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06 19:19:0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5篇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安全转移,同敌人英勇奋战,最后壮烈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和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献身的精神。

  对于一个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的我,《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已经教过几遍了。以往教学这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课文,我总是课前深钻教材,找出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果”,把握教材内容,然后精心设计教案:“这堂课有哪几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有哪几个问题,每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提问”都设计得非常细密,甚至连“学生用什么句式,用哪几个词语来回答”都设计得有板有眼。教学过程中又执行得过于死板,每分每秒都是预先安排好了的。我一字一句地演示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来不得一点变更,容不下一丝偏差。学生的思维稍逾常规、回答稍偏教路,我就急忙点拨引导,生拉死拖地硬拽着学生往自己设计的“套儿”里钻。

  今天回头看以往的教学方法发现:课堂关注的焦点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手段,忽视了学生的思维、个性、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忽视了课堂真正的主人是学生、课堂主要的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

  在轰轰烈烈实施新一轮课改的今天,我探究性地研读新课标,荡涤旧观念,催发新思维,形成了“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教学方式”,树立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的观念”。当我再次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老教材”时,摒弃以往的“墨守成规”、“话语霸权”,创新使用了以下新教法。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2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所写的事件战争年代时期发生的事,不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好课文,教师组织学生观看该影片,再现当时的情景,课下搜集有关狼牙山五壮士的材料来加深理解,使得学生在课前有了较充分的准备,更便于理解教材。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快速阅读课文。课后思考·练习第四题“课文中两次讲到完成掩护任务,哪一次作为重点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从这道题可以看出需要让学生学会详写与略写。

  所以在教学时让学生划出五壮士的`神态、动作、语言的词语理解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神态、动作、语言的词语所表达的效果,学生通过感情朗读,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情绪高昂。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懂得了词语所表达的效果。最后再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学生很容易读出激情。尤其是五位壮士英勇跳崖的描写部分,无须老师指导,学生的感情自然升华,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3

  这节课我做到了四“让”: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

  让学生有机会“问”;

  让学生能经常“议”;

  让学生能自由“讲”。

  如片断中我让学生观看课文插图后,提问“大家看了这幅图想说点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触图生情,纷纷举起了手。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既表达了心声,又张扬了学生个性。学文后,引导学生再对比中体会2、4段在写法上的异同!学生通过前文学习和对比阅读。知道两段都是描写五壮士奋勇反抗、顽强击敌的场面,都写了人物的`动作,但第二段的描写重点写了每个人作战十的神态和动作,第四段则从侧面--敌人的悲惨下场来表现五壮士的机智、英勇,突出他们对敌人的仇恨。在学文体会时,引导学生抓住第二段中人物神态的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观看过的战斗题材的影视剧)来想象五壮士可能说些什么?以此来体会文本内容,再次朗读时,学生的情感就更易激发和表达了。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使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4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战士成功地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这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文章,也是一篇年代久远的文章,那么如果结合现在的语文核心素养,语言的组织,思维的创造,审美的鉴赏,文化的传承这四个方面来组织课堂呢?我做了如下的安排。

  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我就想,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灵魂,题目中有个词眼能够统串全文,我何不试着用一个“壮”字作为我的教学主线呢?

  一、观壮行

  指导学生回顾课文的时候,让他们注意文章两部分写人物的时候称呼不同,痛击敌人的时候为战士,顶峰歼敌为壮士。然后通过分析人物描写,通过品析动作、神态描写体会出战士战斗时候的英勇无比。接着分析五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英勇杀敌,着重写了班长负伤后,在弹药用尽的情况下,如何带领战士们用石头与敌人奋战到底,突出了五壮士行为的壮烈。然后利用视频资料介绍了当时的故事背景,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五位战士的内心情怀,从而为练笔做铺垫,利用刚才讲过的人物写法,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练笔的目的。在这一部分中,充分的体现出了语言的组织,既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是学生语言的消化和创造。

  二、解壮称

  为什么他们开始时候成为战士,后来称为壮士?然后我引导孩子们有层次的进行品析,首先是人生观的选择,壮士们为了他人而放弃了自己生的希望,利用孟子的“舍身取义”对学生一个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最后是面对死亡时候的的大义凛然,这样孩子们对壮士的.理解会更加透彻,明白壮士不仅是语言行动的英勇豪迈,更是深藏于内心的对民族、对国家深沉的爱。同时从插图让学生从画面中有审美的体验,感受构图者的审美;补充的名族脊梁的名言资料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样这两方面入手,更有从他们的精神上升到民族精神的了解,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气壮山河。更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民族的热爱!这一部分引导学生思维创造,不是单单读文,而是带着问题有层次的读文,称呼的转变不仅是文字的差异,而是一种精神的传承。特别是在文化的传承中,更加让学生通过这五位壮士以点引面,以小见大,体会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

