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05 16:05:4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古诗》教学反思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反思1

  明白了诗体之后,我就让孩子们标平仄。像黄海韵、张嘉文这些预习比较自觉的孩子来说,他们在预习的时候已经标好平仄了。我让黄海韵上黑板来写平仄,她只错了一个地方“隔”标成平声了,这是受普通话的影响的,其实“隔”是入声字,所以是“仄声”。如果是标平声的话,就违反了平仄的.原则了。整首诗的平仄如下:

  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很重要,这关乎这首诗是怎么去读的:平长仄短。我们首先是诵,也就是按照平仄的原则去读——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即使不会吟,也要懂诵。不懂的人,按照以往的“2221”或“223”节奏了,其实这一对比,就知道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会诵了,吟就水到渠成了。应该说,会诵,“矿泉水调”都会吟的。为了更准确表达诗意,创特色的吟诵调,那是更好的要求了。

  越来越感觉到如果语文老师不学吟诵,不学平仄,古诗词的教学就永远是相隔的,根本不懂古人为什么这样写诗,诗是如何表达感情的。教会了学生古诗的方法,以后他们拿着一首近体诗或词,也懂得该从哪些方面去欣赏了,而不仅仅是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要知道单凭字面意思去理解,很大可能是曲解了诗人的愿意和情感的。

《古诗》教学反思2

  现在正是春的季节,在我们身边开始越来越多地闻到春的气息,那柔柔的春风,那点点的新绿,那啾啾的小燕子的呢喃……这番情境最好不过用诗歌来描述了。

  恰好教材安排了古诗的.内容,而且正当时节,内容都是关于春天的。诗写得很美,个中的意味也只有诵读者才能领会,实在不能让孩子们错过了这种享受的滋味。鉴于此,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自己诵读。诗有两首,第一首是《春晓》,第二首是《村居》,一首五言,一首七言。教室里开始响起朗朗的书声,但并不如我想象的那般,可能是因为不懂诗意,也可能是有些字还不是很熟,听起来真正读出味来的并不多。“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忽然,一声很有韵味的声音在我耳际响起,我循声望去,原来是黄琦婕正摇头晃脑地在诵读,边读,还边做着动作。摇摇手读“不觉晓”,读到“闻啼鸟”,又做听的姿势。直觉告诉我,她不但会朗诵这首诗,而且还知道诗的意思。

  细细一想,如果每句诗都用动作做出来,不但诗的意思自然明了,诗不也很快就记住了吗?而且记得准,记得牢。赶紧请她上台表演、推广。其他学生立刻模仿起来,兴奋地依据自己的理解做起了动作,教室仿佛成了梨园的晨练,诵读的声音也一下响了起来。几遍下来,尽十有xxx的学生能流利地背诵了,而且是韵味十足。我想,这大概就是得益于刚才的那番“手舞足蹈”吧!

  诗是最美的语言,怎样让孩子更快更好地记诵更多的古诗,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呢?我想,大家不妨尝试尝试“手舞足蹈”的方法。

《古诗》教学反思3

  用了三个课时,和孩子们共同阅读理解了《山行》《枫桥夜泊》两首古诗。用古筝曲磁带和挂图,作为激发学生,创设情境的手段了。学生都喜欢读古诗,脑子里也记了不少古诗。当我问记得哪些古诗,愿意诵读给大家听吗?学生非常踊跃,课内外的古诗朗读了不少。但是针对三年级的年段特征,我必须涉及到诗意的理解。如何做到不着痕迹,使学生感悟诗意?我费尽了心思,范读,看图,激发各种形式的读……可是快到下课,除了查了课外书的学生,其余学生几乎不会开口,我只有将诗意逐句讲给他们听,不一会,全班大部分学生都会了。唉!不知道这是我的悲哀,还是新教法重感悟的.悲哀。

