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28 13:29:5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

  【教学指导】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关于数轴的认识,这里还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

  而是描述性的定

  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创设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在解决问题时应着眼于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思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对于学生有道理的阐述,教师要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3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2课时 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1)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

  (1)(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难点】

  体会负数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有条件的可播放天气预报视频)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3℃和3℃各代表什么意思?)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1)

  【新课讲授】

  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2)教师讲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3℃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3℃表示零上3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3℃,读作三摄氏度。

  (3

  )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

  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刚刚同学回答得很对,读法也很正确。

  (5)了解了北京的气温,下面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它与上海气温比较又怎样呢?用手势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6)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7)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8)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1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答案:-18℃温度低。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1)

  0℃

  -3℃

  3℃(+3℃)

  通过温度的概念,初步学习负数,理解气温高低与温度的关系,是负数学习的第一步。

  第2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2)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

  (2)(教材第3页例2)。

  【教学目标】

  通过呈现存折上的明确数据,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

  【重点难点】

  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

  【情景导入】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气温的表示,谁能说一说温度都是怎样读写的?

  组织学生讨论回忆上一课内容。

  师:很好,大家都很棒。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负数知识。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2)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2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时,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更多的学具提供给学生,只一个教具。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我把操作的机会给了学生。接着再结合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把圆柱的底面分的`份数越多,切开后,拼起来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悟出这个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宽是圆柱哪一部分的长度,高是圆柱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的道理,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基本没有亲身参与操作,非常遗憾。但我使用了课件-----把圆柱体沿着它的直径切成诺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展示切拼过程.学生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也一目了然.,学习效果还可以。

  圆柱的体积练习课教学反思

  本节的练习,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从学数学的角度,注意了数学知识的特点。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的问题,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使学生想象合理、联系有方。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3

  空间与图形是我们小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围绕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我们进行了有主题、有实践、有反思的案例研究,通过课堂这个充满创造的教学领域,获得了一些认识。

  一、给学生创设大胆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初步建立图形的表象。

  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只有经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探索新知,学生所获得的认知体验才更丰富、更深刻。因此,老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了一种宽松的活动空间,让学生想办法由体得到平面图形,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用印油印的;有用剪刀剪的;有画的……学生用不同的办法得到了物体的一个面,从而感悟到了体、面间的联系,(面从题中得,面在体上)初步建立了这些平面图形的表象。

  二、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场所,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图形的特点,形成图形的表象。

  为了使学生对图形有更深入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摸一摸、折一折、议一议中,把自己的感觉和发现说给身边的同学听,通过摸、折、议使孩子们体验到了图形的特点,如:有的学生在摸的过程中感觉到图形的面是平平的;有的学生在折的过程中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也相等;……这就加深了对图形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了图形的表象。 教师把解决问题的探索权留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从事数学活动中,亲自参与、经历并亲历数学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最大限度的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弗赖登塔尔曾经说过:“学这一活动最好的办法是做。”教师只有把数学学习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才能使数学活动成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建构,主动发展的过程。

  三、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灵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师的工作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灵活、创造性的运用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打破了教材仅仅要求学生能辨认图形的要求,而是让学生在摸、折、议的数学活动中,感悟、体验每种图形的特点,但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不同,每个孩子的感受和发现不同,但在讨论中可以达到集思广益,如:本节课中有的孩子发现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有的孩子发现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有的孩子还发现圆与其他图形不同,扶着它可以滚动等等。真正使所有的孩子在数学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环境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创新发现。

  整节课老师都以“智慧老人”这个情境贯穿始终,出于好奇,也出于对聪明和智慧的一种渴望,学生的探究欲望非常高,当同学们认识了长方形后,有的同学立刻想到拉动长方形的一组对角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老师不是立刻给予肯定,而是让学生拉动长方形框架加以证实,学生在拉动长方形框架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分析,发现长方形和平形四边形都易变形;有的同学还由长方形猜想平行四边形对边也一样长……老师善于创设和谐民主的环境氛围,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总能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 此外,课堂上教师注重评价的多元化,使师生关系平等融洽。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4

