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读书笔记

时间:2022-05-10 04:26:30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中庸读书笔记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庸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读书笔记1

  做生意,是为了求利,求利就很难做到不报怨。进货求人家优惠,人家不优惠,抱怨了;卖货求人家买,人家不买了,抱怨了……有怨,心气就不顺,心气不顺,做事也很难顺遂。因此,我们要时常修心养性不抱怨,不怨天尤人。

  那么如何修身养性以无怨呢?首先我们要找到产生抱怨的最大原因,一个字:求。因为有“求”而不得才会生怨。求天保佐不顺遂,求人施助不顺遂,便产生了怨,怨天尤人。因此,《中庸》说,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意思是说君子高居上位不去欺凌下位的人,君子处在下位不去高攀上位的人。只是端正自己,不去苛求别人,这样便无怨心,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所以人之所以有“求”的原因在于不能端正自己,即不能正己。因此,生怨的根本原因是不能正己。能正己则无怨。

  在其位谋其职,则无怨。人最大的.怨来自于自身所处地位和环境。人们总是在其位而妄想他位高位,则怨气常生。常言道,人比人气死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生平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愿者,怨也。君子无愿,故自在自得。

  其三,失败导致生怨,怨天,怨人、怨自己。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和困难,要解决问题和困难必须“反求诸其身”,要反省、总结失败的原因,然后再接再励。所以孔子说: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意思是说没有射中靶心,要找自身的原因,不能怨靶心不够大不够近。这里也有一个“求”字,求自己也会有怨生,怨自己太笨。所以人一定要中正,也就是一定要端正自己,端正自己的心态,反省认识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不足再接再励,不怨天不尤人。

  中庸读书笔记2

  《中庸》这本经典,也是源出《礼记》,相传为子思所作。由程氏兄弟推崇,朱熹作《中庸集注》而显著于世,“以续夫千载不传之绪”。

  《集注》开篇便是程子对于篇名的解释,“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以定理解庸者,颇为少见。是以朱子详之曰“庸,平常也”。平常之意,似与英文general可以互释,可释为一般,也可释为普遍。又《康熙字典》庸有“和也”之解,与篇中“执中守正,折中至和”相通。私以为先贤用字,未必只取一端。中庸之意,当可解为不偏不倚、执中至和之普遍道理。至此与程子定理之意差可相类。

  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提高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从而使社会可以达到太平和谐的一套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庸之道在中国千余年来成为一种处事哲学,但是到了当代好像出现了偏差,这恐怕跟用字习惯是有相当关系的。当代的“庸”字,主要使用的含义之一是由平常引出的略带贬义的平庸之意。所以很多人会下意识地把中庸也归结到不作为上来,这就跟原意相去甚远了。

  中庸讲的不偏不倚、诚其意,可以从下面这句来理解。“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锹,行乎夷锹,素患难,行乎患难。”此处告诉我们,要守好本分,说合适自己德行和身份的话,做合适德行和身份的事,进而才能达到和谐的状态。“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德不配位,或者位不配德都是不适合行事的。所以诗中有言明哲保身,这个词本来也不是贬义的`。身处逆境想要进取的时候更要考虑如何智取,以四两来搏千斤,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收获,不能一味蛮干。

  中庸读书笔记3

  独爱《中庸》,在暑假,又一次的捧起《中庸》,细细研读。书并不厚,但感悟颇深,下面,让我来谈一谈自己的收获“中庸”是一种存在,是一种天地间人与万物生存所依附的关系,是时间和空间的完美契合。是包容,也是利用。借天地间的一切,为我所用。《中庸》中句句哲理,值得我细细研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君子之行,自觉自悟自律自警。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无论是通达顺遂还是身处困厄乖蹇,一时一刻也不敢懈怠,不敢放纵自己。无论日常事务如何繁杂,都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专注于内心的修养,凝神静修,永远保持心境平和甯静,须臾不离道义的原则。固守着,坚持着精心的呵护着,培育着内心的美好道德,使内心回归明净,塑造真实美好的自我。

