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书笔记

时间:2022-06-06 20:35:57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皮囊》读书笔记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皮囊》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皮囊》读书笔记15篇

《皮囊》读书笔记1

  支撑形形色色的皮囊在人世间行走的是不同的出身,阅历和思想。这本书从阿太的故事着手,看到父亲和母亲的故事时,深受触动。再到后面的`阿小,文展,厚朴等人时,或多或少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从我们自己身上或者朋友、同学的身上都能看到他们的影子。不同思想支撑着不同的皮囊走向不同的人生方向,我们披着这幅皮囊做过什么有意思,有意义的事情吗?悔恨自己选择度过少年,青年的方式吗?未来的你,如何利用你的思想支撑自己的皮囊,走向何方?

  不同年龄段,不同阅历的人对这本书会有不同的感触,虽然此书的后半部分不如前面精彩,但此书值得多读几遍!

《皮囊》读书笔记2

  生而为人是每一副皮囊的共通点,每一副皮囊下的灵魂又让你我各不相同,灵魂折磨着皮囊,也正中了那句皮囊就是用来折磨的,而不是用来伺候的。

  处于浮世,常常觉得忙、茫、盲,人生这份答卷不是单选题也更非多选题,有时候可能只是一份连问题都没有的综合分析题,但即使这样,我们也不敢停下,跌跌撞撞与现实对抗无数回合,因为我们都不甘于交一份空空如也的白卷,又或许我们只是用忙在逃避我们必须要回答的那个问题,一旦停下来,会不断的拷问自己,我要怎么生活?我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我真正享受什么?有时候又因为太过忙碌,越是忙碌越是空,空的只剩一副被灵魂折磨得残破不堪的皮囊,一副皮囊在盲目的拼搏着...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灵魂囚禁着皮囊,让生命变得厚重,而这份厚重感常常压的我们快要窒息,也因这份厚重感,我们变得更加成熟,甚至到后来,会发现不是真的可以不care得失,只是越来越会安慰自己,成熟,大概就是变得越来越会自欺欺人。

  我一直不理解,也一直像个任性的孩子接受不了,为什么时光这列车一定要开得这么快,为什么还要有各自那么多分岔,我不知道我们这么急匆匆地到底要去向何方?但我知道,或许不仅是我一个人在大呼小叫,那些静默的人,内心里肯定和我一样地潮汐...

《皮囊》读书笔记3

  感触最深的几个篇章……

  母亲的房子。在中国的大背景下,时至今日,有多少形形色色的人们在为了有一个安定的居所而不断奔波劳碌。特别是在那个时期的女性,倾其一生只为那所谓不可辜负的使命,为了丈夫为了儿子为了所谓尊严而把自己修炼成金刚不坏之身,坚毅不屈之心。即使看起来是那么不理智,只为那活着的一口气一份情。作者说他看到的是母亲对父亲的爱情。

  阿小和阿小。同名不同命,但皆同形。一个是邻居的阿小,有自己的理想,被断为孤僻,跟香港阿小成为玩伴后一心想成为同样的`人,不甘变为一介渔夫,但有时命运就是这么可笑,自己一步步走上的道路,即使不甘或委屈也是自己亲手搭砖砌墙铸就的定所。人性本孤独,香港阿小似乎拥有了一切物质,但内心的空虚还是无法被填满。反而是真心以待的朋友,来日即使落魄未及富裕,也会为彼此曾经的友情而保留一份温暖。

  文展。如何想象一个9岁的少年就已打算好自己未来的方向,为了锻炼领导能力,有条不紊的组织玩伴,为了让自己作文有素材,每天定时整理历史时事大纲,为了不给家里太大负担,努力让自己完美得控制考试分数,林林种种,既可悲可怜又似乎引人生羡。但有时,人性的漠然和诋毁,会让一个自信自傲的人被慢慢消磨颓然。可能会有人天生幸运,一出生便知道自己的追求和要奋斗的方向。但绝大部分的人都需要在摸索中前行,区别就在于你愿不愿意迈开步伐,愿不愿意拐弯。

  正如李敬泽先生所言,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者一颗心的羁旅。

  身体是沉重的,但生命原本是多么的轻盈。但拥有这幅皮囊,我们不是才能更好的享受生命的轻盈,看到我们想看到的人?在这里,你看到了谁?

