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12 08:40:2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大全(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大全(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难点: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挂图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同学们,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面对失败,你当时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

  (请学生说略)

  是啊!世界上没有人一生从不失败,从来不会遇到困境。(板书:面对困境)

  面对困境,有的人怀着一种忧伤,把失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种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阅读,而后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二、自选短文,初谈感受。

  同学们手上拿着的一首古诗、三篇短文,都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老师每读一次,都会被里面的故事所震憾、所感动。我想,这么好的故事应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课前这几篇短文大家都读过了,现在就请你选择一篇你感受最深的文章,再把它读一读,特别是那些感动你的话,多读几遍。读好后请你谈谈你的感受或理解。

  (学生交流,从学生的答案中板书。)如:自信、不气馁、乐观、接纳失败、积极面对人生、靠自己、不向逆境低头等等。

  说得真是太好了!同学们,面对困境我们是应该(学生读——板书。)

  听了大家刚才的交流,谈的大多是自己对三篇短文的理解,而老师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恰恰是《别董大》这首诗给我的感受最深。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老师,或许你读着读着,你也被深深地感动。

  (出示古诗:《别董大》)

  (学生读)

  三、简介背景,研读“雁”字。

  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

  高适?高适是谁?(学生讲:高适是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董大?多奇怪的名字啊?你能说说吗?

  (学生说: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我记得这样的称呼在王维的一首古诗中也出现过?(见机点拔:那首诗是“渭城朝雨浥轻尘……”)

  对,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里的“元二”就是?(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他为——元二。)

  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板书:( )的环境)。

  (请学生说)你读得可真仔细。

  后两句是高适在临行前对董大说的赠言。你能从诗中找到根据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

  (学生说: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

  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

  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这两句诗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

  (学生划)——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见机点拔,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

  你能把这句诗读一下吗?

  (学生读)——你读得黄云还不够多,只是一片黄云。(突出“千里”。)

  谁能再读一下?——你读得黄云还不够浓。谁愿意再来试试?(突出“曛”。)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读得真不错!第二句谁来读一下?学生读——见机点拔:你读的“北风”能再猛一些吗?你读的雪能再大一些吗?(学生读)

  连起来读。(小组读、个别读)

  读好后——(画雁)……?

  同学们,在这样( )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

  大雁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读重音),它会怎么想,对自己会怎么说?请你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说说。(出示句子)

  1、大雁对北风说: 。

  2、大雁对飞雪说: 。

  3、大雁对自己说: 。

  4、我想对大雁说: 。

  四、由雁及人,感悟诗情。

  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学生说)

  (从学生的回答中见机引导)从哪里可以看出,高适他没有放弃,没有气馁。

  (读古诗——找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怎么说?(指出高适这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也是在对他自己说。)

  是啊!这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它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其实也在对自己说。

  同学们,要知道诗人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直到50岁才得了一个“有道科”的官衔。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

  愿意再来把这首诗读一遍吗?

  (学生读——全班读、男生读、女生读、再全班读)

  五、结合生活,提升境界。

  同学们,明年的这个时候,大家都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在学习中,生活中一定会遇到更多的挫折,遭遇更多的失败。我相信同学们在困境面前一定会:(学生说)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说明事物特点的几种方法。

  2.认识说明文中运用准确语言的重要性。

  3.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与记叙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准确用词的特色。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三十年代曾成功地设计建造了有名的钱塘江大桥,五十年代又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他对石拱桥是这样评价的:石拱桥是我国传统桥梁的基本形式之一,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我国"千万座石拱桥中杰出代表之作"。这篇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就具体地为我们介绍这两座著名的大桥以及有关的知识。

  二、教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第一、二、三、四段。

  出示小黑板,根据小黑板所填的前两项内容,共同订正。指名读课文第五段,利用小黑板示范,引导填写赵州桥的第三项("结构特点")的内容。分散读第六段,示范,5;导填写关于卢沟桥的第三项("结构特点’勺的内容。提示:第五、第六段里,除了介绍两座石拱桥的结构似外,有哪些关于外形方面的介绍的句子?学生看课文回答,明确:第五段有"拱上加桥,……美观",有"全桥……饮涧";第六段有"每个柱头上……惟妙惟肖"。提示:这两段以外,还有哪些?还有第一段的比喻,第七段的整段介绍。结论:由此可见,中国石拱桥本身的特点就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而卢沟桥还有它自己与众不同的情况,范读第八段,引导理解:卢沟桥的纪念意义和历史事实。提问:中国石拱桥为什么能有光辉的成就呢?它的发展又是怎样呢?分散读第九、第十段,然后引导学会抓课文主要内容。第九段介绍成就的原因:"首先,……智慧","其次,……传统","再其次,……石料"。第十段介绍发展的情况:这段中间四句,用事实证明,全班朗读"解放后,……150 米"四个句子。

