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2-11-10 08:01:16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15篇)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页例6,第64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四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乘法分配律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把下面复习中的口算写在卡片上;在一张纸条上画5个白色的正方形和3个红色的正方形,如□□□□□■■■,共做4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如:(36+64)8,205+502,6010+1010等,计算每一题时,第一个学生回答先算什么,第二个学生回答再算什么,第三个学生回答接下来算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6。

  教师让学生摆正方形,先把5个白色正方形摆成一横排,接着摆3个红色正方形与白色正方形在同一行上,教师同时贴出一张画有正方形的纸条,先只显示5个白色的正方形,然后再显示3个红色的正方形。接着教师说明要摆4行这样的正方形,边说边贴出另外3张画着正方形的纸条。教师指着图形提问:

  图中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你是怎样想的?先请一个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所列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还有别的算法吗?你是怎样想的?再请一个学生回答,如果这个学生说出另外一种算法,教师再把这个学生所说的算式也写在黑板上。如:

  (5十3)4 54十34

  教师:第一个算式是先求出每一行有多少个正方形,再求4行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 第二个算式是先求出白正方形和红正方形各有多少个,再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这两个算式的计算方法虽然不同,但是都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下面我们大家一齐来计算,看一看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怎样。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然后再提问: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怎样?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说明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

  (5十3)4=54十34

  等号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5与3的和乘以4。)

  等号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5与3先分别乘以4,然后再把两个积相加。)

  教师: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了5与3的和乘以4等于5与3先分别乘以4再相加。

  教师:下面我们再看两组算式,先看:(18十7)6 186十76

  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18与7的和乘以6。)

  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18与7分别乘以6,再把两个积相加。)

  算一算左面的算式等于什么?(18加7是25,25乘以6是150。)

  算一算右面的算式等于什么?(两个积分别是108和42,它们的和等于150。)

  教师:左右两个算式都等于150,所以这两个算式相等,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起来,教师边说边在两个算式中间画一个等号。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什么?(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18与7先分别乘以6再相加。)

  教师:我们再来看两个算式 20(15十9) 20xx十209

  先来计算一下这两个算式各等于多少?

  两个算式都等于多少?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20乘以15与9的和等于什么?

  2.进行抽象概括。

  教师指着上面的算式提问:

  仔细观察上面的三个等式,你看出了什么?先看等号左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第一、二两个等式都是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第三个等式是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

  教师指出: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或者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我们可以用一句话表示,就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再看等号右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都是先求两个乘积,再把两个积加起来。

  等号左面与等号右面相等是什么意思?学生发言后,教师概括:上面三个等式等号左面分别与等号右面相等说明,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先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我们把乘法运算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同时板书乘法分配律。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4页下面的方框里的结语,全班齐读两遍。

  教师:如果用 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

  (a+b) c=ac+bc

  等号左面(a+b) c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等号右面ac+bc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教师在黑板上写算式:(200十3)27,提问:

  1.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个数?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乘积的和?

  教师在黑板上再写算式:18527十1527,提问:

  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分别乘以哪一个数?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一个数?

  2.做第64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读题,再想一想每个方框里应该填什么数。

  在(32十25)4中,两个数的和指的是什么?同一个数相乘指的是哪个数?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应该等于哪两个数分别同4相乘再相加?

  第一小题的方框里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乘法分配律,32与25的和乘以4,应该等于32与25分别乘以4再相加,所以两个方框里应该分别填32和25。)

  第二小题应该怎样填?根据什么运算定律?(根据乘法分配律,64与12的和乘以3,应该等于64与12分别乘以3再相加。)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1、2题。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导学过程】

  【情景导入】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教学例1(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

  2.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3.比较分析

  师:我们先来比较第(1)和第(2)两种方法,请分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

  预设: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是一个分数。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

  师:我们再来比较第(2)和第(3)两种方法,这样算可以吗?为什么?

  师:再来看这里的第(4)种方法,你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吗?结合图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进行交流。

  4.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三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设计意图:呈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吃了多少个?”,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经历独立思考、自主计算并验证、小组交流等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地呈现个性化的方法,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状态。采用因势利导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加深了对分数乘整数意义的理解。】

  (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不同方法呈现和比较

  师:刚才的第(4)种方法用语言描述得出计算结果的过程,结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回顾一下,的计算过程用式子该如何表示?预设:生1:按照加法计算=(个)。生2:(个)。师:比较一这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同吗?它们的相同点在哪里?(分母都是9)不同之处又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打上方框)这里的2+2+2和2×3都是在求什么?预设:有多少个。

  2.归纳算法

  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更简单?那么这种方法是怎样计算的呢?

  引导说出: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3.先约分再计算的教学

  师:刚才我看到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计算的。与这里的第二种算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师: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简单?为什么?

