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13 14:21:3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测量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测量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测量教学反思

测量教学反思1

  本单元教学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同时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吨的质量观念。教学难点是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简单的单位换算,培养学生联系实际选择恰当的单位。根据课标我设计了动画导入——实际测量——认真观察——汇报总结几个环节。

  由于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对厘米和米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我利用动物动画——一群小动物去动物园,途中遇到公路路标、动物过桥图标,从而导入新课,调动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学生在动画的影响下,有了学习的动力。紧接着我让学生亲自体验,实际操作,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到毫米是最小的长度单位,用于书本的厚度、手机的厚度、指甲的厚度等,通过学生的举例,可以看出学生真正的'建立了毫米长度观念,并会用于实际生活中。在认识分米的时候就更简单了。接着通过课件让学生认知观察,学生把观察到的和直尺上的进行比较,然后总结出:1厘米=10毫米的慨念。最后再次回到实际生活,让学生量一量身边的物体,如:桌面的厚度、文具盒的厚度、课本的厚度等,让学生量好以后进行汇报,并读出来!通过学生们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掌握得很好了!

  在进行进率换算的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充分了解个个单位间的进率,然后然学生观察老师做的示范题,并进行汇报,通过学生的观察学生总结出:大化小加零,小化大减零的规律!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总结,在答题时又快有准,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本单元教学中,本人学到了只有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知识,学生才会更好的掌握与运用!

测量教学反思2

  《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的内容,本课讲述的是天气日历中形容天气的另一个特征降水量。首先让学生知道降水包括很多形式,下雨、下雪、冰雹等都是降雨的形式。降水量可以用雨量器测量,首先介绍雨量器的制作方法,书本上有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对照书本学习制作的方法。老师再提醒制作雨量器需要注意的问题,如选择的器材必须是上下口径一样大的,必须是透明的等。再讲到测量降水量,降水量分为不同的等级,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降水范围。

  本课中,学生会把降水和降雨混淆,降雨只是降水的一种形式,需强调。制作雨量器时,器材的选择,学生一般没有上下口径一样的玻璃杯,那么可以用“酷儿”等近似圆柱的饮料瓶代替,降低难度。而且,雨量器的底部需要平整的,如果不平整可以在底部放些许水。刻度必须是从平整的'地方开始量。杯子的口径对降水量的测量有没有影响,这点学生较难理解,还是自己讲解的不够清楚?降雨量的6个等级的划分,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记住,需要多次反复记忆。学生容易将降水量的单位毫米与毫升混淆。雨量器的制作不算难,应该让学生回家动手制作,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测量教学反思3

  平日里教师之间的交流,听得很多的是关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辅助的作用,作为新教师,我把这一点听进了心里。科学课堂中更是注重学生的实验探究过程,教师在其中充当牵线的人,让学生们在自己的引导下或早或迟发现通往某个地点的线索。但一味让学生自己发现,并不是一种永远对学生有积极作用的教学方式。在这次科学优质课竞赛的准备过程中,我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上课、反思、改课、上课直至最后踏上竞赛课堂完成教学,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也许这些认识是许多老教师心中不争的事实,但我想说,没有经过自己的脚走过的路,是不会留下印迹的。

  我执教的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第四课的内容《测量力的大小》,从第一次的试教到最后一次的比赛,我的教案修改了许多次,连我自己都算不清。无论是从教学设计还是教学方法甚至教学语言,都不是简单的改动。我想说说其中对于“估测”教学。

  《测量力的大小》这一课给我的印象是结构非常清晰、内容非常简单:第一,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第二,学生用正确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但从教案设计开始,我就感觉到这课中有些模糊不清的地方,例如“力”是一个新的概念,无论是从单位还是读数,我到底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还是自己讲解?关于使用弹簧测力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对于弹簧测力计的范围,教材中以一句话简单概述,刻度板上读数虽简单,5牛测量范围的弹簧测力计,1牛、2牛读数很容易,但是“牛”并不是我们生活中常用到的单位,学生如何理解1牛、2牛力的大小?如何知道这个物体是否能够用我们手中的测力计测量?关于这一点,我第一次的'教案中,我只是隐约觉得这个地方似乎有些问题,但并没有认真去研究,我认为重点不在这里,只要告诉学生测量的方法就行了。