  三、品壮语

  通过本文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了一定的人物写作方法,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如何有针对性的读文,所以又让学生类比学习《中条山八百壮士》,去体会文章中的“壮”,达到了以文代文,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一部分也是学生自己审美的体现,学文章,用文章,最后赏析文章的精彩部分,最终内化成为自己的言语。

  四、忆壮士

  最后列举出了新中国伟大的成就,让学生明白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应当谨记历史,缅怀先烈,从而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坚定学生爱国之志,从小做起。

  当然这节课上完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因为时间的太紧张,而导致我的教学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多,没有充分的让学生进行思考,只是在朗读中感受他们的所感。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应该将教学内容有所取舍,在课堂中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5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安全转移,同敌人英勇奋战,最后壮烈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和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献身的精神。

  这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课文,我首先让学生找出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果”,区分详写与略写部分,然后让学生四人小组来学习。课堂真正的主人是学生、课堂主要的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形成了“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教学方式”,树立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的观念”,学生的课堂主人翁精神才能激发出来。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的兴趣很高,结合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和老师的.点拨、学生的讨论,尽管事情发生的时代离现在很远,但学生都能了解。能很快明白事情发生的原因及英勇跳崖的壮举,实现了对学生进行的爱国主义的教育。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6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课文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五壮士的崇敬与颂扬之情。文章既表现了七连六班这个英雄集体的壮举,又突出描述了班长马宝玉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英雄事迹感人肺腑,人物形象高大鲜明。他们的感人事迹所体现的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已成为全民族共有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突出了一个“壮”字。因此,教学时我扣住这个“壮”字,由课题入手,引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1、齐读课题,《狼牙山五壮士》这个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2、“壮”是什么意思?“五壮士”指谁?

  3、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

  4、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

  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既让学生探明了学习的方向,又激发了他们的思疑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领悟思想与情感。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在初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边默读边画出自己感动的语句,并在书旁适当批注。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语句,努力读出感情。再通过全班交流与教师点拔,明确这些语句所体现的五壮士的`伟大精神,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此外,我还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图文结合让学生感受五壮士的高大形象与伟大精神。最后在全面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的小标题。

  在学生理解感悟课文的过程中,我还抓住重点语句、段落,采用指名读、分组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指导朗读中,采用创设情境、渗透历史资料等多种方式,努力使学生把自己的心放到文章中去,用心去读,动情而读,产生情感的共鸣。在读中记住人物形象,激发爱国情感,积累精彩语言,达到文道统一的教学境界。

  课文教学的重点在理解描写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全文写出了五壮士志壮、胆壮、言壮、行壮和气壮,通过这五壮,体现了五壮士的精神,是对学生进行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文章中的语句体现了五壮士的爱国情感,通过感情朗读,可以把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我指导学生抓住五壮士的语言和行动进行感情朗读,学生能朗读出味道,感受到五壮士的精神。这样五壮士的形象得到了提升,精神得到了升华,课文的重点得到了突破。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7

  课文所写的事件战争年代时期发生的事,不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五年级的三位语文老师决定利用作文课的时间,让学生观看影片《狼牙山五壮士》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节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学会快速阅读课文的方法。

  2、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的同时了解哪一部分是解详写哪一部分是略写。

  针对这两个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方法来教学:

  在快速阅读课文方面,先教给孩子们快速阅读的方法,从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到一行一行地快速读。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我采用了填空的方法:接受任务──()──()──()──跳下悬崖。并根据填空把课文分成五部分,同时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最后用引读的方法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的`最后一部分“跳下悬崖”,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通过这课的教学,我有以下的收获:

  1、老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好教材,还要备好学生。

  2、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度,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更不能含含糊糊。

  3、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8

  首先,我挖掘了教材的创造性的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领悟能力。如看完“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投影后,我设计的一个启发想象的训练点:“当时五壮士的心情如何,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而对学生既进行了创新思维的训练,又开发了学生如何读好课文的创造潜能。

