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20 08:47:3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必备(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必备(6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整体感知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祖国大地科教兴国蓬勃发展,加强对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成为语文教育责无旁贷的任务,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网友来稿)。有鉴于此,本单元是继第三单元之后,以对自然界进行科学探索为内容组成。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体裁、题材等丰富多样,主题集中,可以有利地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兴趣,培养科学的精神。

  本单元所入选的课文古今中外兼而有之,天上地下,文言白话,诗歌散文,可谓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写法各异。五篇课文编排有序,特别是综合性学习,以“探索月球奥秘”为主题,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在探索中热爱生活。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向我们展现了亿万年前那令人神往、惊讶的生物世界。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说话的化石。课文开篇就以问句的形式引起我们的兴趣,让人产生一种神秘感,进而将读者引入对远古生物世界的探索中,在那里让我们再次印证了生物进化的道理;让我们了解了化石的形成;让我们认识了远古的动物、植物;让我们领略到自然的神奇力量。这首诗以和谐的韵律、鲜明的节奏,使形式与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强了文章的神秘感,又体现了音乐性。其次,诗歌中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诗歌的语言更加富有魅力、耐人寻味。同时在结构与内容上也注意了前后的照应,使诗歌的节奏更为谨严。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这篇文章层次清楚,作者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说明云的形态变化、光彩现象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段,指出云与天气的关系,说明为会什么看云可以识天气。第二部分,从第二段到第六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是全文的重点。第三部分是第七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绿色蝈蝈》是一篇观察随笔,作者以他极其仔细的观察,生动、准确而又极富有知识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蝈蝈这种昆虫的生活习性方面的知识。作者以人格化的语言描写了它的叫声,它的食物特点,它的生存特点,在人与昆虫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人们产生了对昆虫世界无限的向往之情,不由得想走进它,去探索它的奥秘。本文语言优美,生动活泼。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客观的描述中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喜爱之情。

  《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纪实报道,也属科普小品,作者以平实的语言,准确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字里行间能让我们体会到人类登月时的惊心动魄,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网友来稿)》。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

  二、相关知识

  1、关于说明文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或阐明事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打比方、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等。

  说明顺序一般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同时要简练、严密、讲究分寸;有时也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说明,使要说明的事物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记叙文重在记叙、描写和抒情,以形象感人、以情动人;说明文要求实事求是地较客观地介绍事物,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

  2、关于“阿波罗”工程

  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组织实施的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这一工程目的是实现载人飞行和人类对月球的实地考察,为载人行星飞行和探测进行技术准备,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工程开始于1961年12月第六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在工程高峰期,参加工程的有两万家企业、两百所大学和八十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30万人。整个“阿波罗”工程包括:①确定登月方案;②为登月飞行作准备的四项辅助计划;③研制“土星”号运载火箭;④进行试验飞行;⑤研制“阿波罗”飞船;⑥实现载人登月飞行。

  3、古代农谚选粹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旱晨闻蝉叫,晚上迎雨场。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三、学法指导

  本单元虽是以探索自然世界为主,但每篇课文的内容又各不相同,因此应采取合适的学习方法。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在阅读诗歌中应重点体会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学习这篇课文时要联系生物课上所学内容(如鱼类进化、鸟类祖先、两栖类祖先、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知识),调动自己课外积累的生物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来理解诗中所写的内容。《看云识天气》要掌握怎样将事理说清楚的方法。《绿色蝈蝈》不仅从科学观察随笔中了解了美妙的大自然,还可以学习用通俗易懂、优美生动的语言,把抽象的概念说得具体生动。《月亮上的足迹》应在快速阅读中获取课文信息,提取课文主要内容;要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要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的学习过渡到本单元“探索月球奥秘”的综合性学习中,切实开展关于月亮的科学与人文的探究活动。《山市》这篇文言文则应该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探究能力、联想及想象能力。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生字卡。

  主要板书:

  1 秋游

  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组词、说话、扩词。

  课外:抄字词,听写生字词。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 齐背练习1中的小诗《秋天到》,并说说这首诗歌里主要讲的是什么?

  2. 过渡:秋天这么好,你们都想出去玩玩吗?

  二.板书课题,解题

  秋游是秋天出去游玩的意思。

  秋天到哪儿去游玩?看些什么,玩些什么,看看图,读读课文就知道了。(出示投影)

  三.指导看图

  1. 秋天的天空怎么样?你们看白云像什么?