  1、确实复习课是很难上的一种课型,很容易给人单调、乏味的感觉,学生厌烦,老师没劲。这次的数学课是一节运算律的复习课。班上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运算律的运用。提问时,学生很快回答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的字母公式。在学生练习中也证明了学生对基本运算律的运用掌握的不错,只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掌握的不太好,因此我在复习中增加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用来帮助学生记忆,事后证明学生掌握的不错。

  2、这节课我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己回忆规律、公式,并且对学生自己做得题目也让他们自己分析、讲解、评价。学生参与积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学生说的.多了,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就相对减少了,这节课只是把书上的练习刚好做完,没有时间补充新的题目。今后要想办法尽量弥补这个不足,充分利用时间给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的机会。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5

  “认识平面图形”是在“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平面图形的认识要比立体图形抽象。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将体和面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抽象出平面图形,便于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把握新知。通过教学,现将反思如下:

  一、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一年级学生爱玩玩具,抓住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我将本节课要学的数学知识设计成一辆学生喜欢的动态玩具车,学生看到漂亮的玩具车,马上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学生明白这辆车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组成时,他们觉得这些图形很神奇,激发学生认识这些图形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高复习总复习总复习

  由于立体图形学生已认识,请学生从立体图形中找出平面图形,并将它画在纸上,然后同立体图形进行比较。通过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学生从中深刻领悟到面就在体上以及面和体的不同之处,将面和体有机结合起来。既巩固了旧知,又能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索平面图形的特征。

  由于平面图形的特征比较抽象,而一年级学生又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因此只有借助直观、形象的图形,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折一折等活动,从中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这样组织教学,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既能较好地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培养。

  四、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

  学生初步认识了平面图形的特征之后,组织学生找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既能巩固平面图形的特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新知,又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6

  今天我和孩子们上了节《统计》课,在备课中我将本课内容理解成一节活动课,既然是活动课,我想着就要让孩子有极高的积极性,并且充分的动起来。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力求做到使我的教学内容接近生活,教学课堂活动起来,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轻松的学习。

  我们组数学活动的开展一直都遵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熟悉的事情、生活经验出发,并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因此,本课从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看哪部动画片开始,到观看老师制作好的动画视频,都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接着就设计了统计本班学生喜欢看哪部动画片人数最多的活动,这样学生就体会到了统计的必要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在接下来统计的过程中,我尽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该怎样进行统计,在进行充分的交流后,择优进行统计活动。如计数前有学生提出可以让喜欢同一部动画片的都举起手来数一数,有的.提出还可以站起来数一数,还有的提出可以像分类那样站在一起数一数等,对于以上说法我都给予了肯定,但我又抛出问题:对于本班来说,人数不多这些方法都可以,假如要想知道全校学生喜欢的情况,以上方法还行吗?问题一出学生们连连摇头,这时有学生提出可以写小纸条放在一个箱子里,然后再集中统计,最后这个方法得到大家一致认可。

  于是,我们当场制作了“调查表”,学生完成后并将调查表集中了起来,如何将调查表数量统计出来,我也让学生们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大多数意见是用符号做标记,还有提出先将调查表进行分类,再数一数。在此基础上我又将孩子们做标记的方法进行了择优选择,用画“正”字的方法和画“符号”的方法进行对比,最后孩子们发现“正”字数数时可以五个五个地数,但“符号”就没有正字数的快。因此我鼓励孩子们都尝试着用画“正”字的方法对调查表进行了的计数统计,并将数据绘制了统计表,做到了全员的参与。本课到这为止,学生们亲身体验着统计的必要性,亲身经历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中,通过与伙伴之间的交流,也了解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本课最后我还教学生们绘制了条形统计图,在以前教学中,只是注意提醒孩子把小格数对涂上颜色,可总有个别学生会从上往下数格涂色,或从纵轴1开始画;而本课我打了个比方教学生画图,从作业完成情况来看,这种方法学生很容易接受,没有一个出错。方法如下:画统计图好比盖楼房,要先打地基(这里地基指横坐标上的类别名称);看准地基拔地而起,不能倾斜;(拔地而起指纵坐标从0开始,0指地面);数据是几就盖几层。(一年级内容简单,1格就代表1)用这种方法教,语言不是很专业,但学生易于理解。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7

