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11 11:18:5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1

  今天,我执教了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

  新课程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要求教师在讲略读课文时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首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让学生依据教学提示进行合作学习,并围绕着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教学时,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主要指导学生读好三位徒弟的画和画师的称赞。

  由于时间关系,最后没有让学生联系实际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2

  这篇课文用优美、精练的词语介绍了南沙群岛的迷人及富饶。教学本课时我先从学生整体感官入手,范读课文,引发学生读的愿望,再把一些较绕口的词抄出来让学生反复读,扫清阅读障碍。

  “同学们,你们知道美丽的南沙群岛是哪个国家的吗?”“中国!”“从哪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说的都是课文第一、二句,在我的提示下,学生发现了:“这句话也能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浩瀚的大海上航行……’”借助课文18页的中国地图,孩子们了解了南沙群岛的地理位置,理解了“最南端”的含义。“你们知道吗?历史上曾有很多国家侵占过南沙群岛,为什么呢?”学生通过预习,很轻松地回答:那儿很美丽,物产丰富。于是我就让学生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学习。

  教学第二段时,通过引导,学生具体地领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用三个不同的词——难以计数、极为丰富、用之不竭,表达同一个意思——南沙群岛的物产丰富。课堂上有的`学生问到了“数”的读音,我舍不得给时间让他们查字典,也不愿意直接回答,就让他们课后查查,再再讨论讨论。(事后觉得如果当堂查效果可能会好,课后没人监督完成情况也许不容乐观,因为一些学生不够自觉。下周一定记得反馈这个问题。《美丽的南沙群岛》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学习第三段我让学生领略到湛蓝如玉的天空及碧绿澄澈的海水后,选择一个任务与同桌合作完成;

  1、为南沙设计广告词。

  2、当导游为游客介绍南沙。大概学生还没将课文内容内化,说话训练时语言欠流畅。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一定记得让学生多阅读,把美融入心中,让这些美丽变成孩子的记忆,相信这样效果会好些。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3

  《绿色的歌》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优美散文。本文通过作者对小蝈蝈的歌声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主题思想。

  学生对散文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要弱于记叙文,尤其表现在把握散文中含蓄的情感。因此,理解课文中隐藏的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是难点所在。

  本文语言非常优美,很适合朗读式的教学方法,以读带讲,应在读中体会情感。所以,在设计课的时候,我安排了分段合作读、自由读、齐读、配乐读、默读、重点句重点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

  抒情性较强的散文,我认为不太适合进行逻辑性过强的推理式的探究学习。所以,只在开头对课题进行了质疑,板书总结了几个主要问题,并用这几个问题作为授课线索组织教学。

  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字里行间隐藏着的作者的感情,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文句想象画面的学习方法,并借此拉近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距离。

  1、指导朗读的评价不具体,没有评价出朗读节奏、语调、停顿、重音等

  2、学生思路跑偏的.时候虽然想尽力拉回教学主线上,但紧接着出现了跑偏的“连锁反应”,应对上有些牵强。同时,自己的授课思路也受到一定影响。

  3、具体引导时的小问题,有些细碎,没能临场安排好精炼的过渡语。

  4、课文情感挖掘较深,课堂学生对于“为什么叫绿色的歌”这个问题不理解,临时加入了小组谈论,希冀能有突破,结果耗时过多,课文总结和拓展阅读没能准点完成。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4

  “让学生诗意地栖息在课堂上”,这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追求。所谓诗意,我想那该是一个灵动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着智慧、充满着感情的世界,学生将在这样一个世界里获得生命的感悟与成长。

  一、亲历旅程。

  只有走进去,才能读出来。这篇文章文字简朴,但富有情趣。学生一读就会感动,但怎样读才是真正的.感情朗读,在读时打动自己,也打动别人,则需要老师的指导。

  上课伊始,我就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收到鲜花的愉快心情,为整堂课奠定了基调。接着引导学生感悟女教师收到鲜花的心情,从一些重点词细细体会,然后师生换位体验进行对话,最后师生共作“鲜花”送给贝贝。整堂课流畅、自然,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更是水到渠成。

  二、情感碰撞。

  一堂好课不仅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更是情感的熏陶。学生在活动中为贝贝的爱心深深感动,思想情操得到了提升。阅读是文本与读者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建构、互相拥有的过程,需要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唯此,学生才能真正享受语文带给他们的快乐。由于老师精确掌控了“生成”、“对话”、“情感”等优课枢纽,才引领学生走进激情飞扬的课堂。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5

  一、设计理念

  以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为主线设计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浓厚兴趣,去感受和想象法布尔在具体的情境中迷恋昆虫的样子,从而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奥秘。

  二、教材分析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主体课文,这一篇童趣十足的叙事性文章。这篇文章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的迷恋,通过两件主要的事件写出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让读者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浓厚兴趣和无限的好奇心。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的具体事例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四、教学重点、难点

  从学生有限的生活积淀和自身的阅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法布尔迷恋昆虫的重点语句,在朗读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如果你看到同学的口袋里装满糖果,你会认为他——(贪吃);看见同学的口袋里装满玩具,你会认为他——(贪玩);可是,竟然有个人的口袋里装满昆虫,你认为他——(爱昆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谁?(法布尔)我们赶紧走进课文,继续去认识法布尔吧!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小时候的法布尔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无限的好奇心、迷恋昆虫)

  2.看,课文一开头就写到这一点,现在我们就来看看第一自然段是怎样讲的。

  3.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4.从哪两个词可以看出法布尔对大自然有着无限的好奇心?(无论、还是)

  5.口头造句

  (三)品读课文

  师:是啊,法布尔对大自然里的昆虫有浓厚的兴趣,那么,课文告诉我们,法布尔迷恋哪两种昆虫呢?

