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10-14 16:54:4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的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的教学反思 篇1

  我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围绕“考虑练习”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放手让同学画一画,说一说,演一演,同学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颇佳。

  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1、听一听,画一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我让同学听完课文后,让同学添画表情后问:“你为什么要这样画?”一个同学说:“铁罐在说话时十分生气,后来还恼怒成怒,大发雷霆,所以我要画出它双眉竖起,两眼圆瞪的样子。一位同学画完陶罐的表情后说:“我想表示陶罐当时的谦虚,说话时心情的平静。”所以它的表情应该是笑眯眯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又掌握了“人物”的内心活动,为理解寓意奠定了基础。

  2、让同学画一画,抓住“人物”的特点。

  阅读课文时,让同学自由读课文,找出铁罐奚落陶罐的话和陶罐说的话。为了指导同学读好铁罐的这些话,我再让同学画出描述铁罐说话时神态的词语,想象铁罐说话的神情。同学很快抓住了“高傲”、“轻蔑”的神气、“恼怒”这些词语;在理解这些词语之后,同学再读句子,将铁罐的骄傲表示得淋漓尽致。

  3、让同学演一演,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在同学掌握“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后,我便让出讲台给同学扮演。同学先选定自身乐于扮演的角色,再戴好头饰,按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语言、表情进行扮演。教师还鼓励他们加上自身设计的`动作。同学的扮演可以是绘声绘色,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会心的笑。同学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无论是扮演者还售看者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这样一来,课堂再不是我的角色,成了他们的舞台。

  在上述画、说、演的基础上,我抓住时机出示“考虑练习”的问题: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同学读课文后,我先引导同学对比陶罐和铁罐最终的结局,同学能很快找出,铁罐已完全氧化,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而陶罐却依旧“光洁、朴素、美观”。并说一说是不是喜欢陶罐,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同学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外表光洁、朴素、美观;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已是很有价值的古董;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谦虚,对人友好、善良。同学各抒己见,学习情绪高涨。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加深了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在设计教学中,我尝试了放手让同学画一画,说一说,演一演,同学更主动参与课堂。

  小学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的教学反思 篇2

  《陶罐和铁罐》是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版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童话故事讲的竖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在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纵观整堂课,有收获亦有遗憾,现反思如下:

  重朗读、抓对话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学生比较喜欢这篇文章。教学时,分角色朗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再作适当的指导。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写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首先采取师生分角色朗读。在指导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读铁罐的话,语气生硬些,给人以傲慢、蛮横之感;读陶罐的话,语调平缓些,语气温和些,给人以谦虚朴实之感。再让学生演一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在自由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虽然此时的感受是粗浅的,但是促进了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铁罐的傲慢、狂妄自大和陶罐的谦虚、善良和真诚。

  不完美的地方

  学生的情绪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可能由于自己有些紧张,从而影响了学生,总之感觉学生的情绪不如平时高涨,有些孩子始终不敢举手,我也没有及时启发、引导,课堂气氛不是很热烈。

  改进方法

  1、看图谈话,激趣导入。

  2、给足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在阅读中,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然后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读课文,查找、圈画看出铁罐的傲慢、骄傲,陶罐的谦虚、宽容的句子。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读课文,学生在一次又一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走进了人物的内心,感悟了人物的品质,体会文中揭示的道理。

  4、用好评价语。在学生汇报交流中,我做适时点拨。

  小学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的教学反思 篇3

  《陶罐和铁罐》是一片寓言故事。讲的竖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而陶罐面对铁罐的无理却显得谦虚,礼貌。而时间在流逝,但几百年过去了,铁罐被氧化了,而陶罐却依然完整的存在。这便告诉了人们要正确的看待自己。铁罐字看到了自己的优点,眼里全是别人的缺点,不能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比较。换个角度看问题就不同了。铁罐坚硬,但是抗氧化性却不好,陶罐样子普通、易碎但却有非常好的抗氧化性能。文中的铁罐却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

