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23 08:41:2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对照注释疏通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背诵课文。

  2、方法:自读--讨论--背诵

  3、感受三峡的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去过三峡的同学,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

  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正音: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巘(yǎn) 长啸(xiào) 属(zhǔ)引 哀转(zhuǎn)

  三、研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第1自然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讨论: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

  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第2自然段

  至于/夏水矿襄陵 [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 [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讨论:沿溯阻绝,朗读的时候怎样停顿,才能把意思传达得更准确?

  第3自然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

  [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讨论:清荣峻茂,朗读时该怎样停顿才能准确传达文意?

  第4自然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畅读全篇。

  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妙处。

  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

  五、品读课文,

  体会文章片言万语的精炼,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

  讨论:1.全篇只几百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柏:请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找出文章中的对偶句和韵脚。

  3。第2自然段有一句话:或王命急宣,看似可有可无,实则不可缺少。如果缺少了会怎么样?

  六,熟读成诵。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品读人物的一系列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

  2. 体验当时紧张的局面,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学习点线结合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主线,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等点,点面结合,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机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抓主线读书的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教学过程

  一、背景展开,情感积淀

  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事件。

  这节课,我们来品味这段发生在二战隐蔽战线上的故事。

  二、想出妙招,保护蜡烛

  1.伪装情报

  2.方法是否万无一失,绝对安全?

  危机降临了……

  三、抓住细节,感悟形象

  1.指名分段朗读3——7自然段,整体感受。

  2.交流:感受紧张氛围。

  3.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危机在一步步逼近:

  怎么办?是生,还是死?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A.屈服——被奴役,任人摆布——不愿意

  B.反抗——殊死搏斗,鱼死网破——被消灭

  C.周旋——虚与委蛇,不断寻找转机——?

  伯诺德母子是怎样做的呢?

  4..默读课文3——7自然段,划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有关词句,想象他们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1) 默读课文学习。

  2) 交流:

  A.母亲化解危机;

  B.危机再一次来临;

  C.情况更加急迫;

  D.再次化解危机。

  5.小结并引申

  四、悬念犹生,意味深长

  1.“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蜡烛熄灭了,故事似乎结束又似乎未结束,危机真正过去了吗?德军会不会怀疑?还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2.好的小说在结尾是“留有悬念”的。这个悬念会吸引着你不断思考、不断揣摩,继续阅读,而且是创造性的阅读……

  五、作业:

  故事戛然而止的时候,故事的叙述者便由作者变成了“你、我、他”,我们可以一起来创造性地续写这精彩的故事。

  续写《半截蜡烛》。

  篇四:《打电话》教案

  【教材简解】

  《打电话》这篇课文是一段惹人发笑、发人深省的相声。它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年轻人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却啰里啰唆聊了老半天,浪费了别人不少时间。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废话连篇、缺乏公共道德的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

  【教学重点】

  理解主要内容,学说相声,了解相声的语言特点。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大意,学说相声。

  2、抓住典型语句,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3.认识到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幻灯片出示下列两组成语,让学生朗读。

  啰里啰唆 废话连篇 拐弯抹角 婆婆妈妈 寡淡无味

  简明扼要 斟字酌句 直截了当 言简意赅 风趣幽默

  师:读了这两组成语,你有什么发现?如果有人和你谈话,你喜欢怎样的表达?为什么?

  2.师:看来,说话得讲究艺术。透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好几个有趣的人物。杨氏之子的风趣幽默,晏子的能言善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文--《打电话》,再次感受语言的独特魅力。板书课题:打电话。

  二、检查预习,了解相声

  1.师:读过课文了吗?文章里出现了几个不太常见的词语,你会读吗?

  嗞嗞 呃 耗子 啰唆 嘚儿啷 甭

  师:“嗞嗞”是象声词,“呃”是语气词,“耗子”是什么意思?

  师:“甭”这个字最有意思,是个会意字。看到它。你能猜出它的意思吗?