  在用两节课使学生理解了诗意,多种形式的朗读古诗后,我决定加上第三课时,这节课我重点在两首诗的比较。相同在什么地方?学生说,相同都是诗人看见眼前的景写的诗,都是写秋天的诗,都写了火红的枫叶。那有什么不同?学生说,不同在观景的地方不同。时间也不同。心情也不一样。在学生了解诗的感情色彩的不同后,我着力加强了朗读对比,请两个学生,请一个读出高兴的语气,一个读出忧愁的语气来分读这两首古诗。

  读后点评,说说哪读得好。学生在评价中获得了朗读的技巧,喜的情绪要读得“节奏快点,声音向上点”。忧愁的情绪,要读得“节奏慢点,声音低沉。”学生最后再读这两首诗时,情形就大不一样了。

《古诗》教学反思4

  在进行《草》的教学的时候,要明确本首诗歌的教学目的,那就是:1懂得“离、枯、荣、野、烧、尽”这几个字的意思。要学会拼读、默写它们。2懂得按照意思来进行诗歌的意思进行断句的朗读,要能够把诗歌读得朗朗上口,并且能够背诵、默写下来。3能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情景,懂得诗歌所表达的真正意思。4能够对一些诗歌中的文言词解释翻译。例如:

  离离:用来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岁:意思是年。尽:表示完的意思。生:指生长。荣:意思是茂盛。

  例外还有注重德育思想的渗透。本首诗歌是赞扬草的`顽强的生命力的。因为草即便是大火把它们都烧光了,但是来年还会重新长出来,表明它们是不屈不饶地生长在大地上。我们要教育学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以顽强的毅力去对待,这样才可以把事情做好。在学习的过程中,困难肯定会存在的,但是困难在我们的努力下,一定会跑掉的。

《古诗》教学反思5

  《江雪》这首诗,描绘出一幅肃穆感人的南国江乡雪景图。全诗的意境,在“孤”和“钓”二字上。诗中充满了寒意,令人读之不寒而栗,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但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在描绘中国江乡雪景。它的立意是很高远的。它不是为了写雪景而写雪景,而是通过雪景来赞美老翁“独钓寒江”的精神;通过“独钓寒江”的老翁,进而歌颂为坚持正义而斗争的人们。在诗人笔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样鲜明,令人难以忘怀。后世许多山水诗不能超过它,人们画山水画也多以这首诗为题材,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在教学这首诗时,我努力在体现以下几个理念:

  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标准》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上,我让学生“猜一猜”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其实就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只不过换了“猜一猜”这种说法,学习就不显得那么压抑和沉重了。

  根据注释学习古诗是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发现的,这样的发现比教师告诉他的,要有效。

  四人合作交流古诗诗句的意思,是在个体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先有自己的观点,再进行讨论交流,才有话好说,有理可辩,不至于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怎么学比学什么”更重要。

  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借用一句老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小燕子”了。由此可见,阅读更多的是主观行为,这与阅读对象的年龄、阅历、经历等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江雪》这首诗中作者一腔的愤懑苦闷,郁结在胸,以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来发泄他对朝政的不满,来表露他对愤世恨时且又孤芳自赏的感情。

  这种感情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是能够有所体会的,但如果要和诗人引起共鸣却还有着相当大的距离。毕竟还是孩子。

  因此教师只是点到为止,学生从自身出发谈体会,不追求唯一的结论,也没有正确的答案。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学生的成长,对于这首诗意境的体会将不断发生变化。这也是古诗的永恒魅力!

  三、扩大容量,注重积累。

  《标准》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其实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

  课前,我让学生说描绘冬天的词语;课中引导学生说“千()万()”的成语;教完教材中的古诗,再补充《标准》要求背诵的诗文。这样的课堂容量学生完全能够接受,而且掌握起来也比较轻松自如。

