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13 11:17:3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汇编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汇编15篇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1、教学的放与收做得不理想。学生摆小棒并列出许多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后,我没有及时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共同点,从而总结出相同加数,导致在后面讲两个因数的意义时很少学生回答准确,也不能准确列出乘法算式。就是在放开之后没有及时作一个小结,把知识收笼到重点难点上来。第二个地方做得不好的是:在回应课的开头时,我让学生看图提数学问题后,没有把很多的问题收笼到这节课的乘法问题上,使部分学生列出了加减算式。从这节课上使我认识到:放与收都应有个度,开放是一种形式,而不是我们追求的目的,放得太开不利于学生的'探索,收得太紧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放与收之间,教师应恰当起好主导作用。

  2、教学难点把握不好。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而我在教学中只轻轻地点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影响了教学效果。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重组与激活教学内容、设计弹性化的教学结构、组织动态化的教学过程、实施激励性的教学评价旨在打破以“课堂中心”的封闭性的教学时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开放性;旨在打破以“教师中心”的灌输式,进行沟通与对话,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就是当今教师所必须做到的。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这次试卷紧扣大纲要求,遵循新课程标准,适应新阶段儿童的特点。针对考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我对本此时卷的看法,现对试卷谈一谈我的看法。首先,我觉得本次考试试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题型全面。本次考试试卷共分十种题型:填空、直接写得数、填“<”“>”“=”、判断、选择、排序、竖式计算、脱式计算、列式计算、应用题。总体来看,试卷面向全体学生,即考察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有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难易结合。总的来看,题比较容易,体现了大部分学生的知识结构。如填空题都是最基本的,只要认真审题,仔细观察,都没问题。计算题更是如此,只要不是太马虎,都不会出现错误。当然,也有个别复杂的问题,如应用题第(4)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

  三、涉及面广、灵活多样。从本次试卷考察的知识面来看,可以说是非常广的。如填空题里面既有一般基础知识,也有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如最后一题(3)中,关于价钱的应用,多数同学想象的特别难,其实只要稍动脑子,就会发现和学过得例题一样。

  以上是我对本此时卷的简单分析,对于考试中学生的答题情况,在教学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学生出现的`问题,下面就这些做一下分析:

  一、哪些地方错误多?为什么?

  填空题里面最后一题,说明学生基础知识还可以,灵活运用欠佳。计算题里有些同学马虎,计算失误较多,应用题错误较多,说明学生的分析能力不够。

  二、哪些地方教学需改进?怎么做?

  在教学不能再像以前一样用题海战术,应多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学有兴趣的数学,觉得数学有意思。让他们多动脑,而不是多做题。少做一些繁、难、偏、旧的题,多联系实际,结合所学内容,多出一些引起学生广泛讨论的题,要深浅得当,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数学本身是比较枯燥的,但要求我们变枯燥为有趣,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每一小小进步给以鼓励,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当前,全国将要普及新课程标准,我们教师要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数学的总的目标,改进我们的教学,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培养适应时代、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上了《认识整百数》,课后对此节课作了一个总结。

  本节课的目的是认识并识别整百数;使学生会写、读整百数和一千,并学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本课首先出示一板小方块,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10个十是一百)来过度到新知。接着借助图形直观的帮助学生建立几板是几个一百,是几百的表象,并抽象出几个百是几百,几百就是几个百,培养学生数感。

  由这一层次看来,如果单纯的运用说课的形式给学生灌输整百数的定义,效果并不是理想中的状态,图象始终比文字更容易引起大脑的活动,更直接,符合小学生低年级的认知水平,从形象到抽象。水到渠成。

  接着第二层次让学生读、写整百数和一千、,教师借助计算器,使“拨、读、写一体化”。首先让学生回忆计数器上的数位顺序,接着教师在计数器上拨一个一位数,一个整十数和一个整百数,学生读出这些数,并依次写出来。让学生体会到所在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数不同,同样,所在数位的珠子粒数不同,所表示的数也不同。最后指名上来报一个整百数,拨出相应整百数以及写出相应的.整百数。

  从这一层次来看,借助计数器来让学生读写整百数,更具体,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这比教师一味的在课上讲来的更丰富,更有意义。学生也能真正的掌握整百数。