《皮囊》读书笔记4

  阿太

  好看的皮囊到处都是,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曾经风靡一时的网络语言。

  而“皮囊”一词如此之火却不是因为《皮囊》这本书,来自同学的强力推荐,偶然书店翻到,便被第一章的阿太所吸引。提到老太,我总是想到鲁迅先生的《闰土》里的豆腐西施,然而不同于豆腐西施,阿太是一位睿智、淳朴、果敢的智者,也许你会说,是不是太夸大了,然而艺术来源生活,生活平淡却不平庸,生活教会我们的是我所远远想不到的,所孕育出的智者又岂是历史上的所记录的寥寥者。

  随心所向

  你知道对阿太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吗,当属:肉体就是拿来用的,不是用来伺候的。人们总是在探究肉体和灵魂的关系,然而那么多探论各说其词,真正能说服我的却是阿太,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具皮囊,皮囊里面包裹的是一颗心,而那颗心最终指引我们去向何处。有过快跑吗,跑到极速,总有种灵魂脱离肉体的快感,自在飞奔,不受约束。肉体的束缚感往往让人失落。然而肉体的'作用却也不能否认,他辅助我们,随心所向!

  人性

  文章中主要讲述作者的周围的人,许多文章歌颂为伟人、歌颂历史,却往往忽略最亲近的人,所以有了这么一句话:最熟悉的陌生人!作者文笔真挚,感情充沛,那些故事汇集到一起,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算是特别丰沛的人生经历。从整本书来看,作者紧紧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满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被小镇古制旧俗扼杀生命的张美丽……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透过作者的眼睛,仿佛让人看到了泛着太阳细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阵阵带着咸味的拂面海风,更领阅到了特有的闽赣小镇风情,那里的人如同我们身边熟知的每一个人,发生着我们都熟知的每一个故事。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父亲作为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国式家族的情感命脉,看到了最底层人民面对现实用力强悍活着的尊严和自强,看到了面对生与死人性最初的一面,这是我觉得书中最亲切、最温暖、最打动我的地方。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身无能的愤怒。

  庆幸读到这本书,看看不一样的人生,看看黑狗达的过去,能让我们珍惜现在,珍惜身边人,珍惜本心,守护真心。

  生活中总有很多美好的东西,而美好的东西是藏不住的,就像”海是藏不住的”,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享受生命中的美好。

  其实过什么样的生活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更重要的,就像这本书的推荐语里说的那样,“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愿你走过人世喧嚣,归来仍是纯真少年!

《皮囊》读书笔记5

  说实在话,我很喜欢这本书,这算是我比较沉浸其中的一本书吧,目前除了茶花女之外。这本书是在车上听完的,觉得黑狗达能把一些些小事情传达的很现实,然后我总能体会出一些些感悟。

  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黑狗达在书中论述的两件事:

  一、黑狗达是农村长大的,他书中写过有这么一个隔壁屋的大他几岁的男孩,起初认识是因为黑狗达有一段时间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我猜他是因为对人生有点迷茫,不知道方向嘛,所以就遐想,啥也提不起兴趣),他妈妈就叫隔壁屋的小孩过来开导一下他,我觉得可能是因为隔壁屋的小孩子比较活泼嘛。隔壁屋的小孩对于黑狗达来说,算是一个对自己很有规划,看的很远的小孩,所以黑狗达当时算是很崇拜他,也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也没有那么迷茫。那个小孩家里穷,读专科不用那么多钱,所以就准备高考的分数刚好卡在专科线,最后小男孩如愿以偿了,而后一年黑狗达选择上大学,最后的最后,黑狗达发展的很好,也成了小有名气的作家,而那个小男孩却回到村里过上普通的生活。最令人扎心的是,每次黑狗达回家,在路上遇见他,跟他打招呼,他却装作没听见就走开了,呵呵,我觉得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觉得以前自己比黑狗达厉害,有理想,有抱负,最终黑狗达却比自己优秀,这就是比较所带来的失望,我有时候就在想,人为什么要相互比较,做好自己,朝着自己的方向,坚持努力下去不就很好吗?毕竟每个人的路都不一样啊!

