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6 13:01:3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一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

一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1

  小明的一天这节课主要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注意联系生活进行教学,建构较为科学的体系。

  教学伊始,先通过猜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联系实际,认识钟表的作用,激发学生求知的动机。时间的概念比较抽象,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才能把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主动掌握时间的基本知识。设计时,我注意到这点,放手让学生观察、操作、体验、交流,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我加以点拨指导,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间对学习、生活有很大帮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和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究新知。

  通过形式多样的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加深了学好数学的信念,最后让学生回顾学到什么,怎样学的?有什么问题?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让学生总结学法,提高学习能力,并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课末,布置有发展性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加以发展,让所学知识得以拓展延伸。

  对刚进学校的学生来说,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这些经验作为学生学习的起点,使课堂的学习活动成为对他们原有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因此教材呈现了小明的一天活动时间表,目的让学生在叙述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发现半时和整时的区别,并通过对比,发现其特点,概括出认读方法。

  实际上,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层次的家庭,学前教育的程度参差不齐,个体上存在着巨大差异。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必须要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群充满不同的情感期待和知识需求的学生,真实的课堂教学是既有确定的教学目标又充满着不确定性的真实生活,学生作为一群活生生的人渴望我们给予个别化关怀和知识指导(决不能让部分能力较弱的学生跟着大家无奈地重复)。因此,关注学生的问题和差异成为课堂教学的真实需要。数学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数学现实为基础,精确切入,突出教学重点,方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2

  《物体的形状》是一年级上第4单元识别图形的教学内容,这一课分为2个课时,第一课时为立体图形的认识,第二课时是平面图形的认识。设计平面图形这一课时时,我力求让学生通过整节课的学习知道物体的表面,通过动手画一画积木块的表面认识平面图形圆形、正方形、和长方形,这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从物体的表面抽象成平面图形,并且理解曲面不能被画下的原因。

  整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把积木块的表面画下来,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将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立体图形转变成了新认识的平面图形,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效的帮助学生从物体的表面抽象成平面图形。在教学的实践中,学生在画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发现了,正方形既可以从正方体上画下来也可以从长方体上画下来,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画一画球的表面时,有个别学生发现画不下来,这时我又引导他们发现了圆柱体的曲面也画不下来,学生通过实践更好的理解了立体图形的曲面是画不下来的,再次证明学生的动手操作有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但在教学中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教师在示范怎么把立体图形表面画下来时,应注意作图的细节,平面图形都是由线段围起来的图形,要让学生有几何思想的`渗透。

  这节课的另一设计在于对学生的语言训练上,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很多时候他们无法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也不会“说一说”,所以在一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的逐渐培养和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比如回答问题是要回答完整,“我是从(什么形状)积木块的(那个)面下了这个图形”、“(什么物体)的表面是( )图形”,我还经常使用到因为。.....所以。......等语言。学生通过这些训练,逐渐学会了如何表达。

  本课练习的设计也有意识的划分了层次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先找图形再想一想是从什么立体图形上画下来的,但是在拓展题的部分还可以有更多的思考。不仅仅要激发学生兴趣,更可以提高练习难度,达到拓展的目的。

  虽然整节课在环节上清晰,在实践中也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练习的层次上也有所设计,但是作为数学几何内容的学习,还更应该考虑到数学教学的严谨性,这一点将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加强。

一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3

  本节课通过解决“有几瓶牛奶”这个问题,让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完毕,总结整理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探索和反思:

  1、今年一年级的部分学生对于20以内的进位加法计算有一定的基础,但对算理并不了解,为了克服这一现象,我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省时、效果好。

  2、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为了保护并激发其学习愿望和兴趣,学生回答得是否正确,语言是否完整,我都延缓评价,并且多鼓励。

  3、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学具来直观地帮助学生寻求解决办法,形成感性认识后逐步抽象出9加几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不强化计算方法的说理训练。尊重学生自己的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本节课学生想出了不多的解决方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然的迸发出来。

  4、我合理安排各个环节的时间,在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的环节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研究、探讨、交流、体会。本节课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做了适当调节,对突破难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5、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只可组织、引导、参与学生的活动,但不可以直接告诉结果。要相信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在体验中发现并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里时间问题是我们共同面对的难题,怎么样做到即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完整的完成教学任务,期待大家共同的探讨。

