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4 11:20:2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新课程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课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新课程教学反思

新课程教学反思1

  新课程改革在我校进行一年多以来,它将老师与学生从题海战术中真正的解脱出来,由主要强调关注知识本位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及终身发展,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作为一名称职的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决不能“照本宣科”,要转变教学观念要,强化教师素质,还要不断的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并及时改正。笔者就新课改一年多以来的高中生物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认真领悟教材,做好模块设计的设计者。

  新课程改革将高中生物分为三大必修模块,即《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三大选修模块,即《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新教材不仅是将老教材的知识按照生物科学发展史的顺序重新编排,并增加了趣味性和实践性,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领悟教材的实质含义,精读教材把握重难点,做好模块设计及做好各模块间衔接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讲完有丝分裂后,我将第二册的减数分裂一并讲完,并比较了两者的异同,合理的进行了重新安排。

  2.转变教学观念,做好教师角色的转换者。

  2.1转变教学观念,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新课改要求教师从以往的“一言堂”、“满堂灌”中解脱出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全面落实课改理念,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勇于创造出一个敢于探索、善于探索的生物课堂。如在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时,教师不能滔滔不绝的讲,会使学习气氛沉闷,教师要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境,有意识的增加互动,让课堂活起来。这样就对教师要求较高,既要要求教师充分的了解学生、有较好的预见性和快速反应及灵活应变的能力,又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课堂把握及归纳能力。

  2.2转换教师角色,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最大亮点就是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要学会角色的转变,大胆的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角。学生一看就能懂的不讲;学生自学就能懂的不讲;偏、难、怪的不讲;本章小结、课外阅读不讲,但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学习。例如,在讲《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一节时,教材中有许多插图,转录和翻译的插图是学重点掌握的内容,要讲精讲透,而让学生区分核糖和脱氧核糖、DNA和RNA的区别时,教师让学生依图分析即可。又如基因漂变定律、基因的连锁定律等这些偏难怪的不讲。教师在课堂上又要打好情感牌,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

  如“你太棒了”、“我都没有想到”、“太好了”、“真棒”等,教师不要吝啬赞美之词。更要注重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尊重“落后生”,在课堂中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的错误要正确对待,做他们学习上的引导者,生活中的好朋友。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做好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者。

  《新课标》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3.1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

  构建知识结构主线。对一些概念的学习,可以利用概念图的方法,把每节、每章的概念形成网络图,从而帮助学生构建成良好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明白,在这一节或一章我应该知道什么,他们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长期坚持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利用概念图的方式进行教学,是一个我们值得提倡和探索的课题。

  3.2突出生物科学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突出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知道这样的结论是怎样产生的?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让学生进行探究,增加生物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如,在讲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时,设疑,假如你是艾弗里,你将怎样做?让学生身临其境,假如我是科学家将怎样做?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

  3.3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做学生的表率,并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例如,有的学生上课经常迟到、早退、说话、睡觉、抄袭作业等行为,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不要出现上述有关情况,还要耐心细致的做工作,提出要求,邀请学生互相监督,必要时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4.教师要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做科研型的教育者。

  只有形成自己独具魅力的教学风格,学生才爱听你的课。教师要做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为学服务。教师利用类比、归纳总结、顺口溜等方法及时总结所学知识。例如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等利用类比的方法容易搞清个概念的本质区别及相互联系。例如八种必须氨基酸的记忆比较复杂,就可以根据谐音编一个顺口溜,如甲(甲硫氨酸)借(缬氨酸)了(赖氨酸)一(异亮氨酸)本(苯丙氨酸)两(亮氨酸)色(色氨酸)书(苏氨酸),就很容易记忆,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轻松,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要不断的学习积累经验,不断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保存亮点,改正不足。转化教学观念,强化教师素质,做一个科研型的高中生物教师!

新课程教学反思2

  多年来没有教过数学了,这学期我接任了一年级的数学,最初打开一年级的数学教材,给我的印象是:它就像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数学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把它表示出来,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大的挑战。责任促使我做好工作,无怨无悔的做好工作。这期间我灰心过,气馁过,但更多的是鼓起勇气,半学期过去了,很有必要小结一番。

  一、我觉得做得较好的地方

  1、课前备好课,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

  2、不局限教材,要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重组。例如:教学“第几”,我抛开教材中静止的画面,利用教室中活生生的资源,让几个学生上来排队,全班同学来猜第5个小朋友是谁,然后让第5个小朋友跳一跳,看看和同学们猜的是否一致。

  3、要信任学生,一年级的学生一样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只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如教学“6的组成”时,学生不仅能总结出5种组成方法,还会把5种方法并成3种。

  4、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分类”时,学生通过对各种东西进行分类,发现可以按颜色分、按大小分、按用途分、按形状分、按材料分等。并能说出人按高矮来排队时,矮在前,高在后;人按男女分,上厕所时男的上男厕,女的上女厕。学生把分类思想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充分体验了分类的用途、好处。

  5、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上课技能,加强师生交流,,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还要做好辅导工作,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二、不足与困惑

  1、我虽然参加了过培训,看了较多的课改书籍,理论上明白该怎样做,但在实施中往往还会变样。虽然思想开放,也大胆尝试新的教法,但在课堂组织方面显得有点无力,秩序不是那么好,学生一声高于一声,做什么的都有,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无法实施。

  2、像好多课得准备很多的'材料,但平时上课,自己本来就很忙,不可能一一去准备的。

  3、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还不够。学校的有些设施也跟不上,像我们学校还算好了,有多媒体教室,但没有配套的课件等。

  4、一年级学生起点不同是令老师们头疼的问题(这在我们学校显得更为严重,农民工子女较多)。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好生“吃不饱”,差生“撑不了”的局面。如何对不同程度的孩子因材施教呢?这又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三、几点思考

  1、自己的教育观念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比如学生不懂的问题,有些学生站起来想解答,可是我们就是不让,偏要自己点一个学生起来讲;又如学生列出的式子是对的,但由于不合常规,而我一时没想透就不予肯定等(当然这有时我也怕考试不这样考),都暴露出自己的教学观念还跟不上学生的发展需要,还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

  2、要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其他人的观念,但家长对教师的做法未必理解。有些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怎么质量这么差,计算都不如以前熟练了等,这些都是对课改要求不理解的反应。

新课程教学反思3

  教学反思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是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是强调“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对教学活动全过程的各方面、各环节进行反思,但主要是对课堂教学设计和实际操作的反思,因为它是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环节。教学反思按教学进程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现结合人教版化学必修1中“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为例谈谈我的看法。

  一、教学前反思

  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我在教学前做以下四方面反思:

  1.起点是否合适

  起点即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生长点。只有起点合适,才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学生才能学,才肯学。起点过低,学生没兴趣,不愿学;起点过高,学生听不懂,不会学。新课导入是关键,开始时准备按照教材顺序,经过反思,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从一个小故事导入,由故事中的问题迁移到生活中的事例,进而引出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这样会使学生学起来更轻松,不但起到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效果,还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2.重点是否突出

  重点即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分配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点,讲中有重点,才能使整个一节课有灵魂。物质的量,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单位为摩尔,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量。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在探究过程时,我通过展示一杯水里水分子数量,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从感性上对物质的量有一定的理解并加深印象。

  3.难点是否突破

  难点即化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它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经过反思,为了突破难点,我举了一个购买苹果的例子,与物质的量进行类比,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讲练是否结合

  化学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也要通过一定的强化练习才能掌握。另外,高一学生还具有好动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学设计时要把训练当作一条主线,自始至终地讲讲练练,练练讲讲。经过反思,整节课设计为探究式学习,讲解例题,巩固练习。

  二、教学中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主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做到教活“学案”,灵活调控,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教学中反思内容包括:

  1.学生的参与状态

  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就算不上“主体”。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一切都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学生的交流状态

  交流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重要手段,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具体体现。课堂上,教师只有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他才能与同学、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开始时,我允许同桌间互相交流,发现有的是各别同学关系不好,有的是知识面差距过大,造成不能很好的交流,于是我又允许以前后桌为单位交流,使学生能够互相交流。

  3.学生的达成状态

  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有无切实掌握这些知识,以及能否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获得知识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的跟进、投入,每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使“优等生吃得饱”,让“学困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各得其所,从而使不同的学生在化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本节课要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探究所学内容,学生由于受到年龄、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所学知识的限制,不能很好地将知识整理、归纳,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利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来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学生能从实际事例、直观图形感受到物质的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兴趣,亲自体验化学知识的来源,并从中分析、归纳、得出一般结论。将来源于实践的知识又上升到理论,学生能比较轻松、自如地在有趣的实践活动中将问题一步步分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反思,即有批判性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教学后反思内容包括:

  1.成功的经验

  它可以是教学设计的奇思妙想,灵机一动;也可以是教学方法的精心安排,巧妙之举;还可以是师生交流的精彩发言,火花呈现……这些成功的经验值得以后借鉴。本节课我认为最成功之处就是运用水的形象案例来探究抽象的物质的量,这样不但课堂上能很快理解化学概念的实际意义,而且延伸到课后作业等各方面。

  2.失败的教训

  对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要进行系统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反思,使今后在教学中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如这节课过于追求学生自主探究,造成本节课前松后紧。

  3.教学的应变

  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种“想法”要比自己平时想的要高明得多。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后悔莫及。

  4.教案的修正

  一节课下来,应思考:除了上述提到的问题外,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新发现?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再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并将其记录下来,可以成为今后教学的材料养分。

  总之,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后要及时做好记录。教师必须记住,教学的探索创新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要做到常思常想,常想才能常新,善于捕捉灵感的火花,勤于动笔。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同时还要经常查阅、翻看有关教育理论的书籍,以便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从点滴的小收获中悟出教育理论的大道理,形成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再回到实践的过程中。只要我们坚持不断地总结学习,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教学资料,还能逐步把自己磨练成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科研型教师。

新课程教学反思4

  一、认真研究新教材,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思想

  新教材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教材特别注重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展示。概念更加通俗易懂,为学生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准备数学工具,教材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摆在显著的地位,更加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较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教材内容安排采用螺旋编写体系,与时代的发展要求相吻合,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所以,我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了每章前面的章前语,插图等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为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做好各方面的铺垫。

  二、研究教法,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我认为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我都努力从日常生活的实际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到知识。在教学中,我还特别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把学生领到这一领域,我认为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收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资料,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和老师发上共鸣,对于教学课堂而言,不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

  三、搞好知识衔接,加强知识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教材的理念是:课堂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学生通过发现、探究性的`数学活动,提高了兴趣,调动了潜能,经受了锻炼,培养了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印象深刻、不易忘怀的数学结果。在新理念下,教材是“学材”,是在教师指导下必不可少的进行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主要材料,根据这一理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都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情况及时设计出一系列的问题来,力求使这些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教法上,力求体现学生是主体,是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主角,而不是被教师牵着走的学习机器。教师是主导,其作用在于组织、引导、指导、评价,这与过去在教学中搞满堂灌式的个人表演大相径庭。

  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过程,我们数学教师一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的趋势,加强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对象意识、情景意识、目的意识及评判意识,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素质修养,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恰当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既然我们已经开始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探索,我们就应该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会获得数学教育的成功。

新课程教学反思5

  心得体会:

  1.深入、细致、全面、系统地解读课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依据,教材是教学的参考,教材不限于课本,还包括各种其它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改变以往过分依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习惯,在深入钻研课本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教材,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认真落实教材系统中的阅读、读图思考、活动、案例分析、问题研究,是达成课标的核心和关键;

  新课程重视“过程和方法”的价值取向,要求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角色,大胆创新和不断探索,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为学生创设一种主动学习的环境,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自我建构学习过程,努力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协作者。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求多种方式和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探究和实践活动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试验、调查、考察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困惑与反思:

  1.作为教师,我们始终对新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顾虑重重,很难不去考虑高考与各种质量检测,这一点是我们转变教学观念的关键。

  2.新教材、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诸多的不配套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如教材与课程标准、教材与辅导资料之间不配套、诸多实践活动设备缺乏、学校的某些规章制度与新课程改革之间也存在不协调等等。

  3.教师对新教材也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高度概括、高度浓缩,有些地方出现了一些新概念,对于这些内容教学中应如何把握教学的标高,还有教材中众多的探索、阅读、案例研究等内容,对于这些内容,究竟要处理到何种程度才算适宜,我们大多数教师心中也没有底。此外,部分探索与案例研究的内容也不符合教学实际或学生的实际,活动时间长,效果也不明显,很难在课堂上实施,有些探索与案例研究的内容,对于高一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太大。