  小结:“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使参与计算的数字比原来小,便于计算。但是要注意格式,约得的数与原数上下对齐。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明确了自主探索的方向,使得对算法的感知上升到理解。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什么分母不变,只用分子与整数相乘”这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多次追问,适度引导转化,促进学生的理解。对于“先约分再计算”这种方法的教学,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例1“做一做”第1题

  师: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2.例1“做一做”第2题

  师: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强化算法,突出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例题及想想做做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能力目标:操作活动中感知角有大小。

  3.情感目标: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开叉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PPT、小棒、线、纸片、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二)利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导入新课。

  1.从生活中的角引入数学图形中的角。

  师:板书“角”字。

  谈话: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些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数学图形中的角。

  2.揭示并板书课题:认识角。

  (三)引导探究角。

  (3)联系实际,感知角的特征。

  谈话:角是个调皮的娃娃,特别喜欢玩捉迷藏,你能在这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

  出示扇子、三角尺、钟面、剪刀的图片。

  同桌一起找一找。

  汇报交流,总结。

  (二)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抽象出图形。

  谈话:让我们把角从物体中请出来。

  说一说,他们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引导说出:尖尖的,直直的。

  2.摸角,感受角的特征,明确各部分名称。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尺。

  为什么把它叫做三角尺?

  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各个角吗?

  摸一摸三角尺上有角的地方,在手心轻轻按一下,看看留下了什么?

  再摸一摸尖尖地方的两旁,有什么感觉?

  尖尖的地方是角的一个组成部分,叫顶点。

  直直的两条线是角的边。

  3.画角。

  边画边讲解画角的步骤。

  4.快速说出屏幕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5.清晰角的表象。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我们刚刚认识的角是什么样的,把它记在心里。

  6.根据学习经验,准确辨认角。

  这些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学生做出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7.数出平面图形中的角。

  谈话:看同学们学的这么认真,图形朋友们也想考考大家,想接受挑战吗?

  出示图形,数出每个图形里各有几个角。

  学生汇报结果,并指出每个图形里的角。

  8.寻找生活中的角。

  (1)谈话: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角,能够准确辨认角,还能数出图形里到底有几个角,真了不起!

  其实我们的身边到处都藏有角,仔细观察,你还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2)同桌互相指。

  (3)汇报交流,规范指角的方法。

  (三)动手操作,体会角的特征。

  1.创造角。

  (1)明确要求。

  每种材料只做一个角。

  小组合作,比比哪个组的小朋友手最巧,变出的角最多。

  (2)动手创造。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1)展示成果。

  谈话:哪位同学能勇敢地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给大家听听你是怎样做的`?

  学生阐述自己做角的过程,并指出所做角的各部分名称。

  (4)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用自己的双手做出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

  2.比较角的大小,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1)活动角游戏。

  谈话:这位同学做的角真有趣,还可以自由活动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活动角。

  其他小朋友有做了活动角的吗?

  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吧。

  3.感受叉开程度与角大小的关系。

  谈话:你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总结。

  4.感受边的长短与角的大小无关。

  谈话:角变大和变小的时候,边的长短改变了吗?

  5.比较角的大小。

  (1)出示习题。

  (2)独立思考,汇报结果

  三、巩固深化,再创造。

  1.出示正方形。

  谈话:如果把正方形纸沿一条边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

  2.猜想一下,并动手验证你的猜想。

  同桌合作,动手操作。

  3.汇报交流。

  4.演示,总结。

  四、欣赏角的美丽身影,总结全课。

  1.欣赏。

  (1)谈话:角的世界就是这样变化多端而又奥妙无穷,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因为角的存在,我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角的美丽身影吧。

  (2)课件一次出现金字塔、五角大楼、乡村木屋等图片,教师介绍,学生欣赏。

  2. 总结全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新朋友——角。

  你们对自己这节课上的表现满意吗?

  用一个手势来表示自己的心情吧。

  看到角了吗?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索角的奥秘!

小学数学教案4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熟悉分式方程的解法;

  2、会列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实际生活中相关工程问题类的分式方程应用题的分析应用.

  学习难点

  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来表示并且求得结果.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解方程

  (1)(2)

  2、八年级学生去距学校10千米的博物馆参观,一部分同学骑自行车先走,过了20分钟后,其余同学乘汽车出发,结果他们同时到达。已知汽车的速度是骑车同学速度的2倍,求骑车同学的速度。

  (1)此题中所包含的相等关系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设骑车同学的速度为x千米/时,则汽车所用的时间为________________小时,骑车同学所用的时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时。

  (3)列出方程,并解答.

  二、探究新知

  例1两个工程队共同参与一项筑路工程,甲队单独施工一个月完成总工程的,这时增加了乙队,两队又共同工作了半个月,总工程全部完成,哪个队的施工速度快?

  练习:甲,乙做某种机器零件,已知甲每小时比乙多做6个,甲做90个所用的时间与乙做60个所用的时间相等。求甲,乙每小时各做多少个?

  例2某次列车平均提速 vkm/h.用相同的时间,列车提速前行驶skm,提速后比提速前多行驶50km,提速前列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练习:甲、乙两人分别从距目的地6km和10km的两地同时出发,甲、乙的速度比是3:4,结果甲比乙提前20min到达目的地.求甲、乙的速度。

  三、巩固练习:

  1、某化肥厂原计划每天生产化肥x吨,由于采取了新技术,每天多生产化肥3吨,实际生产180吨与原计划生产120吨的时间相等,那么适合x的方程是().

  2、部分学生自行组织春游,预计费用120元,后来又有2名学生参加,总费用不变,这样每人可少交3元,若设原来这部分学生的人数是x人,则可列方程为.

