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反思

时间:2023-10-19 15:21:3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历史教学反思(通用20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史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教学反思(通用20篇)

  历史教学反思1

  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中学阶段,历史课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获取历史知识、认知历史、培养人文情感价值。然而,由于历史课学生识记内容太多的原因,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总感觉学生力不从心,致使教学效果不佳。这里,笔者结合亲身教学实践,谈一些教学反思,以求教于大方。

  反思之一,应注重人文主义精神。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记载了众多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一般人们心目中的历史知识更多地来源于历史人物故事的传说传讲,是以正史为依据通过戏曲、历史小说、评书、影视网络等获取的。这些生动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赞扬了人文主义精神,突出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主导作用,也就是突出了人是驾驭历史社会发展的主体,而不是物。是人创造了繁荣的经济文化,没有人类就没有今天社会的文明。但是现在的中学历史教材、教学对这些内容的体现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似乎是人屈从于政治经济,人的主体主导作用没有鲜明生动地体现在历史教材教学之中,只感觉是枯燥无味的政治经济内容,没有生命力、人情味。

  反思之二,应加强道德教育。中学历史教学终极目的是为国家培养有道德的合格人才做好准备。道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家园。大而言之,道德是一个民族国家对人类贡献了多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进的标杆和榜样,是一个国家永葆青春活力的精神。如果缺失了道德,一个民族就会逐渐地衰落和灭亡,也会危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小而言之,一个人没有道德,没有仁爱之心、同情之心、行为低下,就会堕落犯罪自我毁灭。因此,历史教学更应加强德育教育。

  反思之三,应遵从学生认知规律。人的认知能力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书本知识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性的'过程,同时认知水平程度也取决人的智力水平、生理年龄、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能力也遵循这些规律。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成长阶段,身体,智力没有充分成熟,认知能力更多侧重于感性认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将原本枯燥的历史知识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从经济的角度、全球整合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才能减少或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历史课教师,一定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社会培养键全人格的人奠定基础。

  历史教学反思2

  提到亚非四大文明古国即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大多数同学都能张嘴说出它们的名字: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中国的历史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两年,在本课中如何把其他三大文明古国给学生讲清楚,我着实动了一番脑筋,精心了设计了教学过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通过谈话法(你知道四大文明古国的名字吗?)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接着发挥课件的作用,在电视屏幕上展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示意图,让学生在历史地图上找出各国名称及各发源于哪条河流,这样学生就直观形象准确地记住了四大古国的地理位置,为下面的学习打好了基础,并激发了学习兴趣。

  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抓住了三大古国的主要特色,即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围绕此中心展开教学,先让学生根据导学提纲自主探究,而后组织活动探究,讨论的主要问题有:

  1、你如何评价金字塔的修建?

  2、汉谟拉比法典和种姓制度的共同实质是什么?

  3、四大文明古国从地理条件上看有什么共同特点?说明理由。

  通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之后,在多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从中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的指导。

  不足之处是时间把握不好。

  历史教学反思3

  从总体上说,本次历史试卷,注重基础,重视应用,凸显潜力,渗透德育。以新课标为准绳,学科的重点资料为核心,紧跟时代脉搏,设问巧妙,立意高远。以基础立意转向基础、潜力并举,稳中求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的培养,把握了教学的改革方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导向鲜明,是一份融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好试题。

  一、基本状况

  1、本次参考人:252及格人数:93人

  2、试题特点

  本试题共两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容易题约占50%,中档题占30%,稍难题占20%;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潜力的考查,个性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潜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潜力,主要考的是学生的概括归纳潜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潜力的考查,设问跨度小,对分析潜力的考查也只是局限于比较浅的层面上。

  二、试题解题状况

  1、概念把握不准确

  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因素,无数个概念支撑了历史长河,历史概念区分了多个历史史实与现象,如果基本的概念模糊,势必影响对历史脉络的把握和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如第11小题:关于“随唐”的相关叙述,部分学生误选a,就是对概念理解不清造成的.。

  2、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不牢

  历史学科资料包罗万象,涉及了语数政地等多领域、多门类、多学科知识,若相关学科知识缺乏,定会对学习历史带来务必困难。如2、4、8、12、14、20等,部分学生之所以选错,显然是由于相关学科知识缺乏造成的。

  3、历史思维潜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潜力、概括归纳潜力差

  历史学科教学要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史实,分析历史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教会学生善于从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概括归纳潜力差,在答题时就会出现零乱、嗦或不完整。如第24、25小题第三问,部分学生失分较多,这就是平时历史思维潜力训练太少、分析综合潜力欠缺影响所致。又如23小题:唐太宗和宋太祖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他们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

  列强有力的措施,巩固统治政权。完成下表。此题对学生潜力要求较高,造成很多学生不知所措,思路紊乱,失分极其严重。

  5、审题潜力不强

  审题在考试答题中比较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题审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审题出错,就会导致答案不完整或根本抓不到要领,胡乱作答。如第7、21小题,有的学生审题不仔细,把“不正确”看成“正确”,张冠李戴,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三、对今后教学推荐

  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依据新课标,以教材为载体,对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起重要作用、地位明显的资料,我们要重点突出,讲清来笼去脉,浓墨重彩,丰富资料,补充材料,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用心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职责感。不要局限于记住几个零散知识点,如果好处不明,完全机器记忆,很快就会遗忘,构成记忆残缺,知识学习不深入,容易造成学生急功近利,学习不踏实,心态浮躁。教学中我们务必要一环紧扣一环,吃不得夹生饭。