  最后第三层次是让学生利用整百数来做一些简单的整百数加减整百数的计算。

  从这一层次看来,在计算时要提倡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探索、交流的能力。在这一层次中,教师可适当的出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题目,达到知识的灵活应用。比如书上的练习4到练习6。让学生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本课是学生初次接触“平均分”。先通过2只熊猫分竹笋,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均分。在学生把10个圆片分成两堆后,介绍“平均分”,让学生对“平均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紧接着是判断平均分,课后和办公室老师交流,都认为此处加的好,对比了“平均分”和其它分法,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平均分”的特点。

  “分萝卜”教学反思:本课主要让学生学会平均分的方法,初步体会“平均分”和“包含除”。在教学时,先出示情境,把12个萝卜平均分给4只兔子,可以分给几个?学生在交流了许多种分法后,再抛出问题:12个萝卜,平均分给3只兔子,每只兔子分()个。你还有其它的分法吗?小组合作,交流。特别是交流其它的`分法,学生想到了平均分给6只兔子,每只分2个。平均分给2只兔子,每只兔子分6个。感到很欣喜。

  在学习“12个萝卜,每4个分给一只兔子,能分给几个兔子?”,学生利用学具分,再交流展示。然后全部放手,抛出问题:你还有其它不同的放法吗?用小黑板出示填空:平均每只兔子分()个,能分给()只兔子。小组讨论,交流。学生的思维活跃,想出的放法多样。我想:该引导的时候还要引导,但能放手的时候,一定要放手,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重1克的图钉,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图钉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执教的用数学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三册P59的内容、

  新的课程标准对“用数学”内容的呈现,注重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的事物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有趣的资源、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是《标准》(第一学段具体目标)要求、

  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要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境,组织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活动、让学生参与收集数学信息,根据数学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观察,初步提出问题、还要注意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播放《大象运木头》的童话故事,让学生从画面中收集数学信息,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并汇报解决的方法,学生自由提问、在此环节中,重点强调乘法的含义、让学生在思考中,在师生交流中,明白题中的数量关系,明白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二、新课

  课件出示动物聚会的图画,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先让学生自己收集数学信息,然后让学生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解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经历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实践练习

  设计了两个情境:1、小兔子采蘑菇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自己提问题并独立列式计算、使学生逐渐清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同时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肯德基的图片

  学生很喜欢吃肯德基,所以对这个情境比较感兴趣,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提出和解决与自己直接相关的实际问题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拓展练习

  学生联系身边的事,自己编一道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再次回到完整的用数学形式,真正提高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出现了很多值得探讨和改进的地方,比如学生看图时,应注意指导学生看图的方法、教师的语言有时不够简洁,有些地方处理的过于草率等、希望听课的领导和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

  一、教材分析

  “8的乘法口诀”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初步掌握了乘法口诀的意义,会运用1—7的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乘法计算。这部分知识为学生学习8的乘法口诀打下了基础。教材处理“8的乘法口诀”的口诀引入,不是抽象地直接搬出口诀,而是先通过小狗在数轴上跳,一次跳8,二次跳几,三次、四次……这样形象的例子,进而推导出8的乘法口诀。学生易于掌握和接受。

  、学情分析

  该班有学生40人,大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到学习的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萎缩情绪。我应逐步引导他们开拓思维的空间,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能记住8 的乘法口诀并进行简单计算。

  3.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教学难点:要求记忆的口诀随着所学知识逐步增多。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 师:今天,有一位客人来到我们班,谁呢?(电脑演示“蓝猫”) 蓝猫得知同学们学习了很多知识,想考一考我们。

  ①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用哪一句口诀?3×4,5×6,4×5,3×2,7×4,5×7,7×5,7×6,

  2.师:蓝猫看到我们那么厉害,可不服气了,它又出了几道题目。看看我们小朋友能不能闯过难关,做的又快又准确。(电脑演示)

  说说出现口诀的前一句和后一句

  (二)探索新知

  1. 由蓝猫跳数轴引出一个8至8个8的连加。

  师:再来看看蓝猫又干什么?(电脑演示)

  师: “这是蓝猫,它可爱运动了,是我们数学王国的运动健将哩,你看,它又在那里跳了。”(展示数轴)

  师:请小朋友一起来观察一下,蓝猫是怎么跳的?蓝猫第一次从0跳到了几?

  师:接下来它要顺着数轴继续跳,每次跳的长度与第一次相同,那么蓝猫第二次会跳到几呢?

