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观后感

时间:2023-12-02 18:35:44 志杰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入殓师》观后感(通用14篇)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在写观后感时,需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思考立场。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入殓师》观后感(通用1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入殓师》观后感(通用14篇)

  《入殓师》观后感 1

  第一次看到电影名,误以为是恐怖片。看完简介后,便有一种好奇心想去欣赏这部电影。“入殓师”这门职业,从古至今就是个冷门、遭人嫌弃的行业。以其为片名,会拍出什么意义的电影呢?

  影片中的主人公大悟去当入殓师可以说是一个误会,他之前甚至没有见过死人,他对这样的工作直觉就是排斥。但失业的他又生活的压力。第一次见到的尸体,是具已开始腐化的尸体,他反应强烈,当场呕吐,感觉自己全身都很脏,于是过后在澡堂拼命地冲洗自己。他像任何一个正常人一样从内心排斥这样的职业。

  当他看到社长怀着柔情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出美丽,而且将这种美丽永远定格时,他感到了一种静谧的魅力。大悟第一次感受到了这份职业的一种庄重感。尽管他周围的人都因他的这份工作而开始嫌弃他,远离他。他的妻子甚至因此离开了他。

  影片中的情节故事是日本家庭生活的剪影。父亲不能理解儿子想变成女人而频繁争吵;母亲在女儿死后还是无法接受自己的女儿是一个染着红头发的不良少女;儿子无法理解自己的母亲一心只想把澡堂拆掉建公寓;孤独死去两周的老人:抛弃儿子的父亲……生活丑陋的一面由此反映出来。但同时有这样的一面:父亲终于接受孩子的性别;儿子在母亲的遗体焚化时嚎啕大哭;大悟在为父亲整理遗容时流下了痛楚的眼泪……温情伴随着音乐流露出来。

  大悟在工作期间,总少不了受别人鄙夷的眼光,又要忍受孤独,面对种种的生离死别。直到有一天有位老人跟他说:“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这位入殓师看着一个个人走向终点,超脱而旷达,真正做到了对生死的参悟。

  在片末,大悟的朋友看到了入殓仪式的庄重和静谧,看到了大悟温柔的情怀。朋友在接过大悟的.毛巾是的一个点头以及妻子的一句“我的丈夫是入殓师”,大悟终于为身边的人所接受,自己也最终融入了世俗社会。

  整部电影为庄严、静谧的气氛所笼罩。久让石大师的手提琴演奏曲更是为其增添了一种舒缓、安详之感。自己的心也随着主人公对生死的参悟过程流淌出感动之情。

  死亡时每个个体必须面对的,但是,死亡不可避免,生命还在继续。

  《入殓师》观后感 2

  带着复杂而又凝重的心情看完的《入殓师》,这部日本电影。也明白它为什么是当之无愧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虽然没有大手笔大制作,却用最纯粹最平实的手法传达出最深沉最厚重的感情!从始至终我的心都是平静的,当偶尔小提琴的奏响掀起了我心的涟漪。

  入殓师一个为人歧视甚至不愿正视的职业,却在每一次的给过往者着装化妆的时候,给了我们深深的感动!让我们对入殓师这个不为人知的职业肃然起敬,就像在片中的男主人公小林大悟在几次纳棺后爱上了这个职业,以及妻子在得知丈夫工作后的不理解到后来对这份职业的敬重,她可以很自豪的对别人说:“我老公是入殓师”。每一份工作都应该被珍重,抑或是殡仪馆里的火化员,在中也让我们为之动容。没有被瞧不起的职业,只有被尊重的生命,我们都有死亡的一天,不要在身边的人完结后才悔悟,就像公务员在母亲去世后,才正视了母亲的那双粗糙不堪的`手!

  火化的老头说的很好,“死亡并不是终结,它只是一扇门,通过死亡让我们进入另一个阶段”。我们有理由相信有天堂的存在,只要心里存有善念就有天堂,所谓的另一世界!电影简单而又不简单,它深究生命的意义,让我们为之思索感悟!就像男主人公的名字“大悟”。在每一次的洗礼之后我们时候就会大彻大悟呢?生命太厚重太深奥了,是我们一辈子也无法探究的课题!

  珍惜生命,珍爱人生!

  《入殓师》观后感 3

  听到轻轻的敲门声,我知道调律师来了,打开门是一个二十三四岁模样的小伙子,他一边很有礼貌地向我问好,一边把自带的布鞋套往脚上套。我则帮忙把琴上的书籍挪开,并把琴罩拿掉。小伙子把双肩包放在沙发上,双手轻巧地在琴键上跳动,他没有抬头:“琴是不是好久都没有调律了?”一边问一边把琴盖打开搬了下来。我回答着他的问话,并帮忙把碍事的东西移开。

  我知道调律得好一会功夫,便自顾一边做自己的事务去了。叮叮噔噔咚咚地约摸有一个多钟头的时间,我听到小伙子起身收拾工具的声音,便走了过去。当他知道我家孩子上学是寄宿,琴几乎不怎么用时,便告诉我说琴要经常用用才会更好,没有弹坏的琴,只有放坏的音。搁置久了音质便不清亮干脆利落了,经常弹弹音质才能保持得一直很好,而且还有可能会更好。我向他表示感谢,并表示以后经常弹弹,哪怕是胡乱一弹也好。

  待他走后,我坐在琴前,想起年少时把纸箱拆开画上琴键,唱着简谱模拟弹琴的情景。那是刚刚上了初中,课程表上的音乐课,从来都是自习做作业。好象到了第二学期的时候,有次音乐课,上课铃声响后,同学们都照例准备做作业,可是教室里突然走进来一位皮肤白净,身材清瘦,戴着眼镜,穿着牛仔裤的男子。他两个踏步就走上了讲台,转身抬头看着惊奇的我们说:“同学们,这学期的音乐课由我来给大家上,我姓刘,叫刘波。希望同学们能够喜欢我的课。”