  文章主要通过对话展现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说明道理。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铁罐的傲慢、蛮横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克制均在人物的对话中充分展现。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是让孩子们通过朗读,读出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和善。在一开始的自由读中,我发现孩子们都不能把陶罐和铁罐的特点读出来。因此,在对于每一句话都进行范读,然后,学生们跟着。在指名学生朗读时,再次进行指导。在整堂课中,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小组赛读,同桌一起读,男女同学读,分角色读。在充分时间读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朗读情感也有所提升。特别是铁罐的“傲慢、轻蔑和恼怒”,孩子们也能一步步把握,读出语气。

  生活处处皆语文,在课堂教学中,让生活阳光普照学生心灵,也是提高学习成效的途径,在学习了本课后,我提问:“你们喜欢陶罐还是铁罐,为什么?”孩子们都能正确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讲明原因。有的说:“因为陶罐很谦虚。”有的说:“陶罐心胸开阔,铁罐那么奚落他,他在最后还是想着铁罐。”……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道理与生活实际融合在一起,会理解得更透彻,记得更牢靠。

  小学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的教学反思 篇4

  每次讲完课,我都忍不住反思:学生学会了吗?听懂了吗?今天课堂结束,我开始梳理自己的讲课:《陶罐和铁罐》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课文讲述了在国王的御厨里骄傲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课文以陶罐和铁罐精彩的对话以及对它们动作、神态的描写,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了一个谦虚友善和傲慢无礼的人物形象,从而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应该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以下两点进行教学。

  一、抓住重点词句,品味人物形象。

  本节课,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学生比较喜欢。所以在课前通过让学生自读任务单,观看微视频,自读课文圈画重点等方法进行课前自主学习,在教学活动时教师再作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动作和神态的词语,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铁管傲慢的说。“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管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通过“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抓住重点的词句品读,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陶罐和铁罐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且给学生在习作方面以引领。

  二、多种形式朗读,明白蕴含道理。

  在感悟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在朗读环节,我不是抛砖引玉,而誓励小组自我展示,其他小组评价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生朗读后我又一“竞赛者”的角色来挑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把朗读时要注意的语气、神态、动作呈现给学生,与无形的教育达到了有形的目的。在我的激励下同学们表演的欲望更加强烈,这时学生就会主动通过演一演的方式诠释人物形象,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自然对于课文所蕴涵的道理有了深刻的领悟——“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在《陶罐和铁罐》这一节教学活动过程中,我学到的、体验到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虽然还有很多不足和遗憾,但是我所学到的经验都是我今后教学生涯的宝贵财富,作为新课程教师的我,还要不断刻苦钻研,看更多、听更多、学更多、想更多,在永不停歇的学习中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老师!

  小学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的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以下两点进行教学。

  一、抓住重点词句,品味人物形象。

  本节课,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学生比较喜欢。所以在课前通过让学生自读任务单,观看微视频,自读课文圈画重点等方法进行课前自主学习,在教学活动时教师再作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动作和神态的词语,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铁管傲慢的说。“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管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通过“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抓住重点的词句品读,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陶罐和铁罐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且给学生在习作方面以引领。

  二、多种形式朗读,明白蕴含道理。

  在感悟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在朗读环节,我不是抛砖引玉,而誓励小组自我展示,其他小组评价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生朗读后我又一“竞赛者”的角色来挑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把朗读时要注意的语气、神态、动作呈现给学生,与无形的教育达到了有形的目的。在我的激励下同学们表演的欲望更加强烈,这时学生就会主动通过演一演的方式诠释人物形象,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自然对于课文所蕴涵的道理有了深刻的领悟——“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在《陶罐和铁罐》这一节教学活动过程中,我学到的、体验到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虽然还有很多不足和遗憾,但是我所学到的经验都是我今后教学生涯的宝贵财富,作为新课程教师的我,还要不断刻苦钻研,看更多、听更多、学更多、想更多,在永不停歇的学习中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老师!