  师:谁能来说说为什么?

  生:因为蓝猫这一次跳得与第一次、第二次的长度都相同。

  师:那么蓝猫第四次、第五次……第八次分别能跳到哪里呢?说说为什么。

  学生反馈。

  师:求几个8相加什么方法更简便?(乘法)

  出示课题8 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 自编8的乘法口诀

  带蓝猫参观鼓号队。要求同学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电脑演示)

  师:每个小朋友可以根据蓝猫今天跳数轴的表现来求1排到8排各有多少人(给学生3分钟的练习时间,并且反馈于书本上

  个别学生反馈,教师及时纠正错误。

  再根据算式编8的乘法口诀。

  师:对于他们编的8的乘法口诀,你还有什么意见或者补充吗?

  学生讨论再反馈在黑板上。

  3.记口诀

  师:编的那么好的乘法口诀,让我们一起大声地朗读一遍吧。

  师生齐读口诀。

  师:蓝猫又说话了:“你们认识了8的乘法口诀,里面有8个朋友。你们能一下子就把每个朋友都记住吗?还是让我蓝猫来告诉你们一个办法吧。你们可以先观察每一个乘法口诀朋友的特点,再比较比较。这样就好记多了。”

  学生比较并反馈:①每一句口诀的第一个数总比下一句的第一个数多一;

  ②每一句的第二个数都是8;

  ③每一句口诀的得数十位上依次增加,个位依次减少;

  ④积一个比一个依次多8。

  师:说一说你觉得哪个口诀朋友比较好记。介绍一下你的方法。

  学生反馈,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师:蓝猫直挠头,忘了六八多少怎么办?

  师: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住这几位朋友。(两分钟)

  师: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同桌互背、开火车背口诀

  (三)练习

  1.出示8的乘法口诀卡片

  师:波波给我们带来了8的乘法口诀的相片。看看我们小朋友是不是真的记住了这几位好朋友?

  8×4 8 ×7 3×8 8 ×8

  8×2 8×5 1×8 6×8

  2、智慧星

  一八得( ) ( )十六 ( )八三十二 ( )二十四

  ( )八五十六 五八( ) ( )八六十四 六八( )

  (四)实践运用

  师: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8的乘法口诀?

  ①螃蟹:一只螃蟹一条腿,三只螃蟹呢?

  ②教室里横着数有7排,每排8人,还多2人(竖着数有8列,每列7人,还多2人)可算出全班多少人?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跟着在数学王国里逛了一圈,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

  这节课是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过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基础上,学习千以内数的不退位和不连续退位的笔算减法。

  在复习准备中,先布置了三道百以内笔算减法,以复习百以内笔算减法法则,然后布置了四道口答,以复习数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最后是口算练习。

  在学习新课中,首先出示例题,让学生说说图意,弄清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由此让学生列出算式。鼓励学生各自用自己的方法算出得数,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再让学生分别说说如何用计数器计算得数的',还有如何用竖式计算的。在比较中让学生意识到:无论是用计数器计算还是用竖式计算,都要用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用竖式计算引导学生说出用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然后,引导学生计算完要进行验算。说一说可以怎么验算。对于学生没有说出来方法的提醒了他们可以用加法验算。然后让学生独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计算的得数。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我做计算题的注意点。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

  《数学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堂课之所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以为主要是把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当作数学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成功。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几个几"。首先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列出连加算式,对几个相同数连加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圆片,将刚刚形成的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在亲自操作中体验"几个几";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花片,分别列式求数量,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几个几"的实际含义。教学中,学生通过看图数数—操作体验—比较感知,在鲜活的具体情景中初步建立起"几个几"的表象。

  2)在现实问题中引入乘法。通过解决"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这个实际问题,在数数,连加等方法后,自然引出乘法,让学生了解乘法产生的'背景。至于乘法各部分名称,读写方法等,让学生通过看书自学和交流来解决。数学概念的教学容易陷入枯燥灌输的泥潭,因此要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形成"学习共同体",培养合作与共享的意识。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

  《过河》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这一单元的第三模块i,教材创设了“学生过河”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充分体现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一教育理念,本节课也体现了‘寻找疑问—发现疑问—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想验证—汇报结果’这一教学流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的活动中,所以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有如下特点:

  1、 充分利用“过河”这个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并从中发现数学疑问,再提出问题,接着让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时候孩子们通常会想到的是分步算式,接着又小组合作交流,“能写成综合算式吗?”这时就有部分孩子出现这样的算式:29+25÷9 ,接着老师就引导孩子们通过计算出这道题的答案,再结合具体的情境自主发现问题所在,让孩子们知道这个时候这样写出来就是不正确的,同时给孩子们介绍新的`工具“小括号”,并让孩子知道:有小括号的时候,就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这个时候再让孩子们列算式,就会列出正确的:(29+25)÷9,而且也知道了运算的顺序了。接下来在‘做一做’的练习中让学生们先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使孩子们进一步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又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本节课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疑和提出疑问后的思,同时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线,在各环节老师穿针引线(提醒为导疑—导思),关键处忘让学生讨论、合作、交流。

  3、 新课部分,在‘问题情境’的牵动下,当孩子们找出问题解决的办法后,又鼓励学生大胆的汇报自己的方法,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得以加强。在学生求探索、同思共想、动手操作、互说互议的过程中,更多地获得了展示的机会,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愿与他人合作的好习惯与诸多探索的精神也逐步养成。

  4 、 本节课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及电子白板,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直观、形象、动态,以及交互式等展现知识的过程,有效的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如本节课我运用到了电子白板的“拖拽、组合、随意书写、无限制克隆、遮挡、双页预览、魔术笔的放大和聚光等功能”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新知,建立清晰表象,并有效的节约了教学时间,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了很好的教学目的。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

  小学生要认识除法,必先认识平均分。认识平均分是 人教 版二年级 下 册第 二 单元 表内 除法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认识除法建立基础。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出于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获得知识的特点,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具盒中的小棒,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又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感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过程中去。

  1、新课开始,从帮猴妈妈分苹果入手,利用帮猴妈妈分苹果的故事引出分东西,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让学生在分苹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3、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分苹果的时候再次感受平均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在教学“试一试”时,让学生再次操作学具,按要求分物体,通过分,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体现分的多样化,从而得出: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都是在学生通过动手分学具的过程中,达到了全员参与。 识平均分”教学“认反思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亲自动手实践,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再多次经历分学具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的道理,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初三数学教学反思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

  ——《千以内数的认识》

  我上了《千以内数的认识》第一课时,从课堂氛围上来看,这节数学课比以往所有的课都活泼。这节课用的教具是计数器,当学生看到计数器时,高兴的那劲儿没法说。在分给学生计数器之前,我首先强调了上课纪律,说谁要是拿了计数器不用来学习的话,下一次老师就不发给他了。这一招很有效,课堂纪律出奇的好。

  我带领学生一个一个地数,得出10个一就是十,接着十个十个的数,得出10个十就是百,让学生感受了满十进一。这些都是对一年级的知识进行复习,学生兴趣很浓。接着我让学生一百一百的数,数到900的时候,有的同学说出了1000,我感觉对以前知识的复习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学生已经接受了满十进一。接下来我又让学生拨了235这个数,让他们看一看百位,十位,个位上的数字分别是几,讲了235里面有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的练习。最后拨了605和320,让学生通过拨珠,认识这两个数在数位上的不同。最后让学生做了课本第77页“做一做”的'第1、2题,并让同桌互相看看拨的珠子是否正确,再说说各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孩子们都学得很愉快,收获也不小。

  二年级的孩子,在上课纪律上比一年级强了很多,他们能够有层有次的和老师完成一项数学活动,并且在活动中个个表现得很积极,以后在数学课中我应该多多穿插这样的小活动。当然,在这节课中。学生对千以内数的读法写法还没有落实好,应该再通过自主练习巩固。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

  从现代课程理念来看,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评价一堂课,最重要的是要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自始至终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他们学习的情绪是不是达到了兴奋点,是不是获得了主动发展。基于这样的观点,我的反思如下:

  首先,我试着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方面做了一点尝试。

  1、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从内容到方法要更贴近儿童,尽可能顺应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要不断地触发他们的兴趣点,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课一开始,我就通过事先设计好的一个事例,让学生能从生活中的事例,感知东西要分门别类的.放好了,这样才不会出错,其目的也是为了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正所谓“未登殿堂,先入佳境”。再用计算机向学生呈现了一幅动物运动会的画面,这幅画面既富有现实生活的气息,又充满了童话的色彩,一下子就紧接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仔细观察,操场上有哪些小动物?他们参加了哪两项活动?”从而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迁移到统计问题上来,接着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帮小动物们“发运动服”、“订午餐”等一连串的问题,产生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统计的意识。