  4.学生也是影响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教学中我们发现,高一学生普遍对新课程改革了解不够,学生传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一下子也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还有,学生学习的功利价值取向、学科惯性等非智力因素,严重影响学生缺乏时间、精力,对地理进行必要和最低限度的学习,始终是影响地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教材中的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两类要素之间应当做到相辅相成。高中地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要求较高,是建立在掌握和运用地理规律性知识基础上的。随着地理方法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地理能力的发展才有基础和机会,无知绝对谈不上有能力。而高中地理教材中的能力培养及智力开发的要求,又是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必要条件。在知识仍是高中地理教学重点的同时,应强调和重视知识掌握与智力开发、能力培养的相互渗透。新编高中地理教材的知识要求应当体现基础性、先进性和贯彻少而精、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学能力上打基础。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在于创新,勇于突破传统的习惯势力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好奇心强、善于联想、富于想象、敢于怀疑是创造性思维必备的前提。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无论正文、阅读或选学材料都要自始自终为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提供知识基础和能力要求。例如,可通过角度新颖、思考性强的设疑、质疑,或介绍思维独特、别具一格的地理观点、有待解决或有争议的地理问题,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求的精神;还可专门开辟“小栏目”、“小天地”等,让学生以知情者、参与者身份对现实地理问题作出分析评价、预测和决策,为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广阔的新天地,也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志趣及研究社会现实地理问题的能力。

  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理论联系实际是编写高中地理教材和进行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高中地理课程一向注意这一点。新编高中地理教材应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体现高中阶段应有的教学要求,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地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运用于实践,深化他们的地理认识过程;同时也有助于开阔地理视野,扩展地理思路,培养地理应用意识,提高应用知识于实际解决现实地理问题的能力。编写教材中密切联系实际,突出学以致用,一是可以联系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实际,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例如,天气预报、旅游、商品流通等。二是可以联系生产发展、经济建设的实际,突出地理科学促进生产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功用。例如,资源评价、对外交易、经济发展规划等。三是可以联系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深化学生对联系实际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例如,调查市场经济状况、研究乡土发展规划、开展乡土建设咨询等。四是可以联系地理学对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民族昌盛的重要作用和古今中外地理学家解决重大社会问题取得重大发现及贡献的事例,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热爱地理科学、树立远大志向。五是可以联系与地理科学有关的重大社会问题。例如,人口、能源、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等。加强地理实验操作与实践活动。六是可以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文化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地理学的重要作用,扩展联系实际的内涵。

  课文、图象与练习的关系

  课文、图象和练习三系统是地理教材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课文系统主要以文字形式传递知识内容,新教材除应保留以往教材科学性强,语言简洁等优点外,应提高可读性、生动性,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具体问题抽象化,力求突出重点、要点,设置难点、疑点,探求关键、特征,从多方面强化这一系统的功能作用。例如,课文系统可以设正文、提示注释、阅读材料、选学内容等部分,其中提示部分可有预习提示、自学预习和课后提示等,注重启发,培养学习能力。图象系统侧重以图示形成传递知识信息,新教材要注意借鉴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和国外优秀地理教材的可取之处,在图象比重、图象内容选择、图象类型、图象组合、图文配合、图象安排等方面有所突破,以充分发挥以图释文,以图引文,以图析文,以图代文的作用。例如,增设组合图,增强其表现力,插图内容的难度也应逐步加大。练习系统是供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的部分,设计上一要容量适当,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二要题型多样化,增加探究性、开放性、应用性题目,给实验以应有的地位;三要主次分明,具有层次差异;四要注意学生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能力等的培养;五要编排位置灵活,各种练习可穿插于教材结构的各个环节中。

新课程教学反思6

  德国著名诗人海涅的《还乡曲》有这样一段话:心完全和海一样,有潮汐也有风雨,并且在它的伸处,蕴藏着许多明珠。说明人的心理象海洋一样辽阔,只要耐心挖掘,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宝藏产生。而艺术课程就象一把金钥匙,以它新的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一个新的环境,更好挖掘学生心理提供更大舞台,帮助教师开启学生心理之门,使学生快速有效地获得艺术能力。以下,我就新课程教学谈一些体会。

  一.激发兴趣,快乐的学习

  如今的学生,能迅速跟着流行事物走,却很难快速主动的掌握课堂四十分钟老师讲的.内容,原因在于流行事物贴近学生心理,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任何人只要对从事的某些活动有很大兴趣,他就能积极的去从事并完成这些活动。比如现在的学生特别喜欢卡通画,而且大多能画的栩栩如生,但如果在课堂规定时间命题做画,就会出现各种理由完不成。关键在于命题作业使他们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而卡通画中的人物都是学生喜欢的故事中的主人公,他们有兴趣去画。

  艺术课的开设,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快乐的学习知识。例:美术教材第十册上册《色彩的渐变》一课,笔者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学生熟悉的“快乐大本营”中“情感传递”这一游戏导入新课,通过画线条表现人的四种表情,让学生把画线条和传递情感的游戏结合起来,师生“同嬉共乐”,使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下接受学习,继而对本课新内容有进一步了解的欲望。笔者认为,教师不仅是“授业解惑”,还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求知欲,最后能在不知不觉中快乐地掌握知识。

  二.完善人格的学习

  艺术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放到突出位置,而用“艺术能力”代替,这种能力包括对艺术的感知和欣赏等。艺术课上,不能向传统美术授课标准那样以一幅画画的象与否来评价学生能力,而应以拓宽学生思维方式为重点。

  例:《色彩的渐变》课中讲授色彩韵律和音乐关系时选择了《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歌曲,在讲授过程中穿插和歌曲相关的故事,达到美育过程中辅之以德育教育,对学生人生观和道德观观的陶冶起一定催化作用,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只有好好学习才能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材,为国家的更加繁荣贡献力量,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善,美”。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真心希望我的学生们都能通过更好的学习方式,从生理,心理,都得到快乐,体会生活中的艺术,更好的掌握知识。

新课程教学反思7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纲要》还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等。由此可见,新课程教学变革的关键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与自然、社会及他人的关系,致力促进学生智力和人格的和谐发展。

  在新的课程环境下,教育工作者如何从育人的高度,融会贯通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变被动、单一、接受、表面、划一的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体验、选择性的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自主参与,主动性学习

  新课标特别强调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时空上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条件,创设让学生尝试、表现、创新的舞台,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效益意识及负责精神。教学时我们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揭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示范;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代替。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①教师出示几组标有度数的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各2或3个;②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三角形归为一类,自主得出“三个角都是锐角的”、“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类三角形;③让学生自己试着给这三类三角形进行命名并说出依据;④讨论:有没有这三类以外的三角形?可从实物或图形中验证;⑤质疑、释疑。有的学生提得很好:“为什么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只有一个角是直角、钝角?而锐角三角形中三个角都是锐角?”⑥让学生画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1个。此教学过程始终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独立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优势互补,合作性学习

  教育的实质是交际,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命与生命的沟通,思想感情和信息的交流,是教与学统一的交互活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正体现了这一教学理论。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多方合作途径,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性学习,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制好表格让学生合作学习完成。