  1、以持续发展为着眼点,重组教材,引导探究。

  按传统数学教材,周长的概念描述为“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它的周长”。但我从数学新课程“空间与图形”的整体目标出发,从学生持续、和谐的发展出发,加强了“周长”与日常生活联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对“周长”的理解,并一一进行充分肯定,这样教学,充分反映了我对新课程理念的正确认识。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以学生为探究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感悟,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参与者。在策略的比较中,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和图形周长推理能力的发展,体现了“跳出数学教数学”的教学思想,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2、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准则,强调算法的`多样化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图形周长中的一种特例。它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但对初次接触的小学生来说,是把重点放在周长公式的结果上,还是注重引导学生在测量具体图形中探索周长的过程,则是两种不同教育观的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公式─例题─习题”的教学结构模式,而是采用新课程努力倡导的“问题情景─猜想─建立模型─验证与解释─应用与拓展”新型教学模式进行的。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8

  学生进行圆柱体积公式探究时,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更多的学具提供给学生,只一个教具。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我把操作的机会给了个别学生。接着再结合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把圆柱的底面分的份数越多,切开后,拼起来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悟出这个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宽是圆柱哪一部分的长度,高是圆柱的哪一部分的长度,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非常遗憾的是学生基本没有亲身参与操作,。但我使用了课件-----把圆柱体沿着它的直径切成诺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展示切拼过程.学生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也一目了然.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9

  在教学比例尺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同学很容易混淆。

  第一个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以至于同学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

  第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其实在这一块知识上,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让同学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同学的课堂和课后情况来看,很多同学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一样的画葫芦罢了。

  根据同学的这一情况,今天又对比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同学没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500000这是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进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干列出方程。这样就不用去顾和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倍比关系的理解,实际还是对于比例尺的理解不够深。例如:比例尺1:500000表示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5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000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5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

  在同学出现问题之后,针对同学的情况,和时地给同学适当的进行归纳整理,会加强学的理解,协助同学更好的掌握!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0

  数学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一堂好的数学课,我认为应该是原生态,充满“数学味”的课;应该立足课堂,立足知识点。“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是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节课运用这一模式,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从探究具体问题到类推得出一般结论,初步了解“鸽巢问题”。本节课教学在师生互动方面有以下特色:

  1、激趣引入

  在导入新课时,我以游戏引入,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师生双边互动的积极性,更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鸽巢原理的本质。通过游戏,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好玩又有意义,唤起学生继续参与课堂互动的意愿。

  2、提供探索空间

  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首先让学生自主思考,采用自己的方法“证明”:“把4枝铅笔放入3个杯子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接着同桌互动演示并尝试解释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后,全班交流展示,多元评价各种“证明”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方法教师给予针对性的'鼓励和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成功,获得发展。

  3、营造提问的空间

  本节课注重给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去品尝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如在出示“5只鸽子飞进了3个鸽笼”问学生看到这个条件你想提怎样的数学问题?这样间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1

  本节课学生们基本掌握了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个别同学对除法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刻,课上对细节的处理还不够,例如例题后的延伸,18个同学是怎么算出来的,应该列式表示。还有对同学的评价不够及时和准确。在今后要加强课堂的掌控和反应能力,争取能更快的更好把握课堂。课一开始,我用谈话的形式导入,“同学们在课间喜欢玩一些什么游戏?说一说是怎么玩的”。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在课间喜欢玩的一些游戏,兴趣活跃。接着,我一边表述一边板书,“昨天老师也看到了一些同学在做游戏,数了数,共有15人,板书:15人做游戏”。“我们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游戏”?紧接着,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片:3组跳圆圈舞的同学,每组有5人。接着,我提出问题:看着他们玩游戏的情景,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们提出两个不一样的问题),讲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相互评一评。

  在探索解决问题的环节,我先提问学生:你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两个问题吗?先让学生思考、尝试做。再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理解题意的要求,确定是用除法解决。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用除法解决问题”的两种情况就是:(1)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算;(2)几个几个的分,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用除法算。这样转换成简单的两句话,学生容易理解,而且方便记忆。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2

  为了能充体现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我精心安排了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应用等教学活动,同时积极营造愉快、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反思整堂课程教学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一、打破传统教学,灵活合理地重组教材