  小学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的教学反思 篇6

  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在反复的试教过程中,我对课文的思考、想法在加深,教学理念在变化,教学设计也随之改进。

  一、课文主线的把握:体会人物性格挖掘做人道理

  故事中的陶罐和铁罐个性鲜明,铁罐傲慢无理,说话咄咄逼人,而陶罐谦虚容忍,态度温和友好,这从他们彼此的对话中鲜而易见。开始,我一直把抓人物性格作为学习的主线,让学生在寻找人物神态,反复朗读对话的过程中加深对陶罐和铁罐的印象。于是乎,大家对铁罐的傲慢、轻蔑、恼怒很感兴趣,他们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动作、语气,把盛气凌人的铁罐表现地活灵活现。而对谦虚温和的陶罐,大家则表现得不温不火。因而整堂课的反面人物形象过于强调,突出了铁罐而忽略了陶罐,轻重倒置,难怪学生在结尾对陶罐铁罐说的话中,写到:“我喜欢铁罐,因为他很威风。”这都是一味感受傲慢、轻蔑与恼怒的结果,其实这些词语都是我们生活中贬义词,只是帮助体会人物性格,无须过分强调,陶罐才是一个正面的,让学生有价值去体悟的人物形象。

  朗读对话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服务,而人物不同性格正因对待问题,处理问题的角度、方法所引起的,这才是整堂课的核心。于是,在后来的教学中,学生不只是简单地朗读课文,停留在理解人物性格的表面层次中了,大家都有了更深的感触,陶罐的谦虚温和是因为他看待问题很全面,因此他也有了好结果。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篇课文带给学生的不只是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教给他们应该正确地看待问题,要明白“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道理。

  二、教学理念的转换:按部就班读对话顺水推舟入情境

  传统的教学总是在教师设计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后,学生按照教师的步骤,跟着问题一步步串着走,这主要体现了教师是主导而完全忽视了学生是主体。我们说,教案要板块设计,非线形的一问一答,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引发各种多元化的思考,闪烁出课堂的亮点。面对陶罐和铁罐来一回的对话,我曾经试过先读铁罐所有的话,体会他情绪的变化,再读陶罐面对铁罐说的所有答话,烘托出陶罐的气概。但是这样的朗读脱离了对话情境,对话对话,本来就是对着说话的,一味读一个人的语言,使得课文学习支离破碎。后来我又设计了一组组对话朗读的模式,请三组同学模仿人物,分别读好这三次对话。但是这三次对话平铺直叙下来,均匀指导,层次又不明显。学生在朗读人物对话时也总是少了一份神韵。后来,经过许多老师建议,教师在课堂中不要按部就班地指导朗读对话,教案是死的,而学生是活的,那么有意思的故事,为什么不把他们带入到故事有趣的情境,随着情节发展自然展开对话呢?老师不是在背教案上课,而是在与学生共同学习,探讨、感受这个生动的故事。于是在后来的课堂中,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与学生们一起成了里面的陶罐和铁罐

  三、教学设计的变化:单一地侧重由面到点

  在我的.观念中,一堂好课就要有重点,有需要突出,出彩的环节,因此,几次试教的过程中,我一直把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作为设计重点,用不同步骤和方法来烘托这个亮点。但是渐渐地,我发现整堂课读对话,学生容易疲倦,课堂的气氛就像先上坡,又下坡似的,读到最后虽然感情是有了,但是总觉得有点索然无味,学生兴趣减弱,整堂课的内容含量也很单薄。后来有听课的老师提出,教师上课需要大气,不能过重计较一些细节,过于强调对话,使得整篇文章失去了前后联系,学生感受不充分自然越读越没兴趣。于是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设计,使对话部分变得粗线条一些,在品读对话前加入一个全文感知的填充课文内容的小练习。学生在自由读文后,看着内容提示,很轻松地就概括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对后面的学习起到了铺路搭桥的作用。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既要富有人文性和又要具备工具性,为了充实课堂,让学生能在这堂课中学有所获,实现人文与工具的结合,在课堂尾声时,又有一个写话的练习,陶罐,我想对你说xxxxx。铁罐,我想对你说xxxxxx。学生在感悟文章,认识两个人物后,对他们的性格,对他们的品质,对他们看待问题不同的态度,都有了或深或浅的想法,请他们写写想对这课文人物说的话,这是一个人文性的综合练习,在写话中学生充分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

  陶罐,我想对你说:“你真了不起,既看到了自己的缺点,也看自己的优点,你还能看见别人的优点,我要向你学习。”

  陶罐,我想对你说:“你真谦虚,对待朋友的态度那么好,我也想和你交朋友。”

  陶罐,我想对你说:“面对铁罐的傲慢,你还那么心平气和的说话,你可真有风度啊!”