  当时就觉得象炽热的空气中突然吹进来一阵凉爽的清风似的。同学们都是又兴奋又期待,我也不例外。于是我们就象翅膀刚刚能扑腾开的小鸟急欲等待飞翔般地活跃起来。他很认真地在黑板上写简谱,教我们唱doremifasolasi,教我们跟着简谱学唱《春天在哪里》。以至于后来走到里心里都在默唱:so~la~so~la~mi~so,学会了唱简谱,心里高兴极了!会唱简谱对着歌词就能自己学会唱歌。似乎学到了一项超级本领,感觉高兴极了!可惜后来不知为何,学校又取消了音乐课。于是那《春天在哪里》就成了我的中学时代音乐课的.绝唱。

  有位同学就住在幼儿园里,因为她妈妈是幼儿园的老师,我有时去找她一道上学。有时候会听到她妈妈弹琴的声音,感觉很羡慕很向往很崇敬,但是从来不敢去弹一下。因为在她的屋里,那架琴显得很庄严肃静,似乎神圣不可侵犯。我想对着简谱在琴键上找到音所对应的键,流畅地弹出来,就象照着谱子唱出来一样,应该就能把歌曲弹出来,而且那一定也是很神圣的。所以我一直很向往,向往能在琴上把《春天在哪里》弹出来。一直到毕业,一直到后来,一直到后来的后来,一直到嫁人了。新买了彩色电视机,我把电视机的箱子拆开,在箱体上照着书上的黑键白键,把它画了下来。从此,那个纸箱体就成了我梦想中的钢琴。我就在那没有琴音的琴上弹奏我想弹的《春天在哪里》。

  一直到孩子长大了,买了钢琴回来,我在上面就弹了那时候心里一直默唱的:so~la~so~la~mi~so,就弹了一句,再也没有弹了。现在坐在琴前,思绪万千,心里象湿热的蒸气突遇寒流,无数的小雨滴一起翻涌着袭来。我想着调律师所说的话:琴要经常用,经常弹,没有弹坏的琴,只有放坏的音。我静静地想:生活中似乎很多东西都是如此,比如我们的爱情,友情,不也同琴音一样吗?经常弹奏,并不需要什么高深的水平,也不需要什么专业的技能,却能保持音质的优良,放置久了不用不弹,反倒音质不再。

  《入殓师》观后感 4

  这是到目前为止我看过的泪点最多的电影,至少我是从开头不久一直到影片结束,用了四张纸巾。但只靠煽情,不能成就伟大作品,《入殓师》的强大也不在于此。

  王小波曾说,生命中那些有趣和美好的事物,值得去关注,错过的话会很可惜。

  他说的没错,但这只是生命中轻的那个维度。还有重的维度-死亡。死亡意味着腐烂,僵硬,恶心,所以多数人不愿意去触碰死者,甚至不愿意在生活中提到或想到死,虽然人人不免一死。但假如人人对待死亡的态度都是逃避,这个活人的世界也将难以为继。

  我们的粪便就是我们自己部分的尸体,我们每天都要面对。面对粪便,中国人和日本人具有不同的'态度。你只要对比一下两个国家的厕所。当我刚知道潘石屹在甘肃天水的学校援建厕所的时候,我感叹道中国人终于关注人的尊严了。但后来看中央台的某个谈话节目,对那些厕所有个后续报道,说是几乎每个新厕所都因为缺水,缺电,缺纸而不能正常运转,我的心又凉了。在那期节目上,嘉宾们热衷于辩论,究竟在吃饭喝水都成问题的地方,使用干净整洁的厕所是不是浪费!

  我想使用副词“竟然”,但读到这篇文章的人可能会觉得突兀-孔子不是说,未知生焉知死吗?我们这些历史上浸淫在儒家文化中的人,当然会这样想:吃饭喝水尚成问题,你丫有什么资格追求高级厕所?

  我总是跟儒家对着干的,认为未知死焉知生。人在求生的活动中,根本找不到尊严-尊严是通过面对死亡而领悟到的-尊严就是关注污秽的排除,就是发明更高效的抽水马桶,就是设计私密通风均良好的单间...

  甚至说得极端一点,尊严就是绝不苟且偷生。《入殓师》为我们展示了尊严如何还给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通过这最后的优雅仪式与死者和解。死亡,通过入殓师的出色工作,变得不再可怕,它与生命成为连续的整体。

  我一向认为,生命之所以充满意义,就是因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反过来说,如果每个个体生命都趋向无限,整个人类就是一群永恒荒谬的爬虫。对死亡的恐惧和厌恶刺激着我们去热爱美好事物。小林在处理完那具高度腐烂的尸体之后难以遏止恶心,用力的搓澡,疯狂的亲吻抚摸妻子。而妻子也在这一刻感受到被爱的幸福。看到这段的时候,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入殓师》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绝不仅是因为美国人的猎奇,它和《卧虎藏龙》所标榜的中国神秘主义的不可理喻文化特质的卖点完全不同。日本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强大到这种地步:不再需要靠异国情调去迎合外国人的猎奇心理了。他们已经能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普适价值并给出恰当的解答。

  《入殓师》观后感 5

  现在一吃肉,就想起《入殓师》里的镜头:主人公一边大块朵颐地吃着鸡腿,一边不停地说着:鸡腿也是动物的尸体,罪过啊,罪过。吃过之后,拉起优美的小提琴,又沉浸在哀婉的忧伤里。

  尸体、鸡腿、小提琴、沉默、喧嚣、忧伤。这样一组镜头似乎只有在这样一群特殊职业的人群中才能建立起联结。日本的影片也好、文学也好,太多这种表达边缘诡异、又要同生死联结的主题。诡异,令人好奇,生死,让人产生至高无上的对人生的俯视。