  “圆柱的表面积”这部分数学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表面积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教材安排了一道生活例题,分步教学。备课时,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程序,将这些内容重新组合,合理把握教材,力争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首先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后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了重点来教学;将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作为重点来练习。三者有机结合、相互联系、多而不乱。教学设计和安排既源于教材,又不同与教材。例题并没有专门的教学,但其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分别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整个一节课,增加容量但又学得轻松,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

  本节课在教学上采用了引导—合作—引导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1、直观演示与实际操作结合

  新课开始,教师通过圆柱教具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复习圆柱体的特征,进而理解圆柱体表面积的意义。在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时,精心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想一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从中思考和发现它的侧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柱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终发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有多种形式,而不是单纯的照本宣科,沿高线展开;另外实践中使所有图形进而转化为长方形。实现教材的回归,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教师讲解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了传统的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做到讲练结合惯穿始终。而且使练习随着讲解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一环紧扣一环。具体做法是:在学生理解圆柱的侧面积的公式后,安排学生强化训练:紧接着又复习圆面积公式,训练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利用计算所得的数据,合理自然地计算出圆柱的表面积。在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很自然地进行了实际生活问题的`引导教学。使学生学得轻松,练得有趣。

  三、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1、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创新意识。

  在教学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时,我没有拘泥于教材上把侧面积转化为长方形这一思路,而是放手学生合作探究,鼓励学生猜想和实验,最终学生通过动手、观察和思考,探讨出了侧面积计算方法。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节课我大胆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动手测量、动手实践,使学生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且培养了实践能力。

  四、较好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本节课合理地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讲练过程中,动态课件演示,并闪烁所求底面和侧面。将直接的告诉条件和问题变成动态的先后展示,不仅做到思路清、方向明,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多媒体将生活中的罐头盒、笔桶、圆柱立柱等实物“搬”到课堂,加深了学生对表面积实际计算意义的直观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课后拓展、知识设计联系实际。

  安排有:只有侧面的圆柱形;只有一个底面的圆柱形;两个底面都有的圆柱形。设计题目的计量单位有所不同。课后习题层次加深,始终以培养学生审题习惯及应用能力的提高为主线。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我整节课的板书安排不够合理,书写有些潦草!

  二、实践操作时间安排有些急。在动手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大部分学生操作慢,展示推导的过程有些短促,导致个别学困生只能听听而已。

  三、学生对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不够熟练,所以,在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时显得费时费力;小组合作的初衷也是好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多吸取教训,弥补自己的不足,用更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3

  圆锥的认识一课,我用实物来给学生演示,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来发现圆锥的特点,一个底面是圆形,还有一个侧面是曲面;有的学生说就象圆柱的一个底面缩成一点,学生们发言非常积极、涌跃,在教学高有几条时,学生们通过分析、讨论,判断出圆锥的高只有一条,学习效果较好。

  圆锥的体积: 本节课我先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极高,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知识的探究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整节课我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了等底等高的圆锥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4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让学生明确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在练习中灵用公式进行计算。针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合理利用教材。

  对于圆柱体侧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严格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让学生在动于操作、观察发现中促进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轻松地理解掌握圆柱侧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此来较好地突破难点。

  2、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

  3、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本节课,改变了传统的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使讲、练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让练习随着讲解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在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很自然地进了“进一法”的教学,使讲、练真正做到了有机结合,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是有效的.、实用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5

  一、注意生活化抽象到数学化,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共同特点

  1.对于圆柱物体的认识(教材P10),圆锥物体的认识(教材P23),不容忽视,这一环节是生活化的具体表现,再从生活化的物体抽象到数学化的图形,这又是数学化的具体运用,是知识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

  (图略)

  2.抽象出具体的图形后,再让学生观察并说说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更好地认识圆柱(或圆锥)的特征。避免知识形成的片面化。

  二、注意计算公式的直观推导,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

  知识的形成比结果更重要。这也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

  1.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让学生用二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分别围成一个圆柱体。将围成的圆柱体的其中二个沿着高剪开,另一具斜着剪开。然后展开,让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得到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2.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圆柱等分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这个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所以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圆柱等分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体的长就是就是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r),这个长方体的宽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r),这个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长 宽 高

  所以圆柱的体积 =r r h=r h

  3.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同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让学生用水量一量,观察,讨论与交流以下问题。

  同底等高,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倍。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从而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因为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所以圆锥体积=1/3底面积高

  =1/3Sh=1/3r h

  三、注意用字母表示已知条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这一举动既是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也是为中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实践证明,这一举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也可以为学生选择恰当的计算公式服务,同时又可避免学生对条件丢三落四,真是一举多得。

  例:一个铁皮水桶,高是28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需要多少铁皮?这个水桶的'体积是多少?

