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6 11:42:2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1

  上周,我执教了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维为辞别朋友而写的一首送别诗,全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的借别筵讲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心和祝福。

  现结合自己课后的反思和各位老师的评课,对我上的这节课做以下反思,希望能够改进教学,提高自己。

  首先,在本节课上,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讲的太多,占用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和自主学习时间,使学生的思维受限,所以学生在感悟“诗中情”时没有很好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其次,对诗句的`节奏指导不够。虽然在课件上展示了课题以及全诗的节奏,但是学生在读完后有读错的地方没有及时纠正,而且韵律没有读出来,部分学生的前后鼻音区分不清楚,没有及时纠正。应该有老师范读或视频范读。

  第三,提出的问题表述不清楚,不够明确,对问题没有引导。每个在课堂上提的问题都要精心设计,并且对问题要有一定预设,在学生回答时一步步引导,结论要从学生的口中得知,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第四,在引导学生理解借景抒情这种写法时,没有抓住王维对元二说的话来引导。在开始读诗时要抓住三个层次,从“诗中画”到“诗中情”,一步步引导,直到学生理解寓景于情,借景抒情的写法。

  第五,课堂由细节构成,把每一个细节做好了,整个课堂就会达到预想的效果。在这节课上,很多细节没有处理好,导致整堂课的效果不是很好。

  第六,在看了教学录像后发现自己的教态不是很自然,站在讲台上走来走去,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的集中,和学生的目光交流比较少,一直在关注自己的教学环节有没有完成,忽略了学生这个主体,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本节课上存在很多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上好每一节课,使自己的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2

  《送元二使安西》是诗人送友人元二奉命前往安西时所作的送别名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在这节课上,我力求让学生感受到了送别的难舍难离。教学时按照“古诗四读法”让学生自读自悟,鼓励学生谈自己对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的理解和感受,从诗句中感悟其中的深意。

  曾记得:学古诗,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这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步骤,也是学生自学古诗词的一般思路。

  第一步,教学开始,背诵相关的送别诗,将学生的课外积累与课内学习相结合。

  第二步,知诗人,通过学生课外积累和课上老师出示,对于诗人有一定的了解。

  第三步,读通诗句。会认两个生字和两个多音字,一个“朝”,一个“舍”,通过“舍”字的演变,让学生感知中国汉字的魅力同时,也学会了“舍”的意思。

  第四步:知诗意。

  通过学生自己去抓字眼,明白诗句中一部分字词的意思,然后全班交流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然后通过问学生“读者这样的诗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让学生充分的发挥展开想象的翅膀,既理解了诗意,有悄悄地内化语言文字的内涵,吸收营养。

  第五步:悟诗情

  我考虑如何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来充实这些略去的画面,让他们在读悟之间有所见。因为唯有如此,诗歌短短的.28个字才能在学生头脑里丰满充盈起来,升华成一种美妙的境界;学生也才能真正走入诗人的情感,与诗人达致心灵契合。这首诗中,作者的情感都凝聚到了一杯酒里。追忆往昔,遥想将来,太多太多的话想要对故人说。临别之际,诗人却只是一次有一次地举起酒杯来“劝君更尽一杯酒”。诗人想说的话,想表的情都化为了一杯酒,这一杯酒的分量由此可见。不难发现,酒即是这首诗中负载诗人灵魂,折射诗人心志的一个意象。

  对于教学而言,学生所有想象的画面,所有由画面激发出的情感,最后也归宿到一杯酒里。于是,“体会酒中之情”作为我这堂课的暗线,穿插在全诗的教学之中。

  首先,创设情境。诗人王维陪着元二一夜喝酒到天亮。质疑:诗人会在这一夜说些什么?来体会两位友人之间的不舍。

  再创设情境,元二此去的地方为安西,他会遇到什么困难,作为好朋友,“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再次体会友人之间的不舍和担忧……