  语文的学习是很难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

《古诗》教学反思6

  《悯农》是我第一次给孩子们上的古诗课,因此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本次活动首先是视频导入,完整欣赏古诗,接着出示农民的图片学习“锄禾日当午”,我的图片准备的不够详细,选用的是古诗视频里种植禾苗的图片,但现在的孩子大多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因此最好是将图片换成农民伯伯在锄草,这样有利于加深幼儿对古诗的理解,另外我的有一句提问是“太阳很大很热”,但是太阳大不代表热,提问不够严谨。接着是第二句“汗滴禾下土”,这句的讲解中与孩子的互动太少,没有深入引导幼儿对古诗的理解,例如可以问一问“为什么农民伯伯那么累呢?”需要和图片相结合,引导孩子说一说。最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最好是选择班里孩子吃饭的照片,从而更加贴近生活。

  根据总结,本次活动的开展中我存在以下不足:

  1。图片准备不充分,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来看,需要选择贴近他们生活的内容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有利于他们的理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小班幼儿应该会看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图中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等,所以需要准备好图片帮助幼儿理解。

  2。教师引导不够,由于孩子对古诗的兴趣不浓厚,因此很少有孩子能回答出我的问题,这个时候需要我一步一步的引导、耐心的等候,让孩子产生好奇来增添兴趣,而且提问的时候要和相应的图片结合,要顾及到所有的孩子,不能总是用“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样的字眼。整个活动进行时我太过于着急,很多问题都有存在于自问自答,还有的问题存在着缺少启发性,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只是像是强加于幼儿,有的问题重复提问。

  古诗的学习对小班幼儿而言是比较难的,因此在以后的学习中需要从孩子感兴趣的的地方入手,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再逐句的引导他们学习,尊重他们的学习方式。还可以加入动作,通过表情、动作和抑扬顿挫的声音传达书中的情绪情感,让幼儿体会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进一步帮助其学习古诗。

《古诗》教学反思7

  1、年级教研达成的共识:高段大容量的课堂课堂效果好,学生喜欢。

  2、学生收集资料提炼信息是课堂效果好的一个前提保证,师生才有广阔的对话空间,应经常训练,并多采用这个方法。

  3、一个精巧的教学设计课轻松突破课堂的教学重难点。

  4、这堂课的不足之处:

  古诗的朗读指导显得薄弱。

  因为课堂容量大,教学环节紧凑,留给孩子思考、自由言论的时间稍显仓促,对问题的'思考老师引导得稍显多了一点,教师还要放手,给学生自主、自由学习的空间多一点。

  古诗的美感学习显得弱了一些,这个可以用音乐、背景图片、教师充满美感的语言进行弥补。

《古诗》教学反思8

  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文化也是在诗的孕育、浸润下萌发成长起来的。古诗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在浩瀚如烟的文学长河中,古诗就如璀璨的明珠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

  经过数天的准备,我的验收课终于在29日进行。从教学设计到PPT的制作,从一堂堂的磨课到现今的验收课,我做了很多的准备,也付出了许多汗水。从中,我学到了很多,也收获了许多,我看见自己一点点的进步,一步步的成长。在此,我不得不感谢所有帮助我的领导以及老师们,感谢他们辛勤的指导,感谢他们对我毫无保留的教导。

  虽说准备了很久,但正式上起课来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拿我第一次磨课来说吧,总的来说三学环节思路清晰,教态自然大方,声音甜美。自学检测形式多样,能够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优点存在的同时,问题也大大的存在。我的语速过快,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诗歌拓展也较多,在识字教学这一块儿浪费的时间较多,而且对于诗歌朗读节奏的把握还有待提高,小组活动也较少。另外呢,还有些细节没有注意,比如语文加分用红笔,板书要稍微写上去一点儿,这些都是我之前未曾注意的地方。

  验收课上完之后,整个人轻松了不少,也有了时间来进行一个教学反思。有了之前磨课经验后,我学到了不少,也改正了不少的问题。在不拿书的情况下,我的手也没再像以前那样不知所措,我的手也能学着自然的挥动。我明白了什么叫做“细节决定成败”,能够在漂亮的板书后写上诗歌页码,记得加分要用红笔。在教学的同时对学生的关注度也较高,能够及时、客观的评价孩子的表现,过度语优美自然。可我的语速始终是我的一个大问题,我试着慢下来慢下来,可最终还是语速较快。对整堂课的时间把握也有所欠缺,评价语单一,缺少针对性。

  通过此次验收课,我看清了自身的不足,也理清了我的前进方向。作为一名教师不仅应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基本功以及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成为研究者,对自己的'工作具有反思态度和积极探索的能力,要不断地自醒和自我发现。所以,结合自身情况我就古诗朗读教学做了以下思考:如何进行古诗朗读教学?