  作为一名山大人,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越是在隐蔽的地方越加小心自砺,不留下愧憾;越是在细微的小事上越是用心尽力,不出现疏漏。因而,在平时生活中,即使在独处的时候也要恭敬谨慎,心怀戒惕,严格自律。细读《中庸》,渐渐地就明白,人心就是一面镜子,照的见别人也找的见自己。自己的'心镜照见自己的人性,别人的心境,照见的是你的人品。因此任何事都不可疏忽。

  中庸读书笔记4

  中庸有三层含义,一是中不偏,庸不易,二是指中正、平和,三是指中用的意思。

  中庸中道出,人生需要不偏不倚,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情况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我们需要实事求是,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根据现实状况,实事求是的调整自己的计划和目标。这样讲来,要保持中庸,做到不变更自己的主张和目标,似乎有点难,然而我们依然会追求中庸,因为我们需要有一个持之以恒的目标,人生有时候也需要做到不偏不倚。子路曾经问什么是强,孔子回答:“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孔子认为能够做到中庸是强大的,一个人做到不偏不倚,不随波逐流,坚定自己的信念,坚定自己的原则。只有自己心中有一个强大的目标,做到不偏不倚,这样才是真正的`强大。就像在战争中,反抗不一定是强,反抗也不一定是弱,就像《潜伏》里面说的“有一种胜利叫做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做占领”。

  在中庸中讲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因为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一个人要保持中正平和,需要从容淡定,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过喜过忧,不能过怒过哀。七情六欲本来是人的'正常反应,但不能反应过头。无论在什么场合,如果都将这些情绪表现到“中正平和”的境界,既不过分,也无不足,不管遇到了什么状况,都能够保持一种淡定的态度,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情怀,那么就做到了中庸。做到中正平和似乎有利于自己的成功。

  中庸读书笔记5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

  而格物致知即明明德,“格”是“格君心之非之格”“格物致知”即是“去人欲,存天理”“去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如此即可止至善。以上明白了然后可以谈“诚意”,“诚意”即诚其意,意诚,亦如格物致知,格其不诚之意以复诚意,古之人亦可称为真人,可见《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当然这里所说真人与其有所差别。

  回到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不、勿)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自己满足),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意诚然后心正,意诚方且是“意”“知识”“思想”“观念”上的诚,而心正何解?

  所谓“心正”“正心”在下认为是自己与外物接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做到心正,正心,即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达到的效果,亦可称为一种状态,所谓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正,正心。可看作是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知即行,行即知,达到“一”的境界。

  心正而后身修,何谓身修?身修在古代人看来是一种很完好的境界,是结合前“格物致知,意诚,心正,然后身修而结尾”,身修即概括了前者之总和

  中庸读书笔记6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

  而格物致知即明明德,“格”是“格君心之非之格”“格物致知”即是“去人欲,存天理”“去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如此即可止至善。以上明白了然后可以谈“诚意”,“诚意”即诚其意,意诚,亦如格物致知,格其不诚之意以复诚意,古之人亦可称为真人,可见《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当然这里所说真人与其有所差别。回到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不、勿)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自己满足),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意诚然后心正,意诚方且是“意”“知识”“思想”“观念”上的诚,而心正何解?

