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案

时间:2024-02-05 08:57:06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美术教案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术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美术教案9篇

美术教案 篇1

  活动目的:

  1、巩固画各种动态人物的技能,学习简单的画面布局。

  2、进一步培养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春天树林的背景图一幅。

  2、教师用吹塑纸剪制的大型运动器具(如滑梯、秋千、跷跷板、攀登架、小火车等)以及用油画棒绘制的两个动态不同的人物(如图一)。

  活动过程:

  一、 引出课题

  1、出示背景图。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画,你们看美不美?(引导幼儿从造型、色彩、构图等方面讲述自己的'感受)

  2、这是公园的一角,这里有一片美丽的树林,树林里有块空地,想一想,这里可以放什么呢?(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讲述)

  3、出示剪制的大型运动器具。我们把这些大型运动器具搬到树林里去,好吗?

  二、 讨论画面布局

  1、滑梯放在哪里比较合适?(滑梯比较高大,如果放在前面会把后面的物体挡住,因此放在后面比较合适)

  2、攀登架放在哪里比较合适?(可以放在中间靠左处,与滑梯前后交错)

  3、跷跷板放在哪里比较合适?(可以放在前面,因为它比较低)

  4、小火车放在哪里比较合适?放在画面的最前面,并靠边)

  5、秋千放在哪里比较合适?(挂在树上)

  6、你们瞧,现在的公园更像什么了?(儿童乐园)

  三、 学习绘画不同动态的人物

  1、儿童乐园真好,不过好像还缺少点什么,怎么办?(自画、自剪人物,然后贴上去)

  2、出示范例(如图一)。老师请了两位小朋友来玩,你们能看出他们正在玩什么吗?

  3、教师根据幼儿意见,将两个范例分别放到相应的运动器具上,使幼儿进一步理解动态与器具特点的关系。

  4、教师示范画出坐、跑、攀登等动态人物。

  5、幼儿绘画各种动态的人物,要求幼儿颜色搭配要和谐,涂色要均匀,人物要剪得光滑、细致。

  6、幼儿把自画人物“送”到儿童乐园去玩,教师按幼儿的意愿,将其作品一一贴在相应的运动器具上(如图二)

  7、教师选择一件作品,从其色彩,动态等方面进行讲评,然后请几名幼儿参加讲评。

  四、 游戏

  1、幼儿根据教师口述的要求,模拟相应的动作。如教师说“现在玩跷跷板”,幼儿立即说“跷呀跷”,边模仿玩板的动作。

  2、我们一起造的儿童乐园太好玩了,让我们以后再一起玩吧。

美术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非洲原始雕刻在世界艺术宝库中的地位和其独特的造型语言、艺术手法非洲雕刻艺术和审美趣味。

  2.从多角度去欣赏非洲雕刻,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儿童对世界多元美术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非洲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物产环境的一些情况,从而加深对非洲原始雕刻产生的原因的了解,用陶土仿制非洲雕刻。

  教学难点:

  感受非洲雕刻的独特造型、材质肌理和审美情趣非洲雕刻艺术。教学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非洲雕刻的图片

  二、新授:

  (1)讨论、描述课本例图中的非洲原始雕刻作品,非洲雕刻艺术发表各自的感受和见解。

  (2)比较一下非洲雕刻和中国以及其他国家雕刻作品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可以用黏土仿制课本上的.非洲原始雕刻作品。

  (4)可以在黏土作品干透后用水粉色着色。

  三、指导学生练习:

  操作技巧

  1.可以临摹非洲雕刻作品,也可以参考它们的造型特点,然后加上自己的意思进行创作。

  2.泥工造型可以夸张、变形,不完全和真实的物象一模一样。作品要简炼、概括、生动有趣。

  3.泥工作业中要注意控制黏土的水分多少。水分少了,黏土干硬;水分多了,黏土过于湿软,都不适合于造型。

  操作步骤

  1.学生一起做泥工练习,对泥工作业进一步的感受。

  2.先捏制大的形状,再做细部。

  3.可适当运用泥工工具。

  四、评析学生作品

美术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喜欢运动,热爱祖国的情感。

  2、启发幼儿用多种方式表现自己印象中的中国运动员夺奖牌时的情景。

  3、引导幼儿大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想,激发幼儿喜爱运动的情感。活动资源有关奥运会的报纸、图片家长工作收集有关奥运会的报纸

  活动过程:

  一)激发动机语言激发:“上个月在雅典举行了一次运动会,你们还记得是什么运动会吗?”

