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17 16:35:2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灰雀》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灰雀》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灰雀》教学反思15篇

《灰雀》教学反思1

  这个板书是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给了我灵感。接下来,本应该按照学生的思路,找一找文章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列宁喜欢灰雀。可是,我却死搬教案,要学生找小男孩的几句答话。第一课时,上得很不顺利。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能完成教学任务,想要讲清的问题,尚未讲清。回到办公室,我思考原因,恍然大悟。课堂是生成的,用死板的教案想要框住灵动的课堂是不可能的。经过分析后,我觉得下一节按照学生的思路走。第二课时是顺利的,更是愉快的。想不到这么一篇我觉得索然无味的课文,在学生情绪的感染下,我竟能品出与众不同的味道来。当讲到表现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时,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仿佛他们也看到了那“活蹦乱跳”的小灰雀。跟随着学生的视野,我们一起体味着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一起欣赏着可爱的小灰雀。很顺理成章的,可爱的小灰雀不见了,引出了文章的重点部分——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对话。学生们热火朝天的讨论这小男孩的心理活动,不时的闪出思维的火花。他们甚至把自己放在了这一情境中,假设自己就是那个小男孩,体会着那种复杂的心理感受。值得一提的是,当讲到“小男孩低着头”时,设计一问:“小男孩为什么要低着头?”设想的`答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虽然改了,但是还觉得非常惭愧。由于学生把自己放入了情境中,同样体会到了小男孩对小灰雀的喜爱。有一学生站起来答道:“我觉得,小男孩除了惭愧以外,还对小灰雀有一种舍不得的感情,但是在诚实、知错就改和感情之间,小男孩选择的是诚实。”他的回答让我很惊讶,一个三年级的小男孩,居然又如此的思维深度。正是由于他把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所以才能体会出别人体会不出来的感情。

  学生是最好的老师,他们知道怎么样的学法他们最容易掌握,怎么样的逻辑顺序他们最容易接受。老师们设计教案是非常辛苦的,但是我希望,当学生提出更好的学习方法的时候,老师们应该勇敢的推翻自己的教案,跟着学生走。这和老师的主导作用并不矛盾。

  记得有人说,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儿童的情感是最丰富的,儿童的感觉也是最敏锐的。只要能够为他们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他们的情感就会充分的流露,他们才能设身处地的为主人公着想。

《灰雀》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知道故事的主要内容。

  2、通过阅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不同的心情,感受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同时产生保护鸟类等动物的环保意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同时产生保护鸟类等动物的环保意识。教学难点:

  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放开声音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师简介灰雀:

  你们见过灰雀吗?灰雀是一种十分招人喜爱的小鸟……(出示图片)你喜欢灰雀吗?读读课文,从哪儿感受到它招人喜欢,带着喜爱的心情读一读: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招人喜爱。

  二、精读课文

  1、灰雀真是“招人喜爱”啊!课文中列宁和小男孩都喜欢灰雀吗?

  (允许学生出现不同的答案,不急于下结论,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默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你的依据,用“~”划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词语或句子,用“—”划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词语或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准备和大家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⑴体会列宁爱灰雀:

  ①你从哪儿感受到列宁喜爱灰雀的?先读句子,再说自己的体会。

  ②重点体会以下语句:

  A、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抓重点词语“每次”“都要”“仰望”“经常”体会。

  B、他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列宁在树林中找灰雀时,他一边找一边会想什么?体会列宁的急切心情。

  C、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寒冷,它怕冷。”接着又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想象列宁说这些话时的心情?体会列宁对丢失的灰雀的担心和惋惜。读出语气。

  追问:列宁为什么不直接问男孩是否捉走了灰雀,而是充满感情地说这样一句话呢? (此问题如果解决有困难,可以留待理解最后三个自然段之后再回顾。)

  ⑵体会男孩爱灰雀:

  重点从对话中体会:

  ──“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没看见,我没看见。”

  ──“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寒冷,它怕冷。……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

  回来了。”

  ──“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①没看见──男孩爱灰雀,把灰雀捉回了家。想独占灰雀,谎称没看见。

  ②一定会飞回来的──听了列宁的话,男孩心里怎样想的?他为什么这样说?

  3、分角色朗读对话。

  4、讨论:

  列宁和男孩都喜爱灰雀,但是爱的方式不同。你更欣赏哪一种爱?