  教师根据学生的性别、成绩、技能等把全班学生“平均”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定好组长、记录员、检查员、报告人等,对每人进行工作分工,要求共同完成测量、纠错、填表、汇报等工作,引导每人或每组做到“三学会”: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评判他人的观点、学会借鉴别人的学法,以此实现组内合作、组际竞争,使学生均衡地实现了认知、能力、情感上的目标。

  善于质疑,探究性学习

  探究是学生基于求知的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自己的思维行动亲自获得新知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探究性学习。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当学生都能借助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再创设探究学习情境,看谁能超越自我、超越课本、超越别人?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独立操作、大胆实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标新立异的方法,有的“把梯形沿对角线分割成两个三角形,用求这两个三角形(高相等)面积之和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而有的“把一个梯形沿两腰中点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下底之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高的一半,这样也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我们还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并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对象、多角度找问题,善于对插图质疑,善于抓住文中结尾质疑,善于在比较中质疑甚至善于在标点符号中质疑,使学生逐渐实现“四子”:敢揭自己的“底子”、敢钻书本的“空子”、敢找教师的“岔子”、敢寻名人的“漏子”,培养他们勤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及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让他们领悟科学的思想。

  走进生活,体验性学习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所做,才能有所感、有所思,进而有所知,体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沃土。据此,我们应以参与、反思为基础,切实加强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如数学课教学克、千克等重量单位时,要让学生大量获知生活中各种物品(如硬币、鸡蛋、墨水、盐、米)或人体的重量,并要求通过掂一掂、背一背、抬一抬去感知其重,这样,学生就很快掌握了真概念。又如语文课教学《自选商场》一课,为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懂课文,课前可组织学生到自选商场去参观,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及了解,上课时将课堂变成商场,让学生分类摆放书包、书、作业本、文具等物品,分别以顾客、售货员的身份进行“买卖”活动,他们兴致勃勃,“以身演文”,也学会了热情待客、文明购物。

  尊重个性,选择性学习

  在多元理论及新课标的指导下,应承认每个人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风格等存在差异性,我们就要让学生有个性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尊重和发挥其独特性,逐步树立其主体观念,不断增强自我学习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如教学语文第一册《四季》一文,当学生知道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时,教师就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个季节学习。这时学生犹如进了超市,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物品,学习兴趣非常浓厚。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内容,学习效果很好。有的学生配用肢体语言形象介绍,如模仿稻穗弯下腰,既像谷穗的样子,又像在感激农民伯伯,说出了感激的语气;有的学生画彩图展示介绍,描绘了“盎然的春天图”、“炎热的夏天图”、“金色的秋天图”、“银色的冬天图”;有的学生模仿导游有声有色地介绍,使全班师生仿佛进入了旅游胜地。

  以上几种学习方式在实施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融地进行。我们要领会转变学习方式的实质和旨意,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富有创造活力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新课程教学反思8

  沐浴在新课程改革的春风下,我的教学成长之路充满了艰辛和崎岖,当然更多的是收获成功的快乐。打造高效课堂使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的一些浅薄认识:

  一、给孩子一个充满情感、交流、开放的语文课堂。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北师版五语上册《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借助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给孩子一个“交流的课堂”。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给孩子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二、做好评价,赏识学生,树立坚定的学习自信心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和唤醒。”播种希望,才能收获惊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赞赏和激励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真棒”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而要根据孩子朗读实际情况来评价。如:“你的声音真好听,长大了能当播音员!”“读的有感情,把诗人的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老师也被你感动了。”“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等等。在孩子回答问题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以说:“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份贡献,另一半你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这样的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教师态度友善,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机,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三、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针对我们班后进生较多的情况,我狠抓后进生后进,给他们“开小灶”,每课跟进,要求生字词语过关。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分为十个单元。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我都进行检测,针对存在的知识点问题,及时解决。并且指

  [1]

  导他们进行纵向比较,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失分的关键,然后针对自己的薄弱点进行查缺补漏。对确实困难的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个别辅导,使之掌握,并能运用。另外,还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面对着一上语文课,就皱眉头的同学,让人看了真是可怜,不用你去要求,自己就已经发愁了,对于这样的学生必须做好其思想工作,就象魏书生先生所说,只有守住自己内心的宁静,你才能轻松自如的应对一切。做到既严格督促,又给与他们及时的鼓励,使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

  四、重视拓展,注重积累,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能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

  1、优秀文段朗读。一是宣读学生习作过程中的优秀习作。二是指导学生自主搜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

  2、好词佳句的收集。在不断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词汇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学生在活动中不但增长了知识,还训练了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在这个学期中,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和经常开展语文活动是分不开的。

  3、勤写读书笔记。语文学习必须阅读、思考、记录、并与写作相结合,才真正有效。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养成摘录,反思,写读后感的好习惯。

  总而言之,在语文的教学中,孩子的语文兴趣得到了激发,语文基础知识得到了提高,语文能力得到了增强,“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为孩子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教学是艺术,反思是为了明天的'进步,是为了学生,为了自己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在反思中完善自己,在反思中成长,继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继续新课程教学实践,在教学的道路上写下美丽的诗篇,为打造高效课堂努力奋斗。

  [2]

  沐浴在新课程改革的春风下,我的教学成长之路充满了艰辛和崎岖,当然更多的是收获成功的快乐。打造高效课堂使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的一些浅薄认识:

  一、给孩子一个充满情感、交流、开放的语文课堂。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北师版五语上册《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借助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给孩子一个“交流的课堂”。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给孩子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二、做好评价,赏识学生,树立坚定的学习自信心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和唤醒。”播种希望,才能收获惊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赞赏和激励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真棒”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而要根据孩子朗读实际情况来评价。如:“你的声音真好听,长大了能当播音员!”“读的有感情,把诗人的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老师也被你感动了。”“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等等。在孩子回答问题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以说:“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份贡献,另一半你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这样的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教师态度友善,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机,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三、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针对我们班后进生较多的情况,我狠抓后进生后进,给他们“开小灶”,每课跟进,要求生字词语过关。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分为十个单元。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我都进行检测,针对存在的知识点问题,及时解决。并且指

  [1]

新课程教学反思9

  论文摘要:教师及时、全面、深入地进行教学反思,是顺利推进高中新课程教学的关键。当前,高中教师反思意识不强,教学反思存在随意性、间断性和分散性等特点,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影响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对此,既需要教师进一步增强反思意识,更需要高中学校积极搭建反思平台,建立反思制度,建构反思文化,引领和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反思工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