  3、某市为进一步缓解交通拥堵现象,决定修建一条从市中心到飞机场的轻轨铁路.实际施工时,每月的工效比原计划提高了20%,结果提前5个月完成这一工程.求原计划完成这一工程的时间是多少月?

  4、我市某校为了创建书香校园,去年购进一批图书,经了解,科普书的`单价比文学书的单价多4元,用12000元购进的科普书与用8000元购进的文学书本数相等,今年文学书和科普书的单价和去年相比保持不变,该校打算用10000元再购进一批文学书和科普书,问购进文学书550本后至多还能购进多少本科普书?

  5、某工厂加工某种产品,机器每小时加工产品的数量比手工每小时加工产品的数量的2倍多9件,若加工1800件这样的产品,机器加工所用的时间是手工加工所用时间的倍,求手工每小时加工产品的数量.

  四、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要求:

  1、会根据统计的要求,收集、整理数据,并能制作统计表。

  2、能根据统计表作出分析、预测或判断和决策。

  3、培养学生统计的意识,并能应用统计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让学生体验统计的过程,感悟统计的方法。

  重点:学会收集、整理数据,并学会制作简单的统计表。

  难点:怎样去实际收集数据,能根据统计表作出预测或决策。

  教学过程:

  一、统计本班学生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情况。

  1、同学们,双休日你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并板书:体育运动、玩电脑、学音乐、看书学习、出去旅游。

  2、怎么知道大家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呢?(生:要进行调查和统计)

  (板书课题:简单的统计)

  3、怎样进行统计呢?(讨论得出:可以划正字,或举手数一数等)

  4、请小组统计员统计每种情况的人数。(各组当堂推选出统计员,要求进行统计)

  5、师总结:刚才统计员通过举手数出了每种情况的人数,这个过程叫收集数据,为了科学准确,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板书:收集数据,不重复,不遗漏)

  6、请大统计员把每种情况的人数进行分类整理,把各种情况的人数加起来(指定全班统计员整理并合计)。这个过程叫整理数据(板书:整理数据)

  7、把统计出来的数据整理到一张表格里去,这张表格叫做统计表,叫什么统计表呢?(XX班星期天最喜欢做什么的情况统计表)。学生回答每种情况的人数,教师填好统计表,并填好合计人数。是什么时间制作的?(注上制表时间)。这个过程叫做制作统计表。

  8、看了这张统计表,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

  刚才我们对这张统计表进行了分析,并做出了判断、预测和决策。(板书:进行分析,判断、预测和决策)

  9、 你统计了我们一个班的情况,得到的信息是否就很准确呢?还要统计什么?(还要统计其他班级的情况)。统计的数据越多,我们得到的情况就越准确。

  【评析:统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作为切入口,使学生感到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通过对情况的真实分析,引发学生的真情流露,学生想说敢说,非常投入。教师注意把统计的过程随教学过程充分展示出来,渗透自然,学生乐于接受。对统计表的分析注意了开放性,让学生扮演统计员的角色,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学生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再创造的过程,使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乐园。】

  二、统计听课老师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情况。

  今天来了许多听课老师,老师们在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你打算怎样知道听课老师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统计)怎样进行统计呢?

  (1)请每小组打开信封,看一遍,要求我们干什么?

  (2)请每个小组商量一下,怎样合作统计?

  (3)学生汇报打算怎样调查。怎样问老师?(提醒学生要有礼貌)

  (4)学生到听课教师中去调查统计,收集数据。

  (5)填好手中的统计表,汇报统计情况,你得出什么预测?

  (6)把同学们和老师们星期日里最喜欢做什么的两张统计表能否合在一起。(教师把数据合在一张统计表中)你发现什么?

  【评析:本环节教师注意让学生亲身体验统计的过程,在统计活动中,感悟统计的价值。(1)让学生把学到的统计方法应用到实际统计活动之中,随学随用,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做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实际数学化。(2)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探讨统计的方法,学生畅所欲言。统计的办法是学生想出来的,数据是学生自己动手收集出来的,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3)对学生双休日活动情况统计表与教师双休日活动统计表进行对比分析,并把二者合二为一,学生预测的准确、分析的透彻,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三、实际上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的多。(分别出示多张统计表)

  i。南京造地铁,选择颜色一张调查统计表。你发现什么?

  ii。第十四届亚运会前四名获金牌情况统计表。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

  iii。选举班长情况统计表,引导学生做出分析

  iv。近几年来南京旅游的人数情况统计表。

  【评析:选取的几个例子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刚刚发生的事情,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学生分析的饶有兴致,既具有开放性,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精神、民主意识等。】

  四、自学课本(100页101页)

  a)出示思考提纲

  i。原始数据表与数据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ii。书上的三个小问题。

  (1)观察统计表,说出喜欢每种球类活动的各有多少人?

  (2)估计一下,在这个班级里组织什么球类比赛最受欢迎?

  (3)你还能想到什么?

  iii。制作统计表要注意什么?

  b)学生合作交流上述问题。

  c)学生汇报并补充。

  【评析:教学过程不是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教,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教者不囿于教材,让教材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特别是对原始记录表与统计表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的讨论,巩固了统计的过程,在比较原始记录表与数据统计表有什么不同时,孕伏了任何两种方法不存在对错之分,各有各的优越性,我们在实际使用时谁的最方便就最好。】

  五、统计公路上汽车通过情况。(电脑出示马路过往车辆情况的场景)

  i。这是车辆通过的情况,现在请大家进行统计,(学生统计失败)为什么无法统计?你有什么感觉?(太快),

  ii。如果要你统计车辆通过的情况,该怎么办?

