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10 17:16:0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精华)《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时间》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1

  11月7日下午第三节课,蛮子营小学全体教师参与观课,我在讲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研讨时老师们给了我很多建议,使我受益颇多。

  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报数游戏,让孩子会5个5个的数数,与分针建立联系。第一步,先孩子们熟悉钟表的结构。第二步,认识分1分、几分。第三步,初步尝试读时间,认识1时=60分。第三步例2教学、p91做一做练习,最后小结。

  《认识时间》是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七单元的'内容,建立在一年级已经认识整时和半时的基础上。老教师们指出,这部分内容应该带领孩子们复习以下,唤醒孩子们已经有的知识。这一点说明我需要对1-6年级的教材不了解,备课准备不充分。

  《认识时间》这一课是比较抽象的,老教师建议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钟表,这样可以加深孩子对钟表的认识。的确,钟表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本课应该联系生活,让孩子们感觉到认识钟表是很有意义的,自己动手制作还可以让孩子体会制作的快乐,让本单元的学习充满乐趣。

  老教师建议,数学语言要严谨,比如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引导孩子说完整话,做大量练习。像几时几分的时间,要明确时针刚刚走过了几就是几时多,分针从12起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

  老教师建议课堂提问学生应该关注到每个学生。

  今后我要虚心请教老教师的经验,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孩子的已有知识水平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学会,让学生多参与课堂。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2

  认识时间这一教材内容的编排,是用5分5分的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操作知道1小时=60分。与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联系起来看,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来编排的。这样的编排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人们认识时间的经验和习惯。

  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大格、60个小格;能够认识整时和半时,知道认识整时和半时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5分5分的认识时间探讨1小时=60分。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时间。例如:利用第二节上课的时间9:30引入,拓展应用中利用小朋友作息时间的安排使学生能够根据情境图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估计时间的范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增强学生认识时间的兴趣。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生成一些自己的见解,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对学生的生成进行讨论、分析、探究。例如在教学8:15分的认识。在教学时运用实物钟、钟面模型、多媒体直观的演示,使学生清晰准确的认识时间。例如在教学5分5分的认识时间时,通过看钟面上的阴影部分,在教学1小时=60分时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实物操作,对时分关系一目了然。在认识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5分5分的认读时间时运用了多媒体的直观展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难点。在拓展应用中既对新知进行了巩固,又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德育熏陶。

  本堂课的缺点:

  1、教学时板书还不够规范,每个钟面模型下时间的两种写法板书不全。

  2、在教学1小时=60分时提问的语言不够准确,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效果。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3

  “认识时间”是在一年级上学期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我注意选取富有情趣的学习素材并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

  教学伊始,我利用猜谜语的形式和课本的主题图引入,使学生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关系,并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授部分分为这几个层次:首先,多媒体展示了一个钟面,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钟面上有12个数、指针和格子。紧接着,通过图像的闪烁及声响效果,让学生了解到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了5个小格。然后,再通过动态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小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认识了时和分。接着,通过动画演示和色彩的变化,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周的过程,让学生得出1时等于60分,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通过“小芳的一天”、给小动物找座位、“吃”水果,认时间这几个活动来巩固新知,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了“生活数学”的新理念。.

  我紧密结合生活,激发学生兴趣。这节课的'设计,注意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联系实际用数学,提高探究能力。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也应丰富多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仅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而且进一步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提高了探究实践能力。充分调动了他们对数学的情感,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他们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加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乐意学习数学。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4

  这节课是在一年级初步认识钟面的基础上学习时、分。学生的学习靠老师的引导,他们的时间意识不强,没有时间概念。为了达到学习目标,我让学生多观察钟面上的时间,努力要学生了解时间的含义,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但对于时间学生还是认识比较抽象,对于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培养,本课只简单介绍,还不能完全到位,平常还要老师多联系生活,逐步培养孩子的珍惜时间好习惯。仔细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处。

  下面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1、有不少学生在看钟面说、写时刻时,容易出现思维盲区,如:把4:55写成5:55。