  论文关键词:教学反思 新课程 对策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从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求改进教学的过程。现在很多教师能够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并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但从新课程实施的要求来看,教师的教学反思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反思还比较随意,缺乏有效的连续性,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基本上还是单兵作战,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整体效应不强。大多数学校对此问题缺乏清醒的认识,也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和办法。教师和学校两方面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反思应有的功效,既阻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也给学校推进新课程改革带来诸多困难。以上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教师进一步增强反思意识,更需要学校积极提出应对策略,搭建反思平台,建立反思制度,构建反思文化,组织教师有效开展教学反思工作。

  一、增强教师反思意识

  新课程实施,要求教师先培训、后上岗。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组织了相应的教师学习培训,但这种只停留在外在的技术性知识灌输的“教师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缺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变革自我、反思内化的“自我理解”过程。教师并不能因此达到对新课程全面深刻的理解,在此之上的教师应有的“课程意识”与“教学觉醒”也十分有限。一般来说,多数教师会把在新的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事与愿违”的现象或结果归咎于外部环境(如高考政策、学校管理和学生等),而很少去思考自身的内在因素。当今实施新课程的大势是不可逆转的,高考也不可能因此而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不能倚待拖沓,只能顺势而为,只有改变自己,别无他法。

  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学和学习的理论知识,但是,教师了解了某种理论后,并非就能自动地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有学者把教师的`理论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所倡导的理论,这种知识教师容易意识到,容易显示出来,它更容易受外界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但它并不能对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另一类是所采用的理论,这类知识可以直接对教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但却不容易被意识到,而且不容易受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而是更多地受文化和习惯的影响。这两类知识之间并非是截然分开的,所倡导的理论可以转化为所采用的理论而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

  当前高中新课程实施不理想,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忽略了这两类知识的差别,误认为向教师介绍了新课程的理念,便可以自然而然地导致教学行为的革新,却不知教师仍在用传统的观念进行教学。教师对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开始表现出来的更多是倾向的观点,操作性较差,而旧的教学观念却往往根深蒂固,成为习惯性的做法,这在无形中给新课程理念的采用造成了巨大的障碍,而教师本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所采用的理论”与“所倡导的理论”之间的不一致。唯有引领教师从新课程的视点展开反思,重新审视“天经地义”的课程实务与“司空见惯”的教学实践,才能激发“课程意识”与“教学觉醒”,从而拓展教学视野,推进改革步伐。

  二、搭建教学反思平台

  为督促教师形成内省、反思的习惯和技能,克服单一的“课后”反思形式,宜将教学反思引入课堂,在学科教学中开设“反思课”,为教学反思创造条件,搭建新的平台,提升教学反思的功能和效果。

  学校应根据各学科教学实际,对反思课的内容、组织形式和课时安排等方面做出明确要求。一般来说,反思课的内容要以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主,重在了解、分析和研究师生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在组织形式上必须由学生来策划和主持,面向所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全面收集整理前段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体验,在学科课代表的主持下,由各组派代表在反思课上进行汇报,开展讨论交流,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发言,不要怕学生触及自己的痛处,课末要以谦虚的姿态,用少量的时间对学生的意见、建议进行总结,并对课堂参与积极有效的学习小组和个人进行表扬。学校要设计专门的表格下发到班,并要求学习委员对反思课的内容进行记载,反思课上所反映的问题决不能作为学校考评教师的负面材料,而应把它作为了解教学情况,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工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素材,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教师的疑虑,把反思课落到实处。在课时安排上,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和教学进度进行设定,一般来说,周课时较多的学科(如语数外)以每月安排一课时为宜,其他学科以每半期安排一课时为宜,也可视教学的需要适当增加课时,但不能减少。

  教学“反思课”作为推进教学反思的新型平台,将教学反思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得以有效落实,其主要功能如下:

  ①将反思课纳入课程课时,保证了教学反思的经常化、制度化和序列化。

  ②将教学反思建立在学情反馈的基础上,保证了教学反思的针对性,即重点解决学生的困难和要求,促进学生学习进步。

  ③反思课由学生主持,是一次对学生做“学习主人”意识的唤醒,对促进教学民主交流、促进教学相长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④保证了教学反思的群体性,可以克服单兵作战的不足,充分发挥师生共同体的群体智慧。一方面,教师通过听评课,可以开展教学反思的交流与研讨;另一方面,将学生作为教学反思的切入点,可以克服教师个体反思的主观性,加强师生互动。

  ⑤反思课的原始记录,是学校了解教学实情的重要渠道,也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素材,可以帮助学校改进和完善管理。

  三、建立教学反思制度

  当前,高中学校大部分还没有把教学反思纳入教学常规工作中,也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对教师教学反思缺乏明确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反思方面的作为,完全凭靠自己的“觉悟”,而在目前教师职业倦怠还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有这种“觉悟”的教师实在是太少,教学反思在学校多数教师看来是一种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东西。倘若学校不从制度层面上来加以规范和要求,就根本无法保证教师进行经常和有效的教学反思,学校推进新课程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对此,学校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反思制度,把教师的教学反思列入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以此来保证教学反思落实到位。

  首先,要明确提出教师撰写教学反思的基本要求。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写教学反思要成为教师的一种工作习惯,教学反思的内容不求多,但要抓住关键问题,从自身因素(思想观念、知识经验和行为习惯等)开始剖析,弄清楚教学问题与自己的关联程度,不回避自己的问题和责任,找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其次,要立足于课堂开展反思。课堂是教师的工作室和实验室,教师的反思应主要围绕课堂教学来进行,坚持一课一反思,学校要把教师的课后反思作为教学检查的必要内容。再次,要从课程设置上保证“反思课”的开设。把“反思课”引入各学科教学之中,便于形成师生相互反思、共同反思的做法和局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换位和教学相长”。第四,要把教学反思纳入常规教研工作之中。如在集体备课和教研组活动中增加教学反思这一内容,在不增加教师工作量的同时,保证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的经常性和连续性,将单兵作战变成集体行为,将民间自发的教学反思变成学校组织的常规工作,确保教学反思工作的有序和有效开展。最后,在上述基础之上,学校应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引导教师积极、主动、有效地开展教学反思工作,使教学反思不但促进其自身水平的提高,同时还成为教师工作业绩认可的重要依据,从而不断增强教师的反思动机,不断提高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构建教学反思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种内隐的、深层的、无形的力量,但它又时时处处弥漫在学校师生的学习生活全部过程之中,并决定着学校工作的成效。因此,反思文化建设关系到教学反思工作的开展和效果。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说,文化就是社会的传统,或者说是人们“活法的样式”,反思文化就是学校教师是否有反思的习惯和氛围,这关系到教学反思能否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关系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