  接着出示图片:阳关路,想象元二一路上会遇到什么,“你”会对他说什么。从中体会出担忧、关爱……

  最后点出,王维在元二去安西后不满六年就于世长辞,世人作曲《阳关三叠》来纪念此段友谊,配乐诵读。情感升华。

  不断地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他们是深深的友谊,是绵绵的思念,还有王维对元二无限的担忧和关怀。当学生体会到了这一点,这一杯酒便具有了跨越时空、贯穿古今的活力,将学生与诗人的心紧紧地系在了一起,读起来声声入情。

  但我总觉得本堂课还不够完美,学生领悟诗意没有说出诗的韵味,在后面的朗读感悟中,并没有使整体的学生完全地投入,去读、去体会,希望以后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读诗的兴趣更加高涨。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3

  我在教学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理解诗题。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谈到了相关的内容。如,“元二”:姓元,在家里排行老二,朋友睨称他元二。“使”:出使,身带使命,不得不去。“安西”:长安以西,西北边疆地区,俗称西域。

  2、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的方法,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看到了诗中的哪些画面。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虽说打乱了诗句顺序,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从而感知诗的意境。

  3、让学生披文入境,再现故事情节,感悟人物内心世界。

  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送别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时铺垫做得不足,以致学生对两人离别的情感体会平面化了,并没有立体起来。渭城和安西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方,一个充满生机,一个满目荒凉;一个春意盎然,一个却黄沙满天;一个随处都可听到浓浓的故乡话,见到可亲的亲人,一个却举目无亲。可是课堂中我虽然做了一些对安西资料的补充,但是仍然没有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学生不能体会出元二与王维的离别其实是一种生离死别,王维对友人的情感是留恋、牵挂、担忧、祝福的复杂情绪。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4

  在不断的对话中品味以“酒”相送的情深意长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真是怀着对这份对情感的感动,我和我的孩子相携走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簇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近了她,进行了穿越时空的“对话”,让孩子们在不断的对话中感悟朋友间的情深意长。

  以情感为主线构筑对话的流程,给课堂注入了浓浓的人文色彩。语文课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融合,感情是一个不错的平台。知识是浸润着感情的知识,过程是流淌着感情的过程,能力因了感情才有动力,方法因了感情才有灵性。可如何有效地利用“诗面的信息”来重构学生情感,让学生如何更主动地走进古诗,与诗人共呼吸。

  一、从诗题入手,以不同方式的自读体验,为对话作好铺奠。

  古诗的课堂教学要有活的气韵和美的意境。在开课之时,我利用《中华古诗词欣赏》的开头片断作为我的开篇,让那悠长的古乐和富有韵味的画面把学生带入古诗的意境之中。

  语文是人的自由精神的载体,是人的精神家园。语文教育要重视精神

  的熏陶感染,但熏陶感染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去自信地学、自主地学、自觉地学。所以在理解课题时,我让学生谈自己对诗题的理解,然后借助唐朝行政区域图,认识安西还有阳关,为理解元二一路西行遇到的艰难险阻做下铺奠。在读能课文的时候,我激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古诗的方法去读诗,特别是平长仄短的方法难度比较大,在评价时给予学生充分地肯定。还有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也都是给学生自我发挥的平台。这些自主朗读都为后面与诗句的充分对话起到了很好的铺奠。

  二、以“西出阳关”切入点,进行第一次对话,感受诗人心情。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教者巧妙地在此,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 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由“西出阳关一路的艰险”而引起的担忧与不舍,也就成了我这节课情感的切入点。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读诗句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体会作者送行时的心情,再利用视频和图片让孩子们走近阳关,去想像元二一路西行的艰险,假设他也许会——,也许会——,在与学生想像对话中,感受元二可能遇到各种的危险,所以作者依依不舍的地说,无比担忧地说,利用这种入情地说,入情地读,学生对作者的心情感悟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确实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作者送别时的心情,读诗句时也是有情有味。

  三、以“举杯劝酒”为支点,进行第二次对话,体会离别时的情感。

  这首诗中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是这一斟一酌,情意却格外重。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两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酒是离别的曲。”