  2. 秋天农田里哪些庄稼成熟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 草地上小小朋友怎么玩?(出示小黑板:小朋友有的(),有的(),有的()。要求学生用有的组成句式说话)

  四.初读指导

  1. 自学生字词。

  (1).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

  (3).识记生字。

  2. 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重点领会郊外、追逐、打滚儿的意思。

  (2).齐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3. 各自轻声读课文。

  4. 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5. 理清脉络,出示思考题:课文四个自然段的意思分别写在了下面,对照课文想一想,在前面的括号里填上序号。

  ()同学们玩得很高兴。

  ()同学们跟老师到郊外游玩。

  ()天空美。

  ()农田美。

  指名到前面填写。

  6. 齐读课文

  五.读抄词语(课后第三题)

  第二课时

  一. 听写生字词

  二.精读训练

  1. 指名读。

  2. 分自然段讲读。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这一句能不能先说天气渐渐凉了,再说秋风起了?

  (3) 比较加了渐渐有什么不同。

  (4) 第二句说了什么?为什么秋游要到郊外呢?

  (5) 过渡:同学们去郊外游玩,看到些什美丽的景象呢》请读第二段。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谁来读读写秋天天空景象的句子。

  (3).你觉得秋天的天空的景象怎么样?

  (4).有感情地朗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说的是秋天哪里的景象?秋天农田的景象怎么样?

  (3)比较:a.稻子黄,高粱红,棉花白。

  b.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

  这两句话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

  (4)齐读第三段。

  第四自然段

  (1).老师范读。

  (2).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了什么?想想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是指做什么?

  (3).第二句说了什么?奔跑和追逐两个词语完全相同吗?

  (4).这一段第一句用有的有的,第二句用大家,想想有什么不同?

  (5).多开心呀表示什么样的语气?学生练读。

  (6).齐读第四段。

  3. 总结。

  这篇课文写同学们去郊外游玩,秋天的天空和农田都很美,大家玩得很开心。你读了有什么感受?

  4. 齐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 朗读指导

  1. 指名读课文。

  2. 这篇课文里哪一句表达了人们欢乐的心情?所以整个课文都要用欢乐喜悦的.语气读。

  3. 第一自然段用陈述口吻,要读得平缓。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 第二自然段的蓝蓝、白、要重读;一望无边、有时像要读得慢;几朵白云、一群白兔、几只绵羊要读得轻快,流露出喜悦心情。

  5. 第三段的黄了、红了、白了要重读。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6. 第四段中三个有的,声音要逐步提高,语速加快;大家、多开心要重音读,读得缓慢。

  7. 个人练读。

  8. 指名读。

  9. 齐读。

  二.写字指导

  三.作业

  1. 描红练习。

  2. 比一比,再组词。

  交( ) 兔( ) 家( ) 喊( )

  郊( ) 晚( ) 逐( ) 城( )

  3.根据提供的句式说话。

  在操场上,小朋友们有的( ),有的( ),有的( )。大家( ),多开心呀!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法、德育渗透点)

  知识与能力:

  1、学会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让学生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认真阅读,感悟课文,体会暴风雨来临产生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暴风雨过后,万物争荣的景象。

  4、能用“如同”、“宛如”、“犹如”写几句话。

  过程与方法:

  默读课文,继续培养学生潜心默读,边读边画,抓重点词句理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暴风雨的猛烈无情以及暴风雨过后的绮丽风光,从中领悟用法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的道理,培养学生感受美、捕捉美,表达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领悟观察和描写的方法,体会文中比喻、拟人等描写方法的好处。

  2、从课文中领悟用法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的道理,培养学生感受美,捕捉美,表达美的能力。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认真阅读,感悟课文,体会暴风雨来临产生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暴风雨过后,万物争荣的景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领悟观察和描写的方法,体会文中比喻、拟人等描写方法的好处。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1、对于暴风雨,我们并不陌生。当你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脑子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请你结合你的经历具体说一说。

  课题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暴风雨的特点?“暴”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猛烈的、强大的、迅速的)

  2、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3、同学们描述的是我们身边的.暴风雨,那么地球那头的暴风雨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意大利作家拉法埃莱笔下的那场暴风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把生字在文中标出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暴风雨的?从哪些方面写了暴风雨?

