的帮助下做成的,要不我恐怕做不成,我很感谢他。

  生5:我知道了潜望镜的发明过程。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由于时间关系,课后可以继续玩一玩你们制作的潜望镜,并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以改进。另外,布置两个课后研究专题:

  (1)、调查了解,真正的潜望镜是什么样的?

  (2)、设计一个能够看到四面八方的潜望镜。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9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引导学生认识热会从较热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较冷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叫做热传导。

  2.过程与方法:设计实验观察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所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

  认识热会从较热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较冷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观察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

  ◆教学准备

  热水杯、铁架台、铜条、蜡烛块、蜡烛、凡士林、试管夹、酒精灯、火柴、水槽、金属圆片、石粉剂(或温变教具)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一个烧杯,倒入热水后,烧杯会产生什么变化?

  导入课题:热是怎样传递的

  二、探究

  (一)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从一端到另一端

  引导学生借助媒介,让热量的传递过程“看”得见。

  老师出示两种材料,(简单介绍凡士林)任选一种进行实验。

  注意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单1:

  (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指名其中一组汇报实验中的发现,其余学生补充。

  小结:热在铜条中,从较热的一端传递到较冷的一端。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和相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相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分组汇报实验中的发现:

  预设:

  1、(我们的种子都发芽了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准备填实验记录)。

  2、我们的种子为什么沒发芽?(找岀原因填在实验报告里)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组长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填好表后,由组长负责收集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信息分类。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预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每组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向同学汇报,认真听取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猜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五、阅读并记录、

  1: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1、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2、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称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3、是充足的氧气。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11

  一、直接导入

  提出问题出示两枚铁钉,(一枚有光泽,一枚生锈)。问:这两枚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生活中在那里看到过铁生锈的现象?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细致,生活中铁生锈的现象很普遍。你想研究铁生锈的什么问题?

  师: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很多关于铁生锈的问题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铁生锈了生答:一枚有光泽,一枚生了锈。

  生答:它们的环境不同。

  生答:厨房里的菜刀生锈了,自来水管道生锈,教室里的铁架生锈了,院子里的铁丝生锈了等。

  学生提出问题,达成共识:

  我想研究铁为什么会生锈?

  铁生锈需要什么条件?

  怎样防止铁生锈?

  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认识铁生锈这种现象。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产生新的问题。

  二、猜想假设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铁生锈可能与什么有关?在组内讨论讨论。

  问: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师:这些只是你们的猜想,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

  三、制定方案

  师: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怎样研究?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制定研究计划。然后在全班内进行交流。

  要求:在一个小组汇报研究计划时,其他小组对设计的实验计划进行分析、评价,提出改进的建议。

  四、组装实验装置

  师:根据刚才各小组制定的研究计划和改进建议,达成共识,请各小组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实验材料把你们的实验装置组装好。

  强调:实验中,可以采用相同的杯子或瓶子、相同的具有光泽的钉子,不同的是杯子或瓶子里的.物质,可以选择空气、水、醋、油、盐水等,把钉子放入其中,观察钉子的生锈情况,并做好观察记录。大约在一周后,咱们再进行交流。

  五、展示交流

  让各小组展示组装的对比实验装置,并说说是怎么组装的。

  六、探究怎样防止铁生锈、提出问题

  (1)铁生锈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2)怎样防止铁生锈?

  七、课堂总结

  师:学习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猜想。

  生答:我们组认为铁生锈与空气有关。

  生答:我们组认为铁生锈可能与水有关。

  生答:我们组认为铁生锈可能与温度有关。

  生答: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学生分组制定研究计划。

  汇报交流研究计划: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组装实验装置,并出示实验记录表。

  各小组组装实验装置。师巡视指导小组展示组装的对比实验装置。

  小组讨论,并汇报结果。

  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讨论,并汇报结果。

  生答:我知道了铁生锈需要的条件:空气、水、温度、醋、盐水等。

  生答:根据铁生锈的条件,我知道了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1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教学重点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为全班准备: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

  教学过程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

  观察: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的变化

  教师演示: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预设:通过实验学生不能清楚进行表述,从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观察到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研究:清楚地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1、师:通过气球皮的鼓起程度,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杯水的冷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

  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师: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么水遇冷后又会怎样呢?你们想怎样做?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简单说明)

  5、学生实验。

  6、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小结: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板书:热胀冷缩)。

  活动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

  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有了水热胀冷缩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让学生自主提出实验观察点,理清实验的思路。)

  5、归纳总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小结:像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液体的热胀冷缩)