  生:纺织娘、小甲虫

  师:从小生活在乡村的法布尔是一个对昆虫非常迷恋的人。现在请你们回顾一下,哪些自然段在具体写法布尔捉纺织娘和观察小甲虫的呢?

  生:捉纺织娘(2、3)

  观察小甲虫(4——6)

  学习第2-3自然段

  师: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件事“捉纺织娘”。听清要求,请你们自读课文第二至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找,哪些词语或者句子让你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师: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从“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妈妈,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中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师评价:他三天前听到的声音,至今仍然念念不忘地寻找。

  我们再仔细品味,哪些词语可以更加生动地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三天前”、“终于”)

  师: 请试着读出你的感受

  生:指名读句子

  师: 法布尔被纺织娘美妙的歌声吸引了,为了捉到它,三天来,他一直坚持不懈地寻找,吃尽了苦头,法布尔对纺织娘多么着迷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

  生: 齐读句子

  师: 你们还能从这两句话的什么地方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生: 我还从“动听”、“歌唱家”中体会到他对昆虫着迷了。法布尔太喜欢这只纺织娘了,已经把它当作是人,是会唱动听歌声的歌唱家了。我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师: 跟他学!

  生: 齐读句子

  师:(出示纺织娘图)

  瞧,这就是让法布尔魂牵梦萦了三天的纺织娘。它是生活在草地里的善于跳跃的昆虫,它的后腿粗壮而有力,稍有动静就会跳得老远,很难逮到它。

  师提问:你们能想象一下,法布尔为了捉到这只纺织娘可能遇到了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生1:草丛中有小虫子叮咬法布尔,为了不惊动纺织娘,他一动不动地强忍着

  生2: 法布尔发现了纺织娘,猛地一扑,可纺织娘蹦走了,法布尔摔破了膝盖

  师评价:老师从你们的描述中好像看见了当时的情景,为了捉到自己喜爱的虫子,法布尔可真是费了不少劲,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再去感受一下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吧!

  生: 齐读句子

  师:这只全身翠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真漂亮!难怪法布尔会高兴地对妈妈喊着——

  生: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捉到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师:为了捉到这只能唱动听歌曲的歌唱家,法布尔坚持不懈地寻找了三天,难怪他会高举着纺织娘,对妈妈大声炫耀到———

  生: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捉到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师:经过努力,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此时,你就是法布尔,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生:高兴,激动,兴奋……

  师:法布尔就是这么高兴,这么激动,这么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诉妈妈,一起来:妈妈……(指导读出兴奋和高兴)

  学习第4-6自然段

  1.师:法布尔对昆虫着迷了,他可以用三天时间去寻找他心爱的纺织娘,也可以为了观察虫子,一整天都趴在阴冷潮湿的池塘边,一动不动。

  2.请同学们认真默读4-6自然段,看看这件事的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并多读几遍,看看你是不是可以用朗读把他对昆虫的浓厚兴趣表现出来。

  3.生默读、勾画、练读

  汇报: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1) 每到早晨,法布尔把鸭子赶进池塘后,就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

  谈体会。

  我从“每到早晨,法布尔把鸭子赶进池塘后,就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中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生1:他“一动不动”、“静静地”,观察地很仔细,只有对昆虫很着迷了,法布尔才能够克服周边的一切困难全心全意地观察。(师随即勾画句子和词语)

  生2:这个句子中的“趴”也说明法布尔观察地很仔细。法布尔深深地迷恋着昆虫,甚至在杂草丛生、阴冷潮湿的'池塘边,也要趴在地上细心观察,生怕错过了什么!

  4.师:法布尔如此细心地观察,那他可能会看到哪些昆虫在干什么?

  生1:蚂蚁搬家

  生2:蜜蜂采蜜

  生3:蜘蛛结网

  师:昆虫虽然很小,但它们的世界却是奇妙的,难怪法布尔会这么着迷。就让我们和他一起再去看看这奇妙的生物世界吧!

  生:齐读句子

  每到早晨,法布尔把鸭子赶进池塘后,就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

  你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浓厚兴趣和迷恋。

  生:我从“他小心翼翼地把甲虫拾起来,放进一个蜗牛壳里,打算回家再好好欣赏这珍珠一般的“宝贝”。”中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师评价:他拾起甲虫的动作很小心,生怕弄伤了它。

  师:你能来表演一下法布尔拾起甲虫的动作吗?

  生:表演

  师:孩子们,从他的表演中,你知道什么是“小心翼翼”了吗?

  生:“小心翼翼”就是动作缓慢,丝毫不敢松懈

  师:生活中,你们会小心翼翼地做什么事情?

  生1:我会小心翼翼地拿鸡蛋。

  师:为什么你要小心翼翼地拿?

  生1:我怕把鸡蛋打碎了。

  生2:我会小心翼翼地洗碗。

  师:为什么你要小心翼翼地洗?