  5、课文中写了第一天列宁和男孩关于灰雀的对话,紧接着就写第二天两人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的情景。这中间发生了什么?请根据你的想象填空(可以运用课文中的词语):

  男孩回到家,来到鸟笼边。只见那只___的灰雀,不再___地唱歌,显出很不安的样子。男孩想起刚才与列宁的谈话,___地说:“我真不该把它捉回来。明天我___把它送回树林里去。”

  6、体会列宁爱男孩:

  男孩真的把灰雀放回公园了吗?哪个词语证明了?(果然)结合上下文理解“果然”的用法。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这两天你到哪儿去了?”

  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这两天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那个男孩是诚实的。

  ⑴针对这两个自然段,你有什么问题?(学生质疑)

  预设:列宁为什么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然后微笑?

  列宁为什么没再问那个小男孩?(此处可回顾没有解决的问题。)

  男孩明明撒谎了,为什么列宁还认为那个男孩是诚实的?

  ⑵学生讨论解答。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和喜爱。

  ⑶朗读:

  爱的力量使灰雀重归大自然,男孩改正错误,这多么让人高兴!拿起书来,高高兴兴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三、总结

  (机动环节,朗读全文。)

  多么美丽的故事啊!而这一切都因一个字:爱!在我们的身边充满了爱,人与人之间的爱,人与自然之间的爱……这是一个爱的世界!请你结合学习课文的感受,用“爱”写一句话: ___爱___,因为___。

  四、作业

  1、推荐阅读《诚实的孩子》等文章。

  2 、 抄写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

  《灰雀》教后反思

  《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教学《灰雀》一文时,我将全文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整个课堂教学也呈现流畅的态势,如在文中的泡泡里提出了一个问题 “列宁来到白桦树下,为什么跟不会

  讲话的灰雀说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我就让学生读书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有的说:“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还有的说:“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我觉得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其实,儿童的情感是最丰富的,儿童的感觉也是最敏锐的,只要能够为他们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他们的情感就会充分流露出。但在这下面,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 朗读教学中,朗读缺乏

  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引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这时,我虽提示学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爱的东西丢了,自己是怎样的心情,但学生依旧把握不准。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后,这一环节,在学生并没有很好的进行朗读情况下,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2、基础知识的再学习

  虽然在第一课时中,已经比较全面地学习了字词和课文的初读,但这并不是说字词的学习在第二课时中就可以停息。相反,在课堂中,抓住一些重点的字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增加词汇的作用。在《灰雀》一文中,有不少词语是需要随文理解的。但这一步我却忽略了。所以在这一堂课中,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学得不太扎实。

  整堂课从总体看,还算成功,但细细分析,存在的缺陷也不可少看。但是,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发现不足,加以改进的过程。所以,我相信,认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我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灰雀》教学反思3

  《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保护以和男孩的老实和天真。

  本篇课文的设计抓两个点:

  一、第一段中对灰雀的描写。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这一段学习时,以“你读出了这是三只怎样的灰雀?”为点,读出敏捷、欢快,惹人喜爱,为后文“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的理解作铺垫。但是,课堂教学时,学生学习这一段,最先关注的是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我也不急,而是先引导学生读好这一句,体会“每次……都……”和“经常”里面包蕴的情感,再以一句“这究竟是几只怎样的灰雀,让列宁如此喜欢?”,引导学生回头关注描写灰雀的句子。

  对于这些句子,不只是读好就算,而是在后文引导学生完成情感目标时,顺便进行词语积累。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填空:

  男孩回到家,来到鸟笼边。只见那只___的灰雀,不再___地唱歌,显出很不安的样子。男孩想起刚才与列宁的谈话,___地说:“我真不该把它捉回来。明天我___把它送回树林里去。”

  这里,可让学生引用课文中相关词语来说,这样,就促进了学生对文中相关词句的理解。

  二、对话

  这篇文章对话极多,而且大多留白,提示语极少,所以,我在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心里是怎么样想的?”让学生体会平淡对话后面的情感。其实,老师完全可以放手,他们多方面的感悟,其实对老师的思维也是一种冲击。

  上完课文之后,我让多个孩子给课文的对话加提示语,基本都很到位的。在此基础上的分角色朗读,更加有味道了一些。

《灰雀》教学反思4

  《灰雀》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也爱孩子的品格。共两课时,我想大家展示的是第一课时。为什么选择第一课时呢?