  第一次执教之后问题来了,学生在测量之前根本没有对物体进行估测,无论多重的物品,拿起来就测量,甚至有的小组把一篮筐的物品一起测量,我虽然指出了他们的问题,但课后我就反思,学生为何会有这样的举动,难道仅仅以他们是小孩子、好奇心强、好动就能打发这个问题吗?我对教学稍稍做了改动,在讲到测量范围这里的时候,我特意强调了对物体进行估测,轻轻拉动弹簧秤,让其指针指在1牛、2牛等位置,试着感受力的大小,这次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没有发现测量“一篮筐”物品这样的情况,但在我巡视观察中发现,仍有很多学生对于估测这个过程不重视,且试教完之后,学校的段主任也对这一点提出疑问,她说听课的老师都不是很清楚1牛、2牛的力到底多大,这个地方需要改。我在想,那这个地方到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还是我直接讲解呢?第三次试教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这个估测重要性,课桌和羽毛不能测量,因为我们大概知道它们一个重一个轻,不知道一个物体多重时,需要先估测,这次我讲了两种方法,第一种还是用手拉动自我感受,第二种是以两个钩码的重量为例(两个钩码100克力,约等于1牛的力),拿在手中感受,但是讲述很简单也很快,等到学生测量时,我发现稍微有点效果,一些学生都拿着钩码在掂量,不过依然存在一些学生对估测的无视,学生的估测和实测差距有些大。

  我想应该是我的强调不够,于是在第四次的试教中,我在估测这个地方放满了脚步,首先我拿起弹簧测力计,慢慢拉动挂钩让它的指针指在不同的位置,边讲解边示范,并且做出判断的表情,然后拿起两只钩码,放在手中掂量,并且在之后的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示范中在估测这个地方也有意停顿,让学生仔细观察我对估测的重视,果然,在后面的测量中,多组的学生在为物体的估测中而讨论与争执,且不说他们估测是否接近,至少我能看见学生对估测的认识了。上赛课的头一天,我想起韩老师之前告诉过我,平日生活中我们吃的个头稍小的土鸡蛋一个大概50—— 60克,两个差不多1牛,这个应该是学生生活中接触比较多的,他们应该能够更好去体会这个“牛”的概念课。下班后我去超市挑选了鸡蛋,称量之后发现108克,果然差不多1牛。

  回家后又构思了下第二天的课程,在估测这个地方我必须要清清楚楚告诉学生估测的方法,并且在讲解完之后请学生上来体会一下。

  第二天,按照预期的教学方式,在讲估测这里时,我没有拐弯抹角,而是直接给出三种方法,并且每种方法都亲自进行示范。从学生汇报结果来看,他们的估测比我在学校里试教的几次与实测的差距都要小一些,虽然有些学生仍然存在不规范的操作,但是我认为在估测这一点上,我的讲解并没有白费,可以看出我这个明确的方法讲解比让学生自己猜测、自己思考的效果好得多。这堂课中同样的硬性讲解和规定的方面还有对于学生的实验过程中的要求,这个方面的要求我认为应该是没有可商量的余地,因此我把最后测量之前大家需要了解的“温馨提示”改为了“分组测量要求”,记得赵老师评课时说过,在分组要求这一块是对学生习惯的一种培养,我想这里更应该明确固定。在讲到1牛≈100克力这个地方,我也是直接给出这样的关系,学生不知道9.8牛=1000克力,这是他们无法去靠我引导得出的,因此我直接纠正了学生说的1牛=100克力,强调1牛≈100克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都知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当引导者的作用,但是某些这些地方都不应该是只是简单的引导,引导学生说说小组合作应该怎么做,引导学生怎么估测等等,而是要明确方式方法,某些方面的内容我们教师必须讲给学生听。因此,在我们科学的教学课堂中,引导虽然重要,但也不要忽视讲的重要性,否则咱们的课堂就不科学了。