  2、加强技巧性训练

  一是加强学生的审题潜力训练,教会学生审清时间空间,审准关键词的意思,审准答题方向,选取题怎样做,材料题怎样做,问答题怎样做,从哪里入手,如何解剖,如何分解,如何表述,有计划地用相关试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回答相关问题的要领,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潜力和应试潜力。二是加强养成教育,平时教学中不要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认真答题、认真写字的好习惯。

  3、注重潜力培养

  新课标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潜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潜力。

  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计算历史年代;阅读历史教科书及有关的历史读物;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等。

  同时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方位去发掘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地认识历史。

  历史潜力的培养不是一躇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逐渐渗透、潜移默化,彻底抛弃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是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主角,设置

  平等的互动交流平台,透过精心设置的课堂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要照本宣科,要创设新情境,组织精当的材料,引领学生去探究、去实践、去创新。惟有如此,才能发展学生的不同才能,也才能为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积蓄能量和潜力。

  4、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实现与历史学科教学的联系。

  总之,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关注全体学生,平等善待各类学生,抓好查漏补缺,学会科学的记忆历史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后果、影响、作用等)的方法,初步建立知识体系框架,注意学习潜力培养,适当延伸、迁移,让学生感知历史、积累历史。抓好单元内的综合过关练习。注重克服负面积累,防止两极分化,争取不让每位学生掉队。

  历史教学反思4

  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跨入21世纪的时候已经进入到了网络时代,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中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也不例外地采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手段。毫无疑问,这是历史教学的进步,是课堂教学有益的探索,这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21世纪的教育,没有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难以想象的,作为21世纪的中学历史教师,不能掌握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也是难以胜任的。然而就目前我所观摩的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历史课,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大力提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今天,我认为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要应注意的以下三个方面的进行反思

  一 思想认识上的反思

  教育理论决定教育行为,在运用多媒体计算技术辅助教学问题上也是如此。因此,我们首先要不断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走出思想认识的误区:

  (1) 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是“花架子”,它可有可无,可用可不用。如果上面有人来进行教学检查,或是参加各种教学竞赛,教师们就使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上课,犹如表演节目,特别是一些老教师,一时半载还很难适应多媒体上课,因此一个学期很难用上几次计算机,在科技和教育迅速发展并相互结合的今天,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时代的要求。中学历史讲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课堂上面对的是成长的青少年学生,而历史的博大精深,继承又发展,包罗万象,且不可再现的特点,使我们一节课45分钟提供给学生的历史资料或历史问题是非常有限的,这也要求教师必须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学习历史,了解历史,感悟历史,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是其中一个必然的选择,它可以再现历史现象,增强历史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历史课的活跃性和师生的互动性,可以大量补充与教材有关的历史资料,加大课堂容量,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增强历史课的渗透性和开放性,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师生角色转换,增强历史课堂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可见,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辅助中学历史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独特的优势,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并非是可有可无。

  ⑵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是“万能的法宝”,它可以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科学技术虽然日新月异,但任何技术都不是万能的,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也不例外。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日益推广的今天,我们尤其要防止踏入技术万能的误区。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的运用,要根据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因素恰当选择,并与教师的教学风格有机结合。只有使用得当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否则,最终可能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有的教师认为历史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多多益善。这就违背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初衷,从而步入到一个新的误区。

  ⑶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应用教学,将削弱甚至取代教师的作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是一场教育教学的革命,因此,必将带来一系列的新变化,特别是教师脚色的转换。传统的历史教师靠一张嘴,一枝粉笔,重在“教”,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现代的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网络等媒体将与教师共享知识传递的权威。但是,计算机不应该也不可能取代老师的角色和功能,而且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如何“抛砖引玉”更显重要。是任何现代化机器设备所不能取代的。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二教材出理上的反思

  教材是每一个教师备课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在上课前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材,补充资料,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也是如此。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有的教师在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对教材的处理和素材的选择存在着三种倾向:

  (1)舍弃教科书,一味追求课外的“新史料”。例如有的教师在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往往花费很多时间去查找课本上沒有的历史资料,影视音像,反而忽略了教课书上本来就有的一些重要的资料,这不仅浪费了教师很多时间和精力,而且脱离了课本,偏离了课程标准,不利于学生对教材的领会和把握,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处理好课本资料与课外资料的关系,紧紧围绕课本去精选课外资料,而不能贪多求新,舍本逐末。

  (2)偏离重难点,过分強调课堂“大容量”。例如,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高密度和大容量,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的快捷特点,弃教学的重点难点于不顾,拼命地搜集和使用资料,一堂课“电灌”下来,教学内容可谓丰富多彩,但学生并不知道哪些内容与教材有关,真正了解和掌握的却很少,重点难点也没有突破,课堂大容量却导致学生的低效益。因此,我们要根据课本的重点难点选取适当资料,并应注重适当,有度和高效。