  那些非正常死亡的惊怵的面孔,经过入殓师的手,变得安详平和。亲朋好友在送走他们的最后一程里,仔细地端详着,似乎那不是一具尸体,只是亲人安详的睡着了,他们送他到另一个世界里,充满不舍,忍不住哭出来。

  入殓师的手抚触过太多的尸体,他们为社会上的人所避讳,他们也曾对自己的双手产生厌恶。但是,不知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令他们欲罢不能的继续这个职业,直至离不开这个行业。

  前几日,老朋友突然的心情低落,缘于身边的朋友得了癌症,每次看到她化疗产生的痛苦,对生的渴望以及对病痛的无奈。他都要揪心的想到了死的问题,他去研究“来世”的思想,如果对自己的来世已坦然,那面对当下也一定不会有那么多的焦虑、不安和烦躁。

  女娲抟土造人,如果真的有来世,入殓师在往生者再生的路上,是不是扮演了女娲的角色呢?入殓师每次工作结束之后,满意的'看着自己的作品,将他们呈现给往生者的家属,他给家属带来安慰,看着亲人告别的场面,入殓师安静的退到幕后。

  死,在入殓师的眼里,也许是一种美好!

  入殓师也喜欢吃肉,只是,当他们将肉也看成尸体的时候,会产生纠结,然而亦是欲罢不能的喜欢吃肉,也许这也是人生的无奈,所谓大雅与大俗,距离是如此的接近。

  《入殓师》观后感 6

  在东方国家里,入殓师应该算一项边缘职业,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有些尴尬,一方面人们离不了他们,在需要他们时对他们虔敬有加,另一方面人们骨子里还是不愿接受他们。受文化和民族传统的影响,对死亡的未知和对导致死亡的手段或过程的恐惧,使人们对死亡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都是厌恶和排斥的,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尽管收入颇丰,但始终不属于社会主流,似乎赚再多的钱,也冲淡不了他们身上的不祥、晦气和若有若无的死人气息。他们只能默默的赚钱悄悄地花,打死也不说是干啥。但是据说《入殓师》拍摄起因是男主演本木雅弘想演入殓师。也许正应了那句话,“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

  在成为“有故事的人”之前,大提琴手小林大悟有妻有气质,却没钱没运气。在乐团宣布解散时,小林同学怀抱贷巨款买来的大提琴大悟了一个道理,学会放手。显然金融危机不懂艺术。还好,小林在卖掉提琴之后,偕妻子投奔去世母亲留下的家乡的老屋,像一条大马哈鱼,义无反顾溯流而上只为回到它出生的地方。出生的地方我们可以理解为故乡也可以理解为母亲的子宫,或许对每个离乡在外的人来说都有故乡情结,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讲是子宫情结,那是一种寻求安全温暖和关爱的本能,尤其是境遇挫败的时候。子宫是生命从无到有的地方,而生命也是从有到无,生与死是古老的主题,但视角却多变,本片把镜头架在了生死之间那道门前,小林同学归来运转,那道门前急缺一个门童,老板佐佐木先生情急之下不惜贴出虚假广告,竟是以“帮助人们开启一段新的旅程”的名义,于是稀里糊涂莫名其妙地,小林同学回乡伊始便解决了随身带回来的两个问题中的半个,并用第一天的薪水忐忑地与夫人饱餐了一顿牛肉火锅。

  影片用小林第一次主持入殓仪式的段落作为倒叙的开端,用风雪迷蒙的外景来突出男主角人生段落的迷茫和职业选择的犹疑,前路多舛,让人走得头皮发硬。第一次主持仪式小林就碰到了棘手的问题,死者是一名清秀美丽有变性倾向的少男,死于性别的挣扎与世俗的对抗,以致死后都让入殓师面临扮男妆还是扮女妆的困惑,最终小林用一套清纯美丽的女妆不但使死者得偿所愿,也让死者的父母醒悟不管扮成男人还是女人,最终都是自己的孩子,那一刻恩怨心结随风而去,只留下对亲情的缅怀,死的安心上路,活着的不留遗憾。

  儒家文化崇尚的礼义仁智信,人们常用彬彬有礼来形容行为的尺度和分寸感,合适的尺度和分寸会给人带来秩序、愉悦和被尊重的感受。入殓师所做的就是要通过标准的程式、纯熟雅致的动作和还原至最完美的装扮,提升这种入殓礼仪的庄重乃至神圣的仪式感,让活着的人在这种仪式中潜移默化自然而然的把对死者的万般情感得以梳理进而释放,同时,不断地被这些最真切的'人间悲喜所打动和感化,小林实现了对自己职业的认同,至此他的第一个问题基本已解决,而也为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也埋下了伏笔。

  第二个问题是一张小林记忆中模糊的脸,一张越想看清越看不清的自己六岁时抛妻弃子与人私奔的父亲的脸。其实小林的略带忧郁的艺术气质是父亲造就的,他教小林从小学琴,又早早地离他而去。唯一留给小林的是一块被称作石语的石头。东方人含蓄,胸中厚厚的情感块垒从来不愿意直接向人倾吐,也许是怕语言会冲淡情感的浓度,又或是怕削减为人父者的尊严,于是舍近求远找其他承载物来传递。所以说哪天要是在大街上遇见一个人背一口袋钱,毫无疑问我们说他是一个有勇气的人,而要是遇见一个人背一口袋石头,那他一定是一个有故事的人,简直是故事大王了。

  相较而言,片中的几位主要人物几乎都是有故事的人。老板佐佐木九年前亲手装殓了亡妻并干起了入殓师,并从此以工作和美食为人生至高的享受;公司的女店员年轻时弃女私奔最终以从事入殓行业为赎罪的方式和人生归宿;小澡堂老板娘艳子用自己的勉力支撑来坚守亲朋的真情......

