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2-04-29 20:44:2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

  分类是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学好分类对学生后续认识数,发现数的特征,认识图形的特征以及正确认识统计图都有重要的迁移作用。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不宜把分类作为知识点来讲授,也不宜让学生机械地记忆分类的含义,而应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

  这节课共安排了6次分类活动,如果只是让学生动口说一说,很难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所以,我不但使用了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准备了图片、实物,还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如分铅笔、分同学),让他们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这样做,不但调动了学生的潜能,锻炼了他们的探究能力,同时与使得这节课上得生动活泼。

  本节课的一个环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我让大家把教室里的同学分类时,学生分得相当地好,不但出现了男的分一类,女的'分一类;7岁的分一类、6岁的分一类;还有的把戴眼镜的分一类,没戴眼镜的分一类,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一位同学还根据前面玩球的活动把同学分成玩大球的一类,玩小球的一类……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2

  一、《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来设计的。上课一开始,就以耳熟能详的故事《丑小鸭》引入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再配上丑小鸭的画面,使得孩子们兴趣浓郁。在例题中,还是从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进行贯穿,使孩子们一直沉浸在童话故事情节中,有利于教学的进行。而且课件画面让孩子们看得入迷,不宜走神,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了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在练习设计中,有趣的“小竞赛”练习,使孩子们在“玩”中进一步理解,掌握新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将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看、想、说中一步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以前自己在中高年级教学“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是直奔主题,告诉学生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机械训练,使学生达到计算的准确、熟练。但发现学生在练习中经常会出现忘记运算顺序的情况。学生也觉得加减混合运算枯燥无趣。因现在执教的是一年级,学生是第一次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符号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在本课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计算题的呈现形式,创设了一定的情境,使内容生活化,并注意了开放性,即问题情境开放、条件开放、解题的策略也开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解答问题。这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真正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在情境中探索新符号,并掌握了计算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使学生乐想、善思、敢说,自由地思考、实践、计算。

  感觉不足的有:

  (1)计算过程的教学可再简略些。对于一些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的知识点如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由于学生普遍掌握较好,因此可挑选其中的几位学生回答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而不必一一作答,另外,计算过程的用语可改作“先算……再算……”,“第一步……第二步……”这样的用语稍欠妥当。

  (2)练习需要在展台上作及时反馈,且不够层次,不具梯度。可适当增加设计诸如“5+()-2=6”这样的提高题,而不是所有的题目都是同一个类型。

  另外我也有一点感触,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以后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3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拼一拼等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动脑思维的实践探究活动,可使学生明理动情。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提问:你能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圆吗?通过让学生猜一猜、围一围、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初步感受到直线图形和曲线图形的不同。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4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大班科学活动《认识钟表》是本学期的一节活动。其目的旨在使幼儿通过本次活动引导幼儿认识时钟,知道时针、分针的名称和用途,使幼儿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认识整点;激发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和探索问题的兴趣;通过活动,让幼儿懂得爱惜时间,珍惜生命。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优点:

  准备阶段:①为使幼儿更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在知识积累阶段,我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让幼儿事先对钟表有初步的了解,并让幼儿自带各式钟表,为教学提供服务。②为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我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利用课件教学,使幼儿在保持兴趣的同时更直观、更主动的去掌握教学目的。

  实施阶段:在活动过程中我采用了猜测讨论法、探索操作法、发现法、游戏法、说学法等几种教学方法。反思整个活动过程,我认为活动是基本成功的,幼儿在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中能力得到了提高,身心获得了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知识的.呈现与幼儿生活实际相结合。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科学教学应该是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科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我首先用舒缓的音乐形成轻松的活动气氛,认识时钟时,为幼儿准备足够多的材料,说明时钟在日常生活中的多用性和普遍性,使幼儿充分感受时钟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钟对学习、生活有很大帮助,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情趣和学习动机,促进幼儿主动去探究新知。

  二、为幼儿提供观察、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

  科学的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不是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为了体现新的教学思想,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由想象,勇敢发言。通过合作交流,引导幼儿认识时钟,让幼儿自觉掌握时间的概念。