  没想到5:55时针已快到6时了,混淆了“几时多”时针的'位置。我在活动设计时也注意到这个问题,提醒过学生“几时多”时针是在两个数之间,但没有引导学生探究时针走过的程度,是刚过几,还是快到几,因此,造成了学生这一认知盲区。

  2、在活动测试环节,我常常让优生做先锋,以正确答案为先导,忽视了正误答案的交锋与对比,淡化了学生的思辨与讨论,没有预设让学生充分讨论错例、交流思路的环节,这样学生的认知必然不深刻,领悟自然不到位,浅尝辄止,混淆不清。

  3、反思存在的诸多不足,我领悟到,在今后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大胆的暴露错误、研讨错误,让学生在错误中反思、醒悟、深究,学生在那一刻的收获要比几十次的囫囵吞枣好几百倍。因为学生一旦知道错在哪里,怎样思考,他就会在思维上产生顿悟、升华,否则就会一错再错,原地徘徊,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5

  目标:

  1、初步了解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运转规律,学习看整点。

  2、养成按时作息,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内容:

  《时钟》

  准备:

  时钟模型一个、小时钟若个

  过程:

  一、游戏:猜谜语你见过什么样的钟?(闹钟、座钟、落地钟)钟有什么作用?(起床)

  二、分发钟表,给小朋友每人一个钟,请幼儿观察(请你把看到的告诉老师)师:两个针一样吗?

  小结:最短的叫时针,较长的是分针。钟面上有数字1-12,数字紧挨着数字之间为1格,一共有12格。

  三、《龟兔赛跑》故事导入师:谁赢了?

  现在乌龟和兔子又比赛了,兔子代表分针,乌龟代表时针,它们比赛站在同一位置开始比赛。(兔子从12跑到12,跑了一圈;乌龟从12跑到1,跑了一格)谁跑得快?分针与时针谁跑的快?那再跑一次,乌龟会走到哪里?

  小结:分针跑一圈,时针跑一格,也就是一小时。

  四:出示三个钟,请幼儿观察。

  师:这三个钟一样吗?哪里一样?有不一样的地方吗?请幼儿回答。

  例: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师1点整。

  (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整)游戏:考考你,请幼儿拨钟。

  那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来记录时间?(几点整就写几,两个点,两个0,表示整点)

  五、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

  幼儿说:老狼老狼几点了?教师出示卡片,幼儿拨。

  六、出示两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时间一样,而小朋友干的`却不一样?

  你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回家和妈妈一起制定一个时间表。

  教学反思:

  幼儿兴趣非常高,并记住了时间,培养了他们热爱时间的好习惯。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6

  前天听了我校荆睿老师的数学课,感受颇深,荆睿老师是我校今年新进的数学老师,他高高的个子,帅帅的,是一位充满朝气与活力的阳光男孩,荆老师的汇报课讲的是《认识时间》,整节课,他不紧不慢,脸上始终面带微笑,从其课堂上可以看出荆老师是一位性格温和、亲和力极强的老师。

  这节课的可取之处:

  1、借助课件教学,能把抽象的时间教学变的直观化,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

  2、学生课前准备比较充分。学生准备的有自己动手制作的小钟表,我看到有很多学生制作的小钟表形式多样,很漂亮,借助于制作的学具,学生可以动手操作,积极性将会更大。

  当然由于荆老师教学经验不足,存在问题,在所难免。

  特提出以下几点,共同学习:

  1、数学课上师生互动特别重要,本节课师生互动很少,或者说学生不理解老师说话的意思,不知道该干什么,经常出现启而不发、没有响应的尴尬局面。

  2、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除了逻辑性、严密性更要通俗易懂性,针对低年级的学生,说的太深奥、学生听不懂,说的既准确又浅显易懂是我们数学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3、教师提问学生时应适时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这将会使学生得到极大的满足感,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相信今后荆老师在师傅的带领下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认识时间》这一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第一课时主要是使学生知道1时=60分,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重点是用5分5分的方法读取时间和正确写出几时几分,难点是学会正确读取时间的方法,特别是快接近下一时刻的时间认读。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被理解。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使用学具、课件演示等,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掌握知识。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利,从学生最后的掌握情况来看教学效果也是相当不错。通过这次听课让我懂得了无论怎么难的知识点,只要我们教师不着急让孩子们自己慢慢地来说,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慢慢来理清,这样所到达的效果远远超出教师直接教给孩子们。

  《认识时间》评课稿《认识时间》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钟表,会看几时、半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掌握看几时几分的方法,知道1时=60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虽然生活中经常接触时间,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毕竟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真正理解比较困难。特别是看几分,很容易受时针看法的影响而将两者混淆。程老师在教学中,很好地利用了课件,紧抓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掌握概念和知识。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知识,给学生以视觉刺激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在课堂教学时,程老师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钟面,使时间这一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给学生以较强的视觉刺激,帮助他们建立丰富的感性经验。特别是在认识几分时,课件演示将分针走过的痕迹用较粗的`红线标出,让学生清楚知道分针看小格,时针看大格,印象比较深刻。

  二、巧妙设计,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几时多是学生认识的一个难点。如4时多,学生容易看成5时多。课伊始,陈老师就从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入手,出示时针指向数字9和10之间,问是几时多。并总结如果时针在两个数字之间,看小的。

  认识每个数字各代表几分,是这节课的重难点,因为学生没有学习乘法口诀,只能通过一个格一个格的数或5个5个的加,因此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程老师也注意到这一点,在教学中,除让学生集体说说分针走到各个数字分别代表几分外,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几个关键的数字,以便更快地读出几分。有的学生说记住6就是30分,有的说记住3就是15分,9就是45分等。这一环节的教学,紧抓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巧记,加深了学生对这一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为后面正确读出几时几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程老师还注重引导学生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辨析,从而使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如认识时、分时,出示课件观察时针走动1大格是几时,分针走动1大格是几分,然后提问:“两个1怎么不一样?”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认识时针走过1大格是1时,分针走过1大格是5分。

  三、课堂语言浅显易懂,学生易于接受

  程老师的课堂语言简单明了,能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去描述知识,让学生易于接受。如:“外面的数字给分看的,里面的数字给时看的,不过外面的数没有标,要小朋友自己去记”“一看时针,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指向两个数字之间就看小的(12也可看成0);二看分针,一个大格就是一个5分。”等,这些语言浅显易懂,清楚明白,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就是给了他们一个明确的学习指向,让学生清楚知道该怎么看时间,将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学得明白扎实。

  四、建议

  学生上来板书时,书写比较随意,中间两个小圆点没有写在右下角,而是一上一下分得很开,两个小圆点也写成两条小斜线。这里应该要注意引导学生规范书写。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7

  本单元主要教学认识几时几分。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第二层次是在5分5分数的基础上,再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

  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被理解。在教学中要注意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使用钟表模型等学具、教具,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掌握概念和知识。俗话说:“听见了,就忘了;看见了,就记住了;做了,就理解了。”这三句话告诉我们: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本节课我采用了以活动组织教学的策略,在学生会认读几时几分以后,我从三个方面开展了拨钟的活动:一,拨钟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即让学生体会时、分的关系;二,拨动分针,看到上面所指的数字让同位同学说一说对应的是多少分。即巩固练习五分五分地认读时刻;三,拨出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时刻,让小伙伴猜一猜。也就是拨时刻、认读时刻的练习。学生通过这一系列“做中学”的过程,进一步强化了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更强了,热情更高了。

  整个教学过程我按照“发现生活问题――提炼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的,学生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经历了“数学化”的过程,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整个课堂充满着愉悦,充满着成功的体验。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8

  《认识时间》一课的教学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及相关的计算打基础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用5分5分数的方法认读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我注意选取富有情趣的学习素材并借助课件的资源进行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