  2、学生思考并回答。

  三、划分课文段落

  第一部分(1-6)描写暴风雨之夜的情景。

  第二部分(7-11)描写了雨后黎明的情景。

  第三部分(12-13)表达了作者经历暴风雨后的感悟。

  四、学习第一部分

  1、浏览第一部分,用一个字来概括暴风雨的特点?(目的是为了回扣课题,突出“暴”字。)

  2、学生思考回答。

  3、默读思考: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暴风雨的狂暴的?请你把最能表现暴风雨狂暴的句子画下来,并且把句子里最能突出暴风雨狂暴的词语圈出来。

  4、让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和词语后,反复朗读,边读边想像画面。

  5、组织学生交流找到的句子,让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6、如果你身处在这样的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之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惊悸-激动人心)

  7、学生练习朗读这一部分

  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要求:读出暴风雨的变化、读出作者情感的变化。

  五、朗读成诵

  让学生熟读第一部分,能熟读成诵。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诗歌在表达的主题和感情上往往显得丰富而含蓄,因此造成在欣赏和理解上的因人而异,但我们不能就此忽视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在山的那边》主题相当集中、明确,表达的是信念与理想在人生追求中具有的巨大意义。如果片面强调个人感悟,而置理解上出现的偏差于不顾,反而不能真正达到欣赏诗歌的目的。

  学情分析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在学习方法上与知识结构上有很大的区别.就学习方法而言,小学语文的学习,主要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工具书学习,初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初中语文要求学生能独立借助工具书学习,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知识结构而言,小学语文注重字、词、句、段的积累和运用,初中语文在此基础上注重课文的阅读与分析本课是诗歌,它的意蕴深刻,学生难以理解。

  教学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认知)

  2、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能力)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

  重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难点: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要解决好这两个学习重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

  教学方法读——讲——读——赏——读。“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

  “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

  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然后师生相互质疑。

  课前准备提供群山、大海的图片。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过程

  —、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这些生字词注音并解释,掌握这些词语的运用。

  (1)痴想(chī):

  (2)隐秘:隐蔽,不外露。

  (3)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4)凝成(nng):凝结成。

  (5)诱惑(yu):吸引,招引。

  (6)喧腾(xuān):喧闹沸腾。

  (7)漫湿:水满湿润。

  (8)枯干(kū):失去水分,没有水。

  (9)一瞬间(shn):一眨眼之间。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一、认识“我是为钓,不是为鱼”的深刻道理。

  二、体会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三、学习文章写景、议论、说理、引论融洽一体的方法。

  教学重点:

  以认识“钓胜于鱼”的深刻道理为重点。

  教学关键:同重点。

  教学方法:采用结合旁批自读,配以自读练习,教师提示、点拨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一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提示自读要点:

  1.正确理解“钓胜于鱼”的含义。

  2.认识“我是为钓,不是为鱼”的`深刻道理。

  3.体会文章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4.在朗读中体味作者的方法。

  二、学生自读,并完成作业。

  1.解释词语

  (1)蹒跚 (2)悠然 (3)静溢 (4)澄碧

  (5)流连忘返 (6)薪俸 (7)缘木求鱼

  2.作者为什么选“钓胜于鱼”为题?

  ——目的在于从这一点引申出一个人生哲理来,钓不在鱼原就充满着引人深思的情趣,加上作者的构思,恰当地引例,让人折服,以其为题,更加显得生动,更加富有哲理性。

  3.文中不少地方重笔描写景物,这和“钓胜于鱼”有什么联系?“钓胜于鱼”的含义是什么?

  ——钓本意在于鱼,作者却超乎寻常地引用老者的话并概括为“钓胜于鱼”,含义在:钓,为自然之美所迷恋,在美丽迷人的景色之下垂钓,享受的是钓,而不是鱼,为下文引申出人生哲理打下了基础。

  4.文章从“钓胜于鱼”引申出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人的享受在于追求,不在于索取。

  5.从文中摘录写景的句子和富有哲理的语句,并加以体会。

  三、检查、交流自读作业。

  四、教师:

  是一富有人生哲理的散文,重在说明事理,作者就一位老教授的话“我是为钓,不是为鱼”说起,或写景,或引例,或对话,引出议论,引人思考。

  课文立意新颖,蕴含着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很值得我们反复阅读。

  五、课堂练习:

  是一说理性散文,但文中也不乏写景妙句,以及引例。试划出写景和引例部分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掌握生字词,体会作品的特色。

  2.预习《诗五首》

语文教案 篇6

  1.我来说一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2.我们小组把词语朗读给大家听。

  3.我来提出不懂的词语。

  4、我来书写展示,说说学到的`偏旁部首。

  (四)当堂检测:我会写

  chūntiānxiǎocǎobùgǔ|íhuā

  ()()()()

  (五)板书设计

  识字1

  春雨芽布

  五、教学反思

  只有当学生发挥了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其特有的经验作为记忆的支柱形成联想,或利用汉字的造字规律,特别是形声规律对形音义进行有意识记,才能比较牢固地建立起字形与音、义的联系,记忆的效果也才会好。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绝招》教案03-31

《语文园地》教案02-21

(精选)语文教案08-17

语文教案【精选】07-25

[经典]语文教案08-03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8-06

语文教案(经典)08-10

语文教案(精选)07-30

(经典)语文教案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