  2.师:老师也读了这篇课文,觉得它有点怪,跟我们以前的课文不一样!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

  生:都是人物对话!文章的内容是一段相声。

  3.师:听过相声吗?听过谁说的相声?对于相声这一种有趣的表演艺术,你有哪些了解呢?

  师:相声是说唱艺术之一,起源于北京,流行全国各地。相声是语言的艺术,更是幽默的艺术,运用说、学、逗、唱的技巧,逗观众开心,留给人们思考。从形式上看,相声可分为三种:一个人说的叫单口相声,俩人的叫对口相声,三人以及三人以上的叫群口相声。《打电话》就是一段对口相声。

  4.师:这样的'课文,老师以前从没上过,真有点犯难。请同学们给老师出点主意,我们该怎样学习这篇课文?

  生熟读课文,练习说相声。

  师:要说好相声,得熟悉剧本,知道这段相声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相声里有几个人?各自有什么特点?说话的时候是什么语气?什么表情?这样才能表演得到位。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段相声的大意。

  三、浏览课文,概括大意

  1.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究竟写了什么内容?

  2.师:这段相声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一青年人打电话约他的未婚妻看戏,半分钟就可以讲明白的事,他却用了两个多小时。

  师板书:半分钟 ?2个多小时。

  【设计意图:文章的内容比较简单,采用浏览的方式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教师的板书简洁却并不简单,可以诱发学生的思考。】

  四、批注重点,体会幽默

  1.师:这青年人究竟怎么打电话的?他说话有什么特点?老师从课文中找到了两处,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幻灯片出示:

  (1)甲:不知道你猜猜。猜不着?猜不着使劲猜。呃,猜不着我告诉你。我姓啰,我叫啰唆。

  (2)甲: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她是女的呀。

  师:再来看看,老师是怎么做批注的?对于第一句话,老师认为他是在兜圈子,直接告诉人家自己是谁不就可以了吗?何必让别人去猜第二句,老师在后面写上了四个字--“画蛇添足”,谁不知道未婚妻是女的呀!

  2.师:请大家细读课文,把你印象最深、最有意思的话画下来,学着老师的样子,在后面做上简要的批注。

  3.师:刚才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同学都找到了非常有意思的句子,并写上了自己的体会。谁来把比的阅读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

  预设如下,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做相应调整。

  ①甲: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重复别人的话)

  ②甲:太好了。我请你听戏好不好?票都买好了。长安大戏院,楼下十排三号五号,咱俩挨着。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了我三块四。(啰里啰唆)

  ③甲:不着了,我告诉你,歌剧,《刘三姐》,没看过吧?看看吧,好极了。腔美着呢,其中有一段我可喜欢了,就那段,小王,你现在不是没事嘛,你拿着电话,你注意,我给你学一学。你们几位等一会儿。小王,我现在开始学:唱山歌来……(婆婆妈妈)

  ④甲:没听见?还没吃饭呀?我给你准备吧。我买十二块饼干,我吃四块,给你留八块。(没话找话)

  ⑤甲:长安大剧院,从你家出来,坐六路公共汽车,往前坐三站,车上有座你就坐着,人多你就站着。(废话连篇)

  4.师:你觉得这个打电话的年轻人怎样?你平时这样打过电话吗?

  生:这个人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里啰唆、废话连篇。

  师:他是在自己家煲电话粥吗?如果你是急着要打电话的人,你会怎么想?怎么说?

  五、学说相声,感受乐趣

  1.师:相声是用来表演的!如果我们像平时朗读课文那样读出来,就没有什么味道了。下面,老师找两位同学,来表演其中一小段。

  师:他们俩说得怎么样?优点是什么?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2.师:下面,我们来听听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表演的相声选段。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人家为什么能表演得那么有意思?播放原相声选段。

  3.师:刚才,我们听了大师的相声,你们从中学到了什么?我们应该怎么说相声?