  (二)引导幼儿观看报纸,组织幼儿讨论交流

  1、“你们知道奥运会有什么比赛项目吗?”

  2、“我们中国取得了多少面金牌?”

  3、“他们拿奖牌时的表情是怎么样的?他们会做些什么动作呢?”

  (三)大胆表现

  1.鼓励幼儿根据电视和报纸上有关奥运会夺金的`情景进行绘画。

  2.启发幼儿添加观看的观众和升起来的国旗。

  (四)体验成功

  1.与同伴交流作品。

  2.请老师参观作品,向老师介绍作品。

  (五)鼓励幼儿向运动员学习,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

美术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在装饰数叶的活动中,感受不同色彩带来的美。

  2、初步尝试用深、浅不同的颜色装饰春天的`树,感知同种色的不同色调。

  3、通过迁移生活经验,知道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装饰数叶。

  活动准备:

  幼儿已观察过春天的树。

  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在幼儿园散步,调动幼儿已有经验。

  up2教师:春天来了,幼儿园的树有什么变化呀?

  up2幼儿边观察边回答。

  2、引导幼儿观察各种树叶,感知树叶的深浅不同。

  up2教师:这些树叶有什么不同呢?

  up2幼儿回答后,教师提问。

  教师:刚长出来的叶子是什么颜色的?以前的老叶子是什么颜色的呢?

  up2引导幼儿说出嫩绿和深绿色。

  3、幼儿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up2教师:那么好看的树,我们把它画下来好吗?

  up2幼儿绘画,教师鼓励幼儿大胆作画并画出叶子的深浅不同。

  4、幼儿互相观摩,评价作品。

美术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知道物体振动后能通过线传递声音,学会制作传话筒的方法。

  2.能用各种线和纸杯制作传话筒,并能对传话筒进行添画装饰。

  3.通过动手制作传话筒,感受进行科学小创作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线、纸杯人手一份,剪刀,彩色画笔,传话筒1个,电话铃声,小兔子头饰,门铃声,歌曲《六一儿童节》

  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出示图片,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那你们有没有玩过呀?是不是还可以传送声音?"请幼儿互相交流、讨论。电话铃响"咦,小朋友们有没有听到什么声音呀?(这时小兔子打来电话)我请一个小朋友去帮老师接一下电话"听完电话请那位小朋友来说一说听到了什么。

  门铃响起,签收小兔研究所寄来的快递,并和幼儿一起看看里面是什么东西。

  教师:"那现在我们来帮小兔研究所制作吧。"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出示传话筒,介绍制作材料。

  2.讲解神奇传话筒的制作方法:先取两个纸杯,用剪刀将纸杯的底部中心戳一个洞。将线的'两端从两个纸杯底部的小洞穿过,并且各打一个结加以固定。两人一组,完后试着用神奇话筒对话。

  3.交代要求,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向幼儿介绍各种材料:纸杯、剪刀、线等,幼儿可以自由调配材料。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使用剪刀戳洞注意安全,鼓励幼儿大胆地创造,并调适绳子的长度。

  4.给传话筒制作一件漂亮的衣服

  (三)、结束部分展示幼儿作品,请小兔研究所的所长进行检验评价。

  结束活动,和小兔子一起庆祝六一四、活动延伸请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传话筒,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粗细的绳子做传话筒,看看效果有什么区别。

美术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欣赏各种扎染作品。

  2.了解扎染的基本过程,感受扎染的奇妙。

  3.尝试用捆扎大小不同的珠子扎染方巾布。

  活动准备:

  1.纯棉白色方巾。

  2.各种扎染作品(花布、衣服、围巾、包等)图片

  3.材料:大小不同的珠子、玻璃球、皮筋或毛线,染料。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谈话:1、你见过好看的花布吗?