  生2:我怕把碗打碎了。

  师:看来,对自己手里的东西很在乎时,我们做事就会小心翼翼。法布尔就是因为太喜欢这只小甲虫,生怕弄伤了它,所以他才会小心翼翼地——

  师:还有哪些地方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生:把甲虫拾起来,放进一个蜗牛壳里,打算回家再好好欣赏这珍珠一般的“宝贝”

  生:我还从“欣赏”一词中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师评价:法布尔已经不是简单地看甲虫,而是非常认真、仔细地观察甲虫。

  师:生活中,我们会去什么地方欣赏什么呢?

  生1:我们会去美术馆欣赏美术作品

  生2:我们会去音乐厅欣赏动听的音乐

  生3:我们会去电影院欣赏精彩的影片

  师:哦,原来“欣赏”就是带着喜爱的心情观看美好的事物。法布尔已经把观察虫子当作是欣赏美好的事物,可见他是多么迷恋昆虫呀!

  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指名读句子

  生:齐读句子

  生:我还从这句话中“珍珠一般的“宝贝”中”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在别人眼中毫不起眼的小甲虫,在法布尔眼中却是“宝贝”,这都说明他对昆虫的迷恋。

  生:齐读句子

  (3)夕阳快下山时,法布尔的口袋里装着放甲虫的蜗牛壳,欢欢喜喜地赶着鸭子回家了。

  生:我从“夕阳快下山时,法布尔口袋里装着放甲虫的蜗牛壳,欢欢喜喜地赶着鸭子回来了”中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师评价:他的口袋里装着心爱的虫子,他心满意足,很高兴的样子。

  师:法布尔借着放鸭子的机会观察虫子,天黑了,才回来,难怪爸爸会怒气冲冲地吼着——

  生: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自己玩。老是捉虫子,不中毒才怪呢!快给我把这些无用的玩意儿扔了。

  师:法布尔只有这一次是因为观察甲虫被爸爸训斥吗?你从哪知道的?

  生:“老是”,他常常因为观察虫子被爸爸训斥

  师:是的,但哪怕是这样,我们的法布尔却还是沉浸在自己的昆虫世界中,难以自拔。这部分课文,我们从法布尔观察和捉虫子的神态、动作以及爸爸对他的态度中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的迷恋。一起来读第四到六自然段。

  师:在法布尔的眼中,所有的昆虫都是那么可爱,大自然的一切在他的眼中是那么美好,那么神秘,

  正是这种兴趣,把法布尔引进(科学的殿堂,使他了解了昆虫的世界,成为了一名了不起的昆虫学家……)

  师:法布尔的世界只有昆虫,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挡他观察、研究昆虫,他已经深深地迷恋上了昆虫。

  孩子们,你们知道吗?法布尔出生于贫农家庭,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他却凭着自己非凡的钻研精神和坚毅的性格坚持研究昆虫。到了87岁高龄,依然拖着他病弱的身体坚持研究写作。他所著的《昆虫记》一共有200多万字,包括219篇文章,向人们介绍了400多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至今,《昆虫记》已经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喜爱。

  后人为了纪念他,为他修建了一座很有意思的雕像,两个高高鼓起的衣袋好像装满了沉甸甸的昆虫。这也是我们课题的由来。(齐读课题)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法布尔的口袋装满了昆虫?

  生:因为法布尔从小队大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迷恋昆虫……引读:难怪后人为了纪念……沉甸甸的昆虫。

  师:法布尔的口袋里,除了昆虫,还装了什么?

  生: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细心观察、认真、不放弃……(板书)

  (回读课题:装满昆虫的口袋)(抓住关键词,概括全文)

  (四)回顾并总结全文

  通过板书,引导学生运用抓住关键词法,概括全文。

  (五)板书设计:

  装满昆虫的口袋

  浓厚的兴趣

  法布尔{ 无限的好奇心

  迷恋

  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细心观察、认真、不放弃

  七、课后反思

  莫泊桑曾说:“我们只以坚持不断的努力,才能够抗拒这不可战胜的灰心失望。”这一阶段,我为了《装满昆虫的口袋》这堂公开课,挠心挠肺地准备了一周多。每一次的磨课都是一种“炼狱”般的幸福,虽然身心都被不停地蹂躏着,但是,我却在这一过程中又学会了一些东西。本个月,我们组的教研主题是“中年级语文课堂如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学习”。这一主题侧重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抓住关键词句”法,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学习,因此,在做公开课的教学设计时,我也努力紧扣这一主题,展开教学。

  (一)初识法布尔与《昆虫记》

  法布尔是《昆虫记》的作者,部分孩子都未读过这本书,因此对法布尔缺乏认识。仅仅依靠阅读课文内容,无法对法布尔这一人物形象有较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在公开课的前一周,我便布置学生们去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并要求学生们完成以“我所认识的法布尔”为题的作文。通过一系列的预热活动,让学生们对法布尔有个大致的了解,拉进学生和法布尔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激趣导入,抓关键词法

  《装满昆虫的口袋》一文中主要是告诉我们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对于对昆虫没那么迷恋的孩子们来说,直接了当的讲解比较让孩子难以接受。所以,在导入部分,我以谈话为方式,运用了类推的方法,这样设计:“如果你看到同学的口袋里装满糖果,你会认为他——(贪吃);看见同学的口袋里装满玩具,你会认为他——(贪玩);可是,竟然有个人的口袋里装满昆虫,你认为他——(爱昆虫)”。由学生们的生活实际情况,导入“昆虫”这一主题,自然且易让孩子产生共鸣。设计文章的重要部分时,我结合课后问题:法布尔是怎样迷恋昆虫的?围绕“迷恋”二字,通过法布尔的两件典型故事——“抓纺织娘”、“观察甲虫”,抓住能够体现法布尔迷恋昆虫的词句,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体会法布尔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和认真观察等精神。