  我没有讲好第二课时的本事。几乎所有的公开课、观摩课都对第二课时情有独钟。为什么?因为能别出心裁的上出花样,上得精彩,有看头。可是我这个人简单平淡,没有情趣,再加上到了知天命的年龄,没有了花样翻新的激情,即使上第二课时,也不会让大家耳目一新,于是选择了无味的第一课时。

  当然,并不是自己就能把第一课时讲精彩,二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既然大家都认为第一课时没啥讲头,讲不出彩,我就把自己原生态的第一课时教学呈现出来,供大家探讨研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如何定位?如何才能上得高效有趣?

  我先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关于生字,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已经初步具备了识字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行解决字音问题,但刚进入三年级的孩子,其概括能力很弱,观察不够仔细,因此教师需要在字形方面加强指导,如哪些字容易多笔少画。另外教师引导学生归类识记生字,这样可以简化学生识记过程,提高学生识记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于词语教学,新课标对中段的要求是: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因此词语教学不可单单让学生会读而已,要让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理解词义,想象画面,读出味道。同时要渗透理解词义的方法。

  关于主要内容,“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新课标对中年级的要求。我记得以前是五年级学《伟大的友谊》一课时才让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现在已到了中段,虽然是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但对三年级起始段的孩子来说是一个难点。怎么降低难点?首先让学生浏览课文找找画画自然段开头表示时间的词语,接着指名读这三部分,其他同学思考三段段意,最后我让学生把三段段意连起来就是主要内容。虽然有些生硬,但至少给学生一个方法,使学生依法读进去,想出来,学会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关于读书,著名教育专家周一贯曾多次疾呼:让每个孩子读通课文是语文教学的底线,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职业道德,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良心所在。教育家张庆也说:书不熟读不开讲。因此读通课文应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书。当然每次读都要有每次读的要求。读准字音练习读---反馈检查读--浏览搜索信息读---边读边思考段意----想象画面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读通课文。学生也只有在读通的基础上才能去品悟,去积累,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

  知易行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节课不尽人意的地方很多。还有如何把课上得有趣,一直是我难以逾越的沟壑,对学生的评价缺乏灵性,缺乏激励性等等,恳请大家给予指导帮助。

《灰雀》教学反思5

  《灰雀》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

  这篇课文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灰雀是小男孩抓的,只有通过读课文才能理解,列宁为什么明明知道并没有批评小男孩的做法,只有通过认真思考,才可以理解列宁不仅是个大教育家,还是心理学家。

  在第一课时,我将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字词上。虽然我们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但是如果一下子放手,中等生与学困生可能在字词方面就会掌握得不够扎实,所以在这字词方面,重点提醒容易书写错误的“胸脯”“散”“敢”等字。

  在第二课时,我请孩子们通过抓住体现灰雀可爱的句子及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来品读,在理解为什么灰雀不见了,后来却又飞又回来?有的学生说,小男孩怕老爷爷伤心,就抓了一只一样的放回树上;有的说,这只灰雀本来就是列宁养的;有的则表现出思考状,不知到底是为什么。这时我抓住了一个问题,让学生品读课文3到10自然段,让男女生分角读读课文,我来读旁来,读完第一遍之后,有的孩子就提出灰雀是小男孩子抓的,我就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来说说,从对话中哪里看出是小男孩子抓的,眼尖的孩子一下子抓住了第四自然段中的省略号,孩子说,那是因为他害怕。

  “他怕什么呢?”“怕批评”由来,我请学生们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来说一说当时小男孩的心理是怎么想的,在整节课,有的孩子发言很积极,如平时在班级中基本不参与课堂的.建楠这节课很活跃,优生林世懿、章月馨等同等,但是也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在那里完全没有参与,就坐在那里,仿佛他们的思维被禁锢了一般,一节课下来,基本没有怎么发言。点到他们,他们就呆呆地站在位子上。对于这样的情况,我在思考,今后在上课的时候,如何能调动更多同学的注意力,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之中呢?

  我想在今后,在把握课文方面,不仅要做到胸有课文,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更有概括性,能够让孩子们自己去课文中去学习,也就是所提的问题不要太过于多与细碎。

  在教学的水平与文本解读方面,我知道我能力有待提高。“路漫漫其修远兮”只有吃透课文,合理设计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的实效,孩子们才会更加喜欢语文课堂。

《灰雀》教学反思6

  教学《灰雀》一文时,我将全文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一样,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资料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整个课堂教学也呈现流畅的态势,如在文中的'泡泡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列宁来到白桦树下,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说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我就让学生读书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悲痛,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有的说:“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还有的说:“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我觉得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经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应再重视朗读教学。