  二、村里有一个小男孩a,爸妈因为去香港做包工头搞建筑赚了一点钱,a是家中的幼子,爸妈不想让他那么辛苦,故只带了a的哥哥去香港帮忙干活,后来家庭逐渐富裕起来,也准备将a接到香港读书,a也因此备受村里小孩的羡慕。

  首先,a总是有白的不能再白的白衬衫,书中还说了这么一个例子足以说明村里小孩的羡慕啊!有些小孩子专门爬上a家里附近的电线杆,目的就是要看一下他的'白衬衫,结果从电线杆摔了下来,好在以前的路都是泥路,不像是现在的水泥路呢。

  其次,a虽然备受羡慕,但是却不受村里小孩子的喜欢,a家里的长辈邀请黑狗达去玩,因为黑狗达的成绩在村里特别好,a也喜欢黑狗达,我觉得起初a可能以为黑狗达成绩好才配和他玩。慢慢的,黑狗达发现a总是想快点港化,总是想着香港人怎么样,怎么做,他也是要怎么做,怎么学习香港人,太过于要向香港靠近,其实反而对自己不好,忘记了自己所处的位置,虽然a很快就要去香港了。后来,黑狗达怕自己再跟他来往,自己的内心也会变得如此急躁,果断尽量不和他来往,认真读书才是他一个农村小孩应该做的。可是就有这么一个小孩b屁颠屁颠的跟着a,真把自己当香港人,书也不好好念,天天学a,学习讲话,腔调等等,最后学坏了,不得不退学,后来,a被接去香港了,b也就一下子被打回了原型,最后长大也成了渔夫,即使他拒绝这一职业,可是此时的他也没得选择了。

  最后,说说a吧,他去了香港不会说粤语,在学校也没啥朋友,最主要的是父亲因为做生意失败破了产,也因此住了院,家里卖了房子给父亲治病,a的哥哥却卷钱跑了,家里从此一蹶不振。而此刻的黑狗达却已经是有所名气的作家了,读到这里,我其实挺感慨的,当初大家的起点可能真的有所不同,但给自己一点时间,认清楚自己的处境,好好读书,几年之后,时间真的能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

  还有这本书的书名是皮囊,能让我想起来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很多人会以为这句话出自这本书,其实这句话是王小波说的,记得哦!他就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作者。

《皮囊》读书笔记6

  放在书架中很久了,不管是电子版还是实体书,也一直没有拿起来,说实话,以前每一期都会看,一篇文章,一张图片,一个问答,诸如此类,出版的书是,不知是时代下青年的原因,还是编辑的喜好选择,表达,描述,中心都说不上不好,但就是不能够在心里留下太多痕迹,各种风格的,漫不经意,深沉,散漫,冲动,悲呛,喜剧性,怀旧等,年龄渐长,也愈来愈难以激起涟漪。在这种个人偏见下,皮囊也迟迟未看。人生来一具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从阿太,父母,阿小,张美丽,HOPE(厚朴),生命中经过和相交的一部分人生,各人环境我,各具性格,生命之重,不在于每个人的性格思维,而在于时间时代和冥冥中命运给所有人复杂缠绕的牵扯与遭遇。

  一直都很喜欢两种表述方式,一种是上帝视角的`小说,能将一件事情方方面面极尽详细的叙述出来,从环境到事态发展,作者操控情节又不干涉其中;另一种就是自身经历与其中想法,也许带有一些个人观点,但却已自己视角看整件事,直指内心。唯一的难度就是不着痕迹,不刻意描写,也不刻意回忆,不刻意添加

《皮囊》读书笔记7

  选择《皮囊》这本书,大概是因为作者蔡崇达。一次偶然的机会,曾听过他的讲座,讲座的具体内容已记不清,但对于那一系列头衔却记忆深刻。曾任职于《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24岁担任《周末画报》新闻版主编,27岁任《GQ》中国版报道总监,现任《中国新闻周刊》主编。一个80后,从记者一步步做到主编,年少有为,蔡崇达本身就是一个奋斗励志的榜样。出于一种崇拜的心理,我开始阅读《皮囊》。