  教学“第一个故事”时,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学生们找到的、能够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的词语比我预设的答案多,因此,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自己的教学步骤。其中,我问学生:“为了找到这只纺织娘,法布尔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让学生展开想像,描述当时的情景。学生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为法布尔设置了重重障碍,我趁机引导学生体会法布尔在观察昆虫的过程中,不怕困难、不放弃的精神。值得一思的是,课堂上出现了比较尴尬的一面:我在“引读”的时候,已经把氛围渲染得很浓厚了,可是学生们却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反思了一番:平时“引读”的形式训练得较少,学生们不适应这种学习方式,课堂上就出现“冷场”的情况。再者,我的情感到位了,学生却没有进入我创设的情境,自然而然,师生的配合上出现“断层”。

  教学“第二个故事”时,我让学生依照自己的情感体验,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交流。在阅读和体会中,抓住最能体会“迷恋”二字的地方。学生找出了“一动不动”、“小心翼翼”、“观察”和“珍珠般的宝贝”等。孩子们的回答并没有按照我预设的顺序来走,又因多媒体课件的束缚,我不断调整自己设计的教学流程,通过想象、做动作、联想生活实际等方法,使学生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在课后的讨论中,有些老师认为听我的这堂课,听得很零散。我总结的一番,原因有二。第一,本课贯穿的学习方法是“抓住关键词”法,而这课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的词语有多处,学生们的回答肯定不会按照教师预设的顺序来,因此,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第二,实际课堂上,我的过渡语和评价语不够精炼、有力,为了让学生们理解,解释太多,变得啰嗦,反而给听课的老师增加负担。

  (三)直揭精神,概括全文

  本次公开课的一大亮点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我以“口袋”为切入点,将本文的关键词和精神内容合成口袋的形状隐藏在“口袋图”的后面。当学生们回答对一点,我就将相对应的答案翻过来。最终,让学生们直观的感受到“装满昆虫的口袋”不仅仅装满昆虫,更装满了法布尔对昆虫的“浓厚的兴趣”、“无限的好奇心”和“迷恋”以及“不怕困难”、“坚持不懈”、“认真观察”等精神。课文讲到这边,已经到了尾声。我再次强调学生“学以致用”,通过板书上的关键词,串联起来,说出全文大意。至此,整堂课完美落幕!

  “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我们总是越学越觉得自己匮乏,唯有不断努力,才能唤醒成功的因子。不要因为别人的批评而泄气,这些“忠言”将是我们成功之路的垫脚石!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6

  今天上午,在我的三(1)班上了《太阳》这篇说明性的文章,按导学案的设计只是上了第一课时,可是感觉不是太好,原因主要是学生预习没有到位,课堂学习流于形式。

  表现之一,学生的导学案中预习检测、独学部分的内容没有在课前完成,影响了上课的进度。

  表现之二,课前特别强调了互学环节中的“小展示”,要求小组长认真组织,每个成员都要参与,不论是提问、解答、或者读课文,一定要联系课文、导学案,把“小展示”落到实处。等互学完了之后,各小组都把成果或问题展示在自己的小黑板上了,可是教学目标中的“学习说明文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学重点中的'“了解课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个内容,在全班的学习成果或者问题当中没有任何体现。当我无奈何地问到这些时,同学们好象茫然不知所措,似乎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说明方法”,我只好要求学生中午回家继续查资料学习。

  反思这节课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是由于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三究四学”的高效课堂模式,没有形成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习惯。二是最主要的原因,导学案的设计存在问题,具体到这节课,就是只在“目标”和“重点”中提到了“说明方法”,在互学环节中却没有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忽略了这个问题。三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巡视时应该及时发现这个问题,并提醒学生讨论学习,达到“亡羊补牢”的作用。总之,高效课堂对老师、学生都是新事物,特别是老师,课前一定要认真准备导学案,课堂巧妙引导,课后分析反思。如此方可能尽快掌握“三究四学”高效课堂的精髓,提高教学质量。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7

  《装满昆虫的口袋》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通过两个具体的故事表现法布尔从小对昆虫入迷的程度。课文通俗易懂,富有童趣。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情况,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抓住重点词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点往往在个别重点词上表现出来。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三天前”“终于”“一动不动”“小心翼翼”“宝贝”等重点词语,通过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形式,让学生谈体会、感情朗读、造句……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二、创造想象空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想象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空限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隔遥远,给学生学习造成了障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必要。因此我在教学法布尔找纺织娘这件事时,引导学生想象法布尔当时是怎样找的,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有的学生说,纺织娘的颜色与草丛的`颜色差不多,要非常细心才能找到;有的学生说,草丛中有刺,法布尔有可能被割到;还有的学生说,法布尔可能会遇到蛇、毒蝎之类的东西,十分危险……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学过的词语来形容法布尔的探索精神,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三、摒弃繁琐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注重的是怎么教,至于教什么学什么都被忽略了。就像厨师做菜,过分强调菜的花样,讲究色、香、味、形。至于菜对人体的营养却被忽略了。因此,学生尽管吃了许多精致的“食品”,却仍然“营养不良”。因此我在执教这一课时,打破了以往语文教学旧模式,彻底摒弃了繁琐的分析、空洞的说教,通过运用恰当得体的朗读方式,让学生通过多读来感悟,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了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

