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阅读答案

时间:2022-06-01 05:56:0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观书有感阅读答案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书有感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书有感阅读答案

观书有感阅读答案1

  观书有感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中考预测】

  1.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答:明净的小方塘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飘动的天光云影清清楚楚地在镜子中荡漾。(说明:语言要生动、形象)

  2.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要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或:要保持心灵境界的澄明,就要不断接受新事物的洗礼。)(说明:大意正确即可)

观书有感阅读答案2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阅读题目:

  14.(3分)上面的诗或写□或写□,但都借景写理,所以人们称这类诗为□□诗。

  15.(2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诗

  中的理是由塘而□,见□觉清,由清思源,自然天成。

  16.(3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书有感阅读答案:

  14 水,山,哲理(理趣)

  15 水 水

  1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观书有感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14-16题。(8分)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4.(3分)上面的诗或写□或写□,但都借景写理,所以人们称这类诗为□□诗。

  15.(2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诗

  中的理是由塘而□,见□觉清,由清思源,自然天成。

  16.(3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水,山,哲理(理趣)

  15 水 水

  1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观书有感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观《答案》有感06-06

观《水知道答案》有感01-30

观水知道答案有感04-11

观水知道答案有感7篇01-03

《答案》观后感01-29

水知道答案观后感05-18

《水知道答案》观后感11-05

观书有感03-05

《水知道答案》观后感(13篇)12-02

《水知道答案》观后感14篇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