  师:(待学生发言后进行概括)说相声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①吐字清晰,让观众听明白;

  ②轻松自然,适当添加“嗯”“噢”“啊”等语气词;

  ③适当使用儿化音,使之口语化,京味化;

  ④语气要夸张幽默,要有感染力。

  4.师:下面,老师给大家示范一下,同学们听听老师说得怎么样?

  幻灯片出示下面两个句子,教师表演:

  甲: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儿)吗?学习吗?(噢)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

  甲:嗯,京戏?不--对。嗯,评戏?不--对。越剧?哎!

  5.师:明白了怎么说相声,相信大家能说得更好了。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片段,同桌之间相互配合,说一段相声。待会儿,老师将选择表现优秀的同学表演给大家听。

  6.优秀学生展示,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六、总结特点,拓展延伸

  1.师:本节课文,我们认识了一门新的语言艺术--相声,并学习表演了一段相声。让我们想一想:相声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要通俗,语言要口语化,让大家听得懂。

  生:要高雅,要有教育意义,能留给人思考。

  生:要幽默,听之让人发笑,思之回味无穷。

  2.师:有名的相声艺术家很多,经典的相声剧也不少。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趣的相声说一说,还可以自己尝试着写相声剧本。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领会《世间最美的坟墓》寄寓在对墓地朴素美描绘中对托尔斯泰人格美的赞美。

  二、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所描绘的“朴素美”,感受“朴素美”的震撼力量

  三、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蕴涵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简介作者和托尔斯泰1、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 )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和翻译作品。自幼喜好文学作品。早期推崇唯美主义,相信通过抽象的道德教育可以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他从唯美主义到人道主义到反法西斯主义,始终没有跨出资产阶级意识范畴。最终携妻在巴西自杀。2、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 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但是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最深刻、最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听示范朗读录音。

  2、请同学们在客观描写坟墓的句子下面画横线。

  四、概括课文要点

  1、文中哪些句子对托尔斯泰墓进行了描写

  明确:(1)“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2)“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

  (3)“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4)“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2、体现了托尔斯泰墓怎样的特点呢?

  明确 :自然、普通、朴素、、宁静

  (板书) 朴素 远离尘嚣 没有装饰 没有墓碑

  3、作者认为朴素的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文中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的这种感情呢?

  (1)“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2)“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3)“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4)“看上去再也没有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4、这种朴素对到他安息地来的人又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影响?

  明确:“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作纪念。” 这种对内心的强烈震撼引发的是一种崇高的敬意。

  (板书) 感人

  扣人心弦

  朴 打动人心 敬

  素 剧烈震撼 意

  最美

  五、综合课文,探究分析

  作者为什么将这位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作家的坟墓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分几个小问题进行探讨)

  其所以美,正是因为朴素的`坟墓里埋葬着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这坟墓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建成的,它深深地打上了托尔斯泰人格的印痕。或者说它直接呈现了托尔斯泰的一种人格——平民化的朴素。声名盖世的托尔斯泰苦嗜朴素,朴素是他人格的呈现和象征。坟墓的平凡普通与伟人英名似乎不相称,但正是作者立意之所在,普通蕴含伟大,对比中使人发现一种不同寻常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久记住。所以说这座坟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1、托尔斯泰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墓地?

  明确:我感受到晚年的托尔斯泰在追求一种恬静、自然的幸福。

  他儿时听到关于幸福的古老传说,就和哥哥在庄园里亲手种树,多么天真无邪,多么富有童趣。而饱经忧患、历经磨难的托尔斯泰晚年回想起这些往事,突然觉得“自然、宁静、远离世俗”才是幸福的,于是他愿意将自己埋骨于此处。要理解这段话其实并不很难,只要我们善于抓住其中的一些语言信息,比如:“远离尘嚣”“饱经忧患”等,再结合我们对托尔斯泰生平的了解。

  2、我们再来看一看夏天、冬天墓地的景物描写,说出这两幅画面的意境吗?