  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主角,将感情带入文中,活力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引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这时,我虽提示学生,能够想象一下自我心爱的东西丢了,自我是怎样的心境,但学生依旧把握不准。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本事需要很大的提高。最终,这一环节,在学生并没有很好的进行朗读情景下,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其实,儿童的情感是最丰富的,儿童的感觉也是最敏锐的,只要能够为他们创设一个适宜的情景,他们的情感就会充分流露出。

《灰雀》教学反思7

  《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在教学课文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写事情经过的段落最后落到第一段时指导读。然后学生分别练读列宁和小男孩的话交流自已的体会,这时就解决了列宁说话的技巧和爱鸟的`真心,最后思想问题列宁为什么对灰雀问,却没问小男孩呢,简单叫了几个学生回答。在指导读第一段时时间用得太多,学生对课文不熟,以后教学设计还是将识字和课文穿在一齐每课时都分配一部分,我想这样的话可能学生会好消化一点,否则课文读起来不是很流利,学生练读时读了很长时间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是很熟练。

  整堂课从总体看,还算成功,但细细分析,存在的缺陷也不可少看。但是,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发现不足,加以改善的过程。所以,我相信,认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善,我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灰雀》教学反思8

  《灰雀》讲的是列宁与小男孩都喜欢灰雀,但表达方式不同。列宁喜欢它的方式就是让它自由,而小男孩却想占它为己有,但最后小男孩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了错误。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列宁作为一个伟大的领袖,他不仅爱鸟更爱下一代的好品质。更让学生懂得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重点介绍了这三只灰雀的样子,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灰雀的惹人喜爱,为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笔。在教学列宁寻找灰雀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读了读列宁说的一系列话,并对每一句话进行了情感处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列宁发现灰雀不见时的那种着急、担心、惋惜的复杂心理,唤起学生的共鸣。然后,提问:那聪明的你们知道灰雀去哪了吗。请你来帮帮列宁的忙吧!

  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上来,大家都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尽管说,有一半的'学生还没真正的读懂这篇文章,还把思维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但许多学生都已经能够找到答案并有依据来论证,思维的火花与情感的渲染发生了碰撞,学生是真正的意识到了列宁对鸟的爱与男孩对鸟的爱的不同,同时,也为男孩知错就改的思想所折服。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课文中的几句简单对话,却包含了许多的感悟点,各自人物的内心都在活动,都在思考,心情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以“列宁是否真认为灰雀飞走了或是冻死了”引发了学生对全篇课文的阅读整合,感悟到列宁观察的细致、分析严密、教育循循善诱,以及对鸟类喜欢方式的探讨。平时我总担心他们想不到,不会说,原来是我自己放不开,只要相信学生,善于给学生提供适宜的展示空间,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在无疑处设疑,有疑处点拨,学生的思维就会走向深入,就会还你无数个惊喜!

《灰雀》教学反思9

  在教学《灰雀》一课时,出现了以下一个教学片断:

  师:聪明的孩子们,你们告诉老师,灰雀哪去了?(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

  生1:被小男孩儿捉去了!

  生2:被冻死了!

  师:你们同意谁的看法?(学生纷纷举手表示同意学生1的观点。)

  我满意地点点头,准备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可就在这时,又有一只小手顽强地举了起来,久久不放下。我叫了他,他兴奋地回答:“老师,小男孩儿捉走灰雀是因为灰雀受伤了!”说完之后,他得意地向全班同学看了看,期待着我的表扬。听到他的回答,我有点意外,准备用刚才的办法让他也同意学生1的观点,又想,如果能让他自己从书中找出正确答案,岂不更好?于是我说:“请你再读读文章,灰雀到底受伤了吗?”孩子又看了看书,好久,才不好意思地说:“灰雀没受伤!”我笑了,自我感觉好极了!因为我没有轻易地否定孩子的答案,而是让他通过读上下文正确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这不是语文学习所需要的吗?我简直有些沾沾自喜了。

