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电影《穿过雨林》观后感

时间:2024-03-29 13:17:14 赛赛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扶贫电影《穿过雨林》观后感(精选5篇)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每个观看完影片的人都有不一样的感受与想法。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扶贫电影《穿过雨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扶贫电影《穿过雨林》观后感(精选5篇)

  扶贫电影《穿过雨林》观后感 1

  很开心能够和大家一起观看《穿过雨林》的电影,这一整部电影都无比真实让我感动而动容,当乡村教育里的所有无奈与心酸的那一面被赤裸裸揭开以后,我们就会更加明白支教老师的伟大。如同扶贫先扶智一样,改善乡村教育需要我们以新型先进的思想理念去带动和改变当地村民落后而陈旧的观念。让他们能够有机会走出大山,走出农村,真正接触到这偌大而精彩的世界。而这世界上还需要更多的红雨老师与黎想老师。

  通过本次观影,我进一步想到,我国乡村教育发展历史欠债较多,是我国整体教育的短板,而师资又是乡村教育的短板。“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人才与文化的振兴,都离不开教育的保障与支撑。目前我国乡村教育主要存在教学设施缺乏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学生流失、留守儿童数量多、家长观念落后、交通网络不发达等问题。近年来,我国对于农村教育的经济投入不断加大,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正需要我国高素质教师扎根基层教书育人,奔赴贫困农村山区。作为师范生,我们应该勇担使命,到祖国教育事业发展最薄弱的地方去。我们可以把自身学习的`专业先进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创新的教育方法,帮助农村儿童接受更适合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社会输送正向能量。我们应该秉持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下乡支教”这一途径提升自身素质能力、为我国乡村振兴贡献的青春、为我国伟大教育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扶贫电影《穿过雨林》观后感 2

  团委组织观看了《穿过雨林》,其实感受特别深。首先整个电影最让我大受震撼的是村长那句“别让孩子永远困在大山”,这不禁让我想到,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是贫穷的。电影中开始村民和孩子不仅是物质贫穷,更是思想上的贫穷,他们也没有摆脱贫穷的思想,认为这样在大山也是好的。所以为什么电影中讲到每年国家都会给他们贫困金,但就是摆脱不了贫穷的原因在此。

  然后就是村民救李红雨老师以及李红雨老师为了救阿琼而被大水冲走,村民救了李红雨老师没有收她一分钱,而李红雨老师后面也留下来继续教他们,虽然她开始有想过走,但她想到深山里的孩子们,她舍不得放下他们,他们之间的师生情已经不可磨灭,这何尝不是教师的一种荣幸呢。后面李红雨老师被大水冲走时有一个细节,她手中死死抓着那些包子,那些肉包子象征着孩子们的.梦想,她希望能守护住孩子们的梦想,以及后面出现的肉包子呼应了这个点,王黎想回乡村教书,完成了他当时小时候说的那句“请大家吃肉包”。这不仅仅让我看到了深山孩子的贫穷,同时也让我看到了教师的伟大,不在乎贫穷而无私奉献,带领深山孩子走出大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将来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要用爱和奉献,去培养一代又一代学生。

  扶贫电影《穿过雨林》观后感 3

  20xx年12月12日晚,我院团委组织观看《穿过雨林》,这部以真实题材作为背景的电影令我印象深刻。影片讲述了因与父亲赌气决定来到偏远山区支教的教师李红雨与木棉花村的故事。当她来到这个贫困山村时非常不适应,便有了提早结束支教的想法,但是,看着孩子们天真纯朴的脸和对日渐自己的喜爱与依赖,当她被村民热心的帮助和照顾,被家长们的肯定与支持,以及被村长渴望孩子们成材的坚定的教育初心打动时,她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决定推迟支教,并开始更深地接触孩子们。在教育移民的号召下,红雨老师和村长一起努力推动村里的孩子走向大山,使孩子们变得更加勇敢善良,将孩子们的梦想变得更加有价值有意义。这让我想起余秋雨先生所著的《文化苦旅》:这些美貌绝伦的东方女子(指乡村支教教师)为一个个乡村解了冻,为一道道山梁解了冻,为一大批男孩子、女孩子解了冻。教育扶贫,重点扶智,只有将孩子们带出山里看看,才能更好的.推动教育扶贫以及脱贫攻坚。结尾,红雨因救孩子心切而落水,阿琼开起了包子店,黎想在十五年后重返木棉花村成为一名教师,此时的木棉花村已经更加接近现代化了。

  人民教师无上光荣,薪火相传,永不停歇!作为一名励志成为人民教师的青年,我也会把热血和青春挥洒在人民需要我的地方,用真正的爱去实现教育,去创造孩子们更有价值和意义的梦想!