  在书的封面,有这么一句话,“这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书中的故事,关于亲情,关于故乡。那些问题,关于人生,关于活着。其实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人需要面对的问题,但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所以在差异中又存在着共鸣。

  书中写的最好的,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第一篇《皮囊》。故事的主人公是作者活到九十九岁的阿太,一辈子活得坦然而硬气。家里人祭祀杀鸡时,有只鸡撒着血在祠堂里乱跳,阿太将鸡抓起,扔在地上摔死,说:“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阿太很狠,切菜像切排骨那样用力,甚至有次在切菜时切断了手指,她也只是很淡然地“哎呀”一声,而全家都因此慌乱开来。

  阿太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她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阿太不是什么文化人,只是个神婆,然而这话却说的很有哲理,大概也是《皮囊》这本书的意义所在。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让灵魂有地方可以安放。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活在皮囊之下,皮囊包裹着人心。它可以是温暖的,逸乐的,也可以是疼痛的,脆弱的,亦或是可耻的。我们活在这世上,周围充斥着喧嚣和永不满足的欲望,我们一刻不停地往前走,却从不曾给自己一个清醒的时刻,让自己从纷扰的尘世中暂时释放出来,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很庆幸,借着读《皮囊》这本书的时间,我认真回顾了自己之前二十几年的生活,并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明确规划。

  评论家李敬泽在这本书的推荐语里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皮囊》读书笔记8

  母亲的房子篇,母亲倔强的爱,以一种常人无法理解的做法在父亲病重的情况下,依旧为父亲那点可笑的自尊面子着想,借钱扩大着父亲未完成的庭院。

  残疾篇,父亲的卧床,久病未成医的“我”,在母亲看来拖累一家的父亲,也因为这些磨难让将要垮掉的全家在父亲的顽强坚持下其乐融融,get到moved点,却不震撼

  张美丽,这个以至善极力讨获母亲、村里人的认同的不被理解,至死都被误解的女人。最后一切努力,还是被母亲、周围人伤透心后愤然撞死的可怜人,真的让人揪心、寒心,一个被母亲骂作“妖孽,你就是妖孽,当时就应该掐死你”的'毒语伤害了的人,怕是没有比这更让人痛心了的吧,带着世人不被理解的遗憾就这样死去。

  但这些世态炎凉的真事,震撼我却没有触动我内心那根柔软的弦,阿小和阿小却给我了这样大的震撼和触动,读到前面“我”所遭受的一切苦难或所闻的一切苦厄都远没有这一章节让人心痛,,

《皮囊》读书笔记9

  韩寒在书的首页这样推荐,可是读完这本书这两种感受好像也都没有,一直在想《皮囊》的读书笔记也不知道该怎么写。小J和我说她看完这本书,觉得最不喜欢的就是作者,不知道为什么。我看完倒是没有不喜欢作者感觉,可是却也有那么一点点压抑。

  这本书并不厚,文笔流畅,比较好读。最让人喜欢的应该还是本书前半部分描述的作者的阿太、父亲、母亲的部分。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我期许自己要活得更真实也更诚实,要更接受甚至喜欢自己身上起伏的每部分,才能更喜欢这世界。我希望自己懂得处理、欣赏各种欲求,各种人性的'丑陋与美妙,找到和它们相处的最好方式。”

  后半部分写朋友,阿小、文展、厚朴,虽然每个故事故事都发生在作者生活中的不同阶段,但是每个故事又基本一致。他们都在作者成长的对立面,在作者成功扎根北京后,以一个看似成功者的角度,用只参与了朋友的那部分来审视他们的整个青春,这可能也是小J不喜欢的地方,也是我觉得整本书让我觉得压抑的地方。

  “海藏不住,也圈不住。对待海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每个人自己去寻找和它相处的方式。每片海,沉浮着不同的精致,也翻滚着各自的危险。生活是,人的欲望也是。以前以为节制或者自我用逻辑框住,甚至掩耳盗铃藏住,是最好的方法,然而,无论如何,它终究永远在那躁动起伏。”

  “我们一定要找到和每片海相处的距离,找到欣赏它们的最好方式。”

  这是我这本书最喜欢的一段话。

《皮囊》读书笔记10

  如果皮囊朽坏,我们还剩下什么?