  人都是有缺点的,也都会犯错的,所以人生都是不完美的,甚至是严重残缺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只有两件事最完美,出生和死亡,有始有终使生命的轮回得以圆满,这一点人与动物也没啥不同,但是人比动物具有更深沉丰富的情感。死亡也许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对情感的漠视,那将导致人生彻底地失去希望。于是当小林在装殓孤独终了的父亲时,在他手中发现了自己小时候送给父亲的那块代表自己心语的小石头,于是那张一直在小林记忆中模糊不清的脸被彻底复原了。崇尚亲情是无国界的,当然也能打动美国评委。

  影片的另一个抓人的地方是久石让的配乐,大师就是大师,这一点我与同事达成了共识,我们从网上搜到了片中的配曲单独下载下来听。边听我边问他:我觉得我挺适合当入殓师,你觉得呢?他看了看我,说:嗯,你要是扮演尸体基本不用化妆。我点点头:那就先说定了,等你到了那天,我也给你化女妆。

  《入殓师》观后感 7

  许多人,特别是中国人,对待死亡的态度是消极的。不知道别的国家是怎么样的,但我长这么大以来,似乎从没有一部电影向人们传递这样一个讯息:死亡,是美丽的。令人动容的,也只是于人逝之后,伴着伤感的音乐,替人温柔抚去脸上的鲜血,帮忙闭上张着的双眸,而且还是转眼即逝的。

  知道《入殓师》的上映与引进,让人们从心底里思考与感悟这个故事。

  从电影构思来看,《入殓师》本身便是一个突破,鹤立鸡群。很少有导演会在热闹的商业电影行业中,以入殓师为对象拍摄影片。因为在多数人眼里,入殓师、葬仪师、火化师等职业都是“脏”的,“不洁”的,与他们所认为的美学不符。

  另一方面,他不是从“热爱”或“喜爱”入手,开始它连一丝丝的认同感都没有,而是从一次乌龙的误寻工作时间展开。但随人物感情由反感——动容——迷茫——深爱的逐步深入,观众的心已适时柔软。

  从影片场景看,有动人,也有惊人的一面。一开始,大雾迷蒙的冷清街道上,车子缓缓而行。故事是从主人公已经担任了一名入殓师讲起,采取倒叙。在社长“你要试试看吗?”的问句与注视下,大悟神情,动作严肃而神圣地入殓。让观众了解入殓过程的同时,更引人。

  令人影响深刻的,是长相是美女,但实际身为男儿身的人、为工作担任可笑模特、搬运近腐烂的尸体而呕吐不止、脸上留下后辈尊敬不舍的唇印的寿终正寝的爷爷、死去的澡堂老奶奶,与理解丈夫的妻子态度的转变……

  在一间日本房间中,透光性良好的屋子里,视觉中有淡黄色柔和的阳光,一扇扇整齐的门窗,中间躺着已逝之人,一旁,大悟神情严而泰然地为其上妆,再一旁,社长以日式跪姿安然地注视着大悟的举动。此时,岁月不再,时间静止,心中潺潺的暖流感人心扉。

  此时,音乐是最动人的表述者,而语言显得苍白。久石让的配乐旋律如歌,对电影的情节与音乐的把很有分寸。高潮与煽情时,一席大提琴为主奏乐器的`音乐演绎了令人潸然泪下的情节与诉说。

  也许奥斯卡的殊荣,与音乐也脱不了关系。

  真正好的,优秀的电影,理应是有意义的。《入殓师》这部电影,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思考与感悟的。一开始知晓自己入错了门,找错了工作的大悟是无奈而反感的,但最后他也想不到自己会真心认同这份工作,这份与众不同的工作。

  不要质疑或过早否定一件事、一个人。因为你不知道它真正的价值。有些许东西,是估不出价的。谁说卖相的优劣即是事物本质优劣的判别?以貌取人,以貌取物,定不长久。

  不交心,不理解之前,妻子美香对丈夫的评价是“脏”,以及心灰意冷。但经过双目的注视,心灵的接纳,以及澡堂老奶奶去世一事后,美香终于理解了大悟,成为他坚实而有柔软的后盾。

  理解与信任是相处之道,真正的心意与意义,皆需用心而品。

  静止的时间里,入殓师为死者上妆。在明媚与安详中,入殓师跪于一旁,精心而化,重还死去之人以生的美妙。此时,在入殓师严重,眼前死去之人最美,而另一方面,为逝者上妆者,亦是最美。

  死亡——静止的时间,最美。

  《入殓师》观后感 8

  我是在看了《入殓师》之后才上网搜了关于它的资料,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这部看似普通的电影,居然获过如此多的殊荣。我自认为自己是个理性的人,但却为这部片子留了三次泪。这是一个很普通的故事,人也是很普通的人,没有辞藻华丽的台词,没有惊心动魄的场景,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亦没有生离死别的爱情,有的,只是一个失败的大提琴手,和他周围同样普通的人。

  我记得我的第一次落泪,是在听到男主人公经常去的那家澡堂那个婆婆说的那段话。我记得她说:“我儿子想把澡堂买了,但我不肯,我要是不经营这个澡堂,那那些经常来我这泡澡的人该怎么办。”老婆婆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很平淡,但平淡中,却更人动容。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婆婆,本可享受儿子的颐养天年,却独自经营这一个小小的`澡堂,很累。她不是为了赚那点小小的钱,也不是没事找事干,只是作为一个看开了生命的老人,想为了其他人的方便,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我不禁想起以前我家最街角落,那是小时候我们孩子们做喜欢去的一个地方。我记得那是一个买糖葫芦的老爷爷,他身上总是带满各种各样的小玩具,一整个早上,他就呆在那卖糖葫芦。他的糖葫芦又好吃又便宜,他也喜欢和我们这群孩子聊天玩游戏,那时的我又调皮又贪吃,有时没钱了没站在摊子前眼巴巴的看着,老爷爷便会笑咪咪的送一支糖葫芦给我。现在的糖葫芦做的更甜更好看了,但我却再也吃不到我想吃的那个味道了。我想,在我们周围,都存在着这样一种人,他们很普通,做着很平凡的工作,她们默默无闻,真善美。