  拓展:出示一瓶水、饮料。去超市买饮料,本想挑选一瓶装满的饮料。但是却发现货架上的瓶装饮料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

  (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板书设计

  液体的热胀冷缩

  水

  醋 受热 体积膨胀 热胀

  果汁

  酱油 受冷 体积缩小 冷缩

  牛奶

  液体 热胀冷缩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13

  一、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科学学习大部分学生平时在科学学习上态度较好,积极性较高。但是部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弱。本学期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共分六个单元,总课时28课时。本册教材从探究对象上看,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与功能、认识事物的相互关系、认识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关于“简单机械”和“形状与结构”的内容,重点体现事物的结构和功能;“大脑”突出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繁殖”突出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从探究水平上看,应在教师引导和指导下,加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给孩子更多一点自主权。从过程与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观察与测量,指导学生搜集证据和信息资料,突出解释与用模型解释的训练,注重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质疑,并有一些设计与制作的活动。

  在孩子们生活的周围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的相互组合形成的神奇机器,无时无刻不在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和关注。

  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就是要引导、鼓励孩子们对生活中一些典型的简单机械进行探究,让他们通过一个个亲历的活动,探索简单机械的秘密,发现应用它们的规律,体验成功的乐趣。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材料、常见力的基础上,通过“别有洞天”的探究活动,形成形状与结构的初步认识,掌握科技制作的初步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同时通过学生寻找“形状与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真正感觉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围绕“怎样延续后代的”这个话题,比较全面地讨论了植物、动物、人的繁殖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体会到生命来之不易,从而产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感情。

  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原安排在四年级下册,《昼夜与四季》在小学不再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常见岩石的特征,通过看图讨论、阅读资料,初步了解岩石是怎样形成的;还要让学生了解矿物的特征,知道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另外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岩石与矿物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在破坏着环境;岩石与矿物资源在日益枯竭,我们一定要保护它们。

  第五单元《交流与质疑》,属于新编教材的科学探究过程技能学习与训练的内容,本单元教学首先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交流与质疑,接着让学生通过图片阅读、范例示范以及讨论交流明白如何与同伴去交流,怎样去质疑。 三、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探究力在传递过程中的变化,从而认识简单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和用途。

  2、引导学生了解形状与结构的初步知识,掌握科学技术制作的初步技能。

  3、认识动植物繁殖方式的多样性和人类进行繁殖和哺育后代的方式,增强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4、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利用多种方法探究岩石的特征和矿物的性质,初步了解岩石的形成和矿物的用途。

  5、知道大脑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作用,知道大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指挥部。

  6、让学生学会交流和质疑,使学生在交流与协作中进步,在质疑与批判中成长。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神奇的机械、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人体的司令部 难点:形状与结构、岩石与矿物 五、教学措施:

  1、认真落实每一节课,使学生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2、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让探究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3、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 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机械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它指导学生探究力在传递过程中的变化,从而认识简单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和用途,初步知道一些复杂机械的构造原理,将学生的探究和认识引向机械装置以及较为复杂的机器构造原理,是学生了解人类发明创造劳动工具历史的重要教学内容。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 一、科学探究:

  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3、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4、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二、科学知识:

  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如斜面、杠杆、齿轮、滑轮。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证据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本单元选取工具中涉及力变化的部分,介绍一些我们生活和劳动工具的原理。机械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的总称,我们生活中所见的刀子、斧子、钳子、剪子、扳子、滑轮、螺丝钉、自行车、缝纫机、汽车、拖拉机、机床、起重机??小到一根缝衣针,大到像航天飞机那样的庞然大物,都是机械。无论这些机械的大小与复杂程度如何,它们都是由一些最基本的机械,也就是简单机械构成的,这就是本单元从最基本的简单机械引导学生探究的出发点。在本单元列举的简单机械中,杠杆是学生在无意识间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简单机械之一,滑轮和轮轴可以被看做杠杆的变体,斜面则属于与杠杆不相同的一类学生常见的'简单机械;转动装置则将较复杂机械的工作部分相连,发挥力的传导作用,使得必要的简单机械能够完成力的衔接,形成机器,从而发挥更大的 作用。

  机械是一种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装置,学生对它们并不陌生,有时会在诸多场合见到它们的身影,有时也会不自觉地加以运用,然而,学生却很少明白其中的道理。本单元从学生身边常见的简单机械人手,以一系列的启发式的问题为课题名称,激发学生探究和认识的兴趣,引领学生在诸多研究活动中认识机械、了解简单机械。 本单元是采用总一分一合的思路来进行内容建构的。 “总”,就是指导学生从总体上认识机械。它主要是本单元的第1课“什么叫机械”。