  所谓“心正”“正心”在下认为是自己与外物接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做到心正,正心,即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达到的效果,亦可称为一种状态,所谓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正,正心。可看作是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知即行,行即知,达到“一”的境界。心正而后身修,何谓身修?身修在古代人看来是一种很完好的境界,是结合前“格物致知,意诚,心正,然后身修而结尾”,身修即概括了前者之总和。

  所谓“物格、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是有先后顺序的,如一个一个阶梯完成上去,先有物格完成然后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可平。修身即是“格物、诚、正心”这三个过程的不断凝练,熟悉,持之以恒,学以致用而融汇己身的过程。如《大学》所谓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如是。而家齐、国治、天下平,却是不宜多说。其有一首歌颂君子的诗很完善,就如颂一个“物格、意诚、心正、身修”的人。瞻波淇奥,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

  《大学》云: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害怕、恐惧)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在回到首段,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中庸读书笔记7

  学习了王老师主讲的《中庸》的教育思想,我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第一、不素隐、不行怪。尤其我们学习传播传统文化的人,三五年的学习,都还只能说是入门阶段,千万不要素隐行怪,为了名利,去搞些稀奇古怪或者是华众取宠的事。要真正地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帮助学生老老实实力行好《弟子规》,每件事都认认真真去落实,而各种各样的花样表演,做形式,都是要尽力避免的。我们做传统文化,就特别容易流于形式,特别喜欢做面子工程,表面上看上去轰轰烈烈,实际上孩子们的德行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升,反而还长养了浮华,都是极不可取的。真正的传统文化是体现在孩子们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中,一举手一投足,都彰显着孩子们的德行,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吸引别人的眼球,不是搞一些大型的活动去吸引新闻媒体的关注,给自己脸上贴金,而是让孩子们的良好行为感染着每一个家长,让家长们发自内心地点赞,称扬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不知不觉地跟着学习,不断地修身,给周围的邻居作出榜样,为社会称道并传扬,这就达到了“化民成俗”,这才是真正地做传统文化。

  第二、遵道而行,不忘初心。我们任何一个做传统文化的都会面临这样的考验。一开始参加培训以后,内心里充满了感动、激动,满腔热血,要利国利民,准备回到单位大干一场。可是真正行动起来,真的千难万难,因为不是每个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都在同一个层面上,我们会听到各种声音,不理解、不认可、嘲笑、指责、非难,都是不可避免的,而我们自身的根基还不是很牢固,我们的内心里能不能承受住这样的压力,很多人都会在一年两后就打退堂鼓,真正能勇猛精进,坚持到底的只在少数。这种退心的'想法,我自己都有过若干回,但是,只要抱着对自己不放弃的态度,一直坚持努力修学,一遇到问题,就潜心学习,就能把自己定在道中,不会轻易退转。其实越学就会越坚定,越学就会越觉得以前所遇到的困难其实不是困难,完完全全就是帮助我们历事炼心专设的一个情境而已。这样子,我们对任何境况都会充满感激,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怨恨。的确任劳容易任怨难,如果不能任怨,就肯定会半途而废,坚持不下去的。

  第三、立大志,行小事。“君子之道,费而隐。”再高深的境界,也要从小处修炼。我们很多学习传统文化的人,往往学习上很精勤,每天在功课上花很多时间,却没有时间去处理一些繁琐的小事情,也许他认为小事情没有那么重要,还是学习传统文化,搞清楚生命的意义比较重要。可是,我们所学的东西其实样样都需要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去证得,不然那都只是知识,而算不上学问。比如,一心学习《中庸》之时,母亲打电话来了,跟你说家里发生极其细小的事情,你会不会生烦恼?会不会不耐烦地打断她?如果你这么做,你就已经不孝了,你根本就不具备学习中庸之道的前提。另外,对待学生也是,有时处理一个学生的思想问题,会要花费好几个小时的时间,一个半天,甚至一天就耗进去了,我一开始就会内心里很焦急,生烦恼心。后来才发现,自己每处理完一件事情,就会增长一些智慧,而且每一次沟通,都是自己临阵磨枪的好机会。一是考验自己的耐心,二是考验自己的慈悲心,三是考验自己的智慧。所以再小的事情都不是小事,小事情中蕴含有大道理,舍不得弯下腰来,从小事入手,就不可能成就什么大事,也不可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境界,哪怕是从书本中学到一些知识,也只是学个皮毛,反而滋长傲慢之心。而那么越是道行深的人,反而行在低处,所以高人不露相,就是这样的道理。