  (3)缺乏实效性,过于突出课件的“时髦感”,一个好的课件,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下,因该文字取舍精当,动画清晰和谐,音乐优美,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而我所见到的一些多媒体课件,虽然不乏优秀者,但有的为追求时髦和前卫,文字资料,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一齐上,一堂课“演”下来,学生或兴奋过度,或疲劳不堪,对本课内容及内在的逻辑联系却不得要领,结果是事倍功半;有的图文花俏、音乐夸张、色彩过于华丽,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结果也是事与愿违,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 教法运用上的'反思

  现代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手段,但任何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都各有其长短,任何一堂课的教法也不是单一和僵化的。在中学历史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中,我们要防止:

  (1)邯郸学步丢弃传统。我们对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应该继承发扬并加以创新,不能因引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而邯郸学步、数典忘祖。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辅助作用,教师富有艺术的美丽的教学语言可激发学生的情感,系统优美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提炼史料,适时巧妙的启发诱导可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因此,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的多媒体计算技术应巧妙结合,有机统一,两者才能相得益彰,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重形象直观,轻抽象概括。直观性是历史教学的原则之一,也是多媒体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这个原则的贯彻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在加强历史教学直观性的同时,教师应如何配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分析综合,如何对形象的直观的历史现象进行抽象和概括,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是要传播信息,还要善于整理、加工和诠译信息,在图文演示和教师讲述有机结合中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掌握历史发展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3)重课件演示,轻思维点拨。历史课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成败的关键主要在于多媒体课件的思维含量,即它能否有效地实现人机“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能否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否较好发挥教师课堂组织和点拨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诱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在人机“对话”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目前历史计算机辅助教学存在的最大的,也是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有待中学历史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去不断探索。

  历史教学反思5

  构建知识体系的艰巨性

  初中学生由于认知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其通史知识相对而言较为薄弱,与中考复习所要求的学科基础之间形成了矛盾。且由于历史的开卷考形式,造成学生对历史存在着思想上的不重视和许多不好的学习习惯,这不利于知识体系的构建。

  从近几年历史试题来看,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比较重视历史体系及专题知识的考查,有纵向综合的专题,有横向比较的专题,有中外联系,也有古今比较。针对这一特点,复习中要宏观把握中外历史大专题,也要微观落实小专题的知识点。试题中无论是图、表、文字、材料题还是问答题,都具有历史专题的特点,都是对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不同阶段历史现象发展过程的考查,因此,根据中考试卷历史试题的特点和新课改的精神,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根据知识结构和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重新组合和梳理历史知识,主要在对教材内容的.重视及处理的把握程度上,建构历史体系,形成历史专题,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趣味性教学的必要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普通能依据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组织教学,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能力、觉悟的培养,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及关注热点问题、关注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但在客观上还存在让学生死记硬背,历史课成了大容量的复习—考试—讲评课的现象,周而复始。原本在七、八年级为创设教学情境而运用的图片、音乐逐渐消失在课堂中,这不利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

  所以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三维目标不可偏废,是我们目前极需研究的一项内容。在教学中重视过程与方法,深入研究教材,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在实际趣味性教学的同时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设各种情境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历史教学反思6

  今年第一年政史合卷,刚在政治教师的岗位上站稳脚跟的我又多了一个新的课题。捏着一把汗,去授课、复习、辅导,寒来暑往中迎来了中考。千叮咛万嘱咐把学生送上考场后,战战兢兢地等待着成绩的揭晓。终于等来了领导的一句“还好”,心中的大石落了地。一年的辛苦没有付之东流,自己也为之欣慰。

  但也不至于好了伤疤忘了痛,该总结反思的'还得沉下心来细细盘点。按照中考说明,我帮助学生整理了知识点,并充分利用备课组的基础复习卷练习、讲评。基础知识复习完一轮后,接着以练和讲为主展开了综合复习。试卷以政史

  合卷为主,反复练习、讲评。同时利用关系引进了正衡的几份历史综合练习卷,在难度上帮助学生拔了一拔,培养他们面对难题的答题能力。最后中考前再次将基础知识复习一轮,并利用时间给学生提优补差。

  教学过程中,苦于没有专业教师的引领,没有专业知识的支撑,无论是备课时还是中考复习指导方面都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作为政治教师,政治教材不断在改革,几乎年年换新教材,需要大量的精力去学习、研究。此时再政史包班,去研究、拓展历史知识,精力明显不够,底气明显不足。鉴于学校缺少历史教师的实际情况,客观上我也想政治历史两手抓两手硬,但主观上我还是倾向于政治,这对学生是不公平的,对教师自身的提高也有较大影响。毕竟中考科目牵涉的精力太多,这样的生源下,一门尚且需艰苦奋斗,两门颇有弹尽粮绝之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神话”时代已经过去了,唯心主义应该科学地回归到唯物主义,我应该清醒地看待、分析自己。

  历史教学反思7

  让学生搜集、分析、整理资料等活动是感知历史的直接、有效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对历史知识做出更深刻、更理性认识的学习方式。所以这节课可以通过学生搜集、分析、整理资料、讨论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对工业革命给人类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带来的变化作深刻的.探讨,来感受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历史教学反思8

  古人以史为镜,学习历史可以提高我们的素养。对于历史老师来说,历史教学应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有兴趣,感兴趣。而不是一味的照着书本读书。本学期即将结束,现就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一个总结。

  本学期,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 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语文课,就连以前极讨厌语文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 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小学的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