  铁罐,我想对你说:“你不要太骄傲了,骄傲是没有好下场的。”

  铁罐,我想对你说:“陶罐对你那么好,你还那么傲慢,你一定交不到朋友的。”

  这样丰富精彩的写话是学生基本对文本的深入认识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所有的感触。这样的语言文字综合性练习是新课程课堂所需要的。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我始终想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但是在课件出示对话部分,我把表示人物神态的词语,直接打在说的话后面,原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看着课件上的提出神态语,更快、更好地读出人物语气,但是这样急于发挥语文工具性的做法,却起到画蛇添足的反作用,让学生失去了在对话中亲身感悟的经历,教师直接给学生,而不是学生自己悟到的,这是严重丧失语文人文性表现。这样单出现神态语,让它脱离文本存在的做法是不合适的。

  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的经历中,我学习到,体验到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就是这样一步步练成的,虽然还有许多不足与遗憾,但是我所学到的经验都是我今后教学生涯宝贵的财富。作为新课程教师的我,还要不断刻苦钻研,看更多,听更多,想更多,在永不停歇的学习中充实自己。

  小学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的教学反思 篇7

  我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围绕“考虑练习”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放手让同学画一画,说一说,演一演,同学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颇佳。

  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1、听一听,画一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我让同学听完课文后,让同学添画表情后问:“你为什么要这样画?”一个同学说:“铁罐在说话时十分生气,后来还恼怒成怒,大发雷霆,所以我要画出它双眉竖起,两眼圆瞪的样子。一位同学画完陶罐的表情后说:“我想表示陶罐当时的谦虚,说话时心情的平静。”所以它的表情应该是笑眯眯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又掌握了“人物”的内心活动,为理解寓意奠定了基础。

  2、让同学画一画,抓住“人物”的特点。阅读课文时,让同学自由读课文,找出铁罐奚落陶罐的话和陶罐说的话。为了指导同学读好铁罐的这些话,我再让同学画出描述铁罐说话时神态的词语,想象铁罐说话的.神情。同学很快抓住了“高傲”、“轻蔑”的神气、“恼怒”这些词语;在理解这些词语之后,同学再读句子,将铁罐的骄傲表示得淋漓尽致。

  3、让同学演一演,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在同学掌握“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后,我便让出讲台给同学扮演。同学先选定自身乐于扮演的角色,再戴好头饰,按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语言、表情进行扮演。教师还鼓励他们加上自身设计的动作。同学的扮演可以是绘声绘色,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会心的笑。同学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无论是扮演者还售看者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这样一来,课堂再不是我的角色,成了他们的舞台。

  在上述画、说、演的基础上,我抓住时机出示“考虑练习”的问题: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同学读课文后,我先引导同学对比陶罐和铁罐最终的结局,同学能很快找出,铁罐已完全氧化,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而陶罐却依旧“光洁、朴素、美观”。并说一说是不是喜欢陶罐,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同学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外表光洁、朴素、美观;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已是很有价值的古董;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谦虚,对人友好、善良。同学各抒己见,学习情绪高涨。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加深了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在设计教学中,我尝试了放手让同学画一画,说一说,演一演,同学更主动参与课堂。

  小学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的教学反思 篇8

  《陶罐和铁罐》这篇童话故事讲的竖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我抓住了以下两点进行教学。

  一、抓对话、重朗读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学生比较喜欢这一点文章。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再作适当的指导。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写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通过“不敢,铁罐兄弟。”“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首先采取师生分角色朗读。在指导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读铁罐的话,语气生硬些,给人以傲慢、蛮横之感;读陶罐的话,语调平缓些,语气温和些,给人以谦虚朴实之感。再让学生演一演,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再请两位学生按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语言、表情进行表演。我还鼓励他们加上自己设计的动作。学生的.表演可以说是绘声绘色,博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

  二、以对比、悟品格

  在品析人物对话时,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陶罐和铁罐不同品格。教学第二部分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在这里铁罐的可悲下场和陶罐不朽的价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进一步让学生领悟:陶罐出土后,依然惦记着曾经对自己并不友好的铁罐,从中感受陶罐的善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畅所欲言,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加深了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上完课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教学语言、组织教学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今后还要加强这方面的锤炼。

