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27 09:14:5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6篇【实用】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6篇【实用】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莱蒙托夫的《祖国》,写的是诗人对祖国执著的“爱情”。在对“爱情”的阐释里,诗人没有选择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是不同寻常的场面,只描写了自己在祖国土地上看到的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在平淡描述的背后,是诗人对祖国俄罗斯的真挚感情。

  在兰斯顿·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中,“河流”是一个高度概括的意象。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这首诗显示了黑人对自己种族的自豪感。在诗人生活的时代,种族歧视的恶习在美国还没有根除,诗人代表自己的种族写下了这样的诗篇,无疑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另外,从这首诗中我们还能感受到诗人一种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源于黑人悠久的历史和深重的苦难。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鉴赏外国诗歌的能力。

  2、了解外国诗歌的风格特点,掌握诗歌所蕴涵的情感。

  3、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思乡之情。

  【教学建议】

  1、这两首抒发爱国思乡情怀的外国诗歌,各有各的特点。来蒙托夫的《祖国》,在平实中见真情。休斯的《黑人谈河流》,在深邃中现自豪。由于是外国人写自己的国家、自己的种族,教学时要适当结合两位诗人各自国家和种族的特点来帮助学生理解。

  2、如果条件允许,最好给学生演示一些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俄罗斯的风情,以便更好的理解这首诗。

  3、休斯是美国黑人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诗的特点之一就是意象凝练,表意深刻。这首《黑人谈河流》,在短小的篇幅里表达了黑人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意识、对自己种族的自豪感。同时,在当时种族歧视的恶习尚未根除的美国,这首诗还起到了一定的号召作用,即鼓励黑人同胞不要放弃希望,要对自己的种族充满信心。

  【教学重点】

  体会《黑人谈河流》一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探究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

  理解《祖国》一诗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直接导入。

  二、研读《黑人谈河流》

  1、初读诗歌,了解内容:

  ⑴ 学生自由朗读,标出停顿、重音,解决字词。

  ⑵ 学生朗读,教师点拨,掌握好字词。

  深邃(suì) 晨曦(xī) 瞰望(kàn)

  黝黑(yōu) 沐浴(mù)

  ⑶ ①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兰斯顿·休斯(1902~1967),是个多才多艺的作家。他既是诗人,也是散文家、记者、小说家、剧作家、选集编者、西班牙和法国文学翻译家、抒情诗人和报纸专栏作家,在国际上享有盛名。早在年轻时他便以诗作闻名。他的诗《黑人谈河流》1921年发表在《危机》上。1926年他的第一卷诗集《困倦的黑人民歌》问世。休斯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最有天赋的诗人之一,从美国黑人的非洲传统中挖掘宝藏。休斯一生共出版九部诗集。他的《我也》最初于1925年发表在《新黑人》中;它是对沃尔特.惠特曼的《我歌唱美国》一诗的呼应,肯定“肤色较黑的兄弟”也唱一首美国之歌而且将在美国占据应有的位置。

  休斯的作品之所以至今还受到人们的欢迎,原因之一就在于他能从黑人的痛苦和憧憬中获得内容,并把黑人的形象与整个人类文明史上奴隶的形象联系起来,从而使他的诗获得更深远的意义、更能震动人心的力量。《黑人谈河流》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② 学生读诗后概括诗的主要内容,教师鼓励学生有创意的理解、表述。

  2、再读诗歌,感知诗意:

  ⑴ 学生总结本单元读诗的基本方法:

  体会情感──理解形象──欣赏语言

  ⑵ 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即从“情感、意象、语言”等方面任选其一进行评析。教师随机点拨:

  ① 意象:

  在这首诗里,“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历史的象征。

  “我了解河流:/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诗中的“我”不是某个具体的黑人,而是代表整个黑人的种族。在这一节诗中,诗人反复地强调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并形象化的指出,这条“河流”“像世界一样古老”,比人类体内的河流──“血液”更古老。

  ② 情感:

  在课文中,“河流”是一个高度概括的意象。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这首诗显示了黑人对自己种族的自豪感。在诗人生活的时代,种族歧视的恶习在美国还没有根除,诗人代表自己的种族写下了这样的诗篇,无疑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晨曦……闪耀金光”一节是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回顾历史。“我”的身影掠过亚、非、美三大洲,从古代到现代,在每一个地方都有令“我”难忘的河流。黑人在人类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流露出诗人对自己种族强烈的自豪感。另外,从这首诗中我们还能感受到诗人一种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源于黑人悠久的'历史和深重的苦难。