  在我国浩瀚的传统文化中,一篇篇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古诗文,就像是海洋里一颗颗明亮纯洁的珍珠,高贵典雅,璀璨夺目,打动着人们的心灵,扣击着读者的喜乐悲愁。诵读教学,在古诗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认为古诗文的课堂诵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气氛

  古人有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想要教好古诗,就必须先从“兴趣”入手。作为老师,就应创设情境,营造气氛,引领学生进入诗文,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所诵读作品的氛围。我所教学的三首千家诗(《初春小雨》《江南春》《清明》)都是关于春天的诗歌,所以在一开始我就采用图片导入的方法,美美的春景图配上美妙的音乐,能够让孩子马上进入情境,感受诗歌意境。

  二、传授方法,培养诵读

  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应适时地传授他们一些具体的诵读方法。比如,在音调强弱方面,表示悲壮、快乐、斥责,或慷慨的文句,句子的头部应加强;表示不平、热忱或确信的文句,句子的尾部宜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子的中部宜加强。在韵味缓急方面,含有庄重、敬畏、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情味的文句,宜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情味的文句,宜急读??虽然这些我都懂得,但我自身的诗歌朗读水平有待提高,对诗歌节奏的把握不太准,而且教学起来也不像想象中简单。

  总之,在古诗文诵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专门指导,授之以法,加强训练,使学生们形成敢于和乐于高声而有感情地诵读的风气和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使学生真正学会诵读,实现学生与作品的同振共鸣。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教学中,应采用技巧与情感相结合的方法引领学生感悟诗歌的美妙意境,即把主题相同的的几首诗或词放在一起进行诵读。比如我此次的古诗教学,就是选的三首有关春天的古诗(《初春小雨》《江南春》《清明》)。三首诗放在一块儿诵读,学生就会发现:同样是春天,韩愈《初春小雨》中的是清新的;杜牧的《江南春》是富有哲理的;而《清明》又是不一样的趣味。学生朗读时应带领

  学生读出适宜的语气语调。古诗词韵律很强,意境优美。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百看不厌的画,每一首词都是一曲用心谱就的歌,只有采用正确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朗读,才能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方能做到人诗结合。

  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文化也是在诗的孕育、浸润下萌发成长起来的。诗歌在中学语文课中是一种最精致、最纯粹、最优美的文体,它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因而,古诗的欣赏与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不可小觑,然而如何更好的进行诗歌教学,这还须不断地实践与探索。

《古诗》教学反思9

  学习古诗,读出韵味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说它难是因为不好读,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诗的魅力。秉着这一观点,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我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理解课文的程序好好的`读书。

  学生初读课文语速过快,停顿不准确。于是我采取教师示范朗读,并告诉孩子们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诗时,要注意停顿,语速要慢。然后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方法,让学生再读。然后我又范读。

  我会引导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

  在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后,我适时问道: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于是,我播放背景音乐,学生很快地投入进去,既读出了喜欢的感受,还读出了古诗的韵味。

  没有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果能让孩子们演一演朋友分别的情景,这节课的效果会更好,孩子们对古诗的学习也会更感兴趣。