  历史教学反思9

  随着中考历史复习教学的进行,我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引导学生入门复习并打好基础的重要性。而要学生能够在一开始就好好的去学习历史,喜欢历史,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让他们对这门学科感兴趣。

  首先,我觉得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导演。每堂课的总体框架由教师设计,但具体的过程则由演员——学生来阐释。教师就是导演,你所设置的悬念越引人入胜,那么作为演员的学生也就越能融入其中,并且乐此不疲。在此,教师的任务不再是不停的讲,而是不停的设置学生感兴趣的悬念,然后引导学生去一一解开,在解开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会有学习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学生的真正融入会让他们记忆深刻。为此,悬念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技巧,它可以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

  其次,要多穿插历史小故事,在电影中,一些和主线关系不大的情节可以调节电影的气氛,严肃中可以透出一丝诙谐,有时给紧张的观众放松一下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上课也是,学生都是喜欢听故事的,你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两个小的.历史典故可以缓解上课的紧张气氛,使学生不会感觉太大的压力。也可以加深他们对这节课的印像。当然,故事只是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不能花时太多,同时要切合课文,使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之,这样,既能引学生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

  第三,多使用音乐和历史片段,对于一部电影来说,配乐也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曾经有专家做过实验,人在有音乐的前提下,注意力会比平时更加集中,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多加入和课堂相关的音乐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历史课教学中音乐或电影片断的播放必须注意:要控制一堂课中播放歌曲的数量和电影片断的时间,防止把历史课变为音乐课或电影课;要结合教学内容和音乐、片断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或讨论,通过讨论问题让学生从歌声、影片中唤起的感情因素深入到理性的思考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音乐和历史片断在历史课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方法也有很多,希望同行教师指出不足,共同获得长足的进步。

  历史教学反思10

   上学期期中考试很快就开始了,历史课复习也有一个多星期了,在复习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有这样几点: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有些很简单的问题,基础的问题,刚学过去,又复习了一遍,很多同学仍然似是而非,甚至一问三不知。如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反复强调,其主要内容就三点,很多同学还是记不牢固。

  2、能力提高很慢

  复习阶段,除了基础的知识外,还需要不断提高能力。如历史问题的比较能力、历史人物的分析能力等。很多学生能力提高很慢,还不能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历史问题。

  鉴于以上两点,在以后的`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加大检查的力度,让学生最起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二就是尽量提高学生解答历史材料题、问答题的能力,让学生尽快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解答历史问题。

  历史教学反思11

  细节能够营造浓郁的历史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第一个任务就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愿意、喜欢上历史课。学生如果对历史不感兴趣,其他的也就失去了依托。所以我们就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把握细节,充分运用细节来营造浓郁的历史氛围,使学生能主动进入历史课堂,有对历史探究的原动力。

  如在学习“外交事业的发展”时,我在一开始上课就展示出教材上的一幅照片——《乔的笑》,就是乔冠华在联大通过恢复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后开怀大笑的照片。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照片中人物的表情、动作。之后又介绍了照片的一些情况:这幅珍贵照片在新闻摄影展中获得金奖,纽约某大报对乔冠华这纵情一笑也倍加赞叹,称他为“大国家的大人物”。乔冠华的`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因为乔冠华的表情是很夸张的,给人的视觉冲击非常大。所以学生马上就被吸引了。这时我适时设问:为什么乔冠华部长会如此开怀大笑?学生很快就能从课本中获取信息: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件事是新中国在外交上的重大突破,是一件令我们自豪的事。图片是无声的,但图片所带来的情感的渲染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就在现场。这会使他们产生与乔冠华有相同的感受:为我们的国家高兴、自豪。有了这样的铺垫以后,学生自然会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有好感,有求知欲。本来教学内容只是一个过程性的描述,一些结论性的语言,相对来说是枯燥的。用细节来刻画特定的场景和对象,非常类似于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抓住了这个精彩瞬间,以情感打动学生,带他们走进了历史。

  历史教学反思12

  教材分析:

  这次口语交际是以“讲历史故事” 为话题的口语交际训练,这次口语交际是本单元课文学习的延续,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在搜集、了解、交流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其优秀品质。

  学情分析:

  在以往的几册教材中,学生曾经接触到了有关历史的故事,对历史故事并不陌生。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尝试过自己搜集和整理资料,所以课下搜集历史故事对他们来说不是难点。但是在表达交流的过程中,清楚地向别人讲述故事,能认真倾听、思考、提问、作答,这些交流的规则还需要教师的提示和引导。

  教学建议:

  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把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通过正确、适时地引导和激励性的评价,顺利完成这次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体会到交流的快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最喜欢的历史故事,大方地讲给同学听,注意把故事讲清楚、讲完整,大胆说出自己得到的启示。

  2.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可以提问,可以补充,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3.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从而开阔学生视野。

  【过程与方法】

  用游戏、讨论、创设情境等形式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指导学生把故事讲完整,讲具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好习惯,激发多读课外书的热情,提高阅读兴趣,开阔视野。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把自己搜集的故事有条理地讲清楚。

  2.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

  难点

  能把自己喜欢的历史故事讲清楚,讲完整,并与他人交流所得到的启示。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历史故事。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读了西门豹治邺、扁鹊见蔡桓侯等许多历史故事,课外大家也读了一些历史故事,你读了哪些历史故事?(指名交流)

  2. 听了同学们的汇报,我知道大家从不同的途径搜集了很多历史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开一个历史故事会吧 !