一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4

  左右这节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中的一个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上下、前后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体会左右的相对性。使学生能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境,描述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并结合摆一摆、做一做等活动,体会左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能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本节课我遵循了一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以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建构新知。

  在认识左右时,为了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物体的左右位置,我将切入点放在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习惯上,从让学生说一说左手、右手可以干什么,到找一找身上还有哪些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并与好朋友做游戏,通过玩中学,玩中悟,将学生已有的生活习惯动作,与左右的认识结合起来就容易被学生所理解,也利于今后的`记忆,接着又从学生自己及身边的学生入手,让学生用左右来描述自己的邻居,感受左右,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本节课我安排了各种形式的游戏活动,比如,遥控机器人;摆一摆、说一说;做一做、玩一玩等,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玩中学,在乐中悟。学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下,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游戏中。最后在总结收获时,有的学生说:今天这节数学课我认识了左右。有的学生说:我觉得这节课我很开心、很快乐。听完孩子们的收获,我很欣慰,我觉得我的目标达到了,快乐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看似枯燥的数学课堂富有生机,学生在心理上对数学不排斥、不胆怯,以此为契机,在今后的教学中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培养学生的毅力及对待困难的健康心理。

  在教学左、右相对性时,我巧妙地设疑让学生们判断我举的是不是右手,这样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思考;接着我让学生举起右手与我进行比较,我适时提问:是不是你们举错手了?你能说明一下你的想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通过我的转身结论得到了验证。通过总结学生明白:面对面站着,方向不同,左右也不同。最后我通过让学生握手和实践活动走楼梯,帮助了学生进一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训练了学生左、右的方向感,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反思整节课,我觉得本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同时教师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式。

一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5

  10以内的加减法是在学生认识可10以内的数,并初步掌握了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基础上教学的。它是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主要认知基础。

  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以儿童非常熟悉和喜爱的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为素材,创设了走进花果山这一系列情境,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这一主题。素材的选取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熟悉的、有趣的、生动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

  学生在入学前对10以内的书加减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学生之间对学习的方法的掌握存在较大的.差异。承认学生间的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让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是本单元教材编写的另一重要特点。

  本单元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动手实践-操作学具、自主探索-学生自己看图理解图、合作交流-最内说说自己的解法,为学生创造一个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空间,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逐步的学会学习。

  从学生掌握的情况来看,10以内加减法大部分学生没有问题,学生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算题,(例如:数手指,用小棒,口算等等,学困生存在问题,如赵迎超、王钏旭,需要细心的辅导。)但放到看图列算式一方面则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学会看图是以教学重点。

  学完第三单在单元过关存在的问题是

  1、单纯的加减口算题只要细心基本没有出错的,宋明煜等因为粗心出错,今后注意让孩子细心,赵迎超直接不会,单独辅导还没有时间,想想也挺头疼的一件事,怎么帮助赵迎超解决10以内加缄口算的难题呢?

  2、出错较多的还是看图列算式,特别是加减混合的动态图,今后需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帮孩子看加减混合的动态图,我感觉孩子看的越多能力会越高!

一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6

  送走了一届毕业生,今年又迎来的新的一届一年级的新生。而今年的苏教版教材也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我也在新教材中感受新的教学方法的思考。

  今天上午的教学内容是《认识6-9》,出示主题图后(图片附下)。

  我问学生: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于是学生举手回答踊跃发言:

  生1:我发现图中有个小朋友在玩套圈……

  生2:我看到有5个小朋友在排队等着玩套圈!

  生3:我看到还有一个老师!

  生4:我看到这个小男孩套中了4个圈!

  生5:我看到了有9个长颈鹿!