  1.全文的层次:

  (1)介绍石拱桥外形特点(用比喻)。

  (2)总述石拱桥特点("不但外形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3)引用古籍证明"我国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并点出将要介绍的事物的具体对象。(4)分述之一,从历史、结构、外形的设计者全面介绍赵州桥。

  (5)分"述之二,全面介绍卢沟桥:具体数字一结构(河堤冲毁,桥却"从没出过事")一形式("每个柱头上……惟妙惟肾’)一赞语("世界上独一无二‘勺一景点("卢沟晓月")一特有的纪念意义(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

  ( 6)总说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7)综述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成就和桥梁事业的新发展。全文层次分明,合理地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写法。

  《语文三年级下册“卢沟桥”教学教案》摘要: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三十年代曾成功地设计建造了有名的钱塘江大桥,五十年代又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他对石拱桥是这样评价的:石拱桥是我国传统桥梁的基本形式之一,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我国"千万...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要求:

  1.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了解台湾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大陆小朋友与台湾小朋友非常渴望团聚。

  3.学会本课涉及到的新字词。

  二、 课前准备:

  中国地图、台湾地图 ,台湾景色的图片资料 ,有关台湾的资料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陆小朋友的心愿;学习生字词。

  四、教学难点:

  了解台湾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过程:

  1.营造课堂情境、谈话引入本课学习内容《小帆船》。

  2.拿出地图,让学生找到台湾的位置。

  3.告诉学生,台湾是我国的一个岛屿,与大陆隔海相望。

  4.展示台湾风景和风土人情的图片给学生欣赏。

  5.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六、分析课文:

  1.前四行,让学生感到船儿虽小,但却满载了大陆小朋友的关切之情;路途艰险,更表达出大陆小朋友渴望祖国统一的'决心。要读出坚定的语气。

  2.接下来的四行,重点理解日月潭、阿里山是台湾的象征。使学生明白,“捎到阿里山,捎到日月潭”就是捎给台湾每一个地方的小朋友。

  3.最后两行,抓住“欢迎”、“联欢”感受大陆小朋友的热情和盼望早日与台湾小朋友一起学习的心情。

  七、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假如捎封信儿去台湾,想一想你打算写些什么给台湾小朋友?

  八、教学结束:

  以歌曲《小小的船》结束本节课。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确认读12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3.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提高默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哪些同学家里养了小动物? 谁来说说你和家中的小动物是怎样相处的?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只珍珠鸟。(出示课件:珍珠鸟)小小的珍珠鸟可爱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叫 《珍珠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怕人的珍珠鸟后来会一点都不害怕人,而且和作者相处得非常好?这些变化是怎么来的?从哪里体现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文章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三、引读课文,尝试回答前面3个问题

  1.学生读课文,理清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珍珠鸟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2.引读课文,深入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四、合作,探究质疑

  1.教师提出参考方向,学生们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探究某一方面,解决文中的难点、疑点。

  (1)为什么文章在起始部分用单独一段强调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

  (2)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

  (3)为什么写小珍珠鸟啄那些大文豪的名字,有何用意?

  (4)“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回答其他组提问,全班讨论。

  五、回读全文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受最深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语言特色

  六、联系生活实际,再次理解课文重点句

  “信赖创造美好的境界”。

  作者仅仅是为了给我们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吗?他想告诉我们什么?