  在教学中,我以古人常常以酒表情引入,让学生认识到:“酒逢知己千杯少”这是心心相印、开怀畅饮的酒,“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解忧销愁的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饮下的是孤独的酒,这首诗中的这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以达到对“酒”的多元解读。我深情小结“这是一杯离别的酒——”“这是一杯友谊的酒——”“这也是一杯连心的酒”“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采用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更”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内里蕴涵的深挚情谊。

  不仅如此,我又进一步挖掘学生潜能,让孩子想像元二和王维举杯劝别时的情景,以同桌扮演两位好友,以再现当时的情境。从上课的情况来看,由于这个班是我新接手带的班,一说要表演,就有些不好意思,有些同学边演边笑,一下子把课堂那种情味给冲淡了,这是教学设计的失误。

  如果把这一环节把生生对话改成师生对话,再对“更尽”作以深化理解可能效果会更好。

  为了更好地感悟作者与朋友惜别的情意,我采用诉情诵读的方式,三次“诵”一步步地引领学生把自己所感受到的入情地表达出来。 雨蒙蒙,柳依依,情深深,一切尽在诗句中——读全诗诗人和朋友劝啊,送啊,言有尽而意无穷——读全诗。

  这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被后人谱曲传唱,就:著名的阳关三叠,听:你感受到了什么?再读全诗。三次的读起到了很好地深化情感的作用。

  四、以“细雨垂柳”为景语,进行第三次对话,感悟寓情于景的精妙。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诗人巧妙地运用景语,不但写出风景,给风景抹上感情色彩:“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那是离别的愁绪;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些事物,自然是为了表达情意。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教学中,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了表达离别的忧伤,描写了哪些景物?

  朝雨:朝雨是怎样的?绵绵细雨虽然润湿了渭城的轻尘,让渭城变得清新,但是在作者的眼里这朝雨却是怎样的?所以自古就有“细雨绵绵生愁绪”的说法,那柳呢?依依垂柳虽然抽出新叶,泛着新绿,可是在作者的眼里又是有着什么情怀?这柳恰似自己与朋友依依深情。真可谓“垂柳依依伤别离啊!”这样的进一层对话,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五、以对比理解,学以致用为途径,领悟古诗词的魅力。

  中国古诗博大精深,每一首古诗都是诗人心路历程的写照,与诗人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它所反映的主题往往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如何让现代的孩子去深入地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让孩子们不仅会读诗,而且会用诗,这是我们选择古诗教学进行研讨的初衷。

  在教学的后半部分,我设计了两个对比:第一处对比是:同是送别,同是春天里的送别,为什么李白在送孟浩然时,写的是似锦烟花,滔滔江水,而本王维却写的是这蒙蒙细雨和依依垂柳呢?通过这样的对比,让学生很清晰地明白了:怎样的心情往往就会描写相应的景,这是古诗中学用的寓情于景,景为情声的写作方法。第二次对比,《别董大》与《送元二使安西》的情感对比,从而明白两首诗所蕴含的情感不同之处。在对比中,让孩子们懂得古诗语言的形象与生动,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我们不仅让孩子们会读诗,还要引导他们会用诗。我创设话题,面对即将远去的朋友,你打算用哪诗赠送给他?学生学以致用,树立运用

  《渭城曲》以朴实的语言,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惜别之情,而被后人广为传诵。而根据此诗谱成的古曲《阳关三叠》,更是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在教学中我根据诗歌特点,大胆地采用“以感情为主线,引导学生充分对话,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想像、对话和反复诵读中,感受着两位好友的深情厚谊,领悟着作者的依依深情,在运用中体会着中国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研磨过程中的教学建议:

  在研磨的过程中,有不少的老师认真倾听了我的这节课,都给予了宝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5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动于高适与董大知己相别的感人情景,今天,让我们再走进清雨纷纷的渭城,领悟王维的送别情怀。(板书课题。)

  开头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为了后来引导学生感悟两首诗的异同作了一个铺垫,同时也试图创设一种情景,帮助学生快速的进入别离的情绪。

  二、以读促悟,探究新知。

  1、课题入手解题析意:

  师:同学们和老师轻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明白了什么?(生回答。)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诗的题目已经让我们获得如此多的信息,那诗的正文一定更值得我们去挖掘。现在请同学们初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生读文。)

  师:好,同学们,我相信大家对诗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谁能说一说?(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概括领悟能力之强令老师折服,现在请同学们想想朋友送别时心情会如何呢?谁愿意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学生读文,并互相进行点评。并齐读。)

  3、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有感染力,如果我们想真正读出诗人的情怀,那只有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文的具体意思,现在请同学们由字到句再到篇的分析一下诗文意思。(学生自学后有不懂的地方进行小组讨论,进行汇报。)

  4、以情感人挖掘精髓:

  师:有了理论支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一定更声情并茂,谁愿意读一下?喜欢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生自愿读文。)

  师:再读诗文,你对诗或者是诗人与元二之间的情谊有什么更深的感悟么?(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此环节有太多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比如在设计上作到了从题目入手,带着目的去读,每一次读都有一定的任务,使学生从课的开始便保持着一种阅读期待,直到课程的结束。尤其是在分析诗句意思的环节,更是能够让学生从字到句,由句及篇的进行分析。除了在设计上自认经高老师指导后有了一定的进步外,在学生的表现中我更是体会到了什么是惊喜:首先学生能够认真的倾听别人的谈话内容了,并且能够针对其发言内容补充谈的不够具体全面的地方,尤其是有的同学还能够根据他人的发言激发自己的全新体验,听来让人耳目一新,像杨爽同学对“渭城朝雨悒轻尘”一句独特的理解,充满了儿童的`天真,又充满那种儿童对友谊的珍重。

  当然,在本环节中也有着有待加强的地方,比如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变换一下小组发言人,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感受成功的机会。

  三、对比探究,拓展研读。

  师:同学们,你有过和亲人、朋友离别的经历么?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啊?(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谈的是那样的真挚,不禁让老师都感叹人间贵在有情在啊!也难怪高适和王维都能写下这样的旷世名篇,现在我们就重温经典,看看《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存在着怎样的异同?

  学生分析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试着通过朗读来表现不同。

  这一环节的处理正如胜利小学冯老师所说,如果能够找两名同学分别诠释不同的诗,区分的效果会更好。

  师:五千年的文明沉淀下多少绚烂的文化,古诗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万古流传,单是送别这一种主题,就留下多少名篇佳句啊,你知道哪些送别诗愿意和同学们分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或者学以至用也用送别诗中的佳句送予离别的亲朋表达自己的感情。

  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送别诗,更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

  四、总结升华,情为心声。

  以情为结,让学生明白只要心中有情,一切都会很美好。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6

  小学语文在古诗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原因,让学生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及感悟诗人的情感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教学起来就显得很吃力,学生感觉很枯燥,例如以前我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20课《古诗两首》中的《送元二使安西》时,由于这首诗所描述的生活背景是遥远的古代,元二被贬到安西去当官,那时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从渭城到安西距离遥远,骑马都得走上半年,也不能通过打电话以解相思之苦。所以分别时诗人对元二依依不舍,喝酒喝了一杯又一杯。可是孩子们生活在交通便利、信息发达的年代,根本无法理解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的情感。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很被动,课堂效果很差。于是,我在上学期教学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诗情,课前我有针对性的给学生布置了以下预习作业:

  1.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王维。

  2.学生反复读诗,并让他们找出诗中难理解的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3.让学生查阅关于渭城、安西、阳关之间的距离以及各地的条件。

  通过这样的预习,学生在课堂上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由读到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借助课前预习的知识品味到古诗所表达的'情感。例如我在引导学生们感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时,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元二依依惜别之情。”我接着追问:“你从哪里感悟到的?”在汇报中学生借助预习中搜集到的关于渭城、安西、阳关之间的距离及条件。学生A说道“诗人与元二分别后距离遥远,交通又不便利,以后很难见面,所以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学生B说道“关外条件艰苦,元二在那儿又没有朋友,今后的生活肯定很艰苦,作者对元二关外生活十分担忧,所以很舍不得。”学生c说道“老师,通过课前预习我知道了王维当时身体不好,他害怕以后再也见不到元二了,所以他和元二喝了一杯又一杯。”我说:“孩子你们说得太好了,可见你们的预习做得很好。是的,王维在元二离开的两年后去世了.可见他们的分别竟是永别呀!让我们带着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再次朗读这首诗。”学生们读得入情入境,孩子将诗人对朋友那种离别与牵挂感悟得淋漓尽致,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觉得预学对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及感悟诗情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使古诗教学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在授课前,一定要布置好学生的预习作业,使其能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7

