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2-02-17 10:50:52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语文教案汇编九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语文教案汇编九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8个字,会写6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要看到自身的长处,努力去做,有耐心,不断地鼓励自己,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教学重点:

  1.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生字卡、磁带、图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激趣,质疑导入。

  1.出示毛毛虫图片:小朋友,你们认识它吗?在什么地方认识的?把你知道的有关毛毛虫的知识介绍。

  2.出示蝴蝶的图片,你们认识它吗?其实它和毛毛虫是一家呢?你们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吗?

  3.我们一起来读读《毛毛虫的故事》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A.标然段,思考文章的大意。B.画出生字词。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可以试着对照拼音认读,不理解意思的词语,尝试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帮助理解。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说说课文大意。

  (2)认读生字:齐读——指名读——一一擦去拼音抽查,正音——齐读。

  3)认读词语。

  蜷缩叹息顽皮严厉与世隔绝五彩缤纷大惊小怪生机勃勃

  3.指名说词义,你是用什么方法帮助理解的?

  4.选择你喜欢的词语说话。

  5.在课文中找出有这些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6.分自然段读课文,及时评点。

  三、学习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写的生字,小组讨论:怎么记忆这些字的字形。

  2.指导观察,提出要注意的地方:

  舞:上下结构,共14画。上面部分中间一横上有四竖,下面左边是“夕”。

  严:上面一个“亚”,下面一撇,注意两点的方向。

  脑:左右结构,右边的“点”“横”下是一个“凶”字。

  顽:左“元”右“页”,注意“元”的最后一笔要变形写成“竖提”。

  3.有哪个字需要老师范写?师举例范写。

  4.学生描红。

  5.指导评议。

  四、作业。

  1.练习读课文。

  2.将好的词语添加到你的`词语库中。

  第二课时

  一、游戏导入:毛毛虫找朋友。

  教师将身上写着本课生字的“毛毛虫”卡片发给部分同学,拿到卡片的同学,大声地将看到的字书空,能最快答出“毛毛虫”身上是什么字的小朋友就是“毛毛虫”的朋友。“毛毛虫”和它的朋友一起带大家认读生字。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之后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2.对照表格细读课文,将表格补充完整。

  瓢虫的话瓢虫妈妈的话毛毛虫的心理活动丑八怪伤心极了毛毛虫虽然不像我们一样会飞会跑,可是他也一样能做一些事情不能悲观失望,也不能妒忌别的虫子,要吐丝……埋头苦干一切都会好起来…(毛毛虫有毛毛虫的长处)(咬破茧子,变成蝶)

  3.引导学生感悟朗读课文。

  如:a.毛毛虫听到小瓢虫的嘲笑,它会怎么想?它是怎么做的?

  b.你怎么理解瓢虫妈妈的话?

  c.如果你是毛毛虫,你听到瓢虫妈妈的话会怎么想?

  d.课文中的毛毛虫是怎么想的呢?找到相关句子,读一读。

  e.小瓢虫听到妈妈的话,心里会怎么想?

  4.巩固课文,加深体验,语言训练:

  把自己当成是毛毛虫。以“我的成长”为题说说这个毛毛虫的故事。(虫→蛹→蝶)

  提示:我刚开始感到自己是“不能……也不能……”,后来也曾叹息“以后又会怎么样?”接着自我安慰,激励自己:“一切……一切……我必须……”。

  5.:毛毛虫的心理变化,都是自信的作用。它不光想了还做了,请在课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读一读。

  四、思维拓展,课堂延伸。

  1.毛毛虫成为了蝶后,它会怎么想?(教师采访刚才起来说故事的同学)引导感悟:自信预示着成功!

  2.试想:当小瓢虫看到毛毛虫变成蝴蝶后,它会怎么说?怎么想?

  五、作业设计。

  续写故事。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识记相关常识和生字词。

  2、掌握重要句子的含义。

  3、学习人物的崇高的精神和优秀品质,培养学生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

  重难点

  1、掌握重要句子的含义。2、学习人物的崇高的精神和优秀品质,培养学生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

  学 习 过 程

  说 明

  预习板块

  1、 给黑体字注音:

  祈祷( )一劳永逸( )不屑( )心不在焉( )卷帙( )

  2、 写人物传记一般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文章却从大教学做礼拜的场景写起,为什么?

  探究板块

  阅读文章最后7节:

  1、选文中写人们对年薪很低的数学教授席位不屑一顾,而伽利略却并不在意菲薄的待遇,这表现了他什么精神?