  第二次落泪,是看到男主角为童年记忆中澡堂婆婆入殓时的那种庄重,以及认真传达出的那种温柔的爱。随着镜头慢慢的切入,入殓师的每个动作是如此清晰,但却不会让人觉得很冗长很罗嗦,反而随着他的一个个动作,带动起了观众的伤感。棺木被推进去火化的那一刻,澡堂婆婆的老朋友所说的“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一扇门,推门进去,会进入另外的境地”触动到了我内心的那根弦。一直以来,我都很害怕提到死亡这个词,我爱我的家人,我不敢相信,如果有一天他们不在了,我是否还有勇气活在这个世界。但这个电影,却用另外一种角度,阐释了对死亡的理解。它不谈人死了之后会怎样,通过生死之交的终极关怀体现。在作为人在有生世界最后一程,入殓的过程中入殓师擦面、更衣、梳头、化妆每一步都做得尽善尽美,温柔。把死者最美好的容颜留在最后一刻,有尊严

  的离开。我想,即使有一天我的亲人不在了,她们也会笑着离开的吧。

  第三次落泪,是在看到男主人公用手暖开死去的父亲紧握的双拳,看到小时候送给父亲的石头,忍不住热泪盈眶的时侯。整个过程中,男主人公并没有说多什么,但此刻却无声胜有声。在音乐背景下烘托出的淡淡而又忧郁的气氛,适时的唤起了男主人公的回忆以及内心深处的对父亲的那种爱。男主人公的父亲早年弃家出走,给他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创伤,尽管在拉起大提琴的时候常常怀念父亲,但也一直不愿意原谅他,父亲则因为愧对他们母子,孑然一身在外游荡,直到最后去世。影片中并没有多少男主人公和父亲以前生活的片段,但却可以从那把大提琴,那首熟悉的曲子,以及那块人被好好保存着的石头看出男主人公隐藏在内心深处对父亲深深的爱。

  人从生下来就是有偏见的,偏见会固定下来,便成了禁忌。死亡对于人来说,尽管是无法逃避的终点,但几乎所有的人都忌讳谈论它,更别说亲自担任这项工作了。从失败的大提琴手转行做入殓师的大悟也毫无例外的受到人们的歧视和不理解,昔日的好友、死者的亲属、甚至连相濡以沫的妻子都嫌他脏,觉得这是一件让人觉得羞耻的工作,他们毫无例外的选择了远离他。这正是人性的可悲之处,对不了解的事情就习惯性的选择顺从传统的看法,从来不愿意换个位置来感受别人,而当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才然大悟。

  这个世界有60几亿人,或许我们中的大多数都只能注定平凡。人生本不完美,我们要做的只是争取不完美中的完美。一个爱的人,一扇等待的门,一个温暖的家,一盏柔和的灯,一份能够为之努力并自豪的工作,人生便已完美。

  《入殓师》观后感 9

  看完日本电影《入殓师》后,就不由得对奥斯卡金像奖肃然起敬。经常听到国人诟病奥斯卡金像奖的评价标准,认为奥斯卡青睐的影片大多是高票房大制作新怪奇的影片,其实,在我看来,说这些话的人大多是吃不到葡萄的酸者。

  事实恰恰相反,反观一下中国正在流行的电影,我们是不是正在一窝蜂地追求着高票房大制作新怪奇?我甚至想,如果让张艺谋冯小刚来拍这部《入殓师》的题材,他们会不会把这部影片拍成一场宏大的殡葬场面再加上幡旗飘扬色彩泛滥的文艺片?或者,他们会不会让小沈阳或者葛优来担纲男一号把它排成个纯粹的搞笑片?又或者,他们会不会把男主人公拍成一个由下岗青年最后走向成功赚钱之路的励志片?这真的很难预测。不过,有一点我是有把握预测的,那就是,张艺谋冯小刚绝对拍不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入殓师》这一点我是坚信不移的。

  日本影片已经是第四次举起奥斯卡小金人了,我们可千万不要说奥斯卡那些评委是戴着有色眼镜在评判电影。如果我们心平气和地想一想我们现在正在流行的大量影片,我们是不是会意识到我们的电影太庸俗太浮躁太浅薄?如果我们认认真真地看一看这部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有着东方神韵的影片《入殓师》,我们是不是会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美?

  什么是真正的美?《入殓师》也许为我们做了一个示范。

  《入殓师》这部影片从头至尾让我感受到一种沉思之美。

  是的,在这一个浮躁的世界,沉思,作为一种人类的精神品质,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了。我们都在追逐金钱的路上碌碌奔竞,我们哪里还有多余的时间沉静下来思考?记得电影《太囧》里有一个泰国的出租司机说:你们中国人太急了。是啊,我们现在大多数人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们的编剧和导演,他们操心的是观众现在的胃口是什么,他们操心的是最后能不能赚到个盆满钵满,所以,我们的编剧和导演,他们寻找的电影题材,大多是古代征战,宫廷秘史,多角恋情,商海浮沉至于什么我从哪里来?我们为什么而活?我将要到哪里去?这些哲学上的尴尬问题,他们才懒得去操心!当然,即使他们想去操这个心,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沉思本是一种能力,而这,正是他们所欠缺的。

  而《入殓师》这部影片的创作者却坐在我们这些忙忙碌碌的电影人旁边沉思。《入殓师》这部影片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它只是忠实地讲述了一个冷清行业和一名不断成长的入殓师的故事。换句话说,这部影片表现了一个被众人疏忽的主题:我们怎样面对死亡?周国平说:死亡和太阳一样不可直视。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是掉过头去不去看它虽然我们知道你不去看它它仍然存在着。

  也许,我们的编剧和导演并不是不想涉及这样的题材,只不过,要把这样一个包含着诸多生活哲理的作品拍摄成电影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真正对生活的本质有深刻的思考。沉思是一种生命的形态,蒙田说:生之本质在于死。他们是不是真的能够理解?