  近日有幸参加了东北三省阅读教学大赛,我所执教的《古诗两首》,在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是一篇选自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两首诗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于使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因两首诗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设计教学时,我运用整合的理念,让学生在两首诗的对比学习中,理解提升。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中,我直入课题,通过两首诗题的对比,找出共同点,初步了解诗的要点,把握诗的大意,并初步感知送别诗题目的共同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有层次的诵读训练,即初读读正确,再读读出节奏,三读想象画面,四读在对比中体会诗情。

  教学的重点放在第三和第四个环节。在我看来,诗意的理解并不是古诗教学的'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借助古诗来想象画面,将无声的文字想象成有声的画面。因此,我将体会理解诗意这一环节设计成“为诗配画”,这样即降低了难度,又增加了趣味性,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第四个环节为对比升华,即在对比品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这一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同中求异,在相同的文字中品味不同的意境。第二异中求同,在不同的景色描写中,感受都有一份情蕴含其中。

  整节课的设计过程中,努力做到以生为本,重视孩子的想象、诵读和感悟,将古诗教学以一种更为简易的学习方式呈现给学生,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这节课使我想到了,我们的教学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上去考虑,学生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老师要教什么。也许这样的教学才是更具实效的。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8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据说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正是怀着这份对渭城的向往,这份对阳关的憧憬,我和我的孩子相携走近了她,进行了穿越时空的对话。

  现场精彩片断:

  一叹

  师: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还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

  (生自读古诗,小组讨论,比比哪个小组找到的依据多。)

  生:元二,这个名字很特别。听起来非常亲昵,可以推断他们是好朋友。

  生:我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读出了他们是好朋友。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1:故人就是好朋友,知己的意思。

  生2: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可能还要喝许多杯,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

  生3:尽就是他们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师:说得真好,你们注意到酒了吗?

  生:这酒一定是美酒。

  师: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

  生1:离别的酒。

  生2:友谊的酒。

  生3:也是一杯祝福的酒。

  生4:也是一杯连心的酒。

  师:这是一杯离别的酒──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是一杯友谊的酒──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也是一杯连心的酒──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

  诗中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酒是离别的曲。在对酒的'多元解读后,教师情满胸腔地采用了这是一杯离别的酒──这是一杯友谊的酒──这也是一杯连心的酒──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的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更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再叹

  师: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更为强烈。读读整首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能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生:雨,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生:是老天想让元二多留一会儿。

  生:客舍。王维是山西人,他也孤身在外,现在朋友也要离开家乡,他感到更加伤感了。

  生:柳,我知道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生: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师: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客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诗人巧妙地运用景语,不但写出风景,给风景抹上感情色彩: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的象征。选取这些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三叹

  师: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西有多远?

  生: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师:渭城又在何处?

  生: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师:阳关呢?

  生:汉朝设置的边关名,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师:有多远?

  (屏显:元二出使安西图。)

  生:20xx多公里。

  师:少了!

  生:3000多公里。

  师:是呀,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

  (哇!生不禁惊叹。)

  师:自古人生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而此朋友远去不远千里,朋友之间怎不留恋,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间风?

  师: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

  生:黄沙满天!

  师: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

  生:满目荒凉!