  ③ 语言: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积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最后一节,是第二节的重复,意在强化突出主题,在结构上形成前后呼应。

  3、三读诗歌,体会诗情。

  ⑴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确定朗读的感情基调:深沉舒缓。

  ⑵ 听读,学生美读,师生同读。

  三、比较阅读

  兰斯顿·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与莱蒙托夫的《祖国》同为爱国思乡情怀的名作,但又各有特点。如果说《黑人谈河流》深邃中现自豪,那么《祖国》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在文中,诗人是如何抒发爱国情感的?

  学生探究、发言,教师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对祖国执著的“爱情”。在对“爱情”的阐释里,诗人没有选择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是不同寻常的场面,只描写了自己在祖国土地上看到的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在平淡的描述背后,是诗人对祖国俄罗斯的真挚感情。

  四、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1、再读“诗两首”。

  2、收集积累爱国名人名言名篇名曲。

语文教案 篇2

  一、 教材说明:

  《万里长城》是介绍我国万里长城的说明文,内容比较浅显,条理清晰。全文围绕长城伟大,按总分总的结构,介绍了长城的三个特点:长城的气魄雄伟;长城的建筑年代久远;长城的工程浩大,施工艰难来表现,并由联想到人,写出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二、 教学构思:

  本教案是《万里长城》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是:

  学习课文第二、四、五小节,感受万里长城的雄伟气魄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民族自豪感。

  下面是这堂课的整体构思:

  (一)、课的基调:挖掘课的情感信息,创设情境,感受长城的雄伟英姿和古代人民的伟大,激发民族自豪感。

  这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文中多处穿插抒情歌颂长城,赞扬中华民族的不朽精神。而且,在所有华夏儿女的心中,长城是一座永不倒的丰碑。因此,我并没有简单地按一般的说明文的教学方法,,而是挖掘其情感素材,把学生与长城的距离拉得更近,激起学生对长城的无限热爱,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课的模式:以读悟形,以读悟情,以读悟理。

  学生对课文的领悟是否深入,要看学生对课文的钻研是否深入。读是最传统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本课中,我有层次到运用了多种读的方式,读中理解语句的深刻内涵,读中启迪智慧,懂得道理,读中产生丰富的联想。

  (三)、主题的开掘,体现三层递进:长城伟大——修筑长城的人的伟大——爱我长城,兴我中华。

  学生的理解不可能一步到位,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到课的精髓。在这堂课中,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物到人,逐步开掘,实现三个跨度。

  (四) 、注重学生情绪的调动,课堂氛围有起伏。

  教师应该是一堂课中氛围的调节者,以努力创设一个学生最愿意学习的环境。在这节课中,我通过课件的视觉刺激、阅读方式的变换、问题情境的创设、鼓励等,努力使课有起伏,出现情感性的高潮,使学生始终处于愉悦、充实的情绪中。

  (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注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学生只有真正地动起来,才能获得真知,提高能力。在这节课的设计时,我就特别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量和方式,注重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时间的协调,还特别注重研究性学习 在课堂中的渗透。

  三、 教学目标: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万里长城的雄伟英姿,解决文中的难点。

  2、指导学生抓住总起句、重点句,利用词语推敲等方法,读懂句子,理解内容,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发民族自豪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知识 设计意图说明

  一、巩固旧知

  1、 引导学生回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对长城有了哪些了解?

  2、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1、交流上节课学过的知识?

  1、 长城是我国最伟大的建筑物。

  2、长城建筑年代久远。 巩固上节课的知识,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了解长城的兴趣,引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二节,感受“长城气魄雄伟”。

  1、 出示课件。激情引导。

  2、 配乐朗读课文第二节。

  3、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个别学习。

  4、教师引导学生在品读语句中找理解。疑难处适当点拨。

  (1)、倾听学生谈自己的感悟。

  (2)、适时出示课件:反映长城“长、宽、高”|等特点的图片。

  (3)、演示“长城东西贯穿活动线”,辅助学生谈“巨龙”这一比喻的形象、生动和确切。

  (4)、教师可作示范朗读,运用气声体现情不自禁地流露内心的感叹。

  5、教师播放背景音乐。激情:“是啊,了不起的长城,让我们用满怀深情的朗读来赞美长城吧。”(愿意读的站起来。)

  1.看长城风光片。思考: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 听教师朗读,思考:你在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长城的气魄雄伟?