  小学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的教学反思 篇9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在反复的试教过程中,我对课文的思考、想法在加深,教学理念在变化,教学设计也随之改进。

  一、课文主线的把握:体会人物性格挖掘做人道理

  故事中的陶罐和铁罐个性鲜明,铁罐傲慢无理,说话咄咄逼人,而陶罐谦虚容忍,态度温和友好,这从他们彼此的对话中鲜而易见。开始,我一直把抓人物性格作为学习的主线,让学生在寻找人物神态,反复朗读对话的过程中加深对陶罐和铁罐的印象。于是乎,大家对铁罐的傲慢、轻蔑、恼怒很感兴趣,他们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动作、语气,把盛气凌人的铁罐表现地活灵活现。而对谦虚温和的陶罐,大家则表现得不温不火。因而整堂课的反面人物形象过于强调,突出了铁罐而忽略了陶罐,轻重倒置,难怪学生在结尾对陶罐铁罐说的话中,写到:“我喜欢铁罐,因为他很威风。”这都是一味感受傲慢、轻蔑与恼怒的结果,其实这些词语都是我们生活中贬义词,只是帮助体会人物性格,无须过分强调,陶罐才是一个正面的,让学生有价值去体悟的人物形象。

  朗读对话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服务,而人物不同性格正因对待问题,处理问题的角度、方法所引起的,这才是整堂课的核心。于是,在后来的教学中,学生不只是简单地朗读课文,停留在理解人物性格的表面层次中了,大家都有了更深的感触,陶罐的谦虚温和是因为他看待问题很全面,因此他也有了好结果。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篇课文带给学生的不只是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教给他们应该正确地看待问题,要明白“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道理。

  二、教学理念的转换:按部就班读对话顺水推舟入情境

  传统的教学总是在教师设计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后,学生按照教师的步骤,跟着问题一步步串着走,这主要体现了教师是主导而完全忽视了学生是主体。我们说,教案要板块设计,非线形的一问一答,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引发各种多元化的思考,闪烁出课堂的亮点。面对陶罐和铁罐来一回的对话,我曾经试过先读铁罐所有的话,体会他情绪的变化,再读陶罐面对铁罐说的所有答话,烘托出陶罐的气概。但是这样的朗读脱离了对话情境,对话对话,本来就是对着说话的,一味读一个人的语言,使得课文学习支离破碎。后来我又设计了一组组对话朗读的模式,请三组同学模仿人物,分别读好这三次对话。但是这三次对话平铺直叙下来,均匀指导,层次又不明显。学生在朗读人物对话时也总是少了一份神韵。后来,经过许多老师建议,教师在课堂中不要按部就班地指导朗读对话,教案是死的,而学生是活的,那么有意思的故事,为什么不把他们带入到故事有趣的情境,随着情节发展自然展开对话呢?老师不是在背教案上课,而是在与学生共同学习,探讨、感受这个生动的故事。于是在后来的课堂中,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与学生们一起成了里面的陶罐和铁罐

  三、教学设计的变化:单一地侧重由面到点

  在我的观念中,一堂好课就要有重点,有需要突出,出彩的`环节,因此,几次试教的过程中,我一直把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作为设计重点,用不同步骤和方法来烘托这个亮点。但是渐渐地,我发现整堂课读对话,学生容易疲倦,课堂的气氛就像先上坡,又下坡似的,读到最后虽然感情是有了,但是总觉得有点索然无味,学生兴趣减弱,整堂课的内容含量也很单薄。后来有听课的老师提出,教师上课需要大气,不能过重计较一些细节,过于强调对话,使得整篇文章失去了前后联系,学生感受不充分自然越读越没兴趣。于是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设计,使对话部分变得粗线条一些,在品读对话前加入一个全文感知的填充课文内容的小练习。学生在自由读文后,看着内容提示,很轻松地就概括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对后面的学习起到了铺路搭桥的作用。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我始终想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但是在课件出示对话部分,我把表示人物神态的词语,直接打在说的话后面,原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看着课件上的提出神态语,更快、更好地读出人物语气,但是这样急于发挥语文工具性的做法,却起到画蛇添足的反作用,让学生失去了在对话中亲身感悟的经历,教师直接给学生,而不是学生自己悟到的,这是严重丧失语文人文性表现。这样单出现神态语,让它脱离文本存在的做法是不合适的。