  教学伊始,我利用猜谜语的形式和实物钟表引入,使学生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关系,并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授部分分为这几个层次:首先,在屏幕上展示了一个钟面,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钟面上有12个数、指针和格子。紧接着,通过图像的闪烁及声响效果,让学生了解到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了5个小格。然后,再通过手中的大钟表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小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认识了时和分。接着,又通过课件的动画演示和色彩的变化,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周的过程,让学生得出1时等于60分,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我采用了拨钟练习,以活动组织教学的策略,从三个方面开展了拨钟的活动:一,拨钟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即让学生体会时、分的关系;二,拨动分针,看到上面所指的数字让同位同学说一说对应的是多少分。即巩固练习五分五分地认读时刻;三,拨出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时刻,让小伙伴猜一猜。也就是拨时刻、认读时刻的练习。学生通过这一系列“做中学”的过程,进一步强化了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参与学习,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了“生活数学”的新理念。

  我紧密结合生活,激发学生兴趣。这节课的设计,注意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联系实际用数学,提高探究能力。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也应丰富多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仅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而且进一步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提高了探究实践能力,充分调动了他们对数学的情感,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他们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加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乐意学习数学。

  这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在进行巩固练习时,有几名后进生对钟表内1至12这些数与外圈5分5分数出来的数混淆了,不知道什么时候用外圈的数,什么时候用内圈的12个数。这说明我在课堂上没能很好的关注后进生,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9

  在活动中抓住了幼儿年龄特征,整个活动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教具,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中让幼儿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幼儿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幼儿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幼儿动手实践能力。让幼儿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幼儿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幼儿。

  在教学中,我根据幼儿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幼儿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伴间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根据幼儿的回答随机演示,能较好地帮助幼儿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还有长针和短针。于是根据幼儿的回答随机演示。

  本次活动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活动中仅让幼儿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幼儿“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2、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幼儿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幼儿交流讨论,但只流于形式。幼儿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这样才会使幼儿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10

  《认识时间》这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整时和半时的基础上学习的,进一步认识分和几时几分,并能够借助钟表模型掌握几时几分的正确读、写法。在教学中,我用音乐导入让学生感受时间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然后让学生尝试读出例题中的时间,老师质疑,像这样的时间你会读吗?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在之后的学习中,一步一步的化解学生心中的疑问。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对钟面有更多的了解,认识钟面上有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学生自己动手拨一拨,先一分一分的拨,在5分5分的拨,使学生充分地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老师提问5大格是几分钟,10大格是几分钟,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分和5的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在学生认识了分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时和分之间的关系,知道1时=60分。多媒体课件演示分针转一圈时针刚好走一大格的变化,学生用手中的学具拨一拨、动一动形象生动地感受分针和时针的变化。在认识几时几分时,先让学生观察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然后观察分针走了几小格就是几分或者走了几大格的`时间就是几个5。但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预想过高,学生在认读7:56、4:45、9:55……这样接近整时的时间时错误较多,不能灵活地运动时和分的知识认读时间。老师在练习中对学生进行辅导,在认读几时几分时,先看时针指向的区域在数字几和几之间就是几时,在看分针指向数字几,就用几乘以5。在书写时间时,掌握普通计时法和电子计时法,注意8时5分的电子计时法书写格式,在分钟少于10分时,就要在这两个小圆点后面加上一个0,然后再写分。学生在这部分的练习中错误也比较多,书写时总是忘了写0。

  通过教学,我发现在授课中,学生在拨一拨的活动,教师没有及时对学生评价,教师没有关注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学习,因为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比较抽象难以掌握,老师课堂中对学生的松懈,使学生在练习中出现了许多困难。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节省更多的时间启发学困生的思维,为学生创设良好地学习环境,关注到每一位学生。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11

  《认识时间》一课的教学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是本学期的一个难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用5分5分数的方法认读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我注意创造机会设计学生自己理解的环节,并借助多媒体课件的资源进行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