  ①需要去分类。(弄清要统计哪几种车辆)。②怎样收集数据?③怎样整理数据。④怎样画统计表?⑤分析一下结果。

  iii。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很快的统计出来?(如何分工)

  iv。汇报你们分工的情况。通过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v。从统计表中想到什么?知道什么?(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注意空气的污染情况等)

  【评析:这一环节让学生想办法解决怎样统计动态的物体的问题,又一次让小组交流,发挥了团队的力量。通过虚拟的道路交通场景,学生尝试了统计的失败,又在教师分小组交流一下的话语点拨下,寻求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得了统计的成功。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认知水平,相信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真正地发挥了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六、用统计的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

  【评析:让学生自己举例,联想到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如何解决身边的事情,学生发言踊跃,培养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作业:完成101页做一做,练习十二第1题。

  【评析:在培养能力的同时,还重视了双基的落实。】

  【总评:本节课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一、从生活经验导入新课,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课一开始,教师就从双休日同学们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的话题导入新课,从怎样知道每种活动有多少人最喜欢来切入主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情节:怎样知道星期日最喜欢做什么各有多少人呢?很自然的说出了要调查统计,那么怎样调查和统计呢?接着让统计员进行统计。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整个统计的经历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清晰、充分地展现出来。课堂气氛活跃,双基训练扎实。

  三、借助生活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感到数学的归宿是应用,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把握数学问题的加工度,努力改造数学问题,增加数学的情境性、开放性,注重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为了巩固刚学会的统计方法,教者让学生去统计听课老师最喜欢干什么这一实践活动,首先让学生讨论教师人很多,怎样去统计这一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想办法,得出了一小组统计一排老师比较节省时间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按照想出的办法去统计。办法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统计的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学生人人参与,争论不断,效果明显。

  四、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统计一分钟内车辆通过情况时,教师又一次让大家合作交流,学生讨论的结果是一小组有4人,1人负责记录数据,另3人每人统计一种车辆的简便方法。当学生把统计好的数据整理成统计表时,让学生分析讨论从统计的数据中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这样的设计颇具挑战性和现实意义,挖掘出了许多促使人发展的因素,出现了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买摩托车、汽车的人很多、汽车多了,要注意安全,要注意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的话题,变关注知识为关注学生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使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得到了平衡与和谐的整合。

  纵观整节课,教者注意把数学与生活沟通,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在知识的获得中得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习得知识,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生命的活力。

小学数学教案6

  课例类别:部分探究

  学习课目:数学

  学习年段:小学一年级

  学习时间: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能够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的观察及操作,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搓、切、搭等,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让学生这样自由捏橡皮泥并展示作品等练习设计,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对数学知识日益浓厚的兴趣。

  二、学习资源

  1、多媒体动画:故事内容为机器人(带音乐)叮当来到了小朋友们的中间,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些什么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跟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人都说说。

  2、各种物品的演示。

  3、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块。

  4、生活中的物品形状、举实例。

  (1)冰箱、洗衣机、彩电、柜子。

  (2)鞋盒、肥皂盒、酸奶盒、易拉罐、笔筒、乒乓球、皮球。

  三、学习实施方案

  ·学习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32、33页。

  ·组织形式:小组合作讨论。

  ·学习流程:创设情景—讨论探究—巩固拓展—实际应用。

  ·评价方法:目标评价、师生互评、小组讨论评议。

  ·教学重点:认识所学几何图形,并说它们的名称。

  ·教学难点:从生活中找出各种形状的物品说名称。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及放置这些用品的用具,遮盖这些用品的用具(布或纸)。

  (2)学生每人准备一盒橡皮泥、积木一盒。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目标:从儿童喜爱的.机器人叮当如上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与课本数学知识的密切联系。

  过程:电脑出示动画(见学习资源)

  针对学生提出的生活中的 物品形状,说说是怎样分类的?

  2、探究释疑:

  目标:让学生 自主探究分类的方法。

  过程:

  (1)教师用电脑出示讨论题:

  a、说说你是怎样分类的?

  b、把你分的“形状相同的”每一类物品告诉大家,你觉得它们分别长的是什么样子?

  c、你是怎样感觉到的?

  (2)让学生按以上步骤在小组中讨论,教师巡视。

  (3)交流:

  探索的途径:指几生上台演示他们是怎样感知的,电脑再显其过程(学习资源)。

  (4)讨论与小结:

  a、说说在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

  b、电脑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几何图形、名称。

  3、巩固与拓展:

  目标:利用电脑展示各种动态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认识所学几何图形,并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创造情感和浓厚的兴趣。

  过程:

  (1)课本中的题改编:看图形,说名称。

  (2)数数制造叮当分别用了多少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生可以独立数,也可以自由组合数。

  (3)搭学具:

  活动:看看你们组的学具,并说说准备搭个什么?然后拿出自己的积木,分工合作完成。

  汇报:城堡、动物园、飞机、世贸大楼、航空的母舰……

  (4)转化: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见的见到一些组合图形。比如说棒棒糖吧,糖是球形、柄是圆柱形的。想想看,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这样的例子?