  好吧,我们还剩下灵魂和心。

  可是失去了皮囊的灵魂和心是孤独无助的,皮囊,在我们心中不过一副躯壳,包裹着我们本该轻盈的生命,携带着我们孤独流浪的灵魂,唤醒了我们沉睡已久的心。

  打开《皮囊》,我看到了凡人难以掩饰的喜怒哀乐。有视人生无常曰正常,顿悟世情或是全心冷漠以保持事不关已的距离,自我保护,也有感性的血肉人生。

  李敬详说《皮囊》是认心、认人的书。

  是啊。《皮囊》这本书记叙的都是关于生活中最常见的生离死别,可为何我看的时候,却泪流不止呢?

  我在《皮囊》里看到了“父亲”不久未出现在各种书里的人物。

  我看见这个父亲,离家、归来、生病、挣扎、离去。

  他怀着固执、顽强、好强的心去争取自尊,然后失败,带着怜惜的挂念离去了。

  在这期间,母亲也被照亮了,她不同于其他人,她有她自己的隐忍,有她自己的坚持,为了一栋房子,不惜倾尽所有,也许,这就是她的坚持吧。

  《皮囊》中每个人物都有他自己的坚持,怀着一颗年轻有活力的心历经世事后,变得伤痕累累,但这并不坏,流泪、流血、留下疤痕,然后依旧敏感着,让每一次疼痛的跳动都如同初心。

  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过,也许是因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唤着人的挣扎、愤恕、斗争、意志、欲望和梦想。

  在读《皮囊》时,我明白了阿太试图留给蔡崇达最好的遗产,在《母亲的房子》是我真正地看见并理解,母亲那永远说不出的爱情,看见《我的神明朋友》,我知道人是需要如何的`帮助才能让自己从情感的巨大冲击中逃脱……

  在《皮囊》中,我看见生活中我们应该珍惜的人,还有那些,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人各有异,这是一种幸运,但人本质上又致,这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有心,我们也许可以看见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

  世间哪个人灵魂不是念变着这一副皮囊,在这无数个轮目中,找到一副又一副皮囊,又失去。正如阿太所说,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认识温暖自己遇到的每一个人,去关心他们,这就是苏珊来塔格所说的人的世界。

  《皮囊》这本书是伤心的,也是温暖的,我们能从中读到人间冷暖,世事无常……

  “走向自己內心,是通往他人內心最快的路徑”——蔡崇達

  “《皮囊》是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由蔡崇达编写、韩寒监制。文集风格沉稳,表达了作者这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骨感而无处安身的青年人对自己命运的深切思考。”

  “既认心,又认人。”

  ……

  这是一本确实值得静下来慢慢品读的好书,当你读懂了那字里行间的满溢的情感,便会懂得好的文章应该是怎样的。刘心宇的这篇读后感,文笔优美,技法流畅,更重要的是将自己读过《皮囊》后的内心共鸣放置在了读后感中,文章读之感人。

《皮囊》读书笔记11

  初中的时候,喜欢辞藻华丽的文章,羡慕那些笔下妙语连珠的人。现在的我,喜欢阅读一些朴实的故事,用简单平和的语言将自己内心的感触娓娓道来。

  阿太的故事没有给我留下过深的印象,也许是太过于坚强了,让我敬而远之。

  母亲的房子对我的触动比较深刻,母亲对父亲没有言说的爱都隐藏在她对修建房子的坚持中,被人误会虚荣也好,被父亲埋怨也好,都不曾动摇她的信念,家是父亲的脸面,她争得是父亲的形象。

  我的神明朋友,虽然迷信居多,但也能深刻体会到亲人之间血溶于水的情。虽然作者不愿相信巫人的把戏,但还是忍不住大哭,一切都源于爱。

  对于香港阿小,天才文展,以及厚朴,总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冷漠,也许是太过于认清现实,也许是太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所以这样的作者在我心里是冷静的,成熟的,稳重的.,也是冰冷的。