  首先在教学新课的过程中,语言过于啰嗦,反复,一问一答过于频繁,严重影响教学的课程时间。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前应反复的斟酌自己的每一句问话和过渡语,使之精炼,明确。在给同学下达任何要求之前,布置任何任务之前,要将要求和任务的说明白,说清楚,学生们在能更好的完成任务,课堂才能更有效率。

  然后在教学中,我明白不能单靠教师的讲授,而应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自己探索和交流,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出现了让学生主动学习的'少的现象。这节课中,设计了各种活动,让学生看看、说说、做做。但是这一部分学生用学具的活动设计的有些少,学生的学具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其实教师可以放手让同学间相互合作:一个人说时间另一个人拨钟,或者一个人拨钟,另一个人说出钟面上的时间,这样学生的参与度会更高,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总之,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做学习的主人。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12

  “时、分、秒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

  本课一开始,老师以生活中的数学顺利地引出新课,马上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但学生对于“1时=60分”这个时间的进率理解起来时比较难的,时间单位比较抽象,单位间的进率比较复杂,老师让学生认真观察钟面上一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一个小格时多少分,一个大格是多少分,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学生弄清这些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分和时的内在联系。

  本节课老师也有放手让学生尝试认时间,让学生用旧知的迁移,自主探究新知。本课的难点例如7时45分、4时55分这样的时间,时针靠近大数,学生容易取大数,会看成8时45分、5时55分。当学生出现这些错误时,我觉得老师应该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或者用小闹钟动手拨一拨,自己得出结论。学生乐于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出来,学习热情也会被激发。

  另外,在教学中还应渗透德育教育。一分钟能做什么?老师适时提出,珍惜每一分钟,积少成多就可以做好多事情;如果不珍惜时间,时间就会悄悄地溜走,什么事都干不成。

  本节课的新授部分分为“认识钟面”、“认识几分”、“读、写钟面的时刻”、“教学时与分的关系”四个环节。

  “认识钟面”重点认12个大格和每个大格里的5个小格,课件一小格一小格地演示,这为认识一大格表示5分作了铺垫。认识分针指到各个数字各代表几分,是这节课的难点,因为他们没有学习乘法口诀,只能通过一大格一大格的数或5个5个的加,因此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

  “认识钟面”重点认12个大格和每个大格里的5个小格,课件一小格一小格地演示,这为认识一大格表示5分作了铺垫。认识分针指到各个数字各代表几分,是这节课的难点,因为他们没有学习乘法口诀,只能通过一大格一大格的数或5个5个的加,因此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活动,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和探究交流的时间,同时借助直观形象的动态演示,加深了学生对这一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为后面正确读出几时几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读、写钟面的时刻,采取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的方法,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认这个钟面的。时与分的关系难在1时=60分的推导,采取让学生自己动手拨小闹钟,认真观察分针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一圈又回到12,时针有什么变化?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在相同的时间里,分针转了一圈,时针走了1大格。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钟走一圈是60分。让学生自己发现1时=60分,即加深了学生的认识,突破了重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13

  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我自认为还比较满意:

  1、从生活中来,从上学期学过的“整时”、“半时”引入,复习铺垫。

  2、说说钟面上有什么,巩固时针、分针、大格、数字、小格表示的意义。

  3、探究发现时针转过1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2大格?接着探究分针转过1小格,经过了多长时间?2小格?再探究分针转过1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2大格?