  ……

  五分多钟过去了,还有孩子不断的踊跃举手想说他们的发现,但是我发现学生的回答有点偏离今天的教学目标,今天的教学目标是认识数字6,7,8,9,而学生说的数中,很多都没有6-9,而是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最后,我只好给学生提醒,你能找出跟今天要学的数字有关的数学信息吗?这样启发以后,学生才基本能领悟了我的意思,回到了原定的教学目标的范围内来。

  下课后,我便汲取了这节课的语言上引导的不精确的地方。到了另一个班级再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带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我便是这样的引入教学的。

  师:今天,我要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新的数字朋友6,7,8,9.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在图中找到数,6,7,8,9,并用它们来说一句话吗?这样改变了问题的问法,让问题具有指向性,学生很快便能说出:

  生1:我发现有6个小朋友在玩套圈游戏!(数字6出来了,呵呵!)

  生2:我看到一共有8个圈!(数字8出来了)

  生3:我看到一共有9个长颈鹿!(数字9也出来了)

  但是这时,学生没有关注到7,因为7没有相对集中的图示。于是我启发学生仔细观察。

  生4:我看到这图上的小朋友和老师一起一共有7个人。(数字7出来了)

  ……

  至此,我问题所要的答案全部出来了,而且学生的注意力始终是在数字6.7.8.9上,没有偏离教学目标!让下面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下午,我在办公室读特级教师徐斌的《无痕教育》一书,正好读到到里面的一节:问题设计巧方能学得活!

  里面提到这样的一段:老师的问题过于笼统,没有指向性,学生怎么能有数学思考呢?这样的数学课不如说是语言文字训练课!

  是啊,如果教师的问题提出的能更明确一点,学生就能在问题的情境中有效的'捕捉数学信息,然后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就顺理成章了。

  这个教学案例的反思,让我更深的体会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提出都要精心的设计,并反省一下,这个问题提出有没有什么意义?对我解决教学目标有帮助吗?能让学生有效的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来吗?有了这样的反省,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7

  经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不再是研究凑十法。5、4、3、2加几,都是与前两节内容相关的小数加大数的试题,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完成这些计算。

  在新课之前,我让学生复习口算9加几和8、7、6加几的试题,因此当出现例题5+7时,有的`学生很自然想到了7+5等于12,所以5+7也等于12,也有一些学生用凑十法口算,我也给予肯定。本节课我把重点放在“突出思考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上,每道题要求学生口述思考过程。如:计算5+8,想:因为8+5=13,所以5+8=13。例1、例2中的每一道题都要求学生像这样说思考过程,最后引导归纳总结: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了,得数(和)不变。大部分学生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还给这句话配上了手势语,学生能一边说,一边做手势语,这为今后教学加法的交换律作好了铺垫。

  这节课学生兴致很高,说得好,算得对。练习时,我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口算题用卡片让学生以开小火车的形式算了好几遍,90%的学生能算对,有二十多个学生算得又快又对,有部分学生速度较慢。

一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8

  《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从而发展数感。

  一、亲历建模过程,建立数感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课前谈话中,教师选择一捆和十根之间的特殊关系,渗透以一当十的数学思想,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果。

  当学生自主探究怎样摆放能让别人很快看出是12根时,呈现出8种摆的方法并各抒己见,学生无法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但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此时,教师没有阐述自己的观点,只是巧妙地设计了三幅画面,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10根 10根地摆。当学生对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无法说出根数感到无奈时,10根10根地摆却带给学生惊喜、兴奋,异口同声说出12根。通过比较体验,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并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激发学生我要这种方法,我喜欢这种方法的强烈欲望。然后通过摆小棒、说组成,在脑子中想小棒,说组成,看数说组成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数的实际意义,也体验经历了数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建立数感。

  布鲁纳强调: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学生经历实物操作(摆小棒)──表象操作(在脑中摆小棒)──符号操作(看数,直接说组成)的过程,从而建立起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几的数学模型。可见,建立数概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数感是不能传授的,它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有所领悟,产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获得数的敏感性,从而建立数感。

  二、重视实践应用,形成数感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现实的`生活背景下感受体验,内化知识,发展数感。生活中,你在哪儿见或用过这些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寻找教室里的,回忆经历过的。学生这分分秒秒地思考,反映出他们对数的兴趣,16个整体音节,18路汽车,12色水彩笔等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数,这些不是他们胡编乱造的,而是他们正在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描述生活,解释现实,这是数感的具体表现。