  师: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

  生: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教者巧妙地在此,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总评

  《渭城曲》以朴实的语言,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惜别之情,而被后人广为传诵。而根据此诗谱成的古曲《阳关三叠》,更是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在二次教学中根据诗歌特点,大胆地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可谓一唱三叹,荡气回肠。以以讲代读的魅力,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从而充分展示了优秀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9

  一堂课下来,给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教学中的朗读方式应多样,多让孩子尝试。

  如教这首古诗时,先让学生尝试读读,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比老师大多了,这也是他们年龄的特点,再听老师读,语言的设计是“你们读得比我小学时候好多了,想听老师朗读吗”,这样问,既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让孩子明白“怎样才能读好古诗,不妨像老师学习一下”。教学水到渠成。像这样多样化的评价,才能启迪学生读书的欲望和思维方式,“原来生活中、学习中许许多多的问题也像朗读评价一样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去解答”。

  二、教学中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

  一部分学困生的兴趣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使课堂成了部分学生展示的舞台,今后应多给学困生表达的机会,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小组讨论交流,没有给足学生说的时间,小组合作有些走过场。

  另外,当学生读不好时,要再给他机会和指导,让他自信地坐下,这一点今后教学中也要注意

  四、语文教学,只阅读一些教育类书籍和杂志,面太窄了,视野太有限了,难于登上大雅之堂,如果改变一下,结局就不同了。

  如历史、地理、数学等等,比如教这首古诗,运用地理知识,能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轮廓;运用数字,使学生心中知道实际距离竟这样遥远;运用历史知识,把远距离的事件拉近,再拉近,仿佛如刚刚发生的一样。……因此,老师平日的阅读应该广博而宏富,对教语文是有益的。也就是平时我们常说的“要给孩子一碗水,自己首先应有一桶水”也就是这个理。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10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动于高适与董大知己相别的感人情景,今天,让我们再走进清雨纷纷的渭城,领悟王维的送别情怀。

  (板书课题。)

  (开头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为了后来引导学生感悟两首诗的异同作了一个铺垫,同时也试图创设一种情景,帮助学生快速的进入别离的情绪。)

  二、以读促悟,探究新知

  1、课题入手解题析意:

  师:同学们和老师轻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明白了什么?

  生回答。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诗的题目已经让我们获得如此多的信息,那诗的正文一定更值得我们去挖掘。现在请同学们初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生读文。

  师:好,同学们,我相信大家对诗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谁能说一说?

  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概括领悟能力之强令老师折服,现在请同学们想想朋友送别时心情会如何呢?谁愿意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学生读文,并互相进行点评。并齐读。

  3、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有感染力,如果我们想真正读出诗人的情怀,那只有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文的具体意思,现在请同学们由字到句再到篇的分析一下诗文意思。

  学生自学后有不懂的地方进行小组讨论。

  进行汇报。

  4、以情感人挖掘精髓:

  师:有了理论支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一定更声情并茂,谁愿意读一下?喜欢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生自愿读文。

  师:再读诗文,你对诗或者是诗人与元二之间的情谊有什么更深的感悟么?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此环节有太多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比如在设计上作到了从题目入手,带着目的去读,每一次读都有一定的任务,使学生从课的开始便保持着一种阅读期待,直到课程的'结束。尤其是在分析诗句意思的环节,更是能够让学生从字到句,由句及篇的进行分析。除了在设计上自认经高老师指导后有了一定的进步外,在学生的表现中我更是体会到了什么是惊喜:首先学生能够认真的倾听别人的谈话内容了,并且能够针对其发言内容补充谈的不够具体全面的地方,尤其是有的同学还能够根据他人的发言激发自己的全新体验,听来让人耳目一新,像杨爽同学对“渭城朝雨悒轻尘”一句独特的理解,充满了儿童的天真,又充满那种儿童对友谊的珍重。分页标题#e#

  当然,在本环节中也有着有待加强的地方,比如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变换一下小组发言人,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感受成功的机会)

  三、对比探究,拓展研读

  师:同学们,你有过和亲人、朋友离别的经历么?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啊?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谈的是那样的真挚,不禁让老师都感叹人间贵在有情在啊!也难怪高适和王维都能写下这样的旷世名篇,现在我们就重温经典,看看《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存在着怎样的异同?