  明确:宁静、轻柔、和谐、静穆、温煦。

  3、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明确:“风儿”“俯临”“和暖”“嬉戏”“温柔”。

  4、这些词语多么温情,让人感到这位伟人安睡在这样的环境中是一种幸福,享受到了一种宁静、自然、和谐的幸福。哪位女生给大家读读这段文字?用自己有声的语言来表现这种意境,传达其中的感情。

  明确:这种自然宁静、远离世俗、不为名声所累的境界,正是托尔斯泰毕生的追求,同时也印证了他生前的选择。

  5、“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由此,作者想到了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墓冢,并进行了比较,你怎样看待这种比较?(幻灯片显示名人墓冢)

  明确:三位伟人的墓是一种庄严的美、华丽的美。这种“美”与他们“伟人”的名声是和谐统一的。这是符合常人心理的,伟人死后,人们会用自己认为是最好的方式来纪念他们。

  而托尔斯泰坟墓的朴素美与他淡泊名利、追求平民化的生活也是和谐统一的。因而,只有伟人与伟人相比较,才能让人体会到这幽暗的小土丘的“宏伟”,才能让人感到托尔斯泰的与众不同。作者认为它是“世间最美的”。

  六、课外延伸

  请同学们简单谈谈, 学习完本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例:许多人的一生把大半时间和精力花在设计、精修、雕琢自己的墓碑上,但他们不知道:活着用在墓碑上的精力越多,死后他的墓碑损坏得越早,如果你生前没有为人类作出多大贡献,那么死后你的墓碑再宏伟、再壮观,也只是废石一块,最坚固的墓碑是立在后人心中的,即使它是砂石一堆,也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感人的碑石。

  七、总结

  墓地的远离尘嚣、没有装饰、没有墓碑的朴素美,透视了托尔斯泰内在的人格美。

  附:板书设计

  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茨威格

  托氏墓总印象 宏伟、感人

  情 坟墓介绍 远离尘嚣,长方形土堆,孤零零 感人至深

  世间最美的坟墓 逼人的朴素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儿童叙事诗,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一个小朋友从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鸟蛋的事。全诗充满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在这首小诗里,我们能看到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已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当孩子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时,孩子看到了小鸟的明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学情简析】

  在本课的识字中有大多数字学生已经认识,不会很困难,可让学生当小老师,说说是怎么认识这个字的。本课的前后鼻韵母生字较多,如蛋、连与凉、写、捧、轻、仿、向学生读准音较难,注意指导学生区别。课后我会读是让学生体会词序的变化,学生可能有一定困难。在学生读完课后我会读中的三组词语后,可引导学生照样子再说几组词语,并做找朋友的游戏将词语前后的位置调换,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这一类词语的特点──词序不同,但表达的意思相同,从而体会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目标预设】

  1、会认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课件(小鸟破壳而出的`动画);学生准备: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课。

  〖教学重点、难点

  会认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等6个字。

  〖教学互动流程

  一、揭示课题,认识蛋字

  1、板书课题:

  (两只鸟蛋)指导学生齐读课题,说说你是怎样认识蛋字的,谁会用蛋字组成词语。

  学生齐读课题,交流自己如何认识蛋字的。

  组词:

  鸡蛋、鸭蛋

  2、孩子们读了课题以后,想知道什么?

  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这两只鸟蛋在什么地方?它们怎么样了?

  二、初读课文,学习12个生字

  1、教师过渡:

  孩子们头脑中有许许多多的小问号,我们现在就一起读课文,看看能解决哪些?