小学数学教案7

  教材类型:苏教版所属学科: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4.增长学生的自然知识,产生热爱自然,享受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放在课前)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2.谈话:李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⑴(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这里有个温度计。

  那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问:好,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

  学生交流:是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没错。(结合图说)这是零刻度线,表示0℃。(教师板书0)。

  谁来温度计上表示出0℃。

  ⑵我们再来看上海的气温。(课件:点击上海出现温度计和上海的图片)

  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学生回答4摄式度后,教师板书4)在温度计上拨一拨。问: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图,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⑶接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课件点击北京的图片和温度计)

  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

  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

  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

  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⑷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对,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⑸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师: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其他几个城市的最低气温,注意观察温度计,把这些温度记录在卡片上,并读一读。准备好了吗?

  香港:(19℃或+19℃)。写好了请举起你们的卡片。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用+19℃来表示的?这位同学是用19℃来表示的?行吗?为什么?(对,正号可以省略不写)。

  哈尔滨:(-10℃)。老师写了10℃后举起来:“和老师的记录一样的请举牌。为什么没人和我的一样啊?(对,零下10摄式度,我们用-10℃来表示,10摄式度是表示零上10摄式度的)。

  西宁:你们记录好了,同桌互相校对一下再来交流。问:为什么这样用这个数来表示?

  ⒊我们再来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播放中央台播音员播报的天气预报(天津 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银川)

  指名一位学生上前交流。师:你们觉得他记录怎样?这位同学的前面的正号没写,可以吗?老师把-1的负号去掉,你们同意吗?

  谁能在温度计上拨出11℃?谁来拨-1℃?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自主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26页例1例2,做一做。

  教材分析:

  例题中只呈现加减法计算的例子,按键数字和屏幕显示的结果对应出现;乘除法式题要由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的运算的同时让学生探索计算的规律,把计算和探索规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让学生学习了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还是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的直接途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1、师:谁会使用计算器计算?

  学生介绍使用方法:按on/c键,显示:0输入题目,按=键,显示结果,再按on/c键,清屏。

  2、出示:386+179=,学生尝试使用计算器计算。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计算器计算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3、自己试试看

  26×39= 312÷8=

  4、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屏。

  5、计算。

  765+469= 589×76= 3208-2965= 625÷25= 6848-579+386=

  再计算。

  946×57×0= 100÷5= 3028-2965=

  估算:99+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

  (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6、看谁算的快,练一练。

  7、做第26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2、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 9999×7= 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3、完成第27页的“做一做”。

  三、练习

  (一)基础练习

  1、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111111×1111111=?

  2、神奇的198。

  321-123= 654-456= 987-789= 951-753= 357-159= 9856-9658= 8745-8547= 5412-5214=

  (二)巩固练习

  1、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滴12千克的水,这些水就这样被白白地流掉了

  ◆照这样计算,一个没关紧的水龙头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______千克。

  ◆把这些水装在饮水桶中(每桶按20千克计算),这些水大约能装______桶。

  ◆如果一个三口之家每月用6桶水,这些水够用______个月,约合______年。

  (1)学生用计算器输入数据,计算得数,再指名汇报结果。教师提醒学生要做到:看清数据、正确输入。

  (2)看完这些数据,你想说点什么?

  (3)小结:节约用水要从点点滴滴开始,有这样一句广告词:“当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的时候,那就是自己的眼泪!”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争当一个节约的好孩子,为创建和谐节约型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

  2、练习三第12题。

  要求先笔算,再用计算器验算。注意学生计算后填表时相应数据填写得是否合适、是否正确。

  3、练习三第14题。

  这是有规律的计算题,用简便方法计算比计算器还要快,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三)拓展练习。

  8765-32×21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操作的?

  1、学生独立操作,指名汇报。

  2、教师介绍“M+”、“MR”的使用方法

  先按32×21,得数是672。然后按下“M+”,这样就可以把这个答案保存下来,然后按“8765-”,再按“MR”就可以把刚才的672调出来了,最后我们就可以得到答案8093。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三第11、13题。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3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差的概念,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和习惯,促进学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意思。

  3、使学生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当中,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明确“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就是另一个数比这个数少几”。

  教学准备: 例题挂图,小棒。

  设计思路:本课是有关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计算应用的内容,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第一行:◇◇◇◇◇◇◇◇

  第二行:○○○○○

  ◇ 比 ○ 多( )个。

  ◇ 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跟 ○ ( )的,另一部分是比 ○( )的。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例4挂图,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图的意思。

  (2)师生共同分析数量关系。

  (3)让学生自己摆小棒,讨论出“小磊比小雪少几朵红花,就是小雪比小磊多几朵红花”的结论。

  (4)列式:12—8=4(朵)

  口答:小磊比小雪少4朵红花。

  (5)再让一位学生看图说一说图意,小组内的学生说一说。

  2、教科书第73页的“做一做”。

  (1)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求我比你少几本书,就是求你比我多几本,或你我相差几本。)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小结。

  谁能说说例4与例3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例4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例3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这两题都是求两个数相差多少,都是用减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的第2题。

  2、完成练习十三的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同学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同学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同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同学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小朋友们,上个周末我和聪聪、明明一起去了一个地方。想跟我一起去看看吗?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越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同学说分类方法)在游乐园里,像(点击出现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定格画面)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而(点击出摩天轮、穿越机、旋转木马现定格画面)摩天轮、穿越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齐读课题)

  二、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明明想问问你们:(课件出现明明和声音。“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同学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学校的观光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只要是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想)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真棒!!请坐。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你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做平移运动吗?(生说怎么做的)

  假如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示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听!聪聪在邀请我们呢!(聪聪:“小朋友,快来移移看!”)