  目前,教学反思文化在校园基本处于缺失状态,教师对含有自我否定意向的教学反思还没有完全接受,对教学反思之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缺乏充分认识,在反思中忽视学生资源,而师道尊严的传统又在无意识中强化了这一现状。因此,学校应积极营造积极、民主、平等、和谐的反思文化氛围,使教师能在教学反思中体验到职业快乐,实现教师的职业追求和价值,进而在内心深处建立对教学反思的高度认可,最终使教学反思成为全体教师的一种工作态度和习惯,成为弥漫于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全程的一种无形的力量,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教学工作的良性发展。

  具体来说,学校除开设反思课外,可以通过组建教学反思沙龙,利用校园网或互联网开辟教学反思论坛,逐步营造健康的反思文化和积极的反思氛围,使教学反思不断被教师所接受和认同。教学沙龙通过平等、自愿的教学反思探讨,可以吸引教师不断参与,培养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的兴趣和习惯。开放的网络环境,有利于教师排除顾虑,大胆参与教学反思的研讨,暴露真实的问题,解决教学实践中呈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吴国平主编。反思中国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 金忠明主编。教师教育的历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3] 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新课程教学反思10

  初二地理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由于初中地理并非中考科目,也就是常说的副科,学生甚至很多地理老师并不重视,所以在地理教学中,绝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觉得老师需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并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

  例如:在上中国工业一课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分工备课,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当老师,可以提问,可以补充,可以自由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做了充分准备,这从上课的情景就可看出。“学生老师”当的有模有样,台下的同学也纷纷举手发言,班级反应强烈。我故意坐在学生中间,如果觉得某个问题答案不确切或占时间太多,不必重复回答,就举手站起来发言,以质疑的形式引入下一个话题。每个问题同学们都完成的很好。还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纷纷要求第三节“中国的高技术产业”一节还由他们自己上。

  1、课后反思:

  其实学生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有对其他同学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机会;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关键在于老师能正确引导!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反思分析一下,原因在于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初中地理新教材中,大气环境是个难点,而其中的有关天气,气候,季风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如何将这些内容由抽象的`理论和图象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便对地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在教学设计时可以试着编写这样一个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来突破难点,案例如下:

  赤壁之战前夕,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际,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东风”,并允许借东风相助。其实诸葛亮只是预测到了过一段时间天气会反常,故弄玄虚而已。

  问题:

  (1)赤壁位于我国哪一个省 试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

  (2)周瑜为什么会因为"欠东风"而急出病来

  (3)我国形成最大季风区的地理因素有哪些

  (4)我国东部季风区是季风气候最为典型的区域,试说明其气候特征。

  (5)你认为季风除了对军事产生影响以外,还会对哪些方面有影响

  这样通过案例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变成一个个小问题,教师只提供背景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同时掌握天气,气候等知识,并了解形成该气候的地理因素,同时拓展地理能力,事实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输的效果要好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项和智能强项,也有与此相适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比如可以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认真的构思和设计,文字材料,图象信息,多媒体等等,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要求。

  3、对不足之处的反思:

  以上教学反思似乎都是成功的例子。其实,每当空闲之时我还在反思:为什么个别学生上课时表情冷漠,眼神空洞,思绪游离在课堂之外……或许是因为没有及时赏识他的各种变化,还是因为没有满足他的基本需求,差生转化还有哪些好对策,我在今后还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教学反思11

  一、一纲多本下的教学

  1、教师教学应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新课程很大的一个变化就是一个课程标准,多种版本的教材并存,而且各个版本的教材也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可以改变过去把课本当成金科玉律,让学生死记课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记得98年上海高考有这样的一道题目:

  过度肥胖者的脂肪组织中,占细胞重量50%以上的物质是

  A.蛋白质B.脂肪 C.糖类 D.水

  题目的答案是D、水。这样命题的依据是因为课本上有“水在细胞中是最多的”的语句,命题的立意是考查考生推理的能力。各种科学证据证明答案应该是脂肪,但是在很多教师的教学中依然坚持错误的答案,一个方面因为高度相信高考题,另一个方面为了保证考试的时候可以那多拿2分。这虽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从中也可以折射出以往的生物教学重结论、重识记、重应试,轻过程、轻实证、轻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等弊端。一纲多本,高考直接使用某个版本教材的原话直接考查的可能性减少了,这就促使我们教师教学从以往教教材向使用教材转变,既尊重教材,又不盲从教材,带着批判的眼光利用好教材,教材是一个呈递知识的.范本,不是“圣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就是让学生不要盲从、迷信权威,要带着质疑去学习、去接受。对知识要保持一种开放、动态的认识,而不是把它当成封闭的僵化的教条对待。

  2、重视生物学的核心概念

  不同版本的教材,知识点的组织、语言叙述、编排的理念等都有很大的差别,高考不可能依据教材来考核,我们如何对待这种差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答案就是抓住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有一些近似戏谑的生物学明言如“事实比想象离奇”、“生物学唯一的规律是:生物学中的概括一律具有例外”正是从侧面说明了生命世界的纷繁复杂。由于生物多样性等原因,生物规律既有普遍性,又又有它的特殊性,生物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概念的发展,概念的发展是认识的进步,理论的更新,观念的转变。抓住核心概念的教学就是抓住了高中生物教学学的重点、主干、提纲,既有利于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譬如,免疫的内容以前是放在选修来学习的,现在放在了必修3,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增加对“稳态”这个核心概念的认识。

  二、要正视生物实验教学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新课标重视实验不仅体现在考纲有20个基础实验的上,体现在课本大量的科学史上,更体现在对科学探究能力的明确要求上。实验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又要增加学生对知识的鲜活认识,破除对知识产生过程的神秘感,不再觉得创造知识是高不可攀的。对实验教学我们要有一个整体的计划,不可为了实验而实验。譬如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把它细分成不同的细节,融入20个基础实验教学中,要在回顾科学史中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史的教学重点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哪些人在何时做了哪些事。实验不仅是学习的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和策略。以什么形式开展实验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考虑。学生动手能力强,可以多以探究的形式,基础差的可以先学习理论再实验验证,学校硬件环境差,可以多做演示实验。

  三、落实新课标的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面向全体学生,不仅仅是口号

  面向全体学生,一方面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另一方面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这要求我们要了解学生,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分层要求,实行有坡度的教学设计,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评价手段,注重不同学生的情绪体验,分层辅导提优补差,加强学法指导,特别是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了解他们的学习计划、指导他们阅读教材(参考书)、如何听课、如何做好笔记、用好笔记,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程教学反思12