  2、根据选文“教学之余……宝书。”内容,说说实现科学上的创新应包含哪几点?

  3、选文中,写学生和有些教授对伽利略采取怎样的态度?写这些内容对表现伽利略的精神有什么作用?

  4、读选文第⑷~⑺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①所写的事情:

  ②学生和教授同伽利略对实验的不同态度:

  ③实验成功的意义:

  5、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这一“嘘”字和下文什么样的反应相照应?接着是“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这个“难以相信的事情”指的又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6、伽利略用实验所证明的理论是:

  7、这几段文字在叙述中有描写,请举一个描写的例子,并说说其作用。

  检测板块

  1、文章主要写了伽利略的哪两个发现?从中可以看出人物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

  2、从伽利略的事迹中总结出几条关于知识创新的经验。

  延伸板块

  《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高峰)1沙漠是地球上最荒凉的区域之一。为什么沙漠如此荒凉?一般理解是,沙漠地区缺乏生命所需的水,所以鲜有生命能在那些地区生存。最近,美国的研究人员却发现,不少沙漠地区并非干得不能生长植物,而是肥力不够,因为沙漠土壤中缺乏植物赖以生存的氮。不过,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气候不断变暖,沙漠地区土壤中含量可怜的氮还会不断挥发,以气体的形式大量流失,从而导致生长在沙漠里的植物越来越少。

  2研究人员在美国莫哈韦沙漠地区选了几处试验点,通过精密测量仪器了解土壤中的氮是如何随着气温升降而变化的。研究发现,不管有没有阳光照耀沙漠,当土壤温度达到40℃至50℃的高温时,土壤中的.氮会以气体形式从土壤中迅速释放出来。而在沙漠中,地表温度达到40℃以上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研究人员还发现,地表温度越高,沙漠土壤中释放氮的速度越快。因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沙漠的气温和地表温度也将越来越高,土壤中的氮也将越来越少,沙漠会变得越来越荒凉和贫瘠。

  3研究人员还表示,除了沙漠地区,在世界任何高温干旱的地方都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近年来让农林科研人员头疼的现象也由此找到了原因,他们在干旱地区种植实验田地,虽然保障了充分的水和肥料,但是土地的出产还是不尽如人意。

  4干旱地区的氮不但从土壤中偷偷溜走,而且很难再回到土壤之中。在气候温和地区,氮在土壤和大气中的循环是平衡的,当地土壤中的一部分氮虽然也会通过分解或植物收割流向大气;但是在雷雨天,空气中的氮气会在雷电的作用下变成氮肥回到土壤中。然而,干旱地区很少会有雷雨天气,也就很少会有氮再返回到土地中。正是因为干旱地区氮的流失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花再大的代价,比如不计成本地往其中施放氮肥,也不可能让沙漠变成绿洲。除非,我们可以让沙漠地区的气温及地表温度降下来。

  5今天如果我们不能有效遏制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代表着沙漠未来希望的零星绿色将越来越少,直至完全绝迹,沙漠的扩张也将变得气势汹汹而且肆无忌惮。那样令人绝望的未来,并非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1、文章认为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依据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段画线句子中“头疼的现象”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第4段主要说明了什么?写法上有何特点?答: 。

  4、第5段中画线句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答: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正确、熟练朗读、背诵课文;记住一些重点文言词、句。

  2、能描述三峡壮美的景色;学习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3、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试读课文,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注音)

  阙 嶂 曦 襄 溯 ? 属引 郦 巘

  2、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把握停顿和节奏。

  划分句间停顿:

  ⑴、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

  ⑷、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自由读课文,读准、读顺,并初步把握惊叹、赞美之情。

  4、朗读比赛:个人或分小组比赛、男女生比赛等,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5、自主译文,圈画疑点、难词难句。

  课堂探究

  6、小组讨论交流疑点、难点,疏通文意。

  (1)解释重点词语:

  自; 阙; 嶂; 曦; 襄; 沿; 溯; 或; 虽; 以; 疾; 湍; 漱; 良; 肃; 属引;

  (2)译句:

  ① 重岩叠障,隐天蔽日。

  ②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③ 至于夏襄陵,沿溯阻绝。

  ④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⑤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⑥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⑦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7、边读文章边根据课文描述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准备用“三峡美在……,……”的方式来口头描述一下你脑海中留下的最美的一副画面!