  2、你觉得它哪里好看?

  二、基本活动部分:

  1.欣赏扎染。

  (1)欣赏各种扎染作品引导幼儿讨论花布上有哪些图案?花布上图案的颜色特点。

  (2)欣赏用裹珠子的方法扎染而成的T恤,感受图案的奇特。

  2.教师示范扎染的材料与操作过程。

  (1)示范扎染的过程:捆扎――浸泡――晾干,知道用不同的方法

  (2)引导幼儿观察制作材料共同讨论材料的`用途和操作方法,学习扎染。

  3.尝试在方巾上进行扎染,布置图案。

  (1)鼓励幼儿用大小不同的珠子包裹在方巾里,用皮筋或者毛线扎紧,设计不同图案。

  (2)教师观察幼儿操作并给予指导。

  三、结束部分:

  1、把扎染的作品晾干的同时欣赏民间艺人扎染视频,巩固幼儿对扎染的认识。。

  2、欣赏同伴作品并点评。分组整理材料作品。

  活动延伸:

  幼儿展示自己的扎染作品,可以把自己漂亮的扎染手绢送给同伴。

美术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感受螃蟹爬的样子,尝试用不同的绘画方法表现螃蟹的形象。

  2、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螃蟹放在一个美好的地方。

  3、体验着用不同形式表现螃蟹的快乐。

  4、能理解底色,会注意底色和纹样之间的冷暖对比。

  5、养成大胆用色、均匀涂色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彩色笔、油画棒、水彩颜料、调色用品、水墨画用品;绘画纸(白纸、生宣纸、水彩画纸);

  2、彩笔画、线描画、刮画、油水分离画、齐白石蟹作品。

  活动重难点:

  能自由选择一种表现方式画出螃蟹。

  能用语言表现自己的作品。

  活动过程:

  1、观看螃蟹

  1)教师:小朋友我们可以数数螃蟹有几只脚?几个大钳子?有人想知道这些螃蟹谁是爸爸、谁是妈妈吗?

  2)引导幼儿观看螃蟹的肚子,有的肚子上△大,有的△小。

  3)进一步引导幼儿观察螃蟹的眼睛、鼻子、嘴巴在哪?

  2、请幼儿谈谈螃蟹应该在哪里,它的家里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

  1)如果孩子说螃蟹生活在水里,老师同时出示油水分离画,引导幼儿用油画棒画螃蟹,水彩颜料画水的表现方法。

  2)如果幼儿说螃蟹家的奇特故事,就出示一些彩笔画和线描画,引导幼儿用彩笔画形式或线描画的形式表现螃蟹。

  3)如果孩子提到螃蟹是黑色的,如果想画成黑色怎么办?引导幼儿欣赏齐白石的蟹,看看老一代画家如何用墨表现的。

  3、引导幼儿用不同形式表现螃蟹。

  1)幼儿根据自己的要求愿望选择不同的绘画工具,指导幼儿绘画过程中,油棒画的螃蟹可以色彩丰富一些,中间不要留空白。

  2)指导彩笔画幼儿,表现童话世界的意境。

  3)线描画的幼儿,指导他们用线条装饰背及背景。

  4)指导水墨画幼儿可以用画背和画肚子的两种方法表现螃蟹。

  4、请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

  1)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作品中螃蟹在什么地方?

  2)请一个代表讲讲童话世界里的螃蟹。

  3)欣赏水墨画螃蟹用浓、淡墨就能表现出的螃蟹。

  活动延伸:

  螃蟹除了我们见过的河蟹,还有些什么蟹呢?