  事后,连续几天,这个说灰雀受伤的小男孩儿似乎没有兴趣上语文课了。我又仔细回想了当时的情景,他在那节课上一直都没抬起头来,似乎像做错了什么事似的,再没举手发过言。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我是那样注意保护他的自信心,怎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细细想想,这个说灰雀受伤的小男孩儿有着一颗多么善良的童心啊!他不愿意小男孩儿做错事,所以为小男孩找了一个多么合情合理的原因:灰雀受伤了!不愿别人犯错误,甚至不愿让书中一个角色犯错误的孩子,他在生活中该是怎样的呢?他会去故意犯错误吗?还有列宁最后都笑着问不会说话的雀:“你好,昨天你到哪去了?”而不直截了当地追问小男孩,我们为什么还这么直接地让每个人都知道是小男孩捉走了灰雀,从而打破小男孩在孩子们心中那美好的形象呢?我们为什么还要让我们那善良的孩子明确地知道是自己没认真读课文而出错,从而像受了打击似的,再没有思考、创新的兴趣呢?新课程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我们在追求知识传授准确无误的同时,是否也该对孩子们多一点人关怀呢?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课堂情景可以重来,我想在他明白是小男孩捉走灰雀的同时,对他说:“你有一颗善良的心,让我们为你的善良而鼓掌!”这样的话,那个说灰雀受伤的孩子一定会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同时一定会把自己的善良和爱心带到自己的生活中,带到自己生命的每一分钟里去!这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这篇课文和这个细节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平时的教育,我们将多次面对学生出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犯错是偶然中的必然,更多的学生是在一次次犯错中找到前进的方向与动力。”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出错都是无心之错,我们何不像列宁一样给他们时间,给他们空间,用宽容去等待他们的成长呢?

《灰雀》教学反思10

  《灰雀》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三课,本单元的主题就是完美的品质,学生的单元任务是学会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资料,还有学写一件简单的事。而《灰雀》这节课就是经过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来反映出列宁和小男孩身上完美的品质。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主要从列宁和小男孩的心理活动,以及找出列宁和小男孩喜欢灰雀的句子这两个大问题出发,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列宁对小男孩的尊重以及关爱,男孩的诚实和天真。从教学的效果来看,重点和难点都突破了,也到达了教学目标。整个教学环节不是很流畅,但学生还是很给力,表现很棒!在这节课上我很明显的感受到学生不一样了,他们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我设置的问题没有研究到他们的水平,导致在上课时忽略了他们的生成,依然按照我的教学环节走的,有些唯我主义了。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少一些模式,多一些生成,让课堂灵动起来。

  这节课上完,我感觉我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首先是教学环节上,没有设计好,问题太多,太碎了。应当把问题整合在一齐,让学生自我去发现,去探究,去体会。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我还是掌控太多了。其次,阅读课应当以读代讲,整节课中学生读的太少,没有让学生真正走入文本,走进主人公的内心。最终,我没有做到认真备课。公开课应当给大家呈现的'是一节完整的,流畅的课,而我并没有做到。我周一才开始备课,周三就讲课了,时间短,准备的也不充分。我的心里还是没有真正的重视它,只把它当成了学校里的一节随堂课,因为听课的都是自我的同事。这样的态度,怎样会出来一节精彩的课呢?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职责,对自我的不负职责,也是对别人的不负职责。

  在这节课后,我想了很多,我此刻的首要任务的就是提高自我的教学本事。这种本事的提升,不是上一节两节课就能做到的,需要我多方面的努力。我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转变我的教学观念,端正我的教学态度。总之,我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期望我能说到做到,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总之,这次的教研让我对于口语交际课,不再迷惘,不再害怕,更让我有了与之奋斗的决心。我要奋勇前行,沿着前辈留下的脚印,走出属于自我的道路。

《灰雀》教学反思11

  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课文内容简单,学生只要认真读书就能读懂,但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学生通过走进课文内容中才能体会出来。

  第二课时通过分角色朗读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领悟人物的心理活动。大多数孩子有了前面的基础很容易就对人物的心理有所揣摩。只是当我问“为什么列宁不直接问小男孩而去问灰雀呢?”孩子们的回答多半停留在“想让小男孩自己认识到错误上”。我知道一定是我的`引导出现了问题,于是我又换了一种问法“如果列宁直接问小男孩”结果会怎么样?这下孩子们“茅塞顿开”纷纷说列宁这样做是出自对小男孩自尊心的保护,因为他知道小男孩已经很自责了,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这样对三者关系的认识就更近了一层!更为精彩的是当结尾处我又问:“如果小鸟会说话,列宁很小男孩也能听懂,小鸟会怎么说呢?”不少孩子都说“小鸟会说:‘列宁爷爷,这位小朋友带我去他家了串门了,他家可漂亮了,他还热情的款待了我。并把我送回了家!’”看,连小鸟也知道要保护小男孩自尊心!呵呵!这节课用了两课时就讲完了,没再拖泥带水!

