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心得体会

时间:2023-07-17 16:16:08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文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文

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文1

  1. 关于其流派。在我看来,伤寒论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占据绝对主流的辨证论治学派,主张治病要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辨“证型”,代表人物有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主流医家几乎都是主张“辨证论治”;一派是人数较少的主张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代表人物有日本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等,中国的有胡希恕、黄煌、刘志杰等。

  2. 关于其论证的内容。伤寒是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或者说由于起居饮食不甚引起的突发性疾病。例如汗出当风、久坐湿地等等。而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严重最普遍的一类疾病,这是伤寒论重点讨论的对象,当然也同时讨论了另外几种突发疾病。所以伤寒论重点讨论的是外感突发疾病的证状、脉象、传变规律及治愈方法。

  3. 对六经的认识及其和脏腑关系的几个简要介绍。中医治病都是从整体出发的,以病者盛衰强弱为依据,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故治宜和解。昔俞根初先生曰:“以六经铃百病,为确定之总诀”。又曰:“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症立方”。

  (1) 阳明病与心阳明病。无论寒邪热邪,一律表现为高热,另外有谵言妄语的证状。其实阳明与心有莫大关系。《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就是阳明,说明阳明的病可能发自于心,也可能发自于脾。所以心病可以引起阳明病。而瞻谵言妄语是神志疾病,与外邪攻击心包有关,也正因为心包是禁宫要地,正邪交争最猛烈,所以才会出现高热症状。另外阳明病的脉象是洪脉,这正是心脉。由此推知,阳明经病的主方白虎汤,其实最重要的是解心热。在高烧、神志昏迷的时候,后世很多名医都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上犀角、羚羊角等味以解心热。(2)阳明病与肠胃。《灵枢·经脉》说足阳明胃经主津液所生病。足阳明病引起的一个问题就是津液大亡。因此阳明病的一大特点是大汗出。汗出也是身体正邪交争后把外邪排除体外的`过程。但是大汗出后出现的问题就是“胃家实”排便困难。依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正常的人体防御机制,可以通过高热、汗出的方式战胜外邪病排除,在体表可以排邪,那么机体是否也有可能在肠胃之内,以分泌物的形式将外邪排除,随粪便外出。但是,由于排便困难,外邪无法排除,反而在粪便上滋生,排便困难除了破坏正常代谢外,也使外邪在粪便中滋生。因此排便就成了主要矛盾。三个承气汤就是解决排便问题,大便出来了,外邪也就随之而去了。当然并非所有的阳明病都会伴随便秘,而是肠内有燥矢、有宿食、或肠胃机能有问题才引发便秘。

  (3)太阳病与肺。外感症初发,通常表现为“太阳病”。所谓“太阳”并非抽象概念,因为“太阳病”会引起手足太阳经循行部位的不适感受。如头项强痛,腰背痛。例外鼻鸣、鼻塞、流涕等有时也是太阳经的病症,因为足太阳经过睛明穴而络鼻窍。太阳病是表证,病在皮毛。肺主皮毛,所以太阳病与肺部疾病通常同时出现。所以太阳病经常伴随咳嗽、喘息、浊痰的出现。所以在治疗太阳伤寒的方剂中,多有润肺、止咳的药物出现。如杏仁、五味子、生姜等。另外,太阳病为什么现浮脉?浮脉是肺脉,所以是太阳经与肺同病。

  4. 对于药物使用的看法。在我看来伤寒论中其主要用药特点是“有是证,用是药”。最典型的就是《伤寒论》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痞满,默默不欲饮

  食,心烦喜呕,或??,小柴胡汤主之。”方后7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加瓜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又如麻黄汤、麻杏石甘汤、麻杏苡甘汤,三方的共同症均有发热,共同之药都有麻、杏、甘,仅有一味药不同。显然可以看出桂枝为恶寒身痛而设,薏苡仁为风湿身疼而设,石膏为汗出兼喘而设;桂枝通阳、薏仁祛湿、石膏清里热。通过这样的类比,我们就可明确的知道桂枝、薏仁、石膏的药物作用,不用再作其它的分析和药书资料的论证,简捷而正确,直得仲景心法。

  5. 心得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我深深感觉医学知识博大精深,疾病千变万化,我的知识实在太贫乏。以后还要在多个方面多下功夫,充实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一定要灵活运用伤寒论,在失败中总结经验。作为新时代的中医学生,我一定要立足于临床,刻苦研读张仲景著作,学以致用,反复实践领悟,提高自身的中医素养,同时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国医大师邓铁涛曾寄语青年中医:“21世纪是中医学的世纪,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当铁杆中医,努力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让中医学走出国门,传扬世界,为整个人类的健康贡献力量。”我一定要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为中国医学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文2