测量教学反思4

  本节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丰富,课前游戏活动看似随意,实际上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初步了解了弹簧的特性“受力大伸长长”,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了学生的心情。接着让学生感受物体落地而引出了重力,任何物体都有重力,但学生很容易把物体的质量与重力混淆起来,引出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为了更好地研究重力的大小,给了学生一个悬念,进而让学生更加向往进一步学习。观察测力计的`组成是教学过程中必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序的观察习惯,同时知道测力计各部分的作用以及操作使用的注意事项,也巧妙地让学生明白力的单位以及测力计“受力大,伸长长”的特点。在学生跃跃欲试的时候,给学生尝试的机会,让学生受挫,使学生明白在科学研究中不能急于求成,必须细致地了解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以后,才能够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课后,我也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整节课从设计到课堂组织,我较多地考虑了如何落实教学内容中的科学概念,整节的设计,也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在设计的过程中,还是以自己心中的预设为主线的,没有能够做到放开来让学生探究。

测量教学反思5

  本课在上课中有如下问题:

  1、学生会把降水和降雨混淆,降雨只是降水的一种形式,需强调。制作雨量器时,器材的选择,学生一般没有上下口径一样的玻璃杯,那么可以用等近似圆柱的饮料瓶代替(或用一次性纸杯代替),降低难度。而且,雨量器的底部需要平整的,如果不平整可以在底部放些许水。刻度必须是从平整的地方开始量。杯子的口径对降水量的测量有没有影响,这点学生较难理解,还是自己讲解的'不够清楚。

  2、降雨量的划分,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记住,需要多次反复记忆。学生容易将降水量的单位毫米与毫升混淆。雨量器的制作不算难,也可以让学生回家动手制作,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测量教学反思6

  从二年级的测量—认识厘米和米的教学过程中,我就感觉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并不是很好,因为这不同于简单的加减计算,那时候我就深刻的反思过如何教好“测量”这个内容。也跟同组其他成员讨论过,受益匪浅。明白这样的课一定要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自己操作,自己探究,自己总结。特别是认识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学生平时接触得本来就少。于是,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创造性地安排了很多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开展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首先,我拿出准备好的数学书、粉笔、水性笔,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它们的长短,然后实际测量一下,看谁估计得准确。然后从教师直尺上让学生观察,以十厘米为一个单位观察,然后拿出事先准备的十厘米的纸条,让学生感受。从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认识了“1分米”之后,我让学生小组内寻找或者回忆,看谁能说说你发现的东西有哪些。没想到,孩子们的观察力那么强,孩子们津津乐道,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了深入地思考问题。效果非常好!

  通过这几堂课,在教授“测量”知识方面,我又有更多的反思,一定要建立起正确的认知概念,例如1毫米的认识,可以让学生观察5分硬币的厚度,校园卡的厚度,爸爸妈妈身份证的厚度。充分感受1毫米的长度。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记住这些长度,如张开手臂的长度大概是1米,手掌的宽度大概是1分米,手指甲的宽是1厘米,两个手指微微张开一条缝是1毫米。这样学生在没有测量工具时,也能大概估计出身边物体的长度,而且学生也会觉得这种方法非常新颖独特。

  没有反思,就没有成长。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年轻老师,更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更好的把教学工作做好。

测量教学反思7

  成功之处:

  同学乙的

  总结

  中能够在自己的身上找到了相应的测量工具,把所学的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学习效果较好;同学丁的

  总结

  中说到了

  学习方法

  像累计法,控制变量法等这些物理方法的研究和应用物理的学习很有指导意义;还有一个同学在总结时谈到了拉长的橡皮尺的`偏值问题,这些都很好。

  失误的地方:

  没有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自己讲授的太多,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能够做到开放。针对学生的回顾总结,应该加强物理相信过程的教育,着重做好体验生活这的物理,让生活走向社会,体现sts教育。没有充分体验物理学的学科特点,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测量教学反思8

  本课的活动有三个,难度逐渐增加。最有意思的是第三个活动。这个活动是运用所学的好的实践机会。这牵涉到测力计的刻度与橡皮筋的弹力相匹配的问题。在动手之前,让学生充分交流,弄清原理显得格外重要。另外,本课当中制作一个测力计的大的演示模型是必要的'。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个测力计制作的演示,酌情使用,以解决学生制作中的困难,打开思路。

  因为课时比较宽松,我有意地把这节课分成两节课来上。今天第一课时,就着重带量孩子们好好认识弹簧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通过大量的估计、测量活动,让孩子们充分建立“牛顿”这个单位的概念。所以我给每个小组都分别准备了两种弹簧测力计,以利于比较观察并认识其原理、结构。然后把课堂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感受1牛顿,预测、实测各种物体的重力大小上!课堂感觉展开的还是比较充分和到位的,孩子们也感到非常的尽兴!

  针对有些比较轻的物体用这样的测力计无法测量的问题,(这节课上孩子们已经遇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在挑选物体测量的时候已经有意在回避比较轻的物体了。)下节课我准备组织孩子们讨论、并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课文最后一个环节——设计制作测力计)

测量教学反思9

  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学习在地面上测量距离的方法,并安排实际测量活动。教材安排了三部分活动内容:一是教学用工具测量,重点介绍在测量相距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如何利用标杆在底面上测定直线,再量出两点间的距离,然后让学生实际测量操场上两点间的距离;二是教学步测,安排学生测算出自己的平均步长,再步测操场的宽;三是教学目测,安排学生练习定距离目测,提供了目测较远距离的图前让学生观察,帮助学生积累目测经验,然后组织目测活动。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如此丰富,到底该如何有效组织教学活动,使活动不流于形式,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呢?

  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学生对于如何测量自己的平均步长应该不存在什么太大的问题,我想这一实际测量活动需要安排在课前让学生在家完成,测量后将原始数据填入教科书上。课上只要进行一下测量过程和结果的交流,如发现学生测量过程中有操作上的错误及时指出和纠正。

  组织学生交流的时候,有的学生发现,人高的一些男生,相对而言平均步长比较长,要接近0.8米,一些身高矮小的女生相对而言步伐就比较小了,而一般的学生都在0.7米左右,为了更好的'区分每个人的平均步长的不同,我让学生保留两位小数,也让学生计算我的平均步长是0.67米。

  在让学生步测学校操场的宽时,有一定的误差,我让学生交流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误差,有的学生说自己走的时候没有沿一直线,有的学生说测平均步长的时候走的是20米的距离,是均匀的,而操场的宽要60几米,速度也就是平均步长和之前的也会有出入等等。虽然有的学生测出来有很大的误差,有也几个学生测出来的数据和我用卷尺测出来的数据非常接近。这时学生的交流显得有话可说,我想以后的课上是否也应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交流、有交流的内容呢!

测量教学反思10

  本周学生做了高中的第一个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量速度。由于我是第一次上实验课,习惯了大学的实验课方式,不太了解高中生的实验要求,以致于讲解的时候没有到位。通过之后的学生反馈情况,确实存在很多的问题。

  对于我自己的教学,从如下几方面反思:

  1、教学有点填鸭式。在讲一些理论知识的时候,大都是我一个人在讲,没有引导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比如讲到时间间隔和频率的关系,就一句话带过说时间间隔是频率的倒数,如果提出频率的变化如何影响时间变化的问题思考会更好。

  2、知识点没有完全覆盖到。对于前面两个班级,我没有提出实验点和测量点的概念,虽然有让学生了解间隔了几个点的时间计算方法,但是没有让学生实际去操作。

  3、没有很详细的说明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比如打出来的点很淡等等。

  对于学生的情况,做如下分析:

  1、由于初中没有接触太多的实验,对做实验要注意的事项非常的陌生。也由于是第一次实验,所以显得非常的兴奋,比如在未经允许下乱摆弄实验仪器。

  2、缺乏对实验的科学态度。学生虽然喜欢做实验,事实上却不重视实验,实验课对他们来说就是玩的一节课,因此在实验过程当中,没有科学的.按照实验操作去进行,导致最后纸带上的点都是密密麻麻的无法区分独立的点。

  3、对实验结果处理不认真。有些学生打完纸带就觉得完事了,实验册上的表格都是随便填写。在测量位移的时候也没有注意估读,有效数字等等。总结:我觉得首先要加强自身的科学素养,其次要琢磨透高中实验应该要达到的要求,最后要培养学生对实验的科学态度。

测量教学反思11

  《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延伸与发展。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学习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在本节课中,我有以下两点不足之处:

  一、没有创新

  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书本上提供了两个方案,我觉得这两个实验学生在科学课中都有做过,所以上课时省略了实验过程,而是直接让学生阐述过程,最后总结出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过于形式化。

  二、没有深入研究

  在教学本节课时,没有明确不规则的石块体积必须要转化成规则物体的体积,水可以充当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中介。从而得出“石块的体积=水槽底面积×水面上升的高度”。

测量教学反思12

  《有趣的测量》是测量不规则形状的物体的体积,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在教学时,我出示一块不规则形状石块、一块长方体木块和一块正方体木块,让学生说说怎么知道它们的体积。学生很快说出求长方体、正方体木块的体积的方法。至于石块,它既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怎么知道它的体积呢?我先让学生观察,猜一猜它到底有多大,然后让学生讨论设计测量方案。在交流讨论结果时,学生有的说出了教材呈现的两种方案,有的说称一块能测量出体积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石块的质量,算出每克石块的体积,再称这块要测量石块的质量,就可以计算它的体积……我对学生设计的方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选择教材上呈现的'两种方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明白这是把不规则石块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的水的体积。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又能帮助学生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测量教学反思1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觉着有许多感触,即有新的课改精神,又有一些不足之处。现在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如下:

  1、成功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的创设一种和谐,轻松的探究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带着疑问去探究。并用语言去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敢于质疑,敢于创新。

  2、不足之处

  在课堂教学安排上,在探究之前的方案设计上用时过长,使的反馈练习用时有些少,在整个教学环节上显的 “ 头重脚轻 ” 。在猜想与假设的环节中,有很多学生提出的都是错误的猜想,()当时我真的有点晕,其实猜想的对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即使是错误的猜想,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来排除。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而我却直到有正确的猜想提出才停止提问。使得反馈练习的时间不够用。

  3、学生创新

  在探究的过程中,有一组学生的电流表坏了,我灵机一动,便给了他们一个新的探究课题,只用电压表测小灯泡的电阻,结果他们真的成功了,虽然误差大了些,但培养的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也把我的反馈练习改动了一下。让学生们设计只用电流表或电压表测电阻,这样把本节可的教学内容给加深了。

  4 教材设计

  “ 伏安法测电阻 ” 是学习并理解欧姆定律之后的一节探究课,是对欧姆定律知识的升华,也是对电压表和电流表使用的更深一层次的练习。为以后的电学探究左打好坚实的操作基础。

  教材处理

  本节内容分教材开门见山的提出用 “ 伏安法测小灯泡在不同亮度下的电阻 ”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安排不利于中下等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应用,所以我在进行实验探究之前用了一定的时间去让学生理解 “ 伏安法测电阻 ” ,所以导课时间比较长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容易出现的思维障碍,本课的教法主要采用引导探究法。精心构筑体验的平台,把握 “ 开 ”、 “ 引 ”、 “ 放 ” 三个环节。 “ 开 ” 即开放情境、提供资源,提出课题、交给学生富有探索性的任务。 “ 引 ” 即在学生的探索活动遇到困难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实践探索,而不是超前指路、给结论,更不能 “ 代替 ” 学生得出结论。 “ 放 ” 即 “ 放开来让学生学活 ” ,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鼓励 “ 标新立异 ” 。