  其次,“明理”是本课阅读教学的`重要阶段。学生较难理解五壮士为什么要跳崖,特别是理解不了五壮士跳崖当时的心情及其内心感受。为解决这些难题,我在教学中出示一幅“五壮士屹立在顶峰”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仔细体会五壮士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使学生理解了五壮士在胜利完成掩护任务之后的喜悦和面对死亡不屈服,以及对人民无比热爱、对祖国无限的依恋之情。放“五壮士英勇跳崖”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学生顿时瞪大了眼睛,全神贯注地看着一幅幅悲壮的画面,完全沉浸在五壮士那感人的事迹中。这时,正好抓住学生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紧接着让学生反复品读,从具体的形象中明白五壮士以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是人民的安全和幸福,这是胜利的结局。

  最后,启发学生当时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英勇献身的仅仅是五壮士吗?这样一来,难点突破了,学生也理解了五壮士为革命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他们是无数英雄的代表。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9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课后,我认真反思了这节课成功的原因:

  首先熟备课文。它使我在课堂上前后贯通,游刃有余。课前并非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框架,只要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完全可以随机应变,以学定教。例如,我事先并不知道学生首先会汇报“跳下悬崖”这部分内容,由于我能够把握住课文的骨架,将各部分内容了然于心,因此这部分内容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其次,在情境中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如教学完“跳下悬崖”这部分内容后,让学生质疑、答疑后,我问:“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是五壮士喊的,为什么说“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你们能帮助我解答这个问题吗?学生当“老师”,自然不愿被自己的“学生”问住,于是他们互相补充,争相回答我的问题。(“五壮士的声音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五壮士的声音,就是中国人民的声音”。)在以上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花的理想场所。

  除此之外,这节课我做到了四“让”: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有机会“问”;让学生能经常“议”;让学生能自由“讲”。如我制作“跳下悬崖”课件让学生观看后,提问“大家看了这幅图想说点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触图生情,纷纷举起了手。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特别没在老师意料之中的一幕催人泪下。一男生站起来领读一段肺腑之言。然后,又让全体队员举起右手向五位壮士敬队礼!此时,全班同学哭了,我也流泪了,这样既表达了心声,又张扬了学生个性,又激发了师生情感。

  一样的教材,不一样的教法。该片段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学习伙伴,在学生伙伴有疑难需要帮助时,我们才需伸出援助之手,稍作点拨、引导。只有老师把时间、空间慷慨地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悟、所惑,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其创造性才能真正释放。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0

  《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本次教学我主要指导孩子们学习课文的第二课时,因此在设计目标时就设计了如下两个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

  而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为了突破学习重点,指导孩子走进人物的内心,我在文本学习的同时引入了三次讨论和一次想象说话:

  1、在学习课文前引入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部分的短片,在孩子们回顾历史后马上发问:看完短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孩子们纷纷举起了激动的小手,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从而也带动了其他孩子更进一步去思考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为了祖国和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2、在学习五壮士痛歼敌人部分,我在引导孩子们通过用字替换“砸”字,并分别做动作体会战士们的力气大、杀敌决心大、对敌人的仇恨深之后,为了引导孩子们去挖掘“砸”字里面所包含的对敌人深深的仇恨,我引入资料: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实施残酷暴行的文字和图片,并配以音乐,抽孩子声情并茂地朗读。此时,座位上的孩子已经融入进去,有的眼睛湿润了,有的激动愤慨……当我问出:此情此景,你能理解为什么五壮士对敌人充满了仇恨了吗?孩子们畅所欲言,全班的气氛顿时激烈起来,纷纷控诉起侵略者的残忍。

  3、在学习五壮士的跳崖部分,我不是直接进入文本,而是问孩子们:想一想,如果选择五壮士跳崖这一部分的一个画面刻成浮雕的话,你觉得哪些画面可以定格成永久的浮雕,值得后人去敬仰?引导孩子们从大家的讨论中获得启发,从而去挖掘“屹立”一词的.含义和五壮士忠于祖国和人民的坚定不移的决心,深化人物精神。

  4、在学习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部分,我引导孩子想象说话:孩子们,当战士们紧跟在班长的身后时,你能想象此刻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吗?通过想象说话,使孩子们明白战士们选择绝路时态度坚决果断,情绪高涨是因为他们有崇高的为群众和连队而献身的精神。

  通过以上三次讨论和一次想象说话,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创设了讨论情景,在交流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孩子发现、感受、评价,提高认识水平,还培养了孩子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五壮士的伟大形象得到了提升,为了国家和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得到了升华,课文的重点也在无形中得到了突破。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也获益良多,也更加认识到自己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不断改进。要上好每一堂课,必须做到精心的设计和充足的准备,也要两手准备,随时做好接受课堂生成和各种突发情况的考验。