  三、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学习方式。

  在练习时,通过幼儿的亲手制作钟表,拨钟等实践活动,不但激发了幼儿探究事物的兴趣,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不足:

  本次活动过程是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接受能力来设计的,活动中幼儿和教师真正融合在了一起,活动的效果较好。但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一、教师因初次接触课件教学,对课件的使用不够熟练。

  二、教师教态自然大方,具有亲和力,但应变能力即教育机智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

  三、最后一个环节,让幼儿记录时间时,最好让幼儿先来拨,再通过课件来验证。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5

  《对应与比较》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比较这一概念,通过课前了解我知道了一部分孩子能够将每一堆的东西数完,然后比较出哪一堆的东西多,另一部分孩子还不能够将这两堆东西数清,这样就无法用数数的办法,必须用另一种既原始古老的,又现代的比较方法,那就是两两配对,也就是数学上的一一对应。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我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组合和调整,通过看图编故事,提出问题;动手操作,加深理解等多个环节使孩子们理解一一对应和比较的概念。我的设计意图是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疑中探索。

  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如课伊始,将教材中的图片改成生动的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动画故事,并提出碰碰车到底够不够?正是这样的疑问,激发了学生的交流与反思,让孩子们探索出了各种比较物体多少的方法。

  2、鼓励自主探索,让学生在做中再创造。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加深对应地理解。课中让学生操作常用的套笔套活动,他们有的可以数,有的可以套,也有的用数字表示多么富有个性化的创造!

  3、提倡实践应用,让学生在用中实现再创造。

  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一个人对应一双鞋,一张棋盘对应两个人都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遵循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规律,使学生在研究现实现象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我在教学第一阶段通过玩碰碰车的动画,让孩子们进入比较的世界,领悟到比较可以通过数一数和连一连等多个方式进行。小学生最爱听故事,在引入新课时,把数学知识贯穿于故事之中,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提出数学问题设置悬念,就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并使这种共鸣转化为求知欲,进而把注意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

  接着,我通过笔和笔套的动手操作,进一步领悟一一对应的思想。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的兴趣,积极自觉地想办法进行比较活动。初步感受比的过程,因为笔和笔套在日常生活中总是配对出现的,所以在比较散落的笔与笔套的多少时,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使用这种两两配对的方式,从而初步感知了一一对应比较法在生活中的呈现。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尝试、讨论、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亲身经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真切理解一一对应的思想。

  然后,我利用三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能完整的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第一个层次是蛋糕和盘子,第二个层次是同样多的杯子和吸管,第三个层次是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衣服和裤子,人和篮球。练习分三个层次:自己动手实践,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最后自己独立解决问题,从易到难,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学生年龄的特点,刚从幼儿园来到小学,对于课堂的35分钟会有疲倦,在最佳的学习阶段后安排一次放松,既能调整学生学习的情绪,消除疲劳,又能让学生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继续学习。

  在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人和鞋子(一个人穿一双鞋),人和围棋盘(两个人用一个围棋盘)等多个游戏。一题多变训练,使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带来的消极影响,更灵活应用对应方法。同时也使学生从变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巧变生趣,奥妙无穷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探求欲。通过学生举例,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教学理念。游戏的设置既将记忆力,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融为一体,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游戏的情境下结束教学,学生沉浸在游戏的喜悦中,而对应比较的方法沉淀在学生的思维中。

  整堂课寓教于乐,一年级的孩子们在游戏,动画等多个环节中领悟了对应与比较,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6

  数学课其实是思维训练的场所。老一辈人常常认为数学学得好的人往往比较聪明,这并不无道理。因为数学学科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任,一套好的数学教材不在于它的封面设计得多么美丽,也不在于设计得多么新颖,关键是是否能给学生们广阔的思维训练空间。在加减法(一)5的加减法一课中,小鸡吃米的数学故事是这样设计的:5只小鸡吃米,有两个盘子都装有米,同学们猜猜看,小鸡吃米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和以往的教材“5可以分成几和几”相比,无疑前者给了学生一个更大的.思维想象空间,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与教材的新思想靠拢,在上《前后》一课时,我让学生们装扮成不同的小动物,依次是小熊、乌龟、公鸡、兔子、大象、小狗。请他们说说大象现在排在第几?如果我想让大象排在第二,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呢?当然学生们的方法不一定都很好,但是实现了数学课的价值,进行了思维的锻炼。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7