  中庸读书笔记8

  我们对“中庸”这个词的误解很深。在我看来,“中庸”绝不是“犬儒”(现代对“犬儒”的理解已与古希腊原意大相径庭)式的“明哲保身”(这个在原典中满溢褒美之情的词也演变出了点讽刺的意味),也不仅仅是老夫子们津津乐道的对至诚君子完美人格的形容;“中庸”可能更多的是对如何成为合格统治者的指导性定义,毕竟在那个周王室和周礼一同式微的年代,一些人很渴望这样的传统复归。

  相传《中庸》的作者是孔伋,孔伋是孔子的嫡孙,如果作者为真,那么《中庸》的写作必然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而且事实也是文中多次提及孔子的言论作为作者观点的论证。孔子是一个有着炽热的济世情怀以及积极入世的恋政情结和政治抱负的人,虽然他一生在政治上的努力以失败告终,但他的弟子们纷纷学习并贯彻着他所有或者某一方面的做人准则,他本人也开创了以“君臣父子”人伦思想为逻辑起点的儒家行政伦理思想的先河。这些在《中庸》这部书中都有所体现。

  《中庸》出自《礼记》,核心当然是周礼,而造成现代人误读的原因也依然是对周朝这个大环境的忽视。“中庸”二字不该如现在一样都读阴平,应该皆读去声。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是“喜怒哀乐之未发”,是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即使是“发”了也要“中节”,要正中节度;而“庸”即是“用”,是一种“不易”、不变的恒常状态。《中庸》里提到孔子说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种“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方式,就是一种“中庸”,这种“中庸”是以舜的能力为基础的,或者说,“中庸”本身就是这种能力。舜是一个“大孝大德”之人,这是他生来的品格,正是他这样的品格使他受命于天,使其尊贤子民,以中庸之道来对待百姓,而他的智慧也在这过程中不断增进。正如“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圣贤君子以其天性里的真诚去明白中庸的道理,再以中庸去强化自己的能力,做到至诚,这便是“中庸”作为一种人格品质的发展的体现。并且,在孔子的心目中,文武周公是同尧舜一样的圣王先贤,孔子选择“从周”,也希望当时上到周天子下到卿士的统治者都可以向着成为尧舜的目标而努力,那么对统治者宣传“中庸”的思想就是必须的,这也是孔子极力想要复兴周礼的原因。

  除了呼吁统治者,孔子更多的贡献在于对弟子们的政治教育。孔子的政治生涯可谓失败,但他的济世热情没有熄灭,在春秋末那个动乱的时代,他仍然希望能够有人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在孔子济世精神的教导下,孔门弟子中不少人在从政这条路上有过成绩。《中庸》提到子路问强,孔子从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角度回答,但背后的意思还是如何从政,如何用自身的刚强在政治的'大环境下遵中庸之道而行;而“遁世不见知而不悔”,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安慰,毕竟“唯圣者能之”,否则孔子也不必不赞同长沮和桀溺的做法了。然而,在孔子极力提倡的等级制度的框架内,能够承担起“圣人”这个名号和相应责任的,也就只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而非出身卑微的庶民,因此即使是面对更广泛的受众去教授如何遵循“中庸之道”,也是为统治者储备“治天下国家”的辅助性人才。

  总之,“中庸”的内容其实是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统治者,如何匡世济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这样的“中庸”也是要有“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的诚心和能力作为前提条件的。而到了至诚至圣的境界,返归真诚的天性,也就如“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了。

  中庸读书笔记9

  前一阵子一直在看(中庸),后来因为一些琐事而搁置,再次捧起此书,才发现:快要到期了。续借。

  看了这本书的一半,其中有两句话令我印象深刻。

  其一,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最难者最高,就是因为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地履行它。连大学者孔子都感慨中庸之道的曲高和寡,可见其难处。然而恰恰是这样,才显得它的难能可贵。