  四、不足之处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如笔者早先所说“预想很丰满,现场很骨感”,本课教学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1、由于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引入部分对《昆虫记》一书介绍花费时间过多,以致整个教学过程前松后紧。笔者今后当努力学习把握课堂节奏,提高课堂调控能力,在保证学习效果的同时保障教学进度。

  2、在引导学生品味词句畅谈体会的个别环节,囿于教学预设,对学生的回答抱有高期待,没能客观地面对差异,面向全体。今后教学预设应更开放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收获成功。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8

  本单元的作文教学是写写自己最拿手的本领。

  因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跟作文内容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所以我最先的教学设计思路是把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作文教学内容相整合,形成一条连贯的作文教学指导思路,同时可以节省一个教学课时。

  本单元的作文教学设计得到了专家王校长的亲切指导,也得到了同级组老师的无私帮助,几经修改,受益匪浅,在此特别感谢。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遵循一个原则:以生为本。充分信任学生,高度依靠学生,大胆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首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展示各行各业各种各样有本领的人士,让孩子们对本领有一个相对直观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了孩子们从身边熟悉的人物身上寻找特殊本领的写作欲望,孩子们发言大胆积极,畅所欲言,自由奔放,言语间流露出对本领的钦佩和向往。

  其次,我做了大量的准备。事先让孩子们回去学做家务,学炒菜做饭学骑车等,孩子们已经有了一些学本领的'直观经验,写起来相对会比较顺手。同时我也上网浏览了一些同龄孩子的优秀习作片段,给孩子们一些写作方法的横向指导。

  本课的教学不足是留给孩子们写作的时间不够,所以没来得及让学生互评和个别点评。以后改进。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9

  《她是我的朋友》是一个既充满了童真又充满了感动的故事,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其中饱含的友情,理解词语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将第一课时的重点定在多法理解词语上。

  在三年级的词语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是自读发现→多法理解→回文促析的教学模式,旨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探索更多、更有效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在本节课中,孩子们的多法理解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亮点。经过了半年的培养,孩子们已经掌握了很多理解词语的方法,但在这节课中,孩子能运用恰当的方法去解决自己解词上的困难,正是他们能力的提高。比如:在理解“迫在眉睫”这个词语的时候,孩子们就想到了四种方法,有通过看字面“眉”和“睫”来理解的,有通过换词来理解的,有利用查字典来理解的,还有结合上下文来理解的。无论怎样理解都能帮助我们解决阅读中的障碍,这也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

  另外,词语的积累,句式的积累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孩子在换词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词语,比如表现情况紧急的“千钧一发、火烧眉毛、刻不容缓”等,描写哭的词语“号啕大哭、泪流满面、放声大哭”等。在联系生活理解“迫在眉睫”时,又积累了句式如果……就……。所以理解词语的同时积累词语也是语文学习中一个很好的方法。

  虽然在这节课中,学生用多种方法理解了词语,但有一些环节老师还没有落扎实,比如朗读“迫在眉睫”的时候,学生没有读出事情的紧迫与紧急,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停下来给学生一些情境或一些方法,帮助孩子读出感觉,可我在这个环节中只重视了读的方法,却没有看到读的效果。另外学生说到了几个表示哭的词语“呜咽、啜泣、哭泣、抽泣”时应该回到文本中体会这几个词语的意思是不同的,程度是逐渐加深的。我只是让学生理解了大致意思,却没有细致地追究它们的不同,忽略了这个教学的难点。

  我是一个年轻的教师,虽然对工作有着极大地热情,但是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还缺少教学中的历练,我会在以后的每一节课中多思考,多实践,争取更大地进步!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10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和大自然打交道:变化多端的天空、汹涌澎湃的大海、美不胜收的公园……可是,当我们在课堂上让孩子说说印象最深的自然景观时,占主流的往往是这样两种回答:或“记不清楚了”,或“不知怎么说了”。面对这样的情形,即使我们讲再多写景的方法恐怕都收效甚微。

  春天到了,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万物复苏,植物发芽,整个世界换上了绿的色彩,在本次作文前,要求同学们和爸爸妈妈利用双休日的时间一起出游,到野外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收集春天中各种植物的信息建立植物的观察记录卡。目的让学生在走进大自然,与春天零距离接触,通过对各种植物地细致观察,引导学生重点观察植物的茎、枝、叶、花及颜色,了解它们的大小,高矮、形状、色彩、味道等,指导学生抓住特点来观察,如植物开花时的姿态、颜色、花期;植物叶子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的变化,抓住与其它植物的不同,找出它的特点为观察的重点。并设计以下表格,让学生课外自己观察喜欢的一种植物,完成调查观察表格,为写作指导奠定基础。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与迷人。这样对学生来说,就完全不是没有东西可写的问题了,而是如何利用好丰富的鲜活的资源了。