  ⑴ 教师提出读书要求:

  借助拼音,试读课文,小组合作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⑵ 开火车读词语:

  比一比谁会读,谁读得好。

  2、出示没有拼音的课文:

  找出不认识的字,小组合作学习。

  3、教师倾听学生的汇报,点拨:

  捧、抬、投是提手旁。

  冷──凉比较。

  三、初学课文,了解内容

  1、再读课文。这首小诗讲的是什么?请孩子们再读课文,看看你能解决多少自己的小问号。

  学生思考汇报:

  讲了一个小朋友从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鸟蛋的事。

  2、指导朗读:

  你最喜欢哪个小节,愿意读的一起读一读,读完后说说为什么喜欢。

  ⑴ 愿意读第一节的学生一起讯。

  ⑵ 愿意读第二节的学生站起来读一读。

  ⑶ 愿意读第三节的学生,相互比赛读一读。

  3、引导学生美读小诗:

  学生齐读全文。

  体会小诗的美。

  四、我会写

  1、出示风、问,说说这些字怎么写,已学生字中也有这种半包围结构的字,孩子们找一找,想想该怎么写。

  学生找半包围结构的字向、连、远,书空。

  试说出写这些字的笔画笔顺。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写字:

  学生写字。

  比比看谁写得好,各自擦掉写得不好的字,重新写。

  五、教学效果测评

  师及时纠正读音,特别注意叠词的读法。

  学生在小组内开火车认读生词及课后的我会读的词语。

  完成我会写。

  六、拓展性学习

  1、教师聆听学生吟诵:

  学生吟诵最后一节诗,想象所描绘的画面,并画一幅图。

  2、表扬学生创作的画:

  和小组朋友一起评一评自己的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喜欢朗读诗歌,能有感情地朗读本课文,课外喜欢收集诗歌。

  2、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2。

  〖教学互动流程

  一、播放小鸟出世的课件,引入新课

  1、教师放课件(小鸟破壳而出的动画)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

  学生观看,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鸟是由鸟蛋孵出的,一个鸟蛋就是一只小鸟,我们要爱护每一个鸟蛋。

  2、教师和学生读课文: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一首小诗,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读读。

  生积极地打开课本,朗读小诗。

  二、理解课文内容,做变换词序的游戏

  1、指导学生勾画句子。写得如此好的小诗,你最喜欢什么地方,把它勾画下来,在小组内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生欣赏自己喜欢的部分,在小组内交流。

  2、教师倾听学生的回答,并做出点拨:

  ⑴ 第一节:

  ① 哪些小朋友喜欢第一节?我们站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喜欢第一节的小组站起来朗读。

  ② 你们读得真不错,想不想说些什么?

  生谈自己的想法:

  我觉得鸟蛋很好玩,我也想玩。

  鸟蛋拿在手里凉凉的,很有趣。

  ③ 教师出示卡片:

  (鸟蛋小小的鸟蛋凉凉的),谁愿意来读读?

  生读卡片。

  ④ (课件显示各种鸟蛋)能不能照卡片上的开式再说一说鸟蛋呢?

  学生回答:鸟蛋圆圆的、鸟蛋滑滑的

  ⑤ 都将词语的顺序调一调,读一读发现了什么?

  生读调换后的词语,谈发现:

  词序不同,但表达的意思相同。

  ⑥ 扩展:

  你们还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这样的词语吗?

  生交流词语。

  ⑵ 指导朗读第二节,体会焦急的感情:

  生汇报读第二节,比比谁的焦急读的好,做出焦急的动作,再读第二节。

  ⑶ 引读第三节:

  喜欢的学生大声朗读第三节。

  ⑷ 指导第四节:

  说说如果是你看到这样的情境,你的心情怎样,你想说什么?

  汇报第四节谈谈自己的心情。

  三、背诵课文

  1、总结学习了小诗,你喜欢课文中的这个我吗?为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谈自己喜欢的原因。

  2、指导背诵小诗写得好,我的心灵更美,我们一起来背这首诗,看谁背得好?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3、师生比赛,能背诵的孩子举手和教师比赛:

  学生和教师比赛背诵。

  4、扩展:

  除了这首小诗,你还会背哪些?

