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清玄文章有感

时间:2022-05-09 13:10:5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林清玄文章有感

  林清玄是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笔名有秦情。有关林清玄文章读后感,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读林清玄文章有感1

  初读《林清玄散文集》,我感受到林清玄清淡隽永的文章精华,犹如一道清泉,在这浮华人世里涤荡心尘、开启心智。面对世事纷乱、人心迷惘,林清玄以自身体验和思考,将佛理修养化作美好心情。会心便是契会于心,是将执着的分别之情超越,融会入以乘的心地,在无言中冥合真谛。

  翻开书页,将目录扫视了几遍,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发芽的心情》,初看这个题目,心中充满疑惑:植物发芽怎么还会有心情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走进了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有一年,我在武陵农场打工,为果农摘收水蜜桃和水梨,那时候也已是冬天了。过了一个月后,果实摘完了,我却爱上了那里的风土,经过果园主人的许可,我可以在仓库里一直住到春天。摘完的果实还要剪枝,等到春天,我要离开了,可在走时却看见两棵果树没有发出新芽,枝丫枯干,它们已经死了。我觉得很疑惑,便问果园主人,他也不知道为什么。细细品读这篇文章,这一篇探索人生真谛的随笔。看看问题,再看看文章,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从年轻人的角度而言,由于社会经验缺乏,往往在成绩面前沾沾自喜、骄傲自大,而在挫折面前却经不起考验,灰心丧气、失去信心。作者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一个人取得成绩固然重要,或者说是一种财富,但在受到挫折时,就很少有人认为也是一种财富了。他认为:“一个人假如一生都没有成功过固然痛苦,假如不幸没有失败过也不开心。没有失败过和没有成功过,其实都一样,未能真正领会真实的人生。”于是作者把体验人生的成功与失败作为人生的重要经验。对于没有体验过失败的青年人,在某种程度上“求败”,迎接各种磨难,甚至比取得成功更重要。

  只有失败之后才会有求得“发芽的心情”,求得将来的更好发展,这对人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

  我最喜欢的一段是:我想到,人世间的波折其实也和果树一样,有时候我们面临了冬天的肃杀,却还要剪去枝,甚至流下了心里的汁液。有那些懦弱的,他就不能等到春天,只有那些永远保持春天的心情等待发芽的人才能勇敢地过冬,才能在流血之后还能繁叶满树,然后结出比剪枝前更好的果实。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人生的天空不可能永远的阳光灿烂。面对人生、面对未来,我们必须慎重,必须认真对待,充分考虑一切问题,认真做好工作的每一环节,周密细致地制定我们的计划,慎重确定我们的一切应对措施,预防任何坎坷的到来、任何挫折的降临。这样,事到临头,我们才不至于手忙脚乱、茫然失措。

  一旦真正的坎坷来了,挫折到了,我们大可不必以为天塌下来了,世界的末日到了。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笑迎一切挑战,面对一切挫折,将风浪与挫折抛在身后,闯过去,前面必定是阳光灿烂,前面必定是坦荡如砥。

  我们若一直盯着坎坷、盯着挫折,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前途,走不出心里的阴影,那么,坎坷与挫折就会被放大,就会像山一样地压倒我们。

  举轻若重,我们慎重地对待一切。

  举重若轻,我们轻松地面对世界。

  一个人,时时将脚印背在身上,自己会被压垮倒下;将脚印丢在身后,昂首走过去,这才是应有的人生态度。

  读林清玄文章有感2

  他,写作三十年,成书百部;他坚持文字的的自然,恬淡,朴实,蕴含着佛理;他一直坚信着“有真感情,就有好文章”……他就是有着一颗参悟佛心的林清玄,林老先生。

  读过他的书,你会觉得有一股真纯的凉风让你的内心充满祥和,平静,就如同他所主张的心应当如水如镜。他的文章会荡涤人心的尘土,会使你对人生有所参悟。

  林清玄的散文总是透露着他的真情实感,而就是这种真情的流露,最能打动人的内心。还记得曾经,我的内心总是迷茫,烦躁,对任何事都感到焦躁不安,仿佛这世界的一切都与我隔绝着,但当我读到他的散文时,我的内心处于一种从未有过的安宁,平静。那时候,我觉得这些文字犹如混沌人世间的一方净土,一缕莲花的馨香……就是那些文字,把我带进了一个富于禅意的新世界,让我看清了事物的本质,让我随之变的坦然,并给了我生活的启迪……就是这种饱含感情的文字,给予了我新生,给予了我希望。