  8、“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再读课文,抒发我们内心的赞叹之情。

  如此美景,浓缩于150多字中,却思路清晰、音韵和谐,那么郦道元是如何用凝练的笔墨将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笔底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理清本文的结构。请速读课文,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1、讨论:文中描绘了三峡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先口头描述,再完成下列表格。季节?景物?景物特征?

  当堂检测

  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1、试找出关键字词,抓住每段的关键字词背诵。

  如写山的关键字词:连、无阙、重叠、隐蔽

  2、、背诵课文,摘抄积累精彩词句。

  基础题测试

  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错误的一个分别是

  (1)A.素湍(chuǎn)绿潭 B.不见曦(xī)月

  C.夏水襄(xiāng)陵 D.重岩叠嶂(zhàng)( )

  (2) A.略无阙(quē)处 B.沿溯(sù)阻绝

  C.属(shǔ)引凄异 D.飞漱(shù)其间( )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略无阙处 略无: 阙:

  (2)自非亭午夜分 自: 亭午:

  (3)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襄: 沿: 溯:

  (4)虽乘奔御风 虽: 奔:

  (5)素湍绿潭 素: 湍:

  (6)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声:

  3.解释下列词语。

  (1)重岩叠嶂:

  (2)隐天蔽日:

  4.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分别是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A.除非正午和半夜,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B.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A.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B.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和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5.译述课文时,要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请你补出下边句子中省略的词。(5分)

  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①其间,②清③荣④峻⑤茂,良多趣味。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

  6.按要求默写并译述句子。

  (1)写三峡两岸的山长又多的句子。

  (2)写三峡夏水暴涨的句子。

  (3)写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句意思差不多的一句话。

  7.请用横线标出译述下列句子不妥的地方,并在横线下改正。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日子,树林里十分清冷,山涧里一片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大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宛转,很长时间还未断绝。

  8.文学常识填空。

  课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我国古代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综合题

  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三峡之水的?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案

  1、郦道元:字----,----著名-----家,-----家。范阳涿县人。历任东荆州刺史,御史中尉等职。为政素称严猛,得罪权豪,被遣至政局动荡不宁的陇西任关右大使,途中被人杀害。他一生好学,博览奇书,所著《水经注》是一部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地理学专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

  2、《水经注》

  《水经》是记述我国河流水道的一部专书,《水经注》是给《水经》所作的注文,不仅是一部地理志,还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情录。由于郦道元酷爱自然,有意探寻祖国山川美景,通过实地考察体验,才写出了如此形象生动、富有生命力的文字。他的写景部分历来被文学史推为山水游记的首倡。

  基础题

  1.(1)A(2)C 2.完全没有 同“缺(2)如果正午 (3)上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

  (4)即使 奔驰的马 (5)白色急流的水 (6)几声(这里的“三”不是确数)

  3.(1)重重叠叠的岩峰(2)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4.(1)B(2)A 5.①于②水③树④山⑤草

  6.(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断了。

  (3)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7.(1)“霜旦”应译为“降霜的早晨”。(2)“林寒涧肃”应译为“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3)“高猿”应译为“高处的猿猴”。(4)“久绝”应译为“很长时间才消失”。

  8.水经注郦道元 地理学 散文

  综合题

  先写夏水襄陵,再写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和悬泉瀑布,最后写秋天山涧的水枯了。这是按水势由涨到落的顺序安排的。先写夏水的凶险、迅疾,可以突出三峡夏水最盛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等第评定参考意见

  优:课文写三峡之水的顺序说得清楚,并概括出这种顺序;对这样安排的作用说得正确。

  良:课文写三峡之水的顺序说得较清楚,但未作概括;对这样安排的作用说得较清楚。

  中:大体上能说出写三峡之水的顺序,对这样安排的作用说得不够清楚。

  下:对写三峡之水的顺序及其作用说得不清楚,语言也不通顺。

语文教案 篇4

  一、学习目标

  1、能从课题出发提出相关问题,通过朗读课文解决问题,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2、能用简洁的语言说出第四节的主要内容,并能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说说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

  结合阅读经历,理解文学的特点、内涵和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小时前,我们同学怀着兴奋的心情走出家门,然后揣着急切的心情踏进校门,刚刚可能又带着些许紧张的心情走进这教室的大门。今天这节课是我们同学进入常外的第一堂语文课。马上,我们将一起再走进一扇神奇的大门。当然,《为你打开一扇门》的人不是我,而是著名作家赵丽宏。下面,我希望同学们能满怀热情与好奇,兴奋和快乐,和我一起走进这扇神奇之门。

  (二)走近大门

  1、现在,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已展现在大家眼前。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学生提问]

  老师总结了一下,这样几个问题最具有代表性。

  [投影]

  1、打开了一扇什么门?