  这本书读起来不费时间,前前后后加起来不到六个小时,如果抛去思考的时间,也许两个小时就可以看完,但给我的感触却是最多的,每一句话都能引起我的共鸣,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或多或少的映射出我自己的情况,所以更能打动我。

  时光的催促,家乡的建设,将我们的记忆一点点偷走,抹去,找不到祭奠旧时光的凭据,内心无所依托,空落落的难受。外出拼搏与陪伴父母之间的矛盾,与道不同而越走越远的儿时伙伴相顾无言的尴尬,都与我自身经历不谋而合。这本书写到了我的心坎里,我终于可以借由书中的文字准确表达自己内心对这些事的真实感受。

  这是一本值得一看再看的书,不同的时间段领悟到的东西都会有所不同。

《皮囊》读书笔记12

  《皮囊》像是纪实文学,写作者和周围比较亲近的人,读的过程还是很震撼和感慨的。蔡崇达善于观察人,挖掘和思考皮囊表面背后的人心,下笔比较狠,不虚伪,不做作,用最准确锋利的词汇去形容人性最本质的美丽与丑陋。这种深挖也包括对他自己。这里有非常冷酷,不近人情,话糙理不糙的阿太;有面子胜于一切的母亲的“从没表达过,也不可能说出口的爱情”;有文弱书生的作者和满口脏话,江湖老大,后瘫痪任性如孩子的父亲之间细腻柔情的父子情深;有重症病房里渴望生命,与死神角力的凝重,与机智幽默轻松(读的时候笑出声)的反差,以及圣诞节夜空绽放的最温情的礼花;有作者发小、同学的故事,各种为梦想的期许,与命运的.抗争…… 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都烙刻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题目是《皮囊》,作者更多的是在写皮囊里偶尔发出亮光的灵魂(心)。—小青龟

  蔡崇达的《皮囊》,让我看到了一副似变而非变的皮囊和在皮囊下那些活脱脱的现实中的人和心。看到了那些为生计而挣扎的那代人(父亲、母亲为代表),以及为前途而奋斗的年轻人(蔡本人),他们的生活状况,爱恨离愁,生死观想,喜怒哀乐,幸福时光,怏怏不悦,夭矫婆娑,日夜罔替,点滴接连。真实,切身,肯綮,刻骨,铭心……—老兔子

《皮囊》读书笔记13

  没想到这本书给能让我有感而发这么多,昨天的文章主要侧重于个人看法,今天则更多情感的抒发吧。

  除了这些文章,触动我的还有什么呢,我想,还有阿太对作者说的那些话,关于人不过是一具皮囊的言论;还有作者不时发出的对故乡的恋恋不舍和更深的连接;还有久别后的朋友之间的疏离与扼腕。

  谈到故乡,我始终没有那么大的情怀,想起有一次,爸爸喝醉酒,照例开始教育我,念念叨叨故乡之于自身的重要性,我没有他期望的那么多对故乡的眷恋,但是也不是他口中那副急于摆脱故乡的形象。可能更多的是因为从未真正背井离乡过,学生时代每年逢假期就会兴冲冲地赶回家,那不是故乡,那只是我的家乡,那只是印在火车站优惠区间上的站点,那是可以用74.5的硬座、117.5的二等座、121的巴士、4个小时的车程来衡量的地方。

  我真正奔赴的,只是个我父母亲所在的地方。

  然后,只要被爸爸瞪一眼就会眼泪汪汪的我,委屈地辩驳:“对我来说,故乡就是有我爸妈的地方。”

  然而今年开始忙碌着找工作,当承载我希冀的简历纷纷奔向天南地北各个陌生的城市的时候,当它最终落户在杭州之后,我想到的第一件事,是查一查回家的航班,而后也开始想,以后兴许一年只有一次回家的机会了。

  这时候看到《皮囊》,突然对故乡,有了更深的一层体会。

  泉州是一个海滨城市,而我的故乡没有那片波光粼粼,但是有层层叠叠的绿,还有特定季节是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我的故乡没有热闹的出海打渔,甚至没有让我能明确说出来的活动,只是每每到了某个节日,而我不得不留在学校过节的时候,谈起家乡的习俗,我却是话最多的那个。