  在学生调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列举多个机械物品,阐述什么是机械,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差异,使学生了解机械的作用和机械是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它由来已久。 “分”,就是选取四种简单机械逐一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它主要包括本单元的第2—5课,即“怎样移动重物”、“斜坡的启示”、“拧螺丝钉的学问”、“国旗。怎样升上去”。用四课的篇幅分别引导学生研究杠杆、斜面、轮轴和滑轮,既巩固对机械的的总体认识,也为接下来认识机械中力的传递打下基础。在这四课中.各课主要研究一种简单机械,皆从启发解决现实问题人手,指导学生探究该种机械的作用,了解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第2课:怎样移动重物。引导学生认识杠杆的结构、作用以及用途。学生将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杠杆的价值;在了解杠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杠杆的作用;在研讨杠杆的用途中,认识杠杆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第3课:斜坡的启示。引导学生认识斜面的形态、作用、用途以及坡度大小对所需施力的影响。学生将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斜面是一种省力的机械,在控制坡度这个变量的实验中,研究坡度大小对所需施力大小的影响;在制作变形斜面和讨论中,发现斜面的变化和用途。

  第4课:拧螺丝钉的学问。引导学生认识轮轴的结构、作用和运用。学生将在实际操作中体会轮轴的作用;在观察中了解轮轴的结构;在实验中较全面地认识轮轴,即用力大小的秘密;在讨论与交流中,发现轮轴的广泛运用。

  第5课:国旗怎样升上去。引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认识动滑轮和定滑轮及其各自的作用。学生将在观察中认识滑轮的构造,区分动滑轮和定滑轮;在组装并探究两种滑轮的作用中,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功效。 “合”,引导学生从力传递的角度理解简单机械的组合。它主要是本单元的第6课,即“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从自行车的链条传动人手,引人机械传动,指导学生认识传动装置的种类及其功能,明白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特点;从力的传递角度,阐述机器是简单机械的组合,使学生获得对机械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14

  教材分析

  《传热比赛》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7课。本课是学生在认识了什么是热,热在冷水和热水中怎样传递之后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认识热传递的性质而设计的。这课与后面的《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重点和知识特点及热传递的特征和实际应用。通过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和整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都是以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研究的。因此,根据学生喜欢自己动手,爱提问的情感和行为特征,展开相应的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归纳,表达与交流等方面的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热传递的特点,并能区别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能理解热传导的特点。

  2、能设计实验要研究的问题,并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能举出生活中更多的热传导的例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一把小勺,让学生摸摸勺把儿,有什么感觉?

  2、学生猜测后摸摸。

  3、对比实验:老师把勺子放到热水里,过一会儿在摸摸勺把儿,有什么感觉?

  4、提出问题:勺把儿是怎样变热的'?

  5、讲述:热水把热传到勺把儿上,那么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猜想假设 设计方案

  1、猜想: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2、设计实验方案

  3、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三)实验操作 观察汇报

  1、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2、实验操作

  3、观察记录

  4、汇报交流

  (四)讨论分析 得出结论

  1、分析:火柴为什么从一端依次掉下?

  2、讨论: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3、总结实验结论

  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4、播放课件:热传递。

  5、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15

  业余体校乒乓球科学训练的重要方面之一,是认识和了解训练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改变沿袭优秀运动队成人化训练方法的模式,摸索一套适合少儿"口味"的训练方法,为多出快出世界级球星的合格后备人才,改变当前乒坛"断层"危机,有着现实和深远的重要意义。

  少儿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特点

  少儿心理特点是多方面的.。但在乒乓球训练中,抓住少儿具有兴趣广泛的特点,给予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十分重要。少儿兴趣广泛,好奇心和新鲜感强,而不喜欢单调、枯燥、乏味和呆板的训练形式。这是我多年训练实践曾经饱尝过"苦果"后深刻感觉的。兴趣是他们对新从事的某项活动所抱的积极态度。如果少儿对训练内容及方法产生了浓厚兴趣,总是和欢喜、满意的情感相伴随着,就容易提高训练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启蒙基础阶段每天训练总是重复老一套内容及方法,学生势必会出现不良心境,对开始还有兴趣和新鲜感的训练方法很快就会心厌意冷,以致从脸部显露出淡漠、不悦、甚至反感,厌球。从行动上表现形式是,"出工不出力",懒得行动,动作迟缓和不规范化,应付差事,训练质量明显下降。