  2、为什么要打开这扇门?

  3、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

  2、请同学们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上问题,在书上划出相关内容。

  [学生读书,思考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你最有把握的问题进行解答。

  (三)走进大门

  1、通过自主学习,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已顺利解决,我们对课文内容已有了基本的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认识了文学的本质,我们还有许多路要走。那你认为文中哪段最重要?(第四节)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第四节,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读书,思考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老师进行点评并小结]

  3、既然我们现在在文学殿堂里游览、学习,而一般旅游景点都有导游或解说员的解说,要真正看懂文学的'丰富内涵和诸多作用,我们也需要有解说员来解说。如果你是文学殿堂里的解说员,请你结合自己阅读的文学作品及感受,在第四节中选择一两个你最感兴趣的语句加以解说。

  [教师示范]比如第四节开头第一句话“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

  李白的《静夜思》我想大家都十分熟悉,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

  [师生齐背]

  最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十分生动的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所以说,“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

  [布置活动](学习方式:前后四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推选一人做组长,记录同学的发言。每个同学独立思考之后,然后和组内同学交流,最后推选最佳解说员在班上交流。)

  [学生在班上交流的同时,教师组织学生点评]

  4、齐读第四节,进一步体会文学的内涵和作用。

  (四)引进大门

  从同学们刚才精彩的发言中,我发现许多同学的文学之门已经洞开,请你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向那些还在门外徘徊的同学介绍一些你打开文学之门的方法或是经验。

  [学生谈体会,教师进行点评并小结]

  (五)教师寄语

  她是你学识渊博的老师,

  不仅传授你丰富的知识,

  更能教给你做人的真谛;

  她是你善解人意的挚友,

  在你悲伤时,给予慰藉;

  在你乏味时,给予欢乐;

  在你自满时,给予鞭策;

  在你畏缩时,给予信心。

  她是你真正的良师益友,

  愿你能亲近她,拥抱她,

  真正成为一个有修养有内涵的文明人。

  (六)课后学习

  课外阅读美文,选择一篇你最喜欢的文章,用课文中的有关知识,写200字的点评,并把它推荐给你周围的人。

语文教案 篇5

  内容预览:

  《观潮》

  第一课时:

  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 小组合作,探究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 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3. 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点: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课文。(文字序领与画面结合法)

  四.教学难点: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五.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 感悟发现法 引导发现法

  六.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读书发现--质疑问难--组内合作--组外协作)、感悟发现法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钱塘大潮录象

  八.教学流程:

  (一). 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 谈话,板题。

  2. 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 导入3、4自然段。

  4. 出示学习目标。(目标教学法)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 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 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 组建合作小组

  4. 组内合作学习 (感悟发现法)

  5. 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 引导小组感悟。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d.感情朗读。(引导发现法)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 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 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 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 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 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 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 师生共同评价

  (七)、结束语

  (八)、板书

  观潮

  闷雷滚动出白线

  潮头怒吼贯江面

  山崩地裂城墙现

  钱塘奇观天下传

语文教案 篇6

  一、品味领悟第一、三段

  1.齐读第一、三段

  2.领悟:

  (1)读了这两段,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3.师: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品味领悟第二段

  1.过度语:虽然颐和园的景色美得看也看不完、说也说不尽,但是作者还是怕我们没有时间去游览,所以还是选择几处重点作了具体介绍。下面,我们来读第2-5自然节,看看作者重点给我们介绍了那几处景点?又是按怎样是顺序叙述的?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游览顺序。)

  2.划分层次

  第一层(2):介绍长廊的景色

  第二层(3、4):介绍万寿山的景色

  第三层(5):介绍昆明湖的景色

  3.研读领悟第2自然段

  (1)指名朗读,思考介绍长廊时,先介绍什么,然后介绍什么,最后介绍什么?(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2)按照上述给第二自然段分层。

  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3句: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

  第二层是第4句:从内部介绍长廊;

  第三层是第5、6句: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由此可见,长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长、美)

  (3)怎样讲长廊的“长”的?(“一眼望不到头”,通过游人的感觉表现长廊的长;“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运用具体数字表现长廊的长。)

  (4)怎样讲长廊的“美”的?