  所以故乡到底是什么呢。

  因为现代高科技发展带来便利的交通,带来四通八达的媒体资讯,我们从未真正远离,所以我们没有浓浓的思乡之情,更或者是因为,故乡早已经具体化到某一个地方、某一种食物、某一个人身上了。

  她说不定是某种食物:

  一群在外的朋友凑在一起时,聊起小连城,无非思念学校门口的烂粉和兜汤、南门头的捆粄、大桥下的大扁食、四角井的灯盏糕,或者只是妈妈做的菜,我们对故乡的思念,全都化作跟随我们走南闯北的肚子里的馋虫。

  她说不定是我家门前的小溪流,也说不定是培养教育我的母校,更说不定是从小到大春游秋游的目的地冠豸山。然而,奶奶曾在那洗菜的小溪流已被柏油马路覆盖,小学的母校已经化为居民楼的工地,冠豸山在售出协商买回的过程中开始向本地人索取门票......

  每次回家看到又一片新的施工地,或者只是一块又被开垦然而尚未动工的农田时,我总是会感到可惜,甚至是鄙夷,好好的小镇,本来就应该是一幅接地气的模样,偏要硬凹造型向现代化大都市看齐。

  于是我想起我的另一个故乡,那个离开更久我更愿意称作故乡的地方——一个更加偏僻的乡镇,那里曾经是我的伊甸园,是最初在我心中播撒美好种子的地方,然而这几年回去时,看见四处横躺的木材,看见我嬉闹的凉亭都是木屑,我根本没有再往里面走的欲望。

  于是我的心情就跟作者说的这样一段话产生了共鸣:

  “我知道,其实自己的内心也如同这小镇一样:以发展、以未来、以更美好的名义,内心的各种秩序被太仓促太轻易地重新规划,销毁,重新建起,然后我再也回不去,无论是现实的小镇,还是内心里以前曾认定的各种美好。”

  这种不可挽回不可避免的遗憾,也同样产生在每一次和朋友分别的时候。

  我曾经做过一个电影画面感极强的梦,梦到我一个人搭乘着日本电影里常见的火车,窗外是一闪而过熟悉而陌生的风景,车厢内是熟悉的朋友。久别的朋友突然主动问候我,我还一脸诧异地回:“你怎么会跟我说话。”然后,这么些时日的隔阂就像不曾存在一般,聊得很热火朝天。

  不知不觉,火车到站,友人A下车,友人B登场。留下我一脸错愕,追问着友人A的`去向。

  这个梦境与现实太相似,醒来后的我一直空落落的。

  前些日子见到一些故人,外界因素推动下能够自然而然地像彼此认识但不熟的朋友一样聊天,分开时也不像更小的时候所期望的那样,非要执着地把过去的一些困惑和误解解释清楚,因为突然觉得,那是另一个时间段的事了,对待过去的事,最好的做法是——既往不咎。

  因为我们总是活在当下的,所以,对未来,也不要抢抓不放。

  就像突然想联系很久没互相通信的朋友,毫无疑问彼此都想展现出曾经的热络,然而几分钟的问候之后,空气里只剩难忍的尴尬。那时我哈哈一笑,说:“相见不如怀念,就这样吧!”然后逃离一般匆匆挂了电话,并长舒一口气。

  就像毕业许久总想组织一次聚会,也许这件事的难度不是各自都忙,而是怕见了面已不复年少的模样,让彼此和自己都失望。

  作者的一席话是很好的解释:

  “每个人都已过上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活让许多人在这个时空里没法相处在共同的状态中,除非等彼此都老了,年迈再次抹去其他,构成我们每个人最重要的标志,或许那时候聚会才能成真。”

  动笔之前,没想到《皮囊》的读后感会变成这么长的侃侃而谈,或许真的是平常人的生活里也折射了我的影子,而作者又没有难懂的故作深沉,从而激起了我许多的共鸣。如果让我写,我好像还能继续写下去,只是怕演变成了 懒婆娘的裹脚布,反而没有了趣味。