  3 、 学生自学。

  4、 找学习伙伴交流:可交流自学情况,可朗读体现自己的感悟

  5、全班交流。重点句举例: 6、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从东头的鸭绿江边到西头的嘉峪关,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全长6500多公里。

  (1)、学生谈自己对长城雄伟气魄的感悟和理解。

  (2)、谈“巨龙”这一比喻运用的巧妙。

  (3)、朗读体会。(个人——集体),注重学生的情感表现情况。)

  7、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该怎样来读这一句话?

  (2)、两组交流:谈自己的处理——现场朗读。

  (3)、学生评价同学、教师的朗读,加深对句子中蕴涵的感情的理解。

  (4)、全体有感情地朗读。

  6、随音乐朗诵课文,表现长城的.气魄雄伟。 视觉认识:长城气魄雄伟听觉认识。

  重点语句的感知。

  1、从“巨龙、横卧、崇山峻岭、高高低低、蜿蜒曲折、6500多公里”等词的读悟中感受长城的伟大。

  “啊,确实了不起!”(层层深入)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注重学生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视觉听觉获得感性的冲击,既而在语言中搜寻与感性信息相对的文字,使两者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也充分地使学生各种感官动起来。学生之间具有个别差异,用最擅长的方式与人交流,相互弥补。

  这一环节中,教师特别注重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学生在交流中,遇到不够深入的,教师鼓励学生反复读,细体会,逐步使句子所含包的深刻内涵和广泛的信息量得以呈现。而教师在其中的“鼓励”、“出示图片”、“演示动画”等,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从内心叹服长城的伟大,使学生的内在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读——这个环节中,设计了多种“读”的训练方式,改变前面以议为主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师生之间的评价,逐步加深对语句情感的把握和表达。

  情感的激发,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一个关键的动力,教师随着课文内容,采取相应的措施,能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一个小高潮.

  三、学习“课文第四小节”,体会长城雄伟外形的背后,更令人赞叹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1、教师谈话,引入下文:

  举目远眺,崇山峻岭上,长城腾越起伏,呼啸着奔向远方。同学们。此时,你除了由衷地赞叹,你还在想些什么呢?

  2、教师巡回,进行个别指导。

  3、引导学生在自我读悟中,理解词语中包含的深刻内涵。

  (1)、引导学生善于从文字中提炼或在具体的语言中求证。

  (2)、出示长城的横截面图,使学生加深印象。

  (3)、创设问题情境:如果你是古代的能工巧匠,想一想,该怎样将20xx多斤中的大条石运上崇山峻岭呢?

  (4)、参与评价。

  (5)、小结假想,出示课件:古代工匠运输原料的方法。

  (6)、课件播放《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故事。

  4、课件出示第二节最后一句话,引发学生思考:“啊,确实了不起!”你对这句话有什么新的认识?

  1、 学生谈自己内心最想了解的问题。

  例:长城是怎么修筑而成的呢?……

  2、 指名读第四小节,思考:哪一句话你最有感触?

  3、交流。

  重点句举例:……得用多少巧妙的办法去克服一个个困难,得有多少人为它付出血汗和生命。

  (1)、细读句子,反复琢磨: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谈谈——读读——再谈谈)

  (3)、四人小组讨论。

  (4)、交流——评价。

  (5)、自由朗读,感叹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并深入思考,还有什么更深的理解?

  (6)、听故事后再读句子,谈自己的感受。

  (7)、有感情地这一小节。

  5、学生 深思,交流。

  一个个困难:困难多,运输难,艰苦。*条石多;*山高路险;*机械简单;

  1、巧妙——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2、得用多少人付出血汗和生命:长城是用古代劳动人民的生命累积而成的。

  长城的了不起,不仅仅在于它的气魄雄伟,更在于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血汗、生命、智慧换来的——长城是伟大的,人民更伟大。

  边学边思,边思边学,这使学生研究的意识不断加强.