  二、在小组内交流

  1.交代讲述、倾听要求。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

  2.在组内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内容。

  3.组内成员以“新闻发言人”的形式交流自己的信息,教师巡视。

  三、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出的“最佳发言人”。

  2.挑选几名“最佳发言人”,全班交流,共同评议讲述情况。

  四、交际范例

  张婷君:我给大家讲的历史故事是“凿壁借光”。西汉人匡衡,非常喜欢读书,小时候家里很穷,常常点不起灯。邻居家里点着灯,匡衡就把墙壁凿一个洞,让灯光从洞里透过来照看读书

  五、畅谈感想,巩固深化

  1.听了同学讲的历史故事,大家有什么想法呢?可以谈谈对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也可以联系自身和现实情况发表感想。

  2.学生畅谈感想。

  3.教师小结:历史故事中一位位名人就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六、作业设计

  课后继续交流历史故事。

  板书设计:

  讲历史故事

  认真听→仔细想→谈感受

  教学反思:

  这节口语交际我利用学生对本单元熟悉的故事作引入,因为刚刚学完的课文,印象深刻,更容易让学生打开话题。用本单元的.课文中主人公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打通了孩子学习的脉络,实现了由读到说的过渡,体现了学习的衔接性,推进了单元的整体教学。在整个课堂上我善于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大胆地将自己收集到的故事展示给大家。每一个环节的过渡都比较自然,能引导学生对讲故事的同学进行中肯的评价。但是,如何让学生能更好地讲故事,而不是读故事,我没能作出示范作用,学生虽然完成了讲故事的任务,却缺少“故事味”。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完成课前布置的任务,即收集一些历史故事,但还存在小部分同学由于没有材料只在课堂上充当“聆听者”,没有达到全员参与的效果。

  历史教学反思13

  俄国十月革命,讲述了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本课的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无产阶级政党的方针正确与否是革命成败的关键。主要遵循了先学后教,先手后口,先思后导的原则。

  在授课过程较成功之处:

  1.通过图片导入的方式,让学生从当代的十月革命纪念活动联想到九十多年前的十月革命,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对本课的知识结构的把握较为清晰。将本课的知识内容清晰地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十月革命爆发的过程和十月革命爆发的影响。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于课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效果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几点可以改进之处:

  1.时间上把握不好。整节课上了45分钟,有些问题后来才发现没有给学生解释清楚。比如“苏维埃”这个名词,比如“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同时并存的.现象”。关于这些问题只是稍微提到,并没有更深层次地为学生叙述。

  2.在评论学生发言时过于仓促,将问题的答案公布,对学生的积极性造成较大的打击。

  3.学生主体性发挥得不够。没有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往往刚提出问题没多久,便让学生回答了。因此学生学习的热情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历史教学反思14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处处呈现新课程理念,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那么属于学生学习评价的有效性是否落到实处?评价是否多维而全面呢?历史学习的有效性如何真正与学习评价的有效性相结合?

  根据我校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改革初中历史教学评价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确定新的评价目标

  过去我们一直理所当然的认为教师是教学评价的主体,而学生则是客体,但现在看来,教师和学生都应当成为评价的主体,而教师和学生自身的“教”与“学”的状况才是评价的课题。基于这样的认识,初中历史教学评价模式应该具有这样三个层面的基本功能:1、对学生所学习的历史知识面做一个测定;2、对学生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程度做一个判定;3、充分激励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和探索欲望。

  这样的功能定位意味着纯书面的考试本身并不等同于评价,而仅是评价的手段之一,它可以为评价提供一定的量化资料。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教学对老师“教学”的反馈性评价。

  根据评价与教学目标一致性原则,为了尽可能做到比较全面和准确的评价,我把认知、情感和技能三者都确定为评价目标。总体而言,认知领域包括对基础的、重要的历史知识、概念和原则的了解和掌握;情感领域包括学生兴趣、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技能领域包括思维能力的基本和实践技能的提高。

  历史教学反思15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第十九课讲的是《文字演变》,我在这课的教学设计上,把汉字字体演变这部份内容做了如下处理:事先用不同字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在多张纸片上书写“鱼”字,上课时先让学生看课本中不同字体的汉字列表(列表中没有“鱼”字),自己对照比较出不同字体的特点,老师则趁此空隙,把准备好的不同字体的“鱼”字纸片贴在黑板上,然后请同学上来“揭榜领鱼”,规则是说对所揭“鱼”的字体,老师就把那只“鱼”送给他。没想到同学们热情相当高,争先恐后地上来“揭榜领鱼”,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在此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汉字演变的知识,也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有了初步印象,老师再适机地启发学生观察、还使学生揣摸到汉字演进的一些规律,如汉字由象形到抽象,由繁体到简体,由单纯表意到艺术化的发展等等,总之,那堂课上得出人意料的成功。

  平心而论,有关文化部份的历史课,要调动学生的兴趣是比较难的,而本堂课教学效果却较为理想,在课后的教学反思中,我着重分析了这堂课成功的因素,感觉课堂的亮点就在“揭榜领鱼”上,此环节把老师的教学意图,融在写有“鱼”字的小纸片上,最后通过“送鱼”游戏来实现。不难看出,这个教学设计的基本载体只是几张小纸片,准备起来并不复杂,但恰恰就是这几张小纸片把一堂课演绎“活”了!想到此,我突然对历史教学产生了一丝灵感,能不能借助些小道具