  ①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

  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总共有8000多幅彩画。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姿多彩,这是一种艺术美,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②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长年都有盛开的鲜花,这是环境美。 “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5)小结: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长廊的长和美之特点,其美包括艺术美(彩画美)和环境美。

  4.研读领悟第3、4自然段

  (1)指名分节朗读3、4自然段,思考介绍万寿山时,先介绍什么,再介绍什么?(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2)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说明其巍峨壮丽,建造精美。)

  (3)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由近及远:葱郁的树丛、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昆明湖、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4)为什么说“大半收在眼底”?(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往下看,能把前山的景色看得清清楚楚,后山还有些还有些景色看不到,所以说“大半收在眼底”。)

  (5)最美的景色在哪儿?美在什么地方?

  (昆明湖。理解两个比喻句。说明其平静幽美。)

  (6)品味、感悟“滑”字: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画舫”是指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这句话运用动态描写,反衬出昆明湖水的静。一个“滑”字,颇有情味,妙笔生花,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7)说说“远眺”与“隐隐约约”之意及内在联系。(因果)

  (8)小结:

  5.研读领悟第5自然段

  (1)指名分节朗读5自然段,思考介绍昆明湖时,分别介绍了什么?(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2)按什么顺序介绍的?(湖外围→湖中心→十七桥)

  (3)重点介绍了什么?有何特点?(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共544只。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小结

  6.本段总结(2-5)

  找出标志游览顺序(落脚点转移或移步换景)的词语?

  (进了……绕过……来到……,走完……来带……,登上……站在……,从……下来……就是……)

  三、总结全文

  1.中心:《颐和园》这篇课文通过描绘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2.写作方法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就是作者的游览顺序。)

  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四、作业布置

  1.选背自己欣赏的段落。

  2.抄写优美词句。

  板书设计

  长廊:长、美(艺术、环境)

  脚下:佛香阁、排云殿

  颐和园 万寿山

  山上:树丛、屋顶、宫墙、昆明湖、城楼、白塔

  昆明湖: 长堤→小岛→十七孔桥(石柱、狮子)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小柳树和小枣树》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同学们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借助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并通过它们之间的对话,生动形象地使同学们懂得“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这一深刻的道理。

  同学们分析

  刚刚读二年级的同学们,对童话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强,但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大多数同学们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喜欢读书和表演,但语言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比较短,好动、好玩。

  设计理念

  1、在新教材和《课程标准》中,把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同学们读、写的欲望都很强烈,要让同学们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为了这一理念,要充分运用各种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有益于学习活动进行的情感氛围,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让师生之间形成这样一种特定的关系: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并由此诱导同学们作出研究的反应。同学们通过研究性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一系列具有诱导倾向的问题,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

  3、使阅读成为同学们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同学们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引导和调动同学们的情感体验,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找春天吧!引导同学们齐唱《春天在哪里》。好,我们已经找到了春天。你看,春天的使者小柳树来了!还带来了它的朋友小枣树呢。想知道它们在春天、秋天时有什么不同吗?读懂了课本上的这个故事,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同学们的兴趣,首先用同学们会唱的歌曲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使每个同学们在没有外界压力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教者以启发质疑为突破口,引导同学们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

  二.阅读、识字、探究、感悟。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回答:小柳树和小枣树长得有什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明确初读目标,引导同学们边读边思考,以简单的问答,提高同学们的读书效率,达到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2)出示字卡,同学们找出带这个字的词和句读给大家听。并想办法记住它。

  [设计意图:鼓励同学们自主识字,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3)开火车认读生字。引导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做准备,帮助不会认的同学想办法认字。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

  [设计意图:抓住同学们喜欢比赛的特点,培养团结合作和竟争意识。]

  2、再读课文,突出重点。

  (1)用不同的符号画出讲小柳树和小枣树外形特点的词句。

  [设计意图:抓住事情的过程,体会重点人物的特点。以同学们的自主阅读为主,注重展示从对内容的理解到对人物品质的认识过程。]

  (2)略读分析这篇课文共几个自然段?你喜欢哪几句话?读给大家听,要读出感情噢!

  [设计意图:鼓励同学们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重视同学们的个性发展。]

  (3)同学们自选角色,有感情地表演出来,体会小柳树和小枣树有什么不同?感悟小枣树说的话,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小柳树:得意、骄傲、不懂礼貌;

  小枣树:宽宏大量,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设计意图:通过对角色的研读,力求突出重点,使同学们对课文有进一步的理解。]

  (4)读了课文,大家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大胆说出来吧!

  [设计意图:培养同学们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3、精读课文,加强语感。

  (1)教师引导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们准备抓住哪些语句把小柳树和小枣树的特点表现出来呢?