  做好了相关准备后,便是指导学生如何把观察所得通过文字有序地描写出来。于是,我引导学生可以先从整体人手,看它像什么,然后再一部分一部分地写。也可以按照它生长的时间顺序写,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最后长什么;也可以按棍、茎、叶、花、果实的顺序写……总之,要按一定的顺序写,这样作文才层次清楚,有条不紊。同时提醒学生作文注意点是要抓住植物的棍、茎(或干)、叶、花(或果实)的特点来写,注意语句通顺,内容要具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作文只有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才真切感人。因此,在写作文之前,我先引导学生读读本单元的课文,这些文章处处洋溢着作者对事物的介绍与说明,不仅抓住事物的特点写出惹人喜爱之处,还具体通过举一件小事把情感推向高潮,如《荷花》。怎样才能把自己的植物朋友介绍给他人又表达出自己对植物朋友的感情呢?首先要写出为什么喜爱,也就是喜爱的原因,然后通过具体描写,表达出喜爱的感情其次要写出是怎样喜爱的。在写自己喜爱的植物的习作时要具体写出喜爱的`表现,如:怎样给花浇水、施肥,怎样看花,怎样使它能晒到太阳……把为什么喜爱和怎么喜爱充分表达出来。

  这次习作指导教学结我带来不少的思考:只因学生观察过,只因学生思考过,只因有充分的准备过,学生的作文便能更加出彩!因此,在今后的习作教学上,应引导学生多观察、多体验、多思考,激发学生“说真话,道真情”,相信我们的学生在我们潜移默化的引导下,定能拥善于发现的慧眼、勤于思考的大脑、善于写作的文笔!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11

  20世纪末,美国一管理学会组织来自许多部门的知名专家探讨生存于21世纪的公民应该具备哪些技能,他们找到了22条技能,其中理解数据的技能是非常重要的。而《狼和鹿》这篇文章,其实可以从理解数据入手,借助母语教学,初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课文中所用的数据有:

  1、时间上的数据有:

  一是一百多年以前(这个数据的意思是什么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应该明白这个时候凯巴伯森林还是非常美的,那就是课文第一段的内容);

  二是25年(这是第二段的内容,25年指的是当地居民恨透了狼,用枪打狼25年);

  三是两个冬天(这个时间就是两年的意思,但这个两年不同寻常,因为两年就死去了六万只鹿);

  四是1942年(这个数据的意思是这一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把这三个数据放在一起,反复阅读课文,学生理解了这三个时间,其实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重要信息。

  2、鹿的数据有:

  一是四千只鹿(这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中鹿的数量,这个数量是最适合这个森林的鹿的数据,是健康的鹿的数量。我想这个意思,反复阅读课文,孩子们也能理解);

  二是十万只(这是当地居民枪杀25年狼后,鹿迅速增长的量,这个量是非常大的,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表面看这个数据很具体,其实也比较模糊,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想像这个数据,通过打比方的方式让学生认识这个数据);

  三是六万只(这是凯巴伯森林成为鹿的王国后,达到十万只,仅仅两年死去的数量。为什么会死这么多?学生阅读第三与第四自然段一定能够明白的,当然这个数据与时间数据两个冬天的意义的理解,也就是理解了课文最本质的东西。所以,这两个数据找到后,理解了,教学重点也算完成了);

  四是八千只(这八千只鹿不是原来的那四千只鹿,都是病鹿。理解这一点,学生也能够清楚原来的那四千只鹿是健康的。这个数据也告诉我们当地居民枪杀狼是不对的,这是枪杀狼的结果)。

  3、关于狼的数据:只有六千多只(这个数据什么意思?

  一是凯巴伯森林最适合的狼的数量是六千多只,

  二是这个森林中鹿与狼的比是四千多比六千多,

  三是通读课文后让人怀念这六千多只狼,

  四是从这个数据中可以看出当地居民是非常残忍的,如果将其与25年联系起来,更能看出许多问题)。

  三组数据不是孤立的,是互相联系着的,这种联系只有通过熟读课文,学生才能把这些联系建立起来。建立起这些联系,才有利于学生理解狼与鹿的关系,才有利于学生懂得什么是生态平衡。才能理解课文中“功臣”与“祸首”的意思,特别是双引号所表达的意思。而数据读懂了,课文第五题:“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的感想”,回答起来才能更具体,学生才能更明白。

  多项比较深入探究

  ——《狼和鹿》教学设计评析

  《狼和鹿》是国标本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狼和鹿数量之间的变化,告诉人们不能盲目破坏生态平衡,是一篇进行环保教育的好课文。教学时,抓住人们捕杀狼前后的现象和动物之间数量的变化进行对比,从比较中探究、感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进行比较,深入研究,理解课文内容。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懂得事物间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进行比较,深入研究,懂得事物间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

  2、狼和鹿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凯巴伯森林)

  二、插图比较,显现矛盾

  1、多媒体显示文中的插图,以鲜艳美丽的、充满生命的色彩——绿色吸引学生,谈自己对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感受,并找出与图匹配的相关文字进行朗读感悟。

  2、设疑:25年后的凯巴伯森林又是怎样的?抓住关键句子: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想像:现在你脑中的森林是什么样的?然后多媒体显示枯黄的森林图,你又有什么感受?

  3、多媒体同时显示葱绿的和枯黄的森林图以及相对应的文字,进行对比朗读,并质疑: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森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点评:通过鲜明的色彩对比——绿与黄,情感的差异——悦与抑,因势利导,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森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一问题最能表达当时所有学生心中的矛盾,它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起探究的欲望。

  三、数字比较,深入探究

  1、学生自读自悟,得出:狼被猎人杀死,鹿变多了,所需的食物也多了,森林中的植物被鹿吃光了,所以森林变成了后来的样子。

  2、再次读文,完成表格并交流:

  一百多年前 25年后 100年后

  狼(多少)

  鹿(只数)

  森林(样子)

  点评:学生通过读书初步得出森林变化的原因,表面上已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但没有探究到问题的实质,无法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借助表格可初步使学生理清狼的数量与鹿的数量及森林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3、引导学生比较探究:狼的数量与鹿的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1)质疑:人们为什么捕杀狼,捕杀了多少?指导朗读第2小节,体会人们捕杀狼的数量之多。

  (2)比较狼被杀前后,鹿的数量的变化,质疑:为什么鹿的数量增长得这么快?