  已知h=28厘米,d=20厘米,r=10厘米,

  S表=dh+r

  V柱=r h

  四、注意计算公式的书写要求,让学生更好的进行中小衔接

  学生升上中学后,不论是数学、物理、化学匀需要书写计算公式。因此作为中、小学衔接,就应该这样做,要求学生带计算公式计算,养成良好习惯,为中学学习奠基。计算中并要求学生保留,既与中学衔接,又减轻学生计算的负担。

  例:一个铁皮水桶,高是28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需要多少铁皮?这个水桶的体积是多少?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已知h=28厘米,d=20厘米,r=10厘米,S表=dh+r

  =20xx+10

  =560+100

  =660(平方厘米)

  五、注意由面到体的变化,提高学生平面到立体的认识

  长方形的小旗是一个平面图形,它旋转后所得到的轨迹是一个圆柱体。三角形小旗也是一个平面图形,它旋转后所得轨迹是一个圆锥体。学生看平面图的数据后会求立体图的体积(或表面积),可以提高学生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认识。

  六、注意加强知识的联系转化,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1.圆柱体侧面展开转化成长方形

  (1)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12.56厘米,宽是4厘米。原来圆柱的侧面积是多少?一个底面积是多少?表面积是多少?体积是多少?

  (2)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6.28分米。原来圆柱的侧面积是多少?一个底面积是多少?表面积是多少?体积是多少?

  2.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1)圆柱的半径是2分米,高是5分米,将圆柱等分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表面积增加多少?

  (2)圆柱等分拼成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长是12.56厘米,高是4厘米,求原来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

  (3)圆柱等分拼成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宽是5厘米,高是4厘米,求原来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

  (4)圆柱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表面积增加100平方厘米,求原来的侧面积。

  3.圆柱体截面情况

  (1)圆柱的半径是4分米,高是10分米,将圆柱横切成3段,表面积增加多少?

  (2)一根圆柱长是8分米,将圆柱横切成4段,表面积增加30平方分米。求原来圆柱的体积。

  (3)圆柱的直径是10厘米,高是6厘米,沿着直径和高切开,把圆柱平均分成二半,表面积增加多少?

  (4)圆柱的直径是8厘米,沿着直径和高切开,把圆柱平均分成二半,表面积增加80平方厘米,原来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分别是多少?体积是多少?

  4.圆柱体侧面增加(减少)

  (1)一个圆柱的高是10厘米,如果高再增加3厘米。表面积增加18.84平方厘米,求原来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是多少?

  (2)一个圆柱的高是10厘米,如果高减少3厘米。表面积减少18.84平方厘米,求原来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是多少?

  5.圆柱和圆锥体积知识变化与联系练习

  (1)一个圆柱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把它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要削去( )立方厘米。

  (2)一个圆锥体和一个圆柱体底面积和高相等,它们的体积之和60立方厘米,这个圆锥的体积是( )

  (3)圆柱和圆锥同底等高。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体积多1.8立方分米,原来圆柱的体积是( )。圆锥的体积是( )。

  (4)一块底面半径为3分米,高5分米的圆锥体钢锭,熔铸成一个底面直径为4分米的圆柱形钢材,求这段钢材的长

  (5)一个底面直径是24厘米的圆柱形玻璃杯装有水,水里浸没一具底面直径为12厘米,高8厘米的圆锥形钢块,当钢块从水中取出时,杯中的水会下降多少厘米?

  (6)一个瓶子内直径8厘米,装入10厘米高的水后,盖好瓶子倒过来(如图),量得空余部分的高是2.5厘米,求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毫升?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3-22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2-14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7-28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4-04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3-01

教学数学教学反思02-12

数学下册教学总结07-07

数学教学的反思03-10

数学教学反思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