  [设计意图: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拔、指导,培养同学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角色表演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重点词语,观察插图,对小柳树和小枣树的性格对比,加上同学们自己的理解,把课文朗读并表演出来,这样可以促使同学们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化抽象的文字为具体的情感。]

  三.拓展与巩固

  1、说说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可以自由选择一个同学,说说他的长处。如果自己不清楚自己的短处,可以请别人给你提醒。先自己想想,然后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教师巧用课文抓住文中的发散点,培养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把文中人物的优缺点转移至现实的每个人身上,使德育落到实处。]

  2、巩固会认的字

  游戏:听音出示字卡。(教师读生字,同学们在自己的字卡中找出生字,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使同学们在玩中巩固知识。]

  3、总结谈话:小柳树因自己长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却不因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也不因自己能结又大又红的枣子而自大,相反还夸奖小柳树。我们是不是要学习小枣树的高尚情操啊?

  四.作业设计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课后朗读全文给大家听,说说自己学到的新知识吧!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学习文中个性化的人物描写方法。

  2.学习本文诙谐幽默的语言特色。

  3.领悟从平凡小事做起,脚踏实地,方能成就伟大事业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1.理清故事情节,学习文中个性化的人物描写方法。(重点)

  2.领悟从平凡小事做起,脚踏实地,方能成就伟大事业的道理。(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每个人在小时候对自己的未来总有各种美丽的梦想,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梦想。可以这样说,“寒窗苦读十余载,一朝成名天下知”,这样的想法在每个人心里或多或少都曾有过。有一个叫贾里的初一男生甚至把当伟人作为自己的明确目标。贾里是谁?你认识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贾里究竟有没有实现他的“伟人梦”呢?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秦文君,当代最出色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1982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作品400万字,代表作有《男生贾里新传》《女生贾梅新传》《小鬼鲁智胜》《小妖林晓梅》,先后四十余次获各种文学奖。其中《男生贾里全传》《宝贝当家》《孤女俱乐部》等作品分别荣获国家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

  2.读准字音

  豁达(huò)   自诩(xǔ)    跻身(jī)

  履历(lǚ) 宿愿(sù) 铆(mǎo)

  白痴(chī) 骷髅(kū lóu) 荟萃(huì cuì)

  不屈不挠(náo) 罪魁祸首(kuí)

  3.弄清词义

  罪魁祸首:罪恶行为的首要分子,引起祸患的主要人物。

  指手画脚: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也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

  不屈不挠:形容顽强斗争,在敌人或困难面前不屈服。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道听途说:在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毫无根据。

  一鸣惊人:比喻平时默默无闻,突然有惊人表现。

  出谋划策:出主意,定计谋。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事迹感人。

  4.初读课文,文中贾里为了成为“伟人”做了哪些“可歌可泣”的大事?结果怎样?用自己的语言口头复述。

  明确:做一个爱憎分明、恨得轰轰烈烈的人,结果化敌为友;想练就矮个伟人的风度,结果失败;打算“一鸣惊人”去大工厂打工,结果却把借来的名牌西服的羽纱剪了一个口子,让朋友足足笑了1分50秒;主动要求把破损的书分给自己,结果却引起了轰动,被评为“今日明星”。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贾里认为一个伟人应该具有哪些细胞?

  明确:豁达洒脱、才智不凡、爱憎分明、勇往直前、旗帜鲜明、有爱有恨、轰轰烈烈。

  2.贾里追求伟人细胞经历了哪几件事情?(各用四个字概括)

  明确:①化敌为友。贾里有爱有恨,恨邱士力,结果“恨不起来,却成了朋友”。

  ②矮个风度。贾里追求“矮个风度”而参加健美班训练,结果却被人认为他的体型符合新潮观念而不了了之。

  ③打工风波。贾里打算“一鸣惊人”去大工厂打工,结果把借来的名牌西装的羽纱剪了一个口子,让朋友足足笑了1分50秒。

  ④意外成功。主动要求把那套破损的书分给自己的区区小事而引起了轰动,获得了意外的成功。

  3.为什么通过这些事后“父亲又说贾里长大了”呢?

  明确:因为从思想上来看,原来他是一个想出名,想做伟人的人,如今他已经意识到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只能从鸡毛蒜皮的小事做起。从行动上来看,他不再着眼于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而开始做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拿破书,这说明贾里进步了,思想上和行为上都开始成熟了,所以爸爸说贾里长大了。

  (二)人物形象

  你认为贾里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它具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

  明确:贾里的优点:天真幼稚,自信心强,有远大的理想,乐于牺牲个人利益,本性善良。贾里的缺点:喜欢炫耀,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对伟人的认识简单化。

  (三)深层理解

  1.大家都比较喜欢贾里这个人物,三次失败的打击对贾里来说似乎太残酷了,你看能不能少写一两次失败?