  七、片段练习

  1.让学生选取文章某一段落或片断,并拟一个标题。

  参考标题:“营造绿色的环境”“富有灵性的娇憨可爱的鸟儿”“人鸟相亲,情谊浓浓”“舒适的'巢”“雏鸟儿的梦”“妈妈的呼唤”“可爱的小红嘴”“雏鸟熟睡图”。

  2.文中意境很美,请从前面的标题中选取一个你最感兴趣的片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具体描绘,要写出美感,写出深情,写出蕴味。

  板书设计:

  16 珍珠鸟

  胆小—渐渐胆大—开始亲近我—完全相信我

  人细心呵护小鸟,真好 ↓

  鸟和人的关系和谐、平等、融洽,真好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16*珍珠鸟教学设计二,珍珠鸟,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案 篇5

  1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书写相应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赛跑、疼爱”等重点词语。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联系上下文和自身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4、搜集、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体会时间的意义,懂事珍惜时间。

  2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能够自学生字,能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三年级下学期是第二学段到第三学段的过渡阶段,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更强,所以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会语文学习的方法,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自学能力更有助于今后更好的学习语文。

  3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并懂得珍惜时间。

  2、难点:体会时间的意义,理解“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的含义。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书写相应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赛跑、疼爱”等重点词语。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学时重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并懂得珍惜时间。

  学时难点

  难点:明白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并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和时间赛跑

  第一课时

  一、出示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导入新课: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宋)朱熹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英国)培根

  失去眼前的时间,就等于失去所有时间。——(德国)贝纳姆

  师:同学们,读一读这些句子,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都是关于时间的)

  师:课前我们也搜集了相关资料,谁来谈谈你对时间的看法?(指名说)

  生1:我知道时间过去了就不会回来了。

  生2:我们慢慢长大,时间就过去了。

  师:大家对时间都有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和时间赛跑的孩子,听听他是怎么看待时间的。(板书课题:和时间赛跑 齐读并介绍作者)

  二、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2、学习本课生字词。

  3、再读课文,巩固所学的同时深化对课文的认知。

  4、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填空,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通过外祖母去世这件事,“我”懂得了____ _____,长大后要告诉自己的孩子___ ______。

  (2)文中的“我”是一个_________的孩子。

  (3)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

  (指名说并说明理由)

  三、指导书写,掌握本课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整体认读。

  2、学生选出较难写的字,教师范写并提示学生。

  3、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

  4、随机听写本课字词,同桌互相批改。

  四、布置作业:

  1、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思考作者是怎么看待时间的?

  2、书写本课字词,牢固掌握。

  4.2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和自身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搜集、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体会时间的意义,懂事珍惜时间。

  学时重点

  难点:体会时间的意义,理解“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的含义。

  学时难点

  难点:理解“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的含义。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和时间赛跑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准确、流利地朗读重点字词和课文:

  指名复述本课的主要内容,必要时教师适当提醒。

  二、深入展开,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

  生1: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时间真的很宝贵。

  生2:读完课文,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时间,因为时间过去了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师:是啊,正如大家所说,时间就是这么珍贵,而且不能重来。

  2、课文哪些地方让你对时间有了认识?(根据学生的'感触,随机学习课文内容)

  (1)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理解亲人离开时的心里感受。

  (2)重点学习爸爸的那段话,指名读并思考:这段话里包含了爸爸怎样的感情?

  教师可引导学生逐步明白:为失去亲人而悲伤;安慰悲痛的孩子;对时间的自我认识等方面,接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现情感。

  (3)结合自身经历,理解“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等关于时间的概念。

  生1:“我在写作业的时候,知道时间一点点地过去了。”

  生2:“有时候我五点钟出去玩,回来已经很晚了,时间就这样过去了。”

  生3:“一个暑假没有上学,等到重新回学校,那段时间就过去了。”

  在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对时间有所认识的基础上,我顺势引导:孩子们,那你们觉得这些过去的时间能够再回去吗?

  生:不能!

  师:大家一致肯定时间一去不复返,谁能说几个例子?(指名说)

  生1:等我们长大了,现在的童年时光就回不来了。

  生2:我现在读三年级,等读四年级的时候,就回不到三年级这个时候了。

  过渡:是啊,跟大家的感觉一样,“我”经历了这些事情,也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后来我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

  3、学习6—8段,引导学生明白要学会珍惜时间。

  (1)听了爸爸的话之后,我是怎么想的?