  来激活每堂历史课呢?经过再实践和深入思考,我有了下面一些认识:

  一、小道具在历史课上的作用大

  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过去的东西学生想象起来是比较抽象的,很多时候学生还要了解这些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摸索历史发展的一些规律。如果学生不借助一些小道具来做为历史和现实的联结点,做为想象的依托点,哪整堂历史课就成了教师语言搭建的海市蜃楼,既虚无缥缈又稍纵即逝,有时还会陷于单调枯燥的境地,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厌倦,持续下去,历史课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假如历史教师能尽量制作一两件小道具,在课堂中展示出来,甚至通过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即看得见又摸得着,充分参予进来,哪整堂课就会由“死”(史)变“活”(现),学生印象也会非常生动和深刻,再者,小道具自身的表现力往往还能免去教师很多口舌,甚至弥补教师语言所不及。

  反复地对比,我的结论是道具虽小,但使用上后,它对历史教学的辅助作用确实很大。

  二、小道具起画龙点睛之用,一定要用在经脉处

  明白小道具的作用后,教师在选用小道具上还得有所讲究。小道具一般应围绕课文的重点,有利于突出课文重点或突破难点,绝不要在课文细枝末节处或无关紧要处设置道具,不然就可能为道具而道具,走形式主义,冲淡课文主题,偏离教学目标。

  如课例《文字演变》教学的重心,在于让学生了解汉字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在于让学生理解汉字不但起着形声表意的作用,蕴含深厚的学问,而且还逐渐演化成一种艺术形式,使中国汉字与他国文字相比具有相当的独特性。把握住课文重心后,老师据此设计小道具,就取得了较满意的教学效果。假设老师没把住课文的主脉,而在课文次要之处编用道具,比如准备一根绳子来反映文字萌芽时期的结绳记事,或者准备几块骨片,在上面刻上符号,以便学生对甲骨文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粗看未尝不可,但细究起来,这些道具的使用就没有紧扣课文要旨,使课堂教学达不到最理想的效果。

  有人可能会顺便想到,这堂课若是把绳子、甲骨、纸片都用起来怎样?这我也不赞成,当然,我并不是说一堂课就只能用一个道具,我只是坚持道具的使用要围绕课文重点。原则上紧扣重点的道具才能用,但也要切忌过多过滥,我主张一堂课使用一到两个就合适了,因为道具多了会加重课前准备的负担,上课时还会降低中心道具的影响力,使整堂课显得拖沓、零散。

  总之,我推崇的道具选用要领是准,是少而精,宁缺毋滥。

  三、小道具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形式不拘

  从上述课例看,作为道具的'就是几张小纸片,准备起来很容易,与制作完整的历史课件相比,它所花的精力和时间是非常少的,但教师在课堂上操作起它来却很简单,只需顺势一引就可充分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功效是实实在在的。我建议使用的道具就是这种简单灵活的小物件,可以随时构思随时采用,而不是可望不可及的庞然大物,也不是上表演课时的精雕细琢,那样的话就变成不实用的“做秀”了。

  在形式上,小道具还可随教师使用经验的丰富而更为灵活,可以是实物,比如石器;可以是画像,比如黄帝画像;可以是一段传说或故事,如大禹治水;可以是一本小说或历史典籍;还可以是一段史料、一张照片、一首歌谣、电视电影片断、报章杂志篇章。甚至可以是一个能讲出历史的人……,只要教师不断实践、留心挖掘,就会达到随手拈来的境界。

  需要提醒的是,创作小道具不是只靠教师自己,有时还可借助他人的帮助,甚至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这样说起来,使用小道具教学的意义就不仅表现在课堂上了,还可以向课外延伸。

  以上所谈看起来有些抽象,但同仁们如果多尝试用小道具上课,就会明白其中深意,我还相信凭同行的智慧,完全可以超越本人认识的局限,把小道具对历史教学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历史教学反思16

  高三第一学期的时光倏忽间就过去,回头想来这一学期是那样的紧张、又是那样的充实。对于教学,这一年称得上更上层楼,而这是只有高三才有的,高三如同高中三年一个熔炉最后的高温加温时期,它是为成品出炉做准备,所以高三这一年是一直战斗在前沿的,它是热烈的、紧张的、是充满希望的!

  1、根据学情制定教学计划,并灵活调整,及时应对。

  本届学生的特点是基础不够扎实,尾巴太大,高分的不突出,学习习惯不太好,抓落实难度大。我们根据这种情况确定放慢速度打好基础,长期计划与阶段性计划和目标相结合,以落实到为为目标,针对各阶段学生学习的情况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宁愿放慢速度而不因应付阶段考试而赶进度导致夹生饭。在制定计划或调整计划时都事先向学生预告,让学生心中也有复习的长期计划和阶段计划。

  2、扎实打好知识基础,不断强化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新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不单要掌握记忆能力,还要掌握辨析、推理等思维能力。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对知识基础更高要求的基础上的,因此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更加扎实全面。我们非常重视第一轮的'复习,尽量挖掘教材,对基本概念、基本史实力求讲清讲透,分析到位,且经常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和归纳,引导学生回顾史实,让学生加深记忆。对于基本技能,如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则利用课堂通过典型题例来逐步培养。在最后一个月中指导学生回归教材,落实考纲。