  4、探究怎么读、写时间。

  5、应用。似乎层次很清楚,可实际教学效果很不好。失败的原因在哪儿?我认为:

  1)过分强调设计的层次,变成了把知识点集中,教完一个,再教下一个,无形中又回到了“满堂灌”的误区。

  2)急功近利,只重视了自己的设计是否清晰,只关心我是否能按设计完整地上完课,却忽视了最重要的——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3)以后我在教学中,要真正的重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差距,亲身去体会学生的真实想法,让教学真正为每个学生服务,让课堂成为人性化的课堂。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14

  这两周学习了第七单元《认识时间》。本单元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同时学会合理地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时间。这单元的具体内容分为3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认识时间单位“分”,学会从钟面上读出“多少分”,并认识时和分的关系;

  第二层次是认识几时几分和几时半,重在掌握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的方法;

  第三个层次是让学生借助推理解决关于时间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尤其不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时我注意将时间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时间联系在一起,利用动感直观的课件和钟表模型让学生在时间观察和操作中掌握概念和知识。教学时与分的关系时难在1时=60分的推导,采取让学生观察课件与自己动手拨钟面模型的方法相结合,认真观察分针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一圈又回到12,时针有什么变化?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在相同的时间里,分针转了一圈,时针走了1大格。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钟走一圈是60分。让学生自己发现1时=60分,即加深了学生的认识,突破了重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例2时。4:45是“几时差几分”的认识,我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这时时针非常接近5时,是4时45分。通过直观拨动表针,学生观察时针、分针的运动方向,明确时针在转动时是先经过几,再到几,确定是“几时多”,再“5分5分”地数出分针所指的`是多少分。也可以“几时半”为分界线,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分针在钟面左右两个半侧时时针位置的不同,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

  起初看了教材觉得知识很简单,因为前面学习了乘法口诀,进行几时几分和几时半的教学应该学生很容易掌握。但是想象中和实际的教学却存在着千差万别,我用了两周的时间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不好。分析了原因:

  第一、时间的教学比较抽象,教学中自己的预估不足,准备不够充分而且没有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第二、孩子们年龄小,时间虽然生活中有接触但是那只是一种朦胧的感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却非常少。学生平时在家看时钟的机会不多,而在学校形成学生时间观念的并不是挂在墙上的钟表,而是响在耳边的铃声。

  总之,对于抽象知识的教学首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做到有备而来,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另外还要进行分层教学,重点放在掌握慢的孩子身上,让他们多说,多动手操作,相信这样会大大提高今后的教学效率。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15

  《认识时间》一课的教学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是本学期的一个难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用5分5分数的方法认读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我注意创造机会设计学生动手的环节,并借助钟表、钟面模型等实物进行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

  一、教学设计,循序渐进,

  本节课教学顺序:认识钟面——理解1分——时分关系——认识几时几分。

  二、分层突出重点,分步突破难点

  (1)教学重点是这样安排的。学生再认钟面,发现大格与小格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钟面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学生阅读教材,知道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小格是1分,建立时针与大格、分针与小格之间的直接联系,为进一步学习新知埋下伏笔;通过观察分针与时针的转动情况,发现“1时=60分”的关系;引导学生在认识“分”的基础上,探究例2三个钟面的认识,梳理认识时间的方法:“时针都走过数字4,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4时多少分。”“如果时针走过数字5,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5时多少分,如果时针走过数字10,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10时多少分。”进一步推理得出认识时间的一般方法:“先看时针,再看分针;时针走过数字几,就是几时;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多少分。”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2)教学难点是这样突破的。学生对于接近整时或刚过几时较难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安排了如下教学环节:学生学会认识几时几分后,进一步认识10时55分,通过对10时55分与11时55分和9时55分的对比,理解10时55分。

  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向书本学习(分针走1小格是1分,探究几时几分的认识和1时与60分的关系)、合作学习(重新认识钟面)等,通过多种学习方式的教学,学生学得主动,锤炼了技能、发展了思维。

  四、不足之处

  1、虽然我设计有拨钟这一活动,但是拨的形式还是比较单一,都是老师说学生拨,其实教师可以放手让同学间相互合作:一个人说时间另一个人拨钟,或者一个人拨钟,另一个人说出钟面上的时间,这样学生的参与度会更高,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2、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引导的不细致,时间的有效性没有把握好。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04-20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10-06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04-08

(优秀)《认识时间》教学反思07-05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15篇05-01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15篇02-08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15篇)02-17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合集15篇)03-02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通用15篇)03-13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