  其次,儿童少年好胜,不甘落后,上进心强,这一心理特点也是很明显的,也要很好地加以重视、利用。我在长期训练实践中初步摸索、积累和出一套适合少几心理特点的五大类训练方法,即记板(组)数法、定时记分法、练习竞赛法、打分评比法和游戏训练法。这五大类训练法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具有兴趣性;二是有较强的竞争性。例如,打分评比法是借鉴体操等项目竞赛打分办法而采取的其中一种方法。通过实践运用,深爱儿童喜爱,在训练中,为赢得满分10分成为儿童极力所追求的完美目标。在这种兴趣加进取心促进下,训练内容和方法就有一种魅力和吸引力,训练质量就得以保障。

  游戏训练方法要有别于幼儿园、小学那种游戏,以突出专项特点和提高技术为主要目的。除有浓厚趣味性和较强竞争性外,还兼有游戏性色彩,很受少儿喜欢。此训练法一般放在课前或即将结束时采用,时间不宜太长。课前安排可起到活动肢体,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以利快投入主课训练。在课结束部分安排,可调节放松神经,活跃情绪,高高兴兴结束训练,让学生有急切渴望、期待着下次训练课的欲望。

  少儿训练的分类及具体方法

  1、记板(组)数法

  (1)变节奏训练法

  在近台练习单线攻球、推挡,一个球中规定几板快攻、快推,又变几板稍离台适当放慢出手速度的攻球、推挡,或者视水平,可重复快、慢节奏两个或两个以上来回球为一组,

  (2)多球升降级训练法

  队员分两组或三组,每组三人,教练员发定点半台或全台,每个同学打10个球X3组,决出名次。冠、亚军保留在甲级组,第三降乙级组。第二组第一名升甲级组,二三名留在乙级组。依此方法可训练3至5次不等。如果有三个组,升降级分甲、乙和丙级三个组进行。

  (3)前三板训练法

  要求一轮发球中,发球定点或不定点,接发球回球固定落点,主练者无规律抢攻或抢拉,至把这分打完,要求:连续胜对方3至4球为一组。对接球方也同样规定在一轮接球中以致把这球赛完胜2至3球为一组,视水平不同,对双方可要求分别完成一定的组数。

  (4)防反训练法

  平台或全台定点防守对方拉弧圈或突击,循序渐进进行。第一步要求准确性,平台或全台防守住5至10板为一组;第二步平台或全台用正手在防反中伺机中等发力到台,累计5至10极为一组;第三步要求半台及全台一个球中完成打弧圈中等发力3至5球算一组。

  (5)提高发、接球质量训练法

  发球或接发球指定划好发和接区域,逐步提高质量要求。以一轮发、接球为准,视水平不同。完成连续2至5球落点到区域,有一定质量为一组。

  (6)计完成好球训练法

  在启蒙、初级训练阶段,单球或多球训练中,对正手快攻、反手攻、推挡、搓球及削球等完成一个正确击球算一组。然后,累计完成若干个好球为一组。在此基础上,要求连续在一个球中完成若干个好球为一组。继而,要求发力攻、推、搓及削球。不仅击球动作好,而且要胜对方多少球为一组。

  (7)攻防防反训练法

  在单、复线中都可运用。例如右斜对攻中,双方交替进攻、防守3板X3至5组。又如,推挡侧身攻斜线,对手用推防守,相互交换发力,防守3板X3至5组。

  2、定时记分法

  (1)"双夺冠"训练法

  单线定点或两点对一点中,攻球、推挡、搓球和削球规定3至5分钟内,测验单个球及单球合计的最高板数,排出优劣。

  (2)加减分训练法

  规定5分或10分钟内,看哪方得分多。具体方法是,左斜或一点对两点搓攻,攻者定点第一板命中算2分,防者定点防守,攻者用中等以上发力攻上旋2至3板又加3分。如果这个球连续进行下去,胜对手得5分。但是,攻者第一板起板连续两次失误扣1分,再失误又扣l分。

  (3)单位时间内完成组数训练法

  在单球或多球训练中,对各种技术都能采用,在此规定时间里完成多少组,改变目前体校训练只定量不定时的现象。例如,右一点对两点拉中突击削球,在20分钟内完成中等以上发力多少次或得分多少球。又如,为提高攻球、推挡和搓球落后的准确性,20分钟内完成左斜出边线大角球多少个。