  3、加强学法指导和解题方法指导,总结规律,掌握技巧。

  今年的考题出得较偏,分布不均衡,许多知识点都过于边沿化,容易被忽略,但学生如果掌握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运用平常训练的思维方式去推理分析,同样可以做对的,这种考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即教材只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并不是唯一的资源,提高历史学习的思维能力是最根本的。所以,方法与运用是关键的能力。(1)在学习方法上,我们引导学生先要学会计划,做好时间与内容的阶段性复习安排(可列表格),备课组也在每次的阶段考试或质检前都统一印发复习计划表(明确每天复习的每个知识点);在落实课本知识时不能赶任务,引导学生学会解剖教材,从纲到目、到每个段落和每层意思,提炼要点,理解记忆,同时及时联想,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用推理的方法把教材知识连成整体,构建知识体系,并注意课本中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结论性语言的分析,从分析问题中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督促学生课外做些知识点的归类和整理,这样既会加深记忆,同时也会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并容易发现一些历史规律。(2)在解题方法上,我们通过阶段的专项训练,每周定量完成文字题和选择题,及时讲评,在讲评中引导学生掌握题型思维方式,在训练中严格要求答题规范,解文字题时引导学生先读懂材料和设问,筛选信息,注意关键词,同时迅速把试题与课本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寻找依托,并用相关历史语言组织严密的答案。

  4、精选习题,精编提纲,整理专题资料。

  根据不同的阶段复习任务,先后精选精编了一套单元练习、专题练习、考前综合练习、专项训练(分选择题、文字题)、知识归纳、问题解答、重热点问题、各地信息资料等。我们的习题都是经过各种资料中筛选出来的,量不多,但针对性比较强,在做完选择题的专项训练后许多学生都觉得不仅知识滚熟了许多,解题很顺手,速度也快了。

  5、及时帮助后进生和边沿生,加强个别辅导与交流。

  针对后进生比较多而影响均分的情况,我们在每次阶段考试后都重点确定个别交谈对象,对考完的试卷进行面批,并分析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及时给予鼓励;在考前的一个月里,我们利用晚自修时间对一些文艺生进行了个别补课,使他们的知识缺漏及时得到补救,并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有些学生出现短腿现象,通过个别谈心,鼓励和方法引导,使他们感到效果很好。及时的个别辅导与交流不仅帮助学生补缺漏,更重要的是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他们重新树立了信心,到了最后阶段的考试,学生已经形成了及时主动找老师分析试卷的好习惯。

  回首这一学期,还是留下遗憾,因为年轻,有些急躁,对于一些学生忽视基础知识,处理上过于简单。关于鼓励与批评的应用上还需讲究方法。希望在新的学期中,能逐步改进这些问题。

  历史教学反思17

  通过对七年级《夏商西周的兴亡》这节课的讲授,使我充分的认识到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弊病,也使自己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这为我以后教学工作的改进,有很大的帮助,希望这节课成为我以后不断改进,不断成长的起点,自认为本节课上的很失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考虑问题不够周全,对教学班的课程进度未能及时的`了解,对前节课的知识未做补充,就直接引课,造成了学生的冷场和茫然局面,创设情境教学法失败了,应该有的效果未能体现出来。

  2教学过程设计上,以我校的自然分材教学理念为基础,主体进行设计,由于本人对这一理念的理解有欠缺,所以设计了四个自学提示,以问题为导向,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来完成本课的学习,但事与愿违,自己的设计和学生的学习不在一个调上,致使课堂教学形式单一,设置的问题学生都在书中能够找到,所以学生没有新鲜感,问题反而为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3从这节课上,我充分体会到了自己不敢放手发动学生自主探究的这一毛病,这也不是一两次了,怕放去收不回了,这也是自己的不自信造成的,老认为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够,所以,就不敢放手。还有一个原因是:老认为学生不懂就要讲,大包大揽的包办了学生该做的

  事,久而久之,就习以为常了。

  4未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就是因为自己讲的过多(都是学生容易懂的),浪费了时间,若能做到学生会的不讲,我的教学就是很大的进步。

  综上所述,我在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只有在今后工作中努力的使自己教学更有进步。

  历史教学反思18

  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改革,自己在教学理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复习课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一起讨论,做练习册,并教给小组长一些方法,引导他们尽可能的发挥每一个小组成员的作用,让成员学会如何给别人分析、讲解问题。小组出现不会的问题,向教师提出,再由教师给小组讲解。自习课上也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先给同学们一定的时间背题,然后小组长同时抽三个组员,这样即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从而提高记忆的质量。同时在课堂和自习上,我也在尝试给学生一种没有压力的学习氛围,只规定背题的范围,不规定必须背下来,或是抽背、默写,人为给学生造成一种压力和紧张,如果学生经常在这种压力和紧张的状态下学习,不但不会提高学习效率,相反还会降低学习效率。而是想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其真正地参与学习,自觉自愿地去完成课堂任务。经过几个周的实践,我发现现在的历史课学生喜欢上了,课堂上也活了起来,以前复习时所有的题都是自己讲,一节课下来累的筋疲力尽,而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早就昏昏欲睡了,效率很低,而自从分组以来,学生小组讨论非常活跃,没有一个昏昏欲睡的学生,大部分的学生都参与了课堂学习。