  有很多学校都是从高二开始学习高中生物,学习内容包含三个必修模块和两个选修模块(人教版),一年的新课学习,一年的复习,生物学科在高考中并不拖总分的后腿。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各门学科都在努力地尝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这要求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而且,中学生物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学会把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通过对学生进行比较和归纳、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批判和推理等思维训练,使其初步学会科学思维的方法。下面就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改革等级化的师生关系,实行教学民主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师道尊严,学生由于处在教师高度控制之下,心理上往往处于消极、紧张甚至恐惧的状态,思维活动受到极大的抑制。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的态度应和蔼可亲,应鼓励学生向教师发问,甚至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管理,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以课堂主人的姿态参与教学,积极开动“思维机器”,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促进思维互动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不只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还包括生生之间的互动。采取小组讨论、小组辩论、竞赛及游戏等方法有助于生生之间的活动。通过讨论,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相启发,使研究的问题更加深入,使教学的重点更突出,难点更容易突破,同时也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扎实。通过讨论,亦可使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偏差和教师在传授知识上的不足得以充分暴露,获得可靠的反馈信息,使得“教”与“学”中的不足均得到有针对性的补救。多边活动既让学生各抒己见,扩大信息交流,又能锻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敏捷性、创造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应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多采用谈话、讨论、辩论等方法,并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通过观察生物标本、模型、课本插图、实物、实验等多种直观手段直接把问题呈现给学生。而且,在课堂上适时运用一系列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思考中,这样课堂的气氛就异常活跃。

  四、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表象

  直观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原则。直观教具的使用,可增加学生的视觉效果,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应加强直观教学以丰富学生各种生物的形态结构(包括宏观和微观结构)、生理现象、生物体之间的关系、生物实验操作等表象。这些丰富的表象有助于学生对生命现象的思维,促进学生生物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重视实验方法,提高实验质量

  中学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动手,而且要求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探索,所以实验课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主渠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实验现象,而这些现象可能是教材中没有的,教师应加以解释,以便指导学生正确的思路。

  教师应重视实验的方法,可对实验进行创造性改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演示实验一般都是教师动手,学生观察。由于教师有训练的实验技能,再加上充分准备,实验结果都较理想,这虽然有利于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但无形中会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束缚。若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技能不一致,实验容易出现各种与结论不符的结果,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实验结论产生怀疑,从而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六、注重思维训练,提高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应指导学生怎样去思考,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启发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和逻辑方法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和其他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做出合理判断和正确推理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润物细无声”的习惯培养,前期需要教师有耐心和毅力,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时刻观察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方法,在修正中完善学生的行为习惯。以上介绍的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思路,要付诸实施,必须将思维教学的目标与生物教学的目标综合起来考虑,构建教学目标体系,设计相应的实施方案、检测方案,形成一个教学目标系统。其次需处理好思维训练与观察、实验等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之间的关系。注重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相结合,探索生物思维教学的新模式。

新课程教学反思13

  新课程实验为教学提供了崭新的平台,给教师提供了自由伸展的空间。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新课程理念和旧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授课形式,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教师在学习新理念、改变旧观念的同时,正在研究、寻找既适合新理念和符合学生实际,又能体现自己教学风格的新型教学形式, 然而,探索的过程是艰难的,在新课程实施中也产生了很多矛盾和困惑,这些困惑、矛盾和问题值得我们不断反思、总结。

  一、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与整体的全面发展之间如何协调?

  个性化学习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这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既指学生个性化学习带来的差异,也包括学生中发展快的与发展缓慢的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学生中发展快慢之间的差异。如在《小镇的早晨》一文的教学中,我布置学生回家读熟课文,一上课,我就说:“同学们昨天预习了课文,现在留在你脑海中的小镇的早晨是怎样的呢?”学生纷纷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有的说小镇的早晨船多;有的说小镇的早晨安静;有的说小镇的早晨小动物多;有的说小镇的早晨人多;有的说卖的蔬菜、水果品种多;当然有个别提到小镇的早晨是热闹的、忙碌的。这些回答显然都不太全面、准确。授课前我自认为这篇课文采用总分总的构段方式,而二、三、四自然段也是总分的结构,学生一读课文,马上就能归纳出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小镇的早晨的特点,没想到三年级学生的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不能全面准确地去概括,此时,我提醒大家课文里已经把小镇早晨的`特点概括出来了,看看哪位同学能很完整地找出来?小组内合作交流,同学们马上又积极地重读课文后,有一部分学生很快地说出了小镇早晨的特点,而反应慢的却呆坐一边默不做声,这种差异会带来整体发展的不协调。

  要解决这个矛盾,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要关注反应慢学生的学习习惯。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可见培养反应慢学生爱动脑动口、勤思考的学习习惯是促进他们思维发展,协调个性差异与整体发展的手段之一。其次,教师应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把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组合在一个小组,让他们相互融合、互相学习,并选出小组长,让组长负责全组的活动,帮助每个学生学懂知识,学会学习。

  二、学生开放、多样的思维与思维的准确性、完整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创新的基石。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都很注意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创设适合创造性思维的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像,发散思维,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开放、多样的特征。这样难免会出现一些学生思维的怪异、独特,甚至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些可能对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有好处,但在学生幼小时,老师还应该注意他们思维的准确性、完整性,有些问题老师有责任引导其向正确的思维方向迈进。像《爱什么颜色》这首诗歌,以简练的语句,相同的结构段式勾勒了三幅绚丽的色彩画面,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己理想的追求,授课时引导学生理解了第一小节后,分小组模仿老师的分析方法,讨论学习二、三小节,懂得作者所喜爱的颜色,实际上表达了他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然后顺势引导学生仿照本课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喜欢的颜色,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发挥。结果有的说“我爱白色,因为墙是白色的,雪是白色的,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穿的衬衣也是白色的。”显然这个回答不太全面、准确,这时若不及时引导,学生的思维只能是片面的、不准确的。若及时引导学生全面思考就会为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完整性奠定基础。此时引导学生要选择有意义的、鲜活的事物去描绘,如白色是纯洁、和平的象征,草原上奔跑的羊群是白色的,香气四溢的百合花是白色的,和平鸽是白色的,表示祝福的哈达是白色的的等等,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到应抓住周围美好的事物去抒发自己的情怀。只有这样不断的引导,才能培养出既具有创新能力,又具有正确解决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全面人才。

新课程教学反思14

  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人的发展。人类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有了更高的要求,由此而来的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已使英语获得了国际通用语的重要地位。作为将英语视为第二语言的我们应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将英语课改提上日程已成为国人瞩目的热点问题。新课程改革旨在于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实现课程价值的融合。其理念是非常好的.,但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的问题。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在这里想简单谈谈从开学以来对于新课程改革的看法。