  学生背诵课外诗歌。

  四、教学效果测评

  教师指导学生填完了以后要读一读,看看自己填写的是否正确:

  读一读,填一填:

  ( )的鸟蛋 ( )的杨树 ( )的太阳 ( )的小河

  小小的( ) 高高的( ) 长长的( ) 红红的( )

  五、拓展性学习

  1、教师发评价表,根据家长的评价为学生加五星。

  2、学生课外收集自己喜欢的诗歌,并朗读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9 两只鸟蛋

  取下鸟蛋──送回鸟蛋

  (爱护小鸟)

语文教案 篇5

  一、复习导入

  1、师:小朋友,想去梅花山看梅花吗?先来读一读该课的词语,读对了词语,咱们就去看梅花。

  2、(课件出示生字词)

  “开火车”读生词,齐读生词。

  二、精读课文

  1、过渡:现在,就让咱们跟随小作者去看梅花吧。

  2、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出示课件)

  红笔标出:“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指名读句子。

  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边读边想)

  评:在教学过程中教予学生读书的方法,引导学生变机械的阅读为思考性的阅读

  ⑵小朋友,你们读了这句话想到了什么?说说看。

  指名说。师生交流:(出示课件)

  ①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盛开”完全开放,“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是说花非常之多之密,“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是说花儿色彩绚丽,开遍山坡。

  ②“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晶莹透亮”写出梅花的光亮可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写出梅花的香味雅而不俗,沁人心脾。联想到那首王安石的《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暗香有来。“暗香”就是指这淡淡的清香。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红笔标出“片片”、“清香”、“淡淡”、“彩云”、“晶莹特亮”、“挨着”。

  评: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学生生动化的语言,教师机智地引导,让学生从文本对话中再现生动形象的梅花山画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在自己的眼中构建了一个美丽的梅花山,更好地辅助学生理解课文,读好课文。

  ⑶指导朗读

  ①师:小朋友们想象中的梅花上可真是美不胜收阿!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播放配音录像)

  评:先在文本对话中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行自我艺术世界的构建,再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完善艺术世界的构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②“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出示课件)

  梅花多吗?美吗?

  自由读,指名读。

  教师范读。

  自由练读,指名读。

  ③想不想和老师比一比朗读第一自然段?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配乐齐读。

  评:教师范读,声情并茂,读到“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时深吸一口气,无形中使学生身临到花香环绕的梅花山中,以读感人,由读悟情。恰当地配之以音乐,激发学生的感情。

  3、学习第三自然段。(出示课件)

  ⑴出示:人们喜爱报春的梅花。

  师:“报春”就是报告春天到来的意思。人们为什么喜爱报春的梅花呢?答案就在第一自然段。

  指名回答。

  ⑵出示:早春,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

  师:早春的天气怎么样?“春寒料峭”之时,梅花就开放了,是一朵梅花开了,是一株吗?是一片?是什么?“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你觉得这梅花怎样?

  指名回答。

  就像那首《梅花》中前两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⑶师:凌寒独放就是它!老师听出来你们对梅花精神的赞美,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再读读这一句:人们喜爱这报春的梅花。

  小结:读书,就应该这样,把上下文联系起来思考,才能读好书。

  评:知识之间融汇贯通,温故而知新,借古诗从单纯地感受梅花的外表,而转向体会梅花所体现出的内在精神,提升了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另外,教师于该环节中也教予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方法。

  ⑷师:人们怎么喜爱梅花?人们对梅花的喜爱是一般的喜爱吗?不急着回答,好好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生:“非常”。

  ⑸你们是通过哪些词句读出来的?

  “涌动的人流”?看图,人多,。

  “欢乐的海洋”?看图,小朋友,在这梅花的世界里,人们边走边看,一路欢声笑语,他们会说些什么?

  谁能读好这一句,指名读,齐读。

  评:课文讲解环环相扣,引导学生上下文相联系进行思考,于细微处理解课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绝招》教案03-31

语文乐园教案06-08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7-30

语文教案(经典)08-10

(精选)语文教案08-06

(精选)语文教案08-17

(经典)语文教案07-26

语文教案【精选】07-25

【精选】语文教案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