《灰雀》教学反思12

  《灰雀》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五课。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课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既写出了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又写了小男孩心理认识过程。人物的内心活动外化为语言,二者相互交错,推动情节发展,并有机地融合在一齐。

  本课教学目标:理解课文资料,懂得为什么说小男孩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体会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及小男孩的心理认识过程。

  教学片段一:

  师:灰雀是那么的活泼可爱,以至于列宁“十分喜爱”,请同学们放开声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划出列宁喜爱灰雀的词句并说明你的理解。

  生:“它们在枝头……喜爱”是写列宁十分喜爱灰雀的句子。因为“欢蹦乱跳”一词写出了灰雀的可爱。

  生:“列宁每次……谷粒”证明列宁十分喜爱灰雀。“每次……都要……”证明列宁只要走到白桦树下,就会看这三只灰雀。列宁经常给灰雀带吃的,也能够看出他十分喜爱灰雀。

  生:“在他周围……找到”一句中经过“找遍”一词能够看出列宁喜爱灰雀。因为列宁很细心地找灰雀。

  师:同学们说的真有道理!此时此刻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去哪儿了?

  生:被小男孩逮住了。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找出有关词句并加以说明。

  生:“男孩说……没看见”这句话中小男孩说了两次“没看见”,还结结巴巴的。我觉得他心虚。

  生:“那个男孩……不敢讲”这句话告诉我们小男孩肯定明白灰雀去哪儿了,而他又不敢讲,说明灰雀肯定是被他逮住了。

  生:“男孩看看列宁……活着”这句话里,“会飞回来的”用了两次,能够看出小男孩说话十分肯定。他期望列宁不必再担心。

  生:“它必须会飞回来的”一句是小男孩坚定地说。说明小男孩决心改正自我的错误,把灰雀放回大自然中。

  生:第二天,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回来了,而他却不好意思地低着头。我想,是小男孩在为自我逮灰雀的事而感到后悔。

  师:你们可真细心![出示小黑板]说一说小男孩在说下头的话时,心里是怎样想的?

  生:小男孩心里想:我不能让他明白是我捉了灰雀,可教师教育我不应当说谎话,怎样办?

  生:小男孩心里想:我应当告诉他灰雀还活着,别让他太担心了。

  生:小男孩心里想:灰雀会想它的朋友的,我还是把它放回来,让它们一齐自由自在地飞吧!

  生:小男孩心里想:我一个人占有灰雀,太自私了!我必须要把它放回来。

  师:虽然小男孩逮了灰雀,但小男孩实际上也是“十分喜爱”灰雀的。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的最终一段,其他同学有疑问能够提出来。

  生:为什么文中说列宁已经明白小男孩是诚实的'?

  生:小男孩放回灰雀,有错就改,是诚实的孩子。

  师:课文学到这儿你还有哪些不懂的资料?

  生:列宁来到白桦树下,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说话呢

  师:你们想想为什么(生读书思考)

  生: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

  生:列宁怕小男孩难堪。

  生: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

  师:列宁是用自我爱灰雀的言行慢慢地感化小男孩,使小男孩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其实,列宁虽然爱灰雀,但更爱小男孩。

  教后反思:

  在这一片断的教学中,我凭着敏锐的教学洞察力,巧妙地借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经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印象深刻的资料及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学习的重点,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进取性,使他们能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其次,本节课教学拓展了学生的心理空间,发挥了学生的想像本事。学生拥有较大的自主权,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注重及时地进行点拨与指导。同时,我善于适时运用激励性的评价,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灰雀》教学反思13

  今天要和学生一起学习《灰雀》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写得非常含蓄,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这篇课文我比较喜欢,因为这是一篇极好的思维训练的文章,课文中没有一处明确地说明鸟儿是小男孩捉走的,但男孩的语言和行动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如何使孩子认识到将灰雀捉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小鸟放回来,需要循循善诱。

  因此在这次的课前准备中,我特别注意文中所蕴含的思维因素,但对于学生是不是能体会感悟到这一点,我没有十分的把握。

  课上,首先认识了几只灰雀,学生在朗读描述灰雀的句子后感受到灰雀活泼,健康,惹人喜爱。我设问:“如果你看到这么可爱漂亮的灰雀,会怎么对待它呢?”有的说:“逗他玩,给他食物吃,天天来看它,听它歌唱。”“还给它们做一个木房子”有的说“想把它捉回家,在家里好好地养着,可以随时看到它。”这些都反映了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在这里我没有对孩子们的说法做出评价,而是顺势请学生看看课文中列宁是怎么对待灰雀的。学生很快感受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我又特别提示了一下,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学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重点词。并在朗读的时候注重这几个词。