  (2)体会到时间的流逝,我是怎么做的?(和时间赛跑)

  引导学生掌握作者和时间赛跑的几件事,并思考:作者和时间赛跑,节约的时间可以做什么?(看书、运动、帮家人做家务)理解节约时间的好处。

  (3)思考:在和时间赛跑的过程中,我为什么着急、悲伤,又为什么高兴、快乐呢?(指名说)

  (4)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指导朗读。

  过渡:作者在和时间赛跑的过程中有什么收获?

  4、学习第9段,明白作者因为和时间赛跑而受益无穷的道理,进而理解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师:有人说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容易被人放弃而又最值得珍惜的就是时间。你们知道珍惜时间对于我们,包括我们周围的人来讲都意味着什么吗?(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明白时间对于我们意味着生命,要好好珍惜。)

  所以,当作者有了这样的感触之后,他对自己的孩子,就更希望他能够珍惜时间,他要告诉孩子的话其实也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珍藏,时刻警醒自己的,这句话就是:

  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齐读)

  三、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1、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明白了时间的珍贵,懂得了要珍惜时间,那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以后该怎样和是时间赛跑,节约时间吗?(指名说)

  生1:我以后放学尽快回家,争取早点完成作业,就可以多看点课外书了。

  生2:上课的时候专心,就不会浪费学习时间。

  2、看来,大家都有了自己的看法,此时此刻,你想用哪句名言警句来告诫和勉励自己呢?(指名说自己搜集的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作为积累)

  3、小练笔: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写对时间的看法。

  当 时候,当 时候,我知道, 。

  (学生自由书写,并指名读出自己的文字,和大家分享)

  四、布置作业:

  1、深刻体会课文含义,时刻告诫自己要珍惜时间。

  2、掌握本课字词,摘抄本课含义深刻的句子作为积累。

  五、板书设计:

  13、和时间赛跑

  永远不回——可怕、不是滋味

  过得飞快——着急、悲伤 时间宝贵

  赢得时间——高兴、激动 珍惜时间

  养成习惯——受益匪浅

  13 和时间赛跑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13 和时间赛跑

  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书写相应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赛跑、疼爱”等重点词语。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学时重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并懂得珍惜时间。

  学时难点

  难点:明白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并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和时间赛跑

  第一课时

  一、出示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导入新课: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宋)朱熹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英国)培根

  失去眼前的时间,就等于失去所有时间。——(德国)贝纳姆

  师:同学们,读一读这些句子,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都是关于时间的)

  师:课前我们也搜集了相关资料,谁来谈谈你对时间的看法?(指名说)

  生1:我知道时间过去了就不会回来了。

  生2:我们慢慢长大,时间就过去了。

  师:大家对时间都有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和时间赛跑的孩子,听听他是怎么看待时间的。(板书课题:和时间赛跑 齐读并介绍作者)

  二、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2、学习本课生字词。

  3、再读课文,巩固所学的同时深化对课文的认知。

  4、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填空,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通过外祖母去世这件事,“我”懂得了____ _____,长大后要告诉自己的孩子___ ______。

  (2)文中的“我”是一个_________的孩子。

  (3)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

  (指名说并说明理由)

  三、指导书写,掌握本课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整体认读。

  2、学生选出较难写的字,教师范写并提示学生。

  3、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

  4、随机听写本课字词,同桌互相批改。

  四、布置作业:

  1、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思考作者是怎么看待时间的?

  2、书写本课字词,牢固掌握。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干瘪 憔悴 吞噬 殷实 温馨 宠爱 谄媚 青睐 亲昵 忧心忡忡 虬枝 莠子 秕子 糟糠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干瘪 憔悴 吞噬 殷实 宠爱 谄媚 青睐 亲昵 忧心忡忡 孤芳自赏 五彩缤纷 各抒己见饱经忧患 众说纷纭 弱不禁风 归宿 理睬

  3.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借助所描绘的物寄托抒发作者的情怀的写作手法。

  4.了解拟人化的写法:

  把无生命的物人格化,赋予人的行为、思想、感情,抒发作者的情怀。本文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文中赋予了“秋”的物象以生命,它们的形象中都融入了人的思想、品格和意志,都有人的血脉。这样的手法称之为拟人化的写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明确本文粗线条写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通过描写七种既独立成章又互相联系的写法。

  三、情感目标:

  了解大意,体会“秋魂”,激发谦逊真诚、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作者抓住秋天特有的景物,把它们综合在一起,构成了秋的灵魂和神韵并进行歌颂,借此赞美了那些默默奉献的人。

  二、思路结构

  全文一共有七个部分,分别写了秋实、秋色、秋味、秋风、秋叶、秋土、秋景。这七篇“短文”在构思方面有内在的规律。从总体构思上讲,每篇“短文”的思路、顺序都是由此及彼——先写“物”,再由物及人、由物及理、由物及情;从表达意图上讲,几乎所有的“短文”都是借物写人,都是为了表现人,表现人的成长、人的品格、人的追求、对人生的理解;从布局谋篇上讲,不少的“短文”都是由设问领起下文。

  三、写作特点

  1.拟人手法的运用,赋予秋天各种景物以人的特征,渗透着作者的感情。

  2.结构、语言富于变化,避免了单调、呆板。

  四、朗读法教学建议

  朗读法适合于所有抒情散文,本文也不例外。学习本文要反复朗读、吟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深刻的内容。朗读时可分以下步骤:

  一是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学生利用字、词典读准“自读提示”所列加点字的字音并掌握词义。本文使用成语较多,读时注意停顿。

  二是读出语气、句式的.变化。本文语气多变,陈述句、疑问句(设问、反问)、感叹句、祈使句多次出现;句式灵活多样,排比、反问,整句、散句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感情的表达,朗读时,应注意区分。

  三是读出感情。本文写景抒情、感情色彩强烈。全文通过描写秋实、秋色、秋味、秋风、秋叶、秋土、秋景来歌咏秋天,歌咏秋天的成熟与思考。故全文应以歌颂、赞美、抒情的基调朗读。另外,本文还运用了拟人、排比、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把秋天写得有思想、有色彩、有滋味、有感情,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朗读时注意把握这个特点。

  五、讨论法教学建议

  本文内容含义深刻,许多语句意味隽永,耐人寻味,如果采用讨论的方法阅读,学习效果更好。讨论围绕以下三个大问题展开:

  一是全文整体的理解。此题在学生自读完的基础上,先概括各部分大意,再总结全文中心,然后结合课后练习一,讨论对“秋魂”的理解。

  二是结合课后练习二,围绕课文中的一些重点、疑难句展开讨论,讨论时必须联系上下文文意。这一步比上一步更进一层,学生必须对课文有全面、较深刻的理解。

  三是围绕本文语言上的特点展开讨论。文中运用了拟人、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学习时找出几个例句,分组讨论这些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字。会写8个字。会用“可爱的”“高兴地”写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同学之间的真挚情意。

  3、懂得珍惜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要珍惜友谊。

  初步感受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述的方法。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内容:

  课本第—页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新课。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采用多种方式认读生字。

  (1)利用儿歌巩固识字的方法,学习科、亚、呆。

  (2)识字与识词结合,鼓励学生发现识字方法。

  (3)用游戏的形式巩固识字,积累词汇。

  3、指导写字。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朗读感悟

  1、出示思考题

  (1)床前的气球代表了什么?

  (2)同学们想通过这个气球对科利亚说些什么?

  (3)科利亚看到这个气球,心里会想些什么?

  2、小组合作学习:找到相应的自然段,读一读。

  3、全班讨论: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体会科利亚孤独、无奈。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体会“气球上画着一张可爱的小脸”和“他好像看见米沙拉动拴着气球的绳子,几个同学站在四周,叽叽喳喳的`指手画脚”这两句话的感情。

  (3)指名读第五自然段:体会“科利亚望着窗外那张逗人的小脸,高兴地笑了”这句话的意思。让学生发挥想象,并在反复的朗读中去体会。

  四、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表演课本剧。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边读边体会,使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并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评读的时候,有教师的评价也有同学之间评价,这样设计的目的充分信任学生,使学生能读懂课文,读好课文,因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是独立的个体,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更为自由,舒展的平台。在读完课文后的评读,同学们在自读与互评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科利亚孤独无奈的心情,激起学生再去读书的欲望,在读书时教师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加以评价,从正面加以引导,在朗读后,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与渴望。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08-03

语文教案【精选】07-25

语文教案(精选)07-30

语文教案03-17

语文教案03-17

语文教案03-17

语文教案03-23

语文教案03-23

语文教案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