《古诗》教学反思10

  古诗词的教学一直用这样的模式:诵读诗歌——理解字词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了,孩子们的预习也准备得十分充分,课堂交流的时候,也很热烈,诗歌的节奏,诗歌中字词的意思,对诗句的理解,同学们都是通过自主学习或课堂讨论习得的,课堂上我只点拨了几处难以理解的地方,如《望洞庭》中的'“镜未磨”、“白银盘”、“青螺”;《峨眉山月歌》中的“半轮秋”、“流”、“君”、“下”。从课堂效果看学生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但疑惑的是做习题的时候孩子们有些一知半解,特别是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自己不能组织连贯通顺的语言说清诗句的意思。

  二是题目的形式一变,就无从下笔。如《补充习题》上有一道题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后问:读着这个诗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就不懂得变通,很僵硬地把诗句的意思写了上去。现在细细想来,课堂上学生的精彩表现得益于他们购买的参考书籍,而并没有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是在以后的课堂上要特别关注的一点。

《古诗》教学反思11

  今天完成了教研课《古诗两首》,松了口气,好似解脱一般,但静下心来,还是该好好反思一下。

  这次的课先不说上得怎样,光说教学设计,是我最成功的一次。以往的设计往往有不少内容是参照别人的教例,而这次课,基本可算是自己思索的成果。

  本课的设计灵感来自04年在柳州听过的王自文老师的古诗两首。王老师的教学是把两首写作背景一样的古诗整合在一块上,因为写作背景一样,所以从不同的景物中产生了同样的情感,这样的课新颖又高效。再一看这两首诗——《寻隐者不遇》、《所见》不也有着共同的特点吗?它们同样写发生于野外的事,诗中都有小孩子,于是我想到了突破口,从孩子下手,先教完诗的内容再拓展到我们曾经学过的有小孩在内的古诗。整体的思路就这样很顺利地定下来了。

  可是,古诗的教学是本课重点,怎样才能上得有新意呢?我上网查找资料,发现“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咏诗句”的教学方法不错,于是我便把它运用于我的设计中。大方向定好,我就开始设计整个过程。

  我觉得自己的设计有以下优点:1、开课复习古诗。这个复习有别于干巴巴地读、背,我从图着手,让学生猜猜图上的内容反应的是哪首古诗,再由图上的古诗联想到另一首相关的古诗。这个复习考查的面广,达到复习的目的。2、运用“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咏诗句”的教学方法。从课题着手,再到了解诗意的整个过程我都让学生运用抓字眼的方法去研究,最好的一点在《寻隐者不遇》中我创设了深山云雾图(即诗人去寻访隐者),并配乐让学生不自觉的跟着我的节奏吟诵古诗。3、抓住同写孩子的共同点。我先小结本课的古诗都是写孩子,再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写孩子的诗,及找出诗中对孩子的称呼和孩子的特点。最后告诉学生祖国语言文字的的丰富,同时也是对写作的'指导。

  每堂课都是不完美的,尽管经过2次试教,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修改了:入课时的拓展古诗由拓展内容到诗人写的其它诗、在咏诗句时配上云雾图片及音乐、删除把诗转化成现代诗、曾加推敲的故事等,但对课堂生成的问题、对本课两首古诗的挖掘等都不到位。听了老师们下午的评课,或许再讲讲贾岛是如何推敲出《寻隐者不遇》的,会更好。明天听听沈校的意见,再作近一步的改动。

《古诗》教学反思12

  教学完之后,感到还缺点什么?想来应该就是让学生动笔的机会太少。古诗是很好的读写结合的材料,既可以有一般的诗句翻译,也可以根据诗中内容进行补充、理解的练笔,很可惜课堂上少了后种。

  《送孟浩然之广陵》可以让学生来写写“烟花”的比喻句,也可以写写对朋友祝福的.话。《送元二使安西》可以让学生来写写劝朋友喝最后一杯的话。

  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我是以“找出哪个景物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础”为问题背景的。学生找出了相应的意象之后,对“酒”、“柳色新”的感受谈的比较多,而且不乏有见解的理解,但是很可惜,我没有让学生写写,错过了一次“点评”古诗的练笔机会。在谈自己的感受的时候,其实已经把诗句的理解说出来了,让学生说过之后,加以整理,写一写其实很有好处,至少要比只是被动记一些我讲的解释的句子有效得多!