  当然,在本课的学习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孩子们回答问题的知识面太窄,部分孩子对人物精神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老师和孩子对于这种大课堂学习都表现出了紧张情绪等。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拓宽孩子的知识面,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答问的能力,力求不断提高孩子们的学习能力。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1

  每上新课,教师如果只是用抽象的语言直接提出几个问题,然后由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方法导入,很难将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调动起来。要让学生能够及时进入角色,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导入教学技巧,要善于创设情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情感升华,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探究知识奥秘的兴趣。

  本课的导入,我力求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使学生在了解抗日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事迹的同时,又观看了《狼牙山五壮士》电影录像,进一步体会五壮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后, 学生自读课文,进入新课学习。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是:

  1、课题解得好。通过学生对课题的理解,紧紧抓住“壮”字,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所在,便于学生牢牢地把握文章的情感线索。

  2、教师的激情导入,生动形象的电影录像比较好。尤其是故事高潮,五壮士壮烈跳崖的场面,把全部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五壮士那宁可死也不做敌人俘虏的'英雄形象是多么令学生佩服。

  不足之处:

  1、揭示课题、点明中心,想法很好。但在解题的同时应在“壮”字下板书重点符号,使学生一目了然。

  2、观看电影录像形象、生动,虽然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但花费一定的时间,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进度。这个环节可以在课前安排观看。这样,可以提高上课效率。

  3、点题后,应及时引导学生:“那么你认为文章中哪些地方突出了五壮士的英勇、壮烈?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或者让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这样,就顺理成章的过渡到第一课时自读自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上。

  由本课导入设计反思使我想到:虽然我们已经站在了新课程改革的最前沿,但总是不能彻底的解放思想,经常不敢相信学生,生怕他们说不出来,总喜欢按照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循规蹈矩地牵着学生走,结果往往事倍功半,适得其反。

  反思这节课,后来的课文教学我都试着根据文章的特点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结果效果较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极高,普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从中我深深地感到:课堂上,把机会让给学生吧,多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他们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2

  首先,在这节课的整个磨合中,我始终在“教师跟着学生走”还是“学生跟着教师跑”这两者之间徘徊。学生在运用字典大致理解字词含义之后,我的教学环节设计是质疑,并尽量依靠学生资源互享的原则自行解决。显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也就是以读促学,读是训练学生养成文言语感的有效之途,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学生对于文本缺乏认识和钻研,就无法产生有实际价值的.疑问,那么所谓自主探究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环节我虽然不能准确把握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思路,但根据经验也大致有个猜测。比如,对“奔倚其下”一词的理解,我依照自己的思考方式,初步判断学生会从上下文去合理揣摩。我企图把我自己的思考方式传递给学生,但是,学生不领情,有一个学生偏偏从对“动作”的理解迁移到对“心理”的揣摩。这一思路大大出乎我的意外,我不得不承认,他这一思考方式要比我出色得多。既然如此,那么我又何必苦苦抓着那些事先想套在学生身上的思路不放呢?学生的一次回答,使我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再一次深刻反思。

  第三,忽视了检查环节,教师的检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可能这种热情会迫于一种无形的自我“压力”,可我们毋庸怀疑,这种压力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压力,因为这是学生的不服输的精神、自我实现的愿望在起作用。毕竟教育是面向全体的,应当尽量使他对自己的错误印象深刻,并且能够当堂掌握所学内容,也避免了往常“干听”的坏习惯。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3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首先,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因此,教学时我扣住这个“壮”字,由课题入手,引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壮”是什么意思?“五壮士”指谁?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既让学生探明了学习的方向,又激发了他们的思疑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我挖掘了教材的`创造性的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领悟能力。如看完“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影片后,我设计的一个启发想象的训练点:“当时五壮士的心情如何,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而对学生既进行了创新思维的训练,又开发了学生如何读好课文的创造潜能。

  第三,“明理”是本课阅读教学的重要阶段。学生很难理解五壮士跳崖当时的心情及其内心感受,更不理解五壮士壮烈跳崖时发出豪迈的口号声,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个道理。为解决这些难题,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思路。

  1、让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仔细体会五壮士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使学生理解了五壮士在胜利完成掩护任务之后的喜悦和面对死亡不屈服,以及对人民无比热爱、对祖国无限的依恋之情。

  2、放“五壮士英勇跳崖”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一幅幅悲壮的画面,完全沉浸在五壮士那感人的事迹中。这时,抓住学生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配上音乐让学生反复品读,从具体的形象中明白五壮士以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是人民的安全和幸福。