  从课前与学生的交流可以发现,由于生活中经常接触钟表,所以大部分学生对钟表上的时针、分针,甚至秒针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生活中的整时和不满整时有一定的感性生活经验。但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往往是笼统的、片面的,只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没有形成可操作性的认识时间的思维方法。因些,在设计本课时,一方面要抓住学生的已有知识背景,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要引领学生经历认识钟面和认识整时的过程,注重体验和感悟,让学生掌握看时间的一般方法,然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巩固和深化。我在设计本课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胆表达,在主体探究中学会认钟表的方法。通过实际教学,反思如下:

  一、处理较好的方面

  1、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整节课我利用精美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猜谜语”也是一年级学生这个年龄的小朋友最喜欢的,所以,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猜谜语”中导入,接着用课件展示多姿多彩的钟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钟表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连的,一方面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整体上建立钟表的感性认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注重培养观察能力。培养观察能力方面我在认识钟面及整时中充分体现了,首先:课件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看看钟面上都有什么?借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有关钟表的经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认识钟面,在这个环节中,我完全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能很详细地汇报自己的发现,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钟表再次观察。在学生对钟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我开始进行教学——认识整时,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观察、交流,以及练习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重视动手操作实践。“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课标倡导的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由于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学习。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实物钟面,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让学生动手拨一拨,课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拨钟表,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的机会。

  二、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带的都是实物钟表,在学生动手拨时间的过程中浪费了不少时间,导致后面做练习时间较紧张。

  2、提出的问题方向不够明确。如在让学生观察三个钟面,让学生找出三个钟面的异同点时,我让学生说说从三个钟面上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就提得太泛了,使学生抓不住要领,答不到点子上。应尽可能从一个角度去问,比如问时针和分针指在哪里,有什么共同之处,这样答问的范围便受到了限制,才不会产生歧义。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充分估计学生在理解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摸清抓准、切中要害,使提出的问题有的放矢。

  总之,教学中仅仅教会学生书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热爱数学,主动学习数学。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要不断地学习,使自己在课堂上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喜欢数学、学好数学。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8

  在《小明的一天》这一课中,我就发现学生在“几时、几时半”的练习中用7:00、7:30来表示钟表上的时间,我试着让个别学生看“快几时、几时刚过”的钟面,他们都用诸如9:55、3:05等形式来表示。确实,“快几时、几时刚过”这类时间我们在生活中基本上都是很准确的表示,很少用快10时、3时刚过来表示。因此,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在《小芳的上午》教学设计中尽可能的利用上节课学习的几时和几时半来学习本节课内容。通过四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区分几时和几时刚过、快几时,从而掌握本节课重点:

  (1)评一评:学生说几时、几时半,教师在钟面模型上拨出相应的时间,请学生当裁判说说老师拨的对不对。(2)议一议:当学生说出一个几时时,教师故意将它拨成快几时,请学生判断老师拨的对不对,学生的意见不一致,展开了议论,在交流、讨论中初步知道几时和快几时的区别。(3)辨一辨:教师拨出一些几时和快几时的时间,请学生进行辨认。学生在多次辨别中,能明确区分几时和快几时。(4)拨一拨:老师说时间,同学在钟面上拨出时间,然后请同桌之间互相指正。

  实践证明,这种设计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大部分学生都能及时吸收新知,本堂课的不足在于:(1)将重点放在钟面的认识上,而忽视了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的知识讲解上;(2)不能很好地照顾到全体学生,在拨一拨的环节中还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不能及时纠正错误。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9

  首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收获

  一、创设情景,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一年级的孩子,刚走进学校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脑袋里想象着小动物们的活动。他们很爱听大人给他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本节课,根据教材的内容,编了一段森林运动会——跳远比赛的故事,从讲故事开头,创设一种情景,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孩子们会沉浸在故事里,动脑筋为故事里面的小动物想办法解决困难,解答问题。小故事营造出了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二、加强直观,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新知识。

  根据儿童心理学,儿童的思维发展阶段是从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因此,儿童最初学习数学概念和计算方法时,必须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从动作感知到建立表象,再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

