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皮船》-读后感

时间:2024-01-15 07:18:0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桦皮船》-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桦皮船》-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桦皮船》-读后感

  《桦皮船》是一个蕴含三重奏的故事。第一重是通过少年第一次出门远行书写了一次返乡之旅、一次探险之旅、一次文化寻根之旅;第二重是通过一老一少一路相伴时的对比表达了对生命哲学的思考;第三重是通过李阿哈这个人物的改邪归正和对自我的救赎来展现人性的美好和善良。

  值得一提的“回归”是误入歧途的李阿哈的“回归”。李阿哈成为骗子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当故乡的鹿哨声让他回想起山林、当他骗来的桦皮船和船主人在沼泽中救了他一命时,我们知道他对鄂伦春“文化圣物”的珍重与情感并不少于任何一个鄂伦春人。警察追捕李阿哈时,托布对乌日说,“我眼睛花了,看不见好人,也看不见坏人,只看见人”。这种岁月风沙中的渐悟显然是乌日所无法理解的,但是复杂人性中的世事艰难与回归真名“李饭碗”后的李阿哈的鲜活,都被乌日看到眼中,也许会在多年以后成就他人生中的某次顿悟。《桦皮船》以李阿哈这样一个有缺陷、复杂却真实的形象将“回归”这一主题书写得更加丰满和圆满。

  小说中鄂伦春人离开山林,告别渔猎,他们与山林相处的身份从索取者变成了保护者,这种转变是现代文明带给生活的必然,也是托布与乡邻们朴素的“自然共同体”观念发展的使然。作者并不是将鄂伦春文化的变迁视为一种失落,而是在变化与传承中探索新的文化发展进路,以积极、乐观的坚守,对抗沧海桑田的变幻无常。他的创作并非单纯的少数民族文学写作或生态文学写作,而是坚持与时代同行,融社会变迁、文化传承、民族融合、自然生态等诸多主题为一体,饱含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艺术感召力的接地气、有温度、有童趣的现实主义写作。作者对故乡黑土地的真切情感渗透于小说的字里行间,语言的幽默和通透在作品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桦皮船》中鄂伦春独特的文化习俗和文化风貌呈现得鲜活有趣,人与动物的关系描写发人深省,尤其是对人世间感情回归的书写,令人十分感动。作品以丰富和扎实的知识来支撑,对大自然倾注了大量的笔墨,引领读者用最美好的温情善良的性格去对待和珍惜我们的世界。

【《桦皮船》-读后感】相关文章:

《桦皮船》读后感11-13

读《桦皮船》有感11-16

乖弟弟 皮弟弟06-19

由“熊猫皮”引发的趣事05-15

船教学反思04-17

小白船教案02-15

船教学反思04-07

《小白船》教案04-03

秋天的船美文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