  分析和反思:

  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螃蟹是个过于简单的主题,但我的这节课没让孩子觉得不值得一画,小朋友都非常认真的,快乐的参与了活动。通过观察,小朋友发现齐白石的国画蟹,有两笔的背,也有三笔的.背,彤彤小朋友说三笔好看就画三笔;嘉嘉说:我画螃蟹肚子,三角形大的是妈妈,三角形小的是爸爸。骏骏说:老师我用竹签画好看吧!哟画坏了,没关系我再用黑色油画棒涂涂可以重画。馨儿说:螃蟹在水里搭了座房子,水里还有好多其它的小鱼。中儿说:螃蟹在水里的房子好象倒的,其实不是倒了,是水在动。杰杰说:看看螃蟹的黑白衣服怎么样?好帅呀!孩子们不停地讲述着自己的作品,欣赏着自己的作品。

  我一直觉得绘画教学有点单调,这次活动我从绘画表现形式上入手,采用了彩笔画、油水分离画、刮色画、水墨画、线描画等多种形式,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绘画工具,使绘画活动丰富多彩。我觉得一些绘画活动可以采取这样的一些方式,让孩子们更加喜欢参与。同时还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孩子把螃蟹放在一个童话的世界里,讲述着螃蟹家里发生的故事。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心。比如说骏骏,他绘画有时力不从心,总是“画坏了”,按孩子的话说。他采用竹签刮画,如果画坏了,可以再涂黒色,重新用竹签再画。增强了他的信心,我第一次看到他上绘画那么高兴。整节活动中孩子们都感觉很快乐,有的采用一种方法画完后,还想选择另一种方法,想去尝试多种表现形式画螃蟹。孩子们在艺术活动中真正感受了快乐,表现了自己。

美术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幼儿大胆运用多种材料装饰面具。

  2、提高幼儿动手制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3、增强幼儿对装饰活动的兴趣及表演的欲望。

  4、尝试将观察对象基本部分归纳为图形的方法,大胆表现它们各不相同的特征。

  5、进一步学习在指定的范围内均匀地进行美术活动。

  活动准备:

  欢快的音乐;flash动画;装饰好的面具;未装饰的面具;透明胶;固体胶棒;彩色笔;剪刀;羽毛;亮片;小粘贴;旧挂历;包装袋上的图案;黑板一块;小镜子若干;大镜子一块;照相机。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幼儿带面具律动入场。

  2、请幼儿观看flash动画,猜猜都是谁?

  二、师幼探讨装饰面具的方法

  1、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各种面具相同之处(眼睛)

  2、引导幼儿观察、发现不同之处(形状、颜色、材料)

  3、倾听教师讲解自己的`面具特征(形状、颜色、材料)

  4、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面具进行交流:面具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上面都有哪些装饰物等等。

  5、幼儿带上面具照镜子,激发幼儿制作的兴趣。

  三、幼儿制作面具

  1、教师提出制作面具的要求。

  2、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面具进行装饰。

  3、幼儿带上装饰好的面具照镜子欣赏。

  4、游戏:猜猜他是谁四、结束:化妆舞会请幼儿戴好自己装饰好的面具,邀请客人老师一同参加化妆舞会。

  反思:

  1。教学思想观念新教学模式的改变:我打破了原来单一的课程模式,以幼儿为中心,师生共同建构课程,五大领域互相渗透,各科教学互相融合的课程模式,在活动中渗透了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学科知识,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2。教学方法活本次活动教师灵活的运用了游戏法、谈话法、情景表演法、探索发现法,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情景中大胆地探索与表现,使其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3。教学效果好

  (1)教学重、难点突出,幼儿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

  (2)帮助幼儿获得关键经验

美术教案 篇9

  第1课:

  课题:魔幻的颜色

  领域 造型、表示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三原色。

  2. 观察两个原色调和之后发生的色彩变化,说出由两原色调出的第三个颜色(间色)

  3. 能够调出预想的色彩,并用它们涂抹成一幅绘画作品。

  教学评价建议

  1. 能否用三原色调出三个间色

  2. 能否分别说出三个间色分别是由那两个原色调出来的。

  3. 能否调出预想的颜色。

  4. 能否记住三原色以和用他们调出的间色(间色这一概念可以不出现)。

  教学实施建议:

  一、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具:水彩画工具,色彩卡片,图片,范作。

  2. 同学准备学具:水彩画工具。

  二、课堂教学

  1. 引导阶段

  因为三年纪的同学对水彩画接触的不是很多。所以有必要指导一下如何使用水彩颜色,然后,让同学挑选两个最喜欢的颜色,调一调。再说一说变成了什么颜色。接下来可以让同学自由调配颜色,但要有两个要求,只将两种颜色相调,并且要记住它们调出的第三个颜色。(可以做一些笔记)。然后交流。

  2.发展阶段

  让同学认识三原色。并且真正理解“原色”的含义

  将纸弄湿,将调出的色彩涂抹在作业纸上:让同学用两个指定的原色调出教师出示的那个间色。同学调出颜色胡 色相一定会有差别,让同学比一比。说说原因。教师分别出示两个间色。让同学自身寻找两种颜色调出它。同学继续尝试调出喜欢的颜色并填在画面的空白处。

  3. 收拾与整理

  可以留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主同学将水彩画工具清洗整理好,然后再进行作业展评。

  三、课后拓展

  在课堂练习的基础上,可让同学做以下练习:绘出七色彩虹,绘出春天(或夏天,秋天,冬天)的感觉,表达心情,天气,味道……

  教学参考资料

  蒙德里安与《红。黄。蓝的构成》

  蒙德时安

  Mondrian.Piet:[荷兰](1872年――1944年)蒙德里安出生在荷兰的阿麦斯特一个教会学校校长家庭,14岁开始学画,20岁成为当地的一位中学美术教师,开始从事学院派和写实主义创作,后又从事印象派,象征派和写实主义创作,后又从印象派,象征派和后印象派中吸取养料。直到1911年,他在荷兰看到毕加索和布拉克的早期立体主义作品后,次年就赶赴巴黎,开始按立体主义方法作画。最初使用最单纯的红,黄,蓝和绿等颜色来描绘风景。在以后的年代里,他以笼统的平面,用正面的手法来表示风景,1914年回到和来创建风格派,提倡新造型主义。

  蒙德里安把新造型主义视为一种手段,通过这种笼统符号把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简化成有一定关系的表示对象。他认为:“唯有纯造型才干完成最后的笼统。在造型的艺术中,真实性只能通过形式和色彩,有动势的运动的均势才干表示出来,纯手段才是提供达到这一点的最有效的方法。”这一思想使他通过直角,通过把色彩简化成原色,并加上黑和白,成为一种非全等的,对立的`的均衡。正如他自身所说:“我一步步地排除着曲线,直到我的作品最后是由直线和横线完成,形成诸如十字型,各个相互分离和隔开,直线和横线是两相对立力量的表示,这类对力的平衡到处存在着,控制着一切。”

  蒙德里安在1914年的画中,曲线已经消失,垂直与水平结构居主导地位;19196年以后通过垂直与水平线结构的动势平衡,以和使用原色,完成了他表示宇宙的理想,达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红,黄,蓝的构成》也是如此,他作于1930年,有51厘米见方,现归纽约私人(Mn and Mrs,Armand P,Bartos(收藏)

  第2课

  课题万花筒

  领域 设计、应用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能描述它的对称方式。

  2. 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式表示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3. 试着按自身的设计来表示色彩。

  教学评价建议

  1. 能否表示对称的图案。

  2. 能否用“先设计一个花样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3. 能否表示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4. 如何引导同学在设计、应用领域学习。

  5. 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小学中年级同学制定设计方案。

  教学实施建议

  一、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具:一些有万花筒图案的图片,中心对称的图案。示范用的纸。笔,剪刀,胶水等工具。

  2. 同学准备学具:有万花筒的同学将其带到课堂。带好彩色纸,剪刀,绘画笔等。

  二、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让同学看看万花筒然后讨论: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点?主要引导同学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引导同学观察万花筒中归亮的那个六角形图案,它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其中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其余五个都是镜子反射出来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

  2. 发展阶段

  首先可以让同学讨论一下思路:我们要创作一个:“真实的”三角形花样,可以剪,可以画;再制作其余五个“镜子里的”花样,组成要做的图案。

  然后让深长考虑用什么方法使图案对称。(将纸叠在一起剪,用印的方法来画……)同学很难将对称表示得精确,这并不重要,对于三年级的同学只要能表示出万花筒的图案就可以了。