  本节课教学数射线时,我在第一个班上课是自己提问学生“怎样的线是数射线?”,一下子就套牢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没有自己思考的空间。到了第二班,我改变了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小熊练习跳远”,并用多媒体动态地演示出示数射线,让小熊一边跳一边动态的出示数射线,然后请学生在数射线上标出小熊每次跳远的落点,使学生们一下子就能说出数射线的特征:它是射出去的,并且是有方向、有刻度的线。它的'特征不用教师多加说明,学生们就能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最后,再来说说今后还能改进的地方: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数射线”的名称较陌生,应该在教学中多让学生熟悉数射线的叫法。另外,在比较两只小动物在数射线上跳远时,还可以加入在不同单位长度的数射线上比较的练习,让学生明白比较的前提是单位长度要统。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

  为了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物体的上下位置,我把本节课切入口放在了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习惯上。“我们吃饭时饭桌上放的是……。因为学生已经有了这些常见生活经验,所以与上下的认识结合起来就容易理解。然后我让学生指着五官说位置关系,学生们说眉毛在上面,眼睛在下面,但是还不能很好的说出眉毛在眼睛的上面,眼睛在眉毛的下面。为了顺利引出学生会自己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我故意引出错误的语句,“眉毛在上面,你们听,眉毛在头发的上面”学生一听,就乐了,马上反应过来,“不对不对,眉毛在眼睛的上面”就这样,学生会自己说出“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这样设计能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中,激发学生的思维。

  但在讲授主题图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一会儿说火车在上面,一会儿又说火车在下面。由这个问题导引导学生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让学生体验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知道上下是相对的,有的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还需要进一步的辅导和练习。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1

  《前后》是位置与顺序中的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前后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前后。

  课后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到学生们学会了本节教学内容,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使他们认识并理解了前后的位置关系,在具体情景中能正确确定前后,初步体会前后的相对性,同时,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导入部分,我便充分利用教室这一现实情况,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教室的`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同时同桌合作说出你的前面、后面是谁?你们组最前面和最后面是谁,让学生从现实的情境的活动中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前后奠定基础。

  在理解前后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通过看挂图,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同时大胆想象,积极发言,培养他们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意识。在这一环节中还通过赛车游戏,三人站成一行辨前后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正确确定前后,进一步加深对前后的理解。

  在体验相对时,确定前后这一环节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把观察、操作同口头表达相结合,掌握以什么标准来确定前后,让学生充分体会前后的相对性,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的习惯。

  最后在游戏中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开展探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听口令摆物体(由慢到快)的简单游戏,使学生充分感知前后,在玩中学,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2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动手操作和练习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成功之处:

  1、充分操作,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概念。

  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借助图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知识表象,然后通过表象的中介作用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摆小棒、捆小棒,在操作过程中建立“10个一是1个十”概念。

  2、指导方法,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想想做做第4题。先估一估,再数出是多少。草莓图这题的要求是:先估一估是多少,再数出来。如果图一直出现,孩子往往只数,而不估。为了帮助孩子培养估算的`意识,草莓图先后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只闪现了2秒,让孩子们说说感觉是比10多还是比10少;第二次闪现,请学生猜一猜有多少颗;第三次出现,再引导学生有次序地数。并看看数的结果与猜的是否接近。第二幅是洋伞图,也出现了三次。第一次,让孩子们说说感觉是比草莓多还是比草莓少;第二次闪现,请学生猜一猜有多少颗;第三次出现,引导学生独立地数一数、圈一圈。再反馈。指导孩子们在估算时找一个参照,以提高估算的精准度、积累估算的经验。

  3、寓教于乐,活动、练习形式多样。

  本节课容量比较大,活动与练习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开展课堂活动:独立操作、同桌合做、竞赛、抢答、游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人人参与、气氛活跃。孩子在操作中学、合作中学、竞赛中学、游戏中学,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不同的发展。

  不足之处:

  1、许多学生问题回答得并不完整,但我担心时间不够,没有让学生纠正过来。这也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学生在练习中出现问题时,处理问题不够机制。请女生从7数到17时。几乎所有女生都是从0开始数的。这时我以为是因为没有听清题目,把课件又调回去重复了一遍,结果还是错的。直到第三遍女生才答对了。这一练习花去了不少时间。课后我反思了一下,如果当时再让学生重听一次题,再讨论一下从几开始数,并追问一下为什么不是从0开始数呢?女生就不会出现再次数错的情况了。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3

  1、正确认识本节准备课的意图

  正确的数数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本领,更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入学前,多数学生具有初步的数数经验和技能,知道一些简单的数数方法。这一内容的设计目的是激起孩子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欲望,为后面的系统学习做准备。

  通过准备课,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唤起孩子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欣赏“海底世界”这幅画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画得是什么地方?图中有什么?

  3、核心:物→点→数

  借助画有海底生物形象的表格,以数数为线索,让学生经历从图中寻找信息,用简单的符号记录信息,统计结果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体验到数的作用,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4、注意借助学生中数的好的例子

  引导学生按照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的顺序一个对一个的数,渗透按方位有序地数。

  5、拓展:数完图中的数

  我让学生数数自己身上或同学身上的数,再数教室里的数,比如“电扇几台?”、“电灯几盏?”等。课后我布置学生口头作业,回家数数家里的东西,几口人?吃饭的时候数数几个菜碗?几个饭碗?几把椅子?等等。

  让学生知道数学无处不在,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4

  最初打开一年级的数学教材,给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还有学生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

  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觉得在我的教学当中,有如下几点感受: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并且在以后的教学中,让学生不断的反思自己的学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感受。一定让学生说出来才好,不仅仅说给老师听,还有说给父母听,更重要的'是说给同学听,渲染大家学习的气氛,所以我教的孩子对数学还是比较的有兴趣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然学生学习起来就主动了,爱学习了!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大家都知道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

  3、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这册教学也使我对新教材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更加努力的!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

  在上课一开始,我就成功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做到了。接下来“花瓶分花”,围绕教学内容创设的情景,充分运用这些情景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学习“4的分成”,孩子们也学得很好,但是在说“4的合成”时,语言组织上都不够好,说明这个环节,教师设计有缺陷,想得太简单了,以为学生看着“4的分成”很自然就能说出“4的合成”。数的分与合的教学,渗透了加、减法的意义,为了使学生不死记硬背数的分与合,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培养迁移能力,安排了“4的分与合”的手指游戏,希望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看到“4可以分成3和1”马上能想到“4可以分成1和3”,然后利用这样的方法,同桌之间合作学习,迁移探索学习5的分与合的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迁移能力。 教学中,孩子们的迁移能力都还不错,大部分孩子都是看到一种分成的情况,马上就填写出另一种分成情况,但是在教学中我没有充分发挥孩子们合作学习的效果,学生交流得不够,他们能迁移,但是不能表达为什么可以这样写,这是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努力的地方。之后的巩固提高练习,将“3的合成”板书到黑板上,并用糖帮助孩子们再次理解“合成”的意义,这一补救措施,让孩子们的“合成”意义的理解好了很多。

  就教学效果而言,这节课从总体上把握过关了,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合成”的措词不好,也在“做一做”的补救措施下,大力修善。

  不足在于:

  (1)数的合成基于数的分成而存在,教师在分成的时候,也许多次从言语上渗透强调,“这是4朵花,我们把它分放在两个花瓶里,所以说4分成几和几”,这样也许学生理解分合的意义会更好。

  (2)按一定顺序排列,教材要求上只有从小到大依次排列这一要求。但我个人认为,学生能“翻动”,看到一种想到另一种,这样会更好些,为以后的加减法可以作更好的铺垫,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讲这样的方法,使学生先形成一个表象,感知按顺序并不是只有一种顺序。但结果我觉得把握得不够好,没有讲够,讲透。还是有好多学生不能用言语准确表达按一定的顺序是按的什么顺序。

  总之,课是上完了,自己也感觉要学习的地方还非常多,比如语言的简洁,教学形式怎样更适合低年级的儿童等方面。耽误大家的宝贵时间,还请大家不吝指教!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4-16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01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9-30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03-22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04

一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教学反思02-13

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03-28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4-04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