  “想我中医,肇自炎黄。神农常百草而知药性,岐黄穷天地以定纲常。”中医是我国古代绚烂科学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历史进展中,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富强昌盛作出了宏大的贡献。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进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由于自己体质较差,依靠中医疗法调养身体,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育了自己对中医的爱好,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

  《伤寒论》张仲景先生的主要贡献并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情愿造福百姓,为了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而日夜寻求、探究,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熬煎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其著作宏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药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阅历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

  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需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阅历,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索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索,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如此这般,方能读领会到古人张仲景先生隐藏在书中的才智,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但是到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讨论方法构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一些人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进展,中医毕竟是否有效。受到了严峻的质疑,甚至有的学者提出废除中医。更有人对中医全盘否定,而对西医信任至极。在面对诸多质疑的状况下,不少中医界有识之士认为中医亟待改革,以适应科学的进展,拒绝更新的学问是缺少生命力的。因而复兴传统将成为中医学进展的另一个前景。

  现在有多少青少年了解中医?知道中药呢?不得而知。眼见的事实是,孩子们有个头痛脑热之类的毛病,爸爸妈妈就去药店买西药,正如广告画面说的,“要退热还是安瑞克”。有的或许三两天不见好转,便去医院打“吊瓶”。大人心疼孩子,更怕孩子耽搁功课,于是乎,以“见效快”著称的西药便成了座上客。其间,又有多少人去考虑什么治标治本,或有什么毒副作用呢?有一些看中医用中药的,又大都在农村,其中不乏是为了图省钱的。应当说,从娃娃时候起,许多青年接触的'是西医、西药,这难怪他们对中医中药了解得太少甚或是生疏了。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对于中医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隐藏,我们更应当担起继承中医文化的重任。我们应当大力宣扬、弘扬中医文化,让我们的中医文化发扬光大,充分发挥其独有的价值,不断增加中华民族的自信念,传承中医药文化理念,弘扬中医国粹。

  中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不行磨灭的贡献,时至今日仍在发挥着不行替代的作用。中医药学是保持最为完整的医学体系,它所以存在到今日就在于它有存在的价值。我们要让中医文化发扬传统、吐故纳新、中西结合、面对当代,成为中医学进展的态势,更让全世界都关注中医学!

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文3

  在这春雨纷纷的夜晚,窗外安静无声,我独自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行人纷纷,不经意看到桌上的《伤寒论》,手不由地打开台灯,细细读起了起来。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翻阅它,但每一次翻阅它,都带给我一种新的感悟体会。它不仅让我惊喜,也让我困惑。但却又让我忍不住去思索、钻研,这一次次的思索、钻研都化作很多的对《伤寒论》以及中医的深情。

  说道《伤寒论》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张仲景,张仲景先生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身居高位却情愿造福百姓,为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所日夜寻求探究,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熬煎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而其著作《伤寒论》的宏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经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阅历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由此观之,张仲景之于中医如同门捷列夫之于化学,称其为医中之圣一点也不为过。

  然后在多次阅读《伤寒论》后我却发觉想要真正读懂它并不是件易事,不仅需要学问积累更需要一颗探求的心。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需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阅历,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索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索,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最终在学问与阅历积累到肯定程度上,就可对《伤寒论》提出质疑,在疑问的过程中不仅是自身领悟的更高层次进展,更是医学造诣的升华。如此这般,方能读领会到古人张仲景先生隐藏在书中的才智,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文4

  我们选一本好书,就像选择一名知己,记得刚刚来到高校的我,对中医一片迷茫,总是感觉过于浅显,可是随着自己不断地探究,还是小有成效,这里关心我最大的就是《伤寒杂病论》,它是临床医学的典范之作,应当是学医者的必读作品,但是它言简而详,博大而约,纵横交叉,非浅尝辄止可见效。不是我们背几条,几十条原文就能够越好的。在这里共同共享一下我的感悟和体会,盼望能对大家有所关心。

  首先,《伤寒杂病论》辩证论治体系及为丰富。分别有六经辩证,脏腑辩证,八纲辩证,卫气营血辩证,经络辩证,病因辩证,方剂辩证,痰气水饮辩证,妇科病辩证。六经辩证是最主要的辩证方法之一,其中对太阳病论述的最多,但也最精辟,“太阳中风,阳浮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嗇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阳浮阴弱,是疾病的病机,是营卫失和的表现。同时使用嗇啬,淅淅等词生动形象地反应了病人怕冷的感受,最关键的是提出了干呕的临床表现,由于正邪斗争于表,无法顾护于里,导致里气相对不足,胃失和降的缘由,真不愧是字如千金,言简意赅,的确令人惊异。