  本课采用体验探究的学法,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索、分析、归纳,突出 “ 做中学 ” ,在体验中去发现、去认识、去领悟。去分析,从而得到结论。最后,由于本人年轻,工作经验不足,在本节课的设计和教授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希望大家的多多指教,多多批评。伯牙绝弦教学反思风娃娃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总结

测量教学反思14

  电流在前面学习有所涉及,但比较抽象,因为电流看不见、摸不着,学生难以直接形成电流的概念。在这一节中画电路图和连接实物电路中正确接入电流表是这节的重点内容,正确读出电流表的读数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学中的难点是把电流表正确地连入电路。所以我为了突破教学难点的'设计是让学生动手实验,实验过程中分析、思考,画电路图。上课时我认为做的很好的地方是课本上给了四个使用电流表的注意事项。我分别以“试错”的方式向大家展示当连错的时候会出现哪些现象,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学生在每次试错前都会进行猜测,最后验证实际情况是否与自己猜测相同,我会问他们为什么电流表会这样,他们就陷入思考。我认为通过这节课大家对于电流表的使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测量教学反思15

  降水量是天气单元学习的第二个天气特征。在聚焦环节,出示水在自然界的三态循环的图片,请学生阐述水的循环过程,这不仅是对前面溶解单元相关知识的巩固与复习,还顺势导入了今天的教学内容。那自然界中有哪些降水形式呢?有了前面的复习,学生自然就能说到下雨、下雪、下冰雹等。探索环节,我们怎样才能知道雨下得究竟有多大呢?学生会说到看雨的大小、雨下的'密不密等等。我们常常在天气预报中听过大雨、小雨、中雨、暴雨等等,区分的标准是什么呢?我们根据什么来分的?引出降水量。什么是降水量呢?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液态或固态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它的单位是毫米(mm)。测量降水量的工具是什么呢?播放介绍雨量器的微视频。这是气象学家测量降水量的工具,我们可以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播放制作简易雨量器的微视频。需要的实验材料有透明直筒杯、宽的透明胶带、安全剪刀、刻度纸条。

  (1)在这里,第一个班尝试让她们制作了刻度纸条,但是学生画的不是很标准,而且很费时间,所以后面的班级我给它们直接打印准备的刻度纸条。

  (2)透明直筒杯子,由于透明直筒的杯子也不是那么容易找,所以我提出假如用矿泉水瓶制作的话,上部分是直的,底部是凹凸不平的,怎么办呢?学生说到把下面割了再补平,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学生说到填,拿什么填?有学生会说到水。所以我们贴刻度纸条的时候0刻度往上一点,从直的部分开始贴。口径大小不同的塑料杯会不会影响降水量的测量呢?学生会有误解,认为口径小的塑料杯测量的降水量要大些,反之小些。在这里,我播放了微视频(用浴室喷头模拟下雨测试不同口径大小杯子是否会影响测量降水量)帮助学生理解。

  (3)安全问题。为了防止学生用剪刀受伤,我是要求学生让家长帮助把矿泉水瓶的上面的部分割开,如果没有剪的,我是请同学举手,我来操作的。发布用简易雨量器测量模拟降水的任务。怎么来判断降水等级呢?出示24小时降雨等级标准,帮助学生认识,简单记忆。最后在班级课堂用浇花的喷壶进行模拟降水,演示正确读数,然后根据降水量判断等级。最后拓展,怎么测量雪、冰雹的降水量呢?学生能够说到等它融化,再进行测量。

【测量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测量》教学反思03-10

长度的测量教学反思04-18

测量电压教学反思04-08

《测量电压》教学反思04-08

电阻的测量教学反思04-08

有趣的测量教学反思03-29

数学测量教学反思02-09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教学反思04-07

测量教学反思15篇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