  (3)多媒体画天平,点拨:生物间有平衡关系,就像一架天平,如果没有外界干扰,它们始终保持平衡,相反则向一面倾斜。

  点评:具体的数字,直观地演示了狼与鹿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学生一目了然,又以天平作比,形象直观,不仅帮助学生理解狼和鹿之间的平衡关系,还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4、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狼的数量与森林的面貌又有什么关系?

  (1)质疑:狼的被杀,鹿的大量繁殖,给森林和鹿带来了什么灾难?

  (2)对照朗读第1小节和第3小节,体会狼被杀前后森林和森林中的鹿的变化,从而明白狼的多少决定着森林的面貌和鹿的命运。

  5、 质疑:狼的数量由谁决定?此刻,你有何体会?

  点评:经过以上层层剥笋似的探究,学生终于发现:当地的人们才是森林变化的根本原因。这三个问题就像三级台阶,帮助学生拨开重重疑团,体味到了探究的乐趣,也锻炼了他们探究的能力。

  四、想像比较,明白道理

  1、为了可爱的鹿,居民杀掉了许多只狼,凯巴伯森林成了鹿的“自由王国”,想像鹿群们是怎样自由生活的?当地居民的心情怎样?会说些什么?

  2、当森林一片枯黄,林中只剩下8千只病鹿时,居民的心情又怎样?会说些什么?

  3、自由朗读第6小节,理解“功臣”和“大坏蛋”的含义,用自己的话告诉当地居民一些教训?

  4、形象点拨:如果天平两端分别代表狼和鹿,狼吃掉一些鹿,制约鹿的过度繁殖,将鹿的总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程度,才能使这架天平保持平衡,使整个生态系统保持平衡,否则会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

  点评:通过对当地居民不同心情和语言的想像,体会他们的情感变化,使学生进一步明白生态平衡的科学道理和重要意义。

  五、课堂延伸

  1、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2、介绍有关生态平衡的知识,再请学生谈谈生活中没有注意生态平衡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事例,课后继续收集这样的事例。

  3、课后撰写环保小论文,宣传生态平衡的知识,号召更多人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吃

  板书设计: 狼鹿

  总评:

  1、注重阅读感悟。

  “读”是教学的主要活动,也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能力的主要途径。在这一教学设计中,教者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书,通过自由读、对比读、对照读、品读等朗读形式,使学生进一步明白生态平衡的科学道理和重要意义,扎扎实实做到了在读中“思”,在读中“悟”。

  2、注重比较探究。

  根据教材特点,教者抓住课文中的插图、数字及空白,进行了多项比较,在比较中逐步感悟,深入探究问题的实质,突破教学难点。插图比较中通过鲜明的色彩对比,情感的差异,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起探究的欲望;数字比较中表格的设计直观地演示了狼与鹿数量的比例关系及狼的数量与森林面貌间的关系,层层剥笋似的探究使大家认识到森林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的“无知“;想像比较通过对当地居民不同心情和语言的想像,体会他们的情感变化,进一步内化了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3、注重课堂延伸。

  培养学生课外学习,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大任务。本教学设计中,教者课前放手让学生搜集生活中没有注意生态平衡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事例,课上给予鼓励和指导,课后让学生继续搜集相关资料,并根据这些资料和自己的学习所获整理成环保小论文。拓展了语文学习的领域,培养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12

  于永正曾说:“课前,教师先得与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取得和学生对话的资格,进了课堂才能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决窍,就是翻来覆去诵读、默记。当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就这篇课文来说吧,课前,我看了一些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知道了上这节课关键,然后我反复研读教材,了解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设计课型结构时,在脑海里也强烈地进行了一番思想斗争。其实这篇文章是浅显的,学生一读,就能找到关键句,了解文章要告诉我们的就是什么是创造力。曾经想过用一课时,结束教学,可又怕“蜻蜓点水”,学生不能真正地理解。因此就有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切错的苹果》一课时,疏通好课文后,我把故事中的对话找了出来,用大屏幕出示。我先让孩子们合作朗读表演这一段对话,注意人物的动作。孩子们读得兴趣盎然,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我趁势进一步引导:“孩子们,课文在写对话时,主要抓住了人物的动作来写。我们能不能走进人物的内心,重新给它加一段提示语,试着来描绘一下人物的神态、语气呢?”自己试着说一说,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孩子们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他们的答案精彩纷呈:

  他昂着头,挺着胸,神气地说:“我要让你看看里面藏着什么。”

  他神秘地说:“我要让你看看里面藏着什么。”

  “我知道里面是什么。”我不以为然地说。

  “我知道里面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说。

  “不,你不知道的,还是让我切开给你看吧。”他得意地说。

  “不,你不知道的,还是让我切开给你看吧。”他自豪地说。

  “不,你不知道的,还是让我切开给你看吧。”他眨了眨眼睛,卖弄地说。

  “不,你不知道的,还是让我切开给你看吧。”他迫不及待地说。

  “看哪,里头有颗五角星呢!”他兴奋地叫了起来。。

  “看哪,里头有颗五角星呢!”他一边叫,一边跳。

  这里,他们的朗读自然是声情并茂。另外从他们的神情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已经沉醉在了学习的快乐中。