  其次,《伤寒杂病论》中的表里先后治则也是一大亮点。对于表里同病,汗下先后的治法,张仲景提出了:“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这对我们临床的治疗方法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第一,对于表证兼有里实的病人,我们要求先解表,够用下法。为了防止表邪入里,使病情恶化,滋生变证。但是我们也要遵循急者治其表,缓者治其本的原则。比如,阳明腑实兼有外感表邪,且里证较急,我们必需现攻下,后解表。其次,对于表证兼有里虚的病人,我们要先补里,后解表的原则,这样不但有利于药物被汲取从而调动阳气,而且有扶正驱邪的含义。第三,对于表里同治,我们要留意辩证表里关系是否亲密,里证是不是大实大虚,只有表里亲密相关,而且里证非大实大虚,才可以用表里同治的原则。比如,桂枝人参汤证,太阳误下后导致的脾虚表不解的证治。由于错用下法,导致脾气不足,正气不能达表抗邪,可以看出表里亲密相关,非大实大虚之人,可以用表里同治可以说每一条原文都要遵守这个原则。所以我们要分清表里先后关系,对症下药。让中医药能够发挥真正的作用。

  再次,《伤寒杂病论》给我们供应了经方相互组合的思维方式。比如,桂枝麻黄各半汤是对于表郁日久,邪轻证轻的病人而言的,用麻黄汤来解表邪,用桂枝汤来调和营卫,两方加减合用,体现了金方的应用广泛,同时,在临床上,不断扩大对《伤寒杂病论》的应用,假如辩证精确 ,可以消失立竿见影的效果。可以说是经用不衰。这也是为什么能流传下来的缘由之一。

  最终,它告知我们要重视药物的剂量和药后护理。以桂枝汤为例,假如是用来调和营卫的.话,桂枝和芍药剂量相当,桂枝用来解肌透邪,芍药用于敛营和卫。假如,桂枝汤用来治疗心阳虚导致的奔豚证的话,我们要加大桂枝的量,来平冲降逆。假如是脾经络受邪,导致的胃脘痛苦,那么就要加大芍药的量,用来缓急止痛。可以看出,同一个方子会有不同的用法,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剂量的配伍。另一个方面,在外感表邪服药的同时,要求我们盖衣覆被,顾护人体的正气,借助外在的环境,祛除病邪,还要求我们要食粥护养。由于正邪斗争于表,里气不足,我们可以吃清淡的食物,促进正气的恢复。

  学习《伤寒杂病论》我们要有信念和正确的态度,不断开阔思路,抓住疾病的主要冲突,学习它的科学性和有用性,这样我们才能够在临床上对疑难杂病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文5

  冬天容易感冒,为什么?有的人感冒了,不吃药不挂吊瓶,过一段时间也就渐渐好了,而有的人吃药挂水,不当心还弄个肺炎出来,为什么现在医疗条件好了,反而白血病之类的器官病变性疾病反而比以前多了?我们小时候怎么没有打那么多针,吃那么多药反而体质比现在的孩子要好?……当时处在冬天,对感冒发生了爱好,我在网上发觉了张仲景的《伤寒论》,从对人体遭受寒气开头,描绘了我们所说的“感冒”在人体内的一步一步的变化,始终到有些人到了“病入膏肓”,书中所写的就是我想知道的,抓紧跑到新华书店去买,谁知道特别绝望,我看到的《伤寒论》就是同学时代用的教科书,这不是我想要的,就象英文原著永久比中文译著更有魅力;老外看了翻译后的我们的古诗就象喝白开水一样,永久没有我们读古诗时所能体会的那种意境。虽然我临时看不懂,但我也要看文言文的,时间长了我会知道的越来越多,我看了那些教科书倒是懂了,还不知道是不是正确的呢,谁知道翻译成白话文的那个人自己水平如何?

  最终在一次图书展览会上我找到了一套中医书籍,而且正好符合我的水平,有文言文原文,不但有解释,而且还有京城名医之后写的译文,我真是心里乐开了花,毫不迟疑地买了一套。尽管有思想预备,我还是比较晕,看不懂原文且不说,看了译文我都晕晕乎乎,好在不要考试,我渐渐看,有精力看原文,没精力对比着看,要不干脆看译文。时间过去了半年,一本书好歹看了一遍,但我似乎什么收获都没有,不懂的.东西太多了。不过我还在看,同时通过其他方式,或者是中医名家的讲解,或者对一些我们见到病症的争论,我发觉我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同时我也发觉了我的无知,由于一个好的中医应当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我也从原来的遇到谁感冒了喜爱买弄一点医学学问到现在闭口不言。

  用小侄女的话说,你们家净是些奇惊奇怪的东西,平常不常见到的书,别人不经常吃的东西。但我信任,我们老祖宗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东西比美国200年左右的东西的含金量要高的多。

【伤寒论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军训心得体会心得体会02-03

心得体会06-23

心得体会12-07

经典心得体会01-28

精选 心得体会+06-07

心得体会06-07

参观招聘会心得体会-心得体会范文06-08

公司心得体会07-07

教官心得体会07-13

舞蹈心得体会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