  3、出示“五壮士纪念碑图”图片。启发学生当时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英勇献身的仅仅是五壮士吗?这样一来,难点突破了,学生也理解了五壮士为革命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他们是无数英雄的代表,他们的口号代表着全中国。

  总之,上了这节课自己收获挺多,在课堂中不断成长自己,锻炼自己,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4

  1、 注重学生读书。

  这类的抗战文章,距离学生年代较长,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我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体会、感知五位壮士的英勇顽强、坚强不屈、面对强敌无所畏惧、面对死亡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接着小组交流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要互读文本,这是和文本的第二次对话。接着全班汇报,这个时候学生会用到这样的句式:我最受感动的地方是——————,因为——————。我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是第三次读。接下来,对于大家都愿意读的地方,最能突出五壮士品质的段落,让学生齐读、展示读、感情朗读。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在读书中,就和作者产生了一种共鸣,就对五壮士多了一种理解和钦佩,就能水到渠成的体会文章的中心。

  2、 课件辅助教学。

  由于学生历史知识较为匮乏,所以学生对于当时的抗日战争了解不够深刻,如何让学生更深的'体会当时的背景,我较好地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在课前活动的过程中,我主要播放了南京大屠杀、九一八事件的图片,配以《江河水》的音乐,很好的烘托了气氛,使学生产生了对日军的愤恨,对当时中国人民深深的同情,这样就奠定了学生学习本课的思想基础。

  在教学“英勇跳崖”这一环节的时候,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这一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感知了文本。这个时候,我用五壮士跳崖的图片,配以《国际歌》,引读最后一部分,在这样的旋律中,读着这样感人的文字,不仅仅是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知到文字的美,听课人、做课人,同样有相同的感受。

  不足。

  注重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注重了创设情景,但是忽略了对学生个别朗读的指导。整节课上,学生激情澎湃、热血沸腾,但是如何通过朗读表达这种感情,老师指导不够。

  在生成性的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性还略显不足。应该确确实实体现以学定教,今后在这方面要多作尝试。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5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战士成功地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在出示课题,导入新课时有学生提问:为什么称这五位战士为“壮士”?对呀,我突然想到何不就以这一“壮”字来组织教学呢?

  一、找“壮”称

  读过本文的人都知道,文中对这五位英雄有两个称呼--“战士”和“壮士”,我首先让孩子们找一找,文章的哪一部分是称呼他们为“战士”的?从哪一部分开始又称呼他们为“壮士”了?为什么?循着这一问题,孩子们认真地读着课文,然后他们真的有了重大发现:文章的前半部分,在介绍他们完成连队下达的任务时用的时“战士”,而后来他们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并壮烈跳崖,是战士们为了连队主力和老百姓的安全、为了体现对日本人的仇恨,不惜牺牲了自己,充分显示了五位壮士的“壮志凌云”,称他们为“壮士”更为合适。

  二、观壮行

  指导学生继续读课文,使他们了解到从文章第二自然段开始,写五位壮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的情景。文章先概括地讲五位壮士一边“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一边“把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接着,抓住每个壮士的`特点分别描写与叙述,表现出他们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文章第三至第五自然段讲五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英勇杀敌,着重写了班长负伤后,在弹药用尽的情况下,如何带领战士们用石头与敌人奋战到底,其中“拧、抢、夺、举、喊、砸”等一系列动作,进一步突出了五壮士行为的壮烈。而文章的第六小节到末尾,集中表现了五位壮士抗战到底,舍生忘死的壮烈精神与英雄气概。开头两句描写了五壮士完成掩护任务后的欣慰情状,“屹立”一词,突出了五壮士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眺望”蕴含着对人民群众和主力部队安然转移的欣慰和怀念,“回头望望”写出了壮士们对敌人的蔑视。接着,写班长带领壮士纵身跳崖,“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昂首挺胸”、“壮烈豪迈”等词句,具体刻画了五壮士在面对生与死两条道路决择时的“壮举”。

  三、品壮语

  通过本文人物寥寥数语,可以看到五壮士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去细细品味:一是文中为什么只写班长的三次说话,而不写其他四位呢?当班长决定走的路线时,为什么只用了一个“走”字?二是最后两句口号,充分体现了五位壮士在生命最后一息,为了新中国死而无怨,这是五位壮士的心声,反映了他们至死不渝地坚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定能打败日本侵略者,这心声代表了全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抗战到底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这样的设计,不但能突出重点,而且能使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1-05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06-18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03-25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5篇04-05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5篇)04-11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5篇)04-16

《狼牙山五壮士》教案03-23

五年级上册语文《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02-24

语文《狼牙山五壮士》说课稿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