  而《入殓师》这部影片,它在选材的时候就表现出一种沉思之美。《入殓师》直面死亡,它沉静地表现这一个庄严神圣的哲学和人生命题,影片能够让观众静下心来投入其中和这部电影一起沉思,从心灵里褪去污秽,换来纯洁。

  所以,看完整部电影后,我似乎看到这部电影后面,有一个饱经悲欢的老者正坐在一座山坡上面对夕阳在沉思,这个老者的剪影就像那尊《思想者》一样,给了我无与伦比的美感

  《入殓师》观后感 10

  入殓师是日本的一部经典之作,首先从影片的名字上就与众不同,给不同的人可能会有较大的感觉上的差异,有的人在看之前可能不敢或不想看,因为一听到入殓师这个名字,心理面油然有些发憷,但事实上影片却并不是观众们认为的那样,相反,整部影片中没有一点惊悚的成分在里面,而是处处充满了人与人之间那份最珍贵的感情,这部电影从主人公大雾这样一个角色,说明了一些问题,同时也讲述了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让人们对入殓师有了新的理解与看法,

  这部电影讲述了三种情感,第一是爱情,主人公大雾与他的妻子之间,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和谐,两个人之见都能够互相理解,互相体谅,给人很温馨的感觉,影片的`第二种感情是父子之情,其实电影从开始时就埋下了伏笔,大雾经常回忆起小时候与他的父母在河边的沙滩上捡石头的场景,但是每当出现他父亲的是后却总是模糊不清的,只有轮廓而已,当到了影片结束的时候,才出现大雾的父亲那清晰的一面,影片的第三种感情是大雾与他的师父之间的情感,开始大雾去公司应聘的时候,当他知道他所进入的公司的性质时候,几既惊讶又难以接受,但是通过他师父的一次次的教导,使大雾终于理解了他的职性质,使他欣然的接受了自己职业,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自己的职业,

  从音乐的角度简单分析一下,整部影片都以大雾手里的那把大提琴作为主线,大雾拉大提琴的场景贯穿于这个部电影之中,而所拉的曲子正式映衬了电影的主题,电影的情感,影片中的曲子是久石让写的,而他其恰恰善于写这种伤感,煽情的曲子,善于运用大提琴与钢琴的配合,本来电影的故事情节就已经十分感人,再加上久石让的音乐,不得不让人流着眼泪看电影,实在不能不触动人的灵魂,十分感人,

  这部影片的特点之一是,故事情节的主人公相当少,至少有几个人,但是却绝不会让观众有空洞之感,故事情节也不复杂,但却一定能够打动人心,让人们从零一个角度理解了死亡的概念,影片后来讲述到大婶死后,一直默默爱恋她的那位大叔讲的几句话,他说,人死并不等于结束,只是人们要通过这扇门,走向另一个永远没有痛苦的世界,这或许就是导演要对观众们所说的话,

  这部电影的另一个特征是,里面加入了一些幽默的元素,虽然这部影片以感人的故事情节为主题,但是却并不缺乏幽默,从大雾去公司应聘的那时起,就时不时的出现幽默的场景,让人不会总沉寂在一中伤感之中,这或许是电影创作的一种手法吧,当把电影看完后,心里很是难受,因为那是我们已经知道大雾有了自己的后代,当他将自己父亲受掰开后发现父亲紧紧的握住那块大雾小时候送给他的石头的时候,他明白了一切,而且将这块石头保留给了他的后代,说明了将他父亲对他的爱传给了下一代,看到这里,不得不让人感动,同时,又应征了那句话,死亡并不算什么,那只是过程,通向另一个世界的过程。

  《入殓师》观后感 11

  已经有很久没有正正经经地写过电影观后感了,在闲暇之余也看过不少电影,一笑而过的多,留下回味的少,留下回味还能激起写作欲望的就更少了。在这夜深人静之际,为了完成日语课的作业,我独自灯下踌躇。

  《入殓师》这部电影是个老片,很早之前我就已经看过了,最近在日语课上又重温一遍,明明知道剧情的发展,却依旧被感动得一塌糊涂。影片选择了一个敏感的题材死亡,人間はどうせ死ぬものだ,但是死亡仍然是禁忌的,不愿被人们正视的,因此与死亡相关的一切都是敏感的,入殓师自然也是如此。

  影片的主人公小林大悟是个倒霉鬼,贷款买了大提琴成为大提琴手没多久就因乐队解散而失业。在城市混不下去的大悟带着妻子回到了老家,开始了新生活。大悟完全不知道什么是入殓师,也不明白入殓师的工作是什么,只是因为被招聘启事的优越条件吸引,阴差阳错地成为了一名入殓师。被生活所迫,大悟勉强接受了入殓师这份工作,此时大悟对于入殓师的理解处于懵懂阶段,既不了解工作的内容,也不理解工作的本质,但因为要与死亡打交道,因而本能地排斥着、害怕着。

  瞒着妻子,大悟作为助理,开始了入殓师的工作。扮演死人拍摄职业说明片,处理腐烂的、令人作呕的尸体,东窗事发妻子离家出走,因入殓师的职业被周围的人歧视,遭到顾客的指责与嘲讽,倒霉鬼小林大悟继续倒霉着。但是意外的,大悟并没有放弃入殓师的工作,当看到社长满怀敬意地为逝者整理仪容,当逝者灰白的面容重现生前模样,当自己的工作给逝者的家人带来安慰,当自己被感激被认可,大悟领略到了入殓师这个职业的魅力。当大悟与两名前辈在圣诞夜大口咀嚼美味的炸鸡,用儿时的大提琴拉响美妙的音乐时,大悟は嬉しかったと思いました。