  能让读者写出这么长的感慨,大概真达到了作者的期许吧,因为人的本质是一致的,而我们有心,从而达到了共同的部分,最终看见了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了彼此。

  今天其实写了两篇文章,但是对另一篇不满意,没有饱和的情感,没有满满的触动,打算好好写再发出来了。

  另,今天在学习日语时,发现慢慢地,积累的知识也不少了,打算一周要腾一两天出来整理之前学过的内容,否则会消化不良吧。

《皮囊》读书笔记14

  今早看完了蔡崇达的《皮囊》。

  在此之前我曾在书店数次看到这本书,有过看的念头也有过买下它的念头,耽搁了这么久无非是因为那些差评的言论。

  直至上个月的26号,在图书馆看到它便收入囊中,毕竟只有看了才知道这本书到底是何种滋味。

  皮囊被作为一种工具,亦或者是其他的说法,用来当做多面性的理由,若反复强调这点,更多的是乏味无趣。

  尽管我们在对既定的人群时需要既定的态度去“对付”,用这个作为做某件事或者某些事的.理由的话,在我看来真是极为可耻的做法。

  当你不断的对自己说一定要怎么怎么做,一定不怎么怎么做,然后不断地用事实去撕裂自己所说的话,旁人亦或是你会对自己说“不要再欺骗自己了”。

  说出这句话才是最大的欺骗,因为你根本就不是欺骗自己,而是心知肚明自己在做什么,就是故意的。

  真是可耻。

  皮囊?面具?精神?灵魂?这些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求取到意义了吗?

  说着鬼话连篇,认识他人先要认识自己?鬼知道你早就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的人了。

  真是虚伪。

  书封和序言中不止一次的说到这本书的灵魂和直戳人心的地方,作者用阿婆的皮囊来作为全书的第一篇文章,可能是为了点题?

  坦白说,并没有说的那么“认心”,父亲母亲的生老病死,非典型人物张美丽,隔壁邻家的天才文展,父亲、我和海的关系,这一切在我看来多少都有些装腔作势。

  全书看完,非要说戳心的地方,就是最后一页作者引用的那段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话最好:

  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我也不过是虚伪和无耻人中的一员,皮囊并不是推脱的借口,不是虚妄膨胀自己的借口。

  就先到这里,本来是想写一篇读书笔记的,想了半天,脑子里不过三言两语,而且愤青的很。

  一篇借读书笔记来发泄自己的的乱写,尔等且看且随意。

  还是那句话,食得咸鱼,抵得渴。

  这就够了。

《皮囊》读书笔记15

  阅读这本书的这段时间,刚好是我作出了第一次重大抉择的时候。之所以喜欢它,是刚好在这本书里遇到了我自己——厚朴,那个热血青年,那个从小被父亲灌输的概念就是世界只有一张地图那么大,在作者的影响下执着的向往北京奈何家庭条件不允许,直到临死前还打算去北京治病,其实,这个人除了满身干劲行动力极强之外,什么东西都没有,全靠夸张的.哗众取宠博取大家眼球,组建的‘世界’乐队也是雷声大雨点小,是个半吊子无疑了。

  可是这难道不是我吗?懦弱,胆怯,纠结……曾经我也迷茫过,怀疑过,否定过,总是顾虑太多,父母也总是碍于那副面子而觉得半途而废是不光彩的事,没法跟亲朋好友交代,但无论怎样,这一次我终于是真正做了一回抉择,终于和过去的自己反叛了一次!知心的朋友们也劝过我,作出这样的决定是否正确?有没有一天我会后悔?但至少现在,我不后悔,我做的是让自己快乐的事情,而我,也需要长大,需要学着去生活,而不是永远以理想和责任为借口活在他们所想要的世界里,我,也想要去自己的‘北京’闯闯!

【《皮囊》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皮囊》读书心得10-03

读《皮囊》有感11-23

皮囊读书心得04-05

皮囊的读后感03-27

皮囊读后感03-27

皮囊读后感03-31

《皮囊》读后感06-30

《皮囊》读书心得14篇03-22

《皮囊》读书心得10篇06-08

经典读书笔记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