  2、引导学生经历统计过程

  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把教学目标仅仅局限在掌握简单的分类统计方法上,而是着眼于让学生感受统计问题的产生,体验统计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首先,通过学生自主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引发统计的需要,这种需要很自然地转化为学生经历统计过程的内在动力。

  其次,我又试着在教学的安排上做了一点尝试。

  1、授课的大部分形式是教师与学生共动。

  具体细节:在填统计表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报数我在电脑前操作。我的想法是: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具体更直接的看到图表的制作过程,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下将知识内化。但也有让学生独自完成的学习活动,如:学生自己动手完课本第95页上的“想想做做”的第2题。我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到自己也能行,感到只有“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

  同时又安排了活动和实践作业部分,让学生动脑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进行统计的?我考虑到学生可能一下子发现不了,我就作一些小小的提示:“全班的小朋友,你想怎么分类呢?”,接着课件出示“中国象棋”和“积木”帮助他们开动脑筋,他们的想法会可能很幼稚但仍需鼓励,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在课下实施。我的用意是让他们懂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很大的不足:

  如: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合作学习,探索新知”,我如果这样设计或许会更好些:先让学生自己试着把看到的小动物“数一数记下来”,当学生用以前学的一个统计表来统计自己提出的小狗、小兔、小猴各有几只,跳高、赛跑的动物各有几只时,他们遇到了一个麻烦,那就是由于分类不清,让人很难一下子看明白到底一共有几只小动物(看图数是13只,看统计表算是26只)。这时,学生便对掌握更好的统计方法产生了期待。当学生面临这个新问题时,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思维异常活跃,都纷纷投入到寻找新的统计方法的探究过程中,我想这时的参与将会是更深层次的参与。

  运用以前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学生的“记录”显然不够科学,别人不易看懂,感受到了“挫折”,正因为有了这种“挫折”,才激起了他们主动寻科学的统计方法的积极性。接着,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独立思考到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的过程。最后,把分类统计的方法告诉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更能体现学生始终是在自主探究,对分类统计这一方法的认识不断加深,从而充分的经历了统计的过程。

  再如:由于某些原因,没能充分的让孩子说说通过观看这两个统计表你知道的什么,尤其是“对于同一件事物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上分析得不够透彻。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

  一、小学数学《垂直与平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大家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的数学课堂也逐渐变得真实而生动,教学的设计朴实而又创新,学生学得扎实而又愉快。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垂直与平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回顾在《垂直与平行》的课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平行现象。

  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平面内”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平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关系 “必须在同一平面内”,直观到位。

  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当然,朴实不是不追求完美,真实不是为了展示平淡无奇,扎实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和训练。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要充分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扎扎实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课堂融入我们的智慧和思考,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

  1、重视情境的创设“数学源于生活”。课堂上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利用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感悟与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体会,逐渐学会,学习思辨,掌握技能。

  2、突出算理,分清运算顺序。学生刚学习两步计算式题时,对运算顺序较难理解,往往难以灵活运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明确算法。第一个问题,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引导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使学生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并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计算,理解运算的顺序;第二个问题,则引导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联系数量关系理解其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注意新知与旧知的'矛盾冲突。第一个问题解决“乘加混合”,学生还是习惯地从左往右,但第二个问题“乘减混合”,显然不能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有的认识组织产生认知冲突,抓住这个时机的运算顺序的教学坚持让学生在列出算式后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注重了思维的表述,又让学生明白要先算乘法的道理。注意对同类题的比较,通过比较归纳出含两级运算的计算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

  3、重视对错误的诊断及矫正。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尤其是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辨析。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是(1)格式问题:等号的对齐;(2)运算顺序:学生在理解了运算顺序之后,有些前面是减法、加法后面是乘法的混合算式,学生往往是将后面的结果写在前面。通过(1)强调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2)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数学教学反思02-12

数学教学反思07-18

数学的教学反思02-26

数学教学的反思03-10

数学教学反思02-25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5-01

二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03-15

数学小学二年级教学反思02-13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02-25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