  一次课堂上有一个组的同学提出了个一个问题:一战和二战对世界的影响的相同点是什么?其中有一个答案是“摧毁了法西斯主义,和平进步思想深入人心”,学生问为什么没选这个答案,当时我就愣住了,正在思考时,旁边一个学生说:因为一战时还没有出现法西斯主义。哦,同学们马上就明白了。从这个事例中使我对学生的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以前老是不放心学生,其实我们的学生是很聪明的,我们应该相信我们的学生,给他们更多的机会。事实上,练习册上的题绝大部分同学们都能自己做出来。课堂上师生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同学们提问题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的一员,和我讨论问题时也时不时我和说几句笑话,还有的干脆就面带微笑向我招手,要我过去给他们讲解。甚至相互“抢”着要我过去,我想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师生平等。当然,以上也许只是一些表面现象,而且这种学习方法与不给学生压力的理念不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成绩,课堂上的时间不好掌握,学生学习的质量教师也摸不准,还有一部分学生混水摸鱼,学生间的讲解有时候不很透彻,但我想要改革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而且也要给学生一个成长的过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学生喜欢这种没有压力和紧张的课堂。以上只是我在历史复习课上的一点体会和反思,在历史新授课中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历史教学反思19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是教师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手段。

  是教师从“会教”到“会学与会教”结合起来的过程。

  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过程。

  今年我带的是高一人民版的新课本,从高三学生毕业后听专家讲课,到现在讲授新课,感受颇多。

  在这里我只想简单的说一下,我现在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希望与各位交流一下。

  我们知道历史新课标讲究的是教学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其中知识与能力是指: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这里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基本上是空白的,所以按照新课标的这种教法显然是不符合我们这里的实际情况的。

  那么,在学生没有任何历史基础的情况下,我们来如何开展历史教学?这就是我现在面临的问题。

  我现在的选择是

  第一、完全按照课本的知识点知道学生先理解课本知识,然后对课本基础知识进行记忆。

  很明显这和现在新课标下的教学观是完全相反的。

  第二、按照新课标的教学观,努力做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我在这里希望能从各位的教学实践中得到更多的选择,希望我们可以利用博客多多的交流。

  历史教学反思20

  教后记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历史是一门新鲜而好奇的学科。七年级历史教学主要是古代史的内容,时间距离学生很长,而七年级的《原始的农耕生活》更是离学生生活遥远的事情,一是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不了解什么是农耕,而是“原始”二字对于他们很陌生。现代农耕不太清楚的情况下,谈什么农耕生活的起源呢?因而,如何灵活运用教材,引起学生对该课学习的兴趣,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历史问题,让他们进行分析与探究,培养学生自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我在教学设计上应该要花时间考虑的问题。

  在导入新课时,我采取了南北民居不同的房屋图片,让学生猜猜哪个是南方的民居哪个是北方的民居,他们的房子建成这样是否与原始祖先的房屋有关呢?从而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接下来的自主学习环节,我围绕“中华农耕生活的起源”,采用角色扮演法。利用“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家园”的小游戏,将学生划分小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分别扮演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通过第一人称的口吻来介绍自己。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热烈的学习气氛一下子使学生主动的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为了更好的表现自己组的特色,很多学生还加上了道具和动作。学生在自学、表演的过程当中,认识到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所代表的南北方原始农耕生活的异同点,进而认识到我国原始农耕文化是南北方共同发展的结果,从而增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学生展示的插画和组内合作,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以及了解什么是“农耕生活”,它是如何起源的。

  整堂课的学习氛围很好,学生的反应都很活跃,积极性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很多生成性问题在学生的成果展示中表现出来,如“半坡人”制作的彩陶是否与半坡人所在地的土壤有关?针对学生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我顺势将地理知识融合进历史教学中。先让学生讨论来解答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最后进行小结:彩陶的`制作与半坡人所在地的土壤有关,同样的,也与制作陶器的工艺和技术相关,如烧制陶器所要把握的温度以及相关的上色等工艺。抓住这个点,进而引导学生分析长江下游与黄河中游地区的地理条件、生物资源的不同,进而小结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和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这样,学生就能准确地记忆、理解两者所培育粮食作物,驯养牲畜的不同点。更能理解河姆渡人建木头房子是为了防潮,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子是为了冬季保温、夏季凉爽。

  但是,由于时间仓促,在安排小组合作表演的环节上,规矩不是很明确,导致学生在表演的时候出现一些问题,如学生表演位置的安排,台词的分配问题等等,都还有待加强。另外,如何在增加历史趣味性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探究意识,依然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本堂历史课,我旨在增强历史的趣味性,告诉学生:历史不仅仅只是背诵的科目。因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重难点也在学生的小组质疑、答疑中得到了突破,让学生明白农耕文化以及清楚农业文明的起源。

【历史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历史教学反思02-07

关于历史的教学反思02-24

历史教学反思[热门]07-06

(推荐)历史教学反思07-07

期末历史教学反思04-14

历史教学反思随笔04-14

历史期中教学反思03-22

历史教学反思范文04-10

学习历史教学反思04-22

历史期末教学反思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