  三、激励猜测验证,发展数感

  数学猜测是一种数学想象,能简缩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验证是指学生在进行探索之后,需要对结果进行验证。引入时,从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猜猜有多少个草莓?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的相对大小,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有兴趣地数数,又了解了学生的起点,可谓是一箭三雕。实践应用部分,翻书页、数出10页纸摸摸有多厚等问题情境的设计,促使学生加深对数意义的理解,选择参照物,逐步得出合理的结果,也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将知识与生活问题联系起来,主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形成数学意识,发展数感。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数的学习的核心目标,学生数感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有责任让数感贯穿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能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9

  在上述片段中,学生们都投身于探求知识的活动中,他们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比较,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尝到了成功的喜悦。通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动手操作更是一种以“动”促“思”,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途径。

  在上述片段中,如果凭空让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学生没有实际的操作过程,缺少空间想象力,必然会“闷”掉。因此,教师让学生边滚边玩边交流,学生的兴趣智能都得到了提高。学生在操作中,不仅知道了各种几何体的不同滚法,而且对它们作了比较小结。如球的滚法,学生从具体的滚动方向中得出了“向四面八方滚”的结论。球和圆柱体能滚远,而圆锥和圆台滚不远。总之,学生在操作探索知识中,亲身经历新知识的产生,不仅能充分展示每位学生的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教师是引导者、评价者。新课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是淡化了,而是要求更高了。新课程提倡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但不是放任自流。上述片段中,虽然第一和第二个学生回答得不完整,不全面。但教师的`一句话“如果不换方向,它能不能一会儿横着滚,一会儿竖着滚?为什么?”起到了引导作用。学生在再一次的思考中,思维接受碰撞,得到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同时教师在恰当的时机加以引导,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探索问题。如教师给圆台“戴帽子”,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圆台绕什么滚的难题。在“引”的过程中,教师还注意了激励评价“补充得很有道理”“说得真好”。教师的充分肯定,使学生敢想、敢说、敢猜测,形成了一种互相撞击,互相补充,互相启发的学习氛围。

  3、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上述片段中,学生动手操作后,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适时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它不仅仅是一种认识活动,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来讲,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现,个性化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要在行动中加以落实,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调动学生参与实践,关注学生的发展,凸现学生的主体。

一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10

  快乐的家园是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的开端,学生将初步认识10以内的数,体会数的意义,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特别注意把数的认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数数、读数的过程中,渐近理解数字的代表符号。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字符号的呈现是十分抽象的,他们很难理解这些数字符号与他们所认识的生活中直观物体的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感;在数数、认数、读数的过程中,要重视实物操作,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意义。

  这节课,我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利用电子白板,呈现电子课本,利用动画让学生在小鸭子的带领下,进入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数感,较好地使学生理解了数与实物的对应关系:同时重视了实物操作,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意义。数学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抽象性,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同时还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因此在引入新知识时,通过直观的富有意趣的情境,并安排操作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性实践中感受知识、学习新知识。在注重直观感受的同时,逐步提高对学生的要求,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不只停留在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

  课堂上,很多学生没有倾听的意识,习惯于自说自话,再加上各自在不同幼儿园接受的教育不一样,学习习惯、学习基础都不同,课堂纪律也存在很大问题,这些都要多加注意。数学课堂不仅仅是传递知识的地方,更应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地方,在今后教学中我们要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倾听、提问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11

  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跨入学校的第一节课,是学习数学的开始。教材从动物学校开学的情境入手,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把孩子引入神奇的动物世界的童话中,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数数,再引导孩子们从生活实际出发,感受数学的乐趣。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进入学校,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是关键。由于学生的学前教育情况不同,难免有些差异,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教学,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让孩子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维目标:

  1、通过观察情境图,初步认识10以内的数,正确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

  2、在数数的活动中,体会有序数数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3、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10以内的数,正确数数。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手段:针对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学具等多种教学手段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磁力板、小圆片

  学生准备:饱满的精神、学具盒、格尺、课前观察校园、收集生活中的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1、谈话交流、了解数学

  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去认识一些新朋友,这些新朋友喜欢与大家一起安静地学习。并希望你们发言要举手,还要注意听别人发言。能做到的小朋友笑一笑。