  2、移移看

  (1)图上有一所小房子,现在我们要把它向上平移5格,你知道该怎么移吗?(生说)好,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课件中小房子整体移动。)再问,小房子是向哪个方向移动的?(向上平移)移动了多远?(5格)(2格)

  你是怎么知道的?

  图形的每一条边都向上平移了5格。

  (2)现在小房子要向右平移7格,小房子又该怎么平移呢?(自身说说看)

  (生: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向下平移7格。)

  说得真棒,瞧!(课件出示移动)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向下平移7格。小房子向()平移了()格。

  平移时,我们先确定物体平移的方向,再通过某一条边确定平移的距离。

  (3)小房子又平移了两次(课件出示定格画面),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翻开书41页,填在书上。

  两生汇报,问怎么想的。(展示台)

  我们再来看看,(课件出示)小房子……一样的举手!

  3、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小朋友,不只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明明还想问问你们:“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小朋友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师在生中看说。)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课件欣赏)

  三、 小结:

  你能用你自身的话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又是旋转吗?

  四、练习、活动

  1、区别平移、旋转。

  你能区分平移和旋转了吗P43、3

  2、老师想送给你们一条小船。请你把向右平移四格后得到的小船涂上颜色。P43、1

  3、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移和旋转,下面就用我们的学具来拉一拉,转一转,去感受平移和旋转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

  (同学活动,然后请上台展示。)

小学数学教案11

  一、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九册第二单元《倒数的认识》

  二、 教材分析: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倒数的认识是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能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3.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五、 教学难点:熟练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六、 教学过程:

  (一)、 谈话

  1.交流

  师: 我们的黑板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教室的墙面又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黑与白在语文上是什么关系?

  生:黑是白的反义词。

  生:白是黑的反义词。

  师:能说黑是反义词或白是反义词吗?

  生:不能,因为黑与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须说清楚谁是谁的反义词。

  师:那么,数学上有没有相互依存关系的现象呢?

  生:约数和倍数。

  师:你能举例说明约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吗?

  生:例如8是4的倍数,4是8的约数。不能说成8是倍数或4是约数。因为8和4是相互依存的。

  2.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数学中具有相互依存关系的现象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知

  对数游戏

  1.学习倒数的意义

  我们六年级办公室里有7人,男教师4人,女教师3人,下面我和同学们做个对数游戏,就是我先根据3和4 说一个数,同学们跟着根据3和4说一个数 。

  师:4是3的4/3,

  生:3是4的 3/4

  师:7是15的7/15; 生:15是7的15/7。

  提问;看我们做游戏的结果,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12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今天田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节目单,看看上面有没有你喜欢看的节目,它几时播出的?

  2、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提问,如:14:00在钟面上怎样表示?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几时?

  教师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出相对应的两种记时方法。

  3、小结并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初步认识24时记时法

  ⑴问:你知道一天中有几个小时?想一想,在这24个小时里,钟面上的时针要走几圈?一天时从什么时间开始的?

  ⑵出示红蓝色彩带,说明:我们把每天的凌晨0:00——中午12:00用红色彩带表示,把中午12:00——夜里12:00用蓝色彩带表示。

  ⑶问:中午12:00是白天还是晚上?师画出太阳图标。

  ⑷演示钟面时针的运行情况,了解0:00和24:00之间的关系。

  ⑸说明:0:00和24:00表示同一个时刻,这个时刻既表示一天的结束,又表示新的一天的开始,如果是除夕夜的时候,它还表示特殊的意义,也就是旧的一年的结束,又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3、 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⑴观察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在表示方法上的'区别。

  ⑵练习:说出下面时间用的是哪种记时法:

  8:00 16:30 下午5:00 夜里11:30

  上午8:00 下午4:25 21:34 0:00

  4、 练习:P50想想做做1中的第一个钟面。

  要求说出钟面表示的时间,问:这个时候你可能在干什么?

  再出示背景图,问:这时的钟面上表示的什么时间?你怎么看出来的?你能用24时记时法说出钟面上表示的时间吗?

  同理学习后两幅图。

  5、 小结转换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出示题目,问:上面的营业时间用的是什么记时法?你能把它转换成普通记时法吗?

  在把24时记时法转换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题目,直接口答。

  3、观察火车票,问:你从火车票上得到了哪些关于时间的信息?

  讨论:妈妈下午几时前到南京火车站比较合适?