  二、动手操作,练说解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是我本课教学的最深刻体会。在教学重点段时,我把一个大苹果拿到课堂上,在表演切苹果时,我故弄玄虚,把苹果竖着从顶部切到底部,找不到五角星,学生激动的纠正我:应该拦腰切下去。这一比较学生直截了当明白了苹果中的“五角星”实际上是苹果的核被从中部横切开得到的。

  许多学生第一次切,是找不准腰的,所以我让他们观察后再切。通过学生的亲身实验,他们明白了“拦腰切”的腰应该指的是什么地方。教学中,我没有包办学生的认知过程,而是让一名学生先切苹果,观察后交流:他是怎样切苹果的,你有什么发现?在切一切、议一议中,难点得以突破,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直接的体验。同时结合操作,通过读句,理解了当作者看到苹果里的五角星时的惊讶于震撼,更让学生从动手实践的角度深刻理解这种切法的魅力所在,才能与一般的切法形成对比。

  三、链接生活,真情体验

  这篇课文的最后自然段是教学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句与句之间跳跃性大,又须穿插必要的词语解释,学生不易弄懂。我精心设计,搭桥架梯,串联读讲,让学生较为顺利地理解语句意思,全段意思也能一气贯通,并能领会课文主旨。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将课堂与生活“链接”,感受到了创造离我们不远,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一节课,不管从哪个角度去设计,都要借助文本踏踏实实的渗透语言文字训练,哪怕是一点,就一点训练到位,切忌训练点 “蜻蜓点水”式的到处飞,这样只能使教学浮于表面。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13

  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加深理解。

  另一方面,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最大的写作特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

  着重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描述方法:关于翠鸟羽毛的颜色,自上而下分别写了头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关于翠鸟捉鱼,是按照注视、等待、叼鱼、飞走的捉鱼经过进行描述的。翠鸟就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蹬开”、“像箭一样”、“叼起”、“贴着水面”说明都是一刹那之间进行的。这几个动作联系在一起,突出了翠鸟捉鱼的迅速、敏捷的特点。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14

  下面是我在《赶海》二上时课堂引入部分的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在上课前,先让我们来欣赏一段音乐。请大家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在音乐结束时告诉我:听了这段音乐,你想到了什么?(播放《大海啊,故乡》,学生闭目欣赏)。(音乐止)

  师:听了这段音乐,你想到了什么?(生作举手状)

  生:我想到了美丽的大海。

  生:我想到了海边有海鸥在飞翔。

  生:我想到了我们去北海游泳的情形。

  生:我想到了海边沙滩上有小孩在捡贝壳。

  ……

  师:同学们,有一个朋友名叫杨谦。他每当听到这首歌时,就会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他写的《赶海》,跟他一起去感受赶海的乐趣。

  (师板课题:赶海)

  (播放画面)

  师: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海边,此时正好是退潮的时候。你现在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哗哗”的海水声。

  生:我看到了大海潮水正往下退,还发出“哗哗”的声音。

  生:我看到了浪花一下退下去,一下又涌上来,好像不舍得离开。

  师:是啊,退潮时的.浪潮可有意思了。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的。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并用笔画下描写浪潮的句子。

  ……

  自评: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根据文本的内容,以欣赏音乐《大海啊,故乡》来引入课堂,意在创造一种轻松、柔美的意境。

  同时,我让学生边欣赏音乐边张开想象的翅膀,既是想激发学习学习的兴趣,又是想过渡到作者听此歌想到童年赶海的趣事,从而把学生从课本外走进课本内。这样的课堂引入带有相当明确的目的,尤其是所提的问题“听了这段音乐,你想到了什么”,它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所以我认为,这样的课堂引入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走进文本,应该算是一种有吸引力、有生命力的引入吧。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15

  《妈妈的账单》这篇课文,是一篇饱含着深刻母爱的文章,对于这篇略读课文,我是将妈妈的账单作为重点来讲,让同学们通过朗读、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想对妈妈说的感谢的话等等,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融入到课文中去,体会妈妈对孩子的那份爱的无私和厚重。

  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花了很多的精力在研读这份账单上,事实也告诉我,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之后,的.确对妈妈的爱有了很深刻的领悟,体会到了妈妈平时对我们的爱是那么地随意、又是那么地深刻,唤起了孩子们对妈妈的感激之情。

  在整堂课的设计中,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还有所欠缺:

  1、初读要求不够细化明确。读课文之前,我只是让学生去把课文读通、标出自然段、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但是学生连自然段的不会标,所以耽误了很多时间,再说学生没有带着问题读而使读书失去了目的性。

  2、拓展升华的内容没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面对如此伟大、无私的妈妈你想对她说点什么,又会做点什么呢?此时,学生不开口、不说话,真叫人难办,所以,我就只有直奔主题,让学生来写自己想对妈妈说的话。这是我引导不当,我承认自己的不足。

  总之,反思是促进更好教学的助推力,我想,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会更加认真地在每堂课后进行一次反思,让我的教学更加有效、有意义。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0-25

《语文园地五》下册教学反思06-15

语文下册《乌鸦喝水》教学反思03-30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2-04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4-19

三年级语文下册《燕子》教学反思03-29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翠鸟》04-10

三年级语文下册《检阅》教学反思03-30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范文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