  但入殓师这份职业给大悟带来的并非到此为止。多年前与情人私奔的大悟的父亲出现了,这个令大悟魂牵梦绕又深深怨恨的人一出场却已不在人世。简陋的房间,极少的遗物,以及借外人之口所展现的潦倒孤寂的晚年生活,这个不负责任的父亲本应被大悟唾弃,但是入殓师的职业身份却令大悟制止了旁人的粗鲁行为,让大悟为自己的父亲做最后一件事。也正是如此,在为父亲整理遗容时,大悟从父亲紧握的手里发现了那颗满载着爱与回忆的小石头,原来父亲不曾忘记他这个儿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心里挂念的正是大悟啊!此刻的大悟感受到了父亲的爱,多年的心结在此刻被解开,入殓师让大悟得到了救赎,入殓师这个敏感、不被世人正视的职业在此刻是那么的伟大、崇高,全片在结尾处达到了高潮。

  回顾整个影片,大悟从懵懂入行,到受到挫折、排斥惧怕,再到发现其中的美好与真谛,最后反被入殓师的工作救赎,这其中的心路历程、内心的挣扎变化通过日式委婉平和的叙事完整展现给观众,让观众静静地感动,静静地流泪。窗外已夜色浓郁,我想大家都已进入了梦乡,愿大家都能做个好梦。

  《入殓师》观后感 12

  “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永恒的美丽。”这是社长对入殓师这个职业的温馨解释,也是我对《入殓师》这部电影孕育出独特感动的理由。

  在影片中,因乐队解散而失业的小林大悟不得已和妻子回到乡下老家,并阴差阳错成了一名入殓师。在与死亡接触的过程中,大悟逐渐体会出入殓师这个职业的真正意义。由排斥到接受,由恐惧到热爱,这份常人避之不及的工作给他带来了无数误解和鄙夷,甚至连妻子都离他而去,但大悟犹豫彷徨后却依然选择坚持,最终赢得了人们的理解。

  大提琴悠扬浑厚的音乐打破了死亡的沉寂,带我们感受着大悟内心的洪流。起初的恐惧痛苦让他的灵魂彷徨无措,在社长的`鼓励下勉强坚持了下来,开始了不同与常人的生活。在一次次面对生与死的过程中,大悟逐渐明白了入殓师的真正职责:给予死者尊重和宁静,也真正热爱起这份不同寻常的职业。正如林徽因所说:“任何事情只要愿意总会变得简单。”小林大悟享受让死者重现生前美丽的过程,所以,他可以不顾他人鄙夷的目光,不顾亲友辛辣的嘲讽。即使被家属嘲笑“赚死人的钱”,即使妻子无法理解而离开,也不愿放弃。

  在我看来,正是小林大悟心中的温柔和执着让他坚定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哪怕痛苦过,哪怕伤心过,哪怕迷茫过,可他依然坚守着,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动去改变他人。他用他的细心,他的温柔让年轻的妈妈重现美丽;给逝去的老奶奶穿上想要的长筒袜;为澡堂的婆婆系上最喜欢的黄丝巾。此刻,他不仅仅是为了金钱而工作,还是为了自己的心而工作。他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入殓师,无关经验,无关名声,只因那颗仁慈温柔的真心。从那释然愧疚的“他是我儿子”中,从那后悔怀念的“今天是她最漂亮的一天”中,从那感激深情的“孩子他爸,谢谢你”中,小林大悟感到了人间真情,也找到了他的快乐,他的归属。

  “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了一程。”小林大悟让死者有尊严的走过了这扇门,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认同。随着小林大悟的成长,伴着这个有欢笑有泪水的故事,我懂得了:爱,可以创造奇迹。

  《入殓师》观后感 13

  与其说《入殓师》讲的是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不如说它讲的是一个关于旁观者的故事。无论是主人公小林大悟、他的妻子美香、公司的古怪社长与女员工、还是焚烧工老爷爷,都是不同程度上的“旁观者”。他们有的旁观死亡,有的旁观所爱之人,有的旁观他人的成长。总之,这个略显平淡的故事把大部分的篇幅通过“旁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安静又耐人寻味。

  我们大部分时间所体会的是主人公由惶然不知所措到平静自得的视角。他在旁观一场场葬礼的过程中,间接感受着生命的真实流逝,体会着不同家庭对待死亡的不同态度。不仅仅是死亡,他还旁观着逆流而上的鱼群,旁观着迁徙而来的白鸟,旁观着生者不同的选择和坚守。

  这种旁观,并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活计。人生最残忍的.地方在于它的不可改变,而旁观这些不可改变的自然定律,却不被悲伤所侵染需要一颗冷静而温柔的心。于是一个个老师样的角色出场,殡葬屋的社长引导大悟平等地看待每一个流逝的生命,教会他作为送行者“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澡堂总是一个人下象棋的爷爷陪大悟一起看逆流而上的鱼群,告诉茫然的大悟死亡“是自然定律吧,它们天生就这样”……就这样,大悟作为一个稚嫩的旁观者逐渐成长起来,他渐渐能够看透死亡的不可阻挡性与自然性,能够平等而虔诚地为每一个死者超度。这是一个旁观者能达到的第一层境地:冷静而不冷漠,温柔而不悲伤。