  学生分析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试着通过朗读来表现不同。

  (这一环节的处理正如胜利小学冯老师所说,如果能够找两名同学分别诠释不同的诗,区分的效果会更好。)

  师:五千年的文明沉淀下多少绚烂的文化,古诗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万古流传,单是送别这一种主题,就留下多少名篇佳句啊,你知道哪些送别诗愿意和同学们分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或者学以至用也用送别诗中的佳句送予离别的亲朋表达自己的感情。

  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送别诗,更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

  四、总结升华,情为心声

  以情为结,让学生明白只要心中有情,一切都会很美好。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11

  就这样,时间一点一点地从指尖溜走,转正课《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转眼,已经工作一年半了。从新教师见面课,到汇报课,再到如今的转正课,细心回味,自己随着公开课的名称的变化,也正在慢慢地变化。

  本次公开课,我讲的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是一首送别诗,要把感情融入诗中,才能使学生在感情渲染的过程中,感受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经过课平时的认真练习、课前的充分准备,以及孩子们的积极配合,本次公开课较之前两次有所提高和进步,由此,我得到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公开课就是平时课堂的一种呈现。以前误解公开课要设计得尽量新颖,放音乐,放视频就会是一节成功的课。其实不然,现在意识到公开课不但要注重整体把握课堂设计,还要注意关注细节。而细节则是平时的一种积淀。鲍校长说我这次有进步,语言更加平实亲近学生了,自身内涵得到提高了,课堂设计也更加贴近学生了,很好。我知道这是一种鼓励,其实我做的还不够。但是,反思这一年的教学,经过校长的几次点播,我真的从这些方面注意了,这就是我的收获。

  其次,在教中学并成长,教学反思《转正课《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礼记·学记》中说“教学相长也”,大学时是在背,而现在是在亲身受教。在工作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这句话被反复地验证。这次公开课,由于客观原因我没有找人指导,只是自己在一次又一次的试讲中不断改进,发现不足,以求更好。是孩子们的反应给了我新的思路,更好的讲解方法,使得我前行,进步。

  但是,通过这次转正课我也发现了自己很多不足:

  首先,在课堂设置方面,没有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兴趣,导致到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不好,气氛不活跃。

  其次,问题设置上,有的问题没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如在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的'时候,本来这首诗很短,应该在学生在充分想象离别场面的过程中,感受诗人与朋友离别的浓厚情感。但是由于课程设置,这节课只是让学生通过《阳关三叠》的音乐,感受离别的悲伤之情了,以后应该注意。

  再次,知识传授有漏点。这首诗之所以被人们广为传颂是因为它动人心弦的感人情怀,而这首诗最能传达这种情感的地方在于“吟”“唱”之间,而不是单单的朗读。但是,本节课我在介绍诗歌的过程中没有对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导致这个知识点被遗漏。

  在学习中改进,在改进中不断成长,我享受于其中,同时也感动于其中。感谢鲍校长的悉心指导,从新教师见面课到转正课,领导给了我很多直接的指导,使我获益匪浅;感谢我的学生使我在课上能够更加自如,在教中学到新的知识,收获经验。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12

  昨天在学校上了一节录像课《送元二使安西》,自我感觉糟糕透了,现将失误与不足反思如下:

  一、这是一首王维的典型的送别诗,我在教学中希图通过本诗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作品特点有初步的感受。于是我设计采用情景教学法和朗读法进行感悟体会。可课堂中却没有讲学生带入离别情境中,更未能让学生体会到王维与元二之间的离愁别绪,因此朗读很不到位,原因主要有:一是学生的生活与唐代的生活距离远,现在离别了,过几天还会再见面,或者可以写信,或者可以打电话,甚至可以上网视频聊天,离别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件值得伤感的事情,因此对于两位好朋友那种依依惜别之情是难以理解的,但我课前没有预设到这一点,致使学生出现用歌声”我在这儿等着你回来,等着你回来"的让我始料未及的表达,也有“一路顺风,半路失踪”的戏言出现。“遇事不得,反求诸己”,与其说是学生的不够严肃,不如说是自己的备课出现疏漏。如果我能通过地图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渭城到安西之间的.距离,通过语言、图片让他们感受到阳关以西满目荒凉的景象,知道古代没有现在这样发达的交通工具和通讯设施,他们一别就会是三年五载,一别就可能是十年八年,一别就可能是永远……也许学生就不会出现那样的问题了。没能将学生带入诗歌情境算是此课最大的不足。