  明确:不能。第一次失败:贾里认为伟人就应该“旗帜鲜明,有恨有爱,轰轰烈烈”,于是错误地把与邱士力之间的同学矛盾上升到敌我矛盾。第二次失败:贾里想学习拿破仑、马拉多纳,认为伟人应该“肩膀又宽又平,体现出矮个的风度”,于是决定报名参加健美班。第三次失败:贾里从介绍伟人少年时的'一本书中得知,“伟人从小就出手不凡,走在潮流前头”,而现在的潮流就是“勤工俭学”,于是决定“去大工厂打工”。三次失败,角度各不相同。

  2.如何看待贾里三次计划内行动的失败与一次计划外的意外成功?是否都纯属偶然?

  明确:贾里三次计划内行动的失败与一次计划外的意外成功极有喜剧效果。每次失败与成功看来偶然,实质上有着必然性:同学本不是仇人,心中唯一痛恨的邱士力竟然在对付运动会上的流行音乐时,和自己结成了统一战线,最后还成了知己,恨意全消——当不成基度山伯爵那样旗帜鲜明的有恨有爱的伟人了;形体高矮胖瘦本不意味着什么,为体现拿破仑式、马拉多纳式的矮个风度而参加健美班,结果自己的体形竟然符合某些人新潮的观念——矮个风度梦破灭了;决心到服装厂去勤工俭学,准备“一鸣惊人”,结果把借来的名牌西装的羽纱剪了个口子,让好朋友鲁智胜“足足笑了1分钟50秒”。这些失败,过错不在于“伟人追求”,而在于“伟人计划”与追求动机有问题。至于意外的一次成功,看起来偶然,但这是由正确的动机与脚踏实地地做一个好的普通人的观念所决定的。

  (四)语言特点

  文章的叙述语言轻松活泼,诙谐幽默,请举例说明。

  明确:采用大胆的夸张笔法,造成一种令人会心一笑的轻喜剧效果。如“鲁智胜提议拿小刀划邱士力的车胎,这虽然解气,但缺乏大师风度,贾里懒得去做”,在贾里心中,似乎自己已是“大师”,羞与小儿为伍,懒得去做那些小孩子才做的事情,其实自己还极为幼稚,这就产生了幽默和讽刺的效果,妙趣横生。

  四、板书设计

  伟人细胞

  失败仇人变朋友

  追求矮个风度

  一鸣惊人的打工计划

  成功一次意外的成功

  理想远大+脚踏实地=成功

  五、课外拓展

  经过三次痛苦的失败,又取得了一次意外的成功,此时贾里心里充满了酸甜苦辣。如果你是贾里的好朋友,你会怎样安慰他?请从自己收集的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中挑一句送给他,好吗?(也可加入自己的话)

  请用这样的语气:贾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贾里,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还是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吧,你总有一天能成为真正的伟人!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2、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3、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2、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曾做一首《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中写到了一种花,是什么花?

  (同学回答)

  对,是海棠花。我们今天所要了解得的是另一位文人由海棠花引起的感悟。这位作家是谁呢?

  (同学回答)

  对,是川端康成。川端康成是一位日本作家,也是东方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有《雪国》《伊豆的舞娘》《孤独》《千纸鹤》等。他的作品《雪国》被誉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抒情文学的顶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他的一篇散文作品《花未眠》。请大家先默读全文,思考一下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究竟表达了什么呢?

  (板书课题)

  二、结构分析

  大家读完了吗?(同学回答)大家对这篇课文有什么评价吗?

  (同学回答)

  1、难,难在哪里?(语句、思想内涵)

  2、美,美在哪里?(语句、描写的事物)

  问:那大家觉得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呢?

  明确:作者偶然在夜间醒来,看到海棠花未眠,从而引发的一系列感悟。

  问:那作者都感悟到了什么?我们一起到原文中寻找。

  明确:

  1、作者发现海棠花未眠,大吃一惊,以前却从未发现过它的美。所以作者再第三自然段说“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2、作者也由此推出了另一个理论,第五自然段中写到“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这些也是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思想。

  问:作者写了“美是邂逅所得”,“邂逅”是什么意思呢?