  但每一个旁观者都不能逃脱开成为当局者的迷茫,对于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这样。大悟面对的矛盾不止一个,无论是作为入殓师所承受的社会的歧视甚至妻子的不理解,还是自幼父亲离去留下的心灵空区,都等待着大悟去面对去解决。毕竟人是注定不能够单纯作为旁观者而存在,或者说“旁观自己”是所有人都躲不过去的难题。一个优秀的旁观者在看遍了他人生命的花花绿绿后,还要能转身面对自己。大悟最终是做到了,经过了河堤上拉着琴的漫长思考,经过了一次次入殓的心灵旅程,他看清了自己想要什么,直视了自己对于父亲怨恨之下藏着的爱与思念——这使他站上了旁观者所能达到的第二层境地:面对自己

  当然,还有第三层境地,那便是“原谅”。旁观者为什么会需要原谅?因为当你能够客观地看待外界,同时正视自己的内心的时候,往往也是你能看清所有并不高尚的人类本性的时候。大悟看的很多:各种家庭在亲人死亡面前的矛盾纠纷、并非出自恶意而是出自习惯的歧视、自己的懦弱自私和对父亲问题上的不宽容与固执……他弄懂了什么是该坚守的什么是该释怀的,他原谅了死亡面前变得卑微的人性弱点,原谅了来自外界的不理解与贬低,原谅了父亲也原谅了一直怨恨父亲的自己。在原谅之后他积极寻求改变,改变着自己的生死观,担负起责任,学习着宽容。于是在观众眼中,一个出色的旁观者成长了起来。

  片中我最喜欢的角色是殡葬屋的社长,那个总是一脸淡然的怪老头。他可以说是主人公的旁观导师,是电影中“高人”之一。也许很多人并没有注意到,社长经常把玩桌上的小仙人掌盆栽。社长收藏了满屋的盆栽正如他送走了无数人的各色人生,而这盆开了花的小玩意儿和社长办公室的满屋新绿相比朴实又丑陋。但我却觉得这是最适合一个旁观者的植物——安静、隐忍、坚强,同时也不忘记开好自己的花。

  所以,当我看到主人公也在家里的桌子上摆上了仙人掌的时候,不禁微笑起来——总有一天,这个年轻人的仙人掌也会在旁观岁月的变迁,历经人生的洗礼之后,开出属于自己的美丽花儿吧!

  《入殓师》观后感 14

  其实,刚听到《入殓师》这部电影的名字时我是不太想看的,因为这个名字让人觉得这是一部恐怖片,但是,后来我才知道,《入敛师》并非如名字般让人望而却步,死亡。葬礼。遗体……有关死亡的命题不过是生命存在的注解。看过之后的感觉,就好像在路边书摊上淘到求之若渴却不得的绝版旧书一样,在安静的感动中,还有清醒的思考。

  这部电影的基调,如同许多日本的纯情电影一样:缓慢的叙事结构。简单平实的人物和不紧不徐的台词。但是,也就是在这白开水一样平平淡淡的剧情发展中却透露出很多的哲理,我们也与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小林大悟一起在形形色色的死亡面前,最终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主人公小林大悟作为一名大提琴演奏者,并不是最出色的,但是他热爱音乐也似乎喜欢这个职业。当他所在的乐团被解散后,当他从一个颇具文艺的小资情怀的角色向着一个看似卑微到草根的入殓师职业过渡时,他心中的不安和困惑是强烈的,因为入殓师这个职业与他的大提琴演奏师的职业实在是太不搭界了。在这部电影中,有一个不容我们忽视的人物,这个人物就是彻底颠覆了小林大悟的职业观的殡葬社的“社长”。“社长”的语言非常少,不管是录用小林大悟这个情节还是在后来一次次“入殓”过程中,社长和小林大悟都没有太多的沟通,社长对小林大悟的深远影响都是在于他的“身教”。社长知道小林大悟内心的挣扎,他没有一次次去“说服”小林大悟,他只是在一次次面对不同的死亡面前静静地去“做”,他是“做服”了主人公小林大悟的

  小林从电影开始就是一个矛盾的人物,最开始他是因为殡葬社的广告误导而去面试的,一开始他是无法接受这一份他内心也瞧不起的“工作”的,虽然迫于生计他勉强决定“走着瞧”。但是,当他第一次经历了面对一个死者的入殓过程的时候,他内心的冲击是巨大的片中有这样一幕场景,小林大悟第一次处理完尸体回到家中,面对着桌子上已经死去的家禽,开始呕吐反胃,继而在妻子的身上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在深夜的床头回忆起了自己的过去,他想到了已经死去的母亲。看到了父亲模糊的'脸。导演在这里对于入殓师小林大悟的心理活动拿捏得十分精湛——他内心的斗争是非常激烈的但是,随着一次次经历面对死亡的过程,小林体会到怎样去对于死者的尊重和对于生命的珍惜。到最后,小林真正地喜欢了这一份职业,即使他周围的人无法理解。

  “生命就像一条河流,我们都是河里的一条鱼。无论如何努力回溯,终究是无功而返。”小林站在桥上看到那些鱼逆流而上,纵使死亡也毫无畏惧,最初他以为这些鱼很傻——明知终有一死为什么还要那么努力?但是后来,小林很快就在入殓师这个职业中感受到:生与死没有什么区别,对死者而言,“死亡是一个新的开始”,而入殓师就是要给他们的新旅程拉开序幕的人,所以,他对每一位死者的遗体都努力把他(她)们打扮得漂亮,“让死者能够体面地踏上新的旅程”,因为,他最终明白,生命的终结也就是新的开始。

  是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那就是死亡,用小沈阳的话说,生命就是在睁眼闭眼之间。《入殓师》不厌其烦地展现了很多关于人的死亡的入殓过程,它让我们每一个人直接面对死亡,但是,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领悟到什么是生命。

【《入殓师》观后感】相关文章:

入殓师观后感08-07

观《入殓师》有感11-22

《调音师》观后感11-16

师者如是观后感(通用15篇)11-18

经典谢师感言11-13

设计师座右铭01-14

《魔术师》教案03-11

感人的谢师感言02-08

《魔术师》教案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