  3、练习竞赛法

  (1)"为加分"训练法

  单个、结合技术训练都能采用11分或21分一局的"双加分"竞赛法。例如,侧身斜线攻推挡完成30至50板算胜一分。反之,对方胜一分。不到30至50板推挡方失误,算推者失分。这种方法每人进攻、防守各三次,决出胜负。

  (2)单方"加减分"计时训练法

  11分或21分一局,在单个、结合技术训练时采用。例如,对推中结合反手攻斜线,要求反手攻球命中5至10板为胜一分,反之扣一分。到比赛止,计主练者所用时间,然后,交换练习,每人3至5次。

  (3)发球抢攻定时记分训练法

  规定发球抢攻(拉)一方发20个球,发球直接得分算2分,发球抢攻(拉)得分加3分,这一球打完胜为5分。发球抢攻(拉)、发球抢搓或相持对攻失分要扣一分。交换练习3至5次,计算谁胜。

  (4)连胜两分训练法

  在单个、结合技术训练中,例如,右斜对攻11分或21分一局,双方对攻3至5球后方算成绩,要连续胜对方2至3球得1分。或者水平稍高一方胜2至3球为一分,另一方胜1至2球为一分。

  (5)胜或负交换训练法

  在单、复线训练内容中,要求主练一方胜或负对手3至5球交换练。例如,侧身快攻结合发力攻推挡,主练者先胜或负3分后,主、陪练双方交换练。

  4、打分评比法

  (1)增大难度训练法

  有规律左推右攻训练时,在一定质最要求下,完成20至30板得满分,共规定完成100至分。水平稍高者,很快到70分或150分,这时可增加两点难度或板数完成后,方得满分。

  (2)发球抢攻(拉)结合对攻打分训练法

  主练者发球规定落点,接球也定落点,抢攻(拉)定落点到台得5分,然后有规律或无规律对攻5个来回以上又加3分,百直这球赛完取胜又获2分总得分为满分。如发球抢攻(拉)直接得分算5分。但是发球抢攻(拉)连续三次失误要扣5分。

  (3)攻防双计分训练法

  规定定点或全台搓攻(拉)连续第一板命中3至5球得2分,防守方连续防守2至3球也得2分,均要求双方完成50至100分,看哪一方先完成指标。

  (4)多球打分训练法

  小范围或大范围定点打上(下)旋,要求动作好,有质量连续击中5至10球为满分。如连续打4至8球为5分。

  (5)第一板起动打分训练法

  发下旋到对方左角,对方搓无规律全台,发球者迅速判断、起动快,扑抽右方直线或侧身斜线攻推30至50板。只要第一板起动快,动作完成好,完成规定数量可打满分。

  (6)提高拉加转弧圈质量训练法

  定点或不定点搓球中,主练者拉加转弧圈,质量高,可得5分,形成对攻取胜获满分。如质量高、动作好,直接得分打满分。

  (7)"五好"评比打分训练法

  评比内容设:名次、动作、拼搏、完成计划及有始有终好五个方面。教练员每次课做记录,一周公布一次,要求学生回家向家长汇报。名次好,指单、复线技术训练内容计分比赛冠军,记一个好;动作好,指练习中某一技术动作累计被三次评为9分以上者,可记一次动作好;拼搏好,指训练或计分比赛中素质较好者,记一次好;完成计划好,指指标、组数完成快记一次好;有始有终好,指整堂课比较认真记一次好。这种训练方法对10岁左右儿童效果较好。

  (8)多球训练打分训练法

  发定点半台或全台上(下)旋,1至3人一组。打多球5至10球连续不失误,动作比较规范,可打9至满分。如一个队员获得了三次9分以上,也可记一个动作好,统计到前面"五好"评比训练法中动作好一栏中去。

  5、游戏训练法

  (1)升年级训练法

  这种训练方法对1O岁以下儿童更为适宜。在单、复线中安排内容均可,由教练员、陪练员陪练,队员3至5名排成单行进行。例如,侧身发力攻推挡球,学生胜教练或陪练一分为幼儿园学前班,胜第2个球为升小学一年级,依此类推,胜第7个球为升初中一年级。进行中,还可对动作及质量进一步要求。完成不好,升不了一年级。

  (2)破纪录训练法

  在课前、结束时采用。教练员发上(下)旋多球。固定落点,几个队员排一行,每个队员只有3至5个球机会,测单球及单球总合最高板数,排出全部名次。第一名为某一训练内容的最高纪录,要求其他队员争破纪录。

【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02-25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15篇02-10

小学科学教案02-14

科学的教案02-09

小学科学教案(15篇)03-02

小学科学教案15篇02-28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计划09-03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计划04-04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