  明确:偶然遇到

  问:作者所说的“邂逅”是指我们坐在大树下,等着邂逅一只撞上大树的兔子吗?

  (同学回答)

  明确:当然不是了。所以作者还说美“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就是说,我们需要主动地去亲近美,反复的`主动感受和感悟。

  问:作者所说的需要“亲近”和“反复陶冶”的,是什么样的美呢?

  (同学回答)

  明确:作者在前面说了“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这说明,作者前调要邂逅、亲近和反复陶冶的美是什么样的美?(同学回答)对,是自然美。

  问:作者提出了“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这一理论后,又写了什么呢?

  明确:作者列举了许多的艺术家。

  追问:都有哪些人呢?

  明确:李迪、钱舜局、宗达、光琳、御舟、古径、罗丹、玛伊悦耳、长次郎、坂本繁二郎。

  追问: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吗?

  明确:它们都是古典艺术家。大家注意了,他们是艺术家,而且都是古典艺术的名家。大家以后如果接触文学历史艺术等类的学科,会知道这些人作为古典艺术家,其共同的艺术特色就是具有写实精神。这种写实精神,就意味着这些艺术家们,都是在亲近自然并反复陶冶后,才发现美、邂逅美的。

  问:那么作者在列举了诸多艺术家之后,又回到了自己身上,提到了自己去京都的岚山。作者为什么说自己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呢?

  明确:因为作者第一次在人迹罕至的冬天时候去岚山,实际上,当他以前几次来时,并没能好好欣赏岚山的美。作者在之后就说了一句总结性的话:“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结构小结:

  作者先是由发现海棠花未眠想到了“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尔后又列举了诸多艺术家的创作来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又谈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再次总结了“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三、难句分析

  通过大致分析课文,我们对本文以及作者的观点有了初步的认识。现在我们就一起具体分析课文中的难点语句,进一步理解这篇课文。

  句一:“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

  分析:作者并非第一次知道海棠花不眠这一事实,但此时却是在夜深人静,周围没有其他干扰的情况下发现的。这就使得作者真正注意到了海棠花未眠,从而受到了震撼。

  句二:“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分析:1、海棠花在深夜绽放,却常常无人欣赏;

  2、花盛放时,灿烂而美好;但盛放之后,便是凋零。怎不让人惋惜。其实岂止是海棠花,世间万物皆是如此。都须遵守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规律,最辉煌灿烂的时刻,也就意味着衰逝的开始。

  句三: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明确:1、美好的事物,作者当然会希望它长久一点。

  2、人生其实也如一朵花,它也是美好的,所以要坚持活下去。

  句四:雷诺阿的话。

  分析:海棠花绽放过后就是凋零,人生又何尝不是。当生命达到顶峰的时候,就开始缓慢的走向衰竭。这的确是让人伤感的。但是难道因为这样,我们就不去进步,或是在生命达到最辉煌的顶峰后就随意飘零吗?不是的,我们努力进步,至少我们绽放过,而绽放过后继续的努力,我们就可以带着生命的芬芳迎接死亡。

  句五: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分析:作者由一朵常见的海棠花,而感悟到了许多。每一件平凡的事物,都有它的意义。你们每日可见的日出日落,从小陪伴在身边的父母的笑颜,这些,都是美好的事物,只是需要我们去感悟。一花一木,也是一个世界。

  句六:“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分析:画中的花是美的,往往是艺术家在特定的角度捕捉到的这朵花的某个瞬间,某种姿态,某种神韵,把它传达给我们。所以我们往往欣赏画中花,因为我们不曾注意过那个特定的时间和角度。但是,自然中真实的花,有着无数个角度和瞬间等待我们自己去邂逅和捕捉。它还有嗅觉、触觉上的美,它的美是立体的。所以我们更要留心自然中的花。

  句七:“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互相呼应,显得更美了。”

  分析:作者鉴赏了艺术家的作品,又欣赏了激发艺术家灵感的自然事物。艺术家所邂逅和捕捉到的美的瞬间,和作者自己所邂逅的美的瞬间同时出现在作者心中,艺术美和自然美相互呼应,震撼了作者的心灵,所以作者说“显得更美了”。

  四、结课

  作者在深夜由发现海棠花未眠引发了对美的思考,从而感悟到了“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要能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善于感受美的心灵。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美好很多。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绝招》教案03-31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乐园教案06-08

《语文园地八》语文教案07-27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4-03

小学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二》04-17

《语文园地六》教案07-27

《语文园地一》教案07-19

小学语文掌声教案12-28

小学语文教案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