  色彩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同学再一次观察万花筒,将其中认为最漂亮的一个色彩组合记住。并且将它表示出来。

  3. 收拾与整理

  同学应该已经习惯将剪下的纸屑放在纸篓中。那么结束时只要再检查一下周围是否有纸屑就可以了。

  万花筒:

  一种光学装置。由几面镜片组成,能使人从其中窥见由彩色玻璃碎片拼成的对称几何图形;转动装有玻璃碎片的局部即可显示出千变万化的图案。由布鲁斯特于1816年前后发明,1817年取得专利权。简单的万花筒包括两片楔形条状反射镜,成60度或45度相连,也可用一片明亮的铝片折成。镜片装在筒内,筒的一端装有可转动的玻璃盒,其中放置彩色玻璃碎片,金属箔或圆珠。有些万花筒不装玻璃片盒,而用反射镜片反映远方的物体。如在窥孔上装一目镜则效果更佳。

  在万花稠中归亮的那个六边形图案的外面,还有无数个三角形花样,所以,我们才叫它万花筒。不同的同学看“万花筒”,得到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建议同学试着用多种外形来概括万花筒的形状,表示它的缤纷。试着做一个万花筒。

  第3课

  课题大人国与小人国

  领域 造型,表示,欣赏,评述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

  2. 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绘画(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

  教学评价建议

  1. 能否用对比的方法,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

  2. 用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的表示方法是否有创意。

  3. 构图是否完整。

  4. 能否有意识地使用一些自身喜欢的色彩组合。

  教学实施建议

  一、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具:一些玩具汽车,房子,人物等迷你型的物品,一些与这些物品大小较匹配的景物图片,有条件的可以准备一些有关的动画片,电影等影像资料。

  2. 同学准备学具:同学将自身过家家用过的各种玩具“娃娃,动物,积木,汽车,厨具……)带来。带齐绘画工具。

  二、课堂教学

  1. 引导阶段

  让同学回忆看过的有关大人国或小人国的故事,简要说明一下故事内容。然后讨论故事是如何表示主人公来到了大人国(小人国)的?

  请同学将带来的各种物品放在不同的背景前,说说感觉并讨论:是什么原因使同一样物体看起来有时候显得非常大,有时候又显提非常小,让同学举例说明。

  教师也可以用一些图片,影像资料告诉同学: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显示出来的。

  2. 发展阶段

  同学考虑:你想表示大人国还是小人国?你想有那几样物体的大小反差来表示主人公来到了大人国或小人国?继续启发同学考虑:画面的主体是什么?用什么背景来烘托它的大或者小?

  同学根据自身的创意开始作业。

  3. 收拾与整理

  4. 同学的创作往往要两课时才干完成,在第一课时结束的时候,教师可将作业收起来。

  三、课后拓展

  用泥塑的形式,配以一些玩具,模型,背景图表示立体的大人国或小人国。

  教学参考资料

  《格列佛游记》

  〔英〕乔纳森。斯威夫特著。第一部是“厘丽浦之游”,俗称“小人国”,第二部是“勃罗廷奈之游”,俗称“大人国”。

  第4课

  课题前前后后

  领域 造型、表示、欣赏、评述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 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示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评价建议

  1. 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 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示前后关系。

  3. 画面是否表示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4. 三年级的同学怎样学习透视知识。

  教学实施建议

  一、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具:一些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2. 教师根据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在课前让同学观察道路两旁的树,电线杆等有明显透视现象的景物,如有条件,可让同学用照相,速写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3. 同学准备学具:剪刀,浆糊,彩色纸,绘画工具。

  二、课堂教学

  1. 引导阶段

  交流课前观察的结果,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2. 发展阶段

  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前后关系的?

【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美术教案09-02

(经典)美术教案09-04

[经典]美术教案09-05

美术教案(经典)09-18

美术教案(精选)09-25

美术教案07-20

(精选)美术教案07-20

(经典)美术教案09-01

(精选)美术教案08-13

美术教案[经典]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