  而灰雀不见了,列宁是找遍了周围的树林的,斐。斐课件。园却没找到,这时看见一个小男孩,列宁向他询问见过灰雀没有,男孩说:“没……我没有看见”我让学生表演读这句话,并提示性地设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说:“发现他说了两个‘没’,还打吞(吞吞吐吐,不连贯)。”我进而发问:“为什么吞吞吐吐呢?你在什么情况下说话会吞吞吐吐呢?”孩子们马上意识到可能是心里有鬼,犯错误了。而列宁注意到这一点了没有呢?这时孩子们有的说注意到了,有的'说列宁没注意到,争论不休。我提醒孩子们还知道哪些列宁的故事,他们马上联系《蜜蜂引路》这一课,认识到列宁是个善于观察的人,他一定注意男孩的这一个细节表现,由此推测出列宁可能已经感觉到了小男孩知道灰雀的去向。

  接着读列宁的话,猜想列宁真的认为灰雀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吗?学生马上反驳说:“不是的,因为老师在前面介绍过灰雀适合在这里生活,它就不会被冻死”“再说列宁每天都来看灰雀,还给它们食物,它们也就喜欢住在这里,不会随便飞走的。”“对呀,昨天都还欢蹦乱跳的,今天怎么会突然冻死了呢?再说就算是突然死了,也应该有尸体呀,列宁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所以我觉得不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列宁也不会这么认为,所以我认识为他后面的自言自语也并不是真正只对自己说,他也是说给小男孩听的,他是想表明自己很为灰雀担心。”我觉得孩子们会联系上下文学习了,而且还注意抓住物惯有的特点来思考。

  我接着问:“那你们觉得灰雀去哪儿了?”马上有学生抢着说:“是被小男孩捉走了!”我反问:“课文中并没有明确地这么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这时候,孩子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我是从小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句话看出来的。如果不是他捉走的,怎么会这么肯定地说会回来,而且知道还活着。”“还有,就是列宁问他:‘会飞回来?’他又很肯定地说了一次‘一定会飞回来’可以看出就是他捉的”“最后说‘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说明小男孩说的是真的,而且男孩站在树下低着头就知道了跟他有关,是他捉走的,而不是别人捉走了他要回来的”。我追问道:“小男孩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列宁灰雀的去向呢?”“因为他开始已经说自己不知道了,现在不好说明白了。就只好用行动来表示(放回灰雀)”。

  我觉得学生已经读懂课文了,于是引向认识道理上。“那么列宁明白这些情况吗?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列宁明白这些情况,因为他看到灰雀已经回到了树上。”“但列宁没有追问小男孩,因为他看到灰雀还是欢蹦乱跳的,说明小男孩可能也是太喜欢灰雀了才捉的,并没有伤害它”。“他还看到小男孩站在树下,低着头。说明小男孩认识到错误了,没必要再说他了。”

  这时候我让孩子们分角色表演读课文,他们读得可带劲儿了,感情处理也很到位。

  最后,我问孩子们:“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大部分学生说喜欢列宁“因为他爱鸟。”“他会教育小孩子,不是大声地批评他做错了,而是用自己对灰雀的担心来感动他,让他改正错误。”也有一部分学生说喜欢小男孩:“他有错就改,很勇敢”“他也喜欢小鸟”。我马上抓住这个契机,问:“小男孩错在哪里?”“他不该捉走小鸟”“小鸟在树上才最快乐,书上说它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对,喜欢小动物就要让它自由地生活。捉回家了,虽然也给了它好吃的,但没伴儿了它就不快乐了,他不能到处飞了,就不自由了。”我被孩子们感动了,我想,不用我多说,他们已经明白了课文中所蕴含的所有道理,而且这一次不是我告诉他们的,是他们自己感悟到的。

  是啊,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课文中的几句简单对话,却包含了许多的感悟点,各自人物的内心都在活动,都在思考,心情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以“列宁是否真认为灰雀飞走了或是冻死了”引发了学生对全篇课文的阅读整合,感悟到列宁观察的细致、分析严密、教育循循善诱,以及对鸟类喜欢方式的探讨。平时我总担心他们想不到,不会说,原来是我自己放不开,只要相信学生,善于给学生提供适宜的展示空间,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在无疑处设疑,有疑处点拨,学生的思维就会走向深入,就会还你无数个惊喜!