  课文的内容有时是散在无序的,学生的回答有时也比较散,并且不够深入.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集中、深入地研读,以自主获得更多的信息,也使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真实、具体。“创设问题情境”和“课外知识”的插入,旨在强化获得感悟的实践过程,使学生的领悟是由衷的,自然的,这种超文本的学习,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课文的内容。

  故事激情,激发情感,为阅读奠基。

  这个环节,应该说,是课的又一个高潮,也使学生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学习文章最后一小节。,总结全文。

  1、 此时,如果你站在长城上,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 教师总结。

  3、 出示课件:歌曲《长城长》。

  1、学生交流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

  2、学生怀着满怀的激情朗读课文最后一节。

  3、学生同唱《长城长》。 长城——祖国:“爱我长城,兴我中华”。

  这个环节,使课的主题得到升华。学生的情绪达到最高潮。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背成语或熟语,积累语言。

  2、阅读短文,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写读后感。

  4、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练习写小发明论文。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

  1、课外注意读书,准备写读后感;

  2、意观察周围的事物,为改进、发明做准备。

  教师准备:一篇适合学生多角度思维,易于写读后感的'文章。

  教学时间: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读读背背)

  一、完成“读读背背”。

  1、自由读词语,注意读准确。

  2、小组接读、接背。

  3、比赛:看看谁记住的词语多。

  二、完成“阅读”。

  1、自由读短文,了解大意。

  2、仔细读短文,边读边思考文后练习题,可以在文中圈点标画。

  3、小组内合作学习。

  (1)自由读短文,边读边思考文后练习题,可以在文中圈点标画。

  (2)交流文后练习题的答案。

  4、全班交流。

  (1)流下美好的怀念,是因为大桥下的景色很美;引起我的恼恨,是、因为石阶造得多而陡,让外婆因背我过桥而“遭罪”,其实是含蓄地表达作者对外婆的爱。

  (2)短文表达的是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对外婆的怀念之情。

  (3)朗读比赛:评选小小朗诵家。

语文教案 篇4

  培养目标

  1、辅导学生准确认识14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的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读生字,朗读课文,感受的自然的情感,理解冬爷爷的画是怎样画出来的。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件,谈话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漫天飞舞的雪花,蓝天映衬下的雾松,粉妆玉砌的景物,玻璃窗上丰富多彩的冰花,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冬爷爷的画。

  1、板书课题,引导质疑,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

  2、归纳问题:冬爷爷的画是什么样子?冬爷爷画了哪些画?冬爷爷是怎样画的?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标然段,并在文中圈出本课要求认读和掌握的生字。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识字。

  3、出示识字卡片,进行认读练习。

  4、同桌互相认读,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5、分段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三、细读课文,在读中体会大自然的美。

  1、找出最喜欢的一段话,反复练习朗读,直至读通顺,流畅为止。

  2、同桌互相朗读课文,并进行互相。

  3、出示四个问题,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问题。以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4、合作探究:

  (1)玻璃窗上的画如此漂亮,你们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冬爷爷才会画画?

  (2)在读中寻求答案。

  (3)讨论交流。

  5、师生共同交流。冰花形成过程:水蒸汽遇冷凝结成冰花。

  6、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7、用不同的形式练习朗读。

  8、用自己的话赞一赞冬爷爷。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互相。

  二、冬爷爷的画在什么时候出现,在什么时候消失?

  三、冬爷爷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礼物?你是怎样发现的?

  四、开火车认读生字。

  五、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一说,怎样才能写得端正、美观。

  (2)重点指导:冒、床、图。

  (3)学生书写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同桌互相评一评,议一议,哪个字写得漂亮?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波兰著名作曲家、钢狗家肖邦音乐作品的魅力和风格,学习他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2﹚、通过欣赏肖邦的钢琴曲《小狗圆舞曲》,使学生感受乐曲的生动情趣,学会根据选旋律与节奏的对比区分乐曲段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启发学生充溢热情地歌唱《我们多么幸福》,以表达他们对幸福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神往。

  ﹙2﹚、引导学生根据《我们多么幸福》创设情境,并用吹奏乐器、狗进行歌扮演。

  方法与拓展:

  通过学习,鼓励学生神往自身美好的未来,树立远大的理想,并用自身积极的实际行动去实现自身的理想。

  二:教学突破:

  在欣赏的过程中掌握、表示圆舞曲。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准备:口风琴 课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 唱一唱 《阿瓦日古丽》

  教学流程:

  一、听音乐 阿瓦日古丽》走进课堂,学生讨论听后感。

  二、范唱,节奏练习引导学生体验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1)声势与舞步的结合:X - X |X - XX |X X. X |X - - |

  (2)打击乐的配合:手鼓、铃鼓、双响筒、三角铁等

  三、听音乐,轻声跟唱歌词至基本熟练。

  四、学生根据歌词旋律分组创编立体节奏,配上舞蹈扮演歌曲;