  我们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这种天性使我们不会仅仅满足于吃得饱,穿得暖。而是有更多的欲望,有更队对于美好事物追求的冲动。然而,对于美好事物的欲望如果无节制地膨胀,就会变成贪婪的欲望,美好事物也会因此而变得丑陋不堪。记得有位同学跟我说过,人本身就是欲望的综合体。说的不是一般的对。“水满则溢,月满则盈”的`道理比比皆是,这也是中庸之道不易行的原因之一。

  人在社会群体中生活,是社会的一粒尘埃。社会其实就是一个大市场,不平等的交易和意料之外的事时时有可能发生。谁都想把事情做得更好,谁都想要取得事业的成功,谁也不愿意经受失败的打击,于是各种矛盾、挑战、竞争、和冲突应运而生,无法避免。这时,中庸之道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是也正因为人们的本性,“民鲜能久矣”。

  其二,子曰:“人莫不饮食。鲜能只味也。”孔子拿人们品味吃喝来比喻中庸之道不被一般人所理解,通俗易懂。

  对于我们每天都要应对庸常生活,陈旧而又千篇一律,没有新意,只是一个模式的复制,今天跟昨天一样,明天也似乎与昨天没什么不同,我们就是这样一天天度日,每天都是吃饭,睡觉;睡觉而后又吃饭,只是捱着日月,推着时光,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体味出生活的滋味。

  人活着的唯一目标,就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并非为了“生活好”而努力着。言而真正体悟到“生活的美好”的人却没有多少。谁能解其味?

  其实,幸福就深蕴在这庸常的岁月之中,只有回过头时,才有一丝的遗憾或回味。一种时过境迁的没有很好把握的落寞。

  忽然觉得自己很老,经常发出一些乱七八糟的感叹。算了,无论如何,只要我们是真实而又努力地活着,也就足矣。因为生命并不需要我们可以地去怎样做。

  中庸读书笔记10

  我们80后这一代人,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低,以至于我们读书的时候,只是一味死读书,课外书基本上被列入闲书一类,是被禁止的。用父母的话说,就是闲书看多了分心,学好课本知识是最重要的,加上父母本身没有文化,也不知道什么课外书适合孩子的成长,导致了很多文学经典被错过。

  最开始想到要去读《大学·中庸》,是因为电视剧的影响。我是个很爱看古装剧的人,但凡古装剧有科举考试的内容,经常能听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时间久了好奇感顿生,究竟是什么书,被一再引用,于是发现了《大学》。

  《大学》实为礼记中的一部分,重在教人明德、守礼。其中有一个重要论断,即为“絜矩之道”:“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心孝;上长长而民心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但凡君子可以以身作则,推己及人,民众必会效仿。先修身,方可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为大学之道。

  未读《中庸》之前,一直错误地认为,中庸不过就是保持中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更认为深谙中庸之道的.人过于圆滑,不便相处。读完《中庸》,惭愧不已,实是误解了中庸之意这么多年。

  所谓中庸,并不是不管不顾,明哲保身,而是国有道之时,尽竭智谋,其言足以兴成其国;国无道则韬光潜默,足以容其身,免于祸害。既明且哲,此乃大智慧也。

  难怪至古中庸就是一门很深的为官处世之学。素其位,能屈能伸,进可攻,退可守。不会太过,亦不会不及。此为中庸之道。

  古文句句精简,却也句句经典,很遗憾少时错过如此经典之书,好在如今仍有机会补上。若将来有孩子承欢膝下,定不能再让他们错过此类百年流传的经典。

【中庸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读《中庸》心得04-16

《中庸》心得体会11-05

读《中庸》心得体会11-27

读中庸心得体会03-10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08-22

读中庸心得体会02-01

《中庸》心得体会(精选21篇)09-20

《中庸》心得体会(通用21篇)10-21

《中庸》心得体会(通用15篇)03-03

读中庸心得体会9篇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