  【设计意图】首先要让孩子们了解课堂学习的方法,学会倾听。

  师:请小朋友们打开数学书看一看,然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师:智慧老人说,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这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孩子们的回答,让他们感知数学就在身边。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动物学校今天也开学了,小动物们背着新书包,唱着欢快的歌,高高兴兴地来到了学校,小朋友们,想去参观一下吗?(多媒体出示情境)

  板书课题《可爱的'校园》

  【设计意图】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学习兴趣。

  二、感悟新知 培养能力

  1、谈话引入、学会数数

  ①师:请小朋友们静静地看、认真地想,然后说说看到了什么。

  (这时不要急于给出数数任务,分散孩子们观察的兴趣,要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再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去数一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教室、大树、花朵、白云、大象)

  【设计意图】教师要时时处处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细节入手,从每一句话入手,不要失掉任何一个教育的机会。另外,此环节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②师:请小朋友们再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些事物或动物各有多少呢?

  (学生往往先说数量较少或目标较大的物体。如:1头大象、3间蘑菇教室)

  当学生汇报出10只蝴蝶时,问:你怎么知道有10只蝴蝶呢?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师指大屏幕,和学生一起按顺序数数)

  指名再数。

  ③师:用这样的方法我们来数一数花朵、大树、小鸟的数量好吗?(边数边板书)

  ④引导孩子做出小结:数量少的事物用眼睛就可以看出来,数量多的就要认真地来数一数,可以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数,也可以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数。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注意口手一致以及按顺序数数。

  2、认识1~10各数

  ①读出黑板上的数

  ②请小朋友们拿出格尺,读出格尺上的数。

  ③和同桌一起数一数1~10各数。

  【设计意图】利用格尺来了解1~10的数序。

  3、寻找身体上的数

  师:1~10这几个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我们身上就有许多地方可以用数来表示,快来找一找吧

  4、寻找教室里的数

  师:小朋友们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到了这么多的数,真了不起!再来看看我们的教室,你们能发现哪些数?和小伙伴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培养孩子们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如果学生能说出比10大的数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5、寻找校园里的数和生活中的数

  师:课前,老师让小朋友们观察了我们的校园,并收集了生活中的数。谁愿意把你的发现与积累告诉大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课前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回忆知识的能力。同时3、4、5环节初步渗透了数学思想,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三、挑战新知 提升能力

  指名学生在磁力板上摆圆片表示数量,其他学生可以用学具摆,也可以在纸上用画○的方法表示数量。

  【设计意图】在第一次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认知已远远超过1~10各数的认识,甚至会写下来,所以在这次的教学设计中,我加入了这个提升环节。这一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学会运用他们的图形语言,学会抽象地思考,我认为这对学生数学化地思考问题是很有帮助的,对初学数学者来说是一个成功的挑战。

  四、知识回馈 课后延伸

  1、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好朋友,你们的心情怎么样?你觉得数学有趣吗?

  2、师:其实数学无处不在,它就偷偷地藏在我们的身边,只要小朋友们细心去观察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设计意图】让孩子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课小结:本节课,孩子们经历了观察、思考、交流;尝试了动脑、动手、动心;学习了倾听、合作、总结;感受了数学的无穷、多彩、快乐一切的一切,我与之分享!不敢轻言,却已满足,缘于我心,融与课堂。但知路无尽头,学无止境,教无定法,课改无涯!

  本课思考:虽然我们没有界定,但由于课程内容所至,基本上孩子们的天马行空都被1~10这几个数字牢牢地锁住。好在关闭了横轴还有另一条纵轴,希望他们的思想是在另一条轴线上尽情地遨游着的。

  教学思考:我们的教师兢兢业业、勤勤肯肯,始终如一地坚持着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坚韧不拔地钻研着新课改的理论精髓,精益求精地完善着新课改的思想目标,准备昂首阔步地追求新课改的光辉成果。可是,我们现在却疲惫不堪。我们不甘心,为什么五年的大刀阔斧到头来却让我们不知所云?

  我很想知道:努力追求的素质教育的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那轰轰烈烈、迎风飘扬的应试教育?