《古诗》教学反思13

  古诗《静夜思》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篇,每个学生应当差不多都会背,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认为自我会背了就不用学了。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为他们长句都读不好,怎样在这堂课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一堂课下来,我有了新的启发。

  一、交给学生识字的主动权

  在板出课题后,让学生读读《静夜思》三个字,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就说出了“静”读后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体认读,不能拼读。于是随机教学静与夜,给它们找找朋友,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两个字。但我还不满足于此,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诗人是在什么时候?哪个字告诉我们周围有没有声音?“思”是什么意思?他在思念着什么呢?意外的是,学生很快都明白“静”和“夜”的.意思。那诗人思念的是什么呢?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梯度,立刻进入了阅读。

  二、从生活情感启发诗的情感

  仅有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不会在读书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唱。当学生能读出诗人是想念家乡的时候,我就不失时机地问:他会思念家乡的谁呢?学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有的说是亲朋好友,有的说是兄弟姐妹。真是不能够小看孩子,课前我还担心他们读不懂诗呢。于是我又问他们:你们也有过想念爸爸妈妈的时候吗?什么时候最想?学生的话题打开了,这样他们也明白了诗人的心境,明白了什么叫做思念。此时,我让他们再去读一读诗。最终,我问他们,你觉得你读懂了哪一句或哪一个词,于是所有的诗意都在孩子们的嘴中被解释,此时我的教学目的也到达了,也让学生明白了读书不仅仅只是会读,还要读会些什么。

  没想到这节课有了这么多意外的收获,感激我的学生,让我再一次看到了他们的潜力,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体验也尝试。

《古诗》教学反思14

  《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就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上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教学效果不错。

  之后,我引导学生观看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说一说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想象诗句中没有提到的内容,然后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说得较空洞,写得很不连贯。我想这种差异是很难消除的,只要每个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我们的课堂教学也算是比较成功的了。

  《峨眉山月歌》的学习也参照了上面一首诗的学习方法,在自学的基础上质疑、解疑,理解了诗意。然后重点抓住一二两行诗句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色,书面写下来。这样的教学比较灵活,学生也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古诗》教学反思15

  《古诗两首》一首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七言绝句《元日》,另一首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我们知道,诗作讲究意境与情感,而诗人所作诗篇的时代背景又与诗作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我们暂且撇开诗作内容本身来看诗人作诗的背景,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位诗人都有着同样的抱负,即革故鼎新。这两位大诗人都是当朝的大官,在朝廷中身居要职,他们都希望自己的祖国繁荣昌盛,于是都极力主张改革,推行一些新的举措,新的做法,然而不同的国君对新事物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宋朝的国君竭力支持王安石的新政与改革,于是,王安石除旧布新,一切都非常顺当,于是王安石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而柳宗元的新举措却遭到了反对,甚至朋友也被杀,自己被下放到永州做了一个司马,在这儿过了十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期间,朝廷的一些小人还要陷害他,朋友也杳无音讯,此时,他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两相对比不难看出诗人心境之差异,这正所谓“诗人心情不同,作品意境也不同。”

  如果说王安石的《元日》是一篇得意之作,那么,柳宗元的《江雪》则是一篇失意之作。理解了这一点再让学生走进诗文,将两首诗对比着学,使这两首原本看起来不相关的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生无论是对诗作的内容本身还是对诗人的.情感的理解与把握都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走近诗人,才能走进诗文。我觉得作为教者,必须引领学生穿越是时空的界限走近诗人,感知古诗创作的背景,体悟诗人的情感,这样才能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民族的精髓,使学生亲近古典诗文,感受古典诗文给我们带来的无穷意韵。

【《古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古诗教学反思11-11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04-01

古诗教学反思范文02-04

乞巧古诗教学反思03-27

古诗春晓教学反思03-19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02-13

《古诗》教学反思15篇02-05

古诗教学反思(15篇)04-02

古诗教学反思15篇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