  小故事有大智慧。林老先生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他的`文字不仅包含着细腻的情感,还蕴藏着人生的哲理。金合欢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花,十分的平凡,它随季节与因缘兴谢,但在林老的笔下那就成为了人生的真谛:“或哭或笑是生活,或生或死是生命,或得或失是人生。”两棵树互相攀助而长本是一件平常到不能再平常的事了,这是植物生长的本能,但在林老的眼中,参悟出了世态炎凉,人情冷落,从而发出了:“这世间的人,有许多互为寇仇,相互憎恶,更不用说牵手,拥抱与缠绵了。在冷酷无情的时代,人不如树”的感慨。

  “爱”一字,何其重要,自古以来,多少人因这一字而迷茫,而沦陷,古代帝皇要美人不要江山,梁山伯与祝英台为爱而死…….试问,爱,在何方?林老也写过许多有关“爱”的文章,他的许多话也都成了经典:“相爱的人,一分开就思念;相契的人,未分开就开始思念,相印的人,永远保持相互思念。

  ”在《清凉菩提》这篇文章中,讲到了日本的一种饮茶时的心情—残心(“残心”,就是在行为上绵绵密密,即使简单如放茶具的动作,也要轻巧、有深沉的心思与情感,才算是个懂茶的人。),林老的将残心的含义又有了延伸,那段话是这样的:“一个人和爱人分离的心情,若能有如放下名贵茶具的手那么细心,把诀别的痛苦化为祝福的愿望,心中没有丝毫憎恨,留存的只有珍惜与关怀,才是懂得爱情的人。”也许,这也是一种爱….其实在我心中,“爱”一字是广义的,我们要有一种大爱,无私的大爱,有了这种爱,世间上也许会充满着温馨……

  我们中华延续了五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攒了许许多多的智慧。围棋,中国传统的棋类游戏。其中蕴涵着人生的哲理。其实,人生,就如同一盘充满艰辛的棋局,我们要学会布局,学会掌控自己的命运,要去细细的品味,就像林老曾说过:“好的围棋要慢慢地下,好的生活历程要细细的品味,不要着急把棋盘下满,也不要匆忙地走人生之路。”

  林老说过:“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尊严。”希望与大家一起分享这本书后,你们能够体会林清玄散文集中文字的真实,细腻的情感,品味出人生的真谛,寻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确立自己的方向,以一颗平常心阔步向前,感悟平凡而富于乐趣与挑战的生活!

  读林清玄文章有感3

  《林清玄散文》收录了林清玄先生两个创作时期的优秀作品。林清玄初登文坛,将自我的朝气与激情更多地倾注在乡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鸳鸯香炉》等。随后,他没有拘泥于乡土散文的创作,尝试着将东方美学理念和佛教哲学情怀融为一体,开始了以“菩提系列”为代表的创作生涯的第二个时期,也进入了他个人创作的全盛时期,散文集收录了超多该时期的优秀作品如《佛鼓》、《光之四书》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持续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他在一篇名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写道:“登山专家只看见山顶,不像我们,能享受海拔五百的乐趣。”我曾被这行文字很久感动。我们正在一种叫做“征服”的驱使中日渐遗落了一种知足常乐的平和心境,于是,我们只能努力想象“高处不胜寒”的孤冷,却对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视而不见,殊不知,没有了自由的情绪与平静的心态,再宏伟的目标终究是空想罢了。还记得林清玄向我们描述的那名住在林中的年轻人,当人们问他为何不到山外打工时,他的'口吻不容置疑:“这是我的家。”很多人都在暗地里嘲笑他,然而回望城市的华灯万盏,“从远处看,每一个人的家只是一个小小的窗口”,怎比那茫茫林海的无际无边?在年轻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灵,都在冥冥中传递着广博与自然,带给他家的熟识气息;不会忘记林先生笔下那位卖馄饨的老人,他总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鱼,向老主顾传达着生意的信号,却不致中断熟睡者的美梦,更在不经意间温暖了迟睡者的心灵。正是这平凡乐器奏出的平凡音响,委婉地传达着这位老者的淡泊心态,使串串云淡风清的声音久久在心灵的上空回绕……

  这声音与那“海拔五百”、“以林为家”的境界合奏着同一支曲子,便是“清欢”。那是一种欢愉后的平静,无奈后的超脱,放逐后的回首,宣泄后的释然。我们正在日益丰富的物质世界里,多了一份机智,少了一份闲适,多了一份世故,少了一份高雅。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尘世中重温“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淡泊心境,在红尘中傲对“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心灵叩问?我唯有在一片佛鼓声中虔诚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