  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的经历中,我学习到,体验到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就是这样一步步练成的,虽然还有许多不足与遗憾,但是我所学到的经验都是我今后教学生涯宝贵的财富。作为新课程教师的我,还要不断刻苦钻研,看更多,听更多,想更多,在永不停歇的学习中充实自己。

  小学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的教学反思 篇10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陶罐和铁罐》课后教学反思教后感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赵小利

  在《陶罐和铁罐》一课中,我针对“抓提示语指导学生读出对话的语气”这一研究主题,采用了一些不同的方法。

  1、利用插图理解“傲慢”一词的意思,与“谦虚”做对比。课上学生理解比较到位,但读的火候不够,下次我想改进为观察后模仿铁罐的表情,帮学生打开局面,烘托气氛,免得学生放不开,不好意思带着语气读。

  2、通过工具书理解词义,我把字典中对“轻蔑”的解释原样呈现给学生,此处理解比较到位,学生能读出瞧不起的感觉。

  3、替换词语感受“恼怒”中暗含的蛮不讲理,表现出铁罐一心用自己的长处和陶罐的短处相比。在一些老师的教案设计中,我发现这个环节他们会出现重复,“先问恼怒什么意思,让学生换个词,后来又问为什么恼怒用的好”,浪费了时间。并且,此处几经引导学生都没有把铁罐的恼羞成怒读出来,于是我讲解“恼羞成怒”一词,并板书“羞”,点出铁罐的无理取闹,接着范读这句话。因为我知道有几个孩子能读好,可“住嘴”一读出语气,他们就怕别人笑,果然在我先读后,就有学生恰到好处的模仿我读出了铁罐不讲理,恼怒的样子。于是我马上表扬他,和大家一起为他鼓掌,局面一下子打开了,学生都放开了自己的`拘束。

  4、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到第四组对话,部分学生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寻找提示语了,但这一组恰恰没有。于是,我加入了提示语的填空,并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本身的内容和标点符号。学生以前积累过一些描写生气的词语,并浅层了解它们的意思,如:怒气冲冲、怒发冲冠、气急败坏等,这时,他们迁移了以往积累的词语,并最终选择了“气急败坏”这个比较恰当的词。

  通过四组对话的朗读指导,此时学生已经关注到了提示语的作用,我就出示了填空,再次帮学生印证他们的想法。后来便水道渠成地由学生自己总结出了抓提示语中神态描写的方法。

  小学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的教学反思 篇11

  《陶罐和铁罐》是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版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童话故事讲的竖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在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纵观整堂课,有收获亦有遗憾,现反思如下:

  重朗读、抓对话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学生比较喜欢这篇文章。教学时,分角色朗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再作适当的指导。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写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首先采取师生分角色朗读。在指导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读铁罐的话,语气生硬些,给人以傲慢、蛮横之感;读陶罐的话,语调平缓些,语气温和些,给人以谦虚朴实之感。再让学生演一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在自由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虽然此时的.感受是粗浅的,但是促进了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铁罐的傲慢、狂妄自大和陶罐的谦虚、善良和真诚。

  不完美的地方

  学生的情绪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可能由于自己有些紧张,从而影响了学生,总之感觉学生的情绪不如平时高涨,有些孩子始终不敢举手,我也没有及时启发、引导,课堂气氛不是很热烈。

  改进方法

  1、看图谈话,激趣导入。

  2、给足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在阅读中,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然后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读课文,查找、圈画看出铁罐的傲慢、骄傲,陶罐的谦虚、宽容的句子。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读课文,学生在一次又一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走进了人物的内心,感悟了人物的品质,体会文中揭示的道理。

  4、用好评价语。在学生汇报交流中,我做适时点拨。

【小学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06-10

《陶罐和铁罐》语文教学反思03-21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1-26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02-16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03-08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03-23

语文《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5篇03-30

语文《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15篇03-17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最新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