  4、以四人一组为单位,轮流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

  5、小组讨论:看着3个钟面上的时间,说一说这时你可能在做什么?再在班级内交流。

  四、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1、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 阅读课后常识部分:“你知道吗?”上的内容。

小学数学教案13

  一、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笔者认为教学中成功的关健在于: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1、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激发探索知识的愿望,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处于同一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着差异。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长于计算,有的人擅长逻辑思维,这就是学生的实际。教学要越贴近学生的实际,就越需要学生自己来探索知识,包括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既明于心又说于口。

  2、遇到课堂中学生分析问题或解决问题出现错误,特别是一些受思维定势影响的规律性错误比如学生在处理商的小数点时受到小数加减法的影响。教师针对这种情况,是批评、简单否定还是鼓励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然后让学生发现错误,验证错误?当然应该是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想法。学生对自己的方法等于进行了一次自我否定。这样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就比较深刻,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分析或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自我否定,有利于学生促进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

  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数学语言分析它,用数学方法解决它,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教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因此,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教学思路

  一个数除以小数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的重点知识之一。本节教材的重点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小数点的移位法则。其关键是根据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1、调查分析

  在教学小数除法前一个星期,笔者对曾对班内十五位同学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调查,(调查结果见附表)笔者认为学生存在很大的教学潜能,这些潜在的能源就是教学的依据,教学的资源。从上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学生对小数除法的基础掌握的比较巩固。

  (2)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潜力。

  (3)优秀学生与学习困难生对算理的理解在思维水平上有较大差异。但对竖式书写都不规范。

  笔者认为小数除法如果按照教材按部就班教学是很不合理的,不仅浪费教学时间,而且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小数除法,不利于知识的系统性的形成,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因此,笔者选择了重组教材。(把例6例7与例8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利用迁移,明确转化原理

  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的算理是商不变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就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为了促进迁移,明确转化移位的原理,可设计如下环节:

  (1)、小数点移动规律的复习

  (2)、商不变规律的复习

  (3)、移位练习

  3、试做例题,掌握转化方法

  明确转化原理后,让学生试算例题。在试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抽象出转化时小数点的移位方法,最后概括总结出移位的法则。具体做法如下:

  ①.学生试做例题6例题7,并讲出每个例题小数点移位的`方法。

  ②.学生试做例8

  ③.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转化时移位的方法,同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在得出计算法则后,还要注意强调:

  (1)小数点向右移动的位数取决于除数的小数位数,而不由被除数的小数位数确定。

  (2)整数除法中,两个数相除的商不会大于被除数,而在小数除法中,当除数小于1时,商反而比被除数大。

  (3)要注意小数除法里余数的数值问题。对这一问题可举例说明。如:57.424,要使学生懂得余数是2.2,而不是22。

  4、专项训练,提高转化技能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被除数可能出现以下情况:被除数仍是小数;被除数恰好也成整数;被除数末尾还要补0。针对上述情况可作专项训练:

  ①.竖式移位练习。练习在竖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要求学生把划去的小数点和移动后的小数点写清楚,新点上的小数点要点清楚,做到先划、再移、后点。这种练习小数点移位形象具体,学生所得到的印象深刻。

  ②.横式移位练习。练习在横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由于划、移、点只反映在头脑里,这就需要学生把转化前后的算式建立起等式,使人一目了然。(1)判断下面的等式是否成立,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要使下列各小数变成整数,必须分别把它们扩大多少倍?小数点怎样移动?

  1.2 0.67 0.725 0.003

  2.把下面的数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是多少?

  1.342,15,0.5,2.07。

  3.填写下表。

  根据上表,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填空,并说明理由。

  (1)562828=201;(2)56280280=();

  (3)562800()=201;(4)562.82.8=()。

  (重点强调(4)的理由。(4)式与(1)式比较,被除数、除数都缩小了10倍,所以商不变,还是201,即562.82.8=562828=201)

  (该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的讲与练,理解其转化原理是:当除数由小数变成整数时,除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被除数也应扩大同样的倍数。)

  (二)探究算理归纳法则

  1.学习例6:

  一根钢筋长3.6米,如果把它截成0.4米长的小段。可以截几段?

  (1)学生审题列式:3.60.4。

  (2)揭示课题:

  这个算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除数由整数变成了小数。)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数除以小数。(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

  (3)探究算理。

  ①思考: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现在除数是小数该怎样计算呢?

  (把除数转化成整数。)

  怎样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呢?

  ②学生试做:

  板演学生做的结果,并由学生讲解:

  解法1:把单位名称米转换成厘米来计算。

  3.6米0.4米=36厘米4厘米=9(段)。

  解法2:

  答:可以截成9段。

  讲算理:(为什么把被除数、除数分别扩大10倍?)

  把除数0.4转化成整数4,扩大了10倍。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要使商不变,被除数3.6也应扩大10倍是36。

  小结:这道题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

  (①改写单位名称;②利用商不变的性质。)

  (3)练习:完成例7

  思考:你用哪种方法转化?为什么?

  同桌互相说说转化的方法及道理。独立计算后,订正。例7里的余数15表示多少?

  强调: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多少倍,由哪个数的小数位数决定?

  (由除数的小数位数决定。因为我们只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就成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如0.7560.18=75.618。)

  (设计意图:在试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转化时小数点的移位方法,为自主概括法则作铺垫)

  2.学习例8:买0.75千克油用3.3元。每千克油的价格是多少元?