  1. 理念与现实的矛盾。

  新理念的出现带来实践的困难,且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我们已经习惯了旧的体制管理教学方法,在进行教学时没有足够进行课改的时间和空间,尤其是夹在应试成绩与素质教育二者中间,造成课改口号喊得响,却是“穿着新鞋走老路”。想要跟上课改的脚步,却又觉得找不到方向,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新课改为我们的班级管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面对面的座位排列形式固然有益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也加大了纪律管理的难度。

  2.课堂活动设计形式化。

  新课改理念下的英语教学要求对语言实践活动作精心组织、巧妙设计和具体指导。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发现如下问题:(1)活动设计过多,冲淡了教学内容和目的,师生台上台下满堂转,令人眼花缭乱,学生太累,给人以做秀、表演之嫌。(2)课堂活动表演化,质疑问题显得苍白,不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3)照搬教师用书。每位教师都有一本教师教学用书,可有些时候老师们照搬教案,没有从教材出发,没有从学生出发,没有从实际出发。

  3. 未处理好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创新。

  搞新课改,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方法,要扬长避短,把传统教法与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很好地统一。把知识与技能看作是融合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三者不能分割。

  面对这样的问题,要在有限的时间、固定的教材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下完成英语教学,难度是相当大的。为此,本人有以下几个观点:

  1.强化语言基本功,提高自身素质。

  继续教育强化口语、听说训练,就是为了帮助我们真正实现用流利英语进行课堂教学,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提升个人素质,为其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目的。要做一个优秀的外语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优秀的外语教师,只有具备较好的政治与道德素质,才能为人师表;同时要具备较强的知识与能力素质,才能胜任工作。另外还要具有较佳的心理及审美素质,以便能全方位地开发学生心智,发现、培养和教育出各种类型的人才。

  2.处理好四种关系。

  a.处理好听说与读写的关系;

  b.处理好教师用书与备课的关系。

  c.处理好运用教学法与五个教学步骤的关系。

  d. 处理好英语与母语的关系。

  教师所使用的英语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要利用学生已学的英语来解释或表达新的教学内容。最后要牢记"Use English whenever possible; use Chinese if necessary"。

  3.经常进行听课、说课和教法研讨讲座活动。

  这一类活动能够为我们解惑答疑,帮助我们解决英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尤其是对于我们新教师来说,经常听课,学习别人的教学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要充分了解高中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从新课改实际出发,采用有效合理的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开展多层次、多类别的培训,进行多方面的教研讨论,把握好评价的方向和尺度,才能切实提高教师的语言能力和理论水平,使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从而解决当前英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新课程教学反思15

  在现阶段下,各大学校为了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地探讨教材改革,大多地方已经普及了新课程下的教材,寻求教学方式和教材相结合,更好的促进高中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

  1现阶段高中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况

  1.1教材中内容需适度进行调整

  在高中英语的教学中,对于教材以及辅助材料的选择可以有多种方式,为了提高高中英语的教学水平,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来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可以将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调整,也可以进行相应的删减,这样可以有效的进行讲解,不会出现为了讲教材而讲教材的情况。因为这样的话,教师教学就会容易出现分不清主次,学生学习来也是重点难点不好区分,对于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要求的完成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的书籍选择,可以区分精读读物和泛读读物,精读是重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以及词汇和语法的知识。泛读主要是以阅读为主,让学生提高英语的语感,为后期英语能力的提高起到有效的帮助作用。

  1.2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需开展适合能力水平的听说活动

  一些教材内容涉及的听说读写的难度大多超出学生现有的掌握水平,一般都是听力语速快,单词生僻或者话题冷门等等。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这些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这些难易理解的可以进行指导和点拨,过度难得材料就要果断舍弃,不要为了练习而练习,要以学会为目的进行目标训练才是首选,机械的反复训练反而会让学生厌倦,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所以,开展英语方面的听说读写相关的训练,要结合学生实际,选取适合学生的话题,即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让学生提供一些题材,这样就可以刺激学生的兴趣。1.3需更加注重词汇的讲解按照相关标准要求,学生对于一些英语词汇的要求是能够使用,根据学生的实际,对于所有的词汇,不可能全部都做到掌握,而且一些材料的词汇量很多,而不都是重点词语,所以,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只需要掌握利用率高的词汇即可,其他的词汇可以在提高语言素养方面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明确基本词汇和生僻词汇,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加有重点的学习,对于一些新词可以在听说读的过程中去接触,这样可以扩大其词汇量的掌握。

  2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教材的优势特点

  2.1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口语技能

  对于以往教材来说,新教材内容更加充实,在好多地方都是以提高高中学生的口语能力而设计的,所以,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特点,来重点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培养,不断的加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那么,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就是要让学生多练习,从而不断的提高英语口语的能力和英语的综合素质能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才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2.2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为了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才发展产生了新教材。新教材的教学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英语口语、写作以及交流等各个方面。教材的改革,对英语教师的能力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高能力的教师才能更好的利用新教材,将里面的内容更好的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能力的快速发展,以适应社会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的需求。

  3新课改背景下改革英语教学的方式

  3.1丰富教学内容

  语言学习的最重要的就是兴趣,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推动学生学习英语,对英语不再排斥。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课堂氛围,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特点,注重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练习交流对话,来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积极主动的学习,不断的提高其思考能力。

  3.2新课改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方式转变

  以往传统教学均是教师占有主导地位,为了适应新课改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教师备课的.方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将重点知识内容进行归纳,这样学生就可以有重点的学习。另外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为了让学生更加灵活的学习英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课堂氛围轻松、愉快,这种开放性的课堂更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打造高效学习的课堂。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需求,来设计课程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点拨,从而高效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

  3.3充分发挥微课教学方式的作用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教学方式也在随着不断的改变,微课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它主要是利用丰富的材料资源,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便利。其中,阅读在英语学习中占有很大比例,微课这种教学模式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以及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

  4结语

  综上,对于高中阶段学生的英语教学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以学习英语为兴趣,以达到能够掌握英语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要求,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这样学生能够在日后英语应用中,就可以得心应手。所以,在英语这门学科的学习中,教学内容和教材相结合,能够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综合素养,旨在培养成为社会综合型人才而努力。

  作者:于艳丽 单位: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许秀玲,新课程改革下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策略[J].学周刊,20xx(23):142-146.

  [2]李红霞.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xx(04):121-122.

  [3]冯玉娟.分析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05):52-53.

  [4]王蔷.MichaelHarris.SeniorHighEnglish[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7]俞红珍.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与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xx,25(12):9-13.

【新课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化学新课程教学反思04-10

新课程教学反思15篇03-17

英语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04-10

新课程语文教学反思06-13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04-12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4篇04-13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反思10-16

新课程下高一英语教学反思02-10

新课程教学心得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