  教学反思:

  又迎来了一批可爱的孩子,看着他们那一双双好奇、充满童真童趣的眼睛,让我感到兴奋与快乐。激动中的一份责任,让我用心地琢磨起送给孩子们的见面礼孩子们上小学的第一节课!

  每一位班主任教师都曾经历过它――《可爱的校园》。教材的知识简单易懂,大部分孩子都已认知。所以我认为,如何利用本课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才是最重要的。

  课上,我根据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充分开发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根据孩子们平时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出发,引导他们有序地交流信息,使他们初步认识到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课堂上,我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让孩子们通过观察,从图画中抽取有用的数学信息,从课本到身体,教室,校园,以及社会,把课堂教学的触角伸向现实生活中广阔的空间,使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数无处不在,体会数在生活中的使用价值。教学中,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体作用,尊重他们,让他们充分地表达;注重对孩子多种能力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培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一节课按预设热热闹闹地顺利完成,孩子们兴奋的表情至今还留在我的脑海里。可静下心后我陷入了思考:整整一节课,孩子们是否经历过有价值的思考?四十分钟内,孩子们可曾真正去动过脑筋呢?我是否在顾及培养兴趣的同时降低了对孩子的认知?我是否陶醉于自我的精心设计之下而忽略了孩子们的创新与思维?是否我的教材创编还不够大刀阔斧,抑制了孩子们的发展空间?认真思考过后,重新进行了本次的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12

  如您认为网站上由用户上传的内容(包括文件、图片、视频等)侵犯了您的知识产权,请点击这里提起版权异议,我们尽可能地保护您的合法权益。注意: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含邻接权)、商标权、专利权等。

  如何进行版权异议?

  点击本页下方的“进行异议申诉”按钮,进入申诉页面,并按照提示填写相应的申诉信息。请您在开始填写前准备好所需的相关文件,以防止因页面超时等原因造成申诉提交不成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人主体信息和相关材料:权利人的姓名/名称、联系方式、地址及营业执照(单位)、身份证(个人)等证明权利人主体资格的材料。若权利人委托代理人进行申诉的',还应提交代理人的姓名/名称、联系方式、地址及营业执照(单位)、身份证(个人)、授权代理证明等材料;

  2、权利人申诉内容及要求:包括要求删除、断开链接的内容的准确名称及确切的网络地址;

  3、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明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著作权登记证书、商标证、专利证书、作品首次公开发表或发行日期证明材料、创作手稿、经权威机构签发的作品创作时间戳、作品备案证书等能有效证明权利人拥有相关权利的权属证明;以及对侵权行为的具体列明。

一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13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采用动手实践等方式,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创设小猫钓鱼的故事情境,以趣导入,设悬引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所有学生都被有趣的故事所吸引,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情节和教师的问题中去,0的认识自然引出。故事讲完了,孩子们还沉浸在故事里,开动脑筋为故事里面的小动物想办法解决困难,解答问题。小故事营造出了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2、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认识0的含义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直尺上找到0的位置,然后再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体会0还可以表示开始。

  3、密切联系学生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已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因此在揭示完0的第一个含义(表示什么也没有)后让学生举出一些在生活中0表示什么也没有的例子和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到过0。发现学生对于0的认识是很丰富的,学生们说出了在很多地方看到过0,比如在车牌、手机上、电视里等等地方看到过0,这足以说明我们的学生平时是很关注生活中的数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要能及时肯定他们在生活中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培养学生有一双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

  4、评价方式多样化

  教学中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如师评,学生互评,掌声,小奖品等多种形式表扬或提醒学生,控制课堂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14

  《加减混合》是学生在学习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以及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共安排了2道例题,例1是先加后减的混合运算,教材先用图表明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一会儿又飞走了2只,然后根据画面所反映的天鹅的只数的变化过程引出算式4+3-2。例二是先减后加的混合运算,也是通过天鹅只数的变化过来来引出算式,与例1所不同的是例2第一步第二步的计算结果要求学生来填,这样处理,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计算算式,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在教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故事中呈现天鹅数量的变化,从而引出算式。从教学的效果来看,这样的设计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效果。引出算式之后,我让学生算出得数并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学生的方法很多,有用彩笔先拿几只再拿几只最后拿走几只来算的.,有用手指头来算的,也有学生是通过做2步计算得出的。。。学生说出的各种方法我都给予的肯定,并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重点讲解了分2步计算加减混合算式的方法。我是这么考虑的,用彩笔或者手指头的方法计算现在10以内的计算可行性非常的高,但是当以后学习深入,数字变大,这两种方法势必不能采用,所以我想将这种分2步计算的方法重点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轻松。