  扶贫电影《穿过雨林》观后感 4

  和团委伙伴们一起看了一部极具教育意义的影片——《穿过雨林》。通过影片我了解到山里的许多人,终极一生都在守着大山,也不知也从未想过走出去。他们的孩子亦是如此。

  片中村长一段话:“这几年县里拨下来的扶贫款也不少,为什么乡里仍然很贫穷?”我深受感染。我想正是在乡里人从未出去也从未想过出去,思想与见识的落后导致的吧。大山里的孩子受乡里人的影响,在给片中红雨老师的作文里,他们的梦想都是种田干活,丝毫没有走出去的想法。这些孩子们一直沉寂在井里,正如红雨老师写的:在外人看来,他们很可怜,但他们自己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当国家政府提出教育移民时,并不觉得这是多么好的事,反而担心家里的活没人干了。家长们的反应更是激烈,甚至将孩子藏起来,不让他们上学。在他们看来,上学只是为了“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行。大山太大了,大的遮住了孩子们的眼睛;大山也太深了,深得像一口,只能看见头顶一方小光的井。

  红雨老师的到来,使得这口井里的孩子们看到了更闪亮的井外之光。他是孩子们的指引之光,指引着孩子们走出大山,也是孩子们的开门之光,打开孩子们山外世界的大门,移走了这座大山的屏障,看看山外世界的美好。红雨老师来以后,通过变戏法成功吸引了孩子们的好奇,她别出心裁的地理课也让孩子们了解到自己的.家乡在中国多么渺小。从为谋面的山外世界是五彩缤纷的。

  片中孩子们崇敬的天贵公说你们一直寻找的宝藏一直在身边,我想也许是书,也许是知识,影片结束我才明白宝藏是红雨老师。此时红雨老师已不再是一个人,而是千万指引大山孩子们,看看山外世界的一束束闪耀的“光”。大山的孩子们,正是最缺这些光的。

  扶贫电影《穿过雨林》观后感 5

  看完《穿过雨林》后感触非常之深,身为海南本地人的我,看完这部电影,真的感同身受。心中五味杂陈,从影片的开头泪目到影片结尾……最真实不过那几句“城里来的待不了几天就得走”、“下雨路给淹了,上不了学”、“我们山里孩子从小缺少管教,不像你们城里孩子守规矩”,这几句话真的丝毫没有夸张的描述,甚至比起真实事件来说会更加轻描淡写些。

  乡村教育路的艰辛,是我们远远无法想象的,真实事件也会比影片中所展示的更加令人心抽。影片中的红雨老师,因为和家里人赌气而选择下乡支教,刚来的她或许没有想象到,她所支教的背景不如她所愿地那么美好自由。红雨老师所面对的,是信号不好,不能常打电话;是没有厕所的生活环境;是一群顽皮难管教的学生;是肉类食品匮乏的生活条件;是住着晚上睡觉都会被蚊子咬醒的宿舍……面对这样的教学环境,红雨老师坐在窗台前冥想着,心情有些许复杂,或许那时的她,会想:为什么我会到这个地方来?了解了当地恶劣教学环境的她不是没想过要走,而至于她为什么最后没有走,或许是为她患了“疟疾”时木棉乡的父老乡亲和她学生跋山涉水送她去医院而感动;或许是听见护士说担架抬过来医院“三块钱一斤”而感到心情复杂;或许还因为她学生雨里表达出对她将要离开难过的而感到不舍……但我想,她大概是为了木棉乡的教育而没有离开的吧,身为教育工作者的红雨老师用她的'努力甚至是生命,拯救了木棉乡的贫困教育,她完美地诠释了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美好。

  幸运的是,那帮大山中的孩子真的“穿过了雨林”,走出去了深山去成就自己。更幸运的是,我们有教育工作者和扶贫干部的教育扶贫决心,更有有国家和党不放弃一个贫困县的响亮扶贫政策,所以身为受教育者的我们,如今还得以在受教育这条路上不断前行且进步着。

【扶贫电影《穿过雨林》观后感】相关文章:

从以前的巷口穿过的美文06-23

不眠的黑夜独自穿过美文06-22

启功电影观后感-电影观后感06-07

动画电影《冰雪奇缘》电影观后感11-06

产业扶贫的口号03-03

扶贫活动总结01-01

扶贫宣传口号08-13

真情洒满扶贫路观后感05-25

电影观后感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