  五、将各组的创编分别展示给全班同学,参与点评。

  六、扮演唱结束新课。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小狗圆舞曲》《花之圆舞曲》《溜冰圆舞曲》

  教学流程:

  一、介绍圆舞曲;

  圆舞曲(Walzer) 又称华尔兹,是奥地利的民间舞曲,18世纪后半叶用于社交舞会,19世纪开始流行于西欧各国,它采用3/4拍,强调第一拍上的重音,旋律流畅,节奏明显,伴奏中每小节仅用一个和弦,由于舞蹈时需由两人成对旋转,因而被称为圆舞曲。它通常由五首情绪和调性相仿的舞曲连贯组成,注重内容的标题性,既能在舞厅里伴舞,也能在音乐厅里演奏,是一种雅俗共赏的`音乐形式。圆舞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城市中特别是在维也纳发展起来的。在“兰得勒舞曲”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三拍子舞蹈,跳舞时一对对男女舞伴,依照舞曲的节奏旋转打圈,动作轻快、优美,情绪热烈、欢快。这些特点决定了圆舞曲的体裁特征:速度较快,3/4拍或3/8、6/8拍,节奏常是“X — X |或 X.X X |或 X | X — X | X”,从第一拍或第三拍开始。这些特点,配合上环绕支点音旋转的音调,便生动地发生旋转打圈的动作感。圆舞曲的出现,它的热情豪放、感情充分的音乐给城市中的舞曲带来了崭新的面貌和活跃的气氛。所以很快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便传遍全欧洲,代替其它舞曲,成为一百多年来最流行的舞曲体裁。

  二、初听三首圆舞曲。静听,想一想,你分别从音乐中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三、生描述自身听这三段音乐的感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四、再听:老师谈自身听这首舞曲时的体会和感想,引导小朋友们掌握听音乐的方法。

  五、复听:把自身想像成那只调皮的小狗、一朵最美的花、一个自由酣畅的冰上舞者,跟着音乐在和煦的春风中尽情舞蹈。

  六、请几位有天赋和兴趣的同学在音乐中扮演,进一步体会和表示圆舞曲的特征。

  七、音乐中结束新课。

  有时间可以另外介绍一下维也纳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他是一位主要从事圆舞曲创作的作曲家,具有“圆舞曲之王”的美称。他一生写了447首圆舞曲。他创作的大量圆舞曲中,最脍炙人口的可算是《蓝色多瑙河》了。这首圆舞原是一首歌唱多瑙河的男声合唱曲,曲名全称《在美丽的蓝色多瑙河上》,后来作者又亲自改编为乐队演奏的圆舞曲,很快流传于全世界。随后,这首乐曲又被很多作曲家改编成独唱曲和各种乐器的独奏曲。

  与此同时,圆舞曲在俄罗斯也得到了广泛的流行,在格卡林的《幻想圆舞曲》中第一次使圆舞曲这样的生活舞曲得到了交响性的展开,尤其是柴可夫斯基在他的创作中圆舞曲具有独特的重要位置,他不但在《天鹅湖》等舞剧中写了许多著名的圆舞曲,并且把圆舞曲纳入了交响套曲的统一构思中,成为交交响乐中的一个独立乐章。他根据俄罗斯节拍的特点,创作了绝无仅有的5/4拍圆舞曲(如第六交响乐第二乐章),并在许多深刻的、深思的、抒情的主题中运用圆舞曲的体裁,使圆舞曲成为深入刻划心理体验的手段。他的《忧郁圆舞曲》中,在轻快的圆舞曲的面纱后面,表示了沙俄时代知识分子对命运的深深的忧虑。

  我国在解放后,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人民生活的改善而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使圆舞曲这朵外来的鲜花,得到了很好的移植和培育。我国的作曲家将外来的体裁和民族的音调相结合,创作了许多民族风格的圆舞曲,如《青年圆舞曲》、《春天圆舞曲》、《青年友谊圆舞曲》等,这些乐曲既有鲜明的圆舞曲的体裁特征,又有中国人民特有的热情和含蓄,欢乐而冷静的性格特点,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幸福的圆舞曲。

  教学反思:

  本课选用三拍子的音乐作品,设计了“浪漫的旋律”这个主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三拍子和圆舞曲的韵律美。在演唱和欣赏中让学生反复感受体验和表示,是教学的重点,也是能让即将进入初中阶段的六年级学生难忘的乐曲风格。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1. 体会本文精彩的语言描写,揣摩人物性格。

  2. 运用艺术上的巧合,续写本故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人性中的丑。

  1. 体会本文精彩的语言描写。

  2. 从人物性格品主题。 认识人性中的丑。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熟知内容,了解情节。

  教学过程

  一、研读课文。

  1. 快速浏览全文。

  2. 思考:本篇小说在故事情节安排上与《麦琪的礼物》的相似之处。

  讨论后明确:

  1)运用巧合的手法。

  2)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3)尾声都即高潮。

  3. 激发想象。

  当萨沙再送烛台时,你认为医师想说什么?写出来好,还是不写出来好?

  小组讨论。

  明确:“天哪!我刚刚送走你前面送的!” “天哪!你怎么又来了!”

  “萨沙,你叫我说什么好呢!”之类包含第一反应的表达。

  当然,以不写出来为好。一是表明其骤然涌现的第一反应过于强烈,以致抑制了语言的表达。二是前述的多种原因使他觉得说不请楚,即使说了也没有用,舌头打住了。三是无须写出,读者也能感受到他瞬间的惊讶与不安,同时也给读者想象的自由和趣味。

  4. 烛台再次回到医师的手中,这合理吗?为什么?

  明确:合理。

  一方面,就文章而言,作者为了让这个烛台回到医师手中设了几处伏笔。在一开头,萨沙就声言自己的母亲是收购古董的商人,这为最后烛台被当作古董收购准备了条件。

  其次,萨沙在送礼的时候就为烛台只有一个而不是一对而感到遗憾。另一方面,就萨沙母子而言,救子之恩、救己之情无以言表,母子俩人倍感激动,唯有用最好的'东西来报答。铜烛台作为祖传之物,其贵重不言而喻,可遗憾的是只有一只,好事成双,当母子再遇铜烛台定会高价收回再送恩人。

  二、延伸。

  发挥想象,如果你是作者,烛台还能再送下去吗?

  小组讨论,将本组的探讨结果写出来。

  提示:

  1. 烛台还能再送下去。一是从编写小说的角度来看,旧事重演是可能的,另外或许在礼物转送的过程中引起反思,会改变一些人世俗的看法,这也未尝不可。

  2. 烛台不能再送下去。一是从本小说精妙的环形结构,尾声即高潮的巧妙构思,结局是主题的总结性深化,结局引人遐想,趣味良多,不应再画蛇添足写下去。二是从世俗的现状将继续下去的角度,读者可以想象将出现的情况无须再作交代。三十医师或许意识到了烛台的价值,有了新的想法而不再送走了。

  三、知识拓展。

  1. 契诃夫的幽默之源。

  2. “契诃夫式的答非所问”。

  四、学以致用。

  请结合课文的结尾再续写一段话,想想医师会怎么处理这件艺术品。

  1. 充分发挥想象,体会医师、律师等人的内心活动。

  2. 想象应合乎人物性格,体现小说主题。

  五、品味词句,体会本文的写作风格。

  1. “原来是这么一个玩意儿!”他大笑道,“啊,见他的鬼,这是魔鬼才想得出的玩意儿!妙极了!迷人啊!你是从哪儿弄来这么一个可爱的东西的?”

  2. “大夫!”他上气不接下气地开口说,“您想想我的高兴劲吧!说来也是您走运,我们总算个您的大烛台配成了对!……妈妈快活极了。……我是母亲的独根苗。……您救了我的命。……”

  3.萨沙由于满心感激而发抖,把一个大烛台放在医师面前。

  4. 化妆室一直充满兴奋的叫声和类似马嘶的声音。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文章写作风格:

  ①语言明快,朴素平淡,发人深省。

  ②情节生动,结构紧凑,短小精悍。

  六、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真正体味到了契诃夫小说的魅力,风格质朴,语言精练,篇幅简短,情节简单,不靠悬念吸引读者,但自有一种震撼人的力量。同学们有机会,应多读读契诃夫的作品。

  七、布置作业。

  运用艺术上的巧合,仿写一篇小小说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绝招》教案03-31

《语文园地》教案02-21

[经典]语文教案08-03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7-30

语文教案(经典)08-10

(精选)语文教案08-17

(经典)语文教案07-26

语文教案【精选】07-25

语文乐园教案06-08