  二、课件出现问题也是我自己的原因,“电脑操作不熟真可怕”,这是我最真切的体会,尽管我在课前做了调整,但不同的办公软件,不同的版本仍让我措手不及。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学好电脑,用好电脑,让它成为我的工作、学习好帮手。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13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第六单元的内容,《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反思。本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主题。本课是第20课的第二首送别诗。由于学生在第一首送别诗时已经学会按照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式进行教学,所以本课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古诗言简意赅,意境深远。《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丰富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研讨文教学更衣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我确立以读为本,利用层层推进诵读的'方法,帮助学生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以情为切入点,通过触景生离情,寄情酒更浓,唱诗情难舍的方式,让学生体会离愁别绪。实现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诗讲究飞白,本课,我利用悠扬的音乐,精美的图片,创设氛围。让学生展开想象,进入情境。如前两行锦绣春色的想象,把14个字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个个立体的场景,让学生入乎其内,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以读展现自己的所得。以柳带离别,利用读演的方式,体会老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意。当他们一唱三叹地吟唱着这首诗时,也埋下了对中国优秀文化赏析的种子。

  本课学生表现极为出色,课堂因他们而精彩,当场生成的读悟演评让我耳目一新,反而显得老师的语言是那样的匮乏无力。上过这课,真正感觉到孩子的力量,也更有了必须进步的危机意识。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14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很多诗人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以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而根据此诗谱成的古曲《阳关三叠》,更是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正是怀着这份对“渭城”的向往,这份对“阳关”的憧憬,我和孩子们相携走近了她,进行了穿越时空的“对话”。

  我在教学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走近作者,理解诗题。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谈到了相关的内容。如,对王维了解了哪些?“元二”:姓元,在家里排行老二,朋友睨称他元二。

  2、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的方法,让学生在老师深情的诵读声和《阳关三叠》的旋律中想象诗中的那些画面。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虽说打乱了诗句顺序,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从而感知诗的意境。

  3、合理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当时阳关以西、安西的状况。处于河西走廊尽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从而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15

  我在教学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理解诗题。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谈到了相关的内容。如,“元二”:姓元,在家里排行老二,朋友睨称他元二。“使”:出使,身带使命,不得不去。“安西”:长安以西,西北边疆地区,俗称西域;其次学生通过收集送别诗,已经体会到了每首诗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不同表现,所以加上生动的课件画面,学生的学习情感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

  2、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的方法,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看到了诗中的哪些画面。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虽说打乱了诗句顺序,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从而感知诗的意境。

  3、学法指导与情感的熏陶也做得比较成功,主要体现在多媒体播放《阳关三叠》和课件播放《送元二使安西》,以及拓展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离别经历所播放的歌曲《祝福》,无论是从视觉还是听觉上都让学生们的情感得到了很好的熏陶。

  此外同事们一致认为在本课教学中,优美的过渡语也起到了良好的熏陶作用,让我意识到良好的教学环节过渡同样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之所在。

  当然,本节课教学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送别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时铺垫做得不足,以致学生对两人离别的情感体会平面化了,并没有立体起来。渭城和安西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方,一个充满生机,一个满目荒凉;一个春意盎然,一个却黄沙满天;一个随处都可听到浓浓的故乡话,见到可亲的`亲人,一个却举目无亲。可是课堂中我虽然做了一些对安西资料的补充,但是仍然没有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学生不能体会出元二与王维的离别其实是一种生离死别,王维对友人的情感是留恋、牵挂、担忧、祝福的复杂情绪。如何引导学生真正入情入境地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从而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是我们大家共同探讨的热点话题,不知同行的您有和妙招吗?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02-07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15篇02-07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04-01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02-14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11-24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09-06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07-20

送芙蓉楼辛渐教学反思11-08

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