  要让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首先要让学生熟悉加减混合运算的一条规则(刚开始我忽略了这条规则):就是知道加号在前先做加法,减号在前先做减法。只要了解了这条规则,就和前面的连加、连减的知识区分开了,然后就是看清楚算式里面的加减符号。计算方法呢,还是和前面的连加、连减是一样的,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先在前面的两个数下面划上横线,把算式写下来进行计算,再用得数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通过几天的训练,学生在加减混合运算这一方面掌握得还算可以,只有个别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点差,还会出现好多错误,在个别辅导课上还要对这几个人进行强化训练。

一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15

  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9加几的基础上学习的,因为有了前面9加几的知识经验,本节课主要是通过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自主发现和研究出8加几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进一步巩固凑十法的应用,并初步了解数学学习中类比迁移的重要思想方法。

  开课之初,首先简单进行了口算练习,巩固9加几,然后创设了春、夏、秋、冬的故事情境。我以春天同学们去植树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为了解决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探究:学生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也可以应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推理计算。在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的过程中,他们体验了学习的过程,学会了计算的方法,明白了计算的道理,最后,进行了一组有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反思整节课,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活动。在教学中, 我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注意力特点,创设了春、夏、秋、冬的情境,从浅入深,逐步深入,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之中。

  2、注意课堂设计的层次,让所有的孩子在课堂上都有所发展。针对学生不同的基础,我们的教学也应该有层次性和针对性。由于已有前面9加几的铺垫,很多学生已经会算8加几,也会应用凑十法,因此在探究环节中,我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能直接算的可以直接写算法,有困难的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从形象、抽象两个侧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也做到了因人而异,在后面的练习中,练习也做到了步步高升,有发展性。

  3、计算的多样化要有目的,不为多样化而多样化,适合自己并且自己能掌握的就是最优的方法。由于学生基础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个性特点也不同,我们不能千人一面,我个人认为适合自己的就是有用的,利于自己发展的,就是有价值的。在课堂中,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下,能想到的方法都是值得称赞和鼓励的,在观察对比下,能够对自己的方法进行优化,进行改进,更是值得赞赏的。学生中出现的凑8、凑6都是可行的,它们的思维方式相同,方法一致,只是在摆、算的过程中,存在快慢之别。

  4、 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梯度,让学生的思维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跳一跳能达到一个高一点的层次,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本节课中,春属于新授。夏我设计了和教材贴近的练习,让孩子回忆一下教学内容就可以完成。秋已经脱离了实物,逐渐抽象出算式,这时已经熟练掌握的孩子就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不熟练的孩子还可以借助摆小棒或是画小棒来帮助自己。冬就是开放性题,训练孩子自己提问,自己解答的能力,拓展提高练习也和小树的成长结合,让学生了解了年轮,同时渗透了7的进位加法,让程度比较好的孩子学会了知识的迁移。

  从整个教学过程看,学生对8加几的计算掌握得很好,算理也说得很明白,面对不同层次的问题,学生也有挑战的勇气和解决的办法,并且说出自己解题的想法,不同的学生的能力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在教学中也还存在不足,学生年龄小,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怎样让学生的探究过程更有序,老师应该怎样去关注和指导;怎样引导学生的说,让学生说得更准确、更明白;在学生的热情极其高涨时,怎样有效地去调控,让学生能动起来,能静下去;以及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怎样对学生情感态度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对数学有更精准的认识,能爱数学,对数学有兴趣。

【一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草原上教学反思02-07

一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03-01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02-06

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反思02-11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02-26

地球上的水教学反思04-15

二上数学退位减法教学反思(通用10篇)11-25

一年级《分类》数学教学反思11-14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