《灰雀》教学反思14

  自从上了三年级,语文课除去两节作文后就只有五节了!明显的感觉课不够上,本来想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但是数学题目偏难,错误需要订正,英语刚开始接触总要有时间练习,加上再临时开个会,哪还有什么时间?因此放学也有些晚了!计划上定的是每篇课文两课时,但是每次都要留个可恶的“小尾巴”!我一向很着急!

  于是我一向琢磨怎样利用好每节课的时间,提高效率。读《灰雀》一文时,我被列宁高尚的人格深深感动着,个性是他对灰雀,男孩源自心底的爱,一向感染着我,然而课文的语言表达很含蓄,这样的寓意要透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细细剖析才能体会到,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很困难。我脑海中一向在盘旋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反复思考,认真琢磨才开始备课。要让学生明白列宁发现灰雀不见后,透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从而明白列宁善解人意、尊重爱护儿童!

  第一课时在读过课文之后,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资料,理清列宁、灰雀、小男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列宁喜欢灰雀,小男孩也喜欢灰雀,只是他们喜欢的方式不同。当然这只是粗浅的认识。但这一概括孩子们思路就逐渐清晰了,再去理解就容易多了。

  第二课时,透过分主角朗读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领悟人物的心理活动。大多数孩子有了前面的基础很容易就对人物的心理有所揣摩。只是当我问“为什么列宁不直接问小男孩而去问灰雀呢?”孩子们的.回答多半停留在“想让小男孩自己认识到错误上”。当时我真的有点急了,就差要发火了,但是想到时间我就忍住了。因为我明白必须是我的引导出现了问题,于是我又换了一种问法“如果列宁直接问小男孩”结果会怎样样?这下孩子们“茅塞顿开”纷纷说列宁这样做是出自对小男孩自尊心的保护,因为他明白小男孩已经很自责了,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这样对三者关系的认识就更近了一层!更为精彩的是当结尾处我又问:“如果小鸟会说话,列宁很小男孩也能听懂,小鸟会怎样说呢?”不少孩子都说“小鸟会说:‘列宁爷爷,这位小朋友带我去他家了串门了,他家可漂亮了,他还热情的款待了我。并把我送回了家!’”看,连小鸟也明白要保护小男孩自尊心!呵呵!这节课用了两课时就讲完了,没再拖泥带水!

  此刻我静下心来想了很多,看来要做到“当堂清”,务必先从自己出发。

  1、课前研读教材,抓住重点设计问题,由多个小问题变成统领全文的问题串。自己要清楚每堂课要完成什么任务。

  2、教案是死的,课堂却是活的。课堂引导要到位,切忌因为学生的反应而发火!(这一点对我来说尤为重要!嘻嘻!)

《灰雀》教学反思15

  讲《灰雀》一文时,我紧紧围绕关键字"爱"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感受。整个课堂教学也呈现流畅的态势,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一、朗读教学中,朗读缺乏

  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得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引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这时,我虽提示学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爱的东西丢了,自己是怎样的心情,但学生依旧把握不准。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后,这一环节,在学生没有充分朗读的情况下,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二、课堂的临时应变能力不足

  课上,由于某一个教学环节发生了遗漏,导致我在30分钟内,就将课文内容结束。剩余的5分钟,我的心里发懵了:我该怎么过这5分钟呢?我采取了让学生读对话,自己再范读对话。同科的老师随后告诉我,我这样一种处理方法,其实是将前面的`教学环节进行了重复,或者说这样安排不符合这堂课该有的节奏,要将它安排在课文理解中。在剩余的时间内,老师们告诉我可以安排以下几个环节:让学生想一想,动笔写一写“小男孩在听了列宁找灰雀时焦急,为灰雀惋惜等的话后,那时他心里是怎么想的”,或者是“小男孩从这件事中,他明白 了什么”,让学生站在同龄人的立场上,更加能获得情感的体验和提高。也可以让学生做做课堂练习本……总之,方法有很多种(当然,这么做,并非为了填满时间)。从这堂课中,我不仅明白了临场应变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只有事先做好了十二分的准备,才能让课堂更好的完成,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更多的发展;而在课堂教学时,做好随时应变的准备,让自己不拘泥于教案的束缚,又能真正将课堂的时间合理地运用。

【《灰雀》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灰雀》教学反思10-02

灰雀教学反思06-04

《灰雀》教学反思02-11

语文灰雀教学反思03-08

灰雀教学反思范文04-09

灰雀教学反思15篇06-14

《灰雀》教学反思(15篇)07-26

《灰雀》教学反思(精选20篇)12-15

灰雀教学反思(15篇)01-17

灰雀教学反思精选15篇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