  学生列式:3.30.75。

  (1)要把除数0.75变成整数,怎样转化?(把除数0.75扩大100倍转化成75。要使商不变,被除数也应扩大100倍。)

  (2)被除数3.3扩大100.倍是多少?(3.3扩大100.倍是330,小数部分位数不够在末尾补0。)

  (3)学生试做:

小学数学教案1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能根据乘法的意义正确推导出9的乘法口诀,二年数学上:《第六单元-9的乘法口诀》设计。

  2、能初步记住9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熟练的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重点、难点:

  9的乘法口诀的推导。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此行黑板、图片。

  教学过程:

  复习出示口算卡片

  生:开火车口算

  探究新知

  1、观察情境图

  看84页的主题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1)有几条船参加比赛?

  (2)每条船上有几人?

  (3)2条船上有几人?

  (4)一共有多少人?

  2、师:(1)选择问题让学生思考、同桌交流举手反馈。

  (2)板书反馈结果

  生:观察用那种方法简便

  (1)用乘法简便。

  (2)小组合作编乘法口诀。

  (3)反馈交流、并展示。

  3、小黑板出示袋鼠跳格图

  指名学生填写并随时提问:

  4、口诀记忆

  齐读口诀,师生对口令

  出示83页3题

  生:独立圈出9的倍数,小组交流发现了什么?

  巩固练习

  1、教师口述:五九( )

  指名填、抢答。

  2、练习十九2题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

  课堂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几个几是多少,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提高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

  3、经历交流的过程,培养协作能力。

  重点、难点:

  会解决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问题是重点。

  加深理解几个几是多少 ?体验它的含义。

  教具准备:

  圆形、三角形图片、小棒,小学数学教案《二年数学上:《第六单元-9的乘法口诀》设计》。

  教学过程:

  复习:

  看图算式并说出表示的意义

  (1)( )

  (2)( )

  导入新课

  师:让学生根据每张课桌上有2人,提出数学问题。

  生:小组提问题,同时解答。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探究新知

  1、根据2题小组摆一摆,讨论用几个几的知识来描述存在的数量关系。

  2、用算式计算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巩固对几个几的理解。

  (1)做一做9、题,订正时重点说说式子的含义。

  (2)同桌讨论8题的做法。

  师:引导学生观察10棵树几个空?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1)看11题,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题意。

  (2)怎样计算,说出道理。

  总结评价

  大家学会了几种应用题。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给爸爸、妈妈题有关于这一节我们学习的数学问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合理整理乘法口诀表,掌握整体记忆全部乘法口诀的基本方法。

  2、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能熟练的利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式题。

  3、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习重点、难点:

  整理乘法口诀是重点。掌握乘法口诀表示难点。

  教学具准备:

  小组准备全部乘法口诀卡片

  导入课题

  生:1、小组合作给学具袋里的.乘法口诀卡片分类看看能发现什么?

  2、汇报小组的分类方法即发现。

  师:引导学生回答

  提问:(1)学过几的乘法口诀?各有几句?全部乘法口诀共有几句?你怎样知道的?

  小组合作、自主整理

  1、小组为单位用口诀卡片摆成自己喜欢的口诀表。

  2、展示评价,表扬大家认为整理的好的小组。

  师:出示乘法口诀表

  探索规律

  师:1、引导学生观察这张乘法口表。(横看、竖看、斜看)

  生:小组讨论整理,全班交流。

  应用拓展

  1、回忆口诀的含义,任意说出一句口诀表示的意义。

  2、游戏,比一比,赛一赛

  (1)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出示卡片,学生对口诀。

  (2)想一想:89页3题完成后总结做题的方法。

  (3开放练习:( )×( )=( )

  课堂小结

  这一节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材分析:

  例3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材通过创设用整块的正方形地砖铺满长方形地面的问题情境,应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求方砖的边长机器最大值。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求法,本课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分析,使学生发现这样的地砖必须即使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不难。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方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约5分钟)

  课件展示教材62页例3,今天我们要给这个房子铺砖大家感兴趣吗?要求要用整数块。

  二、自主学习

  (约5分钟)

  1.几个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

  2.16的因数有(),24的因数有(),16和24的公因数是(),最小公因数是(),最大公因数是()。

  3.A=225,B=235,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4.用短除法求出99和36的最大公因数。

  三、合作交流

  (约13分钟)

  小组合作学习教材第62页例3。

  1.学具操作。

  用按一定比例缩小的方格纸表示地面,用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表示地砖,我们发现边长是厘米的正方形的纸可以正好铺满,没有剩余,其它的都不行。

  2.仔细观察,你们发现能铺满的地砖边长有什么特点?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3.总结。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铺砖问题转化成求公因数的问题来求。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根据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情况明确展示任务,进行展示。教师引导讲解。

  五、测评总结

  (约9分钟)

  1.达标练习

  (1)要将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正方形的纸,没有剩余,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2)玫瑰花72朵,玉兰花48朵,用这两种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最多能扎成多少束?每束有几朵玫瑰花和玉兰花?

  (3)有一个长方形纸,长60厘米,宽40厘米,如果要剪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而没有剩余,剪出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多少?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布置

  练习十五5,6题。

  板书设计:

  铺砖问题:求公因数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3-17